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各野战军纵队与军分区的隶属及发展

0
0

【何新解放战争研究资料】

野战军纵队与军分区的隶属及发展

  • 资料来自:zhangbingyong

资料中难免有错误,欢迎指正。通过各个军区的纵队组建情况可以看出该根据地的建设能力。重点谈解放战争期间的,抗战时期变化频繁简单带过。

华中/山东/华野(三野):

华中/山东比较复杂,因为是两个军区和野战军的合并。

先说新四军。

抗战胜利后,一师苏中后南下建苏浙军区并统管六师,二师淮南,三师苏北,四师豫皖苏失利后去淮北,五师先湘赣鄂豫皖后成立老中原军区,六师苏南,七师皖江军区。除了三师北上东北,五师与王震部王树声部成立中原军区外,其余师合并成立华中军区。华中军区主要就是苏中,淮南2个军区和几个军分区。后苏中主力成立华野1,4,6纵,二师四师主力成立华野2纵,七师部分与二师5旅成立华野7纵,七师2个旅分别去了4,6纵。47年华中野主力北上后,苏中军区成立11纵,苏北军区成立12纵,江淮军区有34旅独立旅。

其实很多人说粟裕战败丢了苏中。但是苏中仍在敌我的拉锯争夺中,许多地区为我军地方部队的控制下,并且到淮海战役前期还一直提供地方部队升级补充野战军苏北兵团。11纵,12纵在淮海战役时期都是4-5万人的满员纵队,当然由于是地方武装升级的,战斗力比不了华野主力纵队。基本上,华中的几个军分区,淮南淮北丢的差不多失去提供兵源的能力,苏北能提供部分兵源,苏中则是一直能提供兵源。

再谈山东,抗战后山东军区统辖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5个军区、8个师、12个警备旅。山东军区先后抽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滨海军区第1师、第2师,鲁中第3师,渤海第7师,胶东第6师,第5师一部(许世友扣下1个主力团,用一个地方团代替去了东北),鲁中警备3旅、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注:是从这几个部队中抽调了一部分进入东北),共6万余人。46年初鲁中4师,鲁南8师2个主力师、11个警备旅划归新四军指挥。

滨海军区:警备第十、第十一旅,1946年4月,警备第十、第十一旅合编为滨海军区警备旅。1946年7月降为独立军分区。鲁中军区:第四师、警备第一、第二、第四旅,第二旅扩编为第九师。师长钱钧,政治委员李耀文,1946年7月,第一、四旅合编为鲁中军区警备旅。胶东军区:警备第四、第五旅,有第五师留下的一个团和第五旅合编为第五师(新),师长聂凤智,政治委员刘浩天,1946年1-5月,第五师曾改称警备第五旅。

1946年8月,第四旅扩编为第六师(新),师长刘涌,政治委员仲曦东。1946年9月编成警备第三旅。渤海军区:警备第六、第七旅,1946年7月,第七旅扩编为第七师(新),师长袁也烈(兼)、宋时轮,政治委员李曼村肖望东第六旅扩编为第十一师。师长肖锋,政治委员李曼村。

1946年10月,以王震部300人为基础扩编为渤海军区教导旅后该部去了西北野战军。鲁南军区:第八师、警备第八旅、第九旅,警备第八旅、第九旅合编为第十师。师长贺健,政治委员张雄。到1946年10月,山东军区共有四个军区,1个独立军分区,四、五、六、七、九、十、十一等七个师又四个旅以及新四军第二旅。

1947年2月组建华东野战军时,4、9师、鲁中警备旅和编为8纵,5、6师、警备第3旅编为9纵、7、11师编为10纵,10师、滨海警备旅编入3纵(原8师),至此,原山东军区部队编为3、8、9、10四个纵队。

新四军部队仍为1、2纵队,转战到鲁南的华中野战军1师(原8纵)编为4纵,6师(原6纵)编为6纵队,华中9纵编入2纵。华中7纵改为11纵,留在苏中,华中10纵改为12纵,留在苏北

1947年8月,胶东军区地方部队新5师6师编为13纵。鲁中和鲁南军区部队合编鲁中南纵队2个师,渤海军区部队编为渤海纵队2个师。49年初胶东军区部队又组建了第四批5师6师并改编为一个军,不过该军随着50年裁军又被裁撤。由此看出,胶东,渤海都组建了四批野战军,鲁中鲁南组建了3批野战军,滨海2批野战军。因为国民党重点进攻,鲁中鲁南滨海3个军区被占领严重才导致兵源补充稍弱。淮海时期,山东,华中在后期补给的能力充分证明了这2个根据地的建设比较成功。


