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498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阴谋论渐入人心!

0
0

网文:美国选择现在陆续曝光日本制造问题之我见

 

作者:思想巴扎

 时间:2017-11-03 23:47:42 

  近期,“日本制造”被陆续报道有问题,相关信息的各种解读已经汗牛充栋。今天再捡起这个话题来说,是因为下午休息的时候同事们讨论买车的话题引起的。最近秋高气爽,叫外卖的人比往常少了许多,中午高峰期过后,大家更有时间聚在一起聊天。不知是谁说起准备报考驾照,于是就谈到了买车,国产车或合资车买哪个好?争论不休起来!

   有人就说了,宁愿买丐版合资车也不买国产车,还说日本车技术多牛之类的!我说,最近新闻报了那么多日本制造的问题,你还愿意相信日本制造?他说,为什么不相信,如果查起来,中国企业问题更多!   

说实在的,这样的争论很没有意义,大家只能说自己的主观感受,无法提供切实的证据,所以就不争了。 我相信,很多人还是很迷信“日本制造”的,即使最近这么猛的被揭发出各种问题。他们宁愿相信日本的“匠人精神”,也不愿意相信中国制造已经崛起! 对于这样的人,我认为可以吐一口痰给他的。  

此波日本制造的问题是长期积累的问题,而不是突发事件,这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从时间上看,基本与所谓的“失去的N年”匹配。所以,应该说,“日本制造”从那时起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只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等原因,让这些问题能够被包裹住。   

这次美国发难的陆续曝光,我相信有一些大神说的“剪羊毛”可能。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来曝光,我这里加一条我个人的见解:

——中国制造的强势崛起!留给美国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由于工艺能力的提升,现在制造业很多领域我们的企业其实已经走到了中上游水平,由于管理水平、国人秉性(人杰地灵、吃苦耐劳等优秀传统品德)等原因,我们制造的东西就是物美价廉,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自然强大。很多著名的企业就是无力承受中国制造业的竞争而陆续破产了,美国想剪羊毛就得趁这企业还没倒闭前(或中国未准备好前)发动攻势,不然再拖下去,这些企业又破产了,或者被中国某企业收购了。那时候什么都晚了!



 

沙特国王成立最高反腐委员会拘捕了11位王子

0
0
  当地时间11月4日晚,沙特国王萨勒曼发布国王令,成立最高反腐委员会,成立后数小时内,该委员会以涉嫌腐败和洗钱等犯罪行为为由,拘捕了11位王子、4名现任部长以及数十名前部长。


  


  海外网11月5日电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被拘捕的人员具体名单尚未对外公布,有消息称,沙特首富、王室成员瓦立德王子也在被逮捕之列。据悉,最高反腐委员会由沙特国王萨勒曼的儿子、王储穆罕默德担任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有权发布逮捕令及旅行禁令。虽然尚不清楚具体遭逮捕人员名单,沙特阿拉伯广播电台消息称,近日对2009年吉达洪水(Jeddah floods)和2012年爆发的Mers病毒事件已经展开调查。

  此前,沙特国家安全部长及海军高层长官被撤职,官方并没有对此作出解释。其中国家安全部长阿布杜拉王子(Miteb bin Abdullah)曾被视为王位的有力竞争者,并且是王室成员在沙特政府中担任职位最高的一位。
  BBC国防和安全事务记者法兰克(Frank Gardner)表示,穆罕默德正在进行改革计划,由此巩固自己的力量。担任国防部长的穆罕默德现在已经掌控国家军事的实权。近期穆罕默德称,回到“温和的伊斯兰教”是沙特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他同时公布了一系列的举措,希望为依赖石油的沙特带来经济和社会上的巨大变化
 

zt:最近引起国际关注的“天堂文件”

0
0

“天堂文件”: 你还不知道这一重要事件


  一大批新近泄露的金融文件显示,包括英女王私人领地在内的各国权贵和巨富,将大量财富秘密投资在离岸“避税天堂”中。

  文件揭示,美国特朗普政府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拥有股份的公司,与一个受美国制裁的俄罗斯商人有商业往来。

  此次泄露的文件被称为“天堂文件”(Paradise Papers),共有1340万件,主要从一家大型离岸金融公司取得。

  


 

离岸金融是什么?

0
0

离岸金融是什么?

 离岸金融指企业或个人通过在本国以外的司法管辖区设立的、不受本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进行资金融通活动,以享受税务优惠。

  这类司法管辖区常被称为“避税天堂”,业内人士往往称其为“离岸金融中心”(OFC)。

这种“避税天堂”一般都比较稳定、可靠,保密程度高,经常设在小岛上,但也不都是这样。不同的离岸金融中心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也不同。

  英国是离岸金融业的巨头。英国的许多海外领土和属地是离岸金融中心,许多为离岸金融业服务的律师、会计和银行家都在伦敦金融城工作。

  离岸金融业的服务对象是超级巨富。《无边界资本:财富管理经理与百分之一富人》的作者布鲁克·哈灵顿(Brooke Harrington)说,离岸金融服务的不是百分之一的富人,而是十万分之一的超级富豪。她说,50万美元的资本根本不能达到离岸金融业的门槛。

  离岸金融对普罗大众有影响吗?

  离岸金融涉及大量的金钱。美国波士顿(专题

)咨询公司说,离岸金融中心汇集了多达十万亿美元的资金。这个金额相当于英国、日本和法国(专题)这三个国家的GDP的总合。这可能还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批评离岸金融的人士认为,该行业的保密和不透明导致不法行为泛滥,其避税行为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他们还说,各国政府对该行业的管制既迟缓又无力。

  布鲁克·哈灵顿说,如果富人成功避税,那么穷人就要被迫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政府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才能运作,如果政府从富人和企业征收的税款受到损失,那么就不得不从我们身上拿走更多。”

  英国议会公共账目委员会(Public Accounts Committee)主席、工党议员玛格丽特·希利尔(Meg Hillier)对《广角镜》节目说:“我们需要知道什么(业务)在利用离岸金融。如果离岸金融没有这么不透明,那这些事情就不会发生……我们需要透明度,我们需要让阳光照进这个领域。”

   离岸金融业界的说法?

  离岸金融中心自我辩护说,如果这样的金融中心不存在,各国政府征税时就会无所顾忌。这些离岸中心并不是坐守大量现金,而是促使资金在全球流动。

  理查兹和英国皇家领地马恩岛(Isle of Man)的首席部长霍华德·奎尔(Howard Quayle)都认为,他们的地区不应被视为避税天堂,因为其监管有效,而且完全遵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阿普比公司以前也曾说过,离岸金融中心“对犯罪、贪腐或迫害行为的受害者提供保护,使他们得以躲避腐败的政府”。

  “天堂文件”

  所谓“天堂文件”是近期泄露的一批文件,大多来自离岸法律服务公司“阿普比”,也包括19个税收管辖区的公司注册信息。

  这批文件共计1340万份,揭示了各国政治人物、名人、大公司和商界领袖的财务交易情况。



 

新华社:新时代中美合作的世界意义

0
0

新华社:新时代中美合作的世界意义

新华社记者 朱东阳 孙丁

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美国总统特朗普定于8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将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再次进行战略性沟通,在海湖庄园会晤、汉堡会晤基础上达成新的重要共识,为新时代中美关系发展描绘蓝图。

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两国元首北京会晤对推动新时代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都具有重大意义。

政治安全合作维护地区稳定

美国新一届政府就职以来,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通过会晤和通话等方式保持了密切沟通,为中美政治安全合作提供了战略引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滕建群认为,特朗普访华是继续稳定中美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考验双方外交智慧的一次机会。中美应该以此访为契机进行“对表”,了解双方在政治领域有哪些需求和分歧。

“海湖庄园会晤大大稳定了双边政治关系。如果两国政治关系能通过此次访问得到进一步稳定,那么双方在经贸、人文交流、安全合作等方面都会取得很大进步。”滕建群说。

白宫近日多次表示,朝鲜半岛核问题将是特朗普此次亚洲之行的主要议题之一。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认为,对中美双方而言,外交对话仍是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最佳选择。实现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和平稳定是中美的共同利益,双方应互相尊重,保持密切沟通,为妥善解决半岛核问题、实现东北亚长久稳定作出努力。

许利平说,特朗普这次访华将是很好的了解、认识之旅。从妥处半岛问题、海洋安全问题,到正视中国和平崛起,都是对美国政府和特朗普的考验。“希望通过这次亚洲之行,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亚洲政策能更加理性务实。”

经贸互利合作推动地区发展

经贸合作也是特朗普此次访华的一大重点,美国政府对此极为重视。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将与数十名美国大型企业负责人一起随同特朗普访华,预计将与中方签订多项合作协议。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此前表示,中美在经贸合作上的大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着眼于实现更加公平互惠的双边贸易。“贸易赤字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是由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和参与国际分工的不同决定的,因此很难在一夜之间得到解决。”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高级经济学家霍华德·沙茨认为,美中经贸合作应当用心去经营。“(美中)任何一国陷入衰退,全世界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只要美中不陷入贸易战或相互责难的循环中,所有人都将受益。这意味着,双方必须找出能够解决分歧的方法,并使各自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中国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大幅放宽市场准入。

分析人士认为,这些举措将为中国同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拓展经贸互利合作开辟更广阔空间。

滕建群说,中美经贸合作潜力巨大。“特朗普上台后提出了重新恢复美国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这些领域都是中国的强项,加上中国有充足的资金,只要双方愿意,合作成果会很快显现,并带动整个亚太地区的经贸发展。”

全球议题合作共同造福世界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全球问题重重,中美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肩负重要责任。双方可以在绿色产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造福世界。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斯蒂芬·欧伦斯认为,中美可以在打造绿色世界方面加强合作,双方在商业和人文交流层面有巨大合作潜力。比如,双方可以分享环保和生态技术,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等。

欧伦斯说,美国商界对绿色产业热情非常高,“他们意识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意识到与中国进行环保合作的巨大益处。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中国政府认识到环保产业的重要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对全世界、对中国人民、对美国商界都是好事,双方合作大有可为。”欧伦斯说。

滕建群认为,特朗普此次亚太之行,寻求与中国稳定双边关系、在全球开拓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是最为重要的任务。“相信中美两国领导人会用充满睿智的战略眼光看待两国关系,顺应时代发展大潮,为两国人民谋福祉,为地区和世界谋幸福。”

曾陪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的美国前外交官尼古拉斯·普拉特说:“美国和中国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我认为这不会改变。但我相信,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发展的那些积极因素会一直存在。毕竟,我们已交融得如此紧密,任何一方做了伤害对方的事都难免让自己受到同等程度的伤害。所以,中美必须好好相处、好好合作,我们没有其他选项。”

(新华社华盛顿11月6日电)

美驻华大使:

美中元首北京会晤将是“历史性重要会晤”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记者 潘洁)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6日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介绍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情况,认为美中元首北京会晤将是“一次历史性的重要会晤”。

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特朗普将于11月8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布兰斯塔德表示,访华期间,两国元首将就两国关系发展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中美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布兰斯塔德认为,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友谊和工作关系,对中美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说,过去一段时间,两国元首保持着密切沟通,呈现良好的势头。

“如果两国元首可以友好相处,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布兰斯塔德说。

谈到经贸合作,布兰斯塔德表示,此次特朗普将率经贸代表团到访中国。两国元首将见证一系列文件的签署,涵盖制造业、能源等诸多领域。中美应该坦诚看待双方存在的分歧,深化各领域合作,使合作成果惠及双方人民。

现年70岁的布兰斯塔德曾担任美国艾奥瓦州州长长达22年。去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名他为新任美国驻华大使人选。今年6月底,布兰斯塔德抵达北京履新。

布兰斯塔德对中美合作前景表示乐观。他认为,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给美国企业带来更多机会。同时,中美双方在医药卫生、禁毒、追逃追赃、遣返非法移民等诸多议题上都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尽管双方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只要我们坦诚相待,深化合作,就会不断取得进步。”他说。



 

转帖:国人可笑的人参迷信

0
0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在中国,人参被视为一种灵丹妙药,具有包治百病的神奇功效。而现代医学早已通过细致分析,指出人参的主要成分“与胡萝卜根差不多”。

    中国人的人参迷信,从何而来?

    明朝以前,与干枣并列

    中国最早有关人参药用价值的记录,见于成书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人参“主治心下痞坚,旁治不食呕吐等”。后来南朝《名医别录》、唐朝《药性本草》、宋朝《诸家本草》、元朝《用药法象》等历代医书,对人参的药用功能都有提及。

    至明人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声称“人参治男妇一切虚症”,包括“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及“痎疾、滑泻久病”等,人参遂从普通中药材种“脱颖而出”,登上“神药”的地位。①

    明代以前,中国人吃的人参,主要产于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被称为“上党参”;其次是“辽东”地区(今辽宁西部)的“辽东参”(又称“辽参”)。

    当时,人参只被视为一种普通食/药材。比如,苏轼在给朋友王定国的信中说,“必欲寄信,只多寄好干枣、人参为望。如无的便,亦不须差人,岂可以口腹万里劳人哉。”在给章质夫的信中又说,“万一有南来便人,为致人参、干枣数斤,朝夕所须也。”②

    显然,对苏轼而言,人参和干枣一样,是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食品,而非保值百病的良药。动辄托人顺路带上“数斤”,也说明这种食品在当时并不名贵。

    明代之前,也有少数人参品种被认为很名贵。比如,上党参中有一种“紫团参”,据说仅生长在上党地区的紫团山上。《梦溪笔谈》里记载,王安石患有哮喘,需用紫团参医治而不可得。有朋友送来几两,王安石坚辞不受,说:“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不过,从苏轼为满足“口腹”之欲“朝夕”食用人参来看,普通上党参在北宋,仍属普通之物。

    人参价格也很能说明问题。直到明朝嘉靖年间,人参仍是一种很低廉的商品,一斤人参只要白银1钱5分。

    万历年间,参价上涨至约3两白银/斤。按照《本草纲目》(成书万历年间)的说法,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上党的采参业没落,市场上只剩下来自辽东的人参:

    “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

    至崇祯时,参价已高达到16两白银/斤。

    政府与商人共同炒作

    人参地位大变,成为神药,发生在清代。主要原因如下:

    (一)人参被视为清朝王气的具现

    人参的命名,有着很强的神秘性。比如,隋唐志怪传奇小说《广古今五行记》中有一个故事:“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许,见人参枝叶异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毕备,呼声遂绝”。

    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将这种志怪玄谈视作人参药效的由来,也写了进去:“参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参、神草”。③

    具体到清朝,因为产参的东北乃是“龙兴之地”,充斥“王气”,人参很自然地被视为这种“王气”的具现。比如,乾隆年间的著名文人阮葵生认为:“自辽阳以东,山林中皆有之,盖地气所钟,岂偶然哉”——明确将人参的生长与东北的地气联系在一起。

    

    图:人参满足了中国人“以形补形”的古老趣味

    (二)清廷垄断人参贸易,推高参价暴涨,加剧民间的人参迷信

    上党参从市场退出后,明朝从关外女真人手中大量进口辽东参,作为替代品。

    女真和明朝的人参贸易,数额极大,曾是女真最重要的财源。比如,从万历十一年七月到次年三月,8个月时间里,海西女真人在边境和明朝交易26次,售出人参1733.75斤。万历十一年至万历十二年,明朝政府为购买人参付出了白银3万两。为减轻国库压力,降低人参价格,明朝政府曾一度关闭边境的贸易市场,导致建州女真积压的10多万斤人参全部烂掉。④

    在纠葛不断的人参贸易中,女真渐渐集聚起了对抗明朝的力量。

    清朝入关后,皇室继续将人参贸易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清初,皇室在东北设有专门的采参组织“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八旗王公也被允许派人到指定的山上采参。私人采参被严厉禁止,甚至有“采参处如遇汉人,一概缉捕”的诏令。

    乾隆年间,为加大对人参贸易的控制,又成立了“官参局”。规定凡进山采参的民众,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凭证。官参局收上来的人参,部分上品供宫中使用,部分交给内务府售卖或处置,剩余的才卖给参商。

