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转载]台湾《戡乱战争全史》华东部分(3)

$
0
0
 简评
  一、对策永循两条失败轨道行驶
  对策永循两条失败之轨道行驶,第一条轨道:“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同时也
是“以敌为师”,若不能“青出于蓝”,最多也仅能打个平手,唯孙子说:“战势,不过
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敌人若突然改变作战方法(道),我则必败无疑。清末
之捻军作战三纲:“以走制敌、伺机进攻、包围歼灭”,清朝名将僧格林沁奉召剿灭此飘
忽无定之捻军,其对策循“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第一条轨道,率满蒙精骑,“以动
制动,以快制快”,初战颇收成效,后向鲁西快速猛追至郓城附近,捻军首领张聪愚突改
为伏击战,猛追之清军陷入此陷阱,全军覆没,僧格林沁战死。第二条轨道:“欲制其人
必反其人之道”,曾国藩继僧格林沁剿灭捻军,其对策循此“欲制其人必反其人之道”第
二条轨道,改为“以静制动,以慢制快”,由此演绎出之方针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剿捻结果完全失败,所不幸者我戡乱战争恰以曾国藩剿捻失败之方针作为剿共之对策[作
者注:徐州绥署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上旬策定之作战计画指导要领第二条。]。剿共及戡乱战
争我军之对策亦循“欲制其人必反其人之道”第二条轨道行驶,扼举数例如下:第一,剿
共及戡乱战争前期,共军采“战略防御、战术进攻”,我军对策“战略攻势、战术进防”
,世界没有一个军事家会承认“战略攻势、战术防御”,因这成为“车拉马”,而不是“
马拉车”,仅就军事言,此为戡乱战争失败之真正根源。第二,共军“人海战术”,我军
对策“以火海消灭共军人海”,当时我军全凭部队携行之粮弹作战,有什么资格“以火海
消灭共军人海”,接战后无不粮尽弹绝,油干灯熄,全军覆没。韩战、越战中之美军,亦
无法以火海消灭中共及越共之人海,因中共和越共所实施者均为夜战、近战、攻击筑城、
坑道战,使美军飞机大炮坦克均英雄无用武之地,每战又必是奇袭,使美军尚未及使用武
器时败数已定,越战中美军最感尴尬者“始终无法辨别哪是越南善良民众,哪是越共”,
如何以火海消灭越共人海。第三,我军于运动中遭共军伏击或奔袭,对策“就地防御,固
守待援”,运动中遭共军伏击或奔袭,共军是预期遭遇战,我军是不预期遭遇战,遭遇战
要领除立采攻击,再无其它可供选择之手段,“就地防御,固守待援”,最后无不全军覆
没,刘戡兵团、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杜聿明兵团等均如此。第四,毛泽东说:“对什
么样的敌人打什么样的仗,在什么样的天候地形打什么样的仗,有什么样的装备打什么样
的仗”,此乃“兵形似水,水随方圆之器”之基本原则。孙子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
敌而制胜”,我军将其“误释”或“小觑”为“有什么打什么”,对策是“打什么有什么
”,重要装备均向外购置,且手捧美金买不到装备,有什么能力“打什么有什么”。越战
中之美军确是“打什么有什么”,恰败于饿得半死之越共;波湾战争之胜利,是成于大军
统率及战略战术,而非成于“打什么有什么”。
  二、战争或武力战根本在屈服敌人意志
  战争或武力战之根本,在屈服敌人意志,不是追随敌人研究对策,越战中之越共说:
“美国惯用刀叉吃饭,我们习惯用筷子吃饭,强压美国改用筷子吃饭,则我们一定胜,美
国一定败。”越共这不是对策,而是屈服美国意志,追随越共行动,则越共一定胜,美国
一定败。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谓不
战而屈人之兵,乃屈服敌人意志,彻底歼灭敌人,非将敌人杀绝,真正歼灭战,乃俘虏敌
人多,杀伤敌人少,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起至十一月一日
止,共俘虏俄军达205万3千人,此即孙子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德国最后战败,一
般战史评论:“自一九四一年九月基辅会战后,希特勒作战目标高加索油田,陆军总部作
战目标莫斯科,形成两头马车。”此乃肤浅之评,实际乃“自基辅会战后,希特勒及其陆
军总部作战目标,均由歼灭敌人转变为争城夺地。”只要能彻底歼灭俄军,莫斯科和高加
索油田不攻而自得。“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成为“对策”之口头禅,若依此“
对策”无论是美国改用筷子吃饭,或越共改用刀叉吃饭,均必败无疑。最后总结,战争或
武力战之根本,在屈服敌人意志,以达目的;越战是越共强迫美国改用筷子吃饭,不是越
