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早期哲学论文:论逻辑思维的本体论基础
一
近二百年来,在正统的逻辑学界,黑格尔的《逻辑学》( 1812 年出版于纽伦堡)一直被看作一部不入流的著作。例如 20 世纪最有权威的逻辑学家伯兰特·罗素对此书的评价是:“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 ( 《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278 页。 ) ——换句话说,在这位著名学者看来,黑格尔的逻辑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逻辑。
(与此适成对照的是,现代逻辑学的某些流派从康德的逻辑思想和认识论中,则吸收了许多东西。)
在近代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中,对黑格尔的逻辑不是单纯从哲学的角度,而且也是从纯粹逻辑学的角度给予高度评价的,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 ( 马克思在 1858 年 1 月 14 日 的一封通信中,曾言及将来如有机会,愿把黑格尔的逻辑方法,消除其神秘形式,通俗地阐述一遍。恩格斯则在《自然辩证法》手稿中,首次把黑格尔的逻辑命名为“辩证逻辑”,以与传统形式逻辑相对称。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黑格尔逻辑理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
黑格尔的逻辑理论之所以受到极多的误解,是因为大多数研究者,根本就没有理解黑格尔逻辑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事实上,黑格尔的逻辑体系首先是从这样一个假设出发的。黑格尔假定:在宇宙的自然历史中,存在着一种先于人类思维而存在的客观逻辑结构(宇宙本体的理性结构)。由这个假定出发,他进一步导出的结论是:人脑中作为主观思维法则的逻辑结构,乃是对这种客观逻辑结构和理性秩序的模写或模拟。即:
1、客体自身固有一种逻辑结构
2、主体通过感觉、记忆、想象、符号拟构和演算思维—模拟客观逻辑,
3、在逻辑思维引导下,通过实践作用于客体。
如果用现代控制论的语言来表述,那么就可以这样说:在黑格尔看来,在主体(人)与客体(自然)之间,恰好存在一个能够通讯和反馈(通过感性和知性)、控制和调节(通过理性和实践)的动态控制系统。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黑格尔认为有两种“理念(性)”:绝对理念与相对理念。因为人的理性只是相对理性,自然的理性才是绝对理性。
正因为如此,黑格尔把他的逻辑体系划分为两个部分——( 1 )客观逻辑(本体逻辑),( 2 )主观逻辑(思维的逻辑)。黑格尔说:
“一般说来,我们在使用概念、判断、推理、定义、分类等等形式时,我们内心深处就直觉到——它们不仅仅是主体思维的形式,而且是客体固有的理性形式。”(《大逻辑·导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正统逻辑学界,黑格尔的逻辑历来受到蔑视。但另一方面却又有许多逻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现代科学的新认识条件下,不自觉地回归于黑格尔关于“主体逻辑与客体逻辑存在对应性”这一命题。
例如著名心理学家 J ·皮亚杰( J · Piaget )指出:
“〔逻辑的〕基本命题和〔客观的〕原子事实之间存在一种共同的逻辑结构。也就是说,名称与名称的结合与对象和对象的结合存在一种共同的逻辑形式。”
( 皮亚杰《儿童儿理学》。 )
数学家哈姆因( R · W · Hamming )指出:
数学具有一种不合情理的有效性。以致不是数理逻辑必须符合于经验事实,而是经验事实必定符合数理逻辑。举例来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给出的宇宙时空模型,完全不是根据直观的、经验的,而完全是依据数学的逻辑推导作出的。但是相信相对论的科学家确信现实的宇宙结构必然符合这一时空模型。虽然他们根本不可能(事实上永远不可能)经验地直观宇宙时空的全部整体结构。……数学是不合情理地有效的。我们必须尝试解释:为什么科学的逻辑斯蒂是揭示现实宇宙的真正工具。 ( 《论数学不合情理的有效性》,载《美国数学月刊》 1980 年第 5 期。 )
