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读解毛泽东诗词:黄钟大吕气吞日月(之三)
大好河山,把握今朝
读毛泽东《沁园春·雪》
毛泽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塬)驱(或作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何新译稿】
北方寒冬景色
千里大地冰封
万里天空雪飘
远望长城内外
只见白茫茫一片
黄河上下
消失了激流滔滔
山岭似银蛇舞动
高塬像白象奔逐
要与老天一比高低!
待到晴朗日出——
看红艳阳光皑皑白雪
辉映相照会格外迷人美丽!
江山是如此娇媚
引动无数英雄竞相拜倒!
可惜那秦始皇、汉武帝
他们稍微缺一点文治的优雅
而唐太宗、宋太祖
也差那么一点风韵与情怀
不可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
其实只会弯弓狩猎射鹰雕
都过去了,这些匆匆过客!
要数论真正的风流英雄——
还是看今天的我们吧!
【何新解读】
(1)
毛泽东这首《沁园春·咏雪》极为著名,脍炙人口。
此词实际是一首咏史之作。而若结合写此词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那么这也是一首出征誓师之作。
《诗经》中已有不少咏史诗篇。自古以来,咏史诗词即为汉语诗中一个大类。但是历代咏史之作多为文人咏史,多为悲凉遗憾之词。最著名的如苏东坡的“大江东去”,王荆公的“桂枝香”,萨都剌的“彭城怀古”等等。虽然不乏壮怀激烈,但是结语无非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或者"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而已。
而毛泽东的这首咏史之作却与前人殊为不同。
盖此词非文人咏史,而是一位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历史的创造者的咏史之作。所以此词充满了居高临下而鸟瞰千古、放眼未来的无比强大的自信。
毛泽东自己说这首《沁园春》意在批判两千年封建历史的一个侧面。故结末句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流人物”一语,典故出自苏东坡的《念奴娇》“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毛泽东却恰恰反其意而用之。苏东坡说“浪已经淘尽风流人物”,我却说“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才刚刚来呢,方兴未艾!那么谁是当今的风流人物呢?——就是我们!
而正是这种自信,震撼了当年毛泽东的主要对手蒋介石。据说数年后,当蒋介石在重庆读到此词,竟大受刺激与震撼——尽管那时蒋某人在中国舞台上是政治军事的唯一威权主宰者,他却惊呼此词有帝王气象,认为毛泽东要做皇帝。
然而天命在斯,蒋又能奈毛何?
(2)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据前人考证:是写于1936年2月,地点在秦晋高原交界处的黄河之滨。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建立根据地。但是陕甘红区偏处一隅,地域狭小,且遭遇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敌军包围。从军事上看,当时红军力量弱小,陕北贫瘠也养不了多少兵。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指出陕北贫瘠,连人畜饮水都困难,向外发展是必须的。发展方向无非东、南、西、北、中五个。最后大家同意毛泽东提出的向东发展,发起主力东征的战略行动。红军欲进入山西,开辟吕梁山根据地。这是红军长征到陕北后的第一个大的战略行动。但是这个挺近华北的目标,此次东征并未能实现,而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实现的。
1936年2月7日,毛泽东率军从瓦窑堡出发,来到榆林清涧黄河之滨,准备渡河进入山西西部。途经清涧袁家沟时,遭遇大雪。毛泽东登山勘察进军路线时观看雪景,有感而作此词。
据中共党史,当时中共党军高层,对于东征行动并非都没有异议。而毛泽东的这首词充满昂扬斗志和历史自信,不是抒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吐露要从头创造历史的一片豪情,实际是一首东征北上的誓师和励志的壮词。
[据清涧县袁家沟村白炳池根据当地乡民的记忆:“毛泽东当天晚上回到这个窑洞里,压在两个书桌上,点起蜡烛,一页纸就把草稿写成。”]
(3)
80年代我在中国社科院作研究工作,曾得到当时的院长胡乔木的关注,与乔公有交往。乔公多次批改我的文字,不时有所召唤。1990年冬有一次乔公召我去家中,谈话并赐晚餐。
因乔公善诗词,我呈上当时所写的一些唐宋诗词解读的札记,其中也有两首是解译乔公的词。乔公翻阅后不甚以为然,说:“我的词不好。你为什么不写写毛泽东的诗词?那才是古今诗词之最壮观者”。
我说自己功力不够,有些意境一直没有读懂。比如《沁园春》中说“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而“欲与天公试比高”。山可以与天比高,说得通。但是“原驰蜡象”,原野、平原上的雪堆被比喻为奔驰的大象,有点不类,而且小小雪堆怎么能与天公试比高?未免过于夸张。——当时我年少轻狂,口无遮拦也。
但乔公闻之一笑,说:“你没有去过陕北吧?陕北人讲的原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就是土字边的那个‘塬’”。
我归后查《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皆无塬字,乃知古代并无其字。
而查《现代汉语词典》方见收有此字:“塬,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因知塬与墚、峁,原为陕北方言词,后引入地貌学,成为黄土高原几种地貌类型的正式名称。
也就是说,此塬字乃为现代地理学根据陕北方言的一个新造字也。
所以毛泽东《沁园春》“原驰蜡象”的这个原,其实并非平原或者原野,而是一垛垛黄土高原之原,即“塬”或者“大塬”(也是“太原”一词的由来)。
一座座大塬皆耸立于大地,雪后远观,似白色的蜡象,一座更比一座高,所以“欲与天公试比高”也。这个理解,受益于当年乔公,所谓一字之师,不能不为记录。
不仅如此,欲与天公试比高,此句在《沁园春》词中异军突起,实际别有深意,正是体现毛泽东藐视强敌,藐视天老爷之气概也!
