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博友来函:粟裕造神应该打破了

0
0

博友来函:粟裕造神运动应该打破了

评罗化生的《略谈何新及他的粟裕研究的一些错误》

作者:风卷战旗  

来源:中国将帅研究论坛

最近,罗化生先生在他本人的博客和百度粟裕吧里,都发表了一篇《略谈何新及他的粟裕研究的一些错误》,对何新博客上的某些文章提出了批评。

应该说,这是粟裕吧多年来难得一见的客观文章。为什么说这篇文章客观呢?因为这些年来,笔者在粟裕吧所见到的各类帖子,几乎无一不是拔高、夸大粟裕的作用,甚至把他说成五千年第一战神,而贬低毛泽东、邓小平和陈毅等我军将帅。

而罗化生先生的这篇文章则不一样,它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邓小平和陈毅等人,肯定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可见,罗先生研究和对待历史的态度很端正。当然,这并不是说他这篇文章的观点都正确。在笔者看来,这些年来关于粟裕将军有很多错误说法,误导了众多的民众尤其是军事爱好者。罗先生显然也受到其中某些观点的影响。

一、毛主席对根据地作用的认识不如粟裕吗?

罗先生在他的这篇文章中说:应该说,由于战争的不断发展,毛当初的运动战经验主要来自于第二次国内战争,因此对于解放战争的战争规律开始有些认识不足,这导致了毛一开始所要求的各部外线出击的战略的错误。而粟裕由于在苏中苏北的长期的抗战,和反摩擦,对于更加复杂的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根据地对于战争的支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粟裕可以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纠正毛的战略错误,而毛也及时的采纳了粟裕的意见。应该说毛能够迅速的采纳粟裕的暂留根据地作战的战略决策,正是说明了毛从实际出发,能够迅速纠正自己的错误的英明的战略领导。

   罗先生认为,毛主席外线出击的战略是不重视根据地。笔者认为恰恰相反,这正是毛主席重视根据地的表现。经过中央苏区的几次反围剿,毛主席认识到内线作战有其不利的一面,就是根据地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消耗。因此,他在第五次反围剿时主张打到外线去,但王明路线的执行者没有采纳这一建议,最后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长征。在解放战争开始的前夕,毛主席正是鉴于中央根据地的教训,才主张我军打到国统区去作战,以保护根据地不受敌人的破坏。当时,毛主席计划外线出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保障中原解放军(新四军五师)的安全。

毛主席在酝酿中的这个战略计划,是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5万人(刘伯承、邓小平部)、山东野战军主力5万余人(陈毅部)、华中野战军主力4万人(粟裕、谭震林部)三路出击。1946622日,毛主席致电刘邓、陈毅等人指示: (刘邓部)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主要着重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相机占领开封。” “(陈毅部)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主要着重调动徐州之敌于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粟谭主力对付江北之敌,配合你们作战。主要是出击津浦路浦口段及其东侧地区。

毛主席在电报中说得很清楚:上述作战胜利(不一定要取得开封、徐州)后,如形势有利,可考虑以太行、山东两区主力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这一计划的精神着重向南,与蒋的精神着重向北相反,可将很大一部蒋军抛在北面,处于被动地位。”“这一计划可保障五师不致被消灭或吃大亏。”“这一计划依靠老根据地,逐步向南,稳扎稳打,并不冒险。”“如能逐步渡淮而南,即可从国民党区域征用人力物力,使我老区不受破坏。

但粟裕认为这个计划执行起来有难度。他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说:

第一,淮南地区人口仅一百三十余万,抗日战争后期,该区环境比较安定,转入战时状况需有一个过程。战争初期,我华中野战军主力如在淮南作战,不仅粮草需由苏中供给,就连支前民工也需由苏中补给。主力部队开到、加上民工、干部、每天至少需要粮食十万斤。两三个月的粮食将达数百万斤,其他军需供应也相当繁重,将给初期作战带来很大困难。

第二,苏中当面有敌军九个旅。如我华中主力西进,留守部队难以担任箝制任务,该区有被敌迅速占领之极大可能。苏中地富人稠,人口九百万,占华中总人口的五分之二,粮食亦占华中总产量的五分之二,沿江商业繁盛,税收占华中的一半,这些都是支援战争的巨大力量,一旦沦入敌手,就为敌人所用。而且苏中地近京沪,如不战而弃,政治影响也不利。

第三,淮南之敌有第五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个旅也在淮南(另两个旅在南京,一打起来势必北渡淮南)。这两支部队均属蒋军五大主力,加上淮南其他敌军,兵力较强。相对说来,苏中之敌较弱。

于是,我们联名于六月二十九日再次上报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建议在第一阶段中,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和第六师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改善苏中形势与箝制敌人,在山东及太行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华中野战军第一、第六师再加入蚌埠、浦口线作战,完成第二阶段任务。