    清朝的人参管理制度极为复杂,其制度保证了东北人参贸易的利润,大部分落入皇帝私囊——最多时,数额达到每年100万两白银。⑤

    朝廷垄断人参贸易的结果,是参价的暴涨。比如,在江南地区,内务府指定“江南三织造”(江宁织造、杭州织造、苏州织造)、粤海关等为人参特许经销商。这些官办经销商不遗余力哄抬人参价格,至乾隆中期,人参价格已达到600~800两白银/斤;嘉庆年间,更突破至2000两白银/斤。

    参价的暴涨,与人参的神化相辅相成。生活在乾隆时期的医生徐灵胎,写过一篇《人参论》,提到时人存在着一种“因人参价格高而迷信其疗效”的心理:

    “夫医者之所以遇疾即用,而病家服之死而无悔者,何也?盖愚人之心,皆以价贵为良药,价贱为劣药。”

    大意是:患者相信参价这么高,那人参自然是最好的药。医者也乐于利用患者这种心理,动辄给他们开人参吃——患者吃了人参后,若病情仍不见好转,不会埋怨医生。因为在他们看来,人参治不好的病,那肯定是真治不好了。⑥

    

    图:乾隆末年到道光年间的人参价格(来自蒋竹山《人参帝国》)

    (三)皇室大量服用人参,对民间起到示范效应

    大量上品人参被清宫留用,是因为皇室对人参的消耗量很大。

    据清宫档案《人参上用底簿》,乾隆帝生命最后两年,“共进人参三百五十九次,四等人参三十七两九钱”。他还写过一首《咏人参》诗,说人参“五叶三丫云吉拥,玉茎朱实露甘溥。地灵物产资阴骘,功著医经注大端”。乾隆朝的妃嫔、公主也服用人参。

    慈禧太后也常吃人参。从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到次年九月,300多天的时间里,“共用噙化人参二斤一两一钱。”⑦

    清朝皇帝还时常用人参赏赐大臣。如大学士嵇曾筠请求回乡养病,乾隆帝下令赏赐人参10斤;大学士傅恒在金川领兵作战,水土不服,乾隆帝赏赐人参3斤。清朝的藩属,如暹罗国王、安南国王等,也都收到过人参这种特别赏赐。⑧

    有了皇室带头示范,民间对人参“神效”的迷信一发不可收拾,有了“非参不治,服必完全”的执念。

    

    图:大会堂吉林厅展览的“人参之王”,重285克

    四、江南“温补”文化,迎合人参迷信

    从乾隆时期开始,江南发展起一种古怪的补药文化。如当时的医生徐大椿说:

    “今则以古圣之法为卑鄙不足道,又不能指出病名,惟以阳虚阴虚、肝气肾弱等套语概之,专用温补,以致外邪入里,驯至不救。”

    徐大椿的批评非常到位——当然,他所说的“外邪入里”云云,也同样玄虚。当时,很多江南医生喜开补药。各种补药之中,最受欢迎的,又数人参。

    医界的这种风气,其实也是在迎合时人的人参迷信。既然“都门诸贵人喜服人参,虽极清苦亦竭力购参以服之”——无论贫富,都相信通过人参温补,能治好痼疾,那么作为医生,最安全、最赚钱的办法,无疑就是开药时多开人参。

    此种温补风气之下,清朝还出现了一批“人参购买指南”。陈烜《人参谱》、唐秉钧《人参考》、郑昂《人参图说》等介绍人参种类、产地、气味、功效,教人们如何分辨人参的真伪的著作,都是当时的养生畅销书。在这些畅销书的运作下,人参出现了所谓“尖顶熟”“统顶”“条小”“统糙”“须条”“泡条”等上百种名目,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消费水平的购买者。⑨

    清朝对人参的神化影响至今。时下仍有很多中国人相信,人参是一种包治百病的补药。其实,科学检测早已证实,被认为药效最强的参根,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与胡萝卜相似;参根中的其他成分,在提取后也仅表现出很低的药性。《美国国家药典》早在1937年删去了“参”(包括人参、西洋参),认为它们的医疗、保健价值只存在于中国人的想象之中。⑩

    

    图:清朝人参的部分分类(来自于蒋竹山《人参帝国》)

    注释

    ①林仲凡:《有关人参的历史考证》,《中国农史》1985年第4期;②孙文采,王嫣娟主编《中国人参文化》,新华出版社1994年,第199—220页;③王铁生主编:《中国人参》,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36页;④⑥⑧⑨蒋竹山:《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⑤赵郁楠、曌峰:《清代东北人参售卖管理初探》
 

转帖:中国疑古思潮的西方背景

0
0

  诸玄识:中国疑古思潮的西方背景  

西方学者们正是在斯卡利杰虚构的编年史的基础上,塑造欧洲“古典文明”、“东方古老文明”以及欧洲中世纪历史的。萨义德将欧洲人所虚构的东方历史(古埃及—两河—波斯与印度史)的行为取名为欧洲的“东方主义”,后者旨在为欧洲列强及帝国主义的殖民利益服务。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与西方进行着如火如荼地大规模伪造“世界历史”形成鲜明的对照,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了一股来势迅猛的针对中国真实历史的疑古风潮。从顾颉刚提出“大禹是条虫”的口号,到胡适在其所著《中国哲学史》中将中国历史拦腰斩断,对老子之前的历史一概否定,一时间怀疑中国古史的风潮恶浪汹涌。  

更为有趣的是,欧洲杜撰古希腊的虚假历史和在中国否定自己的真实历史时,两者所采用的历史学方法却如出一辙,欧洲造假与中国疑古都采用了“古史辨”的方法——所谓“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我在《平旦札》中曾经提出:“疑古派怀疑一切的理论,正是十九世纪兴起的强大的世界思潮。这个思潮在西方产生了对希腊古典文化的崇拜,在东方则恰恰相反,对西方的崇拜带来了对东方的蔑视。”[28]  

中国“古史辨派”对“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的经典表述: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勘探古史时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根据这种方法,顾颉刚提出“大禹是条虫”的说法。这实际上是20世纪初日本学者提出的“尧舜禹抹杀论”[29]的翻版。  

“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的鼻祖是英国史学家康诺普·瑟尔沃尔。19世纪20年代,英国剑桥大学引进德国古典学,康诺普·瑟尔沃尔为这期间的代表人物。他第一次对“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进行了表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故事的数量似乎在不断增加,让人们了解的细节也愈加详细。但年代愈是久远,我们能听到的这类故事就愈少,直到,如果我们查阅荷马史诗的话,完全找不到这类故事的踪迹。”[30]这种古史观还反映在19世纪中晚期的英语世界标准古典学的教科书威廉·史密斯爵士的《希腊史》中。  

西方的“层累造成古史说”之目的是编造种族主义虚假历史的神话。19世纪时,欧洲发明了以比较语言学为基础的所谓“历史科学”,对于此前所编造的古希腊源于东方文明的种种传说不能满意,于是以比较语言学为根据对前此的各种传说进行扫荡,从而形成属于印欧语系的纯种的古希腊—日耳曼种族伪史。  

这种本来是服务于虚构古希腊文明的西方古典学方法,经过日本传到中国之后,形成了中国的“疑古派”的方法,用以对中国古史进行否定,结果充当了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文化”工具。从民国时期到今天的中国历史学,其基本倾向是向西方的意识形态看齐,陷入了否定中国历史的虚无主义之中。  

真文明遭无视,伪文明得追捧的怪现象  西方人没有历史,对照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时自惭形秽;于是,花了差不多前后500年时间,伪造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以期证明自己的民族更为绵长而深厚,没有历史遗迹就千方百计新造景点以冒充古迹,于是17世纪时“古罗马建筑遗存”遍地开花。然而,谁知这些纵横数千里、上下两千年的“古罗马建筑遗址”千人一面,既无时代特征、也无地域差别,更无建筑材料、设计者个性的不同,都是一个模子脱出来的,可偏偏擅长考据的中国人也相信那是真古董,令人难以理解。所谓古希腊第一古建遗址雅典“帕台农神庙”,本来是土耳其的一座无名神庙,历史上经多次战火,早已成为废墟;西方人先设计好图纸,于19世纪时将其重新修建,土耳其的无名神庙就成了“古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将假古董雅典娜神像放进去供人观瞻顶礼。  再如,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人本来是一群难民的后代,觉得这座城市没有圣人、面子上挂不住,828年有两名威尼斯商人打听到使徒圣马可遗骸存放在埃及的亚力山大港,于是连哄带骗将遗骸偷运回威尼斯,获得全城热烈欢迎,随后兴建了兼具陵寝与教堂意义的建筑,称为“飞狮”,成了威尼斯的象征。[31]由此可见,西方人锻造伪历史与假古董不遗余力。  

时下常听人说,西方有识之士早已提出,西方文明已呈没落之势,21世纪是东方的世纪。世界看东方,东方数中国,中华民族复兴重儒学,众望所归在孔子。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所推重的是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文化传统,《论语》所云“斯文”是也。孔子讲学使用“雅言”,雅者“夏”也,雅言就是“夏言”,中国最早的书面语言就是夏言,四千年不间断的古汉语就是在夏言基础之上形成的。中国最早的辞典名曰《尔雅》,“尔”者近也,“雅”者夏也,尔雅的意思指以夏言为标准对当时各种方言进行训诂的意思。“夏言”为尧、舜、禹所使用的语言。  

令人振奋的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尧帝的古都——陶寺遗址被发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仅有历史纪录,经过中国考古工作者们不辞辛苦的工作,居然将人类历史上唯一文明的最早遗址完整地发掘了出来,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个遗址位于山西南部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镇,距今4300多年前,该遗址不仅面积超大、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具有国家首都的规模,而且出土了文字,还正巧是“文明”的“文”字;这里有观象台,有大型成套礼乐器等大批珍贵文物出土。像这样完整反映礼乐文明制度的早期大型遗址,在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为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明。[32]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本来我们可以用人类唯一文明的真遗址、真文物,与古希腊的假文明、假遗址进行对照比较,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现代人看不懂,我们的子孙未必一定也看不懂。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听说这个可以印证人类文明起源的早期大型遗址,不知何故已经被轻率地回填了……  

中国人真大方啊!也许因为中华文明是唯一具有连续不断历史的文明,真的古文化遗存随处多有,于是也就不当回事了吧……


 

[转载]西安事变与斯大林的两份“密电”

0
0

作者:王伟、孙果达

原载《党史纵横》2013年第8

  西安事变中斯大林发给中共中央的“密电”,目前所知道的有两份。第一份是西安事变次日发出的,迫使中共中央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以商讨对策。第二份是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著述中发表的有关内容。

 

斯诺所说的斯大林“密电”

  斯诺在其著述《红色中华散记》中,引用了他1937112日在上海与宋庆龄的一次谈话后所记的日记,说宋庆龄告诉他:“毛泽东在接到莫斯科的释蒋命令时勃然大怒,破口大骂,连连顿足。他们一直在打算公审蒋,并组成一个西北抗日国防政府。”宋庆龄还说,斯大林这份电报的内容是:“中共必须运用他们的影响释放蒋,否则莫斯科将把他们谴责为‘土匪’,向全世界公开批判。”

  斯诺接着还叙述了193825日他与一位当时“已升任省委负责人”的顾姓共产党员的谈话:“莫斯科的命令到达时,顾一直在上海。命令的措辞毫无商量余地(顾的说法),大致如此:‘立即释蒋,不然就断绝一切关系。’”

 

季米特洛夫16日来电的原因

  斯大林19361213日已经致电中共中央表明了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季米特洛夫又代表共产国际于16日再次致电中共中央重申苏联的政策。这种看似多余反常的举措其实有其合理的原因,因为中共中央已经明确拒绝了斯大林的指示。

  14日,中共中央致电共产国际,其中说:“我们已电知上海、天津、西安,执行下列:(一)推动人民、团体向国民揭发蒋介石对外投降,对内镇压人民坚持内战,并压迫其部下剿共,不准红军及全国军队抗日之罪状,拥护西安义举。(二)推动人民要求南京罢免蒋介石交人民审判。”这份电报的内容可以说与斯大林的指示针锋相对。

  15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林祖涵、徐特立、王稼祥、彭德怀、贺龙、叶剑英、任弼时、林彪、徐向前、陈昌浩、徐海东等,又一次联合以个人名义发表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政府公开电,其中坚决要求“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又致电驻莫斯科的中共代表团,请他们将这封电报转给共产国际书记处。

  1415日的电报清楚地表明,毛泽东坚持自主选择,并没有受斯大林13日电报的影响,但党内领导层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难以达成统一意见而不得不以个人的名义做出重要决定,就是给国民政府的公开电竟然也以个人的名义发表。于是,不仅让莫斯科,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西安事变政策的自主态度,以及这种自主态度背后的巨大分歧。

  由于中共中央1415日有两份电报都是给共产国际的,季米特洛夫当然不得不立刻做出回答,这才有了季米特洛夫16日的电报,而且在电文一开始就开宗明义:“答复你们的来电,我们建议采取以下立场。”这份电报原件的开头表明,季米特洛夫16日的电报并非像以往所认为的那样,是对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后所有发给共产国际电报的统一回复,而是针对1415两日,尤其是针对15日毛泽东等以个人名义发表的公开电,目的显然是要纠正那份公开电中所提出的、与苏联政府的态度格格不入的相关政策。为此,季米特洛夫16日电报的最后一句特别强调:“收到此电后请速确认。”季米特洛夫显然急于了解中共中央在收到电报后的态度。

  由于签署15日公开电的中共核心领导层只有毛泽东与周恩来,而周恩来16日正在肤施苦苦等候张学良的飞机以便早日赶到西安,张闻天与博古没有在公开电中署名,项英留在南方,王稼祥也已经赴西安治病,这使得当时身在保安的毛泽东根本无人可以商量,更不可能执行季米特洛夫的指示。因此,当时的客观条件使得毛泽东不得不也无法做到季米特洛夫16日电报最后所强调的“请速确认”,更何况毛泽东也根本不愿“确认”。

 

毛泽东对斯大林第二份“密电”不屑一顾

  中共中央这份公开电虽然是转给共产国际的,但显然是对斯大林13日电报的公开回答。电报到了共产国际手里,自然也就到了斯大林手里。由于局势危急时间紧迫,因此在季米特洛夫迅速做出回答的同时,斯大林也立刻给中共中央发出了电报,也就是斯诺所言的“密电”。当时斯大林完全明白,季米特洛夫的电报决不会起任何作用,亲自出马已经成为唯一选择。斯大林认定毛泽东是在用帮会作风代替党的原则,更是拉拢军事领导人在用枪指挥党,因此使用了“土匪”、“断绝关系”、“公开批判”等多种粗暴字眼。很明显,由于在各自党内的地位不同,当时在斯大林与毛泽东的心目中,对党这个字眼含义的认识也就难以一致。特别是斯大林当时根本不了解毛泽东面临的艰难抉择:其他姑且不论,单就众多公开或隐蔽地在西安工作的共产党人,当然包括高级干部,别说毛泽东公开或暗中接受苏联的主张,即使对事变的支持开始稍显犹豫或软弱,他们在张学良、杨虎城势力范围内立刻就会身陷险境,毛泽东又怎能弃之不顾?至于对两党在西安事变中各自利益的诉求,则更是大同与大异并存。

  斯大林“密电”从其性质看,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粗暴干涉和侮辱;从其内容看,是针对毛泽东所坚持的“除蒋”政策;从其逻辑看,是斯大林13日电报的升级与强化;从其时间看,是针对毛泽东等中共党和红军领导人15日以个人名义的公开电。因此,斯大林“密电”到达的日期是1216日,也就是与季米特洛夫的电报同一天。

  但是,收到斯大林“密电”并受到人格侮辱的毛泽东虽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却也激起了他更顽强的斗志,历史早已多次证明毛泽东决不是在压力面前低头退却改弦更张之人。西安事变发生后,毛泽东置斯大林13日的电报于不顾,已经摸了一把老虎屁股,岂会怕再次重复?正如前述斯诺所言:毛泽东根本不是惊慌失措,而是“勃然大怒,破口大骂,连连顿足”。至于行动上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对共产国际不屑一顾的轻蔑回电:“勤务组弄错了,完全译不出,请即检查重发,至要。”这份拖延了两天的电报表面上是给季米特洛夫的,实质上也是给斯大林的,因为苏联与中国共产党不存在上下级的组织关系,根本无需单独回电。毛泽东以18日的一电回复16日的两电,其隐藏的真实含意其实就是“拒绝接受”。