晋察冀的情况:

1945年对日寇发动大反攻后,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晋察冀军区

在部队结构上作了新的调整,一方面发动适龄青年参军、参战,将原来的小团扩编为大团,另一方面将一大批地区队、县支队和县大队编组为正规团,以提高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经过扩编后,晋察冀军区共辖冀晋、冀中、冀察和冀热辽四个二级军区和直属炮兵团(以炮兵训练队为基础组成)。

二级军区及其下属军分区的部队编组情况如下:  

晋军区共辖4个军分区,15个团;冀中军区共辖5个军分区,29个团(总队);冀察军区共辖5个军分区、23个团(支队);冀热辽军区共辖5个军分区、26个团。以上各部队在编组和扩编过程中,有的补充了大量新兵,有的则由地方武装升级为野战正规团,此后,以上各部队有部分北上挺进东北,有部分编组为野战部队,剩下的则留在地方军区驻守防区及协助野战部队进行大规模的作战。

1945年9月21日,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书记处关于“扩大与补充兵员”的指示,对部队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集中所属军分区的主力部队编成八个野战纵队,其编成情况如下:  

以冀察军区部队一部组成冀察(郭天民)纵队,辖第6旅、第7旅、第9旅及骑兵旅。  以冀察军区部队一部组成冀察(刘道生)纵队,辖第8旅、第10旅。  

以冀晋军区一部编成冀晋(陈正湘)纵队,辖第3旅、第4旅。以冀晋军区一部编成冀晋(赵尔陆)纵队,辖第1旅、第2旅、第3旅。  以冀中军区一部编成冀中(杨成武)纵队,辖第11旅、第12旅、第13旅和第40团、第41团。  

以冀中军区一部组成冀中(黄寿发)纵队,辖第1旅、第2旅。  

以冀热辽军区一部编成冀东(詹才芳)纵队,辖第12旅、第13旅、第14旅。  

以冀热辽军区一部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一部编成热辽(黄永胜)纵队,辖第22旅、第27旅、第30旅和炮兵混成旅。  

三、1946年3月初,中共晋察冀军区中央局发布《关于复员工作的通知》和精简整编部队的指示,据此,晋察冀军区于当年3、4月间对部队进行第1次精简整编,部队由9个纵队26个旅(含于1945年12月由晋冀鲁豫军区调归晋察冀军区建制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整编为4个纵队11个旅,具体整编情况如下: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整编为晋察冀第1纵队,辖第1旅、第2旅、第3旅。  

以冀中(杨成武)纵队和冀中(黄寿发)纵队整编为冀中纵队,辖第11旅、第12旅、第13旅  

以冀晋(赵尔陆)纵队和冀晋(陈正湘)纵队整编为冀晋纵队,辖第3旅、第4旅  

热辽(黄永胜)纵队番号撤销。第22旅第65团、第67团和第30旅合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旅(后改称热辽军区独立第16旅),原番号撤销;第27旅第70团编入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旅(后改称辽河军区独立第16旅),原番号撤销,第31团、第71团和第22旅第64团合编为热辽军区独立第17旅,原番号撤销。  

冀东(詹才芳)纵队番号撤销。第12旅、第13旅、第14旅调归冀东军区建制。  

四、1946年5、6月间,晋察冀军区对部队进行第2次精简整编,部队由4个纵队11个旅整编为4个纵队9个旅,具体整编情况如下:  

把冀察纵队第8旅番号撤销,第22团、第24团合编为冀察军区独立第5旅,第23团调归第6旅,番号改为第18团,原第6旅第18团和冀察军区独立团合编为冀察军区独立第4旅。

把冀中纵队第11旅番号撤销,第31团、第32团分别编入第12旅、第13旅,旅部及第33团和冀中军区第72团、第79团合编为冀中军区独立第11旅(后改称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第13旅第38团和冀中军区第46团、特务团合编为冀中军区独立第14旅(后改称冀中军区独立第7旅)。  

五、1946年7月,为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要,晋察冀军区

对部队进行第3次整编,这次整编主要对部队编制作了科学性调整,其编成情况如下:  

晋冀鲁豫第1纵队改番号为晋察冀第1纵队,辖第1旅、第2旅、第3旅

冀察纵队改番号为晋察冀第2纵队,辖第4旅(第6旅改称)、第5旅(第7旅改称)  冀中纵队改番号为晋察冀第3纵队,辖第7旅(第12旅改称)、第8旅(第13旅改称)冀晋纵队改番号为晋察冀第4纵队,辖第10旅(第3旅改称)、第11旅(第4旅改称)  

