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转帖:先 秦 昆 仑 地 望 考

0
0

      

华仁葵    李立政

 

内容提要  前,多从神话角度解读昆仑,现在各地又从实用主义出发在争昆仑。其实这是把文化概念的昆仑和地理意义上的昆仑山相混淆了,以致使原初意义上的昆仑文望和昆仑地望早已失落。但《楚辞》、《列子》、《庄子》.《史记》、《淮南子》、《尔雅》、《说文》等古籍中,记录的昆仑地理位置和昆仑地貌形态等的地望资据犹在,本文以“准其地望,皆与古书相合”为准绳,证认古济水之源——王屋山区的析城山是昆仑的原型山体。

 

自西汉武帝,尤其自明嘉靖、万历始,流传中国几千年、原为中原文化概念的“昆仑”, 演变成了地理意义的藏疆青“昆仑山”。不仅如此,《山海经》等古籍,更从又似地理、又似神异的角度,把昆仑带入了扑朔迷离的神怪之乡。今天的人们已不知以“昆仑龙图”、“太极八卦”、“开天辟地”、“中华域名”、“伏羲太皞”为代表的民族意义上的文化昆仑,而只知以“西王母” 神话为代表的昆仑山。东晋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展开了长达一千七百余年的漫长探索,但昆仑一词的真正含义仍然是千古悬谜。本次研考系从民族文化和可直觉的地望入手,以获得更多的有关昆仑的实物考据,期望最终能从根本上揭示昆仑文化的真谛。

 

一、厘正昆仑与昆仑山

先秦,所有涉及昆仑的古籍,均称呼其谓“昆仑”、“昆仑虚”、“昆仑丘”,鲜少称“昆仑山“。

历史上,“昆仑”与“昆仑山”本来就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只是在西汉以后,“昆仑”与“昆仑山”才产生了混淆,现在,有必要把这两个概念重新加以厘正。

(一)昆仑

“昆仑”、“昆仑虚”、“昆仑丘”,是先秦许多地理、艺文类著作对昆仑的同一称谓。那么“昆仑”诸词是什么意思呢? 杨雄《太玄》有 :“昆 (hŭn) 仑旁薄。” 郑玄《周礼注》亦有:“昆仑,即昆(hŭn)仑。”《康熙字典》集前人诸说谓:“凡物之圜浑者曰昆仑,圜而未剖散者曰浑沌。” 《汉字源流字典》:“山 广大浑然一体,故称昆 (hŭn) 仑。”表明“昆”是多音字,一读 (hŭn) ,二读  (kūn) 。 后来之所以混淆昆 (hŭn) 仑与昆 (kūn) 仑山,读音错误是其因之一。据许慎《说文·虚》谓: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虚本为大丘,大则空旷,故引申之为空虚。”《说文·丘》云:“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一曰,四周高、中央下为丘。”

以上释词表明:其一,昆仑、昆仑虚、昆仑丘,三者同义;其二,昆仑丘非人为堆筑,似山而比山低;其三,昆仑不是昆仑山,四周高而中央低,丘顶空旷,丘内空虚。昆仑当既表征天地浑沌,又表征天地判分,昆仑即“浑沌初开” 之意,这与“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故事有关,纯属于中原文化,而非外夷文化。

    (二)  昆仑山

史书第一次记载昆仑山的是司马迁著的《史记·大宛列传》。书中记叙张骞出使西域回朝后向武帝述职,言及“穷河源,河源出于田,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显见,这座汉代才命名之藏疆青间的“昆仑山”,与先秦便已盛名的“昆仑”根本就不是同一件亊。而汉时当地人仍称昆仑山为“南山”,两晋南北朝时称昆仑山为“阿耨达山”,宋代时称“昆冈山”,相反,昆仑山却很不著名。

昆仑山的真正成名也许是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起因是王圻所辑之《三才图会》。该书图文并茂,在其地理卷中首次以山川地理图的形式,把流传于民间“昆仑龙图”的“昆(hŭn)仑”曲解为昆仑山。从此多数国人便模糊了昆仑与昆仑山的区别,也把天下龙脉源在昆仑误解为源于昆仑山。真是差之一字,谬之万里。

在上古时代,中华先民认为昆仑居天地之中,有交通天地的“天梯”,天神可随便到人间活动,百姓也可以到天上反眏情况。到了颛琐为帝的时候,他对这种“人神杂糅” 的状况十分光火,就命重、黎两个大神“绝地天通”。这次重大宗教改革,使得以后历代帝王也不得再上昆仑,而是在其前山—王屋山天坛峰朝圣昆仑、祭祀上天。由此昆仑便逐渐远离了人世。不过,昆仑能够流传至今,也充分说明其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力。

 

二、厘明昆仑地望

    昆仑到底在哪里,这几乎成了一千七百多年 (东晋郭璞) 以来昆仑文化研究中提到最多的话题。本文从历史地理和民族文化的角度,运用实地考察的方法,如魏源《圣武记》所言“准其地望,皆与古书相合”, 来进行昆仑地望的考证。

