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辽沈战役国军主将侯镜如
也是中共党员
历史如戏。辽沈战役中,东北国民党军主帅卫立煌竟然是中共秘密党员。
但是不仅如此,统帅东北国民党军的另一将领侯镜如竟然也是中共秘密党员。
侯镜如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一大名将。在决定性的辽沈战役中,侯镜如率领一个集团军(四个军)主攻塔山驰援锦州。但是,他的实际政治身份却是中共地下党员。
侯镜如系黄埔一期学员,是国民党军的一位名将,蒋介石嫡系。侯镜如早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东征、北伐。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太原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湘西会战等战役。
1924年,侯镜如赴上海投考黄埔军校。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他的考官是身兼国民党宣传部长的毛泽东,时任黄埔军校在上海的招生委员之一。“经毛泽东主考,初试合格,领了路费赶到广州参加复试,被正式录取。“
1925年2月,侯镜如由周恩来和郭俊作介绍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侯镜如在贺龙的20军任军官教导团团长,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侯镜如担任中共河南省军委书记。后被捕,监禁在开封第一监狱。同时被关在这里的,还有后来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安子文,二人成为密友。1931年因中共地下组织被破坏,侯镜如失去与中共的组织关系。1933年侯镜如回到国民党军队任职。1945年抗战后,出任任北平警备司令。
1946年,侯镜如与周恩来会见,恢复了与中共的组织联系。
据侯镜如儿子侯伯文回忆,“在北平,父亲有一次在北京饭店见到了时任军调处的中共代表周恩来。事发突然,四目对视,侯镜如一时语塞……周总理机智地马上说‘我们有20年没见了!’即是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算起一直没有再见面。如果他说15年没见,那就等于说明父亲曾在地下党和周恩来共事过。”
侯伯文说,之后周恩来派陈赓与父亲在北京饭店密谈了一个多小时。“到现在也不知道其中的内容,陈赓传记里提到这个事情,但也没有写具体内容。”
密谈之后,侯镜如收到中共地下党城工部刘仁送来的安子文的亲笔信,带来周恩来、贺龙的问候,要他“回家”。此后侯镜如决心投共,在军内安排了地下党的秘密联络员李介人,伺机起义。
1948年,侯镜如任国军第17兵团司令。辽沈战役中,国民党锦州守军告急,蒋介石电令侯镜如指挥所辖的4个军驰援锦州,但侯镜如接受中共秘密指示,故意放慢动作,推迟11天才率领部队到达战地。此后,侯镜如在塔山遭到解放军阻击,相持多日,不能进军一步,直到锦州被解放军攻克。
建国后,侯镜如与陈赓、安子文关系一直密切。安子文1980年6月25日在北京逝世,遗留回忆录书稿。书中回忆记录:1947年7月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后,曾经奉命给侯镜如写信,信中说,“周恩来、贺龙二公关怀侯镜如,如果能回来,表示欢迎,过去是可以原谅的。”1安子文给侯镜如此信所谈“回家”问题,是针对地工人员的话语。安子文的信不是试探侯镜如的政治态度,而是代表中共高层承诺和表态,所谓回来——回家,就是“回到革命队伍”“归队”。
