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30年前旧作——神话考古学
何新:凤凰崇拜的起源与演变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特别珍爱的动物。在历史上,早期人类文明中似乎普遍地盛行过对某些动物的崇拜。例如,欧洲和亚洲的许多民族都喜爱狮子与鹰,以之为徽记——因为它们是力量和敏捷的象征。在古华夏,中国人所崇拜的动物是龙与凤。
在中国远古文明的象征系统中,有五种灵异动物组成一个神秘的象征体系。即:龙、凤、虎、龟以及“麟”(麒麟)。在汉代五行的宇宙体系中,其中四种灵物被配置于天地四方: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即凤),北玄武(即神龟)。这四灵受到远古华夏人的特殊崇拜不是偶然的。龙一向被认为是力量的象征,凤一向被认为是美的象征。虎是权威的象征,而龟则是长寿与神秘智慧的象征。
在远古的神话宇宙观中,龙是雷、雨、电之神,凤是太阳神、火神和风神。虎是明月之神(於菟/“玉兔”),(民间传说月神为玉兔。在汉以前认为月神是“於菟”——白虎。於菟与玉兔音近,因此讹变为玉兔。说详《诸神的起源》。)而神龟,则被认为是水神和天宇之神。
虎与龟都是自然界中实有的动物,麒麟即灵鹿,也有生物原型。
然而千百年来,龙与凤的真相却一直是个谜。关于龙的问题,我已经作过一组专题性的研究。在本文中,我想进一步研讨关于凤的问题,以求解开古动物学与考古文学中的这又一个谜。
一、一位能带来祥瑞的舞蹈之神
今日所见关于凤的最早记录,可能是在《尚书·益稷》篇中。书中叙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盛典。由夔龙主持音乐,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凤凰也来了——“萧韶九成,凤皇来仪。”
何谓凤皇?孔安国传(为《尚书》作传之“孔安国”有两人,一为西汉之孔安国。一为东晋之孔安国。旧说“伪”孔传者,乃东晋孔安国所传,并非“伪”也。详说见何新《尚书新解》。):“灵鸟也,雄曰凤,雌曰皇。”灵鸟,即神鸟也。我们注意的是,在这里,凤凰被古代经学家视作一种象征吉庆的神鸟。古音“仪”与“娥”通。“娥”,又作“婀”,“舞也”,婀娜而舞。
“萧韶九成,凤凰来仪”,郑玄读“仪”为“偶”,谓“仪,言其相乘匹。”即凤凰成双(“乘匹”/双匹)而来,来而跳舞。故下文中夔高兴地说:“吁!予击石搏石,百兽率舞!” (“呵,我敲石拍石,百兽随我的节拍而一齐跳舞!”)由于凤凰以善舞而闻名,故在《山海经》中又被称作“舞鸟”。
实际上,凤凰在较早的先秦文献中,正是作为一种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现的。“天山有鸟如丹。识歌舞而妙靡,名曰帝江。”(《文选》西都赋注引《山海经》)帝江即帝鸿,鸿鸟,大鸟也。鸿鸟,上古亦被认为是凤凰别种,汉以后成为鸿鹄即天鹅与黄鹄的名称。《山海经·南山经》:“有鸟焉,其形如鹤……名曰凤凰。……是鸟也,自饮自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又记:“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海外西经)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所描写的凤凰形相,谓“其形如鹤”。也就是说,是一种形如仙鹤的高足大鸟。鸾鸟,乃凤鸟之别种。鸾,联也,成双曰鸾(故双生子称孪子)。鸾,团也。形如团团之鸟亦曰鸾鸟。
“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大荒西经)《诗·卷阿》:“凤凰于(扬)飞,翙翙其羽,亦(翼)傅(搏)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毛传:“凤,灵鸟,仁瑞也。雄曰凤,雌曰皇。翙翙,羽声也。亦,与众鸟也。众鸟慕凤皇而来,传凤皇至众多,是凤与群飞。”案,毛说不确。于,当读为扬,扬飞即翔飞。翙,即扇,挥舞双翼曰扇。羽即翼也。《白虎通》记:“黄帝之时,凤皇蔽日而至,是来必众多也。”“扇扇其羽,翼覆于天”,似表明其羽翼之广大。
《帝王世纪》记古代传说谓:“帝喾击磬,凤凰舒翼而舞。”又有传说:“黄帝制十二管,以听凤凰之鸣,其雄鸣为六律,雌鸣为六吕,谓之律本。”(《昭明文选》李善注。)
“凤凰”之名,在古汉语中有两个来源:
1、风皇。即大风之王,大风之神。(在甲骨文中,风即凤字。)(说详于省吾《甲骨文字述林》。)
2、方皇。方皇即彷徨之语转,“彷徨”今语亦作“徘徊”或漫步。(《辞海》:“彷徨,亦作徬徨、仿偟、方皇、旁皇。徘徊,游移不定。皇旋,回转。”)本意似为优游轻舒的漫步之貌,以及盘旋婀娜的曼舞之貌。凤之称方皇,显然应与它的能歌善舞及善于步行有关。
综合这些上古时代关于凤凰的传说表明:
1.凤凰,是一种能歌善舞之鸟,是一种祥瑞之鸟。
2.凤凰结群,来必众多。
3.凤形似鹤,身材高大。
4.性喜双栖。
5.形态团鸾。
6.善于舞蹈和漫步。
关于凤凰这些较古的记述,显然与后世传说如鸡或孔雀的凤凰是非常不同的。
二、商王曾捕获到五只凤凰
现在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关于凤凰的这种种传说,究竟只是一种神话,还是一种可能的历史真实?换句话说就是,凤凰,究竟只是一种仅在神话中存在的子虚乌有之物,抑或是在历史中确曾存在过的一种真实的动物?