六、1946年12月至1947年1月,晋察冀军区对部队战斗序列作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在本次调整中,除了第1纵队(原晋冀鲁豫第1纵队)及所辖部队奉中央军委指示由晋察冀军区调还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外,其余三个野战纵队均得到了充实和加强,所辖部队分别由两个旅扩充为3个旅,并调整了部分旅的建制,具体扩编情况如下:  

将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调归第2纵队建制,改番号为第6旅,辖第16团、第17团、第18团,分别由原独立第8旅第22团、第23团、第24团改称。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是于1946年6月由冀中纵队第11旅旅部及第33团和冀中军区第11军分区第72团、第9军分区第79团整编组成,开始称第11旅,7月份改番号为独立第8旅,原来所辖第22团、第23团、第24团,分别是由第33团、第72团、第79团改称。  

将察哈尔军区第11旅调归第3纵队建制,改番号为第9旅,辖第25团、第26团、第27团,分别由原第11旅第31团、第32团、第33团改称。察哈尔军区第11旅也就是原来第4纵队第11旅,于1946年11月划归察哈尔军区建制。

将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调归第4纵队建制,改番号为第12旅,辖第34团、第35团,分别由原独立第2旅第26团、第27团改称;同年7月,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第63团调归建制,改称第36团。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是于1946年6月由冀晋纵队第3旅第12团和冀晋军区第4军分区独立第8团、第9团整编组成,原来所辖第4团、第5团,分别是由第8团、第9团改称。  把第4纵队教导旅改番号为第11旅,辖第31团、第32团、第33团,分别由原教导旅教导1团、教导2团、教导3团改称。  

七、1948.5月。以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留下的部队组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由徐向前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及政治委员,调王建安为副司令员及副政委(王建安未到职,由周士第接任);华北军区第一兵团辖三个纵队:第8、第13、第14纵队。[注:48年7月,14纵调归军区直属;48年8月,由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部队组成15纵,辖43、44、45旅]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主要担负太原方向作战任务。以原晋察冀野战军部队组建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杨得志任第二兵团司令员,罗瑞卿兼第一政治委员,杨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员;辖华北军区第二兵团辖4个纵队:第2、第3、第3第6纵队。以原晋冀鲁豫和晋察冀军区炮兵旅分别组成华北军区炮兵第一、第二旅,由华北军区领导,分别配属第一、第二兵团指挥作战。另外,第1纵队仍属北岳军区建制,第7纵队仍属冀中军区建制。以华北军区第一、六纵及二纵2个旅组建华北军区第三兵团,以杨成武任司令员,李井泉任政委,李天焕任副政委。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向绥远挺进,拖住傅作义主力,使其不出或少出关增援东北。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包围太原阎锡山,第二、三兵团主要任务是在冀东、平绥方向钳制华北敌军,在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下,配合东北野战军作战,后来分别消灭张家口、新保安的敌军。

可以看出,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形势失误8个野战军裁撤成4个,另由于缺少大兵团作战经验,尽管有晋绥的配合还是在大同集宁打了败仗。中期在朱刘整顿慢慢恢复,后期在合并了晋冀鲁豫后成立3个兵团(冀热辽划归东北)。光看晋察冀的各个军区,明显不及晋冀鲁豫的各个军区的兵源补充有实力。

晋绥陕甘宁以及西北野战军:

晋绥46.8编成3个纵队,即以原第358旅、独立第1旅编为第1纵队;以第359旅,独立第4旅编为第2纵队;以独立第2、第3旅与新建的独立第5旅编为第3纵队,归晋绥军区建制,称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李井泉。11月10日,以抗日军政大学第7分校(欠第2大队)为基础组成晋绥军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11月22日,第2纵队等配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参加了吕梁战役。接着,又配合晋冀鲁豫部队进行了汾孝战役。在此期间,晋绥军区第1纵队奉命开赴陕甘宁边区作战,调归西北野战军建制。

48年第10、第12旅为基础组成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1、第14旅及骑兵第1旅(骑兵旅改称)组成西野第8纵队,担任绥远作战任务,归西北野战军建制。西野:194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晋绥军区第1纵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所辖新编第4旅、教导旅、警备1,3旅,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张任司令员,习任政治委员,王世泰任副司令员,廖汉生任副政治委员,阎揆要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后彭兼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张任副司令员,习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下辖第1、第2纵队(晋中入陕归建)、教导旅和新编第4旅,共2.6万余人。

