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何新:古代思想史的重新鸟瞰(连载·一)

$
0
0

何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新鸟瞰(一)

第一篇:略论孔子及古代儒学的演变

 【按语】

 本文最早是何新2005年的一次讲谈录(原题《简论古代儒学思潮的演变史》),曾经收入《何新论孔子》。

本博今次重发,作者有一系列补充及修改。反映了何新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极为独特的一系列新看法,是何新近年一部重要著作。

本博得到何新授权,特予以连载。

【第一篇】

何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新鸟瞰(连载·一)

第一篇:略论孔子及古代儒学的演变

 汉代前期的思想史,尊儒始于刘邦。刘邦当皇帝后路过曲阜,以太牢(大牛)祭祀孔子墓地。这是以帝王之礼尊孔。

但在刘邦死后,吕后及汉文帝时代,受张良及陈平的影响,改为尊崇黄老之道(黄是黄帝,老是老子),政治上实施无为而治,纵容贵族势力及社会豪强的坐大。

直到汉武帝登基后,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尊君、强国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此后两千年间,儒学成为了中国古典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但是,在由汉代到清代的2000年中,儒学思想体系发生了多次脱胎换骨的重大演变。本文试图根据笔者的独立研究,予以一个粗线条但是比较系统的阐释。

1.历史中真实的孔子首先是政治家

许多人认为孔子仅仅是一个文人、学者、教师,这是莫大的谬误。

孔子实际首先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所以在当时才能影响巨大,名声赫赫。当然,孔子也是一位伟大博学的学者和教师,所以后来成为万世师表。

 历史中的孔子的确具有以上双重性格,他的一生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年以及中年,那时的孔子是一个政治家和革命家。此说非我之新创。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政治改革者、变法家,毛泽东曾经称孔子是革命家(1958年)。这都是鞭辟入里的卓见。

    第二阶段是流亡归鲁后的晚年,孔子著书立说教学,发掘、整理和传承了一批古籍文献。孔子传授弟子的学术中有微言大义,秘传心学。孔子成为后世学者所尊奉为导师的一代醇儒。

    关于孔子的政治活动,历史中多有记述。孔子早年在齐国曾参与田氏的改革活动,并因此得罪了齐国豪门贵族(如晏婴等),而后被驱逐出境。孔子在鲁国发动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削三桓、墮三都)。但是孔子的政治改革事业并未成功。失败之后经历14年的流亡。孔子在鲁国变法失败后,不得已而出走流亡列国。

孔子在流亡时,与当时列国的庶族改革家如楚国的白公、晋国的赵简子都有交往。作为一个出身本末来历不明、所述谱系有攀附贵裔之嫌的“庶子”(即竖子,是先秦、秦汉的骂人话,相当于今语之“野种”),孔子对周代世卿世禄的宗法制度是不满意的,是希望改革的。孔子青年时代绝不是一个守旧的保守主义者,而是一个勇锐的政治改革者。   

孔子政治思想的来源,于上古为伊尹、仲虺(古老子)、周公,于当世(春秋)则为管仲与子产。孔子礼学思想之源也在子产(见《左传》子产论礼,子产曾为孔子师)。而法治思想则承自管仲。

 孔子的学团实际是一个政党组织——“儒党”(古代即有这样的叫法。结党这个词来自儒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组织性。一些国家欢迎他,引他为奥援,另一些国家畏惧他,视之为威胁。前半生的孔子,主要是一个从事政治活动的孔子,是作为政治改革家的孔子。

     晚年控制鲁国的季氏家族之所以邀请孔子归鲁,也是因为鲁国屡遭强邻齐国的入侵,面临分裂和亡国的危机,不得不借助孔子及其团队的力量以御敌保鲁。而这也正是孔子携众弟子归鲁的原因。