正如对于龙的问题一样,学术界过去的观点多倾向于前者,即否定凤凰曾经是一种真实的动物。而我在神话研究领域近年来所作的工作,是试图建立一种(神话考古学)。我始终不认为远古人类都是一些不务实际想入非非的幻想家。我绝不认为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仅仅是臆想的产物。
我深信,在远古神话的符号象征之下,在剔除其传说附会或以讹传讹的变形后,都有隐藏在其深层结构之下的历史真实、生物真实和人类文化真实。龙如此,凤凰也必如此。
商周铜器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在商代甲骨文中有如下记载:
“甲寅卜,呼鸣网雉,获凤。丙辰,获五。”(甲3112)
(释文参看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324页)
此则卜辞,据已故著名古文字学者于省吾说意思就是:商王指令臣鸣用网捕雉,于丙辰这天捕获了五只凤。因此于氏认为,“由于系用网捕之,故所获自是生风。”
由此看来,至少在商代,人们在狩猎时还曾经捕获过活的凤鸟。
鹿角巨鸟(睡虎地秦墓)
无独有偶,在早期金文《中鼎》铭辞中,我们也可以读到如下一则记载:
“归生凤于王。”
(收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又,周金文中亦有关于“生凰”的铭辞。)
文中所提到的“生凤”一词,郭沫若认为正是指“活凤凰”。
在著录甲骨文中,我曾发现有一片卜辞记为:
“且乙,鸣凤。”(祭祀祖乙时,凤鸟在鸣叫。见乙 3468)
且乙鸣凤(乙 3468)
此辞中“凤”字形构特殊,但其两足长而明显,与其左方“鸣”字中的鸟形之区别亦至为明显。朱芳圃释其字为“凤”,确切无疑。
鹿角鸵鸟(曾侯乙墓)
在陕西近年出土的周原(西周早期)甲骨卜辞中,有一片甲骨上有“己凤”二字的刻辞。(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图版第 68 页。)此片甲骨中凤字之形亦颇为特殊,象一只高足之鸟。又“己凤”之“己”可释为(1)祭祀之祀,己凤即祀凤。(2)己与易通,蜥蜴之易,即龙。己凤,或即龙凤。
(见下图)
周原甲骨“己(祀)凤”
在古文献中,也有关于凤凰实存的大量记载。《逸周书王会》记:“氏羌(中国西部民)来献鸾鸟。”历代注家无异词,都说鸾鸟亦即凤鸟。
据史料记述,凤鸟中有“青凤”一族。晋书《拾遗记》记:
“周昭王以青凤之毛为二裘,一曰燠质,一曰暄肌(玄机),常以御寒。至厉王末,犹宝此物。”又说:“有罪徒,以青凤毛赎罪免死,片毛准千金。”
这则记载表明,周初时凤之羽毛仍存在,但已被视为珍奇之物。时俗贵重之,喜以凤毛制裘。罪徒若献凤毛,则可赎身免死。(今成语“凤毛麟角”,源出于此。)
总之,无论在甲骨文、金文及文献资料中,都有材料可以确切无误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际,凤凰还是一种虽然稀见、但却并非不存在的奇异鸟类。
战国秦汉以后,凤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种灵异之鸟。但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秦汉史籍中,关于凤凰出现的记载却仍然时有所见。例如《左传昭17年》:
“我商祖少昊挚之立地(挚,或即伊挚,伊尹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师而鸟名。”
又据《汉书》记,汉时凤凰数至,鸟身“高五、六尺”。
《后汉书·光武纪》记:建武十七年,有五凤皇见于颖川之陕县。注引《东观汉记》曰:“凤高八尺”。而据《京房易传》:“凤皇高丈二。”
汉代凤凰在中国大陆已极稀见。但在这些记载中值得注意的,是秦汉人所描绘的凤凰形体特征,仍有一个与古代凤鸟之传说极可注意的共同之处,这就是凤凰体型特别高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二以上。
三、凤凰的鸟类特征与鸵鸟相符
我们再来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关于凤凰形态的记载。
《尔雅·释鸟》:“凤,其雌皇。”郭璞注:“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颌,龟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许。”
《渊鉴类函》引《晋中兴书》记:“凤鸟鹄颈而龟腹(背)。”
《说文》中综述了汉以前关于凤凰的各种传说,记曰:“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鹳嗓、鸳思,龙纹、(龟背)、燕颌、鸡喙。五色备具(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字。”(原文作“朋党”,“党”字乃为后人妄增。凤、风、朋三字古音近字通。)
《尔雅翼》解释《说文》这段话说:
“鸿前者,轩也。麟后者,丰也。蛇颈者,宛也。鱼尾者,歧也。鹳嗓者,椎也。鸳思者,张也。龙纹者,文也。龟背者,隆也。燕颌者,方也。”
《韩诗外传》说:
“凤鸣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鸣曰固常,晨鸣曰发鸣,昼鸣曰保章,举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太平御览》引)
汉李陵诗:“凤凰鸣高冈,有翼不好飞”。
《瑞应图》:“凤不啄生虫,不折生草。”
《韩诗外传》中还记录了关于凤凰的这样一个传说:
“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纡。宇内和平,未见风皇。唯思其象,夙昧晨兴。乃招天老而问之曰:‘凤象如何?’天老对曰:
‘夫凤,鸿前,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颌而鸡喙。戴德、负仁、抱忠、挟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举,鸣动八风,气应时雨。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始,来即嘉成。唯凤为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
黄帝曰:‘于戏,允哉!朕何敢与焉?’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戴黄冕,致斋于宫,凤乃蔽日而至。黄帝降于东阶,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凤乃止帝东园,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孔子晚年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其已乎?”谓不见天下太平之日矣。)
这个传说中显然有不少神话成分。但在古代传说中,凤鸟与黄帝一族关系特别密切。这与凤鸟是黄帝(太阳神)一族的图腾有关。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绘的凤凰形态,与《说文》所引述的“天老说”显然同出一源。关于凤凰所谓“戴德、负仁、报忠、挟义”之说,乍看颇令人不解(然而此说在古代流传颇广)。
对此,《抱朴子》中却有一种解释:
“夫木行为仁,为青。凤头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为义,为白。凤颈白,故曰缨义也。
火行为礼,为赤。凤嘴赤,故曰负礼也。
水行为智,为黑,凤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为信,为黄。凤足下黄,故曰蹈信也。”
据此,汉代经学家的那些神秘说法,就不过是以儒家的五行符号,对凤鸟身体各部不同颜色的一种描写罢了。即:
——头部呈青色,
——颈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黄色。
对《韩诗外传》中关于凤凰鸣叫的一系列奇怪说法,清代著名学者王念孙曾指出:
“一鸟之鸣,既以节足为异,又复数更其响,乃至应候而殊声,成文以协韵。语由增饰,事涉虚诬,识者所不取也。”
综观以上这些记载,都是秦汉以后没有见过真凤的人,所采辑的前人关于凤的各种传说。其中颇不乏荒谬虚妄的成分。例如《说文》中所谓“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说法,显然来自《庄子·消遥游》篇中关于“鲲鹏”的著名哲学寓言。但这一传说似乎指出凤凰是一种自西北而东南往返流迁的动物,则是颇可注意的。
如果剔除掉上述传说中那些神奇妄诞不可置信的成分,我们从古人对于凤凰的形态描述中,则可以筛选出如下一些特征:
1.传说中的凤鸟形体甚高,约六尺至一丈。
2.凤鸟具有柔而细长的脖颈(蛇颈)。
3.凤鸟背部隆起(“龟背者,隆也”)。
4.凤鸟喙如鸡,颌如燕。
5.凤鸟羽毛上有花纹。
6.凤鸟尾毛分叉如鱼。
7.凤鸟以植物为食(竹实)。
8.凤鸟雌雄鸣叫不同声(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凤鸟好结集群处,来则成百。
10.凤鸟不善飞行,“覆巢毁卵则凤不翔。”(《渊鉴类函》引孔子)
11.凤鸟营于穴居(居“丹穴”、“凤穴”)。
12.凤鸟足脚甚高(体态如鹤)。行走步态倨傲而善舞蹈。
(凤鸟又名“鵔”,字从“夋”,徐锴注:“踆,行步舒迟也。”)
13.其生态:“游必择地,饥不妄食。”(《白虎通》)
14.凤鸟翔行喜鼓翼逆风。(《白虎通》)。
关于凤鸟的上述形态描述,与汉代以前文物中描绘的凤鸟图象,大体也是一致的。
由此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从古生物学观点看,中国古代是否确实曾存在过具有以上特征,而又曾为先民所崇爱的一种鸟类呢?