  这份回电是在18日发出的,也就是毛泽东决定改变“除蒋”政策的第二天。必须指出的是,真正让毛泽东不得不在17日放弃“除蒋”政策的主要原因决不是16日来自苏联的两份电报,而是为了红军能够在西安事变的多方博弈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转载]陈立夫三次秘晤潘汉年

0
0

摘自夏继诚著《民国热点人物追踪》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9月版

  1935年底,蒋介石单独召见陈立夫。

  一见面,蒋介石十分客气:“立夫,叫你来是想让你去履行一项特殊使命。”

  闻听,陈立夫登时起立。

  蒋介石让陈立夫坐下后说:“你前些日子一直在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进行秘密会谈,对苏联的情况心中有数。上个月我接见鲍大使时你也在座。他建议最好由我国政府派遣一名高级官员访问莫斯科,直接与斯大林会谈。我想这有利于尽快缔结中苏秘密军事协定,也有利于尽快找到与中共接触的联系渠道。经反复考虑,我决定派你前往莫斯科,代表我国政府与斯大林当面谈判。”

  沉吟一会,蒋介石又说:“不过,你此行必须严格保密,绝对不能走漏风声,特别不能让日本人有所察觉。”

  匆匆整理行装后,陈立夫带了中央组织部调查室总干事张冲,在中国新任驻德国大使程天放陪同下,悄悄从南京抵达上海。陈立夫化名李融清,乘上德国船朴茨丹号,秘密前往柏林拟再转莫斯科。

  陈立夫静候蒋介石指令,好去莫斯科,他们在柏林一住就是两个多月。

  期间,日本人侦知到陈立夫的行踪,蒋介石怕得罪日本人,急电陈立夫取消计划迅速回国。

  几个月以后,陈立夫收到了中共代表潘汉年的一封信,要求陈派人到香港见面。

  原来,陈立夫临去柏林前和蒋介石商定,由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邓文仪出面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接触。王明指示当时正在莫斯科的潘汉年,和邓文仪作了多次会面交谈。邓文仪及时报告到国民党最高层,陈立夫对此了然于胸。

  但王明和邓文仪都感到中共中央在陕北,要真正解决问题,双方的谈判必须到国内来进行。于是潘汉年回到了香港,按照和邓文仪事先的约定,潘给陈立夫写了这封信。

  除了邓文仪这条线外,陈立夫又指令其亲信曾养甫设法与中共接触。当时中共在国统区已全部转入地下,陈立夫、曾养甫煞费苦心也找不到共产党的负责人。最后又辗转通过几层关系,总算与中共北方局所属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周小舟接上了头。不久后周小舟秘密来到南京,与曾养甫进行了多次会谈。

  曾养甫每次会谈后都向陈立夫详细汇报。陈又及时向蒋介石报告。周小舟回北平后,向北方局负责人王世英作了汇报。王世英又专程到山西前线,当面向毛泽东、周恩来作了汇报。毛、周对此很感兴趣,并以毛、朱(德)、周的名义给曾养甫写了信,信中重申了中共《八一宣言》的主张。

  曾养甫接信后,立即呈报给陈立夫。

  陈向蒋请示后,特地来到曾养甫家中,和另一个参与谈判的代表谌小岑一起商谈。

  19365月中旬的一天,陈立夫口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四条意见,作为对毛、朱、周来信的答复:

  一、K方(国民党)欢迎共方的武装队伍参加对日作战;

  二、C方(共产党)武装队伍参加对日作战,与中央军同等待遇;

  三、C方如有政治上的意见,可通过即将成立的民意机关提出,供中央选择;

  四、C方可择一地区试验其政治经济理想。

  陈立夫还向中共方面发出邀请信,希望派高层次的代表到南京来谈判。

  周恩来回信给曾养甫:“亟愿与贵方负责代表进行具体谈判”,“倘兄及立夫先生能惠临敝土,则弟等愿负全责保兄等安全。万一有不便之处,则华阴之麓亦作为把晤之所。但弟身外出安全,须贵方代为策划。”

  正当陈立夫与中共方面秘密接触不断有所进展之时,他又收到了潘汉年的来信。于是,他立即派张冲前往香港与潘汉年秘密接头。

  在张冲陪同下,潘汉年于19367月住进了南京扬子饭店。

  其时国民党正在南京召开五届二中全会,要不要见潘,陈立夫召集智囊研究后又向蒋介石作了请示报告,最后确定不见。因潘汉年从莫斯科回国,只能代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而谈判的对手必须是在陕北的中共中央。陈立夫要曾养甫和张冲将此意转告潘汉年,希望潘能到陕北一行,取得中共中央委任的正式谈判代表资格和有关两党合作的条件后再来南京。

  潘汉年辗转到了陕北,见了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领导人,并列席参加了中央政治局会议。9月下旬,潘汉年随身携带《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书》、《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毛泽东致宋庆龄等人的信和周恩来致陈果夫、陈立夫的信等,以中共中央最高谈判代表的身份,于10月中旬秘抵上海。路过南京时,潘汉年将中共中央致国民党的信和周恩来致二陈兄弟的信,面交张冲。

  陈立夫先看了中共中央致国民党的信,接着逐字逐句研读了周恩来给他本人和其兄陈果夫的信。

  早在10年前,陈立夫在黄埔军校就认识了周恩来。所以周恩来的信一开头就说:“分手十年,国难日亟。”周恩来高度赞赏二陈主持打通两党联系之举:“敝党数年呼吁,得两先生为之振导,使两党重趋合作,国难转机,实在此一举。”周恩来还恳切希望:“两先生居贵党中枢,与蒋先生又亲切无间,尚望更进一言,立停军事行动,实行联俄联共,一致抗日,则民族壁垒一新,日寇虽狡,汉奸虽毒,终必为统一战线所击破。”

    看完了信,陈立夫对张冲说:“你要通过潘先生,务必请周恩来先生到广州或香港会谈。南京这个地方各国大使馆云集,不容易保密。”

  10月中旬,陈立夫在南京秘密会见了潘汉年。

  他紧紧握着潘汉年的手,说:“潘先生,我们神交已久了。我们到处抓你,可是你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我们那帮子人都不是你的对手呀!”

  潘汉年幽默地说:“我今天不是主动送上门来了吗?!”

  陈立夫笑道:“此一时,彼一时也!那时抓到你,你是我们的阶下囚,今天,你是我们请来的贵客呀!”

  寒暄后,陈立夫和潘汉年的谈话转入正题。

  陈立夫说:“贵党中央的信我们均已过目。但我党中央尚未就此事开展讨论,因此我只能就个人的观点谈几点看法。”

  蒋介石这时已顺利解决了两广事变,政敌陈济棠被迫远走国外,他感到可以腾出手来解决中共问题了。这种态度不能不影响到陈立夫。他对潘汉年说:“只要贵党能将军队交由中央统一指挥,放弃割据,其他一切问题均好商量。”

  潘汉年不禁心头一愣,正色问道:“立夫先生,你这哪里是谈判两党合作呀,这不是要收编吗?你原先提出的四条谈判意见,还算不算数?”

  陈立夫一时语塞:“这仅仅是我个人意见。”

  潘汉年毫不客气:“既然如此,那就等贵党有了正式意见后再谈。”

  20多天后,潘汉年应邀再次到达南京准备会见陈立夫。可前来迎接的张冲告诉潘:立夫先生等你不及,已乘飞机赶到上海去找你了。

  潘汉年当即和张冲一起乘夜车赶回上海。第二天(1110日),潘陈二人在上海沧州饭店进行了正式会谈。

  陈立夫说:“我这次来,是受蒋先生之命,向贵党提出的两党合作条款作出正式答复:第一,既愿开诚合作,就不好有什么条件;第二,对立的政权和军队必须取消;第三,贵方目前可保留三千人之军队,师长以上领导一律解职出洋,半年后召回,按材录用;第四,如军队能如此解决,则贵党所提各点均好办。”接着笑问道:“这条件恐怕不好接受吧?”

  潘汉年笑着回答:“这完全是蒋先生站在剿共立场上的收编条件,不能说是抗日合作的谈判条件。请问陈先生,当初邓文仪在苏联活动,曾养甫派人到苏区及与我会见,所谈均非收编,而是合作。蒋先生是否认为,红军已到了无能为力的地步?抑或受日本防共协定之提议,欲与日方妥协?”

  陈立夫见谈不下去了,机敏地转换了话题:“条件是很苛刻,谈判恐一时难于成功。不过周恩来如能代表军事出来与蒋先生面谈,或者保留的军队从三千增至一万之数。无论如何,蒋先生中心旨意必须先解决军事。但你我均非军事当局,你可否打个电报,请恩来先生出来一次?”

  潘汉年断然拒绝:“暂时停战问题如不能解决,我想他是不会出来的。”

  第二次会谈也无果而终。

  张冲将潘汉年送出沧州饭店时,喟然说:“立夫先生本人对蒋先生所提内容甚感失望,但他在这重大问题上只能听命于蒋,个人无能为力。不过他说将用尽一切力量,以促成此事。”

  这时蒋介石已到洛阳指挥西北“剿共”作战。陈立夫匆匆赶到洛阳,向蒋报告与潘汉年会谈情况。蒋态度严厉,丝毫没有转圜余地。

  9天后,陈立夫第三次与应约到南京的潘汉年见了面。陈立夫说:“蒋先生坚持原各点无让步可能。如军队问题不解决,停战问题也无从谈起。”

  潘汉年一针见血:“国共的对立如不停止,蒋先生如坚持剿共甚至联日反苏,则日本势必大举进攻,蒋先生前途如何,舆情如何,全国人民对他称谓如何,不是我潘某杞人忧天,蒋先生恐不能不预为设想。”

  晚上,张冲到宾馆看望潘汉年时再次强调说:“立夫先生本人实在是左右为难,他希望双方能继续努力,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

  这一天是19361119日。20多天后,西安事变发生,以此为契机,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转载]舒云:蒙古学者披露林彪飞机坠毁的细节

0
0

作者:舒云,原载《文史参考》2011年第179月上

本文首次公开林彪专机坠毁的最新研究成果

感谢朝伦·达西达瓦教授和沈庆沂、孙一先老师

2007年,蒙古历史研究所所长朝伦·达西达瓦写了一本小册子《林彪元帅之死》,没有公开出版,仅印了三百册。我们通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有幸得到一本。读后虽然不像我们期待那样,却也读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九一三事件细节。

一、苏联人拿走了林彪飞机上的黑匣子

达西达瓦教授在书中披露:1971913日凌晨153分至55分,蒙古边防总队第二边防哨兵乌森拜和通信中尉满德勒,发现一架大飞机自中国方向414号界标入侵,声音非常大,没有灯光,飞向苏赫巴托省那伦县。该县的贡嘎和达木丁苏伦,蒙赫汗县的帕格玛,以及乌勒巴音县的姜巴勒等四位公民发现了这架大飞机。2时,肯特省贝尔赫萤石矿警卫杜勒吉德玛、索苏尔、鲁布桑巴勒也发现了从东北向西南飞去的这架大飞机。不久听见巨响,看见火光。225分,在贝尔赫矿西南14.8公里的苏布拉嘎盆地,这架大飞机坠毁。

最早到坠机现场的是肯特省公安厅驻贝尔赫矿小组代表珠尔默德,到该矿出差的人民革命党监委工作人员林钦,矿党委主席敦德格,省委工作人员沙格达尔苏伦等人。

坠机现场燃起大火,面积有一平方公里。他们首先是把火扑灭,同时采取保护现场的措施,白布单盖着的九具尸体没有挪动。然后搜集没有烧毁的文件、物品,派人骑摩托车到省会报告。

蒙古肯特省公安厅厅长奥特根扎尔嘎勒中校在休养所休养,912日晚上他去参加舞会,2时多他听到飞机的声音,并不知道是什么飞机。913日一大早,县政府叫他快到省会去,中午省里派了一架双翼小飞机送他到现场。奥特根扎尔嘎勒中校在空中绕着坠机现场飞了两圈,用电话向公安部长德吉德少将汇报了看到的坠机现场情况。

不久,蒙古外交部副部长额尔登比列格、公安部长德吉德、情报局局长德钦将军,国防部第一副总长图门登贝尔勒少将坐伊尔-14飞机也来到现场视察。

914日零时,蒙古公安部部长德吉德接到中央电话,让去现场的人员立即返回乌兰巴托,向泽登巴尔为首的政治局汇报。可是温都尔汗机场没有夜航设备。正一筹莫展时,蒙古人民军空军司令朝克将军责成机场,准备一批小铁桶,隔一百米放一个,装上木块,浇上汽油,点上火,以此充当跑道灯。

914日这一天,朝克将军到坠机现场。一批苏联军事人员从俄罗斯赤塔州后贝加尔军区乘坐米格-8直升机也到了。朝克将军和苏联人在现场会晤。

云登副外长回忆,苏联大直升机915日上午拉走了一台发动机。

达西达瓦说,苏联人把坠毁飞机的黑匣子也取走了。黑匣子里有很多仪表,记录着工作情况和人员谈话,是比较可靠的工具。奥特根扎尔嘎勒中校认为不行,不能让他们拿走。但是朝克将军还是把黑匣子给了苏联人。苏联人拿走黑匣子之后,从来没有对蒙古讲过黑匣子里有什么内容,这给我们调查飞机坠毁原因带来了困难。


二、苏联人还拿走了“林彪手令”和航图

朝伦·达西达瓦在《林彪元帅之死》中比较详细地列举了坠毁飞机的有关物品。他在担任蒙古历史研究所所长前,曾任蒙古国家档案馆馆长,他应该是看到坠毁的林彪飞机清单的。他说蒙古的调查人员在现场看到一些文件,如飞机低空高度仪的俄文说明书等有关材料。但他没有详细列举所有物品。

孙一先回忆:他在现场拣到一张英文注意事项,写明飞机型号Trident-IE(三叉戟IE),据此他估计这是一架专机。再往前他看到一条宽条纹的小型毛毯,上面印着PIA(巴基斯坦国际民航缩写)。

沈庆沂发现一个红色塑料皮的小册子,64开。红塑料皮大部分烧焦,看不出书名,里面的文字只烧掉一个角,开头是:“首长和同志们”,结尾是“长时间热烈鼓掌”。看来是一个讲用报告,讲了空军的发展,其中一部分讲技术革新,举例说有一种微型电台超过国际水平,有型号和数据。孙一先把这几页拍了下来,心中奇怪为什么蒙方没有拿走?

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林立果的讲用报告。林立果把这个讲用报告放在上衣口袋里,里面夹着一张横写的“林彪手令”,林立果曾出示给空军副参谋长胡萍和林办老秘书关光烈看过。看来蒙古或苏联人把讲用报告扔下,把里面的“林彪手令”拿走了。

沈庆沂看到,在两堆尸体中间,有一堆物品,明显是蒙古人搜集起来的,有两个飞行员图囊,一个烧了一半,另一个基本完好。孙一先打开,里面只有几只黑铅笔和红篮铅笔。他问航图哪去了,蒙方陪同人员摇头。

时任蒙古外交部副部长的云登讲,机内发现一张标出航线的航图,从河北省北戴河穿过失事现场,一直画到贝加尔湖附近的伊尔库茨克。这张航图应该是有的,因为迫降在怀柔的直升机现场也发现同样的航图。

达西达瓦没有提到这张标有伊尔库茨克的航图和林立果的讲用报告,及讲用报告里的“林彪手令”。很可能这张航图同三叉戟主发动机、黑匣子一齐,被到坠机现场的苏联人拿走了。

图囊旁边是一堆手枪,大多完好,有几只枪的枪把烧焦,露出空子弹梭子。孙一先数了数,子弹43发,没有空弹壳。还有两个手枪套和几个空弹夹。手枪六支,一支苏制AK型,五支写有“59SHI”。蒙方问“59SHI”是什么意思,孙一先回答,是手枪型号,1959年中国制造。


三、坠毁飞机有一块手表定格在227

六支枪(作者注:蒙古和苏联的联合调查报告中说是八支枪),有的枪上了膛,有的保险关着。还有一支微型冲锋枪,两把匕首。

中国纸币65元,一张5元,六张10元。

李平出入证,3726部队营门出入证。

林立果证件,002003号。

一张合影照片。

其他物品:钢笔、铅笔、罐头、糖、梳子、餐具。

没有烧坏的一只白色女鞋。没有烧坏的一只灰白手提包,里面有一件绿色军上衣,还有三件旧蓝布裤、胶鞋、白背心、手帕等。

物品记录本,燃油记录本,手电,轮胎压力表,逆光镜等。

飞行员包一个。

3726部队第三中队邰起良的空勤工作记录。

布票,飞行员须知,飞行专业课本。

便携式录音机一台,三盘录音带,录有毛主席语录歌曲。

手表五块,一块上海牌,表针指在227分。还有一块黑盘表没停,1730分(此表确定蒙古政府官员到达的时间),与乌兰巴托时间相符。

飞机交接记录本,新疆地区飞行图,泰山机场图,油本,低空技术说明书,使用细则,华东地图,飞行时刻表,译文四页,报务制度,航空简语。

在这些物品中,孙一先和沈庆沂见到了林立果出入证,没有贴照片,但写有林立果的名字,男,24岁,干部。沈庆沂让孙一先把这个出入证拍下来。还见到达西达瓦省略的一些物品:一本《法兰西内战》,一个巴掌大的拍纸本,用铅笔写一些零散的字,内容不连贯,难以猜透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个红塑料皮空白日记本,一个汽车驾驶执照的塑料封皮,数张一角钱,以及扑克、小勺、水果刀等。至于白色女鞋,达西达瓦说见到一只,而沈庆沂和孙一先则见到了两只,是乳白色半高跟浅口女皮鞋,其中一只鞋腰和后跟烧焦了,另一只完好。鞋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在迫降前,机上所有人已经脱掉了鞋。也就是说,飞机坠毁时,鞋和人不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朝伦·达西达瓦披露了飞行登记本的内容。

1970125日至1971912日,每月飞行650次,共飞270次,19719月,飞行80次。

19711月至912日,每月夜航218次,特别是92678910日夜航。

8月飞行50次,920次。

在新疆沿苏联边界12个城市飞过,从华中8个城市,加油17次,共加油63492升。

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吗?


