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世上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揭露百年红学丑闻】作者:至真至善至信
世上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揭露百年红学丑闻】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遗腹子(一说曹钪樱2苎┣墼缒暝谀暇┙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这是“红学家”灌输给人们的《红楼梦》作者信息,但事实上是,世上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所谓的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不过是学术造假和政治宣传的一出闹剧而已!
其一、曹雪芹是小说故事人物
《红楼梦》故事讲,女娲炼石补天剩余一块补天石被抛弃在大荒山中,后来,补天石经过锻炼有了灵魂,再后来,“石兄”进入红尘中经历一番磨难,回归大荒山后,“石兄”把自己在人世间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刻在一块大石头上,一位空空道人就把石上故事从大荒山中抄录回来问世传奇,情僧的和尚就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中的作者“石兄”、抄录者“空空道人”、改书者“情僧”、题名者“孔梅溪”、编辑者“曹雪芹”,他们都是小说故事人物,故事快要结束时,曹雪芹又跟故事人物贾雨村聊了一会,显然,曹雪芹是《红楼梦》小说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这些都是故事人物呢?因为《红楼梦》是一部隐书,作者将“真事”隐去了,作者自己也隐去了,托言是一位“石兄”写的此书。这也无非是在通过小说故事的形式介绍《红楼梦》这部书的成书过程。即,作者将真事隐去之后用小说故事交代成书过程而已。
其二、曹寅的家谱中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的曹氏宗谱记载: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
孙:
曹玺,原任工部尚书;
曹尔正,原任佐领。
曾孙:
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
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
曹荃,原任司库。
元孙:
曹颙,原任郎中;
曹睿卧蓖饫桑
曹颀,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
曹天祐,现任州同。
又据《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记载:十二世寅:通政使司通政使。十三世颙:寅长子内务府郎中督理江南织造诰授中宪大夫生子天佑,睿阂巫幽谖窀蓖饫啥嚼斫现熠臼诔榇蠓颉J氖捞煊樱猴J子,官州同。
曹寅的档案显示,曹寅家中没有曹雪芹这个人。有人说,《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只记载有功名者,曹雪芹没有功名,所以没有录入。哪为什么《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中也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呢?他们回答,《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是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录入的,所以也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先且不论《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否只记载有功名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皇宫档案,除了皇宫,王爷都没有资格查阅这些档案,辽东曹氏不可能是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录入曹寅档案。退而言之,就算《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是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录入曹寅档案,如果真有曹雪芹其人,《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又怎会忘掉这样一个大活人呢?如果说那些修族谱的人忘记了曹寅有个孙子叫曹雪芹,难道乾隆年间官州同的曹天祐也会忘了自己还有个兄弟叫曹雪芹?其实,正象孙家不会把故事人物孙悟空写进家谱一样,曹家自然也不会把一个故事人物曹雪芹写进家谱的。
其三、《红楼梦》不避“寅”字讳
《红楼梦》不避寅字讳。第十回:寅卯间必自汗,如坐舟中。第十四回:至寅正,平儿便起来梳洗。第二十六回: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见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的,也没细看,上面还有很多的字,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这里讲到一幅黄色裸体春宫图,唐寅画的,书中通过薛蟠先是把唐寅念成“庚黄”,接着宝玉写在手上,然后又被玩笑成“谁知他糖银果银的”。此处对寅字又是嘴犯又是手犯。第六十九回,天文生说:“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寅时入殓大吉”。第八十六回:那先生便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我们还记得……只怕遇着寅年卯月,这是劫而又劫。我才想起来告诉我们大奶奶,今年那里是寅年卯月呢。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萝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寅年卯月。第一百零六回:贾政又在同寅相好处托情。第一百零七回:贾政回道:“东省的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年的租了。”书中这许多“寅”字,能避而不避,足见《红楼梦》作者根本就没打算避“寅”字。作者把寅字跟收尸、盗汗、死日连在一起,甚至通过薛蟠拿“寅”字开黄色玩笑,他哪里会是曹寅的什么儿子或孙子呢?
其四、《红楼梦》事迹跟曹家不合
《红楼梦》开卷有段作者的“自云”,作者“自云”中讲,他要把“违背父兄教育”和“辜负师友规劝”之罪昭告天下,并为“己之罪”深深后悔和自责。但曹寅家的败落跟曹寅的孙子没有半丝瓜葛,寅孙何来“己之罪不可免”的悲痛?《红楼梦》作者以往身边还生活着一群年轻貌美才华横溢的女子,且行为见识个个都比作者强,但曹寅家似乎没有什么女子,更不会作诗。据《江南女诗人别集》统计,在清一季,仅长江下游有名有姓的女诗人就不下三四千人,而其中却没有一位与曹李二包衣家族沾边。为此可以确切证明曹、李二包衣家族女性根本不会作诗!
清代“包衣”是清朝皇帝或贵族家的家奴,曹家是包衣身份,曹家既不参加科举,更不着博宏,清朝包衣家族不允许参加科举,曹寅自己根本也没权要求儿孙参加科举,曹家不会有任何政老训读宝玉科举之事。曹寅自己读了些书识了些字附庸风雅外,曹家既谈不上“诗礼”,包衣贱奴地位更远没资格称什么“簪缨”,包衣们供职于内务府,做的是倒茶搬桌挂帘织布烧瓷器的杂活,所谓的江宁织造,不过是给皇宫织布的机构,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事业单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衙门。就像仆人跟主人没法比,包衣跟朝廷王公大臣也根本没法比,因为他们就是主仆关系,所谓的《红楼梦》故事中的贾府影射曹家纯粹是瞎扯。
曹粉津津乐道的康熙六次南巡曹家四次接驾之说也不过是“曹贾互证”以讹传讹的小把戏,康熙南巡到哪谁接的驾清宫档案“康熙起居录”必定有记载,可是到现在曹学也拿不出这类过硬的证据。
其五、清代有关曹雪芹的说法全都是猜测
由于《红楼梦》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作品,作者把自己也隐藏起来了,托言是一位“石兄”写的这部书,托言是一位“石兄”在人世间经历的“红楼”一“梦”,所以,《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作者是谁一直是个谜。
乾隆年间,收集、整理和刊印《红楼梦》的程伟元在程甲本《红楼梦》卷首写道:“《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嘉庆《绮梦红楼》的作者兰皋居士说:“《红楼梦》一书,不知谁氏所作。”嘉庆九年青霞斋刊本《樗散轩丛谈》卷二《红楼梦》条说:“然《红楼梦》实才子书也。初不知作者谁何,或言是康熙间京师某府西宾常州某孝廉手笔。” 清末俞樾《小浮梅闲话》:“《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
因为真事隐去之后,假语村言中有一位编辑“曹雪芹”,所以人们在猜测作者时,也难免会往历史上某位曹氏身上猜去。例如,乾隆年间的文学家袁枚说:“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随园诗话》卷二)袁枚认为,曹寅的儿子曹雪芹撰写自己亲历的繁华旧梦,并且认为,江宁织造隋赫德之园(袁枚购后改其名为随园)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雍正五年(1727),曹寅的次子曹畋挥赫巯掠巫铮冶谎核突乇本T队谇∈辏1746)就任江宁知县,其间相隔已近二十来年,袁枚自然也就没见过曹寅的儿子。哪为什么袁枚说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呢?一是虚荣心作怪,袁枚著《随园诗话》时已经是位有名望的文人,对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红楼梦》)不发表点看法都跟不上时代对不起粉丝了,但《红楼梦》是一部真事隐去的奇书,并无确切的作者,大家都在猜,所以袁枚就装逼式的讲《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谁谁。二是《红楼梦》贾府被抄家,曹寅儿子也被抄家,所以袁枚就猜想曹寅的儿子是曹雪芹。但后来人们搜寻曹寅的档案资料发现,曹寅的儿子一个叫曹颙,一个叫曹睿个都不叫曹雪芹,而且雍正皇帝抄没曹家时连桌椅板凳都登记在册,其中并没有提及曹家还有个什么大观园。
乾隆时的诗人敦诚著有《四松堂集》,内有“寄怀曹雪芹”一诗。诗云:“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嗟君或亦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以绝,且著临邛犊鼻裈。爱君诗笔有才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篱倒着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其“杨州旧梦久已绝”句下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敦诚认为,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曾跟随祖父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享受过繁华,所以才有“旧梦”可写。
人们把敦诚的这首诗当作敦诚认识曹雪芹的证据,其实,敦诚的这首诗不过是“赤壁怀古”类的不认识先人的寄怀之作,诗中的“寄怀”“或亦”“感时思君不相见”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诗中的“旧梦”“黄叶村”等,不过是《红楼梦》作者“自云”中的先“锦衣纨绔”后“茅椽蓬牖”的情状而已。也就是说,敦诚仅仅是猜测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敦诚在其诗“杨州旧梦久已绝”句下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这恰恰暴露了敦诚根本就不认识曹寅的孙子。
据李煦给康熙帝的奏折,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二十三日辰时身故。曹寅病危时曾对李熙说:“我儿子年小,今若打发他求主子去,目下我身边又无看视之人,求你替我启奏如同我自己一样。”曹寅死时,他唯一的儿子曹颙(1689-1714)确实还小,才23岁。随后,曹颙接父职做织造,这并非皇帝的恩宠,因曹寅死时欠下一屁股债,皇帝是要他父债子还。但到康熙熙五十三年(1714)冬,曹颙出差时病死在北京。康熙命曹寅的侄子曹罟淘诓芤陆幼抛鲋臁?滴跷迨哪辏1715)曹畹男欢髡鬯担骸芭胖┞硎希蛳只橙言幸鸭捌咴拢殖ね纠投伲吹帽鄙媳忌ィ筇刃疑校蚺胖炙糜性谝印!笨杉茱J生前没有儿子,只有马氏生男孩,曹颙才会有儿子。也就是说,曹寅生前只有儿子,而没有孙子。换言之,曹寅的孙子还未出生,曹寅就已经不在人世了。敦诚所谓的“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明显是错误的,这也恰恰表明敦诚根本就不认识曹寅的孙子,就像袁枚不认识曹寅的儿子一样,都是猜,只不过袁枚猜曹寅的儿子是曹雪芹,而敦诚猜曹寅的孙子是曹雪芹。
哪为什么敦诚没有猜测曹寅的儿子是曹雪芹却猜测曹寅的孙子是曹雪芹呢?因为《红楼梦》在乾隆年间脍炙人口后,人们都在猜测作者是谁。敦诚是宗室,其亲朋故交新欢无疑可以接触内务府的领导,江宁织造是内务府的派出机构,内务府的那些主管领导当然知道曹寅的儿子是曹颙和曹睿礁龆疾皇遣苎┣郏茴被抄家之后,内务府的那些领导自然也就不大清楚曹寅孙子辈的详情。正是通过这层关系,所以敦诚猜测曹寅的孙子是曹雪芹,而不会像袁枚那样猜测曹寅的儿子是曹雪芹。
爱新觉罗永忠(1735-1793),字良甫,满清宗室,康熙第14子胤禵之孙,著有《延芬室集》。他写过题红诗三首,全文如下: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兼吊雪芹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诗后有其堂叔弘旿批语: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
永忠的第一首第三句说的很明白,他不认识曹雪芹,只不过是他猜测曹雪芹是他同时代的人而已。为什么永忠会猜测曹雪芹是他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宗室)能打听到曹寅曾任江宁织造曹寅的儿子被抄了家,当他们猜测曹雪芹是曹寅的后代时,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曹雪芹是他们同时代的人。
富察明义,字明我,满洲镶黄旗,著有《绿烟琐窗集》。他写有题红诗二十首。全文如下:
题红楼梦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一)佳园结构类天成, 快绿怡红别样名; 长槛曲栏随处有, 春风秋月总关情。
(二)怡红院里斗娇娥, 娣娣姨姨笑语和; 天气不寒还不暖, 瞳胧日影入帘多。
(三)潇湘别院晚沉沉, 闻道多情复病心; 悄向花阴寻侍女, 问他曾否泪沾襟。
(四)追随小蝶过墙来, 忽见丛花无数开。 尽力一头还两把, 扇纨遗却在苍苔。
(五)侍儿枉自费疑猜, 泪未全收笑又开; 三尺玉罗为手帕, 无端掷去又抛来。
(六)晚归薄醉帽颜欹, 错认猓儿唤玉狸; 忽向内房闻笑语, 强来灯下一回嘻。
(七)红楼春梦好模糊, 不记金钗正幅图; 往事风流真一瞬, 题诗赢得静工夫。
(八)帘栊悄悄控金钩, 不识多人何处游; 留得小红独坐在, 笑教开镜与梳头。
(九)红罗绣缬束纤腰, 一夜春眠魂梦娇; 晓起自惊还自笑, 被他偷换绿云绡。
(十)入户愁惊座上人, 悄来阶下漫逡巡; 分明窗纸两裆影, 笑语纷拿听不真。
(十一)可奈今残玉正愁,泪痕无尽笑何由; 忽然妙想传奇语, 博得多情易转眸。
(十二)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 碗边误落唇红印, 便觉新添异样香。
(十三)拔取金钗当酒筹,大家今夜极绸缪; 醉依公子怀中睡, 明日相看笑不休。
(十四)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 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
(十五)威仪棣棣若山河,还把风流夺绮罗; 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
(十六)生小金闺性自娇,可堪折磨几多霄; 芙蓉吹断秋风狠, 新诔空成何处招?
(十七)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 少小不妨同室榻, 梦魂多个帐儿纱。
(十八)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反魂香一缕, 起卿沉疴续红丝?
(十九)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 总使能言亦枉然。
(二十)馔玉炊金未几春, 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蛾红粉归何处? 惭愧当年石季伦。
明义认为,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大概“其先人为江宁织府”,《红楼梦》“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显然,明义也不认识曹雪芹,也是猜测,因为曹寅自己的文章和诗中从来没有提起过曹家有个大园子,抄家资料中也没提及。“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那是响当当的豪宅、金谷园啊!