1945年7月1日至5日,国民政府六位参议员褚辅成、黄炎培、章伯钧、左舜生、冷御秋、傅斯年访问延安。据左舜生的回忆录,毛泽东会见了他们。曾对他们如此说:“蒋先生总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我‘不信邪’,偏要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
——这也就是“欲与天公试比高”也!
(4)
关于《沁园春》一词的流传经过,据有关资料考辑如下:
1945年9月6日,毛泽东到重庆后,首先前去拜访在长沙一师认识的老师孙俍工。孙俍工曾在长沙第一师范任教,长于书法。毛泽东在一师附小任教时,曾听过孙俍工讲课。毛泽东后来苦练书法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早期曾经得益于孙俍工的影响和指点。
这次毛泽东前来登门拜访,孙俍工欣喜异常。寒暄过后,毛泽东拿出一纸给孙俍工道:“这是拙词一首,自己涂鸦,送与先生。先生看看这字写得有无长进。在一师时,先生教给我的书法要领,二十年来一直不敢忘记呢。”
孙俍工徐徐展开纸卷,是一幅横轴,就是毛泽东亲笔手书的《沁园春·雪》一词。孙俍工赞叹:“好!好!仿古而不泥于古!尽得古人神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由行而草,卓然自创一体,真不简单!你笔底获得自由了!”
毛泽东在重庆期间,第二个读到《沁园春·雪》的是他的一位老朋友、诗人柳亚子。
据《毛泽东年谱》记:9月6日下午,毛泽东同周恩来、王若飞“到沙坪坝南开中学访柳亚子、张伯苓。以《沁园春·雪》词书赠柳亚子”。
但据毛泽东1945年10月7日写给柳亚子的信:“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则赠柳亚子此词乃是10月7日的事情。
是日国民党的著名人物、元老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于右任和毛泽东都擅长诗词及书法。于右任已经读过这首《沁园春·雪》。于右任极赞这首词,他说:“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气吞千古。”
[按:实际上毛泽东在重庆给柳亚子题写的《沁园春·雪》书法有两幅。第一幅题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上,可能是9月6日初见所赠。但是毛泽东这幅字没有题下款,于是过几日后柳亚子又请毛泽东再次题写一幅。这应就是10月7日毛泽东所说的另一幅书法了。]
柳亚子对《沁园春》评论说:“此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肩,况余子乎?”
1945年10月14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文化界政治界的轰动。
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读此词后评论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但蒋介石则说:“我看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陈布雷)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
有此号召,蒋派笔杆子不自量力纷纷出动。于是一时间重庆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骚人墨客都东施效颦,填词唱和。据大致统计,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2月,重庆报刊发表《沁园春》和词30余首,但是无一首不是词语俚俗,意态卑贱,不堪入目。所以没有一首能够传世的。
柳亚子,字亚卢,善写旧体诗词。因慕辛弃疾为人,自号弃疾。早年投身革命,在广州与毛泽东有旧,多有诗词唱和。
柳亚子在重庆赠毛泽东诗曰:
弓剑桥陵寂不哗,万年枝上挺奇花。
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
杜断房谋劳午夜,江毫丘锦各名家。
商山诸老欣能健,白头相期奠夏华。
诗中粤海品茶,指的是1926年在羊城粤海楼中,柳氏曾与毛泽东密谋刺杀蒋介石之事,后为恽代英所阻。
毛泽东此次来渝即以《沁园春》一词为回赠。柳氏得词后,亦写了《沁园春》词一首为和: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
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
稼轩居士,祗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
艳想情着意雕
君与我,
要上天下地,
把握今朝。
【译文】
二十年后再次相逢,读你这首词
与我心意相共飞上云天。
可叹当年青梅酒醉人,
留下许多惆帐
黄河泥沙水浊,
但是四处横流。
邻人的笛声让我怀念老朋友
我对不起那些牺牲者
现在拔剑也难平心中之愤。
痛心的是:
那些举世无双的国士都成为牺牲者,是如此地美丽娇艳!
你的才华盖世
让古往今来一切的词人只能拜倒
苏轼与你相比,输了气概
辛稼轩作词,只会发牢骚
可笑那满人纳兰性德
写的东西柔情蜜意雕虫小技
只有你和我,
能上天下地,
把握时机!
[附注:词中山阳笛,用晋代向秀嵇康典故。伯阳,周伯阳,东晋王导时典故。]
此词在与毛泽东《沁园春》的众多和词中,也算是一首颇为可观的力作。但是柳亚子毕竟不过只是一介文人,却慨然而有当世之志,竟然要与毛泽东并驾齐驱“上天下地,把握今朝——这就未免不知深浅,不自量也!
【附注·柳亚子】
柳亚子(1887—1958),江苏苏州人。早年立志反清革命,创办并主持民族主义社团南社。20年代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毛泽东在广州任国民党宣传部代部长及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与柳亚子有交往为密友。“四·一二”政变后,柳亚子因为反蒋介石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柳亚子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