我的回答也许是令人惊异的。但这却是一个颠扑不破,经得起检查的事实。这就是,这种奇异的鸟类确曾存在,它就是大鸵鸟。
四、凤凰的生物原型是大鸵鸟
关于鸵鸟,多数现代中国人对它颇不熟悉。因为鸵鸟在中国大陆上灭亡已久。现代人很少知道,这种体躯庞大堪称鸟王(即“众鸟之长”)的巨型鸟类,不仅曾在古中国曾经存在;而且作为一种图腾物,其与远古中国文化曾具有极其深刻的关系。
在北京周口店及安徽、河南的多处古人类遗址中,与古人类活动遗存物一同出土的,常伴有古鸵鸟的巨大蛋壳化石及骨化石。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周时代的铜器铭纹中,关于凤鸟的多种图形,非常类似于鸵鸟。而在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天文云气杂占”中有一凤鸟之图,其形则正是一只典型的鸵鸟。(西汉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大凤”图为鸵鸟,在帛书中,以鸵鸟象征风神,以大鱼象征水神河伯。)
我收藏有一块清代出土于陕西长安汉宫旧址的瓦当(砚),其铭纹中之凤鸟(朱雀)之形也正是一只典型的大鸵鸟。(此铭纹收入钱君匋、张星逸、许明农合编《瓦当汇编》第95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马王堆帛书“风气占”中的大风之神:鸵鸟
对这块瓦当,史树青先生曾作过一个考释如下:
“西汉朱雀纹瓦当拓本,原物清末陕西西安汉城遗址出土。历来所见汉代朱雀纹瓦当,朱雀形象皆作凤颈,鹰喙,鱼尾。此瓦则作鸟头,长颈高足,尾部下垂,近似鸵鸟。鸵鸟产于西域,见《汉书西域传》及《后汉书帝本纪》,屡称安息国进献大鸟事。因知朱雀形名俱原于大鸟也。汉代大鸟形象,仅此一见,殊可贵也。”(1995、12、22 史树青题记)
案:史先生说“大鸟形象仅此一见”不确。我在汉瓦当图纹中还见到过几件朱鸟的拓片也是鸵鸟。
由此可以推知,鸵鸟实际可能就是远古传说中的凤凰之原型。那么,为什么鸵鸟会成为一种被古人认为是具有神异特性的神圣之鸟呢?
为了解开这个历史之谜,我们有必要较详细地了解有关鸵鸟的生态及动物学知识。
关于鸵鸟,《大英百科全书》“鸵鸟”条记谓:
“鸵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鸟,不过它是不会飞的巨鸟。但是,其怪异而坚韧的足补偿了这一缺陷,鸵鸟可以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奔跑。事实上,鸵鸟是当今鸟类中最奇特的一种,他们的生活千奇百怪,充满了神奇色彩。”
鸵鸟Ostrich(Struthio camelus)现存体形最大不能飞行的鸟类。产于非洲。属鸵鸟目Struth-ioniformes鸵鸟科Struthionidae。
雄鸟成体高达2.5米,颈长几占身体的一半,重达155公斤,雌鸟稍小。鸵鸟卵是现代最大的卵。雄鸟体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鸟大部褐色。头和颈的大部分淡红至浅蓝;稍有绒羽:头小,喙短而稍宽;眼大,褐色具浓黑色睫毛。
鸵鸟常结成5-50只一群生活,常与食草动物相伴。鸵鸟用强有力的腿(仅有两趾,主要的趾发达几乎成为蹄)逃避敌人,受惊时速度每小时可达65公里。若被逼于绝境,脚踢对手。
鸵鸟主要以植物为食,没有水也能生活很长时间。雄鸟互相争夺3——5只雌鸟,发出吼叫和滋滋声。中世纪骑士喜用鸵鸟羽毛装饰头盔。鸵鸟皮可制柔软、细致的皮革。鸵鸟经训练后可供乘骑及驾单座两轮车。鸵鸟在豢养条件不容易适应,可活50年。鸵鸟是不能飞行鸟类的典型。各地的鸵鸟在皮肤颜色、体形大小和卵的特征方面稍有差别,以前认为,这是不同的种,其实只是鸵鸟的亚种。
鸵鸟化石发现于俄罗斯南部、印度和中国中北部的上新世地层。
在关于鸵鸟的其他资料中,我们还了解到:
鸵鸟为现代最大型鸟类,成体高可达2.75米,体重75公斤。后肢强壮,骨盘为关闭型,脚长善走。常结群奔行于沙原。喜结成大群居,但群内实行一雄一雌的配偶方式,雄性具单个交接器。两性轮流孵卵和共同育雏。蛋比鸡蛋大30倍。食性以植物为主。
鸵鸟的色彩以黑为主,间杂有灰、青、白、褐、红诸色。鸵鸟巢建筑在山洞或土穴中。(参阅丁汉波《脊椎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鸵鸟脚有两趾或三趾,澳洲鸵鸟鸸鹋有三趾。非洲鸵鸟是鸟类中唯一具两个脚趾的类群。其内脚趾厚而强健,体现了它适应快速奔跑的特性。因脚与地面接触面积较小,因而能获得较快的奔跑速度。
鸵鸟靠趾及趾间蹼来支撑身体,能奔、善跳,可灵活地转移方向。
先秦历史传说中屡见关于“三足乌”的记述。足,趾古字通。
所谓“三足乌”实际就是三趾之鸟,即鸵鸟。
三足鸟,在中国远古一直被传说为一种神秘的鸟。“天地之初,有三白(足)乌主生众鸟”。(《艺文类聚》卷九二引《三五历记》。)“日中有三足乌”。(《太平御览》卷三引《春秋元命苞》。)孔安国《尚书大传》引“泰誓”,言武王伐商,“火流于王屋,化为赤乌三足”。在鸟类中,唯鸵鸟有三足(趾)。
在上述关于鸵鸟的动物学记述中,我们可以注意,以下若干特征与古代传说中的凤鸟特征皆正相吻合。
1.凤有五色,色彩以黑为主,亦区别不同种而间杂有灰、青、白褐、红诸色。而以黑、青色为主,故在古代又称作“青鸟”。
2.凤鸟体态高大(7—8 尺)。大鸵鸟成体亦高达 2.75米(7—8尺)。
3.鸵鸟雌、雄体色不同。雄性苍青色。雌鸟则以褐黄色为主。传说中的凤鸟雄性为青绿色。雌性则为黄色,故称“凰”,凰者,黄也。
鸵鸟是杂食性的鸟类,在自然状态下主食草、叶、果实与种子。偶尔也食用小型哺乳类、小鸟、蜥蜴和昆虫等。但在某一时期,如果没有这许多食物,鸵鸟则颇能耐受饥饿。
鸵鸟可以数日不饮水,天性能耐渴。这是在干燥而荒凉的沙漠地带长期生活适应的结果。鸵鸟常有吞食沙砾、碎骨、甲爪以及金属等的习惯,以帮助砂囊的磨擦和消化。每当烈日高照的时候,沙粒受热,温度增高,其厚蹄可防止传热,使足部不致被热沙所烫灼。
由于鸵鸟不惧炎热,传说它能穿越烈火而行走,因此非洲人也认为它是“火鸟”。埃及神话中关于“芬尼克斯”之鸟,即火凤再生的神话可能与此有关。古中国人也认为凤鸟是一种“阳乌”和“火之精鸟”。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概括出关于鸵鸟的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A 在形态方面:
1.鸵鸟形体高大,是鸟类中之最长大者,高约2—2.5米。
2.鸵鸟之颈细而柔长,如蛇颈。
3.鸵鸟背部隆起。
4.鸵鸟羽毛有花纹。
5.鸵鸟有红、褐、青、白、灰、黑等色。
B 在生态上:
1.鸵鸟以植物为主要食物。
2.鸵鸟群居,数十只至数百只结成一群。
3.鸵鸟有较稳定的一雄一雌配偶。
4.鸵鸟穴居。
5.鸵鸟善鸣叫、奔跑。行走速度极快若飞,双翼张起如帆,当其鼓动可形成强大风流,飞沙走石,因此被认为是“风神”。
6.鸵鸟力大可以拉车。(传说中的凤凰也可以御车,即“鸾车”。)
以上述诸特征与古人传说中关于凤凰的形态描述相比照,不难看出,就其主要动物学特征而言,二者的形态与生态完全相吻合。
最有趣的是,据动物学家报道,鸵鸟爱听音乐,对音乐节律有极高的辨赏力。并且极善于舞蹈。其日常行走步态,昂首阔步有如倨傲的绅士。而每到求偶的发情期,在交配之前,雄鸵鸟与雌鸵鸟一定要进行长时间仪态万方的周旋舞蹈。因此我认为,鸵鸟也正是传说中那种“自歌自舞”的“五彩凤鸟”。
五、远古岩画中的鸵鸟
关于鸵鸟与凤凰关系更加重要的实物证据,我们还可以从考古学中发现的各种人类文化遗存中进一步得到证实。
其证据之一是远古岩画。在非洲先民岩画中,曾发现有大量鸵鸟及狩猎鸵鸟的绘画。有趣的是,在中国也发现了鸵鸟岩画。1987年4月1日新华社消息:
“继内蒙古阴山岩画之后,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发现。其中有一幅鸵鸟岩画(地点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内蒙古阴山—狼山地区曾发现大批史前原始岩画。位于狼山南麓格尔敖包沟(汉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组古岩画群。其中编号第13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画(高1.28米,宽0.60米)。据岩画发现者盖山林教授报道:
“这幅画的画面上方有两只鸵鸟(Struthio)。其前有一无头轮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只鸵鸟……右旁还有—人面,头饰长羽。其下,有一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鸵鸟及一只动物。其间似有两条被肢解的肢体。最下方,有一轮形,似抽象人面。”
盖山林教授指出:
“凿刻如此众多的鸵鸟、人面,还有鹿、肢体等等,只能作一种解释,就是这是一个娱神、媚神的场面。”①
那么我们要问,这里所祭礼的是什么神呢?在同一地点发现的另一幅岩画对于这个问题提供了解释。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图画。
“图高042米,宽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诚地站立在大地上,双臂上举,双手合十过顶,朝拜太阳。被朝拜的圆圆太阳,高悬于天际。”②
---------------------------------
①②盖山林《阴山岩画》第208、210页,文物出版社。
除此之外,同一地点的岩画中,尚有大量关于太阳神和羽人的形象。而《周礼》中记祭祀太阳的舞蹈,正是一种戴羽舞和执羽舞。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神话中,人们一直认为凤凰乃是传说中的太阳之鸟:
“凤,火精。”(《初学记》引《演孔经》。)“凤凰者,焞火之禽,阳之精也。”(《鹖冠子度万》。)
《开元占经》记:
“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乌,象鸟,有三趾。”
(何按:非洲鸵鸟脚部有二趾,澳洲鸵鸟脚部有三趾。)
在上古传说中,凤凰是司历法即“司分”之鸟。《渊鉴类函》第37卷480引《左传》:“少昊氏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凤知天时,故名历正之官。”
古代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传说,我认为与鸵鸟的季节性行为有关。鸵鸟是一种迁徙性鸟类。它如同候鸟一样冬去夏来逐草而居作长途游徙。鸵鸟有季节性求爱与交配的习惯。特别是在交配期,它每天清晨如同晨鸡一样迎日朝鸣,所谓“凤鸣昆冈,声振于天”。都自然地会使远古时期的人们把鸵鸟看成一位神秘的季节使者,物候之官。
《渊鉴类函》引“天老对黄帝语”说:
“凤能究万物,通天地,律五音,览九州,观八极也。”
凤凰因此也被古人认为是天使、天帝的使者。“究万物,通天地。”(《韩诗外传》)
传说中的凤鸟夕宿“丹山”(即太阳之山)。(参阅《渊鉴类函》引《文选》诗:凤鸟“夕宿丹山际”。“有鸟居丹穴,其名曰凤凰。”(唐李峤“嚎风”))是一种祥瑞之鸟,“凤,王者之嘉祥。”(《瑞应图》)“上通于天,下集河洛。”(同上)
据晋张华《博物志》记:
“凤鸣朝阳。”(《渊鉴类函》引《博物志》。)
晋顾恺之《凤赋》:
“凤禀鹑火之曜,资和气之烟温。”
关于凤凰与季节、太阳的这种神秘关系,完全与鸵鸟的习性相符。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岩画中同时出现鸵鸟、太阳、羽人以及拜日者,绝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除其他生物学以及作为狩猎者之重要食物资源的理由外,鸵鸟实际上也正是作为一种太阳神的使者之鸟(“帝使”)而受到人们喜爱和崇拜的。
六、鸵鸟在中国古陆的绝灭
从古生物材料看,鸵鸟及鸵鸟卵的化石,在中国的古地层中具有广泛存在。例如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不仅出土过鸵鸟蛋,而且发现过鸵鸟腿骨化石。据古动物学家报道:
“鸵鸟是我国北方更新世晚期地层中最丰富的化石种之一。鸵鸟蛋化石遍及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民、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北京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发现的完整的蛋化石,至少有七十处。有蛋片化石的地点不下上千处,可以想象当时鸵鸟之繁盛。在我国北方,几乎所有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都有鸵鸟化石。”
至少在距今约 1 万年至三千年的历史年代内(甚至还要更晚),中国北部草原区域仍可发现有鸵鸟活动的大量遗存。
与鳄鱼一样,鸵鸟适应生活于气温较高的生态环境中。大约距今 8000—5500 年间,地质上称之为大西洋期,是全世界气候的最佳期。那时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充分发育,山区森林茂盛,野生动物大量繁殖。(参阅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但是,在据今 3000—2000 年左右,发生了一次气候变冷时期。据动物学家推测,鸵鸟在中国濒于绝灭的时间,大致可推定约在距今 4000 年左右——而这正是传说中的黄、炎帝(尧舜)时期。在黄帝、炎帝时代,鸵鸟,即凤凰的出现已被认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祥瑞,可见其已变得十分稀少。
而在这一时期以后,关于凤鸟出现的报告,即愈来愈趋于稀贵。偶或出现,即被看作特别重大、具有吉祥涵义的珍异事件(参看前引《韩诗外传》)。
因此凤凰被认为是与丰收和祥瑞有密切关系的“瑞应鸟”、“瑞鸟”、“瑞鷃”。以至与生态和气候、季节相关的“青鸟”、“春鸟”。
实际上,从早期西周金文所见关于“生凤”的最晚记载,到汉代谶纬家关于重新发现凤鸟的记述之间,有着将近两、三千年的一段凤凰/鸵鸟空白时期。
综上述:我认为,蛟龙和凤凰——大型鳄类与鸵鸟,都是古中国本来实存过,但在周秦汉以后渐趋绝灭了的动物。
周秦汉以后,中国社会愈来愈深刻地摆脱了早期图腾文化的影响。又恰是在商周秦汉之间的三千年内,中国大陆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气候的趋寒、湖沼湿地的减少、山林草原的大片垦伐,以及人类控制和破坏大自然手段的逐渐加强,使得龙——蛟鳄(大型鳄类)在中国北方趋于灭绝,而凤鸟——鸵鸟则彻底地绝灭了。
据说孔子临终前,由于毕生未曾见到过龙、凤这两种祥瑞神异动物,曾发出了著名的悲叹: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何按:河图、龙马,实即鳄鱼背甲的花纹。《论语注疏》邢注:“郑玄以为,河图洛书,蛟龙(一本作“龟龙”,龟、蛟字通)衔图而出。”《中候》曰:“龙马衔甲,赤纹绿色,甲似龟背,柔广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孔安国以为八卦是也。”这种绿色龙马,实即大型鳄类。)
——“凤鸟未来,龙马也不来,我就这样地要死去了!”
