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张延忠:谈华东解放战争的“七月分兵”

0
0

关于七月分兵要澄清的两个问题

 谈华东解放战争的“七月分兵”

作者:张延忠

【提要】

"7月分兵"正确的提法是"外线出击",这是指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7月,孟良崮战役之后,华东战场发生的一次战略转变。

在此转变后,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战场由山东内线战场,转变为山东内线,鲁西南,冀鲁豫及苏北三块,华东野军分为西兵团,东兵团,苏北兵团三个相对独立的野战兵团。

实际上,用"7月分兵"的提法来表述这一伟大战略战略转变是不恰当的。    

解放战争在短短的三年中取得了全国性胜利。华东解放战争是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47年年7月华东野战军的外线出击,作为华东解放战争这一历史时期中一步伟大的战略转变,本不应有什么分歧意见。但因"外线出击"后初期有几个仗打的不理想。当时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华野主要领导,对仗未打好的原因,有认识分歧,兵团指挥员中也有些不同意见,这本是正常的。  

但近些年来,有人利用这些正常的意见分岐,把矛头指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似乎是由于外线出击战略的错误造成失利,甚至有否定外线出击的正确性的倾向。

这些不同声音本来也无足轻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军事文集»的编者,在对1947年7月2日毛主席致电陈粟谭的一篇电文"以神速动作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的注释(1)中,竟然也这样写道:

"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约十三万人,强渡黄河进入鲁西南作战,为配合这一行动,并最后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的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在未及充分准备情况下,依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立即分两路向则后出击" 造成不良后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130页)  

这个注释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是非常错误的误读和误导。因此,有必要认真辨析一下。

 据该注释说,1947年华野的外线出击即所谓七月分兵,是由于:

1.为配合(刘邓)的南征(出击大别山)行动 ,

2.华东野战军在在未及充分准备情况下,决定立即分两路向则后出击。 

这两条说法都是缺乏历史依据的。

【正文】关于七月分兵要澄清的两个问题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外线出击1947年7月孟良崮战役之后发生的一次战略转变。在此转变后,以山东内线为主要战场的华东野战军,分为西兵团、东兵团、苏北兵团三个相对独立的野战兵团;分别以山东内线鲁西南冀鲁豫及苏北为战场。"月分兵"来表述这一伟大战略转变正确"分兵"华东战军1947年628提出战役计划。毛泽东主席于19476月29答复华东野战军6月28分兵计划,提出应取分路出击敌远后方之方针方针简称"外线出击" 

  中国革命战争已经在短短的三年中取得了胜利,对这一伟大的战略转变,本不应有什么分歧意见,但因外线出击”之有几个仗打的不理想当时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华野主要领导,对仗未打好的原因有认识分歧,兵团指挥员也有些不同意见。这也是正常的。

   但近些年来,有人利用这些正常的意见分岐,把矛头指向毛主席,甚至有否定外线出击的正确性的倾向。尤其是毛泽东军事文集的编者在7月2日毛主席致电陈粟谭以神速动作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电报注释(1)中写道:“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约十三万人,强渡黄河进入鲁西南作战,为配合这一行动,并最后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的进攻,华东野战军在未及充分准备情况下,依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立即分两路向后出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130页)注释造成后果容忽视

  我的问题是:

不知该注释中所述:“为配合(刘邓)这一行动”和“华东野战军在未及充分准备情况下,决定立即分两路向侧后出击。”两条的依据是什么

 

为澄清这两个问题,我对此做如下分析。

1.从集中兵力内线作战到分兵,到外线出击的战略转变

   5月20日中央军委毛主席电报指示:“山东方面的作战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海州之线,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五月起)六七万人伤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局大胜之时,尔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

  但是中央军委毛主席却在该指示40天之后的6月29日发出了:“应取分路出击敌远后方之方针的指示。

  孟良崮战役后,中央总的战略意图是山东战场再在内线消灭敌人两个师,则全局转入全面战略反攻。在情况许可下,中央军委希望华野6月上旬和下旬各作战一次。

   6月3日华野向中央军委提交消灭五军75师,85师7个旅的战役计划。中央军委完全同意6月中旬作战以全歼敌7个旅为目标指出此战胜利,全局必起变化。

  1947619日陈毅、粟裕等给中共中央军委电报,说蒋介石起用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为顾向,召开了多次军事会议,提出并进不如重迭,分进不如合进。敌以三四个整编师重迭交互前进的战法,摆成方阵,加配了山地作战器材和炮兵、工兵,在各要点屯积了大批作战物资。(军事文集第四卷112页)敌9个整编师24个整编旅将向鲁中地区进攻。 