这位数学家的这个问题提得极好。
二
几乎所有的形式逻辑学者一致公认:
概念是人类思维结构的基本单位。人类语言无非是一个庞大的抽象概念的表达系统。
那么“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自从洛克( J ·Locke )以来,近代一切形式逻辑学派,无论在其他方面存在何种分歧,在这一点上意见却完全一致——概念来源于人脑对客体(现象或事物)的抽象和概括。即:
“在感觉、知觉、印象的基础上,借助于语言的抽象作用,人们便得到了反映事物的概念。” ( 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 1970 年版,第 17 页。 )
“进行概括和形成抽象……借助它,我们根据某些事物具有同样的属性,把它们结合成事物的类。这种结合的产物便是概念。” ( 格·克劳斯:《形式逻辑导论》,第 182 页。 )
数理逻辑在这一点上对概念的主观性讲得更极端——概念纯粹是被主体所设定的逻辑符号、语言记号或逻辑函项。罗素说:
“我所提出的哲学可以称作逻辑原子主义或绝对多元论。因为它只承认客体中个性事物的存在,而否定由这些事物所构成的统一类概念的实在。” ( 《神秘主义和逻辑》,伦敦 1918 年版,第 11 页。 )
这种观点,可以被称作现代的“唯名论”。
但是,黑格尔的概念论与这些观念完全不同。他认为,概念在客体中具有实体性的存在。例如“人类”这个类,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类概念,而且是事实上存在的一个总体性的人类类群的实体。
值得注意的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支持了黑格尔的这种概念论,列宁指出:
在普通逻辑中,形式主义地把思维和客观性分隔开来。
在这里思维仅仅被认为是纯粹主观的和形式的活动,客观的东西则被认为和思维相反,是某种固定的和本来就是如此的东西。但是这种二元论是不真实的…… ( 《列宁全集》第 38 卷,第 195 页、第 190 页。 )
三-
为了讨论的便利,在此引入一个“ Time-Space ”(简称 T . S ,即描述时间与空间)的坐标系统。
见下图:
Time 轴表示单向上行不可逆的时间流序。 ( 这里关于这一时间流的存在以及绝对空间座标的存在,都只是一种假定和虚拟。没有绝对空间和时间。能量的外化存在导致空间的生成,而外化形态的连续消逝就是时间。 )
Space 轴表示——以二维象征多维的空间广延。
可以把传统逻辑的概念论,模拟于这个坐标上。
存在于下图 S 轴上的字母 a l 、 a 2 …… a n 及 b 1 、 b 2 …… b n 均表示存在于空间中的个体事物。统括着 a l — a n 、 b 1 — b n 的类概念 A 、 B ,则表示经过人脑加工而形成的抽象概念。表示为集合的形式即:
A { a 1 , a 2 …… a n }
B { b 1 , b 2 …… b n }, etc
黑格尔的概念论,则与此完全不同。这里也可以利用这个“ T — S ”坐标来表述这一极其难以确切表述的理论。
设有某一事物 A ,存在于 T — S 坐标中。
宇宙中一切事物莫不有其发生与消灭。 A 当然也是如此。假定 A 发生于 Time 轴的 a 1 点上,而终结于 Time 轴的 a n 点上,其间相继经历 T 轴的 a 2 、 a 3 ……等诸点,而递次在形态上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可得到描述事物 A 演化过程的一个历史集合。
见下图:
A { a 1 → a 2 → a 3 …… a n }
为了便于直观地进行分析,可以假定这里所讨论的 A 乃是某一个人 A 。这位某人 A 在时空的存在中,其生命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由作为受精卵而发生,到变成死体而消灭,其间递次嬗变为:受精卵、婴儿、少年、成年、老年、死体这样一个序列。
表示为历史概念集合即: A {受精卵 a 1 →……成年 a 4 →……死体 a 6 }
以上所述看来极其简单,没有丝毫神秘性。但进一步的分析将可以推导出一些令人惊异的重要论点。
第一,请注意,由于 A 在“ T ”轴变化着,即其自身形态在不断地对自身相变异着。也就是说,作为同一事物的 A ,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内,自身对自身是不同的。
(例如对于 A :最初作为一个受精卵的 a 1 ,与后来成为死体的 A ,尽管是同一个 A ,但却是非常不同的 A !)