这恐怕不仅是孔子对时代政治的悲叹!而且也正是对其所处时代人文生态、自然变迁的悲叹!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内,凤凰的传说,由上古以一种真实鸟类为原型的动物图腾,演变为既有宗教意义、又具有政治意义的一种灵鸟神话。
在传说中,凤鸟是一种祥瑞之鸟(瑞应鸟),而且与圣人关系密切。凤凰与黄帝尤为关系密切。
纬书《春秋合诚图》记:
“黄帝游洛水上,与大司马容光等临观,凤凰御图置帝前。帝再拜受图。”
《元扈石室铭》:
“尧坐舟中,与大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宋人罗愿在所著《尔雅翼》中讲过这样的话:
“盖凤生南方,达中国而不妄飞、鸣、饮、啄。其至盖罕,故孔子称之。而世好事者喜为之传道,务奇怪其章,抽绎其声,列于神圣,故千世而不合焉。”
所谓“凤生南方”,应是根据《山海经》五彩鸟出于南方丹穴之山的传说。所谓“其至盖罕”,即所见稀少。
我们观察从岩画、商周铜器、秦汉砖石画中关于凤鸟的原始造型,会发现其与鸵鸟的原型形态相去皆不远。
但当鸵鸟在中国绝灭后,凤鸟与其原型鸵鸟的形象,就逐渐分离。逮于唐宋以下,已是谁也不曾见过凤鸟。人人都只能口耳相传,文字转抄错讹,其言语辗转附会,增枝添叶。结果就如龙一样,无论在造型艺术中或者在传说中,都日益远离其真相。
实际上,秦汉以后,龙、凤不再是一种图腾象征,而愈来愈变成一种宗教哲学中的抽象崇拜和艺术美感所寻求形式表现的造型符号。
然而实体尽管消失,语言的记号外壳却依然保留着。凤与凰这两个语言记号的外壳,给人们的想象力留下了几乎可以作无限发挥的园地。所以,凤凰的传说早在秦汉学者中已经众说纷纭,成为一种极为怪异的神秘、神圣之鸟。而在魏晋以后,就更是新说迭起,愈传愈奇了。
七、古史书中西域入贡鸵鸟的记载
在关于中国古代奇鸟的记述史料中,我注意到有如下一则:
“尧在位七年……有析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重晴,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鸡,时解落毛羽,以肉翮而飞,能博逐猛虎,妖灾不能害。”(《太平广记》卷 460 引《周书》。)
案析支国,即条枝国。即“Tazi”。唐代称“大食”,此乃中国古代泛称阿拉伯国家的古名。所献中国之“重明鸟”,《拾遗记》记为“鸾”,言其“或一岁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扫洒门户,以留重明之集(栖)。国人或剖木,或铸金,似此鸟之状”。
鸾鸟就是凤鸟。值得注意的是,这则记载着重刻划了这种“重明之鸟”具有“重睛”的眼部特征。这种特征恰与鸵鸟相符:
“鸵鸟眼大,具上下眼睑,且被长而浓密的黑色睫毛所保护,可防大漠风沙。鸵鸟视力敏锐,突出的眼和灵活的颈使它能随意地环顾四周,可从远距离看到同伴和可能的敌害。”
因此,这则史料可以看作关于上古时期西亚(叙利亚种)之鸵鸟东来的一则最早记述。
《史记大宛列传》记,当公元前126年左右(汉武帝元朔年间),安息(波斯)来华入贡大鸟卵:
“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长安)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
案:安息,乃亚洲西部古国,本为波斯帝国一行省(地在伊朗高原东北部),即先秦秦汉书中常提及的日落西方之地“崦嵫”。(屈原《离骚》:“望崦嵫其勿迫。”)其地位于里海东南,相当于今伊朗的东北部和原苏联土库曼共和国之南部。
张骞通西域时为安息全盛时代,其领土奄有全部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来使所献之大鸟卵应属现已绝灭之叙利亚种鸵鸟卵。
又公元101年(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国来献大雀:
“永元十三年,安息王献条支大雀。”(《艺文类聚鸟部》卷 92 引《东观汉记》。)
条支大雀,指产于条支的大雀,即鸵鸟。条支,即析支。据西籍记载,其地在安息西,临西海(今波斯湾),唐代称大食。
在《后汉书》中也记载了此事:
“永元13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狮)子及条支大鸟,时谓之安息雀。”(《后汉书西域传》)
公元120年(汉安帝永宁元年)条枝又来贡大鸟,《拾遗记》记为“鹊”:
“章帝永宁元年条枝国来贡异端。有鸟名‘鹊’,形高七尺,解人语。其国太平,则鹊群翔。昔汉武帝时,四夷宾服,有献顺鹊,若有喜乐事,则鼓翼翔鸣。”(《拾遗记卷 6》)
条枝即阿拉伯,为阿拉伯语 Tajik(即塔吉克)或 Tazi(大食)之汉译对音。《史记大宛列传》: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
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汉书》所记“条枝”与《史记》略同)。
《汉书·西域传》记:“安息国有大马爵”及“大鸟卵。其大如瓮。”颜师古注引《广志》:“大爵颈及膺,身、蹄似骆驼,色苍,举头高八、九尺。张翅丈余,食大麦。”王先谦补注:”鸟形如骆驼,有两翼,飞而不能高。食草,亦能噉火。”
案“大马爵”。“大爵”,即“大麻雀”、“大雀”的转语。这种大雀,就是指鸵鸟。
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又有吐火罗国来献大鸟:
“吐火罗,或曰土豁罗……永徽元年,(献大鸟)……开元、 天宝间数献马、骡、异药、乾陀婆罗二百品、红碧玻璃。”(《新唐书西域列传》。)
唐代之吐火罗,地在今阿富汗境内。而据近人考证,吐火罗人即汉代西域之“大夏”,与建立夏王朝之夏人出于同源。(此从徐中舒先生说。)据《册府元龟》云:
“吐火罗国献大鸟,高七尺,其足如蛇,有翅而能飞,日行三五百里,能啖铜铁,夷俗呼为(驼(鸵)鸟)。”(这是典籍中始见“鸵鸟”之名。)
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西域康国入贡鸵鸟卵:
“国人立突昏为(康)王。开元初,贡锁子铠、水精杯、玛瑙瓶、(鸵鸟卵)及越诺、侏儒、胡旋女子。”(《新唐书?西域列传》。)
康国,地在今苏联中亚境内。锁子铠,是古代武士穿的一种铁锁铠甲。据《正字通金部》:“锁子甲五环互,一环受镞,诸环拱护,故箭不能入。”
康国,也以乐舞(胡乐及胡舞)著名。据《旧唐书》记:
“康国乐,二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领。舞二人,绯袄锦领、袖绿、绫禄裤、赤皮靴、白裤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
胡旋,亦即《汉书》所记安息之“善眩人”。急舞善旋,眩人耳目,故得名。
鸵鸟卵以巨大闻名。据《本草纲目》记:
“刘郁《西使记》云:富浪有大鸟。鸵蹄高丈余,食火碳,卵大如升。”
“郭义恭《广志》云:大雀雁身驼蹄,举头高七八尺,张翅丈余。食大麦,其卵如瓮,其名鸵鸟。”
明代人称鸵鸟为“驼鸡”。公元1421年(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有祖法儿国来贡“驼鸡”:
“永乐十九年遣使偕阿丹、刺撒诸国入贡,……有驼鸡……常以充贡。”
祖法儿,又称佐法儿,地在今阿拉伯半岛东南岸阿曼的佐法儿。永乐十九年该国曾遣使至中国,通好。所贡物中有鸵鸡,“颈长类鹤,足高三四尺,毛色若驼,行亦如之。”由此可知,鸵鸡亦即鸵鸟也。
但这时的中土之人都已不知道,这种所谓“大雀”、“大爵”或“驼鸡”,其实就是上古以为重大祥瑞的鸟王凤凰呵!
西汉以后,重新被中国人所认识的鸵鸟,都已非产自中国本土,而是由西域引进的。
到了唐代,据杜佑《通典》记:“吐火罗国高宗永徽初遣使献大马爵,高七尺,足如驼,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敢铁,夷俗谓为鸵鸟。”唐杜环《大食国经行记》:“鸵鸟,高四尺以上,脚似骆蹄,颈项胜得人,骑行五、六里。其卵大如三升。古名大马爵”。
明《本草纲目》引刘郁《西使记》:“富浪有大鸟,驼蹄,高丈余,食火炭,卵大如升。”费信《星槎胜览》:“竹步国、阿丹国俱出驼蹄鸡,高者六、七尺。其蹄如驼。”彭乘《墨客挥犀》:“骨托禽,出河州,状如雕,高六尺余。其名自呼,能食铁石。”
以上是汉以后中国人关于鸵鸟的一些报道。我们可以注意到:
1.据说鸵鸟可以吞火。这与古代人认为凤凰是阳火之精的传说颇相吻合。(顾恺之《凤赋》:“凤凰秉鹑火之灵曜。”)
2.凤凰在上古语言中,别名“鵔鸟”(鹑鸟)、“鸾鸟”。而鸵鸟,因其背部隆起如骆驼,故称“鸵鸟”。以声类求之,鵔者,敦也。鸾者,团也。鵔、鸾、鸵,古音相通。语义中都有圆、隆、团、大的涵义。
李时珍释凤凰得名指出:“凤古作朋字。凰者,美也,大也。”
实际上,从训诂学的角度分析,“凤凰”一名分言之,凤者丰也、庞也;皇者王也、广也、大也、美也。鸵鸟正是以其体形之硕大与美丽,所以得名为“凤凰”。
凤凰之转语即“方皇”(叠韵连绵词),今语转为“彷徨”。徘徊而行曰“彷徨”。鸵鸟以健走,“彷徨”而闻名。故“彷徨”语源或亦来自方皇——凤凰。
考“凤”之古音,盖有三系:
1.读“凤”如“鹏”。(Peng)
2.读“凤”如“凡”,如“方”。(fan,fang)
3.读“凤”如“风”。(feng)
这三系音,在上古音中实际是同源的(清儒钱大昕证明,帮、旁、明、并、奉诸声母在上古语音中不分别)。
值得注意的是,古近读peng、fang之语,皆有庞大之意,如“庞”、“薄”,如“放”等。凤鸟之所以得名称凤,正是因其为鸟中最大者。再从语源学角度考虑,鹏、篷、凡、方古均为同音词。鸵鸟翅大,故语言中凡言形如大翼者,古皆名之曰yi或peng或fan,如“叶”、“蓬”、“帆”等。
在甲骨文中,风、凤同字。而在上古文化中,凤凰正是被看作风鸟、风伯、风神。《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大凤,风伯也。”《禽经》:“风禽,鸟类。越人谓之风伯,飞翔则天大风。”
当鸵鸟快速奔跑时,以双翼鼓动助力,可以扬风起沙。我在有关鸵鸟的动物录像中曾看到,当一百余只的大群鸵鸟在沙原上飞奔疾驰而过时,风声雷动,飞沙走石,足以使人为之动容。(中央电视台电视专题片《动物世界鸵鸟》)这应就是古人之所以尊奉鸵鸟——凤凰为大风之神的原因。在中国古神话传说中,风神又名“飞廉”。飞廉即飞灵、飞麟的语转。楚文物中之鸵形鹿角之鸟,也就是“飞廉”之造型。
所以在古代传说中,正如龙是鳞虫之长,凤鸟一向也有“禽中之长”的说法。《白虎通》:
“凤皇者,禽之长也。”
《淮南子?时则训》:
“羽虫,凤为之长。”“鳞鱼,龙为之长。”
所谓长,既有君长的语义,也有长大的语义。龙中最大者为蛟鳄(马来鳄),是动物中体型之最大者,自然无愧于鳞虫之长的称号。而鸵鸟,却也正是鸟类中体形之最大者,故确也无愧于鸟王之称号。
由此看来,我们的远古先民尊奉凤凰为众鸟之王,显然是不无道理的。
八、凤凰与锦鸡
据古人记载,凤凰有许多不同的品类。诸说不一,其中不少属于秦汉以后俗人的增饰附会之谈。但其中比较著名者尚有以下三类:
1.鸾鸟 2.翳鸟 3.鸑鷟
“鸑鷟”,亦称“鵔鸃”,都是“啄玉”的转音。古传说中有“凤凰生昆冈(昆仑山),以啄玉为食”的传说,故得名。昆仑山也是传说中之西王母所在地。前已指出,鸵鸟确有噉食硬石,包括玉石类的习性,并且极能耐饥。这种习性应是上述传说的产生背景。鸵鸟产于西域,与传说中的昆仑山相近。性能食铁、石等硬物,上述传说即源于此。
鵔鸃本指鸵鸟,后来却指金鸡与鸳鸯(详后)。翳鸟,亦即乙鸟,是鶠——燕的转音。燕子(Hiruzdorustica)别名玄鸟(礼记)、乙鸟(说文)、鸾鸟(古今注)、天女(易林),是一种小型候鸟。凤凰是鸟中之王者,体型巨大,然而“凤皇,别名瑞鶠”(禽经)——竟与小小的燕子同名,这看起来是令人费解的。但是,我们应注意到,家燕是一种候鸟。家燕“春社来,秋社去”,在古代被看作一种能知天文,授历法的报时神鸟,特别是作为春天之神的象征。《吕氏春秋仲春记》:“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媒。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授以弓矢高媒之前。”(“据E?威尔金森在他的《上海鸟类》一书中报道:家燕在每年3月22日来到长江下游,上海一带,年年如此。沿海人民每年观测家燕(Hirundo rustica guturalis)的最初到来以测定春分的到来。”(竺可桢说))此所谓玄鸟就是指燕子,表明先秦时人以燕子作为春神及爱情之神(高媒)的使者和象征。
