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 212 万年前,黄土高原已现人迹
@观察者网综合
据科技日报 11 日报道,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照宇团队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玉山镇上陈村新发现一处旧石器遗址——上陈遗址。该遗址拥有连续性较好的人工制品文化层序列,时间可追溯到大约 126 万年到 212 万年前。
这一发现表明,古人类可能很早就出现在非洲以外的地方——比之前认为的更早。《自然》本周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自然》杂志 11 日发表了这一成果。
据介绍,迄今较为公认的最早的非洲以外的古人类证据来自格鲁吉亚的德马尼斯,该区域发现了 185 万年前的直立人的化石及其使用的工具。此外,在中国和印尼爪哇岛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化石可以上溯至 150 万年至 170 万年前。
朱照宇团队详细描述了上陈遗址发现的早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 S15 至 L28 层位中的 82 个被打击过的石头和 14 个未经打击的石块,这些被打击的石头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钻孔器和手镐。它们都是古人类早期使用工具的证据。作者还介绍了两枚有打击痕迹的石锤。此外,在这个区域的地质挖掘探槽中还发现了伴随着石核和石片工具的鹿的下颌骨断块,以及牛科动物(反刍偶蹄哺乳动物)和其它动物的骨骼化石碎片。
上陈遗址黄土 - 古土壤序列示意。(图源:《自然》杂志)
发现的石制品和化石。(图源:《自然》杂志)
朱照宇介绍道,这一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年代主要是根据上陈地区发育良好的连续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剖面的鉴定以及高密度古地磁定年技术所确定的。这个地层剖面的中下部(S15 至 L28)有 17 个层位都含有人工制品,其中,石制品主要发现于潮湿温暖气候下形成的 11 个古土壤层中。此外,他分析,这 17 个文化层的时间跨度长达约 85 万年,显示了古人类可能在 212 万年到 126 万年前曾反复地(不一定连续地)生活在中国黄土高原。
在上陈遗址区域挖掘深槽。(图源:《自然》杂志)
另据《中国科学报》报道,此次由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联合该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等国内外十余个合作机构,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玉山镇上陈村进行了历时约 14 年的考察与地质发掘工作。
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广州地化所研究员朱照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 我们的研究确认了上陈遗址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约在 212 万年前,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德马