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华野全军交给你”,毛主席说过这话吗?

$
0
0

【何新解放战争研究札记】

何新考据:所谓粟裕谦让华野司令员事件不可能发生

(8.13修订稿)

【本文提要】后人所编撰的《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关于粟裕在城南庄​谦让华野全军司令职务的说法,流传甚广。但是实际上此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也完全没有可信史料作为佐证。

这个说法,实际上与军委及中央当时的全部指示和电报皆相抵牾。有人以此作为粟裕的高风亮节的美德表现,当做一种民间故事大肆颂扬(犹如朝鲜有金日成手枪打下美国飞机的故事),但对于严肃的历史、军史和传记,这种经不起推敲的乌龙故事,似乎还是少讲为好。

​【正文】

《粟裕战争回忆录》以粟裕将军回忆录为名,但实际并不是粟裕将军本人生前的亲口或者亲笔记述(见该书编后记中的说明)。此书是在粟裕将军去世后,主要由工作人员根据他生前留下的一些资料整理编写的。

我很敬重粟裕将军。但是遗憾的是,近年有一些完全违反史实以至常识的神化性吹捧,已经歪曲而玷污了粟裕将军的形象。

由于《粟裕回忆录》此书出版时间较早(1987),而当时的军史资料又很少公开出版发行,所以此书影响力很大,影响了后来的很多军事作品。

但是随着近年军史、战史资料的公开,研究者已经发现《粟裕回忆录》有很多误导和失实的情节。以下是我最近发现的一个失实事例,值得深入考证。


《粟裕回忆录》P430说:城南庄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对粟裕说:中央决定陈毅调任中原局副书记和中野副司令,因此“以后华野交给你来搞”。粟裕称:“这个消息对我真是太意外了,我非常着急,当即再三要求让陈毅同志仍回华野。”——这就是近年流传极广、极为著名的粟裕高风亮节推让华野司令的故事。

——那么,此事可信吗?

据有关资料,城南庄会议于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召开。会后,粟裕返回华野西兵团司令部。

我们此前已经考据而指出,1947年7月—8月以后,中央军委电报多次指示,原华东野战军分为二部分:一部为许世友、谭震林的山东兵团,隶属华东军区和中共华东局管理。另一部为粟裕、陈士榘、张震的西兵团,隶属晋冀鲁豫中央局管理。陈毅作为华野司令员但是随西兵团指挥和行动。(以上有关中央电文可参看本博前此的转载。)

《粟裕回忆录​》中这个“让司令员”的情节记述,当中不可信的失实信息很多。在此仅列举重要的几点如下:

第一、如果在城南庄毛泽东已决定改变以前的分兵决定而将华野全军交给粟裕统管,从而有这个“华野以后由你搞”——接手陈毅为华野全军司令员的交代,那么按照中共的组织原则,如此重大的军事职务任命,毛泽东绝不可能仅仅通过一次私下的口头交代而私相授受。必会在以后有正式的组织任命以及电文。

但是,经查阅中央有关电报,不仅没有这样任命或者授权的电文,恰恰相反,就在粟裕回西兵团(5月8日)不久的5月29日,中央军委发电给粟裕,再次明确了华野东西两部作战之间没有统属性的相互关系:

——​“粟陈唐兵团(即西兵团)之作战与许谭兵团(即东兵团)之作战必须各作独立作战之计划,即两兵团只作战略上之配合,不要企图作战役上之配合,以免互相牵累依赖,失去独立部署之战机”。(中央军委5.29电文)

——也就是说,在城南庄会议后,粟裕仍然只被授权指挥西兵团而须独立作战。​

第二、关于陈毅调到中原局任职的中央决定,根本不是5月的城南庄会议期间才决定的,而是早在此次会议之前的一、两个月做出的,在粟裕还没有去城南庄开会的1948年3月23日中央中央已经做出有关决定并已经通知陈毅及粟裕等人:

由中原局管辖津浦路东陇海路南包括豫、陕、鄂整个地区,统一该区党政军民一切工作之领导”,以“陈毅、邓子恢同志加入中原局任书记”。(军委3.23电文)

 

第三、1948年5月9日即在城南庄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通知决定,全面改组各个地方的中央局,包括:

(1)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以刘少奇兼华北局第一书记,薄一波为第二书记,聂荣臻为第三书记。

(2)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两个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以聂荣臻为司令员,薄一波为政委。

(3)以原华中解放区及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区归属中原解放区,重组中原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

(4)于中原局下成立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军区及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第二副司令员。(中共中央5.9通知)

1948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再次致电中原局:任命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张际春、李雪峰6人组成中原局常委。(中共中央6.26通知)

