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7日,天阴沉沉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一位名叫“大巩山二当家”的网友在百度苏州吧发帖称,日东电工苏州工厂宣布停产。
年关将近,苏州工业园的工人们却失业了。
工厂明确表示,将在1月底停产,2月开始解除合同。
愤怒的工人们在工厂大门前集结,这猝不及防的消息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计划,也让很多的人的新年蒙上了一片阴郁的色彩。
工人提出了2N+1的赔偿方案与工厂谈判,现在当地政府和警方也已经介入,如何赔付,如何散伙,还在商议之中。
风饕雪虐中,生存是个问题。
其实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已在中国立足多年,是一家拥有94家分公司的企业巨头,曾经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香港、深圳、苏州和台湾设立了分公司。
而刚刚出事的这家企业于2001年7月5日在苏州工业园区注册成立,是一个制造柔性电路板(FPC)、偏振光片的生产基地。
园区占地面积70000 ㎡,投资总额达130亿日元,鼎盛时期员工5500名左右,但是在其解散之前员工数量已经下滑到了500多人。
继尼康之后,又一家领头羊级别的外资企业彻底败走中国市场。
去年从中国撤离的玛莎百货也是如此。
作为英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玛莎百货在英国有840多家店,并同时在欧洲、中东及亚洲的59个地区拥有超过480家门店。
2008年,踩着金融危机的浪潮,玛莎百货冲进了中国市场。
8年后,玛莎百货在中国开了15家大型门店,但是全面关闭他们只用了两年。
“普通员工的基本工资才2000多元,做4休3,而且不许员工加班、做兼职,每月收入少得可怜。”
难以想象,这是世界500强员工的生活写照。
资本巨头接连退出中国市场,到底原因几何?
著名旅日学者徐静波听闻苏州日东电厂关闭的消息曾特意打电话到日东电工总部询问,得到的答复是:
“一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苏州工厂难以为继;二是公司内部产业布局的调整。”
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没想到会这么高,高到这家全球第一大偏光片制造商也无力承受。
当地有人算了一笔账,这里的工人平均工资到手5000多,可公司实际负担为人均12000元。
这其中差的近7000元,都花到哪里去了呢?
大头是花在了五险一金上。
按照正常计算,苏州地区到手工资5000多,那么税前大概为7000元,需要缴纳的保险税款加起来为4200元。
另外,工厂是包食宿的,每个工人每月成本2000元,日本工厂的福利一向是比较好的,再加上各种职业津贴,要负担一位工人,确实需要支出12000元。
我们这里只是计算了苏州的企业负担,由于中国各地五险一金和税款的额度不同,所以会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全国主要城市的企业负担都是比较重的。
而周边的越南、柬埔寨、印度的工人,一个月工资普遍在1000元左右,人力成本差距如此巨大,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也是必然的现象。
德勤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就曾预计,以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组成的“强力五国”将会接棒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另一方面,大量高端制造业也开始回归母国。
最明显的,就是每天都嚷嚷着让岗位回国的特朗普,通用电气已经将洗衣机、电冰箱和加热器的业务从中国回迁到肯塔基州。
除了在成本方面的消耗,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也让很多外资企业方寸大乱。
以日东电厂的核心产业偏振光片为例,近几年,随着我国液晶面板厂商的快速崛起,国产偏光片厂商也迅速发展了起来。
国内偏光片龙头三利谱、盛波光电近年都在扩建偏光片产能,国产玻璃基板龙头东旭光电公司也跨界和住友化学合资,在无锡投资了2000万平米的偏光片产线。
在价格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国产偏光片也迅速在中国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相比之下,日本厂商则开始纷纷收缩产能。
十几年前,穿着名牌、踩着高跟鞋的Linda、James们,是无数名牌大学生梦想中的样子,毕业生就业也首选外企——大品牌、高薪、有面子。
而现在,华为、腾讯、阿里的员工,才是相亲的风向标。
在腾讯,应届生年薪在16W-20万,年终奖5W左右;华为南京研发岗应届毕业生的工资为18万,年终奖金72000元,并附带一系列长效激励机制。
在2015年华为的秋季校招中,华为高级副总裁陈黎芳曾表示:“我们从14万到17万起薪,最高到35万人民币每年,工资就是零花钱。”
如果你们还记得,当年大陆面板的窘境。而如今,京东方的大尺寸面板产量已经超越LG,成为全球第一。
眼看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项项被击破,外资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而有些企业,原本具备竞争实力,却因为没有摸清中国市场的套路而被扫地出门。
比如,玛莎百货。
闻名国际,玛莎只用做一件事:出售纯英国制造;而来到中国,玛莎也只做了这一件事:出售纯英国制造。
玛莎死守着他英式严谨、稳重的风格,希望能招揽中国中产阶级,可无数中国消费者瞄过,只留下两个字——老气。
来到中国的玛莎百货,把服饰作为了试图打开市场的突破口,后期引入食品业务。
结果,衣服没有ZARA的时尚、没有H&M的低价、没有优衣库的好料、没有中国国产的亲民、食物也不如进口高端生活超市......