8月初,晋绥军区第3、第4纵队入陕拨归西北野战军建制。西北野战军总人数达4.5万人。9月20日,由警备第1、第3旅和骑兵第6l师组成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王世泰任司令员,张仲良任政治委员。l0月11日,由教导旅、新编第4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罗元发任司令员,徐立清任政治委员。至此,西北野战军已发展到5个纵队和山炮营,7.5万人。948年7月,以晋绥军区独立第10、第12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彭绍辉任司令员,孙志远代政治委员。同月,以晋绥军区第1 1、第14旅和骑兵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姚喆任司令员。两纵队组建后分别留晋中和晋绥地区作战。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所属各纵队依次改称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军,骑兵第1、第2旅改称骑兵第1、第2师,总兵力l5.5万人。后华北18,19兵团归一野指挥。综上看来西北军区只有晋绥下面的军分区有兵源补充能力,山东渤海军区也支援了西北一个旅。

东北军区的情况:

1945.8,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三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同冀热辽部队合计11万,各地干部2万,架子团100个(山东30,晋察冀25,晋冀鲁豫25,华中20)。

1945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到1946年3月,全区歼灭土匪7万余人。在这期间,对部队初步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4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充实地方武装。

1946年8月至10月间,先后以山东第1、第2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7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华中第3师(欠第7旅)组成第2纵队;以山东第7师及华中第3师第7旅组成第6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3、第4纵队,陕甘宁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全区共有野战军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 约12万余人。

为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1947年3月,建立了9个炮兵团,27个营,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

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

1947年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在长春至沈阳段和沈阳至吉林段铁路两侧地区发动了夏季攻势,歼国民党军8万余人。8-9月间,以12个独立师(旅)编成第7、第8、第9、第10纵队,并成立了南满、冀察热辽两个军区前方指挥所(后改称第1、第2前方指挥所)。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周、肖任副司令员,罗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李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1第11、第12纵队。

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东北野战军冒着零下30℃的严寒,发动了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5.6万余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为适应大规模进攻作战的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了二线兵团建设,从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后组训了164个团,为主力部队输送新战士37万人。同时,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虏士兵补入部队。继续加强炮兵建设,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纵队,统一指挥与管理所属炮兵部队。各步兵纵队、师、团也分别扩建了炮兵团、营和连。全区拥有战防炮、迫击炮1600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600余门,高射炮116门。

1948年7月,以护路军所属部队为基础扩编为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共1.7万余人。至8月止,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103万人。为便于作战指挥,8月14日,建立了单独的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林兼司令员,罗兼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部,肖劲光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原第2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此时,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 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可以看出,东北在47.7月之后才大量组建新团,并且把新兵团组建为独立师,几个独立师组成新纵队,7-12纵都是独立师组建。这样可想而知东野的战斗力了,独立师和新纵队都没啥大兵团作战经验,估计连华野11,12纵,渤海纵队都不如。

老中原军区:

1945年10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以新四军第5师、八路军南下支队、河南军区部队与冀鲁豫军区部队8分区一部组成中原军区,由李先念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首道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下辖河南、江汉、鄂东军区和2个纵队。

突围前中原军区下辖两个纵队和三个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原皮徐支队)1团:原皮徐支队35团(由太行769团抽调建制班,部分县大队抽调建制连组成)、太岳59团一部组成。2团:原皮徐支队3团(前身为太行新一旅组建的3团)、太岳59团一部组成。3团:原新四军5师14旅40团(原5师特务团)。第二旅:(旅长张才千)4团:原水东8团(沿革为115师晋西支队2团、115师教3旅8团)5团:原嵩岳军区4支队,延安385旅770团,6团:原新四军5师14旅41团。第三旅:(旅长闽学胜)7团:原嵩岳军区6支队,太行13团,8团:原嵩岳军区2支队18团,太岳18团,9团:原新四军5师14旅42团。第二纵队:13旅:(旅长吴世安,政委杨焕民,原新四军五师主力)37团、38团、39团;15旅:(旅长王海山,政委陈先瑞)43团:原新四军5师15旅一部、河南军区挺2团(延安警2团一部)44团:原新四军5师15旅一部、河南军区挺4团(延安警2团一部)45团:原新四军5师15旅主力;359旅:(旅长郭鹏,政委王恩茂)江汉军区(独1旅辖1、2、3、警卫团,江汉支队(后改4团))旅长:罗厚福,政委:文敏生鄂东军区(独2旅辖4、5、6团)旅长:吴诚忠,政委:张体学河南军区(独3旅辖7团、警卫营、豫鄂边游击支队)旅长兼政委:黄林。