军委对此建议极其重视,次日复示华中: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

情况在急剧变化。七月初,中央从各方侦悉: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的国民党军队可能同时向我进攻。指示我们: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徐国夫将军曾经说过,毛泽东在他手下将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原因之一就是他尊重下面指挥员的意见。这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也能清楚地看出。但是,毛主席之所以决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是因为中央从各方侦悉: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的国民党军队可能同时向我进攻,在内线作战能使我党我军在政治上更为有利。粟裕自己都没有说是他改变了中央的决定,某些造神者却说是粟裕纠正了毛泽东的错误,罗先生显然是被这种观点所误导了。事实上,粟裕也曾主张进行外线出击。早在194655日,他就致电中央要求打出去:不待苏中顽军之动作,而先行发动攻势,以便夺取泰州,扫除靖江/泰兴,并相机进占扬州与南通。这比毛主席的外线出击计划要早一个多月。

粟裕力主在苏中进行内线作战,是为了确保华中的主要财源。但按照他的意志在苏中打仗,到底保住了这块财源宝地没有呢?历史证明,粟裕虽然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胜利,但苏中地区还是很快失守了,因为敌人占领淮南根据地之后,苏中根据地的侧翼暴露出来。敌李延年兵团从徐州迅疾东进,对粟裕主力形成了背后包抄之势。华中野战军面临被敌人围歼的险恶形势,最后不得不放弃两淮撤退到苏北。1958714日,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谈到淮南失守时说:淮南迅速被敌人占领,与我强调苏中地区的重要性,缺乏全局观念,没有早作部署也有很大关系。可见,毛主席要求粟裕到淮南地区作战,正是考虑到这路敌军对苏中威胁很大,怎能说粟裕的战略见解比毛主席高呢?

当年淮南方向的指挥员之一赵启民说:华东战场前半年主要在华中打仗,虽然在苏中方向取得几次胜利,却不能改变全局的紧张形势,反而越打越被动。原因是苏中不是敌人主攻方向,淮南、淮北则是敌人的主力集团,直到涟水战役胜利后,我兵力才相对集中,虽然丢失一些地方,我军却走向主动了。战争初期不仅兵力不集中,指挥也不集中。正因为指挥分散,兵力也就分散,淮南、淮北与淮阴都撤退得很被动。后来指挥与兵力集中了,主动放弃临沂,才能有莱芜大捷。按照赵启民将军的看法,战争初期华东战场之所以越打越被动,是因为粟裕坚持要在苏中战场作战,使我军无法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毛主席指挥中央苏区的前三次反围剿时,是把所有的兵力捏成一个拳头,打出了许多痛快淋漓的大胜仗。而解放战争初期的华东战场上,我军却分散成几大块各自为战,这与粟裕坚持在苏中作战有很大关系。直到涟水战役后,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逐步会合,才有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大捷。

战争初期围绕在苏中还是淮南作战,当年毛泽东、陈毅和粟裕之间多有争论。今天看来,这两个方案最多只能说是各有道理,不能认为粟裕的方案优于毛泽东的方案。粟裕要求在苏中作战的一个理由是淮南之敌有第五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个旅也在淮南(另两个旅在南京,一打起来势必北渡淮南)。这两支部队均属蒋军五大主力,加上淮南其他敌军,兵力较强。相对说来,苏中之敌较弱。事实上,淮南的敌军虽然战斗力比较强,但只有残缺的两个军加一个师,兵力还不到苏中敌军的一半。如果华东我军集中主力于淮南方向,即使不能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至少也能阻滞这路敌军北上徐州,然后向东迂回包抄华中野战军。  

二、毛主席要粟裕渡江南下是错误的吗?

罗先生在他的这篇文章中说:以后毛命粟裕渡江,而粟裕陈述了各条理由,同样的,这是后方的战略领导和前方的战役领导之间的矛盾。毛作为没有走上第一线的指挥岗位的战略领导,对于战役的认识显然是不如粟裕这样的将领的。而粟裕对于中原作战,如何解决国民党军队依托铁路高速机动,并且由几个战斗力坚强的兵团作为核心从七月分兵的多次作战不利,到多次的没有达成自己的战役目标,是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思考的。而后来的豫东战役正是粟裕给出的回答。显然要求毛如同身临第一线的粟裕将军一样能够对于解决国民党依托铁路四处驰援的重兵集团那样的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强人所难的,问题在于毛再一次的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显然,罗先生受到某些造神者说粟裕两次纠正毛泽东错误的影响。这些造神者认为粟裕第二次纠正毛泽东的错误是:1948年毛主席要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到江南的国民党统治区去开辟新战场,吸引敌人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但粟裕坚持要在江北依托解放区作战,最终取得了豫东、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如果粟裕听从毛主席的部署率军渡江,就会象刘邓进大别山那样损失惨重,纵然不全军覆灭也会变成一支游击队。这种说法主要是依据粟裕的回忆录。粟裕根据他在抗日先遣队的经验,认为孤军千里跃进会遭受很大损失,所以主张在江北依托根据地打仗。粟裕在回忆录中说:

我是有过亲身体验的。一九三四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敌人统治区挺进,行程二千五百多公里,沿途还有几个小的游击区,但由于长途跋涉,一路上要同敌人的围追堵截作斗争,战斗十分频繁,加以兵员补充、物资供应尤其是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非常困难,部队到达皖南时巳减员二分之一。这次从中原出发向闽浙赣边挺进,虽然形势与当年大不相同,但要转战数省,路程比抗日先遣队走的远一倍,估计减员也不会少于二分之一。剩下的部队就难以对敌人形成大的威胁……我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后,可以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估计调动不了敌人在中原战场上的四个主力军()。整编第五军()和整编第十一师,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主力,是半机械化部队,又是敌军在中原战场上的骨干,敌人是不会把它们调到江南跟我们打游击的。桂系的第七军(相当整编师)和整编第四十八师,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蒋介石担心纵虎归山,当时也不会把它们调到江南。如果我军不能把敌人在中原战场的这几个主力军()调到江南,就达不到顶期的行动目的。

粟裕虽然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但他在历史知识方面不如毛主席。从中国古今的战争史上看,历史上的孤军远征有两种情况:一是遇到了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损失很大。如太平军北伐、红军长征和刘邓跃进大别山,粟裕所在的抗日先遣队也是这种情况。二是向敌人的兵力空虚之处进军,这样往往会获得巨大的发展和胜利。如李自成进河南、太平军下江南,都迅速发展为浩浩荡荡的几十万大军。当毛主席谋划让粟裕所部下江南时,国民党军队在大后方只有21个旅,守备着从新疆到台湾的漫长战线。如果粟裕率领十万大军渡长江南下,完全可以一路畅通无阻,并沿途攻占敌人的许多城市,使部队获得大量的物资补充。如果敌人从江北抽调大军来堵截他们,那么粟裕所部调动敌人的目标就达到了。蒋介石不是毛泽东,他不会坐视敌人进逼首都而镇定自若,肯定会抽调大批精锐部队回援江南。那样一来,国民党军队在江北的兵力就会大大削弱。我军的几大战略军团(刘伯承、陈赓、陈士榘、许世友、韦国清等部)就可以乘势进攻,解放长江以北并发起渡江战役。

粟裕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孤军跃进困难很大,但他没看到那是遭受敌人围追堵截的结果,而当时的长江以南几乎成了真空地带。粟裕回忆录出版时毛主席已离世,无法把自己的判断告诉大家了,所以今天人们只看到粟裕的说法。如果据此来证明毛主席不如粟裕,未免太过牵强了。当然,按照粟裕的意见在江北打大仗,也被历史证明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但不能证明毛主席要粟裕下江南是错误的。

网上某些贬低毛主席和抬高粟裕的人说:毛泽东要粟裕率军渡江南下是很荒唐的,表明他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游击战时代,粟裕才是精通现代战争的最伟大军事家。但是我们看到:按照粟裕江北作战意图进行的豫东战役,打得非常困难惊险而且伤亡重大,最后还被敌人狠狠咬了一口尾巴,原定的战役目标(歼灭敌第5军)也未能达成。谁能断定按照毛泽东的战略不会更好呢?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当条件具备的时候,毛主席是毫不犹豫地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例如在辽沈战役时,毛泽东电令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何等的气魄和胆略!淮海战役也是毛泽东修正了粟裕的设想,将攻占海州和两淮改为歼灭黄百韬兵团,使战役的规模比原先预计的大大扩展,最后成为全歼敌人江北主力的大决战。

三、粟裕拥有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权吗?

罗先生在他的这篇文章中说:至于毛对华东的战略指导的英明,至少还可以再说几点:一,确立华东野战军的领导指挥体系。确立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而陈毅担任负总责。这既维护了党内的团结,也有利于军队的指挥作战。陈毅将军的军事指挥不擅长,他本来就只是一个政工干部,从井冈山时期开始就是这样。陈毅将军的存在至少是促成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团结,这一点非常重要。

罗先生显然又是受某些造神者的误导了。19461015日,毛泽东致电陈毅和华中分局领导人说: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这是针对歼灭东进的敌李延年兵团,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的人事安排,所以电报只发给陈毅和华中分局的领导人,要求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粟裕、谭震林六人共同决定大计方针。毛主席让粟裕负责这次战役的指挥为,是因为两淮战场属于华中军区的地域,由熟悉当地的粟裕来指挥是顺理成章的。如果这是针对整个华东战区的长期人事安排,电报应该同时发给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领导人(张云逸、黎玉),要求他们与陈、张、邓、曾、粟、谭等人团结协和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但张雄文在他的《无冕元帅粟裕》等著作中,却把这封电报解读为针对华东野战军的人事安排,进而得出陈毅被剥夺了战役指挥权的错误结论,把后来的华东几次大捷说成是粟裕指挥致胜的。

在我军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司令员不管打仗,由副司令负责战役指挥的荒唐体制。但经过张雄文对毛主席这份电报的曲解,粟裕俨然成为华东野战军的实际主帅,许多陈毅指挥的战役都归到他的名下。例如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粟裕生前写的文章都说是陈毅指挥的,但到张雄文的笔下就成了粟裕指挥的,陈毅只是一个没有战役指挥权的摆设。于是乎,解放战争中我军歼敌3万人以上的22次战役,其中有12次是粟裕指挥的这类神话也就出来了。