连英国人都看不下去了:“看看玛莎的咖啡馆,一个空荡荡的架子上孤零零地摆着一些松饼和蛋黄酱三明治,真让人感觉像回到了前苏联时代。”
就这样,在中国这个激烈的竞争场,曾经市值700亿元的玛莎被干掉了。
对于垂危的外企来说,不管是玛莎百货,还是日东电工,撤退也许是一种解脱。
可是对于中国来说,外资的频繁撤离到底是喜是忧呢?
虽然很多人觉得外资的撤离对中国的经济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持乐观的态度,认为这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所要经历的必然过程。
在他们看来,这些外资撤走了,就会有成百上千个华为、中兴、美的、格力起来。
中国现在已经告别了被外资剪羊毛的时代,而是凭借强大的智能制造实力,与外资巨头一绝高下。
这几年,随着国内房价的增长,相关行业的产值也都突飞猛进,整个国民经济都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成本的提高和用人成本的提高,无论房地产和金融业多么火爆,GDP的数据多么漂亮,制造业才是实打实的能解决就业人口的产业。
对于国际制造业的撤离我们虽然不必太过悲观,但是也要看到制造业在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年关将近,苏州工业园的工人们却失业了。
工厂明确表示,将在1月底停产,2月开始解除合同。
愤怒的工人们在工厂大门前集结,这猝不及防的消息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计划,也让很多的人的新年蒙上了一片阴郁的色彩。
工人提出了2N+1的赔偿方案与工厂谈判,现在当地政府和警方也已经介入,如何赔付,如何散伙,还在商议之中。
风饕雪虐中,生存是个问题。
其实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已在中国立足多年,是一家拥有94家分公司的企业巨头,曾经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香港、深圳、苏州和台湾设立了分公司。
而刚刚出事的这家企业于2001年7月5日在苏州工业园区注册成立,是一个制造柔性电路板(FPC)、偏振光片的生产基地。
园区占地面积70000 ㎡,投资总额达130亿日元,鼎盛时期员工5500名左右,但是在其解散之前员工数量已经下滑到了500多人。
继尼康之后,又一家领头羊级别的外资企业彻底败走中国市场。
去年从中国撤离的玛莎百货也是如此。
作为英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玛莎百货在英国有840多家店,并同时在欧洲、中东及亚洲的59个地区拥有超过480家门店。
2008年,踩着金融危机的浪潮,玛莎百货冲进了中国市场。
8年后,玛莎百货在中国开了15家大型门店,但是全面关闭他们只用了两年。
“普通员工的基本工资才2000多元,做4休3,而且不许员工加班、做兼职,每月收入少得可怜。”
难以想象,这是世界500强员工的生活写照。
资本巨头接连退出中国市场,到底原因几何?
著名旅日学者徐静波听闻苏州日东电厂关闭的消息曾特意打电话到日东电工总部询问,得到的答复是:
“一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苏州工厂难以为继;二是公司内部产业布局的调整。”
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没想到会这么高,高到这家全球第一大偏光片制造商也无力承受。
当地有人算了一笔账,这里的工人平均工资到手5000多,可公司实际负担为人均12000元。
这其中差的近7000元,都花到哪里去了呢?