总之,清代有关曹雪芹是曹寅儿子或孙子的说法全都是猜测,并没有谁真正认识什么曹雪芹。
其六、胡适是个大骗子
胡适(1897-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嗣摩,字希彊,学名洪卒,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1910年因庚子赔款赴美留学,回国后自称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驻美大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被人称之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等等。其实,胡适是个大骗子。
首先,胡适并非真博士。1952年,哥大东亚图书馆馆长林顿先生,为庆祝1954年哥大二百周年纪念,着手编一本《哥伦比亚大学有关亚洲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目录》,1957年出版,却没有大名鼎鼎的胡适博士。林氏是根据校方正式记录编纂的,可见胡适是个冒牌博士。其后,胡适见自己冒充博士的事情败露后,他就另造版本,以假乱真,于1961年推出《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的一本书,书内记胡适在1927年获得了哥大博士,只是比1917年迟了十年。林顿的书是1957年出版的,就算你胡适在1927年获得了哥大博士,哪为什么林顿先生1957年的书却没有你这个胡适博士呢?显然,《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是伪造的嘛!说穿了不过是另造版本以假乱真混淆视听的一出把戏而已!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胡假博士开创的“新红学”竟然也是伪造材料的假学术。
a、用袁枚的猜测当证据
民国初年,不少的人研究《红楼梦》,王梦阮和沈瓶庵合著出版了《红楼梦索隐》,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邓狂言出版了《红楼梦释真》,读红论红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刚从国外回来的胡适看到,谁拥有了《红楼梦》的解释权,谁就垄断了知识界的影响力,胡适为了出名,很草率地用《随园诗话卷二》的记载即袁枚的猜测当证据,“考证”出曹寅的儿子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并且自擂自己拿“证据”说话是新红学,蔡元培等人索隐是猜笨谜。1921年3月27日,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但不到一个月,公元1921年4月19日,胡适的学生顾颉刚来信,告诉胡适,“适之先生:今天在京馆看到两部的《八旗氏族通谱》,曹寅的家世查得了,颙疃甲鲋欤肜床皇遣苎┣邸!保ā逗屎煅а芯孔柿先唷稰75宋广波)也就是说,曹寅的儿子是曹颙和曹睿礁龆疾唤胁苎┣郏笔钡暮士隙ㄊ悄康煽诖袅耍蛭醯氖О芫鸵馕蹲潘松氖О埽桓龈矣谛楸ㄑ幻俺洳┦康暮驶嵘瓢崭市萋穑
b、伪造《四松堂集》“底稿”忽悠人们:敦诚认识曹雪芹
曹寅档案的出现使人们看到曹家档案中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同时也使胡适看到,在曹寅的儿子身上玩曹雪芹是没法玩了,因为曹寅儿子曹颙曹畹牡蛋负芟晗福茱J曹疃疾唤胁苎┣邸2芤牡蛋钢忻挥兴镒拥淖柿希Φ笔遣芤罅恕#ú茱J早夭、曹钅昙颓崆峋捅挥赫圩ソ嘤┤绻试诓芤乃镒由砩贤娌苎┣鄣共皇艿蛋缸柿系脑际还八祷乩矗芗业牡蛋钢卸济挥胁苎┣壅飧鋈耍宕泄夭苎┣凼遣芤胰说乃捣ㄓ秩际遣虏猓视秩绾文芄辉诓芤乃镒由砩贤娌苎┣勰兀拷酉吕矗颐蔷屠葱郎秃适侨绾瓮盗夯恢鲇剖廊说摹
据胡适日记,1921年5月20日,他从杨忠曦先生的《雪桥诗话》续集卷六页二三查得:“敬亭(敦诚)……尝为《琵琶亭传奇》一折,曹雪芹(霑)题句有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雪芹为楝亭通政孙,平生为诗,大概如此,竞坎坷以终。敬亭挽雪芹诗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之句。”这条使人们知道:①曹雪芹名霑;②他是曹寅之孙;③曹霑(雪芹)和敦诚互赠诗句。
又据胡适日记,1921年6月9日,胡适购得铁保编的《八旗人诗钞》,发现敦诚敦敏兄弟赠答“曹雪芹”的四首诗。
赠曹雪芹 敦敏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壁,卖画钱来付酒家。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都付毷醄醉眼斜。
访曹雪芹不值 敦敏
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
佩刀质酒歌 敦诚
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我闻贺鉴湖,不惜金龟掷酒垆。又闻阮遥集,直卸金貂作鲸吸。嗟余本非二子狂,腰间更无黄金珰。秋气酿寒风雨恶,满园榆柳飞苍黄。主人未出童子睡,斝乾瓮涩何可当!相逢况是淳于辈,一石差可温枯肠。身外长物亦何有?鸾刀昨夜磨秋霜。且酤满眼作软饱……令此肝肺生角芒。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我有古剑尚在匣,一条秋水苍波凉。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
寄怀曹雪芹 敦诚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嗟君或亦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已绝,且著临邛犊鼻裈。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披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篱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辨虱手扪。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尊。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八旗人诗钞》中这四首诗要使人们知道,敦诚兄弟跟“曹雪芹”的交情是很深的。以上据胡适的日记和胡适的(跋《红楼梦考证》)。
不奇怪吗?敦诚著有《四松堂集》传世,但涉及曹雪芹的仅仅是一首《寄怀曹雪芹》,且敦诚在“扬州旧梦久已绝”句下注“雪芹曾随先祖寅织造之任”,如前面所分析,这恰恰表明敦诚根本就不认识曹寅的孙子。此诗也仅仅属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类的寄怀之作,并不能作为敦诚认识曹雪芹的证据。《四松堂集》里既没有“曹霑”此人,也没有记敦诚和曹雪芹交往的事。那么,胡适所谓的《雪桥诗话续集》和《八旗人诗钞》中敦诚跟曹雪芹(“曹霑”)互赠诗句和很有交情为什么敦诚自己著的《四松堂集》中都没有记载呢?这时,奇迹出现了,据胡适自己讲,1922年4月19日,他看见《四松堂集》的“底本”,即《四松堂集》付刻前的“底稿”。
胡适说:“今年四月十九日,我从大学回家,看见门房里桌子上摆着一部退了色的蓝布套的书,一张斑剥的旧书笺上题着四松堂集四个字!我己几乎不信我的眼力了,连忙拿来打开一看,原来真是一部《四松堂集》的写本!这部写本确是天地间唯一的孤本。因为这是当日付刻的底本,上有付刻时的校改,删削的记号。最重要的是这本子里有许多不曾收入刻本的诗文,凡是已刻的,题上都印有一个刻字的戳子。刻本未收的,题上都帖着一块小红笺。题下注的甲子,都被编书的人用白纸块帖去,也都是不曾刻的。我这时候的高兴,比我前年寻着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集》时的高兴,还要加好几倍了!……《雪桥诗话》、《八旗文经》、《熙朝雅颂集》所采的诗文都是从这里面选出来的。我在《考证》里引的那首寄怀曹雪芹,原文题下注一霑字,又扬州旧梦久已绝一句,原本绝字作觉,下帖一笺条,注云: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雪桥诗话》说曹雪芹名霑,为楝亭通政孙,即是根据于这两条注的。又此诗中蓟门落日松亭尊一句,尊字原本作樽,下注云:时余在喜峰口。按敦敏作的小传,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一七五七),敦诚在喜峰口。此诗是丁丑年作的。又《考证》引的佩刀质酒歌虽无年月,但其下第二首题下注癸未,大概此诗是乾隆二十六年壬午作的。
这两首之外,还有两首未刻的诗:
(1)赠曹芹圃(注)即雪芹。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
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
阿谁买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
这诗使我们知道曹雪芹又号芹圃。前三句写家贫的状况,第四句写盛衰之感。(此诗作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
(2)挽曹雪芹,(注)甲申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怜。
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垧。(注: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适按,此二句又见于《鹪鹩庵笔麈》,杨钟羲先生从《笔麈》里引入《诗话》;杨先生也不曾见此诗全文。)
这首诗给我们四个重要之点:
(1)曹雪芹死在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一七六四)。我在《考证》说他死在乾隆三十年左右,只差了一年。
(2)曹雪芹死时只有四十年华。这自然是个整数,不限定整四十岁。但我们可以断定他的年纪不能在四十五岁以上。假定他死时年四十五岁,他的生时当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考证》里的猜测还不算大错。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声明一句。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三),下距乾隆甲申,凡五十一年。雪芹必不及见曹寅了。敦诚寄怀曹雪芹的诗注说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有一点小误。雪芹曾随他的父亲曹钤诮织造任上。曹钭鲋欤强滴跷迨哪甑接赫辏ㄒ黄咭晃逯烈黄叨八);雪芹随在任上大约有十年(一七一九至一七二八)。曹家三代四个织造,只有曹寅最着名。敦诚晚年编集,添入这一条小注,那时距曹寅死时已七十多年了,故敦诚与袁枚有同样的错误。
(3)曹雪芹的儿子先死了,雪芹感伤成病,不久也死了。据此,雪芹死后,似乎没有后人。
(4)曹雪芹死后,还有一个,飘零的新妇。这是薛宝钗呢,还是史湘云呢?那就不容易猜想了。《四松堂集》里的重要材料,只是这些。此外还有一些材料,但都不重要。我们从敦敏作的小传里,又可以知道敦诚生于雍正甲寅(一七三四),死于乾隆戊申(一七九一),也可以修正我的考证里的推测。
我在四月十九日得着这部《四松堂集》的稿本。隔了两天,蔡孑民先生又送来一部《四松堂集》的刻本,是他托人向晚晴簃诗社里借来的。刻本共五卷……。果然凡底本里题上没有刻字的,都没有收入刻本里去。这更可以证明我的底本格外可贵了。蔡先生对于此书的热心,是我很感谢的。最有趣的是蔡先生借得刻本之日,差不多正是我得着底本之日。我寻此书近一年多了,忽然三日之内两个本子一齐到我手里!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了。”以上见胡适的(跋《红楼梦考证》)
原来胡适告诉我们,他这一切都源于《四松堂集》的“底本”(即《四松堂集》付刻前的“底稿”)。胡适弄来的所谓《四松堂集》的“底本”跟《四松堂集》的主要区别在于,①《四松堂集》中没有“曹霑”, 《四松堂集》的“底本”内有个“曹霑”。(胡适说“寄怀曹雪芹”一诗,原文题下有一“霑”字)②《四松堂集》内没记敦诚和曹雪芹交往的事,《四松堂集》的“底本”内记敦诚和“曹雪芹”很有交情。(胡适说《雪桥诗话续集》、《八旗人诗钞》所采诗文都是从这“底本”里面选出来的)。③《四松堂集》内敦诚不认识曹雪芹,《四松堂集》的“底本”内敦诚认识曹雪芹。(胡适说在“底本”中“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变成了一帖条,成了“敦诚晚年编集,添入这一条小注。”属于敦城的“小误”)④《四松堂集》内更没有曹雪芹生卒年,《四松堂集》的“底本”内有曹雪芹生卒年(约康熙五十八年1719—乾隆甲申1764)。
胡适用《雪桥诗话续集》、《八旗人诗钞》和《四松堂集》的“底本”作为依据,从新“考证”出《红楼梦》中的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曹霑”。实际上胡适是造假了。
因一,曹寅的家谱中没有“曹霑”此人。被皇帝法办的曹疃寄苌霞移祝绻芤嬗懈鏊镒印安茈暋保移字形蘼廴绾味蓟峒巧系模遣豢赡芏舻摹H绻登∧昙洹跋秩巍敝萃牟芴斓v是“曹霑”也说不过去,因为《红楼梦》卷首有作者的自云,从作者自云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是官员而是一位非常贫穷的人,且厌恶仕途经济。并且作者曾言及自己违背父兄的教育,如果曹天祐是曹颙的遗腹子他生下来就没有了父亲更没有哥哥,所以曹天祐他也不可能是曹雪芹。(实际上曹天佑是曹寅的子侄曹顺,见后文。)
因二、《随园诗话续集》、《八旗人诗钞》和所谓的《四松堂集》“底本”都是来历不明的材料。《四松堂集》“底本”属于非卖品,书店无此书可参考,它是“天地间唯一的孤本”,也是支撑整个“新红学”大厦的一块奠基石,如此贵重的材料,胡适竟然没有交代清楚它的来源。有人说,胡适把前头两个送错或记错书的人,写得引名道姓,何等具体,蔡元培给他借书的事,也老实记下。唯有对那送来“天地间唯一的孤本”的经过,就那么简略神秘地说是在北大门房裹桌子上“看见”的!门房桌子上自然不会存有这个稿本,应该是有人送来给他的。为什么送其它的书的人,书店伙计也好,陈肯庄也好,蔡孑民也好,胡适都记得清清楚楚,只这个人就没影子了呢?这位神秘的送书人也象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一样,来无影去无踪。说白了,胡适伪造了《四松堂集》的“底本”,伪造的东西才交代不清楚其来源嘛!《八旗人诗钞》实际上也是子虚乌有的一部书,胡适说:“今天买得《八旗人诗钞》,此书是铁保编的,但后来书成时被嘉庆帝赐名为《熙朝雅颂集》,故书店竟不知有《八旗人诗钞》一书。我前日无意中翻得铁保的《惟清斋全集》,始知此书改名的事。”(1921年6月9日胡适日记)“故书店竟不知有《八旗人诗钞》一书”,也就是书店从来没有过《八旗人诗钞》这部书嘛!《八旗人诗钞》是书店没有的,《四松堂集》“底本”也是书店没有的,杨忠曦的“《雪桥诗话》续集卷六页二三中的曹雪芹(霑)题句有云:“白传诗灵应善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也应当是书店没有的。因为“曹霑”来源于所谓的《四松堂集》“底本”,既然杨先生曾写信给胡适“曾有《四松堂集》,但辛亥后遗失了”,杨忠曦为何没告诉胡适那是“天地间唯一的孤本”?如果杨忠曦真有《四松堂集》“底本”,那么新红学的开创者就是杨忠曦而不是胡适之了。总之,《四松堂集》“底本”、《八旗人诗钞》和《雪桥诗话》续集卷六页二三中所谓的“曹雪芹(霑)题句”都是来历不明的材料。
因三,胡适弄来的所谓《四松堂集》“底本”比较于敦诚的《四松堂集》反差太大了。敦诚的《四松堂集》中没有“曹霑”此人,也没有记敦诚和曹雪芹交往之事,更无曹雪芹的生卒年,而胡适弄出的所谓《四松堂集》“底本”却象魔术师的袋子似的,要什么有什么,这就奇了怪了!难怪有人要问:“为什么付印底本中又有一部分被删除?比如今天有人要出书,把书稿整理好交给出版社,出版社不同意出版另当别论,若同意出版,基本上仅作文字改动后全部出版,一般不会跳跃性的只选取一部分。敦诚出书当为自费,即然誊入底本,他的目的就是要付印,不然誉入底本干什么?莫不是因为经费短缺而临时决定删除一部分?按说这种可能性不存在,仅靠减去数页能节省几个小钱?看看敦诚那身份,决不会为这点经费犯愁。若真经济困难,他也就不付印了,就算经费不宽余,可以少印几本嘛!不必把选定的再减下来。就是确实在删除,为什么要删像《挽曹雪芹(甲申)》这样的诗稿?它的艺术性并不比入选者逊色,若以史学的价值考虑,《四松堂集》的哪首诗还能赶得上这一首?”以上这些足以说明,这是胡适为迎合自己“考证”的需要,弄出的假材料。也就是说,胡适伪造了《四松堂集》的“底本”,用伪造的“底本”中的那些假东西,使人们产生错觉,认为那是敦诚《四松堂集》的内容。
《四松堂集》付刻前的“底本”(“底稿”)自然不会存世,所以胡适敢假冒《四松堂集》“底本”(即“底稿”)的名义,虚构出一位姓曹名“霑”号“雪芹”的曹寅孙子跟敦诚认识。那么,胡适伪造的曹寅孙子为什么不叫曹操曹丕却叫“曹霑”呢?此事细按则深有趣味!
