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转载]郑板桥先生题兰画诗、词、跋文鉴赏

$
0
0

郑板桥先生题兰画诗、词、跋文鉴赏

 

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常务理事   刘  世  渡

 

中国兰文化能成为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知识的积累和心血的结晶。出于对中国兰文化的仰慕和爱戴,也出于对中国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在爱兰、养兰、写兰和画兰的学习过程中,对郑板桥先生题兰画诗、词、跋文的阅读和解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致,并被其深深的感染。用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在《揭密红楼梦》的前言所说:“一个民族,她那世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体现其以母语写出的经典文本中。”郑板桥先生作为书法家、文学家和画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正是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在中国兰文化史上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阅读出来朗朗上口,直抒胸臆而又意境深远,同欣赏他的兰竹石画一样,给人以淡雅、清秀、爽快和愉悦之美。

 

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

任他雷雨风,终久不凋残。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5页

 

春日渐添长,春兰满径芳;

画家无别个,只画郑家香。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序言14页

 

两峰夹兰竹,幽香在空谷。

何必世人知,相知有樵牧。

录于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126页

 

山中自有芝,人寻寻不到。

千岩万壑深,但闻波浩浩。

录于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126页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

 

几笔新篁几笔兰,芳条翠叶碧琅

老夫本是琼林客,只画春风不画寒。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11页

 

半边修竹半边兰,碧叶清芬满近山;

总是一团春夏意,略无秋气杂其间。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16页

 

画得盆花蕙草新,春风已过有余春;

折来数片新篁叶,好为名葩小拂尘。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10页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录于邢立宏梁雪健编《中国画名著兰》126页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录于蒋风白著《兰花百图》129页

 

鲜笋鲥鱼味正赊,江南四月好年华;

  满林新竹青如玉,且趁熏风看蕙花。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19页

 

细雨微风江上村,绿林毫客暮敲门;

相逢不用相回避,翠竹芝兰画几盆。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49页

 

春风春雨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录于陈丕谟选注《历代题画诗选》133页

 

竹石萧疏又写兰,春风江上解春寒;

不须红紫夸桃李,秀色如君尽可餐。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01页

 

二、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在看起来极为寻常、极为平淡之处,创作了中国兰文化史上的“终古长存”的经典名句。

 

芝兰之室,君子居之。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35页

 

何劳绿叶扶持我,自有孤芳压服他。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05页

 

处世总无穷竭意,看花全在未开时。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16页

 

时而有心,岂而无心,

唯此幽香,终古常存。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93页

 

叶自短,花自长,

蓄其力,扬其芳,

花在室,香满堂。

录于蒋风白著《兰花百图》129页

 

其叶甚短,其花甚茂。

蓄其力,以有为;

扬其芳,以逞意。

物莫能两大,亦有余补不足之理。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99页

 

风虽狂,叶不扬,

品即雅,花亦香。

问是谁与友,是我郑大郎。

友他在空谷,不喜见炎凉。

愿吾后嗣子,婚媾结如兰。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7页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

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写三物与大群子,为四美也。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26页

 

既入芝兰之室,岂无廊庙之材;

虽然盆壶瓦罐,宜与细做粗胎。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03页

 

二弟在家不肯读书,屡劝不信。吾惟画兰蕙以解其脑,并仿此离骚句:

根之茂兮土弗离;花之美兮香堪娱;

品纵杂兮叶与扶持。总不若风吹汝兮,

花叶依依。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6页

 

兰竹石头各一家,不曾水乳乱搓枒;

板桥居士聊安点,奠定高卑总不差。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7页

 

老去仍然作画工,题诗题上石玲珑;

远看却似磨崖刻,藏在兰条竹叶中。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48页

 

老夫自任是青山,颇长春风竹与兰;

君正虚心素心客,岩阿相借又何难。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83页

 

画得幽兰在瓦盆,西施未出苎萝村;

天然秀骨非容易,笔底分明有露痕。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30页

 

泰山高绝苦无兰,特写幽兰送宰官。

石缝峰腰都布满,一团秀色尽堪餐。

录于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126页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画此花;

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录于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126页

 

半边修竹半边兰,碧叶清芬满近山;

总是一团春夏意,略无秋气难其间。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61页

 

此花不是世间花,好与青山翠竹遮;

借问画工何仿佛,先生心地发灵芽。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27页

 

买得沙壶花正开,化为空谷不凡村;

耳闻鼻嗅同心语,先在王朝御史台。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03页

 

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

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30页

 

 