此外,燕子色黑,古人的色彩观念认为青、黑同色,所以玄鸟亦称青鸟。
至于燕子与鸵鸟的关系,二者从动物分类学观点看,亲缘关系并不密切。但在某些形态上,却又颇有些相似之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燕子为一种小型的鸵鸟(所以传说中的凤凰具有燕颌、鱼尾、玄色等)。凤凰(鸵鸟)是“玄鸟”,燕子也是“玄鸟”。因此燕子与鸵鸟的关系颇有些相似于蜥蜴与鳄鱼的关系。古人亦称燕子为“子鸟”,似就是把燕子看作“风鸟之子”。(正如蜥蜴之被称为“龙子”。)
鸾鸟,在凤凰的诸种异名中,可能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种。从语音上来说,“鸾鸟”与“玄鸟”具有共同语源。而古人所描述的鸾鸟形态,更是诸家说异。汉晋小说中流行的说法,是把鸾鸟——玄鸟——青鸟视为春神之使者,以及东王公与西王母的象征。
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凤凰,青黑者鸾鸟。”但另一种相反的说法,却认为鸾鸟的形态是“赤色,五彩,鸡形,鸣中五音。”(《艺文类聚·鸟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归纳者说认为:“案赤为鸾之正色,而诸说各异。《禽经》:黄凤谓之鸾。《春秋谶纬》引汉太史令蔡衡:凡象凤者有五。多赤色者凤,多青色者鸾,多黄色者鹓雏,多紫色者狱族。多白色者鹄。”
以赤色为鸾鸟的正色,实际上是把“鸾”训作“丹”(二字叠韵,古音相近通),从而认为鸾鸟就是丹鸟。
丹鸟,又称丹朱、朱鸟、离朱,也都是凤凰的别名。
《山海经·南山经》: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案,所谓“丹穴”就是《说文》中所说的凤鸟所居的“风穴”。在甲骨文中,风、凤是同一个字,而读作“凡”。“凡”,甲骨文形作:“”。甲骨文中丹字作“甘”,与“凡”字形极相似。故相混讹。以音类求之,则丹、凡叠韵可通。所以毫无疑问地,丹穴就是风穴,亦即凤穴。(前面已经指出,鸵鸟营穴居生活)而所谓“丹鸟”,实际也就是“凡鸟——凤鸟”一名的变语。在《南山经》关于凤凰的传说中,有一点是极可注意的,这就是把凤凰——丹鸟,描绘为南方的一种鸟。
一般认为,《山海经》一书结集于战国之际,则《南山经》关于凤凰的这种看法,似乎代表战国时期人们的看法。
据记载,被认为是“凤凰”化身的鸡,名叫“金鸡”,又叫“锦鸡”,“赤雉”或“鷩”,乃是中国所特有,出产于湖南、四川、青海的一种美丽禽鸟。
《水经注》“浪水”引《南越志》,认为这种鸡就是鵔鸃:
“鵔鸃,山鸡也。光彩鲜明,五色炫耀,利踞善斗。”
这种金鸡在古代还有一个名称叫“鷩”。《说文》:“鷩,赤雉也。”桂馥《义证》引《汉书》注:“其尾毛红赤,光彩鲜明。”《山海经》:“少华之山,其鸟多赤鷩,可以御火。”《左传昭17年》:“丹鸟氏,司闭者也。”注云:“丹鸟,鷩雉也。”
这种鷩雉,实际也就是五方兽中南方“朱雀”的原型。
鷩雉,又别名“华虫”,在《尚书》中与龙对称。(《尚书》:“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注:‘华虫,鷩雉也。五彩,故谓之华虫。”)由此看来,与古人所谓“凤凰”关系密切的禽类,并不是许多人所乐于想象的孔雀,却是黑色的燕子与生存于中国中南部的这种野鸡。
李时珍林草纲目曾详细考察这种野鸡云:“鷩,《逸周书》谓之彩鸡。又名锦鸡、金鸡。锦鸡小于鷩,而背文扬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尔雅》所谓天鸡者也。二种大抵同类,而锦鸡文尤灿烂如锦。或云锦鸡乃其雄者。”
《禽经》:“首有彩毛曰山鸡,腹有彩色曰锦鸡。”
《渊鉴类函》引徐整《正律》中有一条极可注意的记载:“黄帝时代以凤为鸡。”此一记载有一定的可信性。传说中的黄帝时代,鸵鸟——真风已不多见。可能正是在此时,鸡成为凤凰的主要替身之一。
实际上,唐宋以后的凤凰图,就是以锦(金)鸡的形象为原型,加以放大和增饰而产生的。
《说文》有所谓“凤出东方君子之国”的说法,实际这也是指鸡。所谓东方君子之国,古代指东夷——朝鲜。而《本草纲目》引《别录》:“鸡生朝鲜平泽。”这表明古人认为,朝鲜是家鸡的起源地。《本草纲目》又记载:
“朝鲜一种长尾鸣,尾长三、四尺。”“其鸡也知时刻,栖也知晴阴。”“其羽焚之,可以致风。”“古人言鸡能解邪,则鸡亦灵禽也。”
参照《三国志·魏志》:
“马韩国出细尾鸡,其尾长五尺余。”
我们可以知道,产于东方的长尾鸡是汉代以后凤凰的又一原型。
鸡之所以成为凤鸟的替身,更可能是由于它与太阳的关系——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鸵鸟有“凤鸣朝阳”、“丹凤朝阳”的习性。而雄鸡恰也具有黎明报晓的习性。古代传说,太阳所居扶桑树上有天鸡报晓,其一呼鸣则天下之鸡皆鸣,从而破晓日出。因此鸡也被先民看作太阳神的象征。
实际上,凤凰之所以被视为神鸟,正是由于它是太阳的象征。
《鹖冠子》:“凤,鹑火之禽,太阳之精也”。
《易·说卦》:“离(卦)为日、为雉。”
凤皇、鸾鸟有异号名“离朱”、“丹朱”,而雉,鸡之古名亦叫“朱”。
《尔雅》:“鸡大者噣。”噣,亦从蜀(zhuo),读如啄,语转即“朱”。
《风俗通》:(古)“呼鸡曰朱朱。”《博物志》:“今世人呼鸡祝祝。”
鸵鸟善舞、喜斗,与鸵鸟相似,鸡也是一种善舞喜斗之禽鸟:
“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见其鸣舞而无由。公子仓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异苑》卷三)
更有趣的是,鸵鸟在古代语言中亦有鸡名,称“鸵鸡”:
“鸵鸡昂首高可七尺,出忽鲁莫斯国。长尾鸡尾细而长,长六尺者出朝鲜。长五尺余者出马韩国。”(《渊鉴类函》引《交广志》)。