事实上,从华东野战军《阵中日记》和将士们的回忆看,在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重大战役中,陈毅完全有司令员发号施令的战役指挥权。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整编第六十九师全军覆没》中说:烽山是战场制高点,是进攻或防御的重要依托,此处得失对战役全局影响甚大,我遂令第八师不惜任何代价守住烽山。十六日全天,敌预备第三旅和第六十旅以约两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和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向我烽山阵地多次猛烈反扑,我第八师一部顽强坚守和积极反击将敌击退。但无论是《宿北战役阵中日记》,还是《魏学诚日记》、《何以祥回忆录》都没有粟裕的这个命令。这可能是粟裕晚年的记忆有误。但在何以祥(第八师师长)的回忆录里,提到1217日凌晨陈毅有电话指示,其指示时间和内容同《宿北战役阵中日记》一致。从《宿北战役阵中日记》里可以看到,直到17日中午之前,对一纵和八师都是陈令陈示,这是陈毅亲自指挥宿北战役的铁证。诚然,在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中,陈毅让粟裕担负了战役的大部分指挥工作,但这是他们从黄桥之战就形成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中央军委赋予粟裕以野战军战役指挥权。在这些名垂史册的重大战役中,陈毅是拥有定策决断之权的最高指挥员。

时任山东野战军14团政委的汪大铭,后来讲述他了解到的宿北战役决策情况说:18日)这一天,是整个战局最紧张最艰苦的一天,整六十九师已被我军歼灭了将近一半,师部和二个旅还在固守待援。敌人的援兵十几个旅,从三面向我们压来,如果我们不能挡住敌人的援兵,迅速地把整六十九师吃掉,就可能打成一个后果严重的被动仗。而且我们的部队已经打得相当疲劳,伤亡也很大。因此在战役指挥上,发生了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已经给整六十九师歼灭性的打击,根据当时战场的敌我情况,必须立即主动撤出战斗,不再继续打这个冒险仗。另一种意见是:战役胜利已在望,敌我双方都很困难紧张,看最后五分钟谁能过硬,正如毛主席所说: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况且整个战局我们仍然处在主动和有利的地位。因此必须坚决顽强,舍得牺牲,压倒敌人,全歼整六十九师,夺取战役全胜。战役最高指挥员陈毅司令员采纳了后一种意见,从那天下午开始,调整部队集中兵力,向整六十九师残部发起总攻。指挥部的决心贯彻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反映了全战场广大指战员的精神意志。如果按照前一种错误的意见,就没有宿北战役的胜利,而且对华东战场以后的战局发生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汪大铭自传》)

时任山东野战军作战科科长、参谋主任的王德,日后也回忆陈毅指挥鲁南战役的情况说:

一九四七年元旦,部队按照预定方案,分左右两路兵团,对敌第二十六师实行分割包围。四日清晨,我主力部队以突然的攻势,首先围歼了敌第二十六师师部及其所属大部,而后转手将第一快速纵队团团包围。当时,部队上下歼敌心切,斗志旺盛,完全是一派彻底摧毁敌人的英雄气概。在这种情况下发起总攻是极为有利的。但是,陈司令员却没有下达攻击命令。我们这些参谋人员有些纳闷。俗话说,兵贵神速,既然完成了对敌快速纵队的包围,为什么不立即发起攻击呢? 

这时,陈司令员沉着冷静,不急不忙,完全是一派指挥若定的风度。他时而询问负过伤的同志伤疤处有何反应?时而漫步走出指挥所,站在村头,向着阴沉的天际遥望。在他那双饱藏智慧与谋略的眼睛里,迸射出胜利在握的坚定锐光。 

就在这时,天空彤云密布,云层低沉,气温由冷转暖,空气异常湿润。一会儿,竟浙浙沥沥地下起雨来,接着又纷纷扬扬地飘起雪花。这是入冬以来少见的天气。这时,我们又侦察到敌第一快速纵队企图突围西窜。陈司令员神色激奋,当即以坚定的口吻下达第二道命令:全线出击,歼敌于突围途中!” 

顿时,前沿阵地枪声大作,杀声震天,敌人的坦克左冲右突,阵容混乱。这时,雨雪越下越大。陈司令员一见这情景,高兴地说: 天公作美,好啊!随即命令部队,把敌人逼进附近的漏汁湖洼地。 

部队遵照陈司令员的命令,多路出击,对仓惶突围的敌人层层拦击。敌人的坦克如惊枪的兽群,乱作一团,乖乖地被我军赶进了漏汁湖。在雨雪交加下,道路泥泞不堪。敌人的坦克辎重,深陷于泥沼之中不能自拔,完全失去了攻击能力。这时我前沿战士,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以爆炸、火烧、人爬上坦克然后用手榴弹爆炸等方法,将敌坦克打得焦头烂额,果真变成一堆废铁。 

