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
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何新译文】
年轻时在歌楼上听到雨声,红烛光中纵情昏玩在绫罗帐下。
壮年时在客船上听到雨声,辽阔江面水天一线,秋风中孤雁失群发出悲鸣。
而今在僧庐下听到雨声,两鬓已斑白稀疏——
往昔悲欢离合都已淡定,随它雨儿在门外飘洒,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解读】
蒋捷(约1245-1305后),号竹山,南宋末期词人。生活于宋末元初,江南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29岁举进士。但是次年2月,元军渡江,宋军战败。德祐二年(1276)2月,太皇太后谢道清携5岁的宋恭帝奉传国玉玺,率百官投降蒙元,南宋亡国。蒋捷入元后不受征召,以布衣终老。
蒋捷的一生,早年富贵,生于锦绣丛中。中年后遭遇亡国之痛,此后避居草野。南宋亡国后,他的人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貌似平淡之语言,而实际寓有人生之悲与家国之痛,是蒋捷自己一生的象征性写照。
词中拟构了听雨的三个场景:
一、歌楼上(即妓馆),尽管楼外风雨,人却在红烛罗帐中纵情嬉乐。
二、风雨客舟中,人听到断雁西风,引起悲怆共鸣。
三、僧庙下,人已两鬓如霜,听风听雨,却淡定不动心,随便风雨飘洒到什么时候吧。
以三次听雨作为象征性意象——少年时不懂世情的轻薄玩闹,中年时宦海沉浮之颠沛流离,晚年寄居僧院之淡泊绝望,万念俱空,一任风雨顺其自然的无归宿感。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提炼出作者少年、壮年和晚年的三种感受。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令人悲凉。
蒋捷长于词曲,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寓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亡国之音哀以思,故蒋词意境多悲凄、通脱而造语奇巧,在宋词中独标一格。传世词作有《竹山词》一卷,近百首。
【附注】歌楼
歌楼,即青楼,又称勾栏瓦舍,也即酒楼。唐宋妓院所在也。(歌楼即青楼,即勾栏瓦舍,倡妓所聚,妓院也。可能起源于汉代兴起之官妓院,所谓“乐府”。)
唐宋皆有官妓院,文人以嫖妓为时尚。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盖唐宋词曲之兴起即与文人冶游妓院之文化现象有关,词曲乃青楼瓦舍歌妓之所唱也。
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凡京师酒楼……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记南宋杭州城“和乐楼”等十一座官营妓楼用官妓陪客:
“每库(那时妓楼被称为“库”)设官妓数十人……饮客登楼,则以名牌点唤侑樽,谓之“点花牌”。……然名娼皆深藏邃阁,未易招呼。”
而“熙春楼”等妓女侑酒:
“每处各有私名妓数十辈,皆时妆玄服,巧笑争妍。夏月茉莉盈头,春满绮陌,凭槛招邀,谓之卖客。”
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亦记有这方面情况:
“自景定以来,诸酒库设法卖酒,官妓及私名妓女数内,拣择上中甲者,委有娉婷秀媚,桃脸樱唇,玉指纤纤,秋波滴溜,歌喉婉转,道得字真韵正,令人侧耳听之不厌。”
并录当时著名官妓11人和私妓22人的名单。这些妓女的名字,正是那个时代的性感名字:官妓如金赛兰、范都宜、唐安安、倪都惜、潘称心、梅丑儿、康三娘、沈三如等;私妓如钱三姐、季惜惜、吕双双、胡怜怜、沈盼盼、普安安、徐双双等。
耐得翁《都城纪胜•酒肆》还记载有一种“庵酒店”,是“有娼妓在内,可以就欢,而于酒阁内暗藏卧床也”。
宋代这种歌楼、酒楼其实和今天夜总会之类场所差不多,都不外以色促销,或酒色兼营。惟一的区别,只是三陪售色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