因为曹家档案中有一位叫曹天祐的人,胡适就盯上了曹天祐,在曹天祐的名字上打主意,古代男子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等称呼,例如,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而曹家男子的名与字均从典籍选用,如曹寅字子清,出于《书经.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曹颙字孚若,出于《易经.观卦》“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曹钭职河眩鲇凇兑拙.糸辞上》“仰(昂)以观于天文,俯(睿┮圆煊诘乩恚辈芩匙痔煊樱鲇诳鬃咏馐汀兑拙は荡巧洗返谑章易 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即【天祐】==【天助】==【顺】也!
胡适不敢明目张胆地在一个“现任州同”的曹天祐(即曹顺)身上玩曹雪芹,但可以伪造一个曹天祐的兄弟在曹天祐的兄弟身上玩曹雪芹,他在《诗经》中找到跟“天祐”很相似的“天祜”两字,然后假冒《四松堂集》“底本”的名义,伪造了一个曹天祐的兄弟“曹天祜”,根据《诗经.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的诗句,命名曹天祜为“曹霑”。
但《八旗氏族通谱》记载曹天祐是曹寅子侄,胡适伪造曹天祐的兄弟“曹天祜”(“曹霑”)自然也是曹寅子侄辈,而胡适要在曹寅孙子身上玩曹雪芹,那该咋办呢?这时,胡适使出了他的拿手绝活-另造版本以假乱真。
本来,《八旗氏族通谱》记载曹天祐是曹寅子侄,但胡适却说看到“两部”的《八旗氏族通谱》,其中一部《八旗氏族通谱》记载曹天祐是曹寅子侄,另外一部《八旗氏族通谱》记载曹天祐是曹寅孙子。就这样曹寅的子侄曹天祐(曹荃长子曹顺)被伪装成曹寅的孙子,从而使曹天祐那个兄弟“曹天祜”(即“曹霑”)也成了曹寅的“孙子”,就这样,一个姓曹名“霑”号“雪芹”虽然曹家档案中没有敦诚《四松堂集》中也没有却跟敦诚喝酒吟诗的曹寅孙子在《四松堂集》付刻前的“底本”中横空出世了!
C、篡改甲戌本伪造脂批掩盖丑行
胡适假冒《四松堂集》“底本”的名义,虚构出一位姓曹名“霑”号“雪芹”的曹寅孙子。但有一天,胡适的造假露出了马脚。当时的藏书家陶洙找出一部标有“甲戌年”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甲戌年”间的《红楼梦》重评本。先且不论其中的内容,单就纪年来看,胡适虚构的那位“曹霑”就已经露出了马脚。康熙时期有甲戌年,乾隆时期也有甲戌年,就按乾隆时期来算吧!乾隆时期的甲戌年是公元1754年。既然是“重评”,必然还有更早时期的初评,最起码在公元1753年脂砚斋就开始评点此书了。我们知道,《红楼梦》编辑用了十年时间。那么,写出初稿最起码要5年吧。如果《红楼梦》是乾隆时期的作品,那么,按此算,《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应当是公元1753年的前15年即公元1738年。胡适假冒的《四松堂集》“底本”中,那个假曹雪芹〔“曹霑”〕生于“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如此算来,到公元1738年,那个冒牌曹雪芹〔“曹霑”〕是19岁。《红楼梦》卷首作者自云要将自己的“半生潦倒之罪”写出来,19岁的孩子哪会有“半生潦倒之罪”?显而易见,胡适弄出的那个“曹霑”是个假曹雪芹嘛!
《甲戌本》的出现使胡适伪造的那个冒牌曹雪芹(“曹霑”)露出了马脚,胡适又故伎重施另造版本以假乱真。过程是这样子的,胡适用重金“收藏”了陶洙所藏的《甲戌本》。撕去了陶洙的印章,隐瞒了甲戌本的来历,且把甲戌本隐藏数十年不敢示众。但之前陶洙看见商机,写信给胡适要他“收藏”,即敲诈勒索胡适时,因胡适没理他,陶洙就把甲戌本送到上海新月书店,做出广告,使世人知道有一部甲戌年重抄的《脂砚斋评石头记》,所以,胡适要完全否定甲戌本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胡适服软用“重金”收藏《甲戌本》之后,在隐瞒甲戌本的来历和不敢示众的同时,胡适也没闲着,这次,胡适没有像以往那样弄出另外一部的其它年间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来否定《甲戌本》的存在。而是通过篡改《甲戌本》内容抛出另一版本的《甲戌本》来拯救那个已经露出了马脚的冒牌曹雪芹:“曹霑”。
胡适抛出另一版本的《甲戌本》只有1—8、13—16、25—28共16回,现在许多人认为这16回的《甲戌本》是残本,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只剩下了这16回。其实,胡适的意思是讲,“曹霑”在甲戌年只写好了这十六回。也就是说,“曹霑”在甲戌年才刚刚开始写《红楼梦》。胡适的目的就是让《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在甲戌年左右。
前面已经分析过,如果甲戌年已经写好了《红楼梦》,并且脂砚斋已经评点上了,那么《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就在公元1738年,那么“曹霑”就得在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写《红楼梦》,这样“曹霑”就露出了马脚,因为《红楼梦》卷首作者自云要把自己的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即作者动笔写《红楼梦》时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中年人。
但如果《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在甲戌年左右,我们来算算,《四松堂集》付刻前的“底本”中那位“曹霑”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而乾隆时期的甲戌年是公元1754年,公元1719年到公元1754年是35年,如果《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在甲戌年左右,那么“曹霑”就是在35岁左右开始写《红楼梦》,这样就可以跟《红楼梦》卷首作者自云进行匹配。
当一个人说谎吹牛时,一般会继续说谎吹牛来“证明”前面谎言牛皮的“客观真实性”,胡适也是这样,胡适为了“证明”《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在甲戌年左右,随后又抛出一部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第五册以下每册首页皆有“庚辰秋定本”一行。你看看!在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作者”还在笔耕,这就“证明”《红楼梦》在甲戌年(公元1754)还没写好嘛!
不过这样问题随之而来,既然在甲戌年只写好了十六回,为什么脂砚斋就评点上了?并且还重评了,为什么不等书全部编辑好再评点呢?按常理,脂砚斋应当是在乾隆庚辰【1760年】书完稿之后再评点和重评啊!胡适给出的理由是,“曹霑”写《红楼梦》不是按顺序写,而是跳跃着写。胡适说,甲戌年9—12、17—24、29—80共64回虽然还没写好甚至还没有动笔,但“曹霑”却已写好并编辑好1—8、13—16、25—28共16回让化名脂砚斋的那个人去评点,所以就有16回的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胡适从自己的学生俞平伯的亲戚那儿弄出一部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很好地证明“曹霑”确实是在跳跃式地写作。庚辰本中第二十二回没写完,且有“脂批”云:“此回书未成,而芹逝矣!”也就是说,“曹霑”在跳跃式地写,他最后写的是第二十二回,但还没写完“曹霑”就逝矣。
当我们看到庚辰本第二十二回“脂批”云:“此回书未成,而芹逝矣!”就会觉得很奇怪,怎么在第二十二回曹雪芹就逝矣!其实,这不过是胡适用来证明曹雪芹在跳跃式写作《红楼梦》的“证据”。当骗子的谎言被揭穿或快要被揭穿时,一般骗子会用更大的另一个谎言来掩饰前面的那个谎言,不过这样一来,后面的那个谎言就更加荒谬了,俗话说,牛皮总会吹破的时候,到了这个地步(即“曹霑”是在跳跃式地写作《红楼梦》),胡说的“曹学”实质上是彻底露馅穿帮了。
我们不禁要问,作家创作为什么不一气呵成完成小说,而要跳着写呢?既然“曹霑”在甲戌年写出的《石头记》“止有这十六回”,为何这16回的甲戌本开篇又讲“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难道写这16回就披阅了“十载”吗?其实,“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都只能是后期工作,哪为什么止有这十六回呢?这些问题“胡说”是根本回答不了的。到这个地步胡适的牛皮算是彻底吹破了再也吹不下去了。
胡适把牛皮吹破了,“曹学”该咋办呢?我们看电影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故事情节,特工人员在大街上或是舞会上身份曝光急于脱身时,就会放两枪或扔手雷什么的趁乱逃之夭夭,胡适的追随者即那些胡说派“曹学家”(实质上是一伙骗子)看见祖师爷胡适无路可走,也制造起混乱来,那些骗子们制造混乱的手法就是不停地抛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所谓的己卯本,甲辰本,梦稿本,蒙府本,舒序本,郑藏本,靖藏本等等)转移人们的目光,掩饰甲戌本和庚辰本“跳跃式”写《红楼梦》的荒唐,让牛皮吹破了的胡适逃之夭夭。众多脂评本抛出的目的就是把你淹没在脂本海洋中,使你找不着北,使你稀里糊涂。也就是说,胡适牛皮吹破了无法缝合但可以掩盖起来。
那么,藏家陶洙手上的那部真正的甲戌本又到哪里去了呢?根据一些现象我们可以尝试如下推论,胡适用重金“收藏”陶洙的甲戌本之后,随即对它进行了篡改,那些对胡说不利的内容被删去,再加上一些胡说需要的东西,且从其中分解出16回伪造成另一版本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16回的甲戌本,胡适用它来“证明”甲戌年“曹霑”只写了16回,即“证明”《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在甲戌年左右,以此拯救冒牌曹雪芹(“曹霑”)19岁就写“半生之罪”的荒唐。而剩下的其它回数伪装成了庚辰本和己卯本,因为“崇祯红学”发现16回甲戌本、庚辰本和己卯本其中有些崇祯皇帝的“原笔”,所以推断胡适那伙骗子把真正的甲戌本拆开了加以利用。
那些对“曹学”不利的内容和批语被胡适删去,但还是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比如,现在的16回甲戌本根本不避康熙皇帝“玄”字讳。胡适在添加他所需要的内容时更闹出画蛇添足的笑话,比如,《红楼梦》不避“寅”字讳,而胡适假冒脂砚斋的名义,在第五十二回“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处讲:“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其实,书中凡用钟皆不用干支,唯有用表时才用干支。譬如,第45回宝玉“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第63回“二更以后了,钟打过十一下了”,宝玉瞧了一瞧,“已是子初初刻十分了”。如果“四下”乃避寅字,难道“钟打过十一下”是避“子”字不成?因此,钟打几下,只是作者的行文习惯,非有深意。且当时是从晴雯角度写来,晴雯又无怀揣金表,当然感觉时间只有听自鸣钟的钟声,况且她一意勇补哪来闲暇瞧一瞧金表呢?而宝玉已经躺下,听见夜里的钟声比看表几点更具渲染夜的寂静。这条批语明显就是骗子们造假弄出的伪脂批。还有“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脂批”。其实,乾隆壬午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即已立春,按旧俗,立春以后,已是来年的节气,除夕已经是癸未年了。这条脂批是胡适篡改脂本最狗血的证据,因为明摆着的事实,乾隆年间的壬午年根本就没有除夕日。
“红学”(这里指曹学)应当是帮助人们理解和读懂《红楼梦》的学问,但这种学问本身比《红楼梦》更难理解,曹学自身的问题和矛盾更多,这种学问还叫学问吗?人们不禁要问,这种造假欺骗的学说为何又独霸了红坛数十年呢?
其七、政治势力介入“红学”
毛泽东统治时期,真正的《红楼梦》研究被取缔。一九五四年秋,经毛泽东策划,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共高层协助实施的一场批红运动拉开了序幕。毛泽东在他那封《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指出要向研究《红楼梦》的人“开火”。接着,人民日报社收到上千青年的检举信,控诉胡适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毒害”了他们的思想,上至文化部,下至各地文艺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批胡批俞运动。其实,幕后的主谋就是俞平伯。在此之前,俞平伯写信给北京大学,向北大图书馆提出,“不因该把《红楼梦》的脂砚斋评本借给别人看”。并向“亲爱的党”坦白:“《红楼梦》是中国文坛上一个梦魇,愈研究愈糊涂”。毫无疑问,俞平伯向毛泽东亮了底牌,即胡适伪造了一个“曹霑”冒充为《红楼梦》中的曹雪芹充当《红楼梦》作者,你们认不认?不认这个作者就让老百姓为一部《红楼梦》继续争论下去吧!《红楼梦》研究引来的百家争鸣、言论自由、个性张扬的思想文化显然不利于当时的国情不利于毛泽东的统治,所以,毛泽东要插手《红楼梦》研究,要给《红楼梦》安排好一个作者,使老百姓不再为一部《红楼梦》继续争吵下去。但面对一部依然迷雾重重的小说,直接宣传《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末的某位隐士或是曹寅的孙子都不妥,毛泽东的政治手腕的确高超。他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批胡批俞运动。在这场批胡批俞运动中,不揭露胡适俞平伯的造假事实,只批判胡适俞平伯的红学著作中缺乏“革命”精神。这样,无形之中不露痕迹地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了胡适的红学观点即《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霑”,同时营造出一种批判“红学”的恐怖气氛。毛泽东给《红楼梦》研究制造恐怖气氛,又借批胡批俞运动把胡适的红学观点即《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的孙子传播到老百姓中间。从此,真正的《红楼梦》研究即索隐派红学在中国大陆上销声匿迹。而一伙骗子〔御用文人〕冒充为红学家,装模作样地在研究《红楼梦》,其实是在忽悠天下老百姓,是在把一个子虚乌有的“曹霑”忽悠成《红楼梦》中的曹雪芹。老百姓们也该醒醒啦!毛泽东批判俞平伯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一出戏。事实上俞平伯挨批时活得很滋润,生活工作无影响,在批他的1956年还被中国科学院文学所评为一级研究员。后来俞平伯被劳教,那是另外的事情了。
在政治势力介入《红楼梦》研究的年代,那些御用文人和学术骗子们肆无忌惮疯狂造假,但假的终究是假的,只要我们老百姓提高警惕,假的终究骗不了我们。更有趣的是,以冯某为首的御用文人和以周某为首的学术骗子为了“争功”相互撕咬,也不知上演了多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红学”故事!