(一)昆仑地理方位考

“昆仑”,是一个类似“浑沌初开”的文化概念,但不是凭空虚构的故事,而是必有形似昆仑的山体作为其创作的原型。而且,按照文化的地缘分布特性,昆仑文化是十分典型的中原文化,因此,这一原型山体必然在中原地区,而不可能远在荒漠的青藏高原。根据原始社会时期普遍存在的万物有灵、崇天崇山观念,大河之源的山体被视为距天帝最近,所以世界上各古老民族几乎都视域内大河之源的山岳为自己的圣山祖地。环视华夏古族,江、淮、河、济四渎内,唯有黄河以北的古济水③之源王屋山区系域内人迹可至者。

《列子·周穆王》记:“四海之齐(脐) 谓中央之国, 跨河南北, 越岱东西, 万有余里。”指的就是古济水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图括地象》载:“昆仑丘,天中柱也。”《说文·丘》道:丘,“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 相传人祖伏羲曾在王屋山仰观天象,发现北斗七星处于北天极的中央;俯察地理,又看到析城山周边山峰形状酷似北斗七星,就认为这里是大地的中央。《荀子·大略》曰:“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济源王屋山,实即上古王者所居之山。《水经注·济水》说:“济,齐也”,《尔雅·释言》:“齐,中也”。古时候齐通脐,古济水被称为天下中心“地脐”之水。源于圣山祖地的济水最神秘、最神圣,于是《尚书·禹貢》就有了“导沇为济” 三起三伏独流入海的精彩描述。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今夫赤螭、青虬之游冀州也……,过昆仑之疏圃,饮砥柱之湍濑”。这里说得也很明确:昆仑就在冀州,就在砥柱山不太远的地方。《周礼·职方》曰:“河内曰冀州。”春秋战国时,黄河以北为河内;砥柱,黄河三门峡之“中流砥柱”。因此可以确定:昆仑位于黄河北岸、古济水之源的王屋区。

   

(

二)昆仑地貌形态考

王屋山区有许多山体,究竟哪座山是昆仑的原型呢?据史料和实地考察证实,山西省与河南省交界的析城山,与古书中所记昆仑的地貌形态完全相合。《楚辞·天问》曰:“昆仑悬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用地理术语讲即是:昆仑悬崖陡壁,其上繁花似锦,就像悬在空中的大花园;昆仑四周有多层类似城墙的山体;山顶有南、北、东、西四座城门;昆仑西北还有传说“共工头触” 的不周山。古代风水家认为,从不周山刮来的是主杀生的刚风。其它古籍也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昆仑的这些地貌特征,足见其可信度是毋庸置疑的。

《禹贡》、《汉书》都记有析城山。顾名思义析城山是山顶离析之城,其山周边城堡、城垛均为天然形成,称为“增城” 十分形象(题图)。据考察,析城山为典型暖温带亚高山草甸,面积8.6平方公里,花枝总数达一百亿株以上,历来有“艳花海洋,天下风奇观;昆仑悬圃,万世名扬” 之誉。析城山特产“胭粉花”, 当地古谣:“胭粉花不下山,下山栽不活”、“胭粉不长王侯家,岂肯洛阳赏牡丹”,可见“昆仑悬圃”之美丽。自古以来,晋豫两省边民称析城山南北东西之“缺口”为四门,自析城山向南流之水叫南门河。至于不周山,是说析城山西北的斗顶,因山顶有缺,故为不周,相传是共工与颛琐争斗而留下的痕迹。

    析城山是一个发育非常完整的岩溶洼地,四边高中间低,可谓“昆仑丘” 的真实写照。在洼地内有300多个漏斗型落水洞,其中因漏斗底部被泥沙堵塞积水,于洼地中央形成了一个约7000平方米的岩溶湖,当地俗称娘娘池,雅称“瑶池”。瑶池南边的黑龙洞,是析城山上唯一的优质水源,甘甜可口,故称“醴泉”。这里的溶洞群还发现有上古人类活动遗迹,据此传说西王母曾穴居昆仑,也是有据可信的。

 

                                     三、结论

1、从古济水之源地理方位和析城山地貌形态皆与古书所载昆仑地望相合,当可认定古济水源区之王屋析城山是先秦昆仑文化的原型山体。

2、几千年来,昆仑名望如此之高,表明其隐藏着十分巨大的民族文化体系,因此,找到昆仑地望只是探求昆仑文化的第一步,只有揭晓全部昆仑文化内涵,才是最终目标。

 

注:

① 地望:原指地理位置,本文借指昆仑之地理位置与地貌形态。

②《淮南子》、《河图括地象》、《海内十洲记》、《艺文类聚》等历代古籍,均称昆仑“居天地之中央”,是“交通天地的天梯”。《尚书》、《国语》都有颛顼“绝地天通”的记载。

③ 《尚书·禹貢》最早提出了济水 “三起三伏、独流入海”说。济水起伏不定,越河而不浊,故先秦时视济水为神水,视济水之源为圣山。以后黄河改道,下游济水之名遂无,故本文称“古济水”。

 

作者简介:华仁葵,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      李立政,济源市政协文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原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2007年第15期,转载有删改)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