     许多人以为孔子是个四体不勤的纯文人,殊不知孔子尚武。孔子精于射道和驾车,据说膂力和足力过于常人,而且精于技击,经常长剑在身。

   孔门弟子中包含三教九流,不仅有武士(如子路),有侠盗(如颜涿聚),也有辩士(子羽)和商人(子贡),还有善战的战将(如冉子)。

    孔子本身知兵。他不仅亲临战场实际指挥过作战(曲阜武子台平叛之战),能够克敌制胜。其身后的弟子中还出了吴起这样的千古名将(子夏的弟子)。

    孔子流亡卫国时,卫君(灵公)及执政的孔文子曾屡次向孔子问阵、问兵,但孔子均拒绝而不言。如果孔子不知兵,那么人们怎么会去问他?但是,孔子之所以拒绝回答,原因是卫国内政乱得一塌糊涂,孔子无意去蹚浑水。

     其实,得孔子之传的《左传》一书(作者左氏或曰为孔门弟子左丘明,或曰为子夏或吴起),此书多论及政术和兵道,是一部历史和政治之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兵书。

     有一种说法认为兵家的孙子也出自孔门——而《孙子兵法》中也确有明显的儒家思想影响。

晚年归鲁后,孔子吸取了当年因触怒鲁国贵族而遭放逐的教训。晚年的孔子很少再干预和过问政治,而潜心于学术,研究礼学和古今制度之沿革,整理和传述古代经典。晚年孔子才成为一个退隐书斋作为纯儒者的孔子。

总而言之:早年、中年的孔子,主张尚贤、选举、“革命”(这个词的发明者正是儒家),是作为改革家的孔子。而晚年的孔子,是体行“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醇儒孔子。

 

必须了解历史上真正的孔子是具有以上双重人格的孔子,才可以理解后来发生的儒学今古两大派别的复杂纠葛和激烈斗争。

2.儒分为八,大流归三

    孔子死后,据战国的《韩非子》所云,经历二、三百年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以上儒门八派中,后来多数学说皆已湮灭不传,唯有三派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

    

   一派是子思及孟氏(孟子)之学,此二人实际同出于孔门的曾叄门下,故后人称之为“曾、思、孟”学派。

    此派主要继承的是孔子晚期的礼学、古典学、辞章学以及修身齐家之学,属于儒门的人格主义一派。此派与汉代的古文学派有较多较深关系。但其被尊为儒学的主流,则是由于晚唐韩愈的提倡,以及南宋列《四书》为官学。明、清时代之礼教,以及今人所知的“四书”一系的儒学,主要就是孔门此派所主要传述的

    儒门八派中的颜氏之儒,即颜渊一派,此派亦失传。但有人认为战国时楚国兴起的庄子(即严子)之学与颜渊之学貌似有关。颜(严)、庄两姓古文字可通,而且颜渊的避世、苦行、犬儒主义,与庄子思想也多所相通。故有人认为《庄子》一书,实即为颜学后人吸纳老子思想,汇合儒、道两家学说而成。

    但是,儒门八派中对战国以至秦汉时期影响至大的,实际则是“孙氏”之学。所谓孙氏者,据清人考证即孙卿——亦即荀卿、荀子也。

  荀子,战国末期(约公元前313-前238)时人,名况,字卿。避西汉宣帝刘询音讳,汉代博士改“荀”为“孙”,二字古音相通,故荀卿又称孙卿。荀子曾经主持过齐国的“稷下之学”,担任“祭酒”(司祭、祭司,即主席)。后来汉代的齐派儒学,即出于此。

    

    但是荀子乃赵人,其学术之来源,据西汉人所传述的谱系,则是源出自三晋地区的子夏一门。

    子夏(前507-?)是晋国温邑人(河南温县)。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其先世当为卜人。子夏出身微贱,家业贫寒,他是晚年孔子在卫国流亡间所收的弟子。