崇祯煤山上吊是李自成造的假
人人都说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了,我看不是,我用四条证据力证崇祯皇帝煤山上吊是李自成造的假。
其一、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承天门,占据皇宫后,首要之事就是找到崇祯皇帝,农民军在“大楼宫中不得”之后,乃悬重赏,申严诛:“献先帝(崇祯)者万金,封伯爵,匿者,夷其族。”(《烈皇小识》卷八)奇怪的是,三天之后,直到二十二日,人们才在煤山上找到了崇祯皇帝的尸体,“二十二日庚戌得先帝遗魄于后苑山亭中,与王承恩对面缢焉,先帝以发覆面。”(《烈皇小识》卷八)“二十二日贼搜得先帝遗弓于煤山松树下,与内监王承恩对面缢焉。……发俱乱,内相目睹,为予言也。”(赵士锦《甲申纪事》)其实,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之说是极为荒谬的,煤山是紧邻紫禁城的皇家后苑,地方也不大,如果崇祯皇帝真的在煤山上吊,总不致于大张旗鼓搜寻三天之后方发现吧!史料记载,崇祯末年气候属于小冰川期,那年春天还下着小雪,树叶早已枯死,不要说是崇祯皇帝和王承恩吊在树上,就是一只小鸟挂在那儿,马上就有人会发现。也就是说,发现尸体的时间和上吊的地方是自相矛盾的,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之说是不可信的。
其二、俗话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人们真的见到崇祯皇帝的尸体了吗?其实没有,所有史料都记载,崇祯皇帝的尸体是“以发覆面”,电视剧看过吧,明朝的那种,男人的头发也很长,“以发覆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个蒙面人嘛!既然是个蒙面人,就没有证据表明那一定是崇祯皇帝。当然有人要说,总会有人过去拨开头发看看真假吧,如果是李自成造的假,谅你也没那个胆敢过去辩别真假,话说回来,就算你有那个胆,人家也不让啊!就像萨达姆卡扎菲贪了那么多,他们是不让你查的。而事实就是,人们所见的只是一位“以发覆面”者。
其三、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和证据,有人亲眼看见崇祯皇帝逃往了民间。众所周知,崇祯皇帝在十八日夜至十九日凌晨这段时间从历史上消失了,那么崇祯皇帝究竟去了哪里?二十世纪中叶,国民党败退台湾时把大陆上许多珍贵的文物都带过去了,其中有一部史料价值极高的著作《遇变纪略》,署名聋道人著,其作者亲历甲申之变,所记相当切实,文字亦颇生动。《遇变纪略》曝出了一条很另类也可以说是很惊人的消息,崇祯皇帝并没有和王承恩去煤山上吊自杀,而是带着老婆孩子逃跑了,李自成并且“令诸将南追”。聋道人云:“十八日,……吾乡刘光禄坐守东华门,是夜五更鼓返寓,遣使密与涂公(御史涂必宏)曰:‘皇上并中宫太子三鼓以轻骑逸民间’……李自成入大内,见帝踪迹,令诸将南追。……是日(指二十二日),知帝与太监王承恩并缢于煤山,遗有血沼一纸,皇后尸亦在宫中抬去,俱停于东华门侧棚内。”当然了,《遇变纪略》属于实录,聋道人把刘光禄亲见崇祯皇帝带老婆孩子逃跑之事记录下来,也把自己所听闻的“煤山上吊”之事记录下来。
其四、分析当时形势来看,李自成有重大的作案嫌疑。李自成从西安出征时,骂得很凶,到太原后,软下来了,不骂崇祯皇帝只骂贪官,到北京城下后,甚至提出要跟崇祯皇帝和解,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为什么会是这样?从西安杀到北京,宁武关又受了重挫,李自成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春天正是青黄不接时期,再加上北京城墙坚固,另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正在赶来。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南迁?就是崇祯皇帝料定了李自成会在北京城下死翘翘,但崇祯皇帝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人心的变化。就像萨达姆卡扎菲们认为美军会被伊拉克利比亚军队打垮一样,实际上美军一到那些军队作鸟兽散。因为搞独霸王是很伤人心的事,你权势大时人人怕你,当可以改变这种形势的条件成熟时鬼都不理你甚至还反戈一击,这是所有独裁者们当警醒的事情。其实当时崇祯皇帝的物质条件优势是很明显的,但人心变了,不说吴三桂故意在路上磨磨蹭蹭迟迟不到,守城门的早就盼望李自成来了,就这样崇祯皇帝稀里糊涂丢了国家。
李自成虽然进入了北京城,但形势对他依然不利,原来的那些问题没有得到多大解决,新的麻烦又来了。城外,吴三桂放弃了宁锦防线,如果再放弃山海关,清军铁骑就可直驱北京城下。城内,崇祯皇帝的下落不明,当时城里有许多传闻,或者说崇祯皇帝已经在城破之前夺门出逃,现在正在南逃路上,或者说他还藏匿在百姓人家。这也是有史书记载的。所以,李自成的当务之急就是活捉或杀死崇祯皇帝,从而证明自己是取代崇祯皇帝的真龙天子,从而取信于民,从而迅速在北京城内站稳脚跟以便痛击山海关外的来犯之敌。所以,李自成一面派将领率军南下追击,一面发出告示全城揖拿崇祯皇帝。当捉拿无果后,李自成被迫以假乱真,用“尸身以发覆面”来蒙混过关,伪造出崇祯皇帝“煤山上吊”的假象。
综上所述,所谓的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不过是李自成造的假。有人问,既然崇祯皇帝已经逃跑了,为何后来又不现身呢?这是因为,无论大清国皇帝,大顺国皇帝还是南明皇帝,他们都不愿崇祯皇帝还活着,(他们自己想做皇帝啊!)所以,逃跑后的崇祯皇帝也只能继续奉旨“牺牲”,不敢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笔者研红发现,《红楼梦》的作者是逃跑的崇祯皇帝,他不但没有上吊自杀,而且出家做了和尚,是禅隐的崇祯皇帝在伤悲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
《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这是由《红楼梦》内在结构即文本证据所决定了的,只是通常被人们忽略了而已。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红楼梦》第一回)
许多人认为,“将真事隐去”是抛弃、不理睬和不写“真事”,其实不然,“将真事隐去”应当是将真事隐藏了写的意思,所以才叫真事隐。因为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东西,虚构的故事,谈不上要不要将真事隐去的问题,只有作者将自己亲闻或亲历的真事隐藏在他写的小说故事中时,作者才会讲将真事隐去。我们要弄清楚的是,《红楼梦》这部书作者究竟隐去了什么样的真事?也就是说,《红楼梦》这部书究竟要写什么人和什么事?《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两段作者的“自云”,是以作者自己的身份而说出的话,可信度十分高,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作者自己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可赦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风夕月,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红楼梦》第一回)
须眉,是古代对男子的称呼,裙钗则是古代对女子的称呼。诚不若是确实比不上,的确不如的意思。何……哉?是为什么……呢?的意思。赖天恩祖德指依靠祖宗基业。纨是很细的丝织品。袴同“裤”,纨袴指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锦衣纨袴指华美衣着。饫甘餍肥指喝甜的吃肥的,相当于现代人所谓吃香喝辣的意思。跟锦衣纨袴一样,都是形容生活很优裕、奢侈。茅椽蓬牖。茅:茅草。椽:架在屋梁上的木条。蓬: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似柳叶,子实有毛。牖:窗户。茅椽蓬牖:茅草屋顶蓬草窗户,形容居住条件简陋,生活贫困。土器之未烧者谓之坯,己烧者谓之瓦,瓦灶即土坯烧制而成的简陋炉灶。绳床一词最早见于《晋书。佛图澄传》九十五:“(佛图澄)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故泉源上,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 绳床就是寺庙中和尚的坐具,俗称蒲团。
译文: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然想起以前身边那些女子,仔细想起来觉得她们的行为见识都比我强。为什么我堂堂一个男子汉的行为见识确实不如那些女子呢?(这些事情回想起来)我实在是很惭愧,也很后悔,但也无益于这无可奈何的日子。当然是这惭愧和后悔心理,就自己想把以前依赖天恩祖德时违背父亲和哥哥的教育、不听师友的规劝以至现在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昭告天下。我的罪固然不可赦免,但也不能掩盖起来,以免连累我以前身边的那些女子都失去传记。现在贫穷的生活和美丽的自然风景都不妨碍我心中(要为以前身边那些女子留下传记和把自己之罪昭告天下)的决心和志向,何况美丽的自然风景更觉得润人笔墨……。
作者在“自云”中明确指出,他写的是“以往”的事情,一是要把以往“不肖”、“荒唐”之罪,“编述一记”,“告普天下人”;二是记载“当日女子”的事迹,以显得自己家“闺阁中历历有人”,使之不被“湮没无考”。这话说得何等明白,就是要给自己和自己家中那些女子留下传记,也就是说,《红楼梦》这部书写的是作者自己的事,也就是作者的自传。当然,作者的自传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将真事隐去”,托言是一位“石兄”在记录自个儿的经历遭遇,故《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将自己的自传隐藏起来写呢?作者讲,他是因为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所以才将真事隐去。梦幻,即梦中幻境。历过一番梦幻,就是经历过一番梦中幻境般的生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作者没有明讲,但后面故事中是这样描述的:“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第一回)“乐极悲生”,表明人生遭遇了重大挫折,生活从云端跌落尘埃,“人非物换”,表明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万境归空”,表明原先所拥有的一切已经化为乌有。第五回又有“梦曲”云:“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显而易见,《红楼梦》作者经历了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即改朝换代,不然不至于“万境归空”“人非物换”“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改朝换代过程中,旧的统治阶级会被消灭新的统治阶级会出现,即使旧阶级中人侥幸逃脱,也会被新权贵们所不容,如果他想留下自己的传记,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真事隐去。
作者还讲,自己的传记写不写倒无所谓,但不要因此而连累自己身边的那些女子都没有传记,并且说,虽然我没有学过在虚构的小说故事中隐藏“真事”,下起笔来没有文采,但并不妨碍虚构出一段故事来将真事隐去,这样不但可以使自己身边的那些女子留下传记,还可以使世人赏心悦目,消除愁闷,不也是好事情吗?所以说是假语(虚构的小说故事)中存在真事云云。
作者将真事隐去之后,“假语”即小说故事中是一位“石兄”在记录自个儿的经历遭遇。故事大概是这样子的:
女娲练石补天剩余一块补天石被女娲娘娘抛弃在大荒山中,后来,这块补天石经过锻炼有了灵魂,能口吐人言,但并不具有人形,依然是一块石头,不过是一块有灵魂的石头而已!一日,一僧一道两仙来到“石兄”旁边高谈阔论,当聊起那尘世间的繁华时,“石兄”很是羡慕,遂苦苦哀求两仙把自己携入红尘中去见识见识。两仙答应把“石兄”携往人间,但觉得“石兄”太过于粗糙,且没有什么用处。两仙就大展法术,把“石兄”变为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再刻上八个篆文,认为这样才好在人世间安身立命。随后,两仙携带这块通灵宝玉往人世间走去,这时,恰逢仙界“神瑛侍者”要往人间投胎,两仙就赶过去让“神瑛侍者”夹带通灵宝玉一同投胎转世。贾宝玉出生时,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贾宝玉就是“神瑛侍者”投胎转世,他嘴里那块五彩晶莹的玉就是“石兄”,随后,“石兄”也就是那块“通灵宝玉”成为贾宝玉的命根子,陪伴在贾宝玉身边,一同亲历和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直到贾宝玉出家为僧,“通灵宝玉”才复归本源,“石兄”才回归大荒山中。本来,“石兄”是想到人世间享受一番富贵繁华,但天有不测风云,“石兄”投胎之处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石兄”没享受到多少富贵繁华,反而跟着主人历尽炎凉世态离合悲欢。回到大荒山中,“石兄”就把自己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红楼”)中所经历的一“梦”记下来,刻在自身的那块大石头上。因此,《红楼梦》故事又名“石头记”,也就是说,《红楼梦》故事乃是一位“石兄”所记。
故事接着讲,有一位空空道人从大荒山中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红楼梦》故事不但是“石兄”所记,而且是“石兄”记录自己“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石兄”亦对空空道人强调《红楼梦》这部书是在写自己,“这书是我自己的事体情理”,“是我半世亲见亲闻的”,“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也就是说,《红楼梦》故事是一位“石兄”的自传回忆录。
当作者把自己的真事隐去之后,“石兄”成了《红楼梦》这部书的作者,“石兄”也完全取代了作者在介绍《红楼梦》这部书的一些最基本的情况,比如,“石兄”讲《红楼梦》这部书“无朝代年纪可考”,读者就真的没有看到《红楼梦》故事的“朝代年纪”。既然“石兄”是作者的马甲是作者的代言人,“石兄”讲这“是我半世亲见亲闻的”, 记的是自己“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那么,《红楼梦》这部书就是作者“半世亲见亲闻的”,是作者“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只不过是作者“将真事隐去,存于假语之中”,即,《红楼梦》作者把自己的自传(回忆录)制成了谜语写成了“隐书”。其中,“石兄”的故事是谜面,现实作者的故事是谜底。设谜与猜谜本是常事,但《红楼梦》作者把自己的回忆录(自传)制成谜语写成“隐书”,这在人类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也许是后无来者了。
现实作者还借“石兄”之口反复强调,《红楼梦》不同于那些“通共俗套之旧稿”,他要“令世人换新眼目”。这部书跟那些“皆蹈一辙”的“历来野史”大不相同,他是有意识地“不借此套”,固而才显得“新奇别致”的。并且批判,历来野史:恶。风月笔墨:淫。佳人才子式的作品:假。而《红楼梦》跟这些“旧稿”“野史”“淫书”大不一样,不一样就是小说故事中隐藏有作者亲历亲闻的真事。“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正是《红楼梦》与那些通共俗套之旧稿即小说在内容、写法、风格上的根本区别。
所以,《红楼梦》表面是一部小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传,确切地说,是作者用小说故事影射自己坎坷经历的一部“奇传”!