几小时以后,战斗胜利结束,除七辆坦克狼狈向峄县城逃窜外,其余全被歼灭。直到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陈司令员之所以迟迟不下攻击命令,是在掌握天时地利之机呀!由此,我们越发钦佩陈司令员渊博的军事知识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以及周密无间的战役部署。 

这件事传到战士和群众之中以后,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出现了,说陈司令员能指诀念咒,呼风唤雨,……这些神话般的传说,表达了山东军民对我军优秀指挥员的由衷爱戴和敬佩。

全歼快速纵队以后,我军遵照陈司令员的指示,向峄县、枣庄方向扩张战果,十三日攻克枣庄、峄县,活捉第二十六师师长马励武、第五十一师师长周毓英。至此,历时十八天的鲁南战役胜利结束。计歼敌两个整编师,一个快速纵队,共五万余人。(《王德:陈毅在山东》)

四、陈毅司令员真的不擅长军事指挥吗?

罗先生在他的这篇文章中说:陈毅将军的军事指挥不擅长,他本来就只是一个政工干部,从井冈山时期开始就是这样。陈毅将军的存在至少是促成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团结,这一点非常重要。

受张雄文等人纪实文学作品的影响,今天有许多军迷认为陈毅不懂军事。他们的主要的论据是:在解放战争前几个月,陈毅没有打出过一次好仗,甚至还在泗县打了一场败仗。而同期的粟裕七战七捷,战绩辉煌。其实,这是只看表象的说法。当时陈毅面对的敌人兵力集中,以三个军紧密靠拢在一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使陈毅很难找到下口的机会。而粟裕当面的苏中之敌兵力分散,以一个旅为一路前进,自然容易被我军各个击破。后来国民党军队方面吸取了教训,改为两三个整编师为一路前进(如李延年兵团),粟裕也一时同样打不出好仗来了。最后是陈毅说服了山东军区的其它领导人,将山东我军的兵力最大限度集中起来,才打出了宿北、鲁南的两次大捷,从而将华东战场的局面一举扭转过来。陈毅到底会不会打仗呢?我们简单看一个例子就清楚了:根据黄桥之前召开的军事会议纪录,这次战斗的作战方案是陈毅提出的。这次战役的辉煌结果是众所周知的。如果陈毅是一个军事上的外行,能提出这样出色的作战方案吗?

解放战争初期的华东战场,我军经历了胜利-失败-胜利的过程。19466月战争开始后,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在苏中七战七捷,而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在泗县攻坚失利。当年9月,敌李延年兵团乘粟裕主力在苏中作战,从徐州方向长驱直入进逼淮阴、淮安。山东、华中野战军主力均回救不及,结果华中解放区的首府淮阴失陷。华中野战军主力撤退到苏北后,与山东野战军主力逐步靠拢,准备歼灭东进的敌李延年兵团。毛主席对这次战役寄予了厚望,特别指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11月,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4万余人,企图歼灭进犯涟水的敌整编74师(李延年兵团的主力),但这次战役未能取得全胜。12月,山野、华野集中24个团的兵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进行了宿北战役,歼灭敌整编69师等部共3.3万余人。次年1月,山野、华野主力又在鲁南歼敌5万余人。随后,两大野战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又相继取得了莱芜、孟良崮等大捷。

对华东战场的战场初期的失败与胜利,当年的参战将领叶飞、赵启民等人有过论述。他们认为战争初期的若干失利是兵力分散,两大野战军各自为战,使兵力无法捏成一个拳头,而后来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大捷,是贯彻了毛主席的集中优势兵力作战原则。但今天某些纪实文学的作者和许多军迷,特别是《无冕元帅粟裕》一书的作者张雄文,却把华东战场的胜负简单地归结于将领。他们把华东战场初期的败仗(如泗县、淮阴失利)说成陈毅无能,而把后来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大捷全部归功于粟裕指挥有方。事实上,泗县、淮阴之战都属于城市攻防战。战争初期,我军打城市攻防战往往是失利的,如东北的四平、本溪和华北的大同、集宁,连粟裕部署的海安攻坚和二战涟水也不例外,这是因为我军缺乏打阵地攻防战的经验。而后来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大捷,打的都是我军得心应手的运动战。

以上是笔者对罗先生这篇文章的批评意见。当然,罗先生在文章中也有很多正确观点,如他在谈1947中野外线出击和华野外线出击时说:

这一点很多人对其决策表示怀疑,实际上,这恰好是毛做出的最英明的战略决策之一。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豫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发现外线出击的战略所产生的战略效果。在豫东战役中,我军是主动的进攻方,主动的选择进攻方向,而国民党所部则是被动的应对,最终因为对我军的攻击目标的判断错误而遭到了开封城破的失败。为什么?因为我军已经在广阔的中原地区开辟了根据地,这使得我军拥有了更广阔的回旋余地,拥有了更多的耳目,拥有了更多的根据地的老百姓的支持。而国民党部队从军力上来看,并不弱,但是他们却只能依托少数的几条交通要道,铁路线进行机动,他们的回旋余地变小,并且受到更多的根据地人民的袭扰。