四、关于林彪专机的有关情况

林彪专机地面机械师沈宝发说,油本应该是本飞机的,加油63492升不多,三叉戟一次就可以加20吨左右的油。至于飞行登记本,是飞行员个人的,与飞机无关,因为机组成员是临时组合。达西达瓦公布的飞行记录是飞行员个人的飞行记录,不是256号三叉戟的飞行记录。

本来林彪专机是要用254号三叉戟的,这是巴基斯坦总统座机。但因为飞行时机头被小鸟撞过,有一个小坑,显然不适合再作为一号专机。于是决定改装256号三叉戟,用作林彪专机。

四架三叉戟已经在巴基斯坦飞过好几年,一些机件老化,必要的备件买不到,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四架三叉戟的飞行时间不一,原则上把四架三叉戟上最好的零件给256三叉戟换上。西郊机场修理厂和林彪专机机械师一起,开始大规模维修。除把普通客舱拆掉,隔出单间,设置卧室、办公室外,还按林彪怕风、怕光和喜欢绿颜色的习惯,精心布置机舱,整整改装了三个月。

直到197196日,林彪专机才最后改装完毕。

九一三事件后派到34师的总政工作组成员刘岩回忆:19718月潘景寅试飞,去过山海关,也飞过较远的航线。但他始终对自己的落地动作不满意。911日,潘景寅再飞东北航线,经沈阳二台子机场,再到长春,接回在长春解放军医院治疗小儿麻痹的大女儿。有人看潘景寅情绪不好,询问他。潘景寅回答说飞机落地还是不理想。912日傍晚,林立果坐林彪专机从西郊机场到山海关机场,913日凌晨林彪第一次坐三叉戟1E型,机毁人亡。


五、蒙古政府关于林彪专机的现场调查

蒙古政府调查人员从飞机坠落地点向南500米的地方看到第一具尸体。他们开始只拍照了八具尸体,没发现第九具(飞行员潘景寅),他爬远了,后来才发现。九具尸体散布面积为50米×20米,尸体之间相隔3米至15米。烧伤程度1至2度。

与中国驻蒙古大使馆谈判的蒙方人员认为,中国这架256号飞机在蒙古坠毁,可能有特殊任务。中方对蒙方提出提供飞机乘客的名单的要求,没有给予正式答复,保持缄默。如果真是民航飞机,蒙方的要求是可以满足的。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政府要确定这架飞机坠毁原因和人员死亡原因,必须要有一个调查报告。

蒙古政府组成由国防部第一副总长图门登贝尔勒少将为首的政府委员会,成员以去过现场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主,应蒙方邀请前来的苏联有关部门高级专家协助该委员会调查。

1971年10月12日,在蒙古国防部、总参谋部举行的一次会议中,苏军驻蒙古司令官克里夫达中将介绍了苏方对坠毁飞机调查的看法。克里夫达说:坠毁的中国飞机隶属驻扎在北京郊区的第34师,中方说该机民用。我们很容易证明,这架飞机属于军用,机上人员穿着军衣,这是否认不了的。还有所有人都带了手枪,还有自动枪、飞行地图、呼号,从这些来看,完全表明这架飞机是军用的。找到的枪大部分是有子弹的,有一支上了膛。是什么原因要子弹上膛?是用于野外降落,被俘时自己使用?除此没有别的目的。估计飞机的平均时速670公里,说迷航没根据,这架飞机装备现代化,不可能不知道飞到哪里。如果说迷航,飞机应该发出求救信号,但没有这样做。克里夫达强调雷达是看不见的,当地人看见这架飞机飞得非常低,声音很响。

克里夫达认为,至于燃料用尽完全是谎言。剩多少油?还能继续飞多长?通过仪表就能知道。从着火情况看,证明这架飞机有足够的燃料,迫降也不可能,看不出是迫降,不是迫降!要迫降,大飞机必须照亮降落地点。

蒙古专家认为,当时飞机翅膀灯没有打开,根本没有考虑照明,也没有放下起落架。按一般迫降应该是尾部先着地,但不是这样,飞机头部先着地。证据是所有仪表在着地一刹那都已经碎了,降落时发动机没有熄火。飞机落地后又第二次跳起来,再着地,飞机就解体燃烧了。不过发动机没有完全烧毁。

各种看法、猜测,确定坠机原因比较难。

克里夫达说:飞机弹起又第二次着地时,机上的人还活着。为什么?因为尸体主要是在机舱左边,说明有准备,企图通过舱门下飞机。如果蒙古人到现场早一些,也可能有轻伤员被活捉。

至于飞行目的,与会者更是种种猜测。他们认为,这架飞机像是为了发现雷达兵、侦察航线。至于是训练性质还是纯侦察,搞不清楚。有人认为这次飞行仅仅是侦察目的,因为发现飞机上有只有军用飞机才有的秘密航图。飞机里有九个人,还有个女的?这太让人惊讶了,必须再核查。

克里夫达说:飞机里的灭火器、氧气瓶,这类东西要好好调查一下。飞机里的物品不要还给中方,保存在这里。可以把飞机残骸、枪支等物品办一个小型展览会。现场还要再去一下,作进一步详尽调查。起重设备,人力运输器械,可从苏军驻蒙古的建筑部队得到帮助,我们也准备帮助。

苏联克格勃任命侦查员扎格沃茨丁将军和病理学家托米林组成鉴定小组,10月中旬来到蒙古温都尔汗坠机现场。

奥特根扎尔嘎勒回忆:苏联克格勃派来的人员住在乌兰巴托大天口(蒙古国宾馆)。这个小组到现场工作,是取得蒙古有关部门批准的。派给他们一排士兵,公安部司长姜仓巴拉桑上校,国家保安总局四处化学鉴定专家班兹拉格奇少校,陪他们一块去现场。为了这些工作组,在苏布拉嘎盆地,搭了五个蒙古包。苏联来的人员中,还有苏联国防部法医局局长,克格勃侦察局长,根据头骨恢复原貌专家。1994年4月17日《红星报》提到,1971年10月19日,鉴定小组在坠机现场打开坟墓,看到两具尸体镶着金牙,怀疑是林彪和叶群,取走了两人的头骨,带回莫斯科。11月中旬,扎、托两人又冒风雪赴蒙古,将林彪的无头的尸体再挖出来,查看肺部是否有结核病症。托米林用双筒显微镜找到右肺有钙化点。


六、林彪飞机由于飞行员犯了驾驶错误而坠毁

朝伦·达西达瓦说,蒙古政府委员会进行大量工作后,于11月20日写出《查明飞机坠毁原因的报告书》。其结论如下:有民航标记的256号飞机是军用飞机,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需要。多数座位被拆除,用于特种的军事需要。中国256号飞机由于飞行员犯下了飞机驾驶错误而坠毁,不是因为某种迫降原因而降落的。

奥特根扎尔嘎勒回忆:在坠机现场,我看见有些很好看的残留小地毯,餐具碎片,当地人作为纪念品拿走了。还有到当地旅游的人找金属碎片做刀子。当地人说尤其在90年代初蒙古搞出口废铁运动,飞机金属片完全没有了。有中国国旗和飞机标志的飞机尾部,曾存放在贝尔赫萤石矿的一个院子里,90年代初把它作为废铁出口到中国去了。还有一个发动机,“雄鹰”公司经理、历史学家思赫赛汗在乌兰巴托西南26公里处建立了成吉思汗庭院旅游点,用吊车、货车把林彪出逃时坠毁的飞机发动机残骸拉到旅游点的空地展览。

 

朝伦·达西达瓦简介:1949128日生于乌兰巴托,1971年毕业于蒙古国立大学历史系,1984年获副博士(PH.D)2002年获博士学位(SC.D)、教授。1971年至1986年在蒙古国历史研究所工作。1987年至1993年在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社会问题研究中心工作。1993年至1996年任蒙古国家档案馆馆长。1998年至2003年任蒙古艺术学院教务处主任。现任蒙古国历史研究所所长。从事史学研究多年,出版8本历史专著,发表研究论文150多篇。其中《蒙古国红色史》被评为2004年蒙古国科学优秀作品。

沈庆沂,1937年生,上海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驻蒙古大使馆政务参赞、临时代办。九一三事件发生时任中国驻蒙古大使馆翻译,到温都尔汗坠机现场的四人之一。1959年赴蒙古学习、工作近27年,四进四出蒙古。

 



 

[转载]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与莫斯科的秘密关系

0
0

作者:孙果达

来源: 《北京日报》2013711

    此前对西安事变的研究都着重张学良与中共中央的关系,似乎忽视了当时的张学良其实更有求于苏联的历史事实。这一忽视直接导致了研究中的某种错觉,即认为张学良在发动事变前与苏联毫无联系,但历史事实恰恰相反。

 

张学良曾在莫斯科秘密设立代表处

    19366月底,中共中央派出专人陪同护送张学良的代表前往莫斯科。对此,有当年的“伯林同志”,即潘汉年给王明的密码信为证:“现在冯雪峰同志同全权代表鲍格莫洛夫一起派李杜与张学良的代表取道法国去苏联,与他们一起去你们那里的还有毛泽东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共产党员。30日他们已动身(或将动身)绕过香港前去。”(“伯林同志的密码信”,193771日于香港,绝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共产国际、联共()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5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在目前所能看到的绝大部分相关资料里,都提到了李杜、两个小孩与一个女共产党员,唯独缺少那个最重要的“张学良代表”。潘汉年的密信清楚显示,李杜的主要任务是送“代表”,其余人员是附带或是掩护而已。

    鲍格莫洛夫的公开身份是苏联驻国民政府大使,但潘汉年的密信表明其秘密身份是斯大林在华的全权代表,就像大革命时期的鲍罗廷。他亲自批准“张学良的代表”去苏联,当然得到了斯大林的认可。

    此后张学良与苏联的关系迅速发展。19367月底,张学良在南京会见了苏联大使馆武官雷平中将。8月,张学良又在上海法租界的寓所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会谈中提出了与苏联订立《中苏军事同盟》问题,张学良认为:“中国自然非抗日不可,成败与苏联皆有关系,日本野心无穷,苏联最终难免不受其害,与其单独应付困难,莫如中苏订立军事同盟,共同对付日本。”鲍格莫洛夫回答说:“如果中国能够团结起来,苏联政府一定会郑重考虑你的意见。”(张魁堂:《张学良传》,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

    对于张学良与苏联迅速升温的秘密关系,国民政府也有所警惕。1214日,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蒋廷黻致电国民政府秘书长翁文灏:“张学良有代表驻莫斯科。”(鱼汲胜:“共产国际、苏联及各国对西安事变的反应大事记”,陕西省档案馆:《理论导刊》198611)蒋廷黻回忆他对苏联政府的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是这样说的:“我提醒他,张学良的确有位代表驻在莫斯科,我将名字告诉他。”(《蒋廷黻回忆录》,台湾《传记文学》,第二十九卷第五期,第96)由于蒋廷黻撰写回忆录时张学良的这位代表还是台湾的显贵,因此蒋廷黻不便直接写出他的姓名。

 

张学良特殊的情报来源于驻莫斯科代表莫德惠

    仔细考察张学良庞杂的回忆,虽然提及了与西安事变相关的许多人和事,却始终小心翼翼地回避了一个非常关键也非常神秘的人,那就是他极其秘密地派驻莫斯科的首席代表莫德惠。

    莫德惠是张学良的心腹,曾作为张学良的首席代表赴莫斯科谈判中东路事件。他作为张学良安置在莫斯科的关键联系人,究竟传递了多少重要情报,如今已经难见电报档案。当时苏联已经在莫斯科与乌鲁木齐、兰州之间建立了直通航线,兰州与西安的通道则由张学良的波音座机完成。因此,莫斯科与西安的距离虽然看似遥远,但对莫德惠来说毫无困难,目前有确凿证据表明莫德惠起码有两次从莫斯科回到西安。其中一次可见于蒋介石得到的密报之中。1936918日,南京中央检查新闻处处长贺衷寒致蒋介石密电,其中提到:“莫德惠十三日由俄抵西安,业与张学良会晤,任务不明。最近盛传张氏渐有希图与旧东北军势力为中心,后方与新疆省联络,单独在西北方面树立亲俄政权之意。”此时的莫德惠显然是为了向张学良面陈苏联最新的联蒋政策。

    直至西安事变发生时,张学良与莫斯科其实还保持着密切的接触。斯诺说:“当时张学良在莫斯科派有自己的代表,是王安娜(王炳南的德国籍妻子)的一位朋友,安娜说他想尽办法见到联共中央的人,好请他们在能够得到更可靠的消息之前,先别做出对张学良不利的决断。”(埃德加·斯诺:《红色中华散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

    张学良与苏联这种极为隐秘的关系,对研究西安事变,特别是研究张学良当时的行动极其重要,也是以往所有研究者都忽略的。

 

张学良在听取莫德惠汇报后实施了三项重大措施

    莫斯科代表处的设立使得当时西安与莫斯科之间有了频繁互动的热线通道,张学良既能直接向苏联表明态度,又能直接从苏联得到第一手情报,以保证自己的行动符合苏联的政策,完全得到苏联的支持。当时莫德惠究竟向张学良传递了什么重要信息,虽然也同样没有文字记载,但完全可以从张学良随后采取的三项重大措施中加以确认。