结尾处作者还赋诗一首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一回)的确,如果《红楼梦》仅仅是一部小说,如果《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即小说故事中没有隐藏作者亲历过的且是后悔痛苦的往事,作者写作此书又哪来的“一把辛酸泪”呢!?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遗腹子(一说曹钪樱2苎┣墼缒暝谀暇┙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这是“红学家”灌输给人们的《红楼梦》作者信息,但事实上是,世上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所谓的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不过是学术造假和政治宣传的一出闹剧而已!
其一、曹雪芹是小说故事人物
《红楼梦》故事讲,女娲炼石补天剩余一块补天石被抛弃在大荒山中,后来,补天石经过锻炼有了灵魂,再后来,“石兄”进入红尘中经历一番磨难,回归大荒山后,“石兄”把自己在人世间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刻在一块大石头上,一位空空道人就把石上故事从大荒山中抄录回来问世传奇,情僧的和尚就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中的作者“石兄”、抄录者“空空道人”、改书者“情僧”、题名者“孔梅溪”、编辑者“曹雪芹”,他们都是小说故事人物,故事快要结束时,曹雪芹又跟故事人物贾雨村聊了一会,显然,曹雪芹是《红楼梦》小说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这些都是故事人物呢?因为《红楼梦》是一部隐书,作者将“真事”隐去了,作者自己也隐去了,托言是一位“石兄”写的此书。这也无非是在通过小说故事的形式介绍《红楼梦》这部书的成书过程。即,作者将真事隐去之后用小说故事交代成书过程而已。
其二、曹寅的家谱中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的曹氏宗谱记载: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
孙:
曹玺,原任工部尚书;
曹尔正,原任佐领。
曾孙:
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
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
曹荃,原任司库。
元孙:
曹颙,原任郎中;
曹睿卧蓖饫桑
曹颀,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
曹天祐,现任州同。
又据《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记载:十二世寅:通政使司通政使。十三世颙:寅长子内务府郎中督理江南织造诰授中宪大夫生子天佑,睿阂巫幽谖窀蓖饫啥嚼斫现熠臼诔榇蠓颉J氖捞煊樱猴J子,官州同。
曹寅的档案显示,曹寅家中没有曹雪芹这个人。有人说,《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只记载有功名者,曹雪芹没有功名,所以没有录入。哪为什么《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中也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呢?他们回答,《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是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录入的,所以也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先且不论《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否只记载有功名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皇宫档案,除了皇宫,王爷都没有资格查阅这些档案,辽东曹氏不可能是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录入曹寅档案。退而言之,就算《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是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录入曹寅档案,如果真有曹雪芹其人,《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又怎会忘掉这样一个大活人呢?如果说那些修族谱的人忘记了曹寅有个孙子叫曹雪芹,难道乾隆年间官州同的曹天祐也会忘了自己还有个兄弟叫曹雪芹?其实,正象孙家不会把故事人物孙悟空写进家谱一样,曹家自然也不会把一个故事人物曹雪芹写进家谱的。
其三、《红楼梦》不避“寅”字讳
《红楼梦》不避寅字讳。第十回:寅卯间必自汗,如坐舟中。第十四回:至寅正,平儿便起来梳洗。第二十六回: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见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的,也没细看,上面还有很多的字,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这里讲到一幅黄色裸体春宫图,唐寅画的,书中通过薛蟠先是把唐寅念成“庚黄”,接着宝玉写在手上,然后又被玩笑成“谁知他糖银果银的”。此处对寅字又是嘴犯又是手犯。第六十九回,天文生说:“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寅时入殓大吉”。第八十六回:那先生便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我们还记得……只怕遇着寅年卯月,这是劫而又劫。我才想起来告诉我们大奶奶,今年那里是寅年卯月呢。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萝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寅年卯月。第一百零六回:贾政又在同寅相好处托情。第一百零七回:贾政回道:“东省的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年的租了。”书中这许多“寅”字,能避而不避,足见《红楼梦》作者根本就没打算避“寅”字。作者把寅字跟收尸、盗汗、死日连在一起,甚至通过薛蟠拿“寅”字开黄色玩笑,他哪里会是曹寅的什么儿子或孙子呢?
其四、《红楼梦》事迹跟曹家不合
《红楼梦》开卷有段作者的“自云”,作者“自云”中讲,他要把“违背父兄教育”和“辜负师友规劝”之罪昭告天下,并为“己之罪”深深后悔和自责。但曹寅家的败落跟曹寅的孙子没有半丝瓜葛,寅孙何来“己之罪不可免”的悲痛?《红楼梦》作者以往身边还生活着一群年轻貌美才华横溢的女子,且行为见识个个都比作者强,但曹寅家似乎没有什么女子,更不会作诗。据《江南女诗人别集》统计,在清一季,仅长江下游有名有姓的女诗人就不下三四千人,而其中却没有一位与曹李二包衣家族沾边。为此可以确切证明曹、李二包衣家族女性根本不会作诗!
清代“包衣”是清朝皇帝或贵族家的家奴,曹家是包衣身份,曹家既不参加科举,更不着博宏,清朝包衣家族不允许参加科举,曹寅自己根本也没权要求儿孙参加科举,曹家不会有任何政老训读宝玉科举之事。曹寅自己读了些书识了些字附庸风雅外,曹家既谈不上“诗礼”,包衣贱奴地位更远没资格称什么“簪缨”,包衣们供职于内务府,做的是倒茶搬桌挂帘织布烧瓷器的杂活,所谓的江宁织造,不过是给皇宫织布的机构,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事业单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衙门。就像仆人跟主人没法比,包衣跟朝廷王公大臣也根本没法比,因为他们就是主仆关系,所谓的《红楼梦》故事中的贾府影射曹家纯粹是瞎扯。
曹粉津津乐道的康熙六次南巡曹家四次接驾之说也不过是“曹贾互证”以讹传讹的小把戏,康熙南巡到哪谁接的驾清宫档案“康熙起居录”必定有记载,可是到现在曹学也拿不出这类过硬的证据。
其五、清代有关曹雪芹的说法全都是猜测
由于《红楼梦》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作品,作者把自己也隐藏起来了,托言是一位“石兄”写的这部书,托言是一位“石兄”在人世间经历的“红楼”一“梦”,所以,《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作者是谁一直是个谜。
乾隆年间,收集、整理和刊印《红楼梦》的程伟元在程甲本《红楼梦》卷首写道:“《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嘉庆《绮梦红楼》的作者兰皋居士说:“《红楼梦》一书,不知谁氏所作。”嘉庆九年青霞斋刊本《樗散轩丛谈》卷二《红楼梦》条说:“然《红楼梦》实才子书也。初不知作者谁何,或言是康熙间京师某府西宾常州某孝廉手笔。” 清末俞樾《小浮梅闲话》:“《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
因为真事隐去之后,假语村言中有一位编辑“曹雪芹”,所以人们在猜测作者时,也难免会往历史上某位曹氏身上猜去。例如,乾隆年间的文学家袁枚说:“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随园诗话》卷二)袁枚认为,曹寅的儿子曹雪芹撰写自己亲历的繁华旧梦,并且认为,江宁织造隋赫德之园(袁枚购后改其名为随园)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雍正五年(1727),曹寅的次子曹畋挥赫巯掠巫铮冶谎核突乇本T队谇∈辏1746)就任江宁知县,其间相隔已近二十来年,袁枚自然也就没见过曹寅的儿子。哪为什么袁枚说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呢?一是虚荣心作怪,袁枚著《随园诗话》时已经是位有名望的文人,对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红楼梦》)不发表点看法都跟不上时代对不起粉丝了,但《红楼梦》是一部真事隐去的奇书,并无确切的作者,大家都在猜,所以袁枚就装逼式的讲《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谁谁。二是《红楼梦》贾府被抄家,曹寅儿子也被抄家,所以袁枚就猜想曹寅的儿子是曹雪芹。但后来人们搜寻曹寅的档案资料发现,曹寅的儿子一个叫曹颙,一个叫曹睿个都不叫曹雪芹,而且雍正皇帝抄没曹家时连桌椅板凳都登记在册,其中并没有提及曹家还有个什么大观园。
乾隆时的诗人敦诚著有《四松堂集》,内有“寄怀曹雪芹”一诗。诗云:“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嗟君或亦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以绝,且著临邛犊鼻裈。爱君诗笔有才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篱倒着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其“杨州旧梦久已绝”句下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敦诚认为,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曾跟随祖父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享受过繁华,所以才有“旧梦”可写。
人们把敦诚的这首诗当作敦诚认识曹雪芹的证据,其实,敦诚的这首诗不过是“赤壁怀古”类的不认识先人的寄怀之作,诗中的“寄怀”“或亦”“感时思君不相见”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诗中的“旧梦”“黄叶村”等,不过是《红楼梦》作者“自云”中的先“锦衣纨绔”后“茅椽蓬牖”的情状而已。也就是说,敦诚仅仅是猜测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敦诚在其诗“杨州旧梦久已绝”句下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这恰恰暴露了敦诚根本就不认识曹寅的孙子。
据李煦给康熙帝的奏折,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二十三日辰时身故。曹寅病危时曾对李熙说:“我儿子年小,今若打发他求主子去,目下我身边又无看视之人,求你替我启奏如同我自己一样。”曹寅死时,他唯一的儿子曹颙(1689-1714)确实还小,才23岁。随后,曹颙接父职做织造,这并非皇帝的恩宠,因曹寅死时欠下一屁股债,皇帝是要他父债子还。但到康熙熙五十三年(1714)冬,曹颙出差时病死在北京。康熙命曹寅的侄子曹罟淘诓芤陆幼抛鲋臁?滴跷迨哪辏1715)曹畹男欢髡鬯担骸芭胖┞硎希蛳只橙言幸鸭捌咴拢殖ね纠投伲吹帽鄙媳忌ィ筇刃疑校蚺胖炙糜性谝印!笨杉茱J生前没有儿子,只有马氏生男孩,曹颙才会有儿子。也就是说,曹寅生前只有儿子,而没有孙子。换言之,曹寅的孙子还未出生,曹寅就已经不在人世了。敦诚所谓的“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明显是错误的,这也恰恰表明敦诚根本就不认识曹寅的孙子,就像袁枚不认识曹寅的儿子一样,都是猜,只不过袁枚猜曹寅的儿子是曹雪芹,而敦诚猜曹寅的孙子是曹雪芹。
哪为什么敦诚没有猜测曹寅的儿子是曹雪芹却猜测曹寅的孙子是曹雪芹呢?因为《红楼梦》在乾隆年间脍炙人口后,人们都在猜测作者是谁。敦诚是宗室,其亲朋故交新欢无疑可以接触内务府的领导,江宁织造是内务府的派出机构,内务府的那些主管领导当然知道曹寅的儿子是曹颙和曹睿礁龆疾皇遣苎┣郏茴被抄家之后,内务府的那些领导自然也就不大清楚曹寅孙子辈的详情。正是通过这层关系,所以敦诚猜测曹寅的孙子是曹雪芹,而不会像袁枚那样猜测曹寅的儿子是曹雪芹。
爱新觉罗永忠(1735-1793),字良甫,满清宗室,康熙第14子胤禵之孙,著有《延芬室集》。他写过题红诗三首,全文如下: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兼吊雪芹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诗后有其堂叔弘旿批语: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
永忠的第一首第三句说的很明白,他不认识曹雪芹,只不过是他猜测曹雪芹是他同时代的人而已。为什么永忠会猜测曹雪芹是他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宗室)能打听到曹寅曾任江宁织造曹寅的儿子被抄了家,当他们猜测曹雪芹是曹寅的后代时,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曹雪芹是他们同时代的人。
富察明义,字明我,满洲镶黄旗,著有《绿烟琐窗集》。他写有题红诗二十首。全文如下:
题红楼梦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一)佳园结构类天成, 快绿怡红别样名; 长槛曲栏随处有, 春风秋月总关情。
(二)怡红院里斗娇娥, 娣娣姨姨笑语和; 天气不寒还不暖, 瞳胧日影入帘多。
(三)潇湘别院晚沉沉, 闻道多情复病心; 悄向花阴寻侍女, 问他曾否泪沾襟。
(四)追随小蝶过墙来, 忽见丛花无数开。 尽力一头还两把, 扇纨遗却在苍苔。
(五)侍儿枉自费疑猜, 泪未全收笑又开; 三尺玉罗为手帕, 无端掷去又抛来。
(六)晚归薄醉帽颜欹, 错认猓儿唤玉狸; 忽向内房闻笑语, 强来灯下一回嘻。
(七)红楼春梦好模糊, 不记金钗正幅图; 往事风流真一瞬, 题诗赢得静工夫。
(八)帘栊悄悄控金钩, 不识多人何处游; 留得小红独坐在, 笑教开镜与梳头。
(九)红罗绣缬束纤腰, 一夜春眠魂梦娇; 晓起自惊还自笑, 被他偷换绿云绡。
(十)入户愁惊座上人, 悄来阶下漫逡巡; 分明窗纸两裆影, 笑语纷拿听不真。
(十一)可奈今残玉正愁,泪痕无尽笑何由; 忽然妙想传奇语, 博得多情易转眸。
(十二)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 碗边误落唇红印, 便觉新添异样香。
(十三)拔取金钗当酒筹,大家今夜极绸缪; 醉依公子怀中睡, 明日相看笑不休。
(十四)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 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
(十五)威仪棣棣若山河,还把风流夺绮罗; 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
(十六)生小金闺性自娇,可堪折磨几多霄; 芙蓉吹断秋风狠, 新诔空成何处招?
(十七)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 少小不妨同室榻, 梦魂多个帐儿纱。
(十八)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反魂香一缕, 起卿沉疴续红丝?
(十九)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 总使能言亦枉然。
(二十)馔玉炊金未几春, 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蛾红粉归何处? 惭愧当年石季伦。
明义认为,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大概“其先人为江宁织府”,《红楼梦》“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显然,明义也不认识曹雪芹,也是猜测,因为曹寅自己的文章和诗中从来没有提起过曹家有个大园子,抄家资料中也没提及。“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那是响当当的豪宅、金谷园啊!