但是,当这部回忆录提交中央组织部审查时,官方竟然以继续保密为由要求家属删掉这段话。安子文的夫人刘竞雄为尊重丈夫生前意愿,坚决不肯删。最后有关方面妥协了,回忆录《峰火年代》得以出版。
因侯镜如曾经是中共秘密党员。安子文给侯镜如写信起“唤醒”的作用。因为侯镜如的组织关系已经中断近二十多年,所以安子文以此信续接党的关系。
另外一个关于侯镜如的重要证据,是李介人的回忆文章《我和侯镜如联系的前前后后》。李介人是侯镜如的外甥,也是中共方面与侯镜如直接联系的中共地下党员。
据李介人的回忆录:1947年“薛成业同志将安部长给侯镜如的信送到我的手中。我记得信的大意是—“镜如兄,周贺二公很关心你,欢迎你回到革命队伍中来。”
过了两天,在一个阴雨天,我来到侯镜如家,将信交给了我的舅妈,侯的夫人李嵩云,请她转交给侯。听说侯镜如接信后,同他的连襟、师长张伯权商量过起义的问题。他们二人原则上都赞同起义,但表示要创造条件,在有机会时才行动。”
1949年北平解放后,李介人调到中共中央社会部工作,当时的部长是李克农,局长是马次清。此后李介人与侯镜如的一切联系,都是代表社会部。侯镜如全家居住在香港,除了继续策动国民党军残部起义,就是为解放台湾预做准备。
李介人回忆中说:“五零年七月,因中央决定暂不解放台湾,我被调回北京。不久,接到侯镜如的来信,他要求回国。经组织向总理报告,总理批准后,由中央社会部办理好了回国手续,侯镜如同志全家便于1952年7月陆续回到人民的首都——北京。”
请注意,是中共中央社会部为侯镜如办理的回国手续,此表明侯镜如组织关系在社会部,归社会部领导。所以,侯镜如不能仅仅算做“投共的国民党将领”,而确实是中共的工作人员。
侯镜如在辽沈战役前,就已经下决心归队为中共效力。李介人的另一回忆《策动国民党九十二军起义的追记》(薛成业、李介人、季鸿集体回忆,《北京文史》第20辑)中说:“48年的秋天,侯镜如已晋升为第十七兵团司令。蒋介石在到东北锦州时路径北平,我得知侯镜如将随蒋到东北葫芦岛去指挥其他国民党部队支持锦州,我就赶紧写了封信给侯,大意是:如有需要,可供驱使。信的言外之意就是“能否扣蒋,搞第二次西安事变。”,但请示组织后,组织上认为这样做比较冒险,因为各方条件还不具备,不宜进行。后来,侯镜如接信后就对蒋布置的支援锦州一事消极对抗,迟迟按兵不动,打一些遭遇仗也不认真去打。锦州终于失陷了,蒋介石的援锦计划破产,气得暴跳如雷。”
侯镜如人生最大的手笔就是塔山战役,他是当之无愧的辽沈战役一大功臣。
目前所有当事各方关于辽沈战役的描述都肯定:攻克锦州是战役成功的节点,而塔山阻击战则是保证顺利攻打锦州的关键。侯镜如时任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司令,临危受命,率重兵集团军攻击塔山,驰援锦州。
本来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已经在葫芦岛设立了指挥所,派他的副司令陈铁负责,正是蒋介石力主侯镜如担任东进兵团总指挥的。侯镜如既不能让蒋介石发现他有背叛之心,还要暗中促使攻击失败,操作难度之大非常人所能为。
塔山其实不是山,没有险要地形,是一个易攻难守的据点。从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国共两军在这里展开了殊死搏斗。重点进攻塔山,蒋介石是抓住了解放军浩大攻势中的唯一致命弱点,但在1948年10月10日至10月15日这五天里,国军士兵却始终不能跨越解放军塔山阵地前的铁丝网。
蒋介石输掉了塔山也就输掉了锦州,进而也就失去了东北。其实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是有相当大的机会获胜的。因此辽沈战后,胡琏曾经总结说:“党国之败,始于塔山。”
长久以来,塔山之战成为军事史家热中的话题。国民党军集中多个师团的兵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炮火,占尽地利,激战五天——为什么就攻不破解放军两个师据守的临时野战工事?
