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使说服卡斯楚改革秘辛
作者:美国《世界日报》主笔·唐典伟
【原文】
一、神秘使命
1992年三月的一个夜晚,一架载有中国大陆政府代表团成员的航班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上空盘旋。机舱里一位学者模样、操纯正北京口音的人一会儿激动地向窗外眺望,一会儿满面狐疑地和他的翻译窃窃私语。
——“这会是哈瓦那吗?”
——“没错,正是。”
——“怎么一片漆黑,跟我当年插队的北大荒差不多?”
——“灯的确太少了点。”
有“插队”感觉的人不是别人,是北京政府总理×李×鹏派遣的特使、大陆当时红极一时的经济学家和国际战略学家何新,另一位则是他的翻译、外交部高级译员何瑞鹏。
不过,作为特使,他们此行的任务并非要解决一场外交争端,也不是要鼓动古巴参加什么结盟,而是有更重要的政治任务——说服古巴军事强人卡斯楚进行中国式的经济改革,让古巴摆脱民不聊生、陷入濒临崩溃边缘的命运。当时中国大陆在邓*小*平主导下实行改革开放,已进入第十三个年头,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已引起全世界的瞩目,而位于加勒比海的古巴当局,内部却还在为是否应该通过改革使古巴摆脱经济困境和国际封锁,没完没了地激辩。
那时正值苏联与东欧变天不久,不仅以前的老大哥不念旧情,撕毁援助合同,撤走数万名军事和技术专家,东欧的前小兄弟也串通一气,修改同古巴的贸易条例,以致卡斯楚1990年一月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痛责在以前的社会主义兄弟大家庭里的“同志”一词,已被资产阶级的“先生”、“姐”取代了。被老大哥与小兄弟抛弃的古巴,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当时也是乍暖还寒,古巴改革派大将、古巴共产党政治局委员兼副总理罗得里格斯前往北京,专程考察大陆的改革经验,试图说服最高领导人进行中国式的改革。
他希望中国政府能派出一位特使同卡斯楚面谈,介绍中国大陆的改革进展,并让卡斯楚相信只有改革才会有出路。而当时节何新因在经济和国际战略领域不断提出独树一帜的见解,不少建议为北京当局采纳,因此被“纽约时报”称为“邓(小平)的卫道者”的大陆全国政协专职委员何新,就被高层选中作为执行此项特殊任务的使者。
二、萝卜好办,牛肉上哪儿找?
对于年龄在三、四十岁以上的中国大陆老百姓来说,古巴这个加勒比海最大岛国,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可能不是两国都有“被先烈鲜血染成”的大红旗,也不是两国同属“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难兄难弟,而是那甜蜜蜜、香喷喷的古巴糖,还有统治古巴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强人卡斯楚数不清的传奇故事,和他天不怕、地不怕,“有种”敢向美国说“不”的惊人的魄力和耐力。十几岁便会唱当年大陆的流行歌曲“哈瓦那之歌”的何新,对面积11万5000平方公里、人口946万的古巴并不陌生。
但他出使古巴仍然要面临许多考验,第一个考验当然不是街上的灯光太少,而是那里的饮食,尤其对那里的牛肉吃法深恶而痛绝。何新回忆说,在古巴的日子里,他虽获得特殊礼遇,备有专门厨师,但厨师把牛肉烤得血淋淋的,眼睛瞪着,实难下咽。当着热心的主人,他只好一块一块切下,堆到盘子里,说一会儿吃。最后盘子放满了,再让厨师原封不动地端回去。