共东施效颦改用刀叉吃饭,所以美国被迫只有光荣的撤退,等于猛狮被蚂蚁屈服,这就是
孙子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三、区分歼灭与蚕食攻击
  区分歼灭,系对敌人完成战略包围,继行战术分割,导向于各个击灭,然后以一部对
区分包围之各点围困,彻底集中兵力围攻其中某一点,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
逐次歼灭敌人。蚕食攻击,系彻底集中兵力,以大吃小,一口一口小口的吃,各个击破,
逐次歼灭,不是分散兵力同时吃几口,林彪在一点两面战术内说:“口不要张得太大,心
不要太贪,小口吃。”利德尔?哈特说:“咬下的份量,超过你可以嚼烂的限度,那实在
是一种愚行。”[作者注:钮先钟译《利德尔?哈特战略论》,页三四五。]本作战区分江
淮地区、淮运地区、江北地区等三个战场,各战场之兵力固定,不超越该战场作战,战场
与战场之间行动,鼓响锣不响,此起彼落,故似区分歼灭,而又非区分歼灭;似蚕食攻击
,而又非蚕食攻击,实际乃自行分割,画地为营,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此为最落伍之军
事思想及最落伍之大军统率。
  四、增援乃小部队战斗行为
  大军统率与小部队指挥最大差异处,乃在计画与预备队之运用,大军须依计画作战,
不可临机应变,使作战漫无轨道行驶,小部队战斗可临机应变;大军战略预备队以主动及
机动奇袭使用为本质,小部队预备队以防危、增援、逆袭使用为本质,故增援乃小部队之
战斗行为,大军统率之增援,乃将大军统率降低至小部队指挥,及将战略降低至战斗阶层
,在古今中外大军统率战史,只见拿破仑战史加达湖畔作战,拿破仑包围孟都亚要塞,实
施围点打援,奥军乌龙泽向孟都亚要塞增援解围,屡战屡败,最后人城俱亡;另抗日战争
松沪会战,日军迭次增兵均徒劳无功,后以战略预备队,以主动机动奇袭之势于杭州湾登
陆,始打开僵局。戡乱战争共军惯于围点打援及阻援打点,我大军统率亦创出战史空前未
有之奇迹,大军作战竟成为增援解围,并为引以自豪之对策,在用兵上复成战史之笑柄,
杯水车薪,以1个旅或1个团去打敌人3至5个师,及不以敌人为作战目标,而以被围之点为
作战目标,将干柴向烈火中投入。以本作战江北地区战斗为例,战场活动完全成为增援及
被歼,共军为3个师计9个旅另1个师级纵队,整新7旅由海安向李堡增援,被歼于立发桥,
李堡守军亦人城俱亡,整99旅由黄桥向如皋增援,被歼于分界镇,又以整79、整187旅由如
皋向分界镇增援,被歼于加力市,整26旅一个团由白蒲向丁堰增援,尚未接战,交警第7、
第11总队残部已向南突围,该旅始幸未被歼。以上之奇迹及乱象,乃产生于以指挥小部队
战斗习惯统率大军作战,将战略降低至战斗阶层,问题之根本,则产生于“战略全面攻势
、战术全面防御”之“车拉马”,而不是“马拉车”。
  五、人山、人海、人林战略及人海战术
  人山、人海、人林战略,为共产党所倡导之人民战争全貌,人海战略出之于毛泽东口
,毛泽东说:“动员全国的老百姓,就可造成陷敌于灭顶深渊之汪洋大海[作者注:毛泽东
,《论持久战》。]。”人山、人林战略则出于越共之口,越共说:“在湄公河、红河三角
洲这些地区,没有高山和森林,但只要能依靠广大民众,就可造成人山、人林,军队即可
得到比高山和森林更奇异的保护。”人海战术,出自于陈毅新4军新1师师长(原为第1师师
长)粟裕之口[作者注:管文蔚,《陈毅在大江南北》。],此不足为奇,彻底集中兵力以
众击寡,此为战术一般原则,但经一些军事外行将其渲染成共军特殊战法。本作战战场淮
海地区为一望无际之平原,但中共以“分田、穷人翻身”为号召,将百分之八十以上佃农
及贫农都动员组织武装起来,创出其人山、人海、人林战略,在此战略基础上施行其人海
战术,欲消灭此敌人,不是当时参谋总长所夸下之海口:“从军事上三至五个月便能解决
。”也不是本作战计画构筑碉堡线便能阻挡此股洪流,更非火海可以消灭其人海,必须在
一元领导下,对中共展开政治与军事联合斗争,政治方面建设之首在民生,立“平均地权
,使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节富济贫”,民之所欲,政府从之,以此为政治号召,继以
政治颠覆于前,军事歼灭于后,戮力实践政治号召诺言,以政治巩固于后。孟子说:“仁
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在仁义之师行仁之基础上,依颠覆、歼灭、巩固之三部曲指导
战争,本作战始易获致全胜,戡乱战争亦始有成。惟以上所言之政治,非为军中之政战,
又非军政时期之军政,系指国家宪政,及宪政之下人民做主的各级地方政府;政治巩固于
后不是一句神话,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时政治无武力随伴,政令无
法推行,在各级地方政府协力之下,动员组织武装民众,建立地方兵团,不脱离地方作战
,不流亡他乡他县他省,于原乡原土保卫地方政治,及行面的占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