塔山开战前,林彪被“吓破了胆”。 林彪在10月2日曾致电毛泽东:“……(塔山)采取集团行动向锦州推进,我阻援部队不一定能堵住该敌,则该敌可能与守敌会合。”,
林彪一再要求调兵回头打长春,毛泽东严厉地阻止了林彪。应该说,林彪的观点符合正常作战分析,他对于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能力具体了解超过毛泽东,他对塔山阵地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毛泽东当然知道中共在东北有一系列秘密棋子,叶剑英、安子文就在他身边工作,所以毛泽东并不担心塔山的防御。
侯镜如是如何暗中帮助解放军的呢?侯镜如在对塔山阵地攻击开始后,不仅不及时到位指挥(晚二天),到位后无所作为。
第一,调兵迟缓,巧妙拖延,贻误战机。10月2日宣布组建“东进兵团”,10月6日蒋介石带侯镜如乘“重庆”号巡洋舰到达葫芦岛第54军军部,部署锦、葫国军增援锦州的作战任务。所有被调集的军队距离葫芦岛的车船行程都在一昼夜以内。可是10月10日下午,独立第95师才从塘沽海运到达葫芦岛,11日赶到塔山。10月11日,总指挥官侯镜如才率自己的嫡系92军21师到达葫芦岛,他还借口傅作义不给换防军队,只带一个师来。而39军则等到战役快结束才从烟台到达葫芦岛。侯没有忘带坦克,只是晚了些,战车队从北京车运塘沽港,这些野战攻坚的重型坦克经海路到葫芦岛时,锦州已经被解放军攻克了。怎么延误的?可以说,每路军队迟延责任都与侯镜如无关,这正是微妙之处。个别延误错误发生,可以追究个别人责任;而多路延误发生,正说明总指挥难辞其咎。
第二,坚持失败的战术。解放军四纵在塔山堡阵地约1000米宽的正面上配置了16挺重机枪、49挺轻机枪、9门六0炮及团属迫击炮。在这种空前猛烈的火力面前,国民党军仍采取密集冲锋的人海战术,必然要遭到重大伤亡。可偏偏侯镜如反复组织敢死队搞集团冲锋方式。塔山之战,国民党军从始自终采取单一的战术。每次进攻以密集炮火开始,然后步兵按一梯队、二梯队、后续部队的顺序一拨拨冲锋。而且每次进攻都在凌晨四五点钟开始,中午前后会再组织一次大规模进攻,每日攻击不成会在黄昏撤退。国军士兵在敌火面前伤亡惨重,尸横遍野,侯镜如却始终不肯改变战法,我们不能不考虑侯镜如的真实用意。
第三,後续部队配置不足。据统计,14日一天战斗中国民党军曾经9次突破塔山防线;54军、62军和独立95师,都先後突破过前沿阵地。後续部队跟不上,一个反击,不是被赶出来,就是被吃掉。表面上是侯镜如指挥不当,坚持不改就是故意所为。
第四,故意附和错误主张。10月10日下午,国民党战地督察组组长罗奇带独立第九十五师从塘沽海运到达葫芦岛,11日赶到塔山。独立第九十五师号称赵子龙师,战斗力极强,在华北战场上被称为是能攻能守的部队。如果此援军立即投入战斗,不给塔山守军以喘息之机,战斗的结果是不难想象的。罗奇却坚持让部队休息一天,同时熟悉地形和敌情,然后一鼓作气攻破守军防线,以使独立95师抢得头功,侯镜如附和罗奇的主张。。结果给林彪守军休整提供极其珍贵的一天时间,阵地前原本已支零破碎的鹿砦、铁丝网、地堡等障碍物也得到了修复。
第五,散布悲观情绪,动摇军心。侯镜如明确告诉他的参谋长:“按我们目前的情况,对塔山、锦州是不能打进去,若打进去也出不来,如果不打进去还可以维持几天。”他指示参谋长拟定的方案,就是稳扎稳打,进可攻,退可守,这样也能应付蒋介石。从这两个方案付诸讨论所得出的结果来看,国民党军队将领的心态也可窥见一斑。他的犹豫情绪对战局肯定是有重大影响的。
过去关于侯镜如的事迹宣传恰恰在辽沈战役留下空白,这对于侯镜如显然是不公正的。我这是一段不能回避的历史,应该还历史本来面貌。
【附录】侯镜如简历
侯镜如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1月毕业,任教导一团排长。1925年2月侯镜如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冬,由周恩来、郭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7月参加北伐, 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十四师团参谋长。北伐军到达福州时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三师党代表兼师政治部主任。
北伐战争时期,侯镜如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准备和指挥工作,为暴动指挥成员之一;后任贺龙的二十军教导团团长,在南昌参加“八一”起义。1931年因中共中央保卫局局长顾顺章叛变,党组织遭到破坏,侯镜如与党失去联系。随后侯镜如加入国民党军队任职,1935年4月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侯镜如任国民党军第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师长,参加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枣宣会战。1943年4月,任九十二军中将军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兼任北平警备司令。辽沈战役时,蒋介石命令其指挥东进兵团从葫芦岛驰援锦州,率领11个师进攻塔山,不克。
辽沈战役之后,侯镜如还担任过国民党天津塘沽保安司令、长江防务预备兵团司令、福州绥靖公署主任兼华东军官团总团长。先后策划过九十二军起义,南方廖运泽兄弟的起义等。
侯镜如1952年从香港回到大陆定居。历任政务院参事。后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他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担任林副主席。担任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
人们注意到,解放后侯镜如的最高职务是全国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