总之一句话,我军有了更广阔的根据地,拥有更多的人民的支持,所以在豫东战役中我军进攻更为积极主动,而国民党所部则处处被动。中野和华野的外线出击取得的最大的战略效果就是获得了更广阔的中原的根据地,这个战略效果是极大的。另外中野的出击还造成了一个战略效果,就是白崇禧的桂系的出头,而蒋介石让白崇禧去领导桂系,实际上是放虎归山,在以后的淮海战役中,桂系阻挠蒋介石部队的调动,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战役的因素。

据笔者这些年来所见到的情况,某些造神者为了证明粟裕比毛泽东英明,就把我军的外线出击都说成错误的,认为只有依托根据地打仗才是正确战略。因此,他们把千里跃进大别山说成愚蠢之举。罗先生肯定外线出击是毛做出的最英明的战略决策之一,这说明他不属于那些给粟裕造神的人们,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造神者的影响。

五、毛主席是中国五千年最伟大的军事家

在罗化生先生的这篇文章中,多处出现毛主席对战争规律认识不足,对战役的认识显然不如粟裕等说法,显然是受网络上某些观点的影响。在今天的网络军坛里,把林彪、粟裕、刘伯承或彭德怀说成中国现代第一军事家,而把毛主席说成只懂政治不懂军事只懂战略不懂战役,把我军打胜仗归功于几位盖世名将的情况并不鲜见。

事实上,我军主要在两个方面不如国民党军队,一是武器,二是指挥。武器方面不用说了。在指挥方面呢?国民党将领大都是陆军大学毕业的,受过正规的军事培训,岂是我军那些土包子指挥员可比的!建国后,我们还要请他们来给我军将领上军事课。这本身就说明了双方将帅在军事素养上的差距。我军强就强在有毛主席这样的领导者。他是中国五千年无与伦比的军事大家,给中国现代军事带来了翻天覆地的革新:

第一,他创立了一支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这支队伍纪律优良、官兵平等、军民一致,这是以往的中国旧军队所完全没有的,不仅北洋军阀的队伍做不到,国民党的军队做不到,就连北伐和南昌起义的共产党部队也没有做到。试想,国民党军队里有连长、指导员为士兵扛枪,行军休息时为战士们挑脚上的水泡吗?国民党的官兵能跟老百姓亲如一家人吗?毛主席培育出来的这支军队战斗力特别强,在朝鲜战争后被美国人称为世界第一陆军

第二,他制定了一套以弱胜强的优良战略战术,使我军能够打败比自己强大许多倍的敌人。

第三,他创造了人民战争这种新型作战方式,并把游击战提升战略高度上加以运用。

林彪、粟裕都是靠指挥解放军某个战略军团,依靠广大人民的支持才打胜仗的。他们能打败对手并不是因为智商比对方高,而是因为他们统率的是一群狮子,而他们的对手(如薛岳、杜聿明)统率的是一群羔羊。如果让林彪、粟裕指挥国民党的军队,还能成为今天军迷眼中的盖世名将吗?

毛泽东不仅在军事战略方面首屈一指,用兵的高超精彩更是无人可比的。如果真要评一位五千年第一战神,最有资格的肯定是毛泽东。他不但精通战略也擅长战役指挥,总是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出敌不意,象耍猴戏似地把敌人弄得团团转。相比之下,林彪、粟裕的用兵虽然也很精彩,却远远没有毛泽东那样的神奇。难怪当年红军的将领们赞叹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就连被毛泽东整过的黄永胜在晚年也说:共产党里面最会打仗的是毛泽东,林彪等人打胜仗也是毛主席全局指挥得好!

与同时代的中国其它军事统帅相比,毛主席一个最大的优点是饱读史书,熟悉古今中外的经典战例。学习历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军事才能,主要看是他为研究历史而学习,还是为培养军、政能力而学习。比如,司马光是为了研究历史而读史,当然是不会打仗的书呆子;而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是为了经世致用而读史,就有很强的政治、军事能力,尤其胡林翼、左宗棠都是卓越的军事家。其中,胡林翼与毛泽东有很多相似之处(连字号都相同),喜欢读历代史书(尤其是军事和政治方面的)。胡林翼年谱记载:公既长,聪明豪迈,于书无所不读,然不为章句之学,笃嗜《史记》、《汉书》、《左氏传》、司马《通鉴》既中外舆图地志,山川阝危塞、兵政机要,探讨尤力。他的政治、军事才干比曾国藩要高出一头。胡林翼是湘军打败太平军的真正指挥者,表现了很高的战役、战斗指挥才能。在战役指挥才能方面,安庆战役就是他在军事史上的杰作,就是这一仗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在战斗指挥才能方面,集贤关战斗是他在军事史上的杰作,这一仗全歼了太平军最精锐的部队。毛泽东来自深受地主阶级经世派影响的湖南,其军事才能要远高于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曾、胡、左是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战,而毛泽东是为争取工农大众的解放而战。