由此就必然产生悖论:
正题: A (从 a 1 到 a n )是同一个 A 。
反题: A (从 a 1 到 a n )对自身并非同一个 A 。正题与反题同意义地成立,虽然它们正相反对。
上述悖论,如果以黑格尔式的语言来表达即是:“某物在自身的否定中,规定其自身仍为同一物。”
第二, A 在 Time 轴上既变异,又超越这种变异而保持自身实体的同一性。这种演化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是“ A ”作为主体,通过对其次生形态 a 1 , a 2 …… a n 等个体,进行自我抽象的逻辑进程。
黑格尔正是这样指出的,他说:
“实体本身就是主体,……一个实际存在物的持续存在,或者说,实际存在物的实体。乃是一种自身同一性……不过自身同一就是纯粹的抽象,而纯粹的抽象就是思维。” ( 《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36 页。 )
这一命题,构成黑格尔全部逻辑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我们注意到黑格尔曾指出:所谓理性就是一种形成过程。
形式逻辑认为:
“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职能是进行概括和形成抽象。区分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所谓‘抽象'。” ( 格·克劳斯:《形式逻辑导论》,第 181 — 182 页。
如此所述,通常所理解的抽象,都只是指由人脑对事物进行的主观抽象。
殊不知,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物,由于无例外地存在于时间的流序中,并且无例外地在时间中对自身形态既发生变异,又保持自身的连续性即同一性,因此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一种从自身中“抽取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自我抽象,这乃是一种客观的、通过客体自身而达到的抽象。 ( 这实际是一种“拓扑”过程。 )
可以在 T - S 坐标系上对上述两种抽象作一对比。
见下图:
可以看出,这两种抽象至少有两点不同:
( 1 )主观抽象发生于 Space 轴上,而客观抽象则发生于 Time 轴上。
( 2 )主观抽象由人脑、主体作出,而客观抽象来自事物自身的历史演化过程。
但是另一方面,这两种抽象又都具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即:都是把某些多样性的个体,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类”,或者说使之构造成一个统一的“集合”。(历史集合或非历史集合)
更进一步地分析,也可以这样说:
主观抽象的对象,是某一个“类”在空间坐标上的外延存在。
而客观抽象的对象,则是一个“类”在时间坐标上的外延存在。
前者呈现为类的异在,而后者则是类的自在。前者是非历史的类,非历史概念集合——即传统逻辑的研究对象。而后者则是具有历史同一性的类、即历史概念集合——辩证递归逻辑的对象。
[在此引入“递归”这一概念,但我们所理解的递归不是数学意义的“递归”,而是一种历史推演的“递归”。]
由于前一种抽象是人为的,其形成常常具有偶然性(这是由人类的原始思维史所证明了的),因而存在着形成假类即虚概念、空集合的可能性(例如“魔鬼”、“以太”等等)。而后一种抽象是源于自然的,又是必然的,因此它的产物(包括已经消灭了的产物,如“恐龙)都是具有实体性的类,即真集合。
由上所述,我们就可以作出一个对于逻辑学和认识论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人脑对客体的主观抽象。就其实质看,乃是对客体在历史演化中的客观抽象——即由一个单元事物而多元化(呈现为质的多态化、间断性)同时在多元存在中继续保持统一性(连续性)的非自觉模拟或模仿。这种历史的统一性,就是逻辑的递归性。
对人类思维抽象这种模拟形式的揭示,意味着人类思维之谜的初步揭开。
由此就可以理解,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摘录的黑格尔这样一个思想是何等的深刻他说:
“主要的是在这里……应当把概念看做不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悟性的活动,不是主观的悟性,而是既构成自然阶段又构成精神阶段的自在和自为的概念。……” ( 《列宁全集》第 38 卷,第 179 页。 )
四
如果在 T - S 坐标系中模拟由一个单元概念向复合的多元概念族群的历史演化,就可以进一步看出以上所讨论问题的重要性。
