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的轻火器装备水平与欧洲的巨大差距
在明末,中国的军事科技同欧洲之间就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代差,这种落后绝不是满清统治中国之后才开始的。
下面我们简单的比较一下明军和同时期的三十年战争中的欧洲军队在单兵轻火器装备上的三大差距。
一、十七世纪的大明朝依然在大量使用落后的火门枪
众所周知,各式各样的火门枪,或称“手铳”(handgun),是世界火器发展史中最初级的一个阶段。这种粗糙简单的火器大多是一根简单的金属短管,后面连接着一根木棍作为握柄。后世枪械的扳机、准星等部件,火门枪都不具备,只能简单的把明火插入火门(引火孔)来燃放,从这种蹩脚的姿势就可以看出,火门枪的射击难以精确瞄准,精度很差。同时,大多数火门枪短粗的枪管也不能赋予弹丸太多的做功距离,使火门枪的杀伤力与射程都很难令人满意。
使用火门枪的中世纪欧洲士兵与明朝三眼铳手
欧洲火器发明家们在十五世纪开始对火门枪进行改进,发明了早期的火绳枪。在十六世纪后期,欧洲火绳枪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状态。和火门枪相比,火绳枪的优势非常明显,它通过枪机上的拉杆来将缓燃火绳插入火门发射,射手在一只手按下扳机的同时可以专心用火绳枪上的准星来“三点一线”的瞄准目标,再加上火绳枪的枪管长度比早期的手铳要长的多,火药燃气推动弹丸的距离更长,使得火绳枪的射击精度、威力与射程都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在十六世纪晚期,欧洲火门枪就已经基本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到了十七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中,假如有哪个欧洲步兵团长给自己手下的士兵装备火门枪,那他的手下非哗变不可:“你丫让我们拿这种过时的烧火棍去和敌人战斗,是想让我们去送死吗?”
可是此时在地球另一边的大明朝,从朝廷那里分到三眼铳、快枪等火门枪的明军士兵就没这样的脾气可发了,明末军队装备火门枪实在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
明朝晚期最常见的几种单兵火器
快枪、三眼铳、夹靶铳、神枪、鸟嘴铳(即鸟铳)
明朝人并非不知道火绳枪的优势,早在十六世纪的戚继光抗倭战争时期,明军就已经从倭寇手里见识到了葡萄牙人引入东亚的火绳枪,这种新式武器很快就被明军使用,并得到了明朝军人的好评。戚继光在他的《练兵实纪》中把火绳枪称之为鸟铳,意思是连飞鸟都可以击落的火器,他认为鸟铳的命中率是火门枪的十倍、弓箭的
五倍,并且威力强劲,“利能洞甲”。明代火器专家赵士祯在其著作《神器谱》中,也声称“自鸟铳流传中国,则诸器又失其为利矣”,意思是火绳枪的强大把所有的明朝国产火门枪都比下去了。
然而,由于财政问题和守旧心理的双重作用,直到1644年明朝灭亡,明朝士兵也没有完全普及火绳枪,除了少数建军思想先进的精锐部队如戚家军外,各种原始的火门枪依然占了总火器数量的大部分。
“工部将发过援辽军需,自万历四十六年起至天启元年止,总数开具以闻:天威大将军十位、神武二将军、十位轰雷三将军三百三十位、飞电四将军三百八十四位、捷胜五将军四百位、灭虏炮一千五百三十位、虎蹲炮六百位、旋风炮五百位、神炮二百位、神枪一万四千四十杆、威远炮十九位、涌珠炮三千二百八位、连珠炮三千