毛主席高超的战役指挥艺术,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时期:第一,中央苏区的前三次反围剿。第二,红军长征时期。第三,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国共大决战时期。第四,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第一、二次战役是他亲自指挥的)。毛主席在遵义会议重掌兵权后,有些人以为他这一时期表现不好,在土城、鲁班场等地打了败仗。事实上,这段时期毛泽东的作战指挥艺术非常高超。要知道,当时是中央红军最危急的时期,既没有根据地可依靠,又受几十万敌军包围,连林彪、粟裕都没遇到过如此险况。但毛主席施展高超的用兵艺术,象耍猴戏似地把几十万敌军弄得团团转,从蒋介石到薛岳都叹服对手的狡滑。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的得意之笔,也是他伟大军事天才的光辉证据!

在今天的网络军坛上,认为林彪最会打仗的军迷最多。事实上,林彪把毛泽东看成自己的军事导师。他将毛泽东的军事著作随身携带,反复精读,上面勾勾画画,圈圈点点,写满了批注。林彪在建国后曾经论述说:毛主席是善于按照战争规律指导战争的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毛主席制定的人民战争的路线和政策,战略和战术,引导中国人民,在极端复杂、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绕过前进航程上的一切暗礁,把人民战争的大船驶达胜利的彼岸。他在同准儿媳妇张宁谈话时还说:要学习毛主席。其实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本事,我的本事都是跟毛主席学的。

象毛泽东这样的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世界五千年历史上都是罕有其匹的。中国的古文字学家高亨曾写过一首词,盛颂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和文采风流: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州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携卷登高唱,流韵壮东风。

附录:

罗化生:略谈何新及他的粟裕研究的一些错误

何新先生在历史上是有过大功的,可以这么说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没有走上后来的苏东的解体,变色的结局,和何新先生在文化界,在经济界的独树一帜是很有关系的。

何新先生在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几个重要观点我阐述一下

一,关于阶级剥削

何新认为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的缓和,阶级剥削更多的体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阶级剥削

二,关于意识形态

何新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西方试图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更关键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阻挠了西方的殖民世界的图谋,而不在于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否定

三,关于经济

何新指出当时的学术界鼓吹的所谓的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这个当时流行的观点的错误,指出中国不是如同流行的《短缺经济》一书所指出的短缺经济,恰好相反,中国是出现了严重的局部的产能过剩

而今天,产能过剩早已经成为共识,而当时主张中国已经进入产能过剩的仅有何新一人

四,反驳弗里德曼

何新先生逐条的反驳了弗里德曼,从而为中央在此后制定了宽松货币,补贴出口的经济政策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使得中国摆脱了休克疗法的阴影。

可以说何新先生是中国反第一次休克疗法的英雄,当然了2007年以后,流动性过剩的言论甚嚣尘上,第二次休克疗法卷土重来,这次何新先生认识得不够深刻。

五,辨析今文儒家和古文儒家

等等

可以说何新先生的理论创新是非常丰硕的,他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的指导作用也非常的大和,何新先生是中国反西方经济学骗局---新自由主义的第一人。

但是何新先生的军事研究,特别是粟裕研究,个人认为存在很大的不足。

以下简单的说几点

二,关于淮海战役中的攻打黄百韬的领导

何新搬出电报证明,粟裕原来当然的攻打黄百韬的职务被取消二被谭震林替换了,这被他作为粟裕领导不力的证据。

实际上,当时的战局是,华野领导层开始对黄百韬军队的顽抗,对其工事的防御的严密程度估计不足,准备以野战的方式迅速解决,后来才发现必须以野战攻坚的方式解决

同样的战法的转换出现在上海外围战役中

上海外围战役中,开始解放军遭到很大的伤亡,以后调整为野战攻坚的战法,就逐步突破了对方的坚守防御

野战解决,和攻坚解决存在很大的不同

前者强调速战速决,后者则要求稳扎稳打,逐个突破

前者有利于迅速解决战斗以后转兵,而后者则不太考虑攻击的时间的长短,而以最终摧毁消灭对方为主要目的。

那么当对黄百韬由野战速决到野战攻坚的战法的转换以后,粟裕作为统帅,要考虑全局,这个时候需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打援的指挥,就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因为由野战速决,到野战攻坚,意味着攻击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对方增援集团对我军的压力的增大,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多的统筹打援和攻坚之间的关系。

而这两者,在济南战役期间已经发生过一次

济南战役期间,根据毛的指示,粟裕就是率领强大的兵团进行阻援和打援的。

而淮海战役期间,不过是又重演了一次。

三,粟裕在军事上的杰出有损于毛和邓的战略指导的英明吗?