几天后,一位细心的部长去看他时,询问是否不喜欢古巴饭菜,他只好如实以告,并趁机建议让他自己来教那位非洲裔女厨师做中国式的牛肉。女厨师迷惑不解地盯着大眼,看他如何做中式牛肉。他于是透过翻译要她别再烤制,只要先切成小块,然后用白水煮烂,配上白萝卜,加盐和葡萄酒即时可。就这样煮了一下午,到晚上,香味四溢。他与翻译十分陶醉地吃起久违的中式饭菜。正巧古巴的外交部长和驻中国大使来看他,他马上邀请两人品尝。两人开始还客气一番,终究抵挡不住牛肉的香味,一尝,果然美味了得。他于是好为人师地主动教他们做法,叫他们回家再向夫人露一手。两人津津有味地听了一遍,听后便开始嘀嘀咕咕。
何新见他们面有难色的样子,好奇地问翻译对方在讲什么。翻译回答稍后奉告。等他们讲完,翻译才跟他说,部长同大使讨论:“萝卜倒是很多,牛肉到哪里去找?”原来,给特使的牛肉也是特供的,连部长都吃不到。这一判断很快得到证实。当时与何新同时抵达的还有由大陆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何椿霖(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率领的一个援助代表团。国务院代表团的一名成员告诉何新,早餐每日每人只给两片面包,他们没吃饱想请服务员加一片,对方回说爱莫能助。
何新说,古巴当时的确困难至极。在集中劳动营,老百姓都吃淡蕉,他们称之为“饭蕉”,很短,很涩,但这是他们的主食。卡斯楚在1990年夏天宣布古巴进入“和平年代的特殊时期”,以因应苏联和东欧减少和断绝经济援助的困局。农业劳动中不再用电,而代之以畜力和人力,木柴和木炭再次成为燃料。食物供应实行配给制,鸡肉或猪肉每人每九天一磅,鱼则每两周一磅,面包每天一片,洗澡和洗衣肥皂每月各一块,牛奶则作为一种奢侈品,只能七岁以下儿童和病人才能享用。
由于燃料缺乏,不少地方的邮政系统甚至被信鸽取代,哈瓦那三月十三日广场就有一个信鸽邮局,鸽子在那些用大木柱上搭建的鸽子洞里扔下信件,有如现代社会的中世纪文化遗址。不知经济问题在哪何新作为北京特使到古巴后,热心的主人每天都由一位政治局委员陪同他到处参观,向他显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何新记得,他们带他去参观一个蔬菜种植园,那里不用土种蔬菜,全部都用水泥槽。肥料则是法国进口的营养液,面积大极了。参观以后,对方问印象如何,何新未置可否。
第二天又接着参观,包括军事设施、导弹基地,还有同美军遥遥相望的了望塔。末了,由一位古巴政治局委员专门听取何新的参观印象。在礼貌一番后,何新毫不客气地指出,古巴的经济问题很严重。第一,他看过的西红柿基地,从法国进口的营养液很昂贵,而西红柿在古巴却卖不了多少钱,这种方法栽培是得不偿失,与其如此不如直接进口西红柿。第二,古巴有巨额的财政赤字。这种财政赤字和票券经济导致隐性严重的通货膨胀。
古巴官员否认有通货膨胀。但何新指出,古巴实行高工资,每个老百姓只要干活就给钱,每家每户最不缺的就是钞票,但商品紧缺,购物却需凭配给票,跟中国大陆“文革”时一样,连一件背心、一根针都是要票,买面包都得凭票排大队。这就是隐性的通货膨胀。价格虽没有涨,但如果把黑市的票价折算成钱,加到价格上就是明显的通胀。因此古巴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供给消除通胀。对方恍然大悟。
何新回大陆后,很快就从报上得知,卡斯楚在议会上讲话宣布了有关消灭财政赤字,平衡预算的决定。那是后话。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古巴当时虽然经济状况那么不好,百姓的精神面貌却不错。每逢傍晚,海滩上总有众多青年男女,用最落后的苏式的留声机播放音乐,跳舞狂欢。
三、与卡斯楚进行晚宴彻夜长谈