总之,清代有关曹雪芹是曹寅儿子或孙子的说法全都是猜测,并没有谁真正认识什么曹雪芹。
其六、胡适是个大骗子
胡适(1897-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嗣摩,字希彊,学名洪卒,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1910年因庚子赔款赴美留学,回国后自称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驻美大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被人称之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等等。其实,胡适是个大骗子。
首先,胡适并非真博士。1952年,哥大东亚图书馆馆长林顿先生,为庆祝1954年哥大二百周年纪念,着手编一本《哥伦比亚大学有关亚洲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目录》,1957年出版,却没有大名鼎鼎的胡适博士。林氏是根据校方正式记录编纂的,可见胡适是个冒牌博士。其后,胡适见自己冒充博士的事情败露后,他就另造版本,以假乱真,于1961年推出《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的一本书,书内记胡适在1927年获得了哥大博士,只是比1917年迟了十年。林顿的书是1957年出版的,就算你胡适在1927年获得了哥大博士,哪为什么林顿先生1957年的书却没有你这个胡适博士呢?显然,《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是伪造的嘛!说穿了不过是另造版本以假乱真混淆视听的一出把戏而已!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胡假博士开创的“新红学”竟然也是伪造材料的假学术。
a、用袁枚的猜测当证据
民国初年,不少的人研究《红楼梦》,王梦阮和沈瓶庵合著出版了《红楼梦索隐》,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邓狂言出版了《红楼梦释真》,读红论红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刚从国外回来的胡适看到,谁拥有了《红楼梦》的解释权,谁就垄断了知识界的影响力,胡适为了出名,很草率地用《随园诗话卷二》的记载即袁枚的猜测当证据,“考证”出曹寅的儿子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并且自擂自己拿“证据”说话是新红学,蔡元培等人索隐是猜笨谜。1921年3月27日,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但不到一个月,公元1921年4月19日,胡适的学生顾颉刚来信,告诉胡适,“适之先生:今天在京馆看到两部的《八旗氏族通谱》,曹寅的家世查得了,颙疃甲鲋欤肜床皇遣苎┣邸!保ā逗屎煅а芯孔柿先唷稰75宋广波)也就是说,曹寅的儿子是曹颙和曹睿礁龆疾唤胁苎┣郏笔钡暮士隙ㄊ悄康煽诖袅耍蛭醯氖О芫鸵馕蹲潘松氖О埽桓龈矣谛楸ㄑ幻俺洳┦康暮驶嵘瓢崭市萋穑
b、伪造《四松堂集》“底稿”忽悠人们:敦诚认识曹雪芹
曹寅档案的出现使人们看到曹家档案中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同时也使胡适看到,在曹寅的儿子身上玩曹雪芹是没法玩了,因为曹寅儿子曹颙曹畹牡蛋负芟晗福茱J曹疃疾唤胁苎┣邸2芤牡蛋钢忻挥兴镒拥淖柿希Φ笔遣芤罅恕#ú茱J早夭、曹钅昙颓崆峋捅挥赫圩ソ嘤┤绻试诓芤乃镒由砩贤娌苎┣鄣共皇艿蛋缸柿系脑际还八祷乩矗芗业牡蛋钢卸济挥胁苎┣壅飧鋈耍宕泄夭苎┣凼遣芤胰说乃捣ㄓ秩际遣虏猓视秩绾文芄辉诓芤乃镒由砩贤娌苎┣勰兀拷酉吕矗颐蔷屠葱郎秃适侨绾瓮盗夯恢鲇剖廊说摹
据胡适日记,1921年5月20日,他从杨忠曦先生的《雪桥诗话》续集卷六页二三查得:“敬亭(敦诚)……尝为《琵琶亭传奇》一折,曹雪芹(霑)题句有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雪芹为楝亭通政孙,平生为诗,大概如此,竞坎坷以终。敬亭挽雪芹诗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之句。”这条使人们知道:①曹雪芹名霑;②他是曹寅之孙;③曹霑(雪芹)和敦诚互赠诗句。
又据胡适日记,1921年6月9日,胡适购得铁保编的《八旗人诗钞》,发现敦诚敦敏兄弟赠答“曹雪芹”的四首诗。
赠曹雪芹 敦敏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壁,卖画钱来付酒家。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都付毷醄醉眼斜。
访曹雪芹不值 敦敏
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
佩刀质酒歌 敦诚
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我闻贺鉴湖,不惜金龟掷酒垆。又闻阮遥集,直卸金貂作鲸吸。嗟余本非二子狂,腰间更无黄金珰。秋气酿寒风雨恶,满园榆柳飞苍黄。主人未出童子睡,斝乾瓮涩何可当!相逢况是淳于辈,一石差可温枯肠。身外长物亦何有?鸾刀昨夜磨秋霜。且酤满眼作软饱……令此肝肺生角芒。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我有古剑尚在匣,一条秋水苍波凉。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
寄怀曹雪芹 敦诚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嗟君或亦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已绝,且著临邛犊鼻裈。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披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篱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辨虱手扪。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尊。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八旗人诗钞》中这四首诗要使人们知道,敦诚兄弟跟“曹雪芹”的交情是很深的。以上据胡适的日记和胡适的(跋《红楼梦考证》)。
不奇怪吗?敦诚著有《四松堂集》传世,但涉及曹雪芹的仅仅是一首《寄怀曹雪芹》,且敦诚在“扬州旧梦久已绝”句下注“雪芹曾随先祖寅织造之任”,如前面所分析,这恰恰表明敦诚根本就不认识曹寅的孙子。此诗也仅仅属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类的寄怀之作,并不能作为敦诚认识曹雪芹的证据。《四松堂集》里既没有“曹霑”此人,也没有记敦诚和曹雪芹交往的事。那么,胡适所谓的《雪桥诗话续集》和《八旗人诗钞》中敦诚跟曹雪芹(“曹霑”)互赠诗句和很有交情为什么敦诚自己著的《四松堂集》中都没有记载呢?这时,奇迹出现了,据胡适自己讲,1922年4月19日,他看见《四松堂集》的“底本”,即《四松堂集》付刻前的“底稿”。
胡适说:“今年四月十九日,我从大学回家,看见门房里桌子上摆着一部退了色的蓝布套的书,一张斑剥的旧书笺上题着四松堂集四个字!我己几乎不信我的眼力了,连忙拿来打开一看,原来真是一部《四松堂集》的写本!这部写本确是天地间唯一的孤本。因为这是当日付刻的底本,上有付刻时的校改,删削的记号。最重要的是这本子里有许多不曾收入刻本的诗文,凡是已刻的,题上都印有一个刻字的戳子。刻本未收的,题上都帖着一块小红笺。题下注的甲子,都被编书的人用白纸块帖去,也都是不曾刻的。我这时候的高兴,比我前年寻着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集》时的高兴,还要加好几倍了!……《雪桥诗话》、《八旗文经》、《熙朝雅颂集》所采的诗文都是从这里面选出来的。我在《考证》里引的那首寄怀曹雪芹,原文题下注一霑字,又扬州旧梦久已绝一句,原本绝字作觉,下帖一笺条,注云: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雪桥诗话》说曹雪芹名霑,为楝亭通政孙,即是根据于这两条注的。又此诗中蓟门落日松亭尊一句,尊字原本作樽,下注云:时余在喜峰口。按敦敏作的小传,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一七五七),敦诚在喜峰口。此诗是丁丑年作的。又《考证》引的佩刀质酒歌虽无年月,但其下第二首题下注癸未,大概此诗是乾隆二十六年壬午作的。
这两首之外,还有两首未刻的诗:
(1)赠曹芹圃(注)即雪芹。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
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
阿谁买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
这诗使我们知道曹雪芹又号芹圃。前三句写家贫的状况,第四句写盛衰之感。(此诗作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
(2)挽曹雪芹,(注)甲申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怜。
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垧。(注: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适按,此二句又见于《鹪鹩庵笔麈》,杨钟羲先生从《笔麈》里引入《诗话》;杨先生也不曾见此诗全文。)
这首诗给我们四个重要之点:
(1)曹雪芹死在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一七六四)。我在《考证》说他死在乾隆三十年左右,只差了一年。
(2)曹雪芹死时只有四十年华。这自然是个整数,不限定整四十岁。但我们可以断定他的年纪不能在四十五岁以上。假定他死时年四十五岁,他的生时当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考证》里的猜测还不算大错。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声明一句。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三),下距乾隆甲申,凡五十一年。雪芹必不及见曹寅了。敦诚寄怀曹雪芹的诗注说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有一点小误。雪芹曾随他的父亲曹钤诮织造任上。曹钭鲋欤强滴跷迨哪甑接赫辏ㄒ黄咭晃逯烈黄叨八);雪芹随在任上大约有十年(一七一九至一七二八)。曹家三代四个织造,只有曹寅最着名。敦诚晚年编集,添入这一条小注,那时距曹寅死时已七十多年了,故敦诚与袁枚有同样的错误。
(3)曹雪芹的儿子先死了,雪芹感伤成病,不久也死了。据此,雪芹死后,似乎没有后人。
(4)曹雪芹死后,还有一个,飘零的新妇。这是薛宝钗呢,还是史湘云呢?那就不容易猜想了。《四松堂集》里的重要材料,只是这些。此外还有一些材料,但都不重要。我们从敦敏作的小传里,又可以知道敦诚生于雍正甲寅(一七三四),死于乾隆戊申(一七九一),也可以修正我的考证里的推测。
我在四月十九日得着这部《四松堂集》的稿本。隔了两天,蔡孑民先生又送来一部《四松堂集》的刻本,是他托人向晚晴簃诗社里借来的。刻本共五卷……。果然凡底本里题上没有刻字的,都没有收入刻本里去。这更可以证明我的底本格外可贵了。蔡先生对于此书的热心,是我很感谢的。最有趣的是蔡先生借得刻本之日,差不多正是我得着底本之日。我寻此书近一年多了,忽然三日之内两个本子一齐到我手里!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了。”以上见胡适的(跋《红楼梦考证》)
原来胡适告诉我们,他这一切都源于《四松堂集》的“底本”(即《四松堂集》付刻前的“底稿”)。胡适弄来的所谓《四松堂集》的“底本”跟《四松堂集》的主要区别在于,①《四松堂集》中没有“曹霑”, 《四松堂集》的“底本”内有个“曹霑”。(胡适说“寄怀曹雪芹”一诗,原文题下有一“霑”字)②《四松堂集》内没记敦诚和曹雪芹交往的事,《四松堂集》的“底本”内记敦诚和“曹雪芹”很有交情。(胡适说《雪桥诗话续集》、《八旗人诗钞》所采诗文都是从这“底本”里面选出来的)。③《四松堂集》内敦诚不认识曹雪芹,《四松堂集》的“底本”内敦诚认识曹雪芹。(胡适说在“底本”中“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变成了一帖条,成了“敦诚晚年编集,添入这一条小注。”属于敦城的“小误”)④《四松堂集》内更没有曹雪芹生卒年,《四松堂集》的“底本”内有曹雪芹生卒年(约康熙五十八年1719—乾隆甲申1764)。
胡适用《雪桥诗话续集》、《八旗人诗钞》和《四松堂集》的“底本”作为依据,从新“考证”出《红楼梦》中的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曹霑”。实际上胡适是造假了。
因一,曹寅的家谱中没有“曹霑”此人。被皇帝法办的曹疃寄苌霞移祝绻芤嬗懈鏊镒印安茈暋保移字形蘼廴绾味蓟峒巧系模遣豢赡芏舻摹H绻登∧昙洹跋秩巍敝萃牟芴斓v是“曹霑”也说不过去,因为《红楼梦》卷首有作者的自云,从作者自云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是官员而是一位非常贫穷的人,且厌恶仕途经济。并且作者曾言及自己违背父兄的教育,如果曹天祐是曹颙的遗腹子他生下来就没有了父亲更没有哥哥,所以曹天祐他也不可能是曹雪芹。(实际上曹天佑是曹寅的子侄曹顺,见后文。)
因二、《随园诗话续集》、《八旗人诗钞》和所谓的《四松堂集》“底本”都是来历不明的材料。《四松堂集》“底本”属于非卖品,书店无此书可参考,它是“天地间唯一的孤本”,也是支撑整个“新红学”大厦的一块奠基石,如此贵重的材料,胡适竟然没有交代清楚它的来源。有人说,胡适把前头两个送错或记错书的人,写得引名道姓,何等具体,蔡元培给他借书的事,也老实记下。唯有对那送来“天地间唯一的孤本”的经过,就那么简略神秘地说是在北大门房裹桌子上“看见”的!门房桌子上自然不会存有这个稿本,应该是有人送来给他的。为什么送其它的书的人,书店伙计也好,陈肯庄也好,蔡孑民也好,胡适都记得清清楚楚,只这个人就没影子了呢?这位神秘的送书人也象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一样,来无影去无踪。说白了,胡适伪造了《四松堂集》的“底本”,伪造的东西才交代不清楚其来源嘛!《八旗人诗钞》实际上也是子虚乌有的一部书,胡适说:“今天买得《八旗人诗钞》,此书是铁保编的,但后来书成时被嘉庆帝赐名为《熙朝雅颂集》,故书店竟不知有《八旗人诗钞》一书。我前日无意中翻得铁保的《惟清斋全集》,始知此书改名的事。”(1921年6月9日胡适日记)“故书店竟不知有《八旗人诗钞》一书”,也就是书店从来没有过《八旗人诗钞》这部书嘛!《八旗人诗钞》是书店没有的,《四松堂集》“底本”也是书店没有的,杨忠曦的“《雪桥诗话》续集卷六页二三中的曹雪芹(霑)题句有云:“白传诗灵应善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也应当是书店没有的。因为“曹霑”来源于所谓的《四松堂集》“底本”,既然杨先生曾写信给胡适“曾有《四松堂集》,但辛亥后遗失了”,杨忠曦为何没告诉胡适那是“天地间唯一的孤本”?如果杨忠曦真有《四松堂集》“底本”,那么新红学的开创者就是杨忠曦而不是胡适之了。总之,《四松堂集》“底本”、《八旗人诗钞》和《雪桥诗话》续集卷六页二三中所谓的“曹雪芹(霑)题句”都是来历不明的材料。
因三,胡适弄来的所谓《四松堂集》“底本”比较于敦诚的《四松堂集》反差太大了。敦诚的《四松堂集》中没有“曹霑”此人,也没有记敦诚和曹雪芹交往之事,更无曹雪芹的生卒年,而胡适弄出的所谓《四松堂集》“底本”却象魔术师的袋子似的,要什么有什么,这就奇了怪了!难怪有人要问:“为什么付印底本中又有一部分被删除?比如今天有人要出书,把书稿整理好交给出版社,出版社不同意出版另当别论,若同意出版,基本上仅作文字改动后全部出版,一般不会跳跃性的只选取一部分。敦诚出书当为自费,即然誊入底本,他的目的就是要付印,不然誉入底本干什么?莫不是因为经费短缺而临时决定删除一部分?按说这种可能性不存在,仅靠减去数页能节省几个小钱?看看敦诚那身份,决不会为这点经费犯愁。若真经济困难,他也就不付印了,就算经费不宽余,可以少印几本嘛!不必把选定的再减下来。就是确实在删除,为什么要删像《挽曹雪芹(甲申)》这样的诗稿?它的艺术性并不比入选者逊色,若以史学的价值考虑,《四松堂集》的哪首诗还能赶得上这一首?”以上这些足以说明,这是胡适为迎合自己“考证”的需要,弄出的假材料。也就是说,胡适伪造了《四松堂集》的“底本”,用伪造的“底本”中的那些假东西,使人们产生错觉,认为那是敦诚《四松堂集》的内容。
《四松堂集》付刻前的“底本”(“底稿”)自然不会存世,所以胡适敢假冒《四松堂集》“底本”(即“底稿”)的名义,虚构出一位姓曹名“霑”号“雪芹”的曹寅孙子跟敦诚认识。那么,胡适伪造的曹寅孙子为什么不叫曹操曹丕却叫“曹霑”呢?此事细按则深有趣味!
