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转载]毛泽东的黄河情未了(之一)

0
0

1947年毛泽东在陕北

毛泽东的黄河情未了(之一)

●平湖秋波

 

    匡世伟人毛泽东,一生极具挑战性。“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每一次奋斗,无不是举重若轻,胜似闲庭信步的必胜情怀,他气吞山河,无视三皇五帝的气概无不被人所赞颂,但他对于黄河可从不轻言,曾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这就他是对黄河特有的一种感情。早在青年时代,他从湖南到北京,途经黄河受阻,就对奔腾咆哮的大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一生都在关注黄河,但最终还是黄河情未了。

             第一次走进黄河,成就了两件大事

    1936年1月下旬,时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政委的毛泽东,率领着一支队伍,行走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他涉过洛川县的于家河,又涉过清涧县的双庙河,向东、向东、向东、从国民党军队的县城附近,走向朝思暮想的黄河。

    2月5日,他率领着中央红军总部机关,来到距黄河西岸10公里,地处偏僻而村民可靠的袁家村,神不知鬼不觉的,在这里一住就是16天,办了一文一武两件大事。

     气势超凡的“一文”

     2月7日,天公似是有意成全一代伟人的壮思佳作,这天纷纷扬扬下起了鹅毛大雪。毛泽东和几位红军总部的领导人一起,踏着皑皑白雪,翻山越岭登上黄河岸边的一道山梁。他们的目的,是考察和部署红军抗日先锋军强渡黄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的地点和路线。

     当登高望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景象奔来眼底时,毛泽东禁不住心潮激荡,诗兴勃发。他北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俯看“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想到此来长征二万五千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辉煌业绩早已随万古长流的滚滚黄河水东逝去;想到虎踞龙盘、天翻地覆的历史机遇正呼唤着叱诧风云的当代英雄,一股气吞千古、雄心万丈的豪情油然而生。于是,大气磅礴的诗词绝唱《沁园春·雪》就在这大雪纷飞的黄河岸边上诞生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然而,真正使这首《沁园春·雪》大放异彩,是在9年之后。1945年10月,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期间将这首词赠给予友人柳亚子并公开发表,当即不胫而走,轰动整个山城,并因此引发了一场“政治风雅”的较量。

     据说,当时蒋介石看了毛泽东这首词后,十分震惊。立刻组织撰文评论该词,“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来称帝的!”,号称国民党内一支笔的陈布雷,很快召集一批善咏诗作词者,各写一首“唱和词”,以便从中选出意境深邃、气势超凡之作,以蒋介石的名义发表,从气势上把毛词比下去。

     那知,几天后,陈布雷捧着一叠词稿送来审选时,蒋介石却无一中意,他不屑一顾的说“这些词,带有一股从棺材里发出来的腐臭味,怎么能和毛泽东比!”于是,“借笔升华”之事,只好不了了之。

     不久,这些带有“腐臭味”的近30首词稿相继面世于重庆的《中央日报》、《和平日报》等报刊。更有意思的是,山城之中,又精明的老板把毛泽东的咏雪词连同收集到的数十首“唱和词”,一起挂在商店里和饭店里,以孕育着刀光剑影的“风雅较量”招徕顾客,拉动生意。不料,此举还倒真的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广告效应……。

     扭转乾坤的“一武”

     红军到达陕北后,多年兵戈相见的国共两党在抗日形势下也开始通过“地下”渠道有了一些秘密接触。国民党代表提出:只要共产党放弃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承认蒋介石南京政府的权威,就可以合作抗日。这实际上是要共产党接收“招安”;而共产党代表则要求:国民党政府应立即发动抗日战争,开放民主自由,保护民族爱国运动。双方这种谈判自然不会有任何进展。

    鉴于此,为奔赴华北开辟抗日战场,1936年2月17日,红军总部发表《东征宣言》,决定组成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征战河东的山西。2月20日,红军第一军团和第十五军团,从陕西清涧县一带渡过黄河,很快突破阎锡山的所谓“口袋阵”战术,占领一些县镇。兵分两路挥师南下,直逼山西重镇临汾。

    镇守三晋的阎锡山惶惶难安。他一方面命令部署挖壕架网,严密戒备。一方面急电南京请求增援。不久,15万中央军即奉命入晋作战。、形势突然变得复杂起来,阎锡山不肯让路,红军东征受阻,一场内战一触即发。为了保持实力,促成形成抗日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决定及时调整战略方针,将“抗日反蒋”改为“逼蒋抗日”。毛泽东、彭德怀在致张闻天电中指出:“目前不宜发布讨蒋令,而应发布告人民书与通电。在此时机发讨蒋令,策略上把我们自己的最高政治旗帜弄模糊了。我们的旗帜是讨日令,在停止内战的旗帜下实行一致抗日,在讨日令旗帜下实行反蒋,这是最有利于避免国内战争与实行讨蒋的政治旗帜。”

    据此,4月13日,红军东征将士,在绵绵春雨中陆续回师西渡,撤回陕北。

    从此,中共中央机关在黄河臂弯的护卫下,在河西一待就是12年。

    1936年10月,在蒋介石看来,红军主力经过长征,疲惫不堪,在陕甘宁立足未稳,正可集中全力,一鼓而击之,快则两周,慢则月余,即可基本消灭此心腹之患。然而,这一期间,西北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不但“剿共不力”,反而跟中共勾勾搭搭,要搞“联合抗日”。简直是无法无天了!

    事实上,张、杨已经和中共方面取得了联系,准备动员蒋介石抗日。蒋介石为了杀一杀张学良、杨虎城的抗日思潮,利用在洛阳“避寿”时,敲山震虎,给张、杨点眼色看看。在此之前,国民党空军两个战斗机中队已奉命降落在洛阳西宫机场,蒋的30个师的嫡系部队也由福建赶抵陇海线的郑州至潼关一带,铁路上不断有兵车经过洛阳车站西进。南京30余位军政大员纷纷云集洛阳,企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

    10月31日,庆寿一开始,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代表、各地军政大员相继对蒋歌功颂德了一番,然后,蒋发表训话,紧接着就把脸拉下来,想给张学良一个下马威,他纂起拳头捶了一下桌面,声色俱厉地说:“当前,我们的敌人就是共产党!日本是我们的敌人,可是他们离我们还远,而共产党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分清远近缓急……。现在,我们一定要剿共,对于那些不忠于职守,不忠于国家的军人,一定要予以制裁!”,虽然是敲山震虎,可是他已打定主意,如果张、杨不听指挥,就把东北军调往福建、十七路军调往安徽,逐步分散瓦解……。

    这次庆寿活动一共进行了三天。张学良极为沮丧,活动一结束立即吩咐副官:“收拾东西,回西安!”

    时隔一个月,也就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在千古黄河凝聚的天然血缘维系下,共产党、国民党“握手”言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从此,中国抗战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机。

1937年春,毛泽东和贺子珍在延安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