七百九十三位、翼虎炮一百一十位、铁铳五百四十位、鸟铳六千四百二十五门、五龙枪七百五十二杆、夹靶枪七千二百杆、双头枪三百杆、铁鞭枪六千杆、钩枪六千五百杆、快枪五百一十杆、长枪五千杆、三四眼枪六千七百九十杆”
这是一份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起至天启元年(1621年)这三年里明朝从各地发往辽东地区的军械数目表。可见其中的单兵火器是各种火门枪占了大头,6425支火绳枪和14040杆神枪、7200支夹靶枪、6790支三/四眼铳相比,还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
又如明末东林党大臣孙承宗计划组建的车营,装备的轻型单兵火器包括1728把三眼铳,却只有256支鸟铳,才占十分之一。
再比如,《明熹宗实录》天启三年六月甲子:“巡视京营给事中彭汝楠等条奏营务九款:……营中所用火器,三眼枪居多,以其轻而便于习也,而力或不及,远惟追风炮最强,宜加意明习,以备奋击。”
可见文中明朝官员所视察的明军主要装备依然是三眼铳,而他所推荐的“追风炮”实际上也不过是一种大号的火门枪。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明末财政崩溃、贪腐成风之外,还有一定的原因是因为一部分明朝人士的守旧心理,不习惯操作精细复杂的鸟铳,坚持认为还是各种国产火门枪比较好使,甚至编出的所谓“鸟铳宜南不宜北”之类的鬼话。
因此,虽然诸如徐光启等有识之士多次上疏要大力推广火绳枪,明末军中的鸟铳数目依然不容乐观,即使是比较理想的状况,也不过是鸟铳三眼铳一比一,实在是不够给力:“大同巡抚张宗衡疏言:臣请鸟铳五千杆,又臣新造三眼枪五千杆。”————《崇祯长编》
“若教成(火绳枪手)万人以上,则快枪、夹靶、三眼枪之类,不及远、不命中、且费药费弹者,皆可尽弃不用也”
这是徐光启给皇帝的奏折,文中反复强调火绳枪的优越性,呼吁要尽快多造火绳枪以淘汰落后的火门枪。这份奏折在同时代西方军队看来肯定是个笑话:都什么时代了,怎么你们那边的中世纪烧火棍还没淘汰完?
二、明朝装备的火绳枪水平要大大低于同时代的欧洲步兵火绳枪。
前文已经说过,明末军队的单兵火器中落后的火门枪占了非常大的比例。那么对于那些有幸得到鸟铳的明朝士兵而言,他们是否一定就有了和欧洲同行平起平坐的资本呢?
事实是非常残酷的:否。
因为,即使同为火绳枪,也分三六九等。明朝的鸟铳与同时代欧洲军队的火绳枪相比,往往性能也差了一大截。
这里需要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三十年战争时期欧洲军队的火绳枪。在三十年战争前期,一个满编的3000人步兵团,其火器配置如下:
包括1500支Musket火绳枪、300支caliver火绳枪。
下图为重型火绳枪Musket与轻型火绳枪caliver
其中,重型支架火绳枪Musket是绝对主力。Musket最早在十六世纪的西班牙被发明出来,这个词原意是“老鹰”,后来成为较长较重的单兵火枪的代称。Musket的装药量、弹重、枪管长度都大大超过了十六世纪早期的轻型火绳枪,非常适合对付穿戴着板甲的目标,因此很快从发明地西班牙扩散到全欧洲,成了所有欧洲军队的主力单兵火器。
后世研究人员用奥地利格拉茨军械库中储存的Musket火枪进行的射击实验表明,它的威力足以在100码以内穿透当时的重型四分之三板甲。(注:四分之三板甲是指相对于以前的全身板甲而言放弃了小腿甲的板甲)而介绍板甲的专著《骑士与风炉》一书中则引用十六世纪的记载称:
“重型Musket火枪能够在100码杀死穿着防弹盔甲(proof armour)的人,在400码杀死穿着普通盔甲的人,在600码杀死没有穿着盔甲的人.”