1948年7月2日,中原局根据中央指示,就陈毅、粟裕的组织关系并入中原局、中原军区的有关问题,正式发出以下通知:

中原局以邓小 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雪峰、张际春6人为常委。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粟裕、张际春、李 雪峰、李先念、宋任穷、刘子久、陈赓、谢富治12人为委员。

(粟裕并未进入中原局常委,而仅为12人之一的一般党委委员。根据中共的组织规制,以这样低的党内职务而统领华野全军,包括领导中央委员级别的谭震林等,这是违反中共以党领导军队的组织惯例的。)​

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为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第二副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邓子恢为第一副政委,张际春为第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以刘、陈、邓、张4人组成前敌军事指导小组,以陈毅为组长。

在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下,设立更低一级的豫皖苏分局及军区(隶属中原军区下的二级军分区),以宋任穷任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以粟裕为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粟裕领导的华野西兵团建制隶属于豫皖苏军区。

【附注:陈毅原任华野全军司令员,但此后直到1949年三野建立前,实际已不负责指挥华野全军。

但陈毅仍然直接指挥粟裕的西兵团,兼任政委。宋任穷任粟裕部​第一副政委,但因故未到任。陈毅调中原局及中原解放军总部任职后,在陈毅不在期间,粟裕曾经代理西兵团的司令员及政委工作。

​还应指出的一点是,1947年2月华野初建立时期,粟裕在华野曾任副司令员。因此刘、邓于1948年5月5日致军委电中,曾建议由粟裕兼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但是,这一建议并未被军委所采纳而获准。

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电示中原局,划定了中原解放区的辖区:“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地外(引者注:即苏北解放区),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均属中原解放区”——这是划定了一个“大中原的战区”。该电报还决定了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领导机构的人选,以刘邓陈为核心领导人。军委及毛泽东把经略中原的局面交给对刘邓陈三人负责的这种高度信任,由此前而直到淮海战役前的指挥授权、淮海战役中成立总前委,以及战后授权总前委继续领导渡江战役,可以说是一以贯之,从来未动摇过。

什么中央为粟裕而虚化中原局以及总前委的领导,虚化无能的刘邓陈,中央把指挥战争及淮海战役的权力交给了粟裕,这种梦话只能看作纯属无稽之谈的荒唐神话而已!​

实际上,此后整个大中原战区都被置于统一的中原局刘邓陈的指挥中心之下,不仅指挥中原野战军,也指挥粟裕西兵团和陈谢兵团——还包括一部分配属中野行动的原华北军区部队。

1948年7月2日,中共中原局根据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就陈毅粟裕部并入中原局、中原军区的有关组织和领导问题,向所属各单位发出通知​。在这个通知中,粟裕实际由大军区的华野副司令而被降级使用,仅仅被任命为二级分区的苏豫皖军分区司令员。而中原局把老资历的豫皖苏分局书记宋任穷派来担任粟裕兵团的第一副政委。

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期间,粟裕西兵团与谭震林东兵团即华野两部,一度联合协同作战。但是双方一个隶属于中原局,而另一个隶属于华东局的组织建制关系,在此期间并未改变。也就是说,在整个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期间,粟裕都并不是作为华野全军的代司令员在指挥作战。所以,中央此期间多次电文指示两个兵团需要搞好协同,理顺合作关系,实际上两次曲阜会议都与此有关。

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当毛泽东及中央军委考虑淮海战役后东西两个兵团的未来关系时,仍然决定东、西兵团不能复合或者合并。

根据“军委酉真电”(即“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部署的几点意见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的电报,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一日电)”:

“ 饶粟谭,并告华东局,中原局:

………

“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

 此时,你们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荷(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

西兵团与刘邓协力作战的方法,亦是一部兵力打城,以主要兵力打援阻援,这样去各个歼敌。”

    …………

“你们以亥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二月西兵团转移。三至七月与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所以,在淮海战役中,统一指挥华野东、西两个兵团的并不是粟裕,也并不是11月中旬才成立的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11月1日给粟裕的电报,非常明确地指令——淮海战役华野以及中野的统一总指挥权由陈毅和邓小平负责。(此电此前的博文中我已做过论证。)


综上所论,后人所编撰的这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关于粟裕在城南庄​谦让华野全军司令员的说法,虽然以讹传讹流传甚广,但是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发生,也完全没有可信史料作为佐证。

这个说法,实际上与军委及中央当时的全部指示和电报皆相抵牾。有人以此作为粟裕的高风亮节的美德表现,当做一种民间故事大肆颂扬(犹如朝鲜有金日成手枪打下美国飞机的故事),但对于严肃的历史、军史和传记,这种经不起推敲的乌龙故事,似乎还是少讲为好。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