《淮南子》:“日中有踆乌。”所谓踆乌,即“鵔鸃”的转语,前已指出,“鵔鸃”又即丹雉。丹雉是太阳之鸟。由于这一点,上古祭日神往往以凤凰羽毛为舞者冠——在远古是以鸵鸟羽毛,战国以后时代则是以鷩雉之毛。
《楚辞·九叹》王逸注:“鵔鸃神俊之鸟,以其尾毛为羽冠”。这种羽毛冠即“鹖冠”。(《广雅》)
九、凤凰与鸳鸯
除以上所说与凤凰关系至为密切的两种禽鸟——燕子与锦(金)鸡外,在晋、唐、宋以后较晚近的传说演变中,还有一些禽类与凤凰也或多或少地挂上了关系,即鹤、天鹅、隼、雕、鹰等。
但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鸳鸯。我们在《说文》关于凤鸟的叙述中可以读到,传说凤的特征之一是“鸳思”。这个词的真正涵义,我以为应与鸳鸯有关。鸵鸟虽然群居,但配偶方式却是一雌一雄。所以“凤”,古亦名“朋”(凤、朋是同源字)。朋,戴侗《六书故》:“两相从者,皆谓之朋。”与鸵鸟相似,鸳鸯这种水鸟也实行着这种“对偶婚”的形式:
“鸳鸯,取匹鸟”(《急就篇》注)。
“匹鸟,言其止则相遇,飞则为双。”(《诗·鸳鸯》毛传)
“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至死。故曰匹鸟。”“其状如鸭而大”。(《古今注》)
“古人图之绣于衣上,以其贞且义也。”(杨日华《膳夫录》)
凤凰亦名鸑鷟。“狱族”又叫“琢玉”(“族狱”声转)。据《本草纲目》说,“鸑鷟”又名“凤凰雏”, “其状如鸭而大,长颈,赤目斑嘴,毛紫绀色。”“有文采如凤毛。”(引陈藏器说)。据《说文》,狱族也是一种水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面目”。(桂馥《说文义证》)这显然都是指鸳鸯。
了解鸳鸯与凤凰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中国人在禽类中之所以特别钟爱鸳鸯——常以其作为爱情的象征,这与把燕子看作青鸟——高媒鸟,亦即报春和爱情之鸟的风俗,实际上具有共同的神话与文化渊源。
十、鸵鸟与鲲鹏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甲骨文中的“凤”字字形。在甲骨文中,凤字盖有两个系统。第一系统为古文“朋”字,另一系统音符从于“凡”字。根据《说文》,第一系统凤字,显然是象形文字。而第二系统凤字,显然是形声字。
我们可以注意到,此两系统凤字中,多数字体在形象上似乎都突出地描写了风鸟那两只很长的足脚。这一点,与鸵鸟的体型特征是吻合的。而与突出描写翅羽的鸟字和隹字,则形成强烈对比。
在这里还想顺便指出的一点是,古代传说中有一种大鸟名叫“鲲鹏”有人以为也是凤凰。据《玉篇》,鲲是海中大鱼名。鹏从朋、从鸟,是风的异文。但《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这种极其奇特、兼有巨鸟与巨鱼之体的动物,过去一直以为只是神话。但最近我从国外动物学的报道中看到,海鲸栖息于海中有时将鲸尾竖出海面,其尾至为巨大,形极似于鸟翼。渤海古代称北海,亦即北冥。据史籍记载,渤海秦汉以前多见海鲸。鲸体型极大,可长达30米(是现存最大动物),所以庄子所说的鲲鹏,并非完全是寓言,而也是具有真实的生物学背景的。①
最后我还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凤凰”一辞的本来语义,似乎就是美大之鸟。犹如动物中马龙、龙马是体大雄伟者的通称一样。
---------------------------------
①《庄子集释》引古《庄子》异本,“鲲”写作“鲸”。可证拙说不误。
②闻一多《尔雅新义》:“尔雅释鸟:狂,梦鸟。郭注:狂鸟,五色有冠,见《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五彩之鸟,有冠,名曰梦鸟。注:尔雅云‘狂,梦鸟’,即此也。按狂即下文‘皇,黄鸟’。而皇又即上文‘凤,其雌黄’。故曰五彩有冠也。狂、黄音同。以其黄质而五彩皆备成章,故又谓之黄鸟。黄与皇、狂音亦同也。又谓之梦鸟者,《大荒西经》:五彩之鸟,仰天鸣曰鸣鸟。《书》:我则鸣鸟不闻。马融、郑玄并以鸣鸟为凤凰。梦鸟盖即鸣鸟,一曰孟鸟。《海内西经》: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鸣、孟、梦一声之转。”按梦鸟即美鸟,即明鸟,又作阳鸟、阳乌,皆为凤凰之异名。狂、黄、皇音同,又皆为“王鸟”之转语也。
结 论
综上所述,凤凰崇拜本来起源于上古石器时代的鸵鸟——太阳神图腾。
但在进入历史时期以后,由于鸵鸟的灭绝和凤凰的非图腾化,关于凤凰的传说遂愈演而愈复杂。商周秦汉之际,燕子和金(锦)鸡,曾先后成为凤凰的替身。但唐宋以后,鸳鸯、鹤、天鹅、鹰雕、孔雀,都曾与凤凰发生或深或浅的关系。因之在同一语词记号下,注入了语义不同的动物学意象。这种演变,也反映在历代凤凰图的演变中。我们看先秦的凤凰图,多为蛇颈高足,尚保留着鸵鸟的特征。而汉唐特别是明清以后,就逐渐发展为以锦(金)鸡的形态为主体,饰有孔雀式羽毛的综合形相了。
最后,还应当指出,先秦出土的凤鸟文物中,常见到一种形制极奇特的、背部有巨大鹿角的鸟。①这种鸟在自然界中不会存在,其由来为考古学界所不解。但如果我们注意到鸵鸟群队中常温伴有食草动物(鹿类)的习性,那么这个鹿鸟合体的谜也就不揭自明。
现代人常以为我们的祖先是有幻想狂的神话编造者。而我对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却日益使我深信,最高奇的神话也一定有其现实性的基础,只看我们能不能通过理性的分析破译之。在这个意义,神话不过只是远古人类经验的一种升华物。
---------------------------------
①《三辅黄图》:“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案飞廉即凤(古音凡)之切语。
(摘自何新《谈龙说凤》。原载《中国文化报》1988年3月9日。编辑/配图:黄世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