  故中央军委于6月22日发出不要打无把握之仗的电报,答复陈粟谭6月19日电报请示。指示说,刘邓月底出击不变。山东战事仍为全局关健。你们作战方针,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只要有胜利把握,则不论主要敌人,或打次要敌人均可,否则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军委二十二日十五时

 6月23日华野提出攻打桂系的计划,中央军委6月24日同意,并指出在目前情况下,你门决心围攻桂系,争取打援,计划甚好。惟如蒋系不援或增援甚缓时,你门须有决心将桂系歼灭,方能打开局面。”

6月25日国民党开始向鲁中山区发起高密度进攻。因此华野28日改变进攻桂系计划,向中央军委提出分兵一个纵队进攻费县,主力待机。

从5月18日至6月30日华野均在休整待机中。没有完成消灭敌人两个师的目标,因此全局也没有起变化。

那么采取目前的战略方针今后是捉战机的把握?毛主席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

6月29日以应取分路出击敌远后方之方针的电报答复陈粟谭6月28日的报告,该电报明确指出:以上方针是因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   

由此可知,华野6月28日提出的分兵两个纵队,是对应敌人6月25日开始的高密度进攻的战役计划中的一项战役部署。毛主席在29日电报中没有直接指出华野这一战役部署不解决问题,是正面电示华野分路出击敌远后方。

无论是中央苏区五次围剿,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自己的经验,当敌正面密集绝对集中兵力时,只做战术上的小规模分兵敌后诱敌回头,而不做战略上的改变是不能起用的。譬如,五次围剿时,只方志敏一个10军的北上诱敌,不起作用; 在孟良崮战役之前,华野几次分兵西线敌后,诱敌回头,都未奏效,但采取毛主席指示的,华野全线东撤部署,诱使敌人分兵,则捉到歼灭74师的战机。

6月28日华野提出的分兵2个纵队的战役计划,企图诱敌回援西线,同样也不可能奏效。敌人不是白痴。毛主席6月29日的电报,是对整个战场的战略变化的指导方针,而非战役计划。  

战争回忆录是这样写的:“为避免无把握作战,我们打算以六纵向临(沂)蒙()公路出击,以四纵奔袭费县,破坏敌人后方补给线,以第七纵队佯攻汤头,迫敌分兵回援,主力集结在沂水,东里店一线待机。这一计划即将实施之时,接到军委二十九日提出的三路分兵的指示-----。这个指示,改变了军委过去要求我们不分兵,坚持内线歼敌的方针。

   因此可以确切的知道,粟裕很清楚这是一个战略的转变,不是战役的三路分兵,而是兵分三路,向敌远后方外线出击。因粟裕战争回忆录不是粟裕自己执笔写的,因而把这一毛主席已经表述清楚的战略方针,歪曲为了“七月分兵”。这一歪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

还要指出的是,这段文字似乎有这样的含义,华野采取的战役部署将要成功之时,中央军委6月29日的指示干扰了华野的战役行动。但事实是从5月20日直至7月18日南麻战之前,华野自己提出的,并经中央军委批准的战役计划无一实施。

    

2.华野与刘邓的战略配合到战役配合

  毛主席电报在5月20日指出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蒋管区日益扩大的人民斗争,其作用也是如此,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

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不是山东战场不与刘邓做战役配合,则刘邓不能出击。是刘邓的出击是为了帮助山东战场  

  刘邓的外线作战的战役行动是早已确定的中央军在6月3日同意刘邓将渡河时间推迟至6月底。6月1日中央军委明确电示陈粟谭,华野只与刘邓做战略配合不做战役配合。你们的战役作战应完全单独进行。从1947年6月19日至6月29日中央军委与华东野战军来往电报,可以清楚的了解中央军委对华东野战军的战役行动,没有与刘邓战役行动相关的意图及指示。

毛泽东军事文集的这条注释与粟裕年谱(249页)的内容是相呼应的

6月30日与陈毅、谭震林决定立即执行中共中央军委兵分三路的指示,由叶飞、陶勇率领第一、第四两纵队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由陈士、唐亮率领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经莱芜向鲁西挺进,陈毅、粟裕、谭震林直接指挥第一、第六、第七、第九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集结于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待机出击,以配合刘邓军行动而查毛泽东军事文选(四卷120页)6月30日华东野战军电报为“ (3)指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陈毅、粟裕等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电报说(一)由叶飞、陶勇率第一和第四纵队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二)由陈士、唐亮率第三、第八和第十纵队向鲁西的泰安、大汶口方向挺进。(三)正面部队第一、第六、第七、第九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集结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各以少部兵力与东犯之敌接触,主力待机出击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我查到的6月30这份电报粟裕年谱表述的不同,我查到的,在主力待机出击之后是句号而非豆号,也没有之后的配合刘邓行动一句。