因为曹家档案中有一位叫曹天祐的人,胡适就盯上了曹天祐,在曹天祐的名字上打主意,古代男子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等称呼,例如,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而曹家男子的名与字均从典籍选用,如曹寅字子清,出于《书经.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曹颙字孚若,出于《易经.观卦》“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曹钭职河眩鲇凇兑拙.糸辞上》“仰(昂)以观于天文,俯(睿┮圆煊诘乩恚辈芩匙痔煊樱鲇诳鬃咏馐汀兑拙は荡巧洗返谑章易 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即【天祐】==【天助】==【顺】也!
胡适不敢明目张胆地在一个“现任州同”的曹天祐(即曹顺)身上玩曹雪芹,但可以伪造一个曹天祐的兄弟在曹天祐的兄弟身上玩曹雪芹,他在《诗经》中找到跟“天祐”很相似的“天祜”两字,然后假冒《四松堂集》“底本”的名义,伪造了一个曹天祐的兄弟“曹天祜”,根据《诗经.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的诗句,命名曹天祜为“曹霑”。
但《八旗氏族通谱》记载曹天祐是曹寅子侄,胡适伪造曹天祐的兄弟“曹天祜”(“曹霑”)自然也是曹寅子侄辈,而胡适要在曹寅孙子身上玩曹雪芹,那该咋办呢?这时,胡适使出了他的拿手绝活-另造版本以假乱真。
本来,《八旗氏族通谱》记载曹天祐是曹寅子侄,但胡适却说看到“两部”的《八旗氏族通谱》,其中一部《八旗氏族通谱》记载曹天祐是曹寅子侄,另外一部《八旗氏族通谱》记载曹天祐是曹寅孙子。就这样曹寅的子侄曹天祐(曹荃长子曹顺)被伪装成曹寅的孙子,从而使曹天祐那个兄弟“曹天祜”(即“曹霑”)也成了曹寅的“孙子”,就这样,一个姓曹名“霑”号“雪芹”虽然曹家档案中没有敦诚《四松堂集》中也没有却跟敦诚喝酒吟诗的曹寅孙子在《四松堂集》付刻前的“底本”中横空出世了!
C、篡改甲戌本伪造脂批掩盖丑行
胡适假冒《四松堂集》“底本”的名义,虚构出一位姓曹名“霑”号“雪芹”的曹寅孙子。但有一天,胡适的造假露出了马脚。当时的藏书家陶洙找出一部标有“甲戌年”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甲戌年”间的《红楼梦》重评本。先且不论其中的内容,单就纪年来看,胡适虚构的那位“曹霑”就已经露出了马脚。康熙时期有甲戌年,乾隆时期也有甲戌年,就按乾隆时期来算吧!乾隆时期的甲戌年是公元1754年。既然是“重评”,必然还有更早时期的初评,最起码在公元1753年脂砚斋就开始评点此书了。我们知道,《红楼梦》编辑用了十年时间。那么,写出初稿最起码要5年吧。如果《红楼梦》是乾隆时期的作品,那么,按此算,《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应当是公元1753年的前15年即公元1738年。胡适假冒的《四松堂集》“底本”中,那个假曹雪芹〔“曹霑”〕生于“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如此算来,到公元1738年,那个冒牌曹雪芹〔“曹霑”〕是19岁。《红楼梦》卷首作者自云要将自己的“半生潦倒之罪”写出来,19岁的孩子哪会有“半生潦倒之罪”?显而易见,胡适弄出的那个“曹霑”是个假曹雪芹嘛!
《甲戌本》的出现使胡适伪造的那个冒牌曹雪芹(“曹霑”)露出了马脚,胡适又故伎重施另造版本以假乱真。过程是这样子的,胡适用重金“收藏”了陶洙所藏的《甲戌本》。撕去了陶洙的印章,隐瞒了甲戌本的来历,且把甲戌本隐藏数十年不敢示众。但之前陶洙看见商机,写信给胡适要他“收藏”,即敲诈勒索胡适时,因胡适没理他,陶洙就把甲戌本送到上海新月书店,做出广告,使世人知道有一部甲戌年重抄的《脂砚斋评石头记》,所以,胡适要完全否定甲戌本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胡适服软用“重金”收藏《甲戌本》之后,在隐瞒甲戌本的来历和不敢示众的同时,胡适也没闲着,这次,胡适没有像以往那样弄出另外一部的其它年间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来否定《甲戌本》的存在。而是通过篡改《甲戌本》内容抛出另一版本的《甲戌本》来拯救那个已经露出了马脚的冒牌曹雪芹:“曹霑”。
胡适抛出另一版本的《甲戌本》只有1—8、13—16、25—28共16回,现在许多人认为这16回的《甲戌本》是残本,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只剩下了这16回。其实,胡适的意思是讲,“曹霑”在甲戌年只写好了这十六回。也就是说,“曹霑”在甲戌年才刚刚开始写《红楼梦》。胡适的目的就是让《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在甲戌年左右。
前面已经分析过,如果甲戌年已经写好了《红楼梦》,并且脂砚斋已经评点上了,那么《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就在公元1738年,那么“曹霑”就得在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写《红楼梦》,这样“曹霑”就露出了马脚,因为《红楼梦》卷首作者自云要把自己的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即作者动笔写《红楼梦》时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中年人。
但如果《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在甲戌年左右,我们来算算,《四松堂集》付刻前的“底本”中那位“曹霑”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而乾隆时期的甲戌年是公元1754年,公元1719年到公元1754年是35年,如果《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在甲戌年左右,那么“曹霑”就是在35岁左右开始写《红楼梦》,这样就可以跟《红楼梦》卷首作者自云进行匹配。
当一个人说谎吹牛时,一般会继续说谎吹牛来“证明”前面谎言牛皮的“客观真实性”,胡适也是这样,胡适为了“证明”《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在甲戌年左右,随后又抛出一部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第五册以下每册首页皆有“庚辰秋定本”一行。你看看!在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作者”还在笔耕,这就“证明”《红楼梦》在甲戌年(公元1754)还没写好嘛!
不过这样问题随之而来,既然在甲戌年只写好了十六回,为什么脂砚斋就评点上了?并且还重评了,为什么不等书全部编辑好再评点呢?按常理,脂砚斋应当是在乾隆庚辰【1760年】书完稿之后再评点和重评啊!胡适给出的理由是,“曹霑”写《红楼梦》不是按顺序写,而是跳跃着写。胡适说,甲戌年9—12、17—24、29—80共64回虽然还没写好甚至还没有动笔,但“曹霑”却已写好并编辑好1—8、13—16、25—28共16回让化名脂砚斋的那个人去评点,所以就有16回的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胡适从自己的学生俞平伯的亲戚那儿弄出一部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很好地证明“曹霑”确实是在跳跃式地写作。庚辰本中第二十二回没写完,且有“脂批”云:“此回书未成,而芹逝矣!”也就是说,“曹霑”在跳跃式地写,他最后写的是第二十二回,但还没写完“曹霑”就逝矣。
当我们看到庚辰本第二十二回“脂批”云:“此回书未成,而芹逝矣!”就会觉得很奇怪,怎么在第二十二回曹雪芹就逝矣!其实,这不过是胡适用来证明曹雪芹在跳跃式写作《红楼梦》的“证据”。当骗子的谎言被揭穿或快要被揭穿时,一般骗子会用更大的另一个谎言来掩饰前面的那个谎言,不过这样一来,后面的那个谎言就更加荒谬了,俗话说,牛皮总会吹破的时候,到了这个地步(即“曹霑”是在跳跃式地写作《红楼梦》),胡说的“曹学”实质上是彻底露馅穿帮了。
我们不禁要问,作家创作为什么不一气呵成完成小说,而要跳着写呢?既然“曹霑”在甲戌年写出的《石头记》“止有这十六回”,为何这16回的甲戌本开篇又讲“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难道写这16回就披阅了“十载”吗?其实,“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都只能是后期工作,哪为什么止有这十六回呢?这些问题“胡说”是根本回答不了的。到这个地步胡适的牛皮算是彻底吹破了再也吹不下去了。
胡适把牛皮吹破了,“曹学”该咋办呢?我们看电影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故事情节,特工人员在大街上或是舞会上身份曝光急于脱身时,就会放两枪或扔手雷什么的趁乱逃之夭夭,胡适的追随者即那些胡说派“曹学家”(实质上是一伙骗子)看见祖师爷胡适无路可走,也制造起混乱来,那些骗子们制造混乱的手法就是不停地抛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所谓的己卯本,甲辰本,梦稿本,蒙府本,舒序本,郑藏本,靖藏本等等)转移人们的目光,掩饰甲戌本和庚辰本“跳跃式”写《红楼梦》的荒唐,让牛皮吹破了的胡适逃之夭夭。众多脂评本抛出的目的就是把你淹没在脂本海洋中,使你找不着北,使你稀里糊涂。也就是说,胡适牛皮吹破了无法缝合但可以掩盖起来。
那么,藏家陶洙手上的那部真正的甲戌本又到哪里去了呢?根据一些现象我们可以尝试如下推论,胡适用重金“收藏”陶洙的甲戌本之后,随即对它进行了篡改,那些对胡说不利的内容被删去,再加上一些胡说需要的东西,且从其中分解出16回伪造成另一版本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16回的甲戌本,胡适用它来“证明”甲戌年“曹霑”只写了16回,即“证明”《红楼梦》的初创时间在甲戌年左右,以此拯救冒牌曹雪芹(“曹霑”)19岁就写“半生之罪”的荒唐。而剩下的其它回数伪装成了庚辰本和己卯本,因为“崇祯红学”发现16回甲戌本、庚辰本和己卯本其中有些崇祯皇帝的“原笔”,所以推断胡适那伙骗子把真正的甲戌本拆开了加以利用。
那些对“曹学”不利的内容和批语被胡适删去,但还是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比如,现在的16回甲戌本根本不避康熙皇帝“玄”字讳。胡适在添加他所需要的内容时更闹出画蛇添足的笑话,比如,《红楼梦》不避“寅”字讳,而胡适假冒脂砚斋的名义,在第五十二回“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处讲:“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其实,书中凡用钟皆不用干支,唯有用表时才用干支。譬如,第45回宝玉“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第63回“二更以后了,钟打过十一下了”,宝玉瞧了一瞧,“已是子初初刻十分了”。如果“四下”乃避寅字,难道“钟打过十一下”是避“子”字不成?因此,钟打几下,只是作者的行文习惯,非有深意。且当时是从晴雯角度写来,晴雯又无怀揣金表,当然感觉时间只有听自鸣钟的钟声,况且她一意勇补哪来闲暇瞧一瞧金表呢?而宝玉已经躺下,听见夜里的钟声比看表几点更具渲染夜的寂静。这条批语明显就是骗子们造假弄出的伪脂批。还有“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脂批”。其实,乾隆壬午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即已立春,按旧俗,立春以后,已是来年的节气,除夕已经是癸未年了。这条脂批是胡适篡改脂本最狗血的证据,因为明摆着的事实,乾隆年间的壬午年根本就没有除夕日。
“红学”(这里指曹学)应当是帮助人们理解和读懂《红楼梦》的学问,但这种学问本身比《红楼梦》更难理解,曹学自身的问题和矛盾更多,这种学问还叫学问吗?人们不禁要问,这种造假欺骗的学说为何又独霸了红坛数十年呢?
其七、政治势力介入“红学”
毛泽东统治时期,真正的《红楼梦》研究被取缔。一九五四年秋,经毛泽东策划,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共高层协助实施的一场批红运动拉开了序幕。毛泽东在他那封《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指出要向研究《红楼梦》的人“开火”。接着,人民日报社收到上千青年的检举信,控诉胡适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毒害”了他们的思想,上至文化部,下至各地文艺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批胡批俞运动。其实,幕后的主谋就是俞平伯。在此之前,俞平伯写信给北京大学,向北大图书馆提出,“不因该把《红楼梦》的脂砚斋评本借给别人看”。并向“亲爱的党”坦白:“《红楼梦》是中国文坛上一个梦魇,愈研究愈糊涂”。毫无疑问,俞平伯向毛泽东亮了底牌,即胡适伪造了一个“曹霑”冒充为《红楼梦》中的曹雪芹充当《红楼梦》作者,你们认不认?不认这个作者就让老百姓为一部《红楼梦》继续争论下去吧!《红楼梦》研究引来的百家争鸣、言论自由、个性张扬的思想文化显然不利于当时的国情不利于毛泽东的统治,所以,毛泽东要插手《红楼梦》研究,要给《红楼梦》安排好一个作者,使老百姓不再为一部《红楼梦》继续争吵下去。但面对一部依然迷雾重重的小说,直接宣传《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末的某位隐士或是曹寅的孙子都不妥,毛泽东的政治手腕的确高超。他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批胡批俞运动。在这场批胡批俞运动中,不揭露胡适俞平伯的造假事实,只批判胡适俞平伯的红学著作中缺乏“革命”精神。这样,无形之中不露痕迹地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了胡适的红学观点即《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霑”,同时营造出一种批判“红学”的恐怖气氛。毛泽东给《红楼梦》研究制造恐怖气氛,又借批胡批俞运动把胡适的红学观点即《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的孙子传播到老百姓中间。从此,真正的《红楼梦》研究即索隐派红学在中国大陆上销声匿迹。而一伙骗子〔御用文人〕冒充为红学家,装模作样地在研究《红楼梦》,其实是在忽悠天下老百姓,是在把一个子虚乌有的“曹霑”忽悠成《红楼梦》中的曹雪芹。老百姓们也该醒醒啦!毛泽东批判俞平伯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一出戏。事实上俞平伯挨批时活得很滋润,生活工作无影响,在批他的1956年还被中国科学院文学所评为一级研究员。后来俞平伯被劳教,那是另外的事情了。
在政治势力介入《红楼梦》研究的年代,那些御用文人和学术骗子们肆无忌惮疯狂造假,但假的终究是假的,只要我们老百姓提高警惕,假的终究骗不了我们。更有趣的是,以冯某为首的御用文人和以周某为首的学术骗子为了“争功”相互撕咬,也不知上演了多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红学”故事!