    一是迎接叶剑英。19369月下旬,就在张学良与莫德惠见面后不久,叶剑英应张学良之邀担任中共中央驻东北军的党代表。“张学良对于叶剑英的到来非常重视,事先对安全保卫工作做了周密的布置,让他住在自己的亲信、卫队二营营长孙铭九的家里,对外化名‘杨先生’,要求孙铭九绝对保证‘杨先生’的安全,同时,安排好‘杨先生’的生活。”(《叶剑英年谱》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叶剑英的到来迅速加强了中共中央与张学良的关系,标志着张学良与中共中央的合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是尽力援助红军。在《西安事变新探》中有一段描述非常典型:“当叶剑英告诉张学良红军目前‘经费困难已极’,冬衣解决更难,莫斯科虽可援助,但不能应急,因此代表中共中央向张借款30万元时,张一口答应,但表示西安只能办到5万元,多不可能,其余25万可考虑到上海去办;棉衣可提供1万套,由西安送兰州,请红军半路去取。而在军事部署和战役行动上,张学良更是积极配合,并出谋划策。凡有他能够办到的,他几乎无不尽力去做。”(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107日,叶剑英与潘汉年致电毛泽东:“棉衣一万套可由西安送兰州,要我方半路去取,不便送人。”(《叶剑英年谱》上册,第138)115日,叶剑英从西安动身回保安,“随身带有张学良借给红军的十万块银元。”(《叶剑英年谱》上册,第144)张学良的“无不尽力”标志着张学良对红军的援助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是全力“驻蒋”。1029日,叶剑英与刘鼎致电中共中央报告张学良劝蒋的结果,其中提到“有主驻蒋说”。(《西安事变新探》,第283)有学者认为“驻蒋”是“捉蒋”的谐音。其实所谓“驻蒋”,就是驻留蒋介石军事进攻的步伐而已。当时国共双方的和谈已经很有成效,19361014日,“中共中央接到中共谈判代表张子华从西安发的电报,电报说,国民党方面的谈判条件是:()苏维埃区域可以存在;()红军名义不要,改联军,待遇同国军;()中共代表参加国民大会;()即派人具体谈判。”(《周恩来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为了配合谈判进程,毛泽东迅速于1015日以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的名义,通过苏维埃新闻社发表关于停战抗日的谈话,表示“一切红军部队停止对国民革命军之任何攻击行动”。(《毛泽东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48)但意想不到的是“从1020日开始,蒋介石调集十几个师由南向北大举进攻,企图消灭红军于黄河以东甘肃、宁夏边境地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08)20日,叶剑英急电毛泽东:“蒋介石令胡宗南急进”,“毅(张学良)之估计正(蒋介石)先打而后和,图得便宜而已。”(《叶剑英年谱》上册,第140)因此,当时认为蒋介石只是“先打而后和”的张学良决不可能就此产生“捉蒋”的念头,而劝阻蒋介石进攻倒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驻蒋说”标志着张学良阻止蒋介石内战脚步的决心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莫德惠在关键时刻的回国,使得张学良起码发生了两大变化:联共、援共升级;反蒋变“驻蒋”。这就足以表明张学良在听取莫德惠的汇报后不仅完全确信联俄联共政策的正确,还完全确信蒋介石必然也会顺水推舟,迟早实施联俄联共的“后和”。当时的张学良显然已经把援助红军与尽快“驻蒋”作为自己帮助建立统一战线的两大任务。

 

张学良为何对苏联的抨击哑口无言

    尽管西安与莫斯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张学良却匪夷所思地发动了使莫斯科暴跳如雷的西安事变。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时苏联认定张学良欺骗了莫斯科。《真理报》1214日的社论说:“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所以理所当然地被中国人民斥之为叛徒……过去,在他统治满洲的时候,他几乎毫无抵抗地将中国东北最富饶的几个省份送给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如今,他又利用抗日运动以营私,名义上举起抗日旗帜,实质上制造国家分裂,使中国继续混乱下去,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外国侵略强盗的牺牲品。”(马宝华、乌传衮:“苏联及共产国际对西安事变的反应”,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和研究》1986年第6)

    “阴谋”、“叛徒”等字眼表明莫斯科似乎受了张学良的蒙骗,但自相矛盾的是苏联同时又坚决否认与张学良有任何关系。苏联驻国民政府外交代办斯皮尔瓦涅克奉命发表声明说:“自‘满洲’事变以来,苏联政府无论直接或间接,皆未与张学良发生任何关系。”(《西安事变资料》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

    对苏联政府的自我标榜,国民政府作了含蓄的反击。1219日,斯皮尔瓦涅克向苏外交人民委员部报告:“当日晨张群接见了。在听取苏政府抗议后,张群作了如下答复:(1)还在发动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就曾散布消息,说他与苏联有联系,与中国红军建立了联盟关系,他在莫斯科派有代表,中共则在西安派有代表;(2)张群本人以及其他政府成员和首脑十分清楚,这类传说纯系谣言和捏造。”(马宝华、乌传衮:“苏联及共产国际对西安事变的反应”,《文献和研究》1986年第6)

    苏联极力撇清与张学良的关系,虽然与事实相去甚远,却也完全可以理解。但令人奇怪的是,张学良不仅在当时忍气吞声强咽苦果,甚至终其百年之身也依然三缄其口。这种完全不符合张学良个性的反常现象正好表明,张学良确实有难言之隐。

    当时苏联其实用了只有张学良才心知肚明的隐晦语言,有针对性地谴责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破坏统一战线,是对苏联的阳奉阴违与背信弃义。张学良日后英雄气短的表现更是有了合乎逻辑的解释:无论作为东北军的领袖、国民政府的重臣还是力图重返家园的爱国者,投鼠忌器的张学良都无法为自己与苏联的秘密关系做任何辩护,沉默、回避与掩饰就是唯一的选择。

    还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尽管如张群所言,其实对张学良与莫斯科的秘密关系早有所掌握,却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也同样只字不提。

    以上历史事实表明,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与苏联政府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作为有求于苏联的弱势一方,尤其是希望早日促成统一战线的张学良自然不敢,也不必欺骗莫斯科。至于张学良为何突然发动使得苏联勃然大怒的西安事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求证。

 


 

张延忠:谈华东解放战争的“七月分兵”

0
0

关于七月分兵要澄清的两个问题

 谈华东解放战争的“七月分兵”

作者:张延忠

【提要】

"7月分兵"正确的提法是"外线出击",这是指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7月,孟良崮战役之后,华东战场发生的一次战略转变。

在此转变后,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战场由山东内线战场,转变为山东内线,鲁西南,冀鲁豫及苏北三块,华东野军分为西兵团,东兵团,苏北兵团三个相对独立的野战兵团。

实际上,用"7月分兵"的提法来表述这一伟大战略战略转变是不恰当的。    

解放战争在短短的三年中取得了全国性胜利。华东解放战争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47年年7月华东野战军的外线出击,作为华东解放战争这一历史时期中一步伟大的战略转变,本不应有什么分歧意见。但因"外线出击"后初期有几个仗打的不理想。当时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华野主要领导,对仗未打好的原因,有认识分歧,兵团指挥员中也有些不同意见,这本是正常的。  

但近些年来,有人利用这些正常的意见分岐,把矛头指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似乎是由于外线出击战略的错误造成失利,甚至有否定外线出击的正确性的倾向。

这些不同声音本来也无足轻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军事文集»的编者,在对1947年7月2日毛主席致电陈粟谭的一篇电文"以神速动作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的注释(1)中,竟然也这样写道:

"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约十三万人,强渡黄河进入鲁西南作战,为配合这一行动,并最后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的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在未及充分准备情况下,依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立即分两路向则后出击" 造成不良后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130页)  

这个注释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是非常错误的误读和误导。因此,有必要认真辨析一下。

 据该注释说,1947年华野的外线出击即所谓七月分兵,是由于:

1.为配合(刘邓)的南征(出击大别山)行动 ,

2.华东野战军在在未及充分准备情况下,决定立即分两路向则后出击。 

这两条说法都是缺乏历史依据的。

【正文】关于七月分兵要澄清的两个问题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外线出击1947年7月孟良崮战役之后发生的一次战略转变。在此转变后,以山东内线为主要战场的华东野战军,分为西兵团、东兵团、苏北兵团三个相对独立的野战兵团;分别以山东内线鲁西南冀鲁豫及苏北为战场。"月分兵"来表述这一伟大战略转变正确"分兵"华东战军1947年628提出战役计划。毛泽东主席于19476月29答复华东野战军6月28分兵计划,提出应取分路出击敌远后方之方针方针简称"外线出击" 

  中国革命战争已经在短短的三年中取得了胜利,对这一伟大的战略转变,本不应有什么分歧意见,但因外线出击”之有几个仗打的不理想当时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华野主要领导,对仗未打好的原因有认识分歧,兵团指挥员也有些不同意见。这也是正常的。

   但近些年来,有人利用这些正常的意见分岐,把矛头指向毛主席,甚至有否定外线出击的正确性的倾向。尤其是毛泽东军事文集的编者在7月2日毛主席致电陈粟谭以神速动作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电报注释(1)中写道:“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约十三万人,强渡黄河进入鲁西南作战,为配合这一行动,并最后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的进攻,华东野战军在未及充分准备情况下,依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立即分两路向后出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130页)注释造成后果容忽视

  我的问题是:

不知该注释中所述:“为配合(刘邓)这一行动”和“华东野战军在未及充分准备情况下,决定立即分两路向侧后出击。”两条的依据是什么

 

为澄清这两个问题,我对此做如下分析。

1.从集中兵力内线作战到分兵,到外线出击的战略转变

   5月20日中央军委毛主席电报指示:“山东方面的作战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海州之线,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五月起)六七万人伤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局大胜之时,尔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

  但是中央军委毛主席却在该指示40天之后的6月29日发出了:“应取分路出击敌远后方之方针的指示。

  孟良崮战役后,中央总的战略意图是山东战场再在内线消灭敌人两个师,则全局转入全面战略反攻。在情况许可下,中央军委希望华野6月上旬和下旬各作战一次。

   6月3日华野向中央军委提交消灭五军75师,85师7个旅的战役计划。中央军委完全同意6月中旬作战以全歼敌7个旅为目标指出此战胜利,全局必起变化。

  1947619日陈毅、粟裕等给中共中央军委电报,说蒋介石起用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为顾向,召开了多次军事会议,提出并进不如重迭,分进不如合进。敌以三四个整编师重迭交互前进的战法,摆成方阵,加配了山地作战器材和炮兵、工兵,在各要点屯积了大批作战物资。(军事文集第四卷112页)敌9个整编师24个整编旅将向鲁中地区进攻。 

  故中央军委于6月22日发出不要打无把握之仗的电报,答复陈粟谭6月19日电报请示。指示说,刘邓月底出击不变。山东战事仍为全局关健。你们作战方针,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只要有胜利把握,则不论主要敌人,或打次要敌人均可,否则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军委二十二日十五时

 6月23日华野提出攻打桂系的计划,中央军委6月24日同意,并指出在目前情况下,你门决心围攻桂系,争取打援,计划甚好。惟如蒋系不援或增援甚缓时,你门须有决心将桂系歼灭,方能打开局面。”

6月25日国民党开始向鲁中山区发起高密度进攻。因此华野28日改变进攻桂系计划,向中央军委提出分兵一个纵队进攻费县,主力待机。

从5月18日至6月30日华野均在休整待机中。没有完成消灭敌人两个师的目标,因此全局也没有起变化。

那么采取目前的战略方针今后是捉战机的把握?毛主席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

6月29日以应取分路出击敌远后方之方针的电报答复陈粟谭6月28日的报告,该电报明确指出:以上方针是因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   

由此可知,华野6月28日提出的分兵两个纵队,是对应敌人6月25日开始的高密度进攻的战役计划中的一项战役部署。毛主席在29日电报中没有直接指出华野这一战役部署不解决问题,是正面电示华野分路出击敌远后方。

无论是中央苏区五次围剿,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自己的经验,当敌正面密集绝对集中兵力时,只做战术上的小规模分兵敌后诱敌回头,而不做战略上的改变是不能起用的。譬如,五次围剿时,只方志敏一个10军的北上诱敌,不起作用; 在孟良崮战役之前,华野几次分兵西线敌后,诱敌回头,都未奏效,但采取毛主席指示的,华野全线东撤部署,诱使敌人分兵,则捉到歼灭74师的战机。

6月28日华野提出的分兵2个纵队的战役计划,企图诱敌回援西线,同样也不可能奏效。敌人不是白痴。毛主席6月29日的电报,是对整个战场的战略变化的指导方针,而非战役计划。  

战争回忆录是这样写的:“为避免无把握作战,我们打算以六纵向临(沂)蒙()公路出击,以四纵奔袭费县,破坏敌人后方补给线,以第七纵队佯攻汤头,迫敌分兵回援,主力集结在沂水,东里店一线待机。这一计划即将实施之时,接到军委二十九日提出的三路分兵的指示-----。这个指示,改变了军委过去要求我们不分兵,坚持内线歼敌的方针。

   因此可以确切的知道,粟裕很清楚这是一个战略的转变,不是战役的三路分兵,而是兵分三路,向敌远后方外线出击。因粟裕战争回忆录不是粟裕自己执笔写的,因而把这一毛主席已经表述清楚的战略方针,歪曲为了“七月分兵”。这一歪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

还要指出的是,这段文字似乎有这样的含义,华野采取的战役部署将要成功之时,中央军委6月29日的指示干扰了华野的战役行动。但事实是从5月20日直至7月18日南麻战之前,华野自己提出的,并经中央军委批准的战役计划无一实施。

    

2.华野与刘邓的战略配合到战役配合

  毛主席电报在5月20日指出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蒋管区日益扩大的人民斗争,其作用也是如此,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

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不是山东战场不与刘邓做战役配合,则刘邓不能出击。是刘邓的出击是为了帮助山东战场  

  刘邓的外线作战的战役行动是早已确定的中央军在6月3日同意刘邓将渡河时间推迟至6月底。6月1日中央军委明确电示陈粟谭,华野只与刘邓做战略配合不做战役配合。你们的战役作战应完全单独进行。从1947年6月19日至6月29日中央军委与华东野战军来往电报,可以清楚的了解中央军委对华东野战军的战役行动,没有与刘邓战役行动相关的意图及指示。

毛泽东军事文集的这条注释与粟裕年谱(249页)的内容是相呼应的

6月30日与陈毅、谭震林决定立即执行中共中央军委兵分三路的指示,由叶飞、陶勇率领第一、第四两纵队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由陈士、唐亮率领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经莱芜向鲁西挺进,陈毅、粟裕、谭震林直接指挥第一、第六、第七、第九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集结于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待机出击,以配合刘邓军行动而查毛泽东军事文选(四卷120页)6月30日华东野战军电报为“ (3)指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陈毅、粟裕等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电报说(一)由叶飞、陶勇率第一和第四纵队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二)由陈士、唐亮率第三、第八和第十纵队向鲁西的泰安、大汶口方向挺进。(三)正面部队第一、第六、第七、第九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集结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各以少部兵力与东犯之敌接触,主力待机出击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我查到的6月30这份电报粟裕年谱表述的不同,我查到的,在主力待机出击之后是句号而非豆号,也没有之后的配合刘邓行动一句。

陈粟谭6月30日电报仅是华野本身下一步的战役设想,此处出击是指华野的内线出击,与刘邓行动并无战役联系。

由于战略方针的转变,因此6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的目前阶段陈粟谭军与刘邓军只作战略配合”的指示当然也要变化。华野表示坚决执行7月2日毛主席陈粟谭以神速动作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指示。这已经是适应新的战略方针的新的战役计

 

3.华东野战军在未及充分准备情况下,分两路向后出击的吗?

  战争都是突发性的。任何作战是否有准备,取决领导和战役指挥员的预见性。

 毛主席不仅在战略指导上有预见性,而且在每一个战役指导中都有充分的预见性,都清晰地指出胜利失利的结果和处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提出有无准备,那是要很好检讨一下,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6月29日应取分路出击敌远后方之方针的战略改变是对华野不能实现消灭两个师战役目标而实现战略反攻目标的预见性处置。

为使这一战略转变更符合实际情况,为使华野指战员能接受适应这一战略转变,毛主席在6月29日的电报末尾询问你们意见如何,望告。陈粟谭当时并未提出不同意见困难或新的计划。那么注释者根据什么说“华东野战军在未及充分准备情况下执行了中央军委的命令?

   发出6月29日方针的指示后,毛主席亲自写的发给华野的指示,达数十份,这些电报不仅有战略层面上的指示,而且有具体的行动指示。整个战役发展进程,都是在毛主席准确的预见之内。例如7月2日毛主席电报陈粟谭以神速动作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的战役指示中判断“蒋方七天或十天内必改变部署,以主力一部回到兖、泗,阻止我军与刘、邓会合。因此,我军必须在七天或十天内,以神速动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如动作过缓,则来不及。 真是料事如神啊!