何新说,卡斯楚的神秘性无处不在,就连会见一位北京政府的特使也是时间一改再改。何新在三天前就被告知卡斯楚要接见他,两天内不要出门。但第一天足不出户等到晚上十二点,才被告知没事,可以就寝。第二天又等一整天,每两个小时被告知一次继续等待,不要出门。再过两小时说“卡斯楚同志”正在忙,须再等一会儿,气氛弄得非常紧张、深不可测。
自苏欧变色以后,卡斯楚出入公开场合异常警惕、小心。从那时起,他每次外出都戒备森严,不仅有两卡车警卫跟从,还有一辆卡车配有一台功率强大的电台,可保证通讯联络畅通,随时可以向全国发号施令。
何新在焦燥不安的等待中进入第三天。到下午四时,他突然被告诉说卡斯楚正有一个活动,活动完以后就会接见和宴请他。可是这样一等就等到晚上快十点,以致他饿极了不得好几次去吃小饼干。
突然,一辆黑色苏式伏尔加车疾驰而至,将他戴至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进门后需过好几道关,公文包得留下,还要经过特别检查的门,进入会见大厅,方被告知可以进去。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等待和繁琐手续的折腾后,卡斯楚在客人心中的神秘感已层层加码到了极限。见面时膀阔腰圆、身长一米七五的何新发现,卡斯楚比他至少还高半个头。与卡斯楚拥抱时,他觉得自己像一个被巨人搂着的小孩子。
卡斯楚的绿色军服永远是那样簇新、挺刮,显得质地优良。但在长期与前苏联结盟,疏远社会主义阵营的另一大国——中国大陆之后,他对大陆的看法却仍停留在十几年前。他固执地认为,古巴驻北京大使说中国现在粮食够吃了,物价便宜,商店里什么都有,这些都可能是大使编出来骗他的,不可能。因此他在谈话中便变换各种方式来盘问何新,有关上述消息的真实性。卡斯楚始终奇怪,几年前还饿肚子的中国怎么会有如此变化。他印象中的中国是经常发洪水,大家都骑脚踏车,什么都同古巴一样实行配给制。
何新于是详细告诉他,邓*小*平上台后,中国到底采取了什么有效措施,才会引起大陆的变化。那顿令何新终生难忘的晚宴从晚上十时一直吃到次日凌晨四时。
北京驻哈瓦那大使后来说,这是非常破例的,卡斯楚会见外宾很少有那样的情形。何新在对谈中,不仅坚定了卡斯楚实行改革的信心,也建议卡斯楚设法与美国改善关系,不要再那么对峙。但卡斯楚直斥美国是“恶魔”。
这位掌权已达数十年的古巴最高领导人敲着桌子、义愤愤膺地说:“你知道美国人怎么看古巴吗?革命前他们认为古巴就是美国的妓院。休假时到古巴来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现在的古巴已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何新委婉地对他说,古巴的成就的确了不起,但与美国的无限对峙会使古巴所有的机会都难得到,因为古巴不是处在别的地方,而是美国的邻国。卡斯楚则说,古巴不是没有同美国谈,但谈崩了。何新笑说,寻找不谈崩的办法嘛。
马拉松式的晚宴即将结束时,卡斯楚邀请何新留在古巴作他的经济顾问。何新思忖了一下,说:“可以。但我就是吃不惯你们的饭菜。”于是商定何新可作他的“客座”经济顾问。
何新在临离开古巴的时候,古巴的一位政治局常委请他带回一个卡斯楚的口信给邓*小*平、***、***,即古巴已决定会实施中国式的改革。
同年,卡斯楚就在公开场合表示愿放弃不搞市场经济的誓言,要实行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1993年以后古巴开始出现悄悄的变化,个体经营重新被允许,私人出租车再现街头,农村也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私人可以拥有外汇,外资比重也在增加。1995年卡斯楚在纪念“七二六革命”的讲话中,更把中国大陆和越南等他以前视为“修正主义”的国家放在一起称赞,称它们是改革开放的榜样。当年底,卡斯楚第一次访问北京,参观了多个经济特区,回国后即宣布建立几个自由区,让外资享受免税待遇。古巴终于搭上改革开放的最后一班车。