后来也正是这种火枪和野战炮兵的发展,将重型板甲淘汰出了战争舞台。三十年战争早期的神圣罗马军队中还保有大量的身着四分之三板甲的骑兵,而到了战争末期,他们几乎全都脱下了铠甲除胸甲外的其他部分:既然无论如何也挡不住Musket的射击,那干嘛不放弃这些累赘以换取更好的机动性呢?
除Musket以外,当时的欧洲步兵还装备有轻型火绳枪caliver作为辅助火力。caliver的威力远不如Musket,但是它的后座力和重量都比较小,因此也不需要支架,可以更快的投入战斗,所有大多数欧洲步兵团都保留了一小部分轻型火绳枪。
再来看看明朝的火绳枪,因为出土的明代鸟铳实物极为稀少,无法与格拉茨军械库里的数万把火枪相提并论,拿原物做火力测试自然也无从提起,我们只好从文献中评估明朝火绳枪的威力:
“虏多明光重铠,而鸟铳之短小者未能洞贯,故今之练习,宜画敌为的,专击其手与目。又宜纠工急造大号鸟铳,至少亦须千门,可以洞透铁甲”
根据徐光启的记载,相当一部分明朝火绳枪都太短小,威力并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对后金军队的布面铁甲、札甲、棉甲等性能完全不如板甲的盔甲无能为力,徐光启要求在他计划制造的大型火绳枪完工之前,让士兵们设法去射击后金士兵的脸部、双手等没有盔甲保护的地方来造成杀伤,不得不说这比起欧洲火绳枪淘汰板甲的战绩来颇为尴尬;相比欧洲军队在三十年战争晚期就开始的淘汰重甲革命,到十七世纪晚期,郑成功与满清作战时双方依然看重铠甲的重要性,前者甚至模仿满清将领的重甲组建专门的“铁人”部队,或许也可以作为当时中国火枪威力不高之旁证。
明朝人并不是不知道欧洲Musket火绳枪的厉害——在明末史料中,时而能见到前面所说的欧式大型支架火绳枪Musket的身影,明朝人称之为“鹰铳”、“鹰嘴铳”、“斑鸠铳”等,说他是“鸟铳之最大者”、“用于战极为便利”。
这些远强于普通明朝鸟铳的Musket属于明朝的高级进口武器之列,例如徐光启的奏折中就提到明朝从澳门的葡萄牙人手中学习仿制Musket火枪的情况:
“且闻广东王军门借用澳中大小铳二十门,照样铸造大铁铳五十门,斑鸠铳(Musket)三百门,前来攻敌”
区区数百的制造数量,实在很难像欧洲步兵团一样大量普及给士兵,看来明朝是想把它作为专门克制后金重甲部队的“反器材枪”使用。
Musket火绳枪在欧洲火枪手那里几乎是人手一只的普通装备,而到了明朝就身价倍增成了稀有昂贵的高端武器,实在是对明粉的莫大讽刺。
除了平均威力不如之外,明朝火绳枪的制造工艺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赵士祯的《神器谱》中对此多有吐槽:
“鸟铳能命中于数百步之外者,缘用机发火.....噜蜜为最大,西洋次之,小西洋又次之,倭铳实属下品。.....小西洋与倭铳,其机操纵俱不自由。但小西洋机颇简'便,倭机繁琐,所以倭铳机为最下。又有谓先年南方鸟铳,其机与倭铳一般,毕竟不如倭铳之火易发。嗟嗟,此机上毫厘丝忽之差,特造器用器者,不肯究心耳。细观倭机发时,机头磕在火池之边,机煽药起,火星随落,下起之药与上落之火适会,自然举发。中国旧机支离孱弱,发时机头磕在池中,火绳将门堵住,药又不精,士卒未经服习,忙迫之顷,所以不发。”
在这段话中,赵士祯拿明朝南方制造的鸟铳枪机同各国的火绳枪枪机进行对比,结论是鲁密铳(奥斯曼土耳其式火绳枪)和西洋铳的枪机要优于“实属下品”的倭寇火绳枪,而明朝南方的国产鸟铳枪机居然比日本火绳枪还差。
在《神器谱》第五卷的火器知识问答章节中,赵士祯再次吐槽明朝弊病百出的官营手工业比起造出的鸟铳比起西洋鸟铳质量何其垃圾:
或问:海外鸟铳精工,诸夏不如,何也?