中原突围后,保存下来北返的部队1旅,原建制7000人,保存5000人,去了华野当独立师,后去华北1兵团。359旅+中原军区警卫团,保存1860人,去了西北野战军。豫鄂陕军区13旅、15旅、河南军区7团、2旅6团(欠2个营)、3旅8团,保存7000人,其中陕南游击队约500人(晋城整编为晋冀鲁豫12纵时补充至8300人,保留37、38、39、45、7、8团,另编警卫团,两个旅部改为34、35旅),该部南下组建新的江汉军区。

鄂西北军区2旅(欠6团)、3旅(欠8团)、老江汉军区部队,保存约4500人。其中包括4团、江汉军区警卫团一部、江汉1团4个连、7团3营、5团5、7连,江汉2团一部,零散人员800人。部队后改编为中原游击纵队和皖西人民自卫军,与刘邓部队会合时发展到8400人。

鄂东军区(独2旅),保存300人,编入皖西人民自卫军。中原部队后来的发展13旅37团、2旅4团、3旅8团后编为江汉军区独立旅,后改为湖北省军区独立1师,4团建国后不久改为公安部队执行营建任务,后撤销。13旅38团、15旅45团(这个团是由15旅保存部队合编的)、江汉3分区11团(原江汉1团、李人林支队)后编为江汉军区独立2旅、湖北省军区独立2师,后改为恩施军分区,所属部队改为炮兵。3旅7团3营发展为皖西人民自卫军37团,后编为10军30师90团,建国后编入海军。1旅后为181师。

晋冀鲁豫野战军与所属军区:

晋冀鲁豫发展脉络比较清晰。

抗战前129师及115师一部,创建了晋冀鲁豫军区。

1945年8月20日成立,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滕、王任副司令员,薄、张任副政治委员,张兼政治部主任,任政治部副主任,李任参谋长,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军区。军区驻河北省涉县,后迁至邯郸市。46年野战军成立后,冀鲁豫成立1纵(杨带着去晋察冀转了一圈又回归刘d指挥,杨留晋察冀),冀南成立2纵,太行成立3纵,太岳成立4纵。这是第一波。

2个月后,太行成立6纵,冀鲁豫成立7纵,太岳军区成立的2个旅归4纵指挥(5个旅的纵队,后有个旅调出),1纵与7纵合并新1纵(都是冀鲁豫部队)。冀南一个旅去6纵1个旅去西北野战军。老西北军起义38军归太岳指挥。这是第二波。47年7月太岳成立8纵,太行成立9纵,冀南成立10纵,冀鲁豫成立11纵,新四军五师成立12纵。这是第三波。

48年划归华北军区后,太行,冀南,太岳,冀鲁豫又分别成立13纵,14纵,15纵,冀鲁豫独立1旅3旅。这是第四波。冀鲁豫是被敌军机械化兵团破坏最严重的军区。包括刘邓,华野在内五六次在冀鲁豫渡黄河南下。

以上可见老区晋冀鲁豫发展野战军的能力多么强大,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发展了四波,中原新区豫皖苏、豫西、陕南、桐柏、皖西、豫皖、江汉没能力发展野战军反而消耗野战军支持地方发展。晋冀鲁豫南下后的1,2,3,6,9纵缺员严重,西北军38军,10,12纵地方军区化,失去野战能力。华野3,8纵也补充了部分部队去豫皖苏军区。中原新区直到淮海战役后才重新从地方军区组建野战军,但是中原新区组建的野战军在49-53年相继裁撤,二野留着的都是老区主力发展起来的野战军。

另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湘鄂赣边区纵队等敌后武装。

同苏浙军区在江南的部队北撤相比,老中原军区没能及时北撤很令人疑惑,另外两广纵队46年7月做美国船北上烟台,为啥老中原军区没在46年6月全面开战的时候及时突围转移?看了很多中原突围的资料,发现几点:

1,该区部分领导右倾,特别是郑位三,不主张打,涣散士气。2,mao要该区拖住敌人而让敌人不增兵其他区域特别是东北,典型的牺牲南线减轻北线,而且该策略后面一再实行,包括三路四城,出击大别山,七月分兵,江南跃进。可笑的是没拖住,两个月后大部分敌人增兵华东。3,中原突围初期,除了王树声往西南方向的一队被严重围歼,皮旅和李先念都成功突出,李部4万人出来后竟然没有找机会北渡黄河去晋冀鲁豫,竟然想在鄂豫陕这么贫穷的山区建立根据地,被胡宗南消灭殆尽,可见肯定还是中央遥控指挥要其建立根据地。剩余7000人还是北渡黄河才保存下来。而后组建借晋冀鲁豫12纵,依然避免不了回江汉打游击的命运。

1946年6月左右,华中粟裕指挥3万多野战军,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7万左右,东北林彪指挥11万左右。晋冀鲁豫刘邓指挥6万左右。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