陈粟谭6月30日电报仅是华野本身下一步的战役设想,此处出击是指华野的内线出击,与刘邓行动并无战役联系。

由于战略方针的转变,因此6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的目前阶段陈粟谭军与刘邓军只作战略配合”的指示当然也要变化。华野表示坚决执行7月2日毛主席陈粟谭以神速动作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指示。这已经是适应新的战略方针的新的战役计

 

3.华东野战军在未及充分准备情况下,分两路向后出击的吗?

  战争都是突发性的。任何作战是否有准备,取决领导和战役指挥员的预见性。

 毛主席不仅在战略指导上有预见性,而且在每一个战役指导中都有充分的预见性,都清晰地指出胜利失利的结果和处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提出有无准备,那是要很好检讨一下,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6月29日应取分路出击敌远后方之方针的战略改变是对华野不能实现消灭两个师战役目标而实现战略反攻目标的预见性处置。

为使这一战略转变更符合实际情况,为使华野指战员能接受适应这一战略转变,毛主席在6月29日的电报末尾询问你们意见如何,望告。陈粟谭当时并未提出不同意见困难或新的计划。那么注释者根据什么说“华东野战军在未及充分准备情况下执行了中央军委的命令?

   发出6月29日方针的指示后,毛主席亲自写的发给华野的指示,达数十份,这些电报不仅有战略层面上的指示,而且有具体的行动指示。整个战役发展进程,都是在毛主席准确的预见之内。例如7月2日毛主席电报陈粟谭以神速动作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的战役指示中判断“蒋方七天或十天内必改变部署,以主力一部回到兖、泗,阻止我军与刘、邓会合。因此,我军必须在七天或十天内,以神速动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如动作过缓,则来不及。 真是料事如神啊!

   华野在10天内犹豫不决,直7月10日仍怀疑蒋方将改变部署午时陈粟谭致中央军委并刘邓电判断,“蒋仍决心维持东攻西守政策”。东攻西守,刘邓极为的)

    11日中央军委回电指示陈粟:“陈唐宜以迅雷手段,歼灭72师残部,20师及吴化文部,方于大局有利。上述任务完成后,即过湖西与刘邓会合作战。若不能于此时消灭敌人,而后可能发生困难。华野刘邓直接呼应,发生困难)

  7月12日华野又犹豫。而7月13日9时饶黎陈粟谭电中央军委刘邓报告山东国民党军动向,判断“蒋顽全军东进决心动摇,有大部西援之绝大可能”。

   果不其然毛主席于7月2日预计的7日至10日蒋军必有变化成为现实。而毛主席指出的若不能于此时消灭敌人,而后可能发生困难成为现实

  华野半个月的犹豫不决,使他们在半个月内提出打桂系6月28日的分兵到主力西进陇海路作战攻打莱芜5军等多个战役方案。对每一个战役方案,毛主席都给以具体指导,指示利弊,指示胜利和失利时的处置。但内线未实现其中一次作战,外线也未能达预期战役目标不仅没有实现对刘邓战役层面上的配合,而且造成局部困难。以后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遇南麻临朐失利,14纵围困鲁西南等重重困难。

在短短一个月中,华野数次失误尽管如此毛主席是充分理解,耐心听取意见,给以鼓励,正面加以指导。在此期间仅给华野两次比较严厉的言词。一次是7月14日你们近日对陈唐指示变化太多。陈唐主力仍宜迅速打下泗曲,以十纵攻取宁阳、汶上、济宁,对十二军暂置不理,否则将丧失时机,一事无成。 

  一次是南麻之后说东里店对黄伯韬一役未打,甚为可惜。

  在毛主席这样的英明统帅指挥下作战,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以“七月分兵”错误地表述“外线出击”这一战略方针、以错误的注释和《粟裕年谱》所做的似不经意间的一个标点符号和添加的一句“配合刘邓行动”,篡改了一段历史,形成了“华野匆忙分兵是为了配合刘邓外线出击”的错误认识。并且给人造成了“七月分兵”是中央军委、毛主席做出的仓促的战役行动的影响。推而广之“分兵”之后的一系列失利,乃至南麻临朐的失利也是因为兵力不集中造成的。

因此有必要对“七月分兵”是如何提出的和文中所提的错误注释,加以分析和澄清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