   华野在10天内犹豫不决,直7月10日仍怀疑蒋方将改变部署午时陈粟谭致中央军委并刘邓电判断,“蒋仍决心维持东攻西守政策”。东攻西守,刘邓极为的)

    11日中央军委回电指示陈粟:“陈唐宜以迅雷手段,歼灭72师残部,20师及吴化文部,方于大局有利。上述任务完成后,即过湖西与刘邓会合作战。若不能于此时消灭敌人,而后可能发生困难。华野刘邓直接呼应,发生困难)

  7月12日华野又犹豫。而7月13日9时饶黎陈粟谭电中央军委刘邓报告山东国民党军动向,判断“蒋顽全军东进决心动摇,有大部西援之绝大可能”。

   果不其然毛主席于7月2日预计的7日至10日蒋军必有变化成为现实。而毛主席指出的若不能于此时消灭敌人,而后可能发生困难成为现实

  华野半个月的犹豫不决,使他们在半个月内提出打桂系6月28日的分兵到主力西进陇海路作战攻打莱芜5军等多个战役方案。对每一个战役方案,毛主席都给以具体指导,指示利弊,指示胜利和失利时的处置。但内线未实现其中一次作战,外线也未能达预期战役目标不仅没有实现对刘邓战役层面上的配合,而且造成局部困难。以后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遇南麻临朐失利,14纵围困鲁西南等重重困难。

在短短一个月中,华野数次失误尽管如此毛主席是充分理解,耐心听取意见,给以鼓励,正面加以指导。在此期间仅给华野两次比较严厉的言词。一次是7月14日你们近日对陈唐指示变化太多。陈唐主力仍宜迅速打下泗曲,以十纵攻取宁阳、汶上、济宁,对十二军暂置不理,否则将丧失时机,一事无成。 

  一次是南麻之后说东里店对黄伯韬一役未打,甚为可惜。

  在毛主席这样的英明统帅指挥下作战,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以“七月分兵”错误地表述“外线出击”这一战略方针、以错误的注释和《粟裕年谱》所做的似不经意间的一个标点符号和添加的一句“配合刘邓行动”,篡改了一段历史,形成了“华野匆忙分兵是为了配合刘邓外线出击”的错误认识。并且给人造成了“七月分兵”是中央军委、毛主席做出的仓促的战役行动的影响。推而广之“分兵”之后的一系列失利,乃至南麻临朐的失利也是因为兵力不集中造成的。

因此有必要对“七月分兵”是如何提出的和文中所提的错误注释,加以分析和澄清



 

愈了解人性,就愈爱狗!

0
0




作者:乔治·亚伯拉罕   

  一个人也许会丢掉他所拥有的金钱——就在他最需要的时候,金钱飞跑了。

一个人也许会因瞬间的一个邪念所导致的行为而牺牲掉他的好名声。有些人会在我们成功的时候跪倒在我们面前以示敬意,而当失败的乌云压在我们的头顶上时,这些人也许会最先向我们落井下石。  

在这个自私自利的世界上,一个人能够拥有的唯一绝对不自私的朋友,绝对不会弃他不顾的朋友,而且绝对懂得感恩而不会奸邪的朋友就是他的狗。

无论是他发达时还是挨饿时,生病时还是健康时,他的狗都会和他站在一起。只要能够呆在主人的身边,它宁愿睡在冰冷的地上,任凭寒风吹,冰雪下,它依然会亲吻那只不能给他食物的手。  

它愿为主人舔抚这不测世界所带来的伤口与痛处。当它贫穷的主人熟睡时,狗会像守候王子一样守候他。当所有的朋友都离去时,狗会留下来。

当主人的荣华富贵逝去、名誉扫地时,狗始终会像太阳在天空中运行那样不改初衷。  

如果主人背运,成为一个被世人抛弃的人,没了朋友,没了家,忠实的狗也不会有过分的要求,只求能够陪伴着主人,保护主人免遭危险,帮助主人打击他的敌人。

临终时刻,死神将它的主人夺去,尸体被埋在冰冷的土地里,不管其他所有的朋友是否到场,他那条忠实的狗一定会守在坟旁,它趴在那里,头放在两爪间,两眼充满悲伤,却依然睁大着,警惕地看护着主人。

即使主人已死,只有狗依然忠诚、真挚。会为了主人守护一生,直到死去——

    



 

[转载]苏联档案披露溥仪被俘和引渡前后

0
0

作者:孙思源

原载《炎黄春秋》2003年第2期 

    19081224日(光绪3412月初二),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在其父摄政王载沣的摄护下哭哭闹闹登基,刚满3岁便做了清皇朝入关后第十位皇帝,改元宣统。宣统年号的意思是要宣扬光大列祖列宗的文治武功,使清王朝得以万世一系,长治久安。但这只是梦想了。进入20世纪,要求改革和鼓吹革命的声音已经不可遏止,腐朽的清王朝再也不能维持。1912212日(宣统31225日),才6岁的溥仪在隆裕太后的监护下,举行最后一次朝仪,正式宣告退位,演出了清王朝的落幕,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2410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15日,冯派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带领20人的手枪队进宫,限溥仪在3小时内全部搬出紫禁城。溥仪一行丧魂落魄地被国民军赶出宫后,暂住后海载沣醇王府。1210日,溥仪逃入日本使馆。1925223日,由日本使馆策划和护送,秘密转移天津张园。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2月末,在日本关东军的一手导演下,在沈阳(当时称为奉天)举行的所谓“全满洲会议”上通过决议,宣告东北“独立”。38日沐猴而冠,溥仪在长春举行就职典礼,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193431日改称满洲帝国皇帝,年号康德。1945815日日本投降后退位,16日被苏军俘获,送往苏联。先后被囚苏联赤塔、伯力监狱。195081日,苏联政府把以溥仪为首的58名伪满俘虏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本文拟依据若干当事人撰写的文章所提供的材料和主要保存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的有关资料,对溥仪被苏军俘虏经过及中苏两国政府交接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战俘始末,向读者作出介绍。

 

    19458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境内向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10日,最末一任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同他的参谋长秦彦三郎向溥仪宣布日军要退守南满,伪满的“国都”要迁往通化,必须当天动身。关东军高级参谋吉冈安直危言胁从:“陛下如果不走,必定首先遭受苏军的杀害!”经溥仪再三要求,总算给了三天宽限。811日,溥仪和随身官员及家属乘火车南逃。为了躲避空袭,绕道吉林至梅河口线路,走了两天两夜,于13日到达通化县大栗子沟,凄凄惶惶投宿在栗子沟煤矿原日本矿长的住宅。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天,溥仪在伪满大臣、参议面前宣读了“退位诏书”,历时十三年零五个月的伪满洲国结束了它的生命。据溥仪之弟溥杰回忆:从新京捧来的清皇朝历代祖先的牌位,也在这里烧毁,随着烟消灰尽,说明清皇朝确实灭亡了。

    1945816日,吉冈安直通知溥仪即刻动身去沈阳,再从沈阳转机飞赴日本,只允带几名随行人员。溥仪惧怕日本人会杀他灭口,装出高兴样子,挑选了弟弟溥杰,两个妹夫润麒、万嘉熙,三个侄子毓嶦、毓嵒、毓嵣,医生王子正和随侍李国雄。临行时溥仪对哭哭啼啼的皇后婉容和福贵人李玉琴安抚说,我等着你们到日本来。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前途和命运将是怎样的呢。慌乱中溥仪一行随即乘火车到通化县转乘飞机去沈阳。16日上午11时,溥仪、溥杰和吉冈等所坐的飞机先抵沈阳机场。就在他们在机场休息室等候毓赡等人所坐的另一架飞机到来的时候,传来一阵震耳飞机声,但是着陆的却是苏联飞机。一队队手持冲锋枪的苏联士兵立即将机场上的日军缴了械。正等待换乘大飞机逃往日本的溥仪,被苏军不期而俘。

    过去的许多文章书著对溥仪的被俘大多语焉不详,没有深涉。这事甚至连身临其境的溥仪的随侍李国雄也都颇存猜疑,在他口述的《伴驾生涯》一书中称溥仪被俘是个谜,怀疑这是日苏之间的秘密交易:“溥仪在沈阳机场被俘,难道是偶然间遭遇了苏联伞兵吗?我亲身经历了这次被俘过程的一切细节,我认为溥仪是作为日本献给苏联的投降礼物而去沈阳的,不过这是上层之间的事,吉冈和桥本当了陪送品而不自知。”

    19451946年出任沈阳卫戍司令的苏联少将科夫通·斯坦克维奇,在他所写的一篇回忆录中,详细描绘了鲜为人知的关于俘虏溥仪的经过。1945820日他到沈阳,时任远东方面军司令的普里图拉将军十分高兴地对他说:

    “我把皇帝从日本人鼻子底下运到了赤塔。”“我们飞机在机场降落时,我们当中谁也不知道,在这里,在沈阳竟有个溥仪。种种迹象表明,他准备飞往日本。不管怎样,我们在机场上见到了准备起飞的飞机,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此时,一位身材端庄,还十分年轻,身穿军服的人向该机走去,我们拦住了他。经过详细追问才搞清,这正是皇上,我决定捉住他,刚好我们的飞机正在起动。通过翻译,我开始与溥仪谈话,不露声色地将他挤向我们的飞机。当他走向我们的‘利—2’号飞机时,我们有礼貌地缴了他的枪,让他坐上飞机,把他护送往赤塔。一切做得如此神速,以至于溥仪的警卫和机场工作人员在我们飞机升空后,才明白所发生的一切。这个傀儡的活动就此结束了。”

    以上陈述,表明溥仪一行是准备逃往日本,在沈阳机场转机时被刚降落的苏军恰巧碰上而被俘虏的,并不是像有些文章称溥仪被俘是个谜,怀疑这是日苏之间的秘密交易。要是依有预谋的说法,苏军则会严密监控机场,而决不会出现溥仪已在机场候机,苏军飞机才降落,经详细询问才知道谁是溥仪这等事的。

    《溥杰自传》里对被俘经过也有所记载:“吉冈在沈阳机场曾请求苏军网开一面,允许溥仪赴日逃命。”并曾说到飞机到达通辽机场后,在溥仪的要求下,苏军把死缠溥仪11年之久的吉冈安直同溥仪一行分开了。

    在通辽机场,一群苏联士兵听说俘虏了“中国皇帝”,围拢过来看,还有好奇者要求和溥仪握手。一个军官模样的打趣说:“红军士兵和皇帝握手,这真是一件不平常的事。”说罢哈哈大笑不止。溥仪一行在通辽住了一夜之后,第二天下午被押上大型军用飞机送往苏联赤塔。

    溥仪的偶然被苏军俘虏,对苏联来说是它对日宣战,进入中国东北打败日本关东军、粉碎伪满洲国的一个最大、最象征性的战利品。他们有了这个日本扶植的傀儡、身份特殊的知情人,无疑是可以在尔后的对日交涉中以至同蒋介石国民政府的谈判中起其所希冀的重要作用。

    对溥仪来说,被苏军俘虏是他意外的生路。如果逃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下的日本将会把他立即引渡回中国,落入国民政府手中。溥仪很可能遭到陈公博、周佛海那样的下场。


    1945817日晚9时许,押送溥仪一行的飞机到达赤塔机场,随即被苏军送赴拘留地莫洛科夫卡赤塔卫戍司令部。溥仪等人刚感到已获生路,很意外的是听到车外传来一声中国话:“要解手的,可以下车!”不觉一惊,以为最坏的情况出现,要在这里把他们移交给中国政府了。下车一看,原来讲中国话的是一个苏联少尉,虚惊了。在莫洛科夫卡赤塔卫戍司令部,卫戍司令向他们宣布了“从现在起将你们拘留”的命令。溥仪听了虽觉刺耳,但仍为能留在苏联幸免一死而感到高兴。经过初审交待问题,一个月后被迁往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第45收容所。

    溥仪在苏联拘留期间,一直享受优待,一日三餐丰盛俄餐,还供应有面包、果品、奶油之类的午茶。配有医生、护士为他检查身体、治疗疾病。他从不参加劳动,生活起居一应都由三个侄儿和原随侍侍候。溥仪也从未在侍候他的人面前放下“皇上”架子,天天接受他们的请安。他虔诚诵佛念经,每天跪床修行功课,还让随侍和侄辈放哨,好让他摆弄诸葛神课、金钱卦等玩意儿,占卜自己的不测命运。这些做法,从未受到苏军干预。又看到让他揭发日本帝国的罪行,于是他认为苏联主要是要严惩日本战犯,不会对他怎么样,便生出一个想在苏联偷生、逃避祖国人民惩罚的幻想:苏联和英美是盟邦,先设法在苏联留下来,再伺机从苏联迁往英美去做寓公。他带着的大批珠宝首饰等贵重物品也足够他后半生花销的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溥仪在苏联的五年间,除了多次口头向苏方提出申请以外,还三次上书苏联当局,申请准许他永远留在苏联。

    1947129日,溥仪在伯力监狱写了一封给“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的“请愿书”,其中写道:

    “余兹再三以最大诚意与热烈之希望,恳请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俾遂余能长期居住于苏联邦内,得以研究新学识。此余惟一之夙愿,故不顾繁渎。更申言之……兹幸在一九四五年,因苏联邦之仗意(义)出师一举而击破根深蒂固之日本关东军,不独解放全东三省之人民,即余亦因此而得脱出日本军阀之桎梏。此余精神上之生命复活也。”“迨至一九四六年,蒙苏联邦当局允许余赴东京而为对裁判日本战争犯罪人法庭之证人,因得一洗十余年来之积恨可耻。此更余所引为意外之欢喜及幸福者也。此皆苏联邦之所赐也。”“故余对于既拯救余之生命并允许余为精神上之刷洗两事,实为余极端感激而不能忘者。是以此后余愿以一介人民之资格,愿对于苏中两国人民之永远亲爱、永久团结、永久幸福事项尽余全心全力,而努力前进。”“以上乃余之至诚决意,是以再三申请,敬候核夺焉。”

    等了许久,未获回音。1949729日,正是中国人民革命以巨大的节节胜利告示世界的时候,怀着更加急不可耐心态的溥仪便直接向斯大林大写出“申请书”,其中说:“我衷心对您素日的爱慕和我至深感谢之意并且我最希望居住苏联邦,所以我再三向您表示我的心怀。”“我在满州名为皇帝,而其实是日本关东军的俘虏。当我回忆到一九四五年苏联邦为拯救全世界人类开始向日本帝国主义进举的第一天,日本军阀即强迫我往通化。彼时我虽不知苏联为何种国家,但是我的心中想虽然是所谓的‘我的帝国’即因此而崩坏,亦是我愿意的事情。因为谁能驱逐了日本的关东军谁就是人民和我的朋友。日本军阀更强迫我赴日本,不意在奉天为苏军所解救。先至赤塔后移往伯力,备受苏军当局内务局长及所长以下全员种种厚待,一切皆甚安适。彼时我方开始读苏联各种书报。在我四十年第一次读您的著作列宁主义问题和共产党历史等书,我方认识苏联邦真是全世界上最民主最进步的国家,而且是各劳动人民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救星和柱石。”“中国人民依共产主义方得到今日之民族解放自由极(及)独立。即以满洲人民和我个人而论,如不蒙您的援救,早为日本军阀所覆吞。又蒙苏联政府允许我赴日本在国际军事法庭作证言人,说明满洲人民十三年中所受之种种痛苦和耻辱。所以我对于政府和您的衷心感谢和钦佩那是极当然的,真是说不尽的。在前曾提出请求愿留居苏联邦,虽尚未蒙答复,可是我自己认为同苏联人一样的关怀和尽心苏联的发达和兴盛,并且我愿意同苏联人一样的工作和努力,以报答您的厚恩。因此我衷心盼望您允许我居住苏联邦内。”

    溥仪的这两份亲笔上书,可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查到,其急迫的心情跃然纸上。

    为了达到留在苏联的目的,能为他向上说好话,溥仪还不惜讨好苏联的官员和看守所人员。对他们的一言一语都恭敬从命,对他们的一再索取都是有求必应。在恐吓和敲榨面前,溥仪更是战战兢兢地把携带身边的贵重物品大把撒出去。伯力第45收容所的一位苏联翻译抓住了溥仪的心态,屡屡得手。有次故意对他说,第一批送回中国的人已全部被判了刑,有的判了死刑,如何如何等。吓得溥仪一下送了他好多东西,以求他帮忙不被送回国去。

    其实苏联政府对溥仪的申请还是非常重视的,内务部部长C·克鲁格洛夫在先后收到申请书后,分别于194712月和194999日、920日三次给斯大林、莫洛托夫、贝利亚作书面报告。他在194712月的报告中称:

    “被拘留的前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关押在位于哈巴罗夫斯克市的内务部第45号特别看守所内,现向苏联政府提出,请求允许他在苏联生活。”“连同溥仪向苏联政府提出的请求信,还送来了溥仪的侄儿的请求信,要求留在苏联,”“以求有可能研究最新科学成就和溥仪一道工作。”

    194999日送呈溥仪1949729日请求信译文的报告中又称:

    “溥仪请求允许他在苏联永久居住,他希望在这里‘像苏联人一样,为苏联的发展和繁荣而工作。’现向您报告请定夺。”

    1949920日的报告中再次称:

    “溥仪在他的请求信中感谢苏联政府对他很好和将中国人民从日本压迫下解放出来,同时请求允许他永久居留苏联,他解释他的动机是渴望为苏联以后的发展而工作、劳动。”

    1946年国内报刊上关于中国政府要求引渡溥仪的说法,发过消息。328日《中央日报》曾以“傀儡溥仪将交我国”为题,报道说:“宣传部长吴国桢今日声称,伪满傀儡溥仪,已被苏联当局拘捕,即将移交中国方面。或问华方拟如何处置溥仪,吴部长笑称:‘我人自有计划’。一般人士均认溥仪将以战犯资格受审问。中苏双方经长久谈判后,始商妥引渡溥仪。”尔后还曾有一条短讯报道说:“中国希望引渡溥仪,苏方并已一度允诺。然目前复予保留,这显然是作为讨价还价的依据。”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在日记中也记载了194637日苏联驻华大使来访,询问国民政府对溥仪之命运是否注意。以试探国民政府对溥仪的态度,想以溥仪作为当时苏联撤兵东北和中苏经济合作会谈中的一个筹码。

    19468月,苏联当局让溥仪到东京“远东军事法庭”作证。“皇帝”出庭,这一空前之举,引起世界各国瞩目,一度成为世界上一些报纸的头条消息。溥仪先后八次出庭,他以亲身经历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扶植傀儡政权,侵略、统治中国东北的罪行,“日本一方面施行武力侵略,一方面施行宗教侵略。他们是企图奴化全世界的,而把东三省视作神道侵略的试验场。”溥仪还揭发了日本关东军在东满和北满的边境上新筑了许多铁路,用以准备对苏的军事行动,目的是要把伪满洲国作为日本军国主义进行反苏的前沿阵地。溥仪的出庭作证,为苏联战胜国的地位和权利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铁证。同时溥仪因害怕自己会受到惩罚,为了掩饰自愿充当傀儡的罪行,也在法庭上对一些情节故意闪烁其词。他回避“九一八”事变前就和日本人秘密勾结、相互利用的事实。他拒不承认自己写给日本当局作死心塌地投靠的亲笔信,他在信中说什么“今看欲谋东亚之强国,有赖于中日两国提携”,希望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他延续清王朝统治。无疑,溥仪在为自己刻意开脱的时候,也就没有彻底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1946829日,溥仪还未离开东京,国民政府再次向苏方交涉引渡溥仪。对于这个为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国民党《中央日报》发了一篇题为《我交涉引渡溥仪》的报道:(本报南京27日急电)伪满洲皇帝于东京作证后是否解归我国,抑仍由苏押回?司法行政部谢部长今告本报记者,已令派驻东京国际法庭检察官向哲浚,就近交涉引渡。

    苏联考虑自身利益,未作可否。当时有位西方远东问题专题学者就此撰述专论,猜测苏联拒绝将溥仪引渡给中国政府,是准备将来把溥仪送回东北,利用他成立倾向于苏联的“缓冲国”,就像日本利用溥仪一样。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再拘留溥仪不仅已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利用价值了,而且还成为一个包袱,所以从19503月起,苏联内务部多次书面请示苏联最高当局拟将溥仪引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195033日,苏联内务部部长C·克鲁格洛夫又书面报告斯大林、莫洛托夫、贝利亚、马林科夫、维辛斯基,对于被关押的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官员、将军以及溥仪的亲信、亲戚共58人及保存在苏联内务部的溥仪1946510日向苏联政府提出请示收下属于他本人的贵重物品(价值47.3万卢布),伪满洲国官员的贵重物品(价值47.6万卢布),如何处理的问题提出内务部的具体意见:

    (1)责成苏联外交部(维辛斯基同志)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有关上述在押中国人的情况,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将这些人引渡给中国当局是否感兴趣;

    (2)在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同意之后,按所附名单将58名在押中国人连同属于他们的财宝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处理。

    195039日,苏联外交部部长A·维辛斯基、内务部部长C·克鲁格洛夫联名给斯大林书面报告,对于内务部33日书面报告内容,苏联内务部和外交部认为:恰当的作法应是,将上述在押人员及其贵重物品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处理。并在尔后的部长会议决议中提出,责成苏联外交部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责成内务部进行具体移交工作。

    195076日,内务部部长C·克鲁格洛夫、外交部部长A·葛罗米柯在联名向斯大林的书面报告中提到:今年71日,周恩来在与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罗申同志会谈时声明,如果苏联政府认为移交溥仪是适时的,中国政府准备接受。对此,苏联内务部和外交部认为:应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说明苏联政府准备将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移交中国,并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告知,它对向中国当局移交这些人的地点和时间有何考虑。

    经中苏双方多次协商,交接地点在中国境内的黑龙江省绥芬河车站,时间为81日。苏方移交工作由苏联拘留管理总局代表、中校科富托夫及上尉阿斯尼斯负责交接,中方确定由东北人民政府外事处处长陆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外交部全权代表负责接收。


    对于苏联把伪满战犯引渡回中国这一决定,在伪满战俘中引起很大震动。大多数伪满战俘感到高兴,这是他们所企盼的,他们希望早点结束异国他乡的囚徒生活。以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张景惠为首的36名大臣和将军,曾于194954日联名致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表达了要求回国的迫切愿望。他们在函中写道:“我们读到了您于41日给傅作义将军的回电,电报中您划清了有罪和无罪的界线,指出了应走的道路,给予我们彻底自新的机会。”“我张景惠和其他人,虽然置身祖国疆土之外,仍不能不为中国的光明未来而兴高采烈。如果容许我们回到祖国并保留我们的性命,我们发誓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方面,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所以他们为能引渡回国而高兴不已。

    但是,引渡回国这一消息对溥仪来说如上刑场。他惶恐不安,求助于占卜算卦问吉凶。195910月他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认罪会上的发言中也详述过以往的这一心态:“1950年苏联方面送我回祖国时,便认为这是把我送上了死路。因为一想到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是怎样对待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精神就紧张;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改朝换代,前一代的高官显宦,尚不能幸免,何况曾是清朝末代皇帝的我呢?想到被推下皇帝的宝座后,张勋复辟被利用过,日寇统治东北14年中,又当上了伪执政和伪皇帝,共产党还能不严厉处置我?在报纸上,看到土改运动中,人民是怎样对待地主、恶霸的,尤其听到第一批从苏联被送回国的汉奸中,有几名伪省长级的人,被处死刑的风传,我就信以为真,更难入眠了。就这样,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情中,离开了苏联,被送回祖国。”

    1950730日溥仪一行从伯力登上归国之程。苏方把溥仪安置在条件较好的苏联军官们的车厢里,还为他准备了啤酒、糖果等。一位大尉还好心开导他说:“回祖国总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你放心,共产党的政权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中国的党和人民气量是最大的。”可是溥仪总觉得这些话是诓他的。溥仪一直不吃不喝,坐卧不安。在一天一夜的旅途中,他难以抹去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的那一幕,一个美国律师对着他大声呼喝:“你也是罪犯,你终究要受到中国政府的裁判的!”

    溥杰也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引渡回国的列车的。他在《溥杰自传》中记载了当时心情:“此去也许命赴黄泉。溥仪是伪皇帝,头号战犯,十足的汉奸,他是要枪毙的。我是溥仪的弟弟,虽然官职不高,但地位特殊,共产党会把我们看作旧王朝的残渣余孽,枪毙示众。”

    中方对这次接收工作作了充分的准备,由东北人民政府公安部一处执行科田羽,率石平、李季和杨永祝等人配合接收,并负责解送战犯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另外中国医大附属医院选派医生、护士各一名及公安部队抽调若干看押武装人员随行。

    81日晨,载着伪满战俘的专列到达绥芬河市对面的伏罗希洛夫城。中方代表陆曦与苏方代表苏联俘虏拘留管理总局科富托夫中校会晤商议交接办法。为保证交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决定由双方各出数名武装战士,在中苏双方专列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对面列队,中间形成通道。由中苏双方工作人员按名单依次点名呼唤,战犯听到叫名,从苏方车上下来,复诵自己姓名后,经通道走过,登上中方车厢。

    这次接收的伪满战俘有溥仪及其亲属8名,前伪大臣13名,伪将官23名,伪校官1名,伪外交部职员13名。此外,还有属于他们的贵重物品,当即在双方代表监视下,由苏方保管该财物的两名军官移交,中方由田羽、石平接收。按清单点交完毕,编成号码,用火漆加封,送交东北人民政府公安部保管。

    交接完毕,中苏双方签署了移交书。移交书着重指出:苏方由苏联俘虏拘留管理总局代表中校科富托夫、上尉阿斯尼斯交出58名伪满战俘及其属于他们的贵重物品;中方由中国政府外交部全权代表陆曦负责全部接收。

    中苏双方顺利圆满地完成了交接工作。

    1950823日,苏联内务部部长C·克鲁格洛夫给斯大林、莫洛托夫等书面报告了移交情况:

    “今年83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这位代表移交了前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及其随员和前伪满洲国政府的部长、将军和官员共计58人以及属于他们的贵重财物。”“到达绥芬河车站后溥仪写下了如下内容的感谢信:‘在苏联居住期间,我受到苏联以及斯大林大元帅的关怀。现在当我离开苏联领土时,我衷心为给予我的好心对待表示我最大的敬意和感激。我祝愿苏联人民世代繁荣,祝愿斯大林健康长寿。’”

    溥仪等人得以引渡回国,是真正获得了重新做人的机会,是他们最大的幸运。无论引渡回国的伪满战犯怀着哪种心态,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思想逐步转变,通过劳动、学习,接受改造和思想教育,认清自己的罪恶,获得人民政府的宽大处理。溥仪也于1959124日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特赦通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从“皇帝”、罪犯到公民的巨大人生转变,溥仪曾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中写道:“‘人’,这是我在开蒙课本《三字经》上认识的第一个字,可是在我前半生中一直没有懂得它。有了共产党人,有了改造罪犯的政策,我今天才明白了这庄严字眼的含义,才做了真正的人。”


 

[转载]茉莉花茶

0
0
原文地址:茉莉花茶作者:AA吴淑静

极品茉莉飘雪[色][色]

碧潭飘雪为茉莉花茶的一种🌸🍃是著名茶人徐金华所创制,也称徐公茶。🍵极品碧潭飘雪採用早春嫩芽为茶胚,挑选雪白晶莹的茉莉花蕾反复窨制,使花香、茶香完全交融,🍃🌸并保留干花瓣在茶中,此茶不仅淳香可口,朵朵白花漂浮其上,如天降瑞雪,颇具美感。😍👍🏻


 

[转载]拜访徐公茶文化研究所

[转载]碧潭飘雪花茶介绍

0
0

碧潭飘雪花茶介绍

 

 碧潭飘雪茶得名:书画名家黄纯尧教授饮此茶即赋诗:“天生丽质明前芽,清香入骨窨制花,叶形汤色皆佳品,异军突起徐公茶。” 此茶叫何名,青年画家邓岱昆藏头诗即是:“碧岭拾毛尖,潭底汲清泉,飘飘何所似,雪梅散人间。” 

 碧--茶的色;潭--茶碗;飘--花瓣浮飘水面,香味四溢;雪--洁白茉莉。 颜色是清新透亮的绿,上面飘浮着白色的花瓣,茶香花香淡淡的,却经久停留在唇齿之间。 

 碧潭飘雪外形紧细挺秀,白毫显露,香气持久,回味甘醇。采用早春嫩芽为茶坯,与含苞未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花香、茶香交融,并保留干花瓣在茶中。冲泡后茶汤黄亮清澈,朵朵白花漂浮其上如同天降瑞雪,颇具观赏性和美感,香气清悠品味高雅,有浓郁的茉莉花香气,泡饮时应选用盖碗泡饮,可看到就像碧潭上飘了一层雪。品此茶令人赏心悦目. 

 关于碧潭飘雪的饮法

 1993年8月28日四川省茶叶学会简讯(第三期)载:1993年8月17日四川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会在新津召开,会议期间,徐金华同志安排了小型茶文化交流,代表们品尝了由徐本人的高山云雾细嫩茶芽与优质茉莉鲜花,采用传统工艺精心窨制的高级茉莉花茶,以其品质特点命名为“碧潭飘雪”,茶味清香浓郁。 

 1993年10月19日,四川省茶叶进出口公司花茶评比评审评委,高级工程师裘览耕、刘以煌汇集同行专家对其碧潭飘雪徐公茶鉴评:外形,条索细紧,显毫匀齐,芽毫显露。内质,香气,鲜香纯正;汤色,黄绿清澈;滋味,醇爽回甘;叶底,黄绿明亮。内质各项因子均具有特种花茶品质特色。 

 1995年3月16日四川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四川省茶叶学会对其茶感官审评。外形,紧细匀整;有锋苗,花干洁白;细嫩有毫,色泽、绿黄润。骨质为,香气鲜灵持久;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鲜醇爽;叶底绿黄匀亮,细嫩多芽。综合评语:符合高级特种花茶品质。同年10月四川省茶叶学会对“碧潭飘雪”(徐公茶)花茶,鉴定品质达到高级特种花茶要求,评为四川花茶佳茗。 
 原四川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省茶叶学会理事长张锦祥先生96年6月1日在汉城品饮碧潭飘雪徐公茶后深有感概地说:徐先生给我品饮的是极品徐公茶,其干茶外形,茶芽显露,紧直匀整,绿而带黄、布满银毫,一瓣瓣雪白干燥的茉莉花瓣散在其间,尤如碧潭飘雪。内行人一看,这是一种品质极高的花茶。汉城没有盖碗茶具,用玻璃杯冲泡的碧潭飘雪徐公茶,橙黄(黄中带绿)的汤色,飘浮着雪白的茉莉花瓣,黄绿明亮的茶芽,布满着茶杯的下半部分。品饮茶汤,鲜爽回甘,夹着茉莉的花香。二泡以后,这种茶味花香更加明显。三泡、四泡、茶味仍在。 


 2000年10月9日四川省茶叶学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刘经煌老师来电话告诉我,8日——9日这两天她都在品我8月份送给她的徐公碧潭飘雪茉莉花茶。她说这样的择花茶有三个品类,今天又再次品了我送的茶、鉴评如下:一选料好,明显的感觉出是明前茶胚,开汤后反复观看叶底为一芽一叶;二、鲜灵;三、纯真。有的为了纯厚,其实太厚了就为一般茉莉花茶,你的是纯爽、味很淡,清香。 

 述评之一,“雅”。著名诗人孙静轩先生在谈及“茶文化是雅文化”的讲话中,他说,我敬佩徐金华的人品,文品和事业心,采茶、制茶、品茶都含有文化,他窨制的碧潭飘雪茉莉花茶,研究茶文化,属高明雅之品。因为它雅又含文化,所以文人雅士纷纷前往求之,讨之,乞之,此茶雅俗共赏,属文化产品。我注重是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扩大社会层面影响,使喜欢前来品茶、乞茶的雅士茶友能从中感受到中华茶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 

 述评之二,“谜”,碧潭飘雪茉莉花为什么能在茶汤面上飘起雪白鲜活的茉莉花瓣,现在是揭开这个“谜”的时候了。自窨碧潭飘雪茶以来,我们很讲究择花艺术,长期和我省山区县级一所职业高级中学合作,利用学生暑假期间,从二、三年级学生中挑选十六、十七岁少女、十多人前来我茶文化研究所进行茶文化社会实践,对她们进行择花培训,教给她们择花技术。一到傍晚,少女们围绕坐在一起,边择花边交谈,高兴时还唱唱歌。“好一朵茉莉花,河白无暇……”她们说,择茉莉花简直是一种享受。明代王象所著《群芳谱》中,有一首咏茉莉花的诗:“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应是仙娥飞归去,醉来掉下玉搔头。”诗点出茉莉花型虽不艳美,但清香冠压群芳,具有纯情少女的风韵。碧潭飘雪茉莉花由这群天真无霞,美丽动人的学生少女来择花,可以想象碧潭飘雪有着多么神秘。请猜一猜这一条谜:“深池凝翠绿,横山沐雨飞。” 