大头是花在了五险一金上。
按照正常计算,苏州地区到手工资5000多,那么税前大概为7000元,需要缴纳的保险税款加起来为4200元。
另外,工厂是包食宿的,每个工人每月成本2000元,日本工厂的福利一向是比较好的,再加上各种职业津贴,要负担一位工人,确实需要支出12000元。
我们这里只是计算了苏州的企业负担,由于中国各地五险一金和税款的额度不同,所以会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全国主要城市的企业负担都是比较重的。
而周边的越南、柬埔寨、印度的工人,一个月工资普遍在1000元左右,人力成本差距如此巨大,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也是必然的现象。
德勤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就曾预计,以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组成的“强力五国”将会接棒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另一方面,大量高端制造业也开始回归母国。
最明显的,就是每天都嚷嚷着让岗位回国的特朗普,通用电气已经将洗衣机、电冰箱和加热器的业务从中国回迁到肯塔基州。
除了在成本方面的消耗,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也让很多外资企业方寸大乱。
以日东电厂的核心产业偏振光片为例,近几年,随着我国液晶面板厂商的快速崛起,国产偏光片厂商也迅速发展了起来。
国内偏光片龙头三利谱、盛波光电近年都在扩建偏光片产能,国产玻璃基板龙头东旭光电公司也跨界和住友化学合资,在无锡投资了2000万平米的偏光片产线。
在价格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国产偏光片也迅速在中国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相比之下,日本厂商则开始纷纷收缩产能。
十几年前,穿着名牌、踩着高跟鞋的Linda、James们,是无数名牌大学生梦想中的样子,毕业生就业也首选外企——大品牌、高薪、有面子。
而现在,华为、腾讯、阿里的员工,才是相亲的风向标。
在腾讯,应届生年薪在16W-20万,年终奖5W左右;华为南京研发岗应届毕业生的工资为18万,年终奖金72000元,并附带一系列长效激励机制。
在2015年华为的秋季校招中,华为高级副总裁陈黎芳曾表示:“我们从14万到17万起薪,最高到35万人民币每年,工资就是零花钱。”
如果你们还记得,当年大陆面板的窘境。而如今,京东方的大尺寸面板产量已经超越LG,成为全球第一。
眼看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项项被击破,外资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而有些企业,原本具备竞争实力,却因为没有摸清中国市场的套路而被扫地出门。
比如,玛莎百货。
闻名国际,玛莎只用做一件事:出售纯英国制造;而来到中国,玛莎也只做了这一件事:出售纯英国制造。
玛莎死守着他英式严谨、稳重的风格,希望能招揽中国中产阶级,可无数中国消费者瞄过,只留下两个字——老气。
来到中国的玛莎百货,把服饰作为了试图打开市场的突破口,后期引入食品业务。
结果,衣服没有ZARA的时尚、没有H&M的低价、没有优衣库的好料、没有中国国产的亲民、食物也不如进口高端生活超市......
连英国人都看不下去了:“看看玛莎的咖啡馆,一个空荡荡的架子上孤零零地摆着一些松饼和蛋黄酱三明治,真让人感觉像回到了前苏联时代。”
就这样,在中国这个激烈的竞争场,曾经市值700亿元的玛莎被干掉了。
对于垂危的外企来说,不管是玛莎百货,还是日东电工,撤退也许是一种解脱。
可是对于中国来说,外资的频繁撤离到底是喜是忧呢?
虽然很多人觉得外资的撤离对中国的经济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持乐观的态度,认为这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所要经历的必然过程。
在他们看来,这些外资撤走了,就会有成百上千个华为、中兴、美的、格力起来。
中国现在已经告别了被外资剪羊毛的时代,而是凭借强大的智能制造实力,与外资巨头一绝高下。
这几年,随着国内房价的增长,相关行业的产值也都突飞猛进,整个国民经济都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成本的提高和用人成本的提高,无论房地产和金融业多么火爆,GDP的数据多么漂亮,制造业才是实打实的能解决就业人口的产业。
对于国际制造业的撤离我们虽然不必太过悲观,但是也要看到制造业在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