应该说,由于战争的不断发展,毛当初的运动战经验主要来自于第二次国内战争,因此对于解放战争的战争规律开始有些认识不足,这导致了毛一开始所要求的各部外线出击的战略的错误

而粟裕由于在苏中苏北的长期的抗战,和反摩擦,对于更加复杂的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根据地对于战争的支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粟裕可以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纠正毛的战略错误,而毛也及时的采纳了粟裕的意见。

应该说毛能够迅速的采纳粟裕的暂留根据地作战的战略决策,正是说明了毛从实际出发,能够迅速纠正自己的错误的英明的战略领导

以后毛命粟裕渡江,而粟裕陈述了各条理由,同样的,这是后方的战略领导和前方的战役领导之间的矛盾。

毛作为没有走上第一线的指挥岗位的战略领导,对于战役的认识显然是不如粟裕这样的将领的。

而粟裕对于中原作战,如何解决国民党军队依托铁路高速机动,并且由几个战斗力坚强的兵团作为核心从七月分兵的多次作战不利,到多次的没有达成自己的战役目标,是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思考的。

而后来的豫东战役正是粟裕给出的回答。

显然要求毛如同身临第一线的粟裕将军一样能够对于解决国民党依托铁路四处驰援的重兵集团那样的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强人所难的,问题在于毛再一次的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这又一次的体现了毛的战略指导的英明。

至于毛对华东的战略指导的英明,至少还可以再说几点

一,确立华东野战军的领导指挥体系

确立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而陈毅担任负总责

这既维护了党内的团结,也有利于军队的指挥作战。

陈毅将军的军事指挥不擅长,他本来就只是一个政工干部,从井冈山时期开始就是这样。

陈毅将军的存在至少是促成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团结,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在孟良崮战役中,及时的提醒粟裕不要分兵,不要着急

这对于后来的我军重兵消灭张灵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中野外线出击和华野外线出击

这一点很多人对其决策表示怀疑,实际上,这恰好是毛做出的最英明的战略决策之一。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豫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发现外线出击的战略所产生的战略效果。

在豫东战役中,我军是主动的进攻方,主动的选择进攻方向,而国民党所部则是被动的应对,最终因为对我军的攻击目标的判断错误而遭到了开封城破的失败。

为什么?

因为我军已经在广阔的中原地区开辟了根据地,这使得我军拥有了更广阔的回旋余地,拥有了更多的耳目,拥有了更多的根据地的老百姓的支持。

而国民党部队从军力上来看,并不弱,但是他们却只能依托少数的几条交通要道,铁路线进行机动,他们的回旋余地变小,并且受到更多的根据地人民的袭扰。

总之一句话,我军有了更广阔的根据地,拥有更多的人民的支持,所以在豫东战役中我军进攻更为积极主动,而国民党所部则处处被动

中野和华野的外线出击取得的最大的战略效果就是获得了更广阔的中原的根据地,这个战略效果是极大的。

另外中野的出击还造成了一个战略效果,就是白崇禧的桂系的出头,而蒋介石让白崇禧去领导桂系,实际上是放虎归山,在以后的淮海战役中,桂系阻挠蒋介石部队的调动,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战役的因素。

那么邓的战略定力就体现得很明显

1,坚定的支持外线出击战略

2,在淮海战役,坚定的支持消灭黄维所部的部署,甚至是拼上中野打光的代价也要做到。

这两点说明了邓的服从大局的战略眼光,也正因为这个渡江战役,毛放心的让邓进行战略领导。

所以从华东中原战场来看,毛,邓,粟裕,陈毅等人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最终使得华东和中原迅速的取得了胜利。

粟裕的长处在于对于战役指挥的精密掌控,进而甚至可以因此对战略提出重要的指导意见

毛的长处在于对大局的掌控,并且能够随时对自己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而做出的错误的战略进行及时的调整

邓的长处在于对大局的掌控,以及因此带来的坚定的战略定力

陈的长处在于团结各方。

肯定确认粟的战役指挥的英明和战略建议的英明无损于毛和邓和陈

一,粟裕所部和晋冀鲁豫的关系

在华东七月分兵以后,中央确实有过电文让粟裕所部归晋冀鲁豫管

但在后来的战局发展中,粟裕所部是独立运作的。

实际上这仅仅是千变万化的战局的体现。

毛的战略也是随着战局而不断的修正的

在毛最初的设想中,华野外线兵团分路出击,各部独立作战,这个时候各部受晋冀鲁豫所领导是可以理解的。

但随着外线兵团各部的作战失利,毛遂令粟裕带领指挥机关到外线去统一领导外线各兵团,粟裕带着六纵和特纵出击以后,在沙土集扭转了战局,这个时候外线兵团就是受粟裕的统一的领导。

也就是说,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变化,华东野战军各部的组织关系是在不断的变化的。

从后来的毛要求粟裕带三个纵队过江的电报来看,毛对外线兵团受粟裕指挥的组织关系的设定也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

但后来由于粟裕力主暂不过江,实际上使得整个华野的外线兵团成为一个更长期的稳定存在的组织。

因此对于粟裕所指挥的部队,以及粟裕的组织关系,不能光看各种电文,因为毛的战略也是在不断的随着战局而调整的。

如果看不到随着战局的变化导致的组织关系的变化以及毛的设定的变化,仅仅拿一两份电报就来判定粟裕所部的组织关系是很不严谨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