请看下图:
这个图可以被称作历史概念的“系统演化树”或“进化网络图”。 ( 此稿送 钱学森 教授审读后, 钱学森 先生将此树命名为“何新树”。 )
一般来说,此“树”直观地描述了由一种作为发展起点的元概念,通过横向(在 S 轴上外延)的分支发展,以及纵向(在 T 轴上展开)的进化发展,而逐渐构造出一个多元性的、互有亲族关系的历史概念集群。
由此树将可以导出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推论。例如,对于呈现于某一确定时空区内的多元性概念集群,必定可以通过对其历史发生过程的追溯,而找到此集群所从出的、渐趋简化的元概念。这种追溯关系,是递归关系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可以发现,在此树上每个由一系列概念构成的层次,都对应着一种确定的逻辑空间。因而由概念的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进化,就必然意味着逻辑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在概念逻辑空间的拓展中,蕴涵了由初始概念,通过连续的分析和综合而后表现为判断和推理的纯粹思维形式。
这种纯粹思维形式,乃是康德所谓“先验逻辑”的存在基础。
五
根据以上讨论,这里可以逻辑地构造一个关于宇宙和物质演化的假说。
宇宙中迄今已知的全部物质形态,从概念上可以统归于四大类,即——基本粒子、化学元素、无机及有机化合物、生物。
可以发现,在这四类物质形态中,存在着一种结构上的包含和化归关系。例如:
化学元素原子包含着各种基本粒子。
无机及有机化合物包含着各种化学元素。
生物包含着各种无机及有机化合物。
我们可以假定这种逻辑蕴涵关系是一种子递归关系。
试考虑以基本粒子为中心,按这种包含次序,就可以构成下列一系列“塔层”或“筒套”。 ( 参阅《论进化分类学的辩证概念关系》,《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1 年第 4 期 31 页。本书第 74 页。 )这个塔层指示了物质的一种结构层次。
但事实上其意义远不止此。因为这个结构层次,同时揭示着物质进化的历史层次。由此可以引导出关于物质演化的如下一个序列。
基本粒子→化学元素(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生物
这个序列纯粹是根据历史概念集合的性质而逻辑地推导出的。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由化学元素向生物的进化,是早已被证明过的。
这里所值得注意的是——由基本粒子物质向化学元素原子的演化,作为一个科学假说,近年来也已经被科学界所提出,并正在被现代宇宙起源学的理论所证实。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G 加莫夫( G Gamov )等人为了解释宇宙星系的光谱红移和 3 ° K 宇宙微波辐射等现象,而提出了著名的宇宙大爆炸起源理论。
这个理论的内容之一即是:宇宙中现存的一切物质形态,无不起源于作为元物质的某些基本粒子——电子、正电子、光子、中微子等。
物理学家 S 温伯格在《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一书中说:
“随着我们追溯愈来愈远的宇宙历史,我们终于会来到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温度是如此之高,以致光子的碰撞可以从纯能量产生出物质的粒子。”
他又指出:
“不是所有的粒子都是同样基本的,有些是真正的基本粒子,而其他所有粒子都不过是它们的组合。
对我来说,关于极早期宇宙的这些推论中,最令我满意的东西莫过于宇宙历史和它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可能的相似。自然界今天呈现出多种多样型式的粒子和相互作用。不过,我们已经学会了透过这种多样性把这些不同的粒子和作用,看作是一个简单的统一规范场论的各个方面。”
这些思想,相当深刻而重要。
总有一天,现代科学必将达到这样一步——能够把宇宙中现今所呈现为无限多样形式的各类物质,编制排列成一个统一地由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演化(犹如进化分类学中关于生物的系谱进化网络那样)的历史概念集合。
而此树,正是前此所论述的概念系统树的一个具体应用。
附注:本文写于 1980 年 10 月,发表于 1983 年。
(原载《外国哲学》第五辑,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