崇祯煤山上吊是李自成造的假
人人都说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了,我看不是,我用四条证据力证崇祯皇帝煤山上吊是李自成造的假。
其一、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承天门,占据皇宫后,首要之事就是找到崇祯皇帝,农民军在“大楼宫中不得”之后,乃悬重赏,申严诛:“献先帝(崇祯)者万金,封伯爵,匿者,夷其族。”(《烈皇小识》卷八)奇怪的是,三天之后,直到二十二日,人们才在煤山上找到了崇祯皇帝的尸体,“二十二日庚戌得先帝遗魄于后苑山亭中,与王承恩对面缢焉,先帝以发覆面。”(《烈皇小识》卷八)“二十二日贼搜得先帝遗弓于煤山松树下,与内监王承恩对面缢焉。……发俱乱,内相目睹,为予言也。”(赵士锦《甲申纪事》)其实,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之说是极为荒谬的,煤山是紧邻紫禁城的皇家后苑,地方也不大,如果崇祯皇帝真的在煤山上吊,总不致于大张旗鼓搜寻三天之后方发现吧!史料记载,崇祯末年气候属于小冰川期,那年春天还下着小雪,树叶早已枯死,不要说是崇祯皇帝和王承恩吊在树上,就是一只小鸟挂在那儿,马上就有人会发现。也就是说,发现尸体的时间和上吊的地方是自相矛盾的,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之说是不可信的。
其二、俗话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人们真的见到崇祯皇帝的尸体了吗?其实没有,所有史料都记载,崇祯皇帝的尸体是“以发覆面”,电视剧看过吧,明朝的那种,男人的头发也很长,“以发覆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个蒙面人嘛!既然是个蒙面人,就没有证据表明那一定是崇祯皇帝。当然有人要说,总会有人过去拨开头发看看真假吧,如果是李自成造的假,谅你也没那个胆敢过去辩别真假,话说回来,就算你有那个胆,人家也不让啊!就像萨达姆卡扎菲贪了那么多,他们是不让你查的。而事实就是,人们所见的只是一位“以发覆面”者。
其三、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和证据,有人亲眼看见崇祯皇帝逃往了民间。众所周知,崇祯皇帝在十八日夜至十九日凌晨这段时间从历史上消失了,那么崇祯皇帝究竟去了哪里?二十世纪中叶,国民党败退台湾时把大陆上许多珍贵的文物都带过去了,其中有一部史料价值极高的著作《遇变纪略》,署名聋道人著,其作者亲历甲申之变,所记相当切实,文字亦颇生动。《遇变纪略》曝出了一条很另类也可以说是很惊人的消息,崇祯皇帝并没有和王承恩去煤山上吊自杀,而是带着老婆孩子逃跑了,李自成并且“令诸将南追”。聋道人云:“十八日,……吾乡刘光禄坐守东华门,是夜五更鼓返寓,遣使密与涂公(御史涂必宏)曰:‘皇上并中宫太子三鼓以轻骑逸民间’……李自成入大内,见帝踪迹,令诸将南追。……是日(指二十二日),知帝与太监王承恩并缢于煤山,遗有血沼一纸,皇后尸亦在宫中抬去,俱停于东华门侧棚内。”当然了,《遇变纪略》属于实录,聋道人把刘光禄亲见崇祯皇帝带老婆孩子逃跑之事记录下来,也把自己所听闻的“煤山上吊”之事记录下来。
其四、分析当时形势来看,李自成有重大的作案嫌疑。李自成从西安出征时,骂得很凶,到太原后,软下来了,不骂崇祯皇帝只骂贪官,到北京城下后,甚至提出要跟崇祯皇帝和解,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为什么会是这样?从西安杀到北京,宁武关又受了重挫,李自成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春天正是青黄不接时期,再加上北京城墙坚固,另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正在赶来。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南迁?就是崇祯皇帝料定了李自成会在北京城下死翘翘,但崇祯皇帝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人心的变化。就像萨达姆卡扎菲们认为美军会被伊拉克利比亚军队打垮一样,实际上美军一到那些军队作鸟兽散。因为搞独霸王是很伤人心的事,你权势大时人人怕你,当可以改变这种形势的条件成熟时鬼都不理你甚至还反戈一击,这是所有独裁者们当警醒的事情。其实当时崇祯皇帝的物质条件优势是很明显的,但人心变了,不说吴三桂故意在路上磨磨蹭蹭迟迟不到,守城门的早就盼望李自成来了,就这样崇祯皇帝稀里糊涂丢了国家。
李自成虽然进入了北京城,但形势对他依然不利,原来的那些问题没有得到多大解决,新的麻烦又来了。城外,吴三桂放弃了宁锦防线,如果再放弃山海关,清军铁骑就可直驱北京城下。城内,崇祯皇帝的下落不明,当时城里有许多传闻,或者说崇祯皇帝已经在城破之前夺门出逃,现在正在南逃路上,或者说他还藏匿在百姓人家。这也是有史书记载的。所以,李自成的当务之急就是活捉或杀死崇祯皇帝,从而证明自己是取代崇祯皇帝的真龙天子,从而取信于民,从而迅速在北京城内站稳脚跟以便痛击山海关外的来犯之敌。所以,李自成一面派将领率军南下追击,一面发出告示全城揖拿崇祯皇帝。当捉拿无果后,李自成被迫以假乱真,用“尸身以发覆面”来蒙混过关,伪造出崇祯皇帝“煤山上吊”的假象。
综上所述,所谓的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不过是李自成造的假。有人问,既然崇祯皇帝已经逃跑了,为何后来又不现身呢?这是因为,无论大清国皇帝,大顺国皇帝还是南明皇帝,他们都不愿崇祯皇帝还活着,(他们自己想做皇帝啊!)所以,逃跑后的崇祯皇帝也只能继续奉旨“牺牲”,不敢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笔者研红发现,《红楼梦》的作者是逃跑的崇祯皇帝,他不但没有上吊自杀,而且出家做了和尚,是禅隐的崇祯皇帝在伤悲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
《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这是由《红楼梦》内在结构即文本证据所决定了的,只是通常被人们忽略了而已。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红楼梦》第一回)
许多人认为,“将真事隐去”是抛弃、不理睬和不写“真事”,其实不然,“将真事隐去”应当是将真事隐藏了写的意思,所以才叫真事隐。因为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东西,虚构的故事,谈不上要不要将真事隐去的问题,只有作者将自己亲闻或亲历的真事隐藏在他写的小说故事中时,作者才会讲将真事隐去。我们要弄清楚的是,《红楼梦》这部书作者究竟隐去了什么样的真事?也就是说,《红楼梦》这部书究竟要写什么人和什么事?《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两段作者的“自云”,是以作者自己的身份而说出的话,可信度十分高,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作者自己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可赦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风夕月,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红楼梦》第一回)
须眉,是古代对男子的称呼,裙钗则是古代对女子的称呼。诚不若是确实比不上,的确不如的意思。何……哉?是为什么……呢?的意思。赖天恩祖德指依靠祖宗基业。纨是很细的丝织品。袴同“裤”,纨袴指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锦衣纨袴指华美衣着。饫甘餍肥指喝甜的吃肥的,相当于现代人所谓吃香喝辣的意思。跟锦衣纨袴一样,都是形容生活很优裕、奢侈。茅椽蓬牖。茅:茅草。椽:架在屋梁上的木条。蓬: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似柳叶,子实有毛。牖:窗户。茅椽蓬牖:茅草屋顶蓬草窗户,形容居住条件简陋,生活贫困。土器之未烧者谓之坯,己烧者谓之瓦,瓦灶即土坯烧制而成的简陋炉灶。绳床一词最早见于《晋书。佛图澄传》九十五:“(佛图澄)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故泉源上,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 绳床就是寺庙中和尚的坐具,俗称蒲团。
译文: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然想起以前身边那些女子,仔细想起来觉得她们的行为见识都比我强。为什么我堂堂一个男子汉的行为见识确实不如那些女子呢?(这些事情回想起来)我实在是很惭愧,也很后悔,但也无益于这无可奈何的日子。当然是这惭愧和后悔心理,就自己想把以前依赖天恩祖德时违背父亲和哥哥的教育、不听师友的规劝以至现在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昭告天下。我的罪固然不可赦免,但也不能掩盖起来,以免连累我以前身边的那些女子都失去传记。现在贫穷的生活和美丽的自然风景都不妨碍我心中(要为以前身边那些女子留下传记和把自己之罪昭告天下)的决心和志向,何况美丽的自然风景更觉得润人笔墨……。
作者在“自云”中明确指出,他写的是“以往”的事情,一是要把以往“不肖”、“荒唐”之罪,“编述一记”,“告普天下人”;二是记载“当日女子”的事迹,以显得自己家“闺阁中历历有人”,使之不被“湮没无考”。这话说得何等明白,就是要给自己和自己家中那些女子留下传记,也就是说,《红楼梦》这部书写的是作者自己的事,也就是作者的自传。当然,作者的自传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将真事隐去”,托言是一位“石兄”在记录自个儿的经历遭遇,故《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将自己的自传隐藏起来写呢?作者讲,他是因为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所以才将真事隐去。梦幻,即梦中幻境。历过一番梦幻,就是经历过一番梦中幻境般的生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作者没有明讲,但后面故事中是这样描述的:“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第一回)“乐极悲生”,表明人生遭遇了重大挫折,生活从云端跌落尘埃,“人非物换”,表明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万境归空”,表明原先所拥有的一切已经化为乌有。第五回又有“梦曲”云:“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显而易见,《红楼梦》作者经历了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即改朝换代,不然不至于“万境归空”“人非物换”“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改朝换代过程中,旧的统治阶级会被消灭新的统治阶级会出现,即使旧阶级中人侥幸逃脱,也会被新权贵们所不容,如果他想留下自己的传记,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真事隐去。
作者还讲,自己的传记写不写倒无所谓,但不要因此而连累自己身边的那些女子都没有传记,并且说,虽然我没有学过在虚构的小说故事中隐藏“真事”,下起笔来没有文采,但并不妨碍虚构出一段故事来将真事隐去,这样不但可以使自己身边的那些女子留下传记,还可以使世人赏心悦目,消除愁闷,不也是好事情吗?所以说是假语(虚构的小说故事)中存在真事云云。
作者将真事隐去之后,“假语”即小说故事中是一位“石兄”在记录自个儿的经历遭遇。故事大概是这样子的:
女娲练石补天剩余一块补天石被女娲娘娘抛弃在大荒山中,后来,这块补天石经过锻炼有了灵魂,能口吐人言,但并不具有人形,依然是一块石头,不过是一块有灵魂的石头而已!一日,一僧一道两仙来到“石兄”旁边高谈阔论,当聊起那尘世间的繁华时,“石兄”很是羡慕,遂苦苦哀求两仙把自己携入红尘中去见识见识。两仙答应把“石兄”携往人间,但觉得“石兄”太过于粗糙,且没有什么用处。两仙就大展法术,把“石兄”变为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再刻上八个篆文,认为这样才好在人世间安身立命。随后,两仙携带这块通灵宝玉往人世间走去,这时,恰逢仙界“神瑛侍者”要往人间投胎,两仙就赶过去让“神瑛侍者”夹带通灵宝玉一同投胎转世。贾宝玉出生时,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贾宝玉就是“神瑛侍者”投胎转世,他嘴里那块五彩晶莹的玉就是“石兄”,随后,“石兄”也就是那块“通灵宝玉”成为贾宝玉的命根子,陪伴在贾宝玉身边,一同亲历和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直到贾宝玉出家为僧,“通灵宝玉”才复归本源,“石兄”才回归大荒山中。本来,“石兄”是想到人世间享受一番富贵繁华,但天有不测风云,“石兄”投胎之处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石兄”没享受到多少富贵繁华,反而跟着主人历尽炎凉世态离合悲欢。回到大荒山中,“石兄”就把自己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红楼”)中所经历的一“梦”记下来,刻在自身的那块大石头上。因此,《红楼梦》故事又名“石头记”,也就是说,《红楼梦》故事乃是一位“石兄”所记。
故事接着讲,有一位空空道人从大荒山中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红楼梦》故事不但是“石兄”所记,而且是“石兄”记录自己“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石兄”亦对空空道人强调《红楼梦》这部书是在写自己,“这书是我自己的事体情理”,“是我半世亲见亲闻的”,“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也就是说,《红楼梦》故事是一位“石兄”的自传回忆录。
当作者把自己的真事隐去之后,“石兄”成了《红楼梦》这部书的作者,“石兄”也完全取代了作者在介绍《红楼梦》这部书的一些最基本的情况,比如,“石兄”讲《红楼梦》这部书“无朝代年纪可考”,读者就真的没有看到《红楼梦》故事的“朝代年纪”。既然“石兄”是作者的马甲是作者的代言人,“石兄”讲这“是我半世亲见亲闻的”, 记的是自己“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那么,《红楼梦》这部书就是作者“半世亲见亲闻的”,是作者“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只不过是作者“将真事隐去,存于假语之中”,即,《红楼梦》作者把自己的自传(回忆录)制成了谜语写成了“隐书”。其中,“石兄”的故事是谜面,现实作者的故事是谜底。设谜与猜谜本是常事,但《红楼梦》作者把自己的回忆录(自传)制成谜语写成“隐书”,这在人类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也许是后无来者了。
现实作者还借“石兄”之口反复强调,《红楼梦》不同于那些“通共俗套之旧稿”,他要“令世人换新眼目”。这部书跟那些“皆蹈一辙”的“历来野史”大不相同,他是有意识地“不借此套”,固而才显得“新奇别致”的。并且批判,历来野史:恶。风月笔墨:淫。佳人才子式的作品:假。而《红楼梦》跟这些“旧稿”“野史”“淫书”大不一样,不一样就是小说故事中隐藏有作者亲历亲闻的真事。“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正是《红楼梦》与那些通共俗套之旧稿即小说在内容、写法、风格上的根本区别。
所以,《红楼梦》表面是一部小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传,确切地说,是作者用小说故事影射自己坎坷经历的一部“奇传”!
结尾处作者还赋诗一首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一回)的确,如果《红楼梦》仅仅是一部小说,如果《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即小说故事中没有隐藏作者亲历过的且是后悔痛苦的往事,作者写作此书又哪来的“一把辛酸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