 述评之三,“绝”,为什么说是绝呢?专家们说,碧潭飘雪一出现,就以香味、品味、价味,列於所有花茶之上,可以称得上绝品。有文载,绝品大多出自于手工。碧潭飘雪所选茶胚是明前手工制作的名茶绿茶;茉莉花是进伏晴天采摘的鲜茉莉花,经少女手工精心择花;窨花烘制全是手工操作,而且产量极少,多就不能为其精,徐公是量少保真,真为珍品。宋·梅尧臣:“绝品不可议,甘香焉等差。”绝品是最好的等级,这里指第一品茶。茶友们说,碧潭飘雪茶极其甘香、纯爽,无从评定期等级。


 

[转载]中美领导人互赠礼品盘点

0
0

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 2013-10-07 21:10:04

   在国际交往中,互赠礼品的环节必不可少,而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互赠礼物更是经过了周密思考。互赠礼物不仅是外交礼仪的一部分,也折射出种种寓意、人情,耐人寻味。

 

1972年,尼克松送毛泽东瓷塑天鹅

1972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赠送中国象征和平的瓷塑天鹅,并送给毛泽东一盆珊瑚盆景,送给周恩来一座透明的水晶塔。








周恩来代表毛泽东和中国政府,赠送尼克松和美国政府:白玉提毛扇梁油瓶、双面苏州刺绣大屏风、玻璃纱手绣台布。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挥毫泼墨,送给尼克松三副条幅,字面分别是“老头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周恩来送尼克松大熊猫

    “动物外交”中最著名的事件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玲玲”和“兴兴”乘专机抵达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时,8000名美国观众冒雨迎接。仅开馆第一个月,参观者就多达100余万。

 

1975年福特送邓小平银币

    197512月,美国总统福特抵达北京访问。福特当时送给邓小平的礼物是一套刻有历任美国总统头像的银币“全家福”,他在为期5天的行程中参观了长城、颐和园和天坛等风景名胜。

 

1989年李鹏送给老布什飞鸽自行车

    老布什是有史以来“访华最快的美国总统”,就任才刚满月即对中国进行了工作访问。

     19892月,他在钓鱼台见到了老朋友邓小平和时任中国总理李鹏,李鹏送给老布什夫妇两辆“飞鸽牌”自行车,这位当年喜欢和夫人芭芭拉在北京街头骑车的美国总统直接就跨了上去。

 

1993年江泽民送克林顿萨克斯管

    19931119日下午,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西雅图举行会晤,江泽民把一支中国造的萨克斯管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很喜欢,微笑着说:“将来有机会,我吹给你听。”江泽民回应:“我可以拉二胡和你一起演奏。”

 

2009年胡锦涛赠奥巴马“全家福”

    2009年 1116日晚,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钓鱼台国宾馆招待首次来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晚宴上,向奥巴马赠送了一幅精美的中国沈绣《奥巴马总统合家欢》。这份出自南通沈寿艺术馆刺绣艺术大师之手的特殊国礼,让奥巴马总统惊叹不已。

 

2009年奥巴马回赠胡锦涛围棋

    200911月,在到访中国期间,奥巴马拿出了精心准备的一副围棋作为赠送给胡锦涛的礼物。有专家评论,这一礼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有深度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可能送出如此礼物,代表着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有专家认为,奥巴马此举意义深刻,有“围城”之意,意在暗指中国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何走出“困局”。

盘点各国领导人的送礼水平

 

2011年互赠林肯铜像和油画

    2011118日至21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奥巴马之邀,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胡锦涛抵达华盛顿的当晚,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私人晚宴款待中国贵宾。晚宴上双方互赠的礼品颇具深意,中方赠送的礼品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座高122厘米的林肯铜像,出自艺术家袁熙坤之手;奥巴马赠送给胡锦涛的是一幅巨型油画作品——《八位美国总统和长城》。


 

[转载]1923年蒋介石访苏摘到大“果子”

0
0

作者:吴开胜

原载《环球时报》2003630

  1923年,蒋介石作为孙中山的全权代表,率团对苏联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考察访问。此次访问提高了他在国民党的地位,并使他当上了黄埔军校校长长期以来,人们对这次访问的详情了解不多。近年,随着俄罗斯对原苏联档案的解密,有关蒋氏访苏的详情终于浮出水面。

 

孙中山的全权代表

    1923816日,上海码头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将从这里启航赴苏考察访问。代表团团长蒋介石脸上露出抑制不住的兴奋与自得,不停地向欢送人群招手致意。

  1921年至1923年,由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中国各派军阀混乱加剧。1921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准备北伐。同年底,孙中山在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时,表示“愿派一个最能干的人作为使者去莫斯科”,考察苏俄的政治、党务和军事,学习俄军经验,组建自己的军队。192331日,广州革命政府重建之后,孙中山便积极开展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工作。6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建议,决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合作进一步促成了此行。

  蒋介石对孙中山联俄、联共的政策非常不满,但为了博取孙中山的信任,确立自己的地位,他非常想得到这个出访莫斯科的机会。况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蒋介石也曾一度对苏俄产生过敬慕和向往。

  713日,他给大元帅府秘书长杨庶堪写信,向孙中山主动请缨:“为今之计,舍允我赴欧外,则弟以为无一事是我中正所能办者……如不允我赴俄,则弟只有消极独善,以求自全。”

  在与蒋介石、汪精卫、张继、林业明、马林商谈后,孙中山决定由国民党人蒋介石、王登云、沈定一和共产党人张太雷组成代表团,蒋介石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孙中山的全权代表。

  816日,在恋人陈洁如依依不舍的目光中,蒋介石率代表团乘日本轮船“神田丸”踏上赴苏的旅程,19日到大连市换乘火车,25日至满洲里边界,换车后进入苏联境内,经过9天的颠簸,于192392日抵达莫斯科。

  

未获列宁接见备感失落

  庄严肃穆的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的红旗,意气风发和充满自豪的苏联人民,这一切都让代表团成员兴奋不已。尽管蒋介石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但他的确被这个国家呈现出的蒸蒸日上的建设局面深深吸引。苏联方面负责陪同的官员在给上级的绝密报告中如此描绘蒋介石参观红军团队后发表讲话的情况:“情绪很高,也很激动,讲话时充满着热烈而真挚的感情。他在结束讲话时几乎是在吼,双手在颤抖。”

  代表团在苏联前后逗留3个多月,先后与军事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外交人民委员齐采林、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等领导人举行了会谈。

  192397日,蒋介石拜访了俄共政治局秘书罗素达克,听他介绍俄国革命的经验及建党情况。拜访回来后,蒋介石在笔记中写道:“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工人接受革命之煽动;二是农人亦然;三是准各族自治,组成联邦制。”在国家建设方面,他认为苏俄“有三点显著现象:一是儿童教育严格;二是工人皆受军队教育;三是小工厂租给私人。”

  在访问期间,蒋介石接触了很多领导人和革命家。103日,他会晤了在莫斯科流亡的越南爱国志士阮爱国(即胡志明);1119日,参加了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1125日,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会议,见到了革命家季诺维也夫和曾到中国帮助筹建共产党的维经斯基。他与维经斯基五次见面,据说维经斯基曾试图劝说蒋介石加入共产党,但遭到了蒋的拒绝。

  代表团还访问了莫斯科、彼得格勒的一些党政军机关,参观了一些工厂、农庄、学校、军队、博物馆。蒋介石甚至还登上了一个拿破仑曾到过的山头。

  “拿破仑上这个山头干吗?”蒋介石问。

  “他想察看地势,”陪同人员说,“拿破仑的部队经过艰苦跋涉,已被饥饿、寒冷折磨得士气低落,终于被俄罗斯人击败!”

  “噢噢,你们的士兵了不起!听说当时拿破仑是这个样子站着的,”———蒋介石双手叉腰,挺胸昂首,俯瞰四方,皱着眉头,“是吗?”

  “是的是的。”陪同人员笑着说,“你学得很像!”

  在场的人大笑。蒋介石洋洋得意。

  令蒋介石不满的是,由于列宁当时有病,未能接见代表团。蒋感到受了冷落。111日,齐采林致函季诺维也夫,指出蒋介石已经“神经过敏到极点,他认为我们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据俄方文件记载:“由于神经紧张、过度劳累等原因,蒋介石一再要求送他去疗养院休养两周。”

  

喜欢建军经验,反感政治制度

  蒋介石深知,要在中国登上权力顶峰,首先必须练就一支自己的军队,为此,他曾多次向孙中山表达练兵的决心。在访问期间,蒋介石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就是苏联的建军经验,他率领代表团用大量的时间深入到苏军部队、院校学习取经,先后参观了苏军步兵第144团、步兵第二学校、军用化学学校、高级射击学校、海军大学等,并拜访了苏军教练总监。

  为了早日缔造争权夺利的军事工具,蒋介石一再主动要求苏方派出一些军官,到广东帮助训练中国军队;苏联方面则希望国民党派出学员,到苏联的军事学校学习,蒋介石对此非常不满。

  1113日,代表团与苏方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斯克良斯基和总司令加米涅夫会谈时,蒋再次要求苏方向广州即将开办的军事学校增加派出人员。对此,斯克良斯基回答:“开始需要进行一次试验。如果成立所设想的50人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么革命军事委员会不反对增加派出人员。”虽然口气仍很含糊,但终于答应了支持在广州开办军校。这令蒋介石顿时喜笑颜开,兴奋不已。据苏方当时文件记载,蒋介石一走出斯克良斯基的办公室,斯就说:“不要张罗疗养院、医生等事了,因为他自我感觉好多了。”

  相比之下,对苏联的政治制度,蒋介石却十分反感,甚至可以说是仇恨。他考察后认为:“苏联的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俄共政权如一旦臻于强固时,其帝俄沙皇时代的政治野心之复活并非不可能。则其对于我们中华民国和国民革命的后患,将不堪设想。”

  孙中山对蒋介石的这种看法进行了批评,说他“未免顾虑过甚”。

  蒋介石何以对俄国的共产主义制度如此仇视呢?

  原来,在访问中他感到:“俄党对中国之惟一方针,乃在造成中国共产党为其正统,决不信吾党可与之始终合作,以互策成功者也。”

  

访问使蒋介石身价倍增

    1129日,代表团结束访问回国,1215日晨9时抵达上海。

  就访问使命而言,这次出访并不成功,特别是代表团内部矛盾突出,争执不下,连苏方都认定“中国代表团内部在打架”。但在特殊时期的这次访问却使蒋介石政治身价倍增,他摆的谱比原来更大了。

  代表团一回到上海,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等人就赶到船上,劝蒋赶紧回来处理党务,但蒋对此毫不理会。他这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日夜思念的陈洁如,于是,他不顾胡汉民等人的劝阻,悠然地“往会洁如”,放松在青春美色的温柔中。

  为了防止孙中山对自己的不满,蒋介石把归国途中草草写就的《游俄报告书》寄往了广州,但他本人却于当天下午乘船赶回了溪口老家,理由是第二天是他母亲的六十冥诞,又是为他母亲墓地建筑的“慈庵”落成之时。

  蒋介石向来固执己见,不肯轻易听命。凡事,如果不采纳他的意见,他就扬言辞职不干,“绝对不肯多留一天”。在这种关键时刻,他如法炮制,返回溪口,也是别有用意的。

  对于蒋介石的这种行为,孙中山极为不满。1230日,孙中山打电报给蒋介石:“兄此行责任至重,望速来粤报告一切,并详筹中俄合作办法。”至于他的政治意见,答应面谈。真可谓仁至义尽。

  当时的一些政府要员对蒋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也很有意见,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张人杰等人接连发给蒋介石6封电报,催促他速赴广州。国民党左派人士廖仲恺更是直接写信批评蒋介石,说他一再延期赴粤,“事近儿戏”。

  就在这个时候,苏联政府应邀派驻广州的常设代表鲍罗廷到达中国,开始着手改组国民党和筹办军校。蒋介石闻听此讯,再不怠慢,迅速返回广州。

  蒋介石想起了访苏期间从托洛茨基那里得到的消息:“一个以鲍罗廷和加仑将军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很快就要到中国去,帮助孙逸仙先生进行革命。”蒋介石意识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掌握军队、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大好时机终于到来了。

  这次的苏联之行,是孙中山同中共和苏联共同商定筹划的一次重要的访问活动。善于投机钻营的蒋介石不惜一切手段,从一个普通的国民党党员摇身一变成为孙中山的“全权代表”,不但提高了其在党内的地位,而且以此为契机,摘得了黄埔军校校长这个大“果子”。所以在他后来所写的文章中时常提及此次访问,认为是自己一生中的“重要一环”。


 

上帝已经无法阻止马云

0
0

外媒:马云整个财富王国净资产已超136个国家经济总量

2017年11月13日 14:05:37
来源:凤凰国际iMarkets


新闻配图

彭博社报道,二十年前,马云创办了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马云身家目前也达476亿美元。除马云本身之外,阿里巴巴的成功还造就了至少10位亿万富翁,他们的身家总计约1000亿美元。

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统计,通过直接投资或与企业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从支付到配送的一整套在线购买服务,马云及旗下阿里巴巴打造了一个财富王国,其总值超过520亿美元。据悉,如果加上马云个人的财富,整个财富王国的净资产超过了136个国家的经济总量。

阿里巴巴早期顾问、《阿里巴巴:马云的商业帝国》一书作者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表示:“马云是一个梦想家,很久以前他就曾设想和计划,让阿里巴巴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核心。”

这些富翁都来自阿里巴巴的支撑行业——电子支付和保险、快递等公司和超市等互补的零售商。

今年,支撑阿里巴巴运营的两家金融科技公司负责人成为新亿万富翁。其中一个,是为淘宝消费者提供运费险的众安保险负责人欧亚非。今年9月,众安保险在香港上市,目前是阿里巴巴在线支付平台蚂蚁金融的最大股东。第二个,是与蚂蚁金融一起为在线消费者提供信用贷款的趣店创始人罗敏。今年10月,趣店在美国上市。

包裹递送领域也造就了六名亿万富翁。按营收计算,顺丰速运是全国最大的包裹派送公司。今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之后,创始人王卫的资产净值增加了超过154亿美元。

图二:马云打造的财富王国,阿里巴巴的崛起带动的十大亿万富翁。马云总身家达476亿美元;网上支付和保险领域市值达30亿美元;顺丰创始人王卫身家达201亿美元;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身家115亿美元;快递行业市值368亿美元;电商行业市值125亿美元。

货物运送

最初,顺丰速运靠派送阿里巴巴在线购物产品赚钱。目前,顺丰持有阿里巴巴11%的股份。

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统计,阿里巴巴执行副主席及联合创始人蔡崇信(Joseph Tsai)的净身家达115亿美元,仅次于马云。

蚂蚁金融

除上述十位亿万富翁,蚂蚁金融也造就了十多位富翁。彭博社数据显示,2015年,蚂蚁金融的市值约为500亿美元。数据显示,阿里巴巴至多持有蚂蚁金融33%的股份。如果监管部门批准,蚂蚁金融经历最后一轮融资后市值将达到600亿美元。


1999年,马云在杭州成立了阿里巴巴。根据公司2014年规划,阿里巴巴合伙人包括五位蚂蚁金融执行官和一名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高层。据悉,阿里巴巴合伙人共持有3.5亿股,目前市值达652亿美元。马云和蔡崇信所持有的股票价值约为389亿美元。

共同成功

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和淘宝让中国发展成世界最大的电商市场,阿里巴巴的市值甚至可与亚马逊匹敌。去年双十一当天,天猫和淘宝的销售额超过亚马逊推出的“黑色星期五五”和“网购星期一”的销售额。据统计,今年双十一的销售额比去年多250亿美元,同比增加40%。

增长前景

艾瑞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网络消费者人均花费11404元(约合1718美元),预计在2019年前,该数据将上涨17%。根据高盛集团今年2月公布的报告,2020年前,网上零售市场的规模预计将翻一番至1.7万亿美元。

马云表示,希望阿里巴巴能够继续推动创新,成为本世纪全球创新的主要动力。(双刀)



 
Viewing all 498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