三、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展示着爱兰至深的情趣和美感,同时又把这种情趣和美感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崇高人品和人格形象。

 

叶长花则少,叶短花则多;

万事有余不足,英雄豪杰如何!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97页

 

乌衣子弟何其盛,酷似南朝王谢家;

百种老人多种德,自然九畹尽开花。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03页

 

兰梅竹菊四名家,但少春风第一花;

寄与东君诸子弟,好将文事夺天葩。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32页

 

宿草栽培数十年,根深叶老倍鲜妍。

而今归到山中去,满眼名葩是后贤。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8页

 

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

阅尽枯荣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录于蒋风白著《兰花百图》129页

 

九畹兰花江上田,写来八畹未成全。

世间万事何时足,留取栽培待后贤。

录于蒋风白著《兰花百图》129页

 

南山献篁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

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54页

 

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道坚;

祝君花甲应无恙,加倍先过百廿年。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65页

 

兰竹芳馨不等闲,同根并蒂好相攀。

百年兄弟开怀抱,莫谓分居彼此山。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70页

 

昨日寻春出禁关,家家桃李却无兰。

市尘不是高人住,题访幽宗定在山。

录于蒋风白著《兰花百图》129页

 

昨日潇湘谒二妃,黄陵古庙掩朱扉。

谁知步上君山顶,却见芳魂在翠微。

录于蒋风白著《兰花百图》129页

 

十亩桑麻插小园,自成农圃自成村;

几葩乱草何能入,惟有芝兰近竹根。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89页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录于邢立宏梁雪健编《中国画名著兰》133页

 

四、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把兰竹石人格化,并且当作自己生活的同伴和知己,借以抒发其对大自然、对大千世界的情怀与感悟。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报,何事斗群芳。

  录于陈丕谟选注《历代题画诗选》132页

 

偏不学花卉,爱作芝兰菖;

喜他清且洁,可涤吾之肠。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6页

 

素心花赠素心人,二月风光是好春;

他日老夫归去后,对花犹想旧情亲。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03页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39页

 

小小茅斋也有山,芳兰种在石中间;

春风何限阶庭秀,当得三秋桂子攀。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87页

 

秀顶双松最老苍,双勾兰竹更芬芳;

知君百尺凌高志,并与青山作主张。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30页

 

偶然画竹浑无色,又向秋风写菊花;

不敢自夸君子节,愿从陶令作篱笆。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31页

 

芳兰才向盆中植,便有灵芝地上生;

寄语青阳司节候,好春先送济南城。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33页

 

老夫自任是青山,颇长春风竹与兰;

君正虚心素心客,岩阿相借又何难。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80页

 

竹石幽兰合一家,乾坤正气此间赊;

任渠霜雪连天冻,苍翠何曾减一些。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78页

 

转过青山又一山,幽兰藏躲路回环;

众香国里谁能到,容我书呆屋半间。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15页

 

春风春雨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录于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126页

 

兰花质性本清幽,卖与人间不自由;

好把竹枝兼石块,故交相伴免春愁。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9页

 

屈宋文章草木高,千秋兰谱压风骚。

如何烂贱从人卖,十字街头论担挑。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48页

 

九畹兰花自千古,兰花不是蕙花补。

合事荆榛夹杂生,君子容之更何忤。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8页

 

山上山下都是兰,香芬馥郁是一般;

可恨世人薄幸眼,只因高低两样看。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7页

 

峤壁兰垂万箭多,山根碧蕊亦婀娜  。

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下世如何。

录于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125页

 

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

一顶乌纱早须脱,好来高枕卧期间。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6页

 

知君胸次有幽兰,竹影相扶秀可餐;

  世上那无荆棘刺,大人容纳百千端。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52页

 

一幅青山叠又高,竹枝兰叶两萧萧;

山中樵子曾相约,二月春风去结茅。

录于邢立宏梁雪健编《中国画名著兰》126页

 

知君本是素心人,画得幽兰为写真;

他日江南投老去,竹篱茅舍是芳邻。

录于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126页

 

古人云,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不不闻也,闻之久与俱化也。日与士人君子相磨切,岂复有不善之事乎?画芝兰如见君子逊逊室中,屋室俱美。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92页

 

五、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还采用兰的拟人化笔法,抒写出兰竹即是吾,吾即是兰竹的心灵感应,充分表现出天人和一、人兰合一的无垠境界。

 

盆是半藏,花是半含。

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录于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126页

 

世间盆兰空栽植,唯有青山是我家;

画入悬崖孤绝处,兰花竹叶两相遮。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38页

 

近处香微远处赊,随风飘渺透烟霞;

青山翠竹方为伴,洗尽凡心看此花。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0页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62页

 

东风昨夜发灵芽,一片青葱一片花;

盎植盆栽殊可笑,青山是我外婆家。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04页

 

世人只晓爱兰花,市买盆栽气味差。

明月清风白云窟,青山是我外婆家。

录于蒋风白著《兰花百图》129页

 

四块兰花三块开,中间一块且迟回;

世间万事从容好,直待春闺兰复来。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8页

 

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

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57页

 

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

门径有芳还有秽,方知佛法浩漫漫。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序言12页

 

只有青山是我家,峰根岩缝迸秋砂,

因兹秉得坚刚性,历尽东风瘦不斜。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9页

 

终日画兰画竹而不画石,不过小小局面,即兰竹之精神面目,亦变缺而不全之。双石笋二枝,以兰竹夹杂其中,则石有神,而竹兰亦有托,乃为诗:

窄处安身密处藏,石腰石缝是吾乡;

四时不老含香节,蛱蝶游蜂那用忙。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59页

 

  以下四篇跋文及诗分别录于四幅原著书画影印稿,郑板桥先生在个别词组的使用上有微妙的变化。故一并收录。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在室,室则美矣, 芝兰弗乐也。我愿居深山大壑中,有芝不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乃为诗曰:高山绝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61页

 

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在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春,各全其性。(春字待查)乃为诗曰:高山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66页

 

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在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我愿居深山大壑间,有芝弗采,有兰不掇,各适其气,各正其命。乃为诗曰:高山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88页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我愿处深山古涧之间,有芝不采,有兰不掇,各适其气,各全其性。乃为诗曰:高峰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

录于中国《收藏》杂志社影印图2005年9期8页

 

六、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还展示出了对兰花栽培学、兰花鉴赏学的丰富内容。

 

兰花几箭又添芝,何处寻来问画师;

总为一身心上寻,果然培得自然知。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05页

 

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

惟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0页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历春夏又秋冬。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1页

 

竹石幽兰不一家,妙香清品不争差;

画来一片山中起,得志终为上苑花。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4页

 

石上青青一片兰,写来碎竹不须竿;

乾坤大地春光满,纵有微霜那觉寒。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4页

 

山多兰草却无芝,何处寻来问画师;

总要向君心上觅,自家培养自家知。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02页

 

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人看;

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

录于《扬州八家画集》237页

 

买块兰花要整根,神完力足长儿孙;

莫嫌今岁花犹少,请看明年花满盆。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7页

 

叶少花稀根亦微,风前亦有清香飞。

何人种我砂盆钵,固本添泥雨后肥。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

 

万里关河异署寒,纷纷灌溉反摧残。

不如归去匡庐阜,分付诸花莫出山。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6页

 

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

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74页

 

栽得盆兰返故乡,天家雨露郁苍苍。

今朝满把兰芽茁,又喜山中气候长。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8页

 

画兰且莫画盆罂,石缝山腰寄此身,

总要完他天趣在,世间栽种枉多神。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9页

 

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

好似杨妃新浴后,薄罗裙系怯君看。

录于蒋风白著《兰花百图》129页

 

重帘曲径草如堂,四座幽兰四壁芳,

况复盆栽犹未尽,留余滋味最悠长。

录于《中国兰花》杂志2005年1期10页

 

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

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玩。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3页

 

乱草荒蓬著处埋,兰花无地可安排;

想因赋质多灵秀,定要移根上苑栽。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95页

 

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

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

 

七、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还有艺术创作灵感、兰文化美学的经典论述,是学习、借鉴、继承和发扬中国兰文化取之不尽的宝贵遗产。

 

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

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09页

 

画兰画竹已多年,竖抹横拖近自然;

更向云中画山石,令人如望藐姑仙。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0页

 

兰为桩主石为宾,石势翻成大王人;

总是世间无定局,画工随便付陶钧。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1页

 

此是姑苏石上花,披兰带竹势欹斜;

老夫画得江南意,挂在衙斋若到家。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2页

 

少年学画守规模,老大粗疏法尽无;

  但得宋元气韵在,何需依样画葫芦。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35页

 

石多于兰,兰多于竹,

无紫无红,惟青惟绿,

是为君子之谷。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38页

 

兰草写三台,无人敢笔栽。

取得新奇法,墨香吹出来。

录于蒋风白著《兰花百图》129页

 

有兰有竹有石,有香有节有骨;

已知万古相亲,更喜四时一色。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5页

 

有兰有竹有石,有芳有节有骨;

非唯春夏青葱,更看秋冬颜色。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6页

 

有兰有竹有石,一种多情历历;

何须碧绿丹黄,千载墨痕一色。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23页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

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录于陈丕谟选注《历代题画诗选》135页

 

几枝修竹几枝兰,不怕春残,不畏秋寒。

飘飘远在碧云端,云里湘山,梦里巫山。

赠君莫作画图看,笔也清闲,墨也清闲。

画工酬应近来悭,文里机关,字里机关。

右调一剪梅。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67页

 

几枝修竹几枝兰,不怕春寒,不畏秋残。

飘飘远在碧云端,云里湘山,梦里巫山。

画工老兴未全删,笔也清闲,墨也斓斑。

借君莫作图画看,文里波澜,字里机关。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47页

 

一幅齐纨七尺长,不画春芳,不画秋芳。

写来蕙草意飘暘,恍在潇湘,又在沅江。

红罗斗帐挂深堂,月夜流光,雨气新凉。

薄衾碧簟拥韦娘,帐里花香,帐外花香。

调一剪梅。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31页

 

石涛画兰不似兰,盖其化也;板桥画兰酷似兰,犹未化也。盖将以吾之似,学古人之不似,嘻,难言矣。

清代郑板桥题《兰竹石图》跋文。

 

先构石,次写兰,次衬以竹,此画之展次也。石不点苔,惧其浊吾画气。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48页

 

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君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未画以□不主一格,□画□后可留一格。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77页

 

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宏翁同学老长兄善品题书画,故就正焉。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13页

 

岱丁年老长兄,以  岩峤壁之姿,为衡、霍、嵩、华之长。秦松汉柏,皆依丽于是麓间,自号岱丁不虚。画中峭石,恐不足方百之一也。岱丁本吾江南人,幽兰之贞,竹箭之美,含芳植节,莫与京抗,合南北之灵秀,萃集一身。□敢在下风,以钦德意。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15页

 

板桥居士为范县令,官事县不能办,何论家事!一应米盐琐屑,皆王君体一为予任其劳。暇日作画,亦以兰竹松石之琐琐者报之。藏此不废,他日相逢犹记匆匆不暇给时也。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32页

 

予作兰有年,大率以陈古白先生为法。及来扬州,见石涛和尚墨花,横绝一时,心善之而弗学,谓其过纵,与之自不同路。又见颜君尊五,笔极活,墨极秀,不求异奇,自有一种新气。又有友人陈松亭,秀劲拔俗,矫然自名其家,遂欲仿之。兹所飘擎,其在颜、陈之间乎,然要不知似不似也。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93页

 

杭州金寿门题墨兰诗云:“苦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卖街头。”盖伤时不遇,又不能决然自引去也。芸亭年兄索余画,并索题寿门句。使当事尽如公等爱才,寿门何得出此恨句?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94页

 

东坡画兰,长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器之扰,而鼠将食之,鹿将□之,豕将□之,熊、虎、豺、□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若得棘刺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95页

 

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当面石涛还不学,何能万里学云南?

  题高凤翰寒林雅阵图西园为晚峰先生画,余不及见晚峰,而西园见之;后人不及见西园,而予得友之。由此而上推,何古人之不可见?由此下推,何后人之不可传?即一画有千秋遐想焉!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98页

 

郑所南、陈古北两先生善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34页

 

昔游天目山,与老僧坐密室中,闻幽兰香,不知所出。僧即开小窗,见矫壁千尺,皆芳兰披拂,而下又有枯树根,怪丑坏烂,兰亦寄生其上,如虬龙勃怒,□鬣皆张,实异境也,堂老伯游湘楚中。

  所见必多此种,惜不得人为之图写耳。小侄郑燮敢画此以献于左。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31页

 

红兰主人以后有紫琼崖主人,今又有素鞠主人,皆天潢的派词源大手笔也。恨不得见红兰而得,侍紫琼翰墨已幸甚,今又见素鞠亦生平之幸也。因以拙笔兰竹奉献,兰芳竹劲石介芝灵,唯主人足当之。见主人则红兰、紫琼如在目前不远。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37页

 

满幅皆君子,其后以棘刺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名桥老哥,君子也。特此意以处京畿,无往不利。千里之外,无所赠,寄姑以此为压缄之物耳。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43页

 

文与可、梅道人画竹,未画兰也。兰竹之妙始于所南翁,继以古白先生。郑则元品,除则明笔。近代白丁、清湘,或浑成,或奇纵,纵脱古维新特立。近日禹鸿胪画竹,颇能乱,甚妙。乱之一字,甚当体任,甚当体任!乾隆庚辰秋九月,登高不果,过吴公湖上写此。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43页

 

索画者必有来意,某处画兰,某处画竹,某处画石,而作画者又倔强不依此,两两所以背谬也。殊不知即其所索之中依其位置而略为剪裁,稍加伸缩,既不失主人意指,而亦不愧自家笔墨,顾不美乎?主司命题如此,而我之作文偏不如此。虽锦绣珠玑与题何涉。善作者绝不与众人同,而却不与命题□□,求匠心独得乎!吾之此画亦只是兰竹石,而绝不与众家同,亦不与自家同,或亦有匠心焉。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45页

 

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目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杆,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作好幅赠过耳。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31页

 

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兰竹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化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此幅虽属小景,要是山脚下洞穴旁之兰,不是盆中磊石凑栽之兰,谓其气整故尔。聊作二十八字以系于后:

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

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30页

 

昔人画竹者称文与可、苏子瞻、梅道人。画兰者无闻。近世陈古白、吾家所南先生,始以画兰称,又不工于兰。惟清湘大涤子,山水、花卉、人物、翎毛无不擅长,而兰竹尤绝妙冠时。盖以竹干叶皆青翠,兰花叶亦然,色相似也;兰有幽芳,竹有劲节,德相似也;竹历寒暑而不凋,兰发四时而有蕊,寿相似也。清湘之意,深得花竹情理。余故仿佛其意。

录于潘茂著《郑板桥》29页

 

古人云:孤松瘦石盖以少为贵者,至于丛兰丛菊丛竹则又以多为贵也。诗云:竹苞松茂,则松又何尝不好多,而况竹乎,长子孙,傲霜雪,守定节,贯四时,此君子有全德焉。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14页

 

栽兰点石宜也,兰多则石小,兰少则石钜,若兰整根整块,而又甚钜,与盆相弥,则无所用石矣,是幅盆小兰密,虽有美石,何从安点,故放置之盆外视有剜肉医疮,强栽硬捺者,前以通矣。蔗圃三七安顿,一花一石皆有妙理。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60页

 

所南翁画兰好画根,余好画兰不画蕙,皆各有偏□□,然画根者,谓天下无地可栽也。予不作此激烈语,不画蕙者,愚无欲香远而长,花少而贵又何讥焉。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17页

 

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难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宏翁同志老长兄善品题书画,故就正焉。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313页

 

作词莫难于小令,尤莫难于单调小令。作诗莫难于绝句,尤莫难于无言绝句,谓其字句少而韵味长也。若韵味不长何取于字句之少,□作画不难于千枝万叶,难于寥寥数笔。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39页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歇,便要骂人。三日不画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今日客中早起,洗面,漱口,啜茗。即以洗面之水,涤砚中滞墨,而友人之纸适至。欣然命笔,先写石,次写竹,次写兰,又以小竹点缀于兰石之旁。有得时,得笔之乐,总以数日不画故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自笑而听之。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265页

 

郑板桥先生的题竹、石诗、词、跋文,本文还尚未涉及,仅就对与兰有关的内容作了收集和整理,其内容已经是丰富多彩之极。以上七类概括和归纳也是笔者的寡陋之言,旨在能为爱兰人士提供一份较为完整的兰文化资料而已。

解读和鉴赏郑板桥的题兰画诗、词、跋文,对中国兰花的研究和鉴赏、对中国兰文化的探索和传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中国兰花从古至今就象征着一种理想、一种情操、一种德行、一种人品、一种人格。郑板桥先生题兰画的一首首诗词和一段段跋文,都是中国兰文化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国兰文化史上有待研究和发掘的宝藏。

 

注:本文材料的搜集整理参照。

1、中国北京长城出版社2003年版《郑板桥书画集》(影印);

2、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扬州八家画集》(影印);

3、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版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

4、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蒋风白著《兰花百图》;

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画家丛书潘茂著《郑板桥》;

6、广东旅游出版社1994年版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

7、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

8、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邢立宏梁雪健编《中国画名著兰》;

9、中国兰花协会主办《中国兰花》2005年1期石乃一撰文

《湖北钟祥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0、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胡海超编写《中国绘画趣谈》;

11、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陈丕谟选注《历代题画诗选》。

12、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