      汉代一直有“子夏传经”的说法。实际汉代所传的多部儒学经典如《易经》、《诗经》、《春秋经》及《尚书》学,多是传承来自子夏的。

    孔子学术中本来就兼含儒家之礼学与早期法家之政治学。孔子治鲁,其任中都宰时,立制度用古代的礼学。而任大司寇时斩少正卯,代理国相时削三桓、堕三都,则都是用法术治国。

   孔子政治思想的传述主要多在《尚书》诸篇中。《尚书》学是战国及秦汉法家思想之源。例如西汉文景时代著名的两大政治家贾谊及晁错,他们的政治思想,都是学自于济南人伏胜的“尚书之学”。而伏胜之学,也是源自于子夏。

    子夏之学援儒入法。其著名弟子,包括战国时最早变法改革的魏文侯魏斯、以及李悝、商鞅、吴起、以及隔代的荀子、韩非、李斯。这几位都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法家政治家或者思想家,而他们都是出自子夏或子夏弟子的门下。援儒入法、“外儒内法”之学,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学术,也是战国时代直接与政治接轨的一脈显学。

    然而文革时代,江青一派批儒扬法。在当时的历史学家中,竟无一人指出战国法家源流实际皆出自孔子。以至包括冯友兰这样自称“新儒”的名家,也跟着瞎批一气,实在是滑稽荒唐!

     台湾学人钱穆的《先秦诸子年表》中,对儒法相交的这一谱系已有所注意,但可惜其考索未能深入。

 

    3.子夏学术在西汉发展为今文儒学

    在秦汉之际,子夏、荀学一脉的传人为公羊氏父子,故称“公羊学”。而公羊父子则是后来汉初影响巨大的伏胜、鲁申公的师祖。汉初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如晁错、王臧、赵琯、田蚡、董仲舒、公孙弘皆出其门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刘彻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汉武帝所尊崇的儒学,并不是曾子、子思、孟子一派的礼学和礼教,不是注重修身及德教的人格主义儒家学说,而是鲁申公、晁错、王臧、赵琯、田蚡、董仲舒、公孙弘一派的法家儒学,所谓“王霸派”的儒学

  《汉书·元帝纪》记:宣帝的太子刘奭(后来的汉元帝)“柔仁好儒”。“见(父亲)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术)’。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公)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这段记载,为我们了解汉代治国方针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所谓霸王道杂之之术,就是汉武帝治国的今文派学术。今文派的特点是讲究古为今用,为政治服务,外儒内法。此派学术,来自子夏、荀子、公羊高一派的齐、魏、赵儒学。子夏晚年曾讲学于卫之西河,创立西河学派。在汉初,则发展为伏胜、申公、贾谊、晁错、董仲舒一派的“今文学派”的儒学。

   齐学来自子夏、荀子门下。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古代经典不能公开传述,民间学者伏胜、申公所传的儒学著作,都只能是根据记忆和口述,而由后来人用当时通行的隶书、章草文字所记录书写,因此称为“今文儒学”,即儒学中当时的现代派。

    但也是在汉武帝时期,儒学中兴起了一个反对今文派的古文学派,即儒学的复古派。

    汉代学术中极其重要的一大问题,就是这个所谓“今文”及“古文”两大流派经学的分歧和斗争问题。这个问题,历来聚讼纷纭。近人钱穆、周予同、金德建、范文澜都曾经研究过,但均未能讲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以致后人多以为今文、古文两派之争,只是由于抄录经书的文字字体不同,导致记录经典的文本发生解释的歧义,因而发生孰真孰伪的分歧,从而发生今古学派的门户之争。

    殊不知,这场纷扰两汉数百年蔓延直到隋唐近1000年的学术及思想斗争,其背后之实质,绝对不是简单的文字学分歧,而是巨大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和经济斗争,也乃是对中国后来历史影响殊为深远的重大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

    今文、古文两大派,表面上都尊孔子,但实际上两派所尊的乃是两个不同的孔子。

    今文家所尊的孔子是一个改革、变法、变古的孔子,即康有为描述的那个孔子。

     而古文家所尊的孔子,乃是一个尊古、述古、守周公之法的保守的孔子,也就是70年代儒法斗争论中,杨荣国、江青描述的那个孔子。但是,这其实只是一个被误解的孔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