曰: 风俗习尚使然耳。各国犹有古人寓兵于农之意,兵民不分,公私一体。酋长程课头目,专视兵器精利以为殿最,个人奉为职业,保守富贵。若兵器不堪,讵惟畏法,且畏班辈见笑,习尚成风,安有不精之理。我中国尽属公家,有司不知造,将吏不知用,士卒不知打放、收拾。公家之事,匠作定然不肯尽心;监造之官,自爱者专求节省,不省者克落,一经节省、克落,便难行法。既无利结于前,不畏法绳于后。大小糊涂,上下苟简了事足矣,安望精工?
曰:观此则中国毕竟不得精工矣!
曰:不然,尝闻东西两洋贸易,诸夷专买广中之铳。百姓卖与夷人者极其精工; 为官府制造者便是滥恶。以此观之,我中国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耐人寻味的是,赵士祯声称由明朝官府制造的明朝鸟铳极其垃圾,而民间老百姓私 造的鸟铳却质量不错(按明朝法律,理论上百姓私造火器是重罪),还能出口到东南亚受当地夷人喜爱,那么,究竟是因为中国的皇帝从朱改姓爱新觉罗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还是因为中国的皇权专制制度本身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三、三十年战争中的欧洲军队装备有相当多的簧轮枪等先进火器,明朝完全没有。
Wheel-lock,中文大多翻译为簧轮枪机、转轮发火枪机等,这是一种十六世纪晚期被钟表匠发明出来的新式枪机,它使用钢轮与燧石摩擦的方式来发火,不再像火绳枪机那样依赖一直燃烧的明火,可以说是火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进步。
和火绳枪相比,簧轮枪的性能要高出不少,首先淘汰火绳使得簧轮枪的抗风雨能力有了不小进步(火绳枪需要一直保持火绳的燃烧,这在风雨中容易熄灭),其次,因为簧轮枪机不需要像火绳枪一样不停的浪费时间去调整火绳的位置,这也使得发射速度无形中有了上升;最重要的是,簧轮枪可以事先装填好后一直保持随时可以射击的待发状态,这对于马上作战和伏击是极其有利的。实际上正是簧轮枪机的出现,才使得狙击手这个兵种成为可能。
三十年战争中的簧轮枪,不仅仅拥有先进的枪机,枪管内部还带有膛线
使用这种簧轮线膛枪的精锐猎兵(狙击兵),凭借这种先进的精确武器,在战场上专射对方的军官、掌旗手
不过由于成本较高,加之这种枪机结构复杂、维护保养麻烦,簧轮枪并未取代步兵手中火绳枪的地位,直到十七世纪晚期Flintlock枪机发展成熟,欧洲军队才彻底告别了火绳枪,迈入“排队枪毙”的燧发枪时代。然而,成本较高,并不代表簧轮枪在十七世纪的欧洲军队中就是可有可无之物,更不是像中国网络界流传的神话那样,仅仅是贵族打猎用的玩具和刺客的暗杀工具。下面就来分析一下簧轮枪在欧洲军队中的普及情况:
由于安装簧轮枪机的火枪大多数是供骑兵使用的,步兵当中只有极少数精锐猎兵和将领的卫队等使用簧轮枪,在总数上太少可以不计,所以我们只看骑兵装备的簧轮枪数量。
三十年战争中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最主要的骑兵有三类:
1.胸甲骑兵。虽然被称为胸甲骑兵,但是同后世的胸甲骑兵不同,一开始他们使用的是比十六世纪的骑士们还要坚固厚重的四分之三板甲,后来发现在战场上越来越强的火力威胁之下重甲已经变成鸡肋,他们在战争晚期逐渐减轻了护甲。这些骑兵作为主要的突击部队,一般的武装是一把重骑兵剑和两把簧轮手枪;
2.火枪骑兵,他们是一种以射击为主要作战方式的骑兵,扮演了火力支援者的角色,因此一般盔甲较轻而比胸甲骑兵装备更强的火器,他们一般装备一把簧轮卡宾枪和两把簧轮手枪;
3.龙骑兵,和后来拿破仑时代那些衣着光鲜、头戴华丽的头盔、手持马刀潇洒冲锋的龙骑兵不同,三十年战争时期的龙骑兵是当时骑兵中的屌丝。他们实际上是一种骑马的火枪手,机动至战斗地点后下马射击,装备的马匹一般也是矮小瘦弱的驽马。因此龙骑兵使用的一般是和步兵类似的火绳枪,极少装备簧轮枪。
接下来我们选取1632年的吕岑会战作为代表去研究当时欧洲军队中火绳枪与簧轮枪各自所占的比例,这是一份吕岑会战中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军力表:
共有步兵8550人,按火枪手三分之二计算(剩下三分之一是使用冷兵器的长矛兵),则大约有火绳枪5700支;
胸甲骑兵1350人,按每人两把簧轮手枪计算,共有簧轮枪2700支;
火枪骑兵2450人,按每人三把簧轮枪计算,共有簧轮枪7350支;
龙骑兵100人,共有火绳枪100支。
帝国军队的骑兵中还有1000名克罗地亚辅助骑兵,这些人作为东欧非正规骑兵,火枪的装备情况非常混乱难以统计,姑且就和炮兵一样忽略了。
计算一下可知:在此战中,簧轮枪这种当时最先进的枪械居然占到了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火枪总数的六成以上!比在明朝轻型火器中鸟铳所占的比例恐怕还要高出很多!至于地球另一边的大明朝,大明见过簧轮枪这种高逼格的武器么?
见过到是应该见过的,毕竟明朝兵书《军器图说》里记载了“自生火铳”对不对?
可是见过就等于装备过部队吗?绝不。总之,你找不到任何证明明朝给军队装备过簧轮枪或是其他早期燧石火器的证据,有这本《军器图说》也无济于事。
到是老赵的《神器谱》卷五里面有这么段话,提到的“霹雳火铳”可能就是指欧洲人的簧轮枪————
或问:霹雳火铳,神奇特异。不惟不畏风雨,利于战阵,即主帅、军幕、商贾、逆旅,尽足以御暴客,《谱》中不具图式,不言制法,何也?
日:此器固是神奇,甚难制造,费又数倍,非经服习,火又未必即发。倘值变起,仓卒俄顷之间,藉此以定躯命安危,反觉误人。如轩辕、噜蜜,易习易制,见之无不蹙额语难。今日敢以此器望世人制造服习哉?
这段话的大意如下:
“为啥你的神器谱不介绍簧轮枪呢?”
“我大明朝连火绳枪都玩不好,还玩个屁的簧轮枪!我记载簧轮枪有毛用!”好了,看到这里,我想诸位看官已经对十七世纪的明末军队与欧洲军队在轻火器领域上的差距有所认识了。
大明朝是个混用火门枪和火绳枪的国家,而且火门枪比火绳枪还多,而且明朝火绳枪不如欧洲火绳枪;
欧洲军队处于混用火绳枪和簧轮枪的时代,而且簧轮枪的数量一点也不少,而且欧洲火绳枪比大明朝的火绳枪更厉害。
可见,早在十七世纪,在“万恶之源”满清朝廷统治中国之前,中国和西方的军事科技水平就已经有了巨大而难以弥补的差距。
同样都是一个时代的骑兵,大明朝的骑兵手里拿的东西和洋人比起来差距咋就那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