四、豪华的礼品
何新回忆说,卡斯楚这位经常以强硬批评西方、形象冷酷而闻名的一国之君,送礼却非常大方。他在与何新分别时,送给何新一套老鳄鱼皮的公文箱和宽鳄鱼皮皮带,每点花纹都有酒杯那么大,显然都来自老鳄鱼。
还有一本羊皮书,内容是他那篇著名的演讲:“历史将宣判我无罪”。当然著名的古巴雪茄必不可少,古巴的一位重工业部部长对他说:“你要理解卡斯楚同志送你的这礼物(雪茄)的珍贵,这在国际市场上是廿多美元一枝”。那种雪茄目前在美国已卖到四十美元一枝。但抽烟成瘾的何新,到现在都没舍得抽它。
其实当时何新作为政府特使访问古巴,还有一个特殊使命。由于那时两国关系尚不热络,在苏联和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夜变色后,北京领导人十分担心古巴是否也会受“骨牌效应”的影响,发生崩溃性的突变,因此认为有必要考察局势是否会稳定,会不会大乱,中国大陆对古巴的援助会否如泥牛入海。
何新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古巴不会乱,绝对控制得住。第二,给他们的援助也很难收回来。第三,援助仍有必要,否则有人会饿死,但援助可记到帐上,或者进行易货贸易。后来中国大陆就提出了易货和记帐的要求。古巴方面知道何新提出的上述建议后,据说很生气。而中国大陆对古巴的第一个最大的援助项目就是与建一个脚踏车厂,当时因为没有汽油,卡斯楚亲自提倡放弃小汽车,骑脚踏车通勤,并给每个部长备一辆自行车,还让各家各户在后院种西红柿、土豆。
卡斯楚后难保不出乱子美国与古巴对峙几十年,外界不解为何美国一直不敢对古巴动武?何新在这个神秘的国度考察了四十八天后分析说,第一,卡斯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确实高。第二,整个古巴的山全都被挖空了,到处都是堡垒,飞机藏在山洞里,所有汽油都用于军事用途。美国假若要打,难度可能不比科索伏甚至阿富汗低。古巴军方在展示他们的军事设施时曾自豪地说:“美国人不敢来打我们,因为我们全国都是一个堡垒。”
古巴的情报部门也手段了得,让何新颇长见识。何新当时虽是他们的座上贵宾,也不例外地受到他们监视。一次他同翻译坐在沙发上聊天,忽然听到地板底下嘟噜嘟噜直响。两人纳闷,掀开地毯一看,原来是老式的苏制窃听录音机卡带了,转不动,两人看后忍俊不禁。古巴的情报人员为防他在同卡斯楚谈话时录音,也早就把他们的录音带偷偷破坏了,结果多亏翻译是一个速记高手,经过特别训练,回旅馆后,几个小时的谈话,他一下就能整理出来,十分准确。
七十四岁的卡斯楚目前仍稳坐古巴国务委员主席高位,大权在握。但有关卡斯楚身体出现问题的传闻不断传出。何新担忧,卡斯楚一旦逝世,古巴可能会出乱。他现在培养的接班人是他的弟弟劳尔,他的儿子也在军中,当时已官至上校。何新还同卡斯楚的儿子一同搭乘同一架小飞机从哈瓦那飞去圣地牙哥考察。自中国大陆政府向古巴派遣特使,近十年过去了。当年力主其事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年十一月中以大陆全国人大委员长的身份首次访问古巴,卡斯楚冒百年不遇的特大龙卷风,两次看望*李*鹏,并与他长谈,可以想像他对当年北京政府派遣特使的感念。
原载:
美国《世界日报》2001年12月16日
《香港商报》2002年3月14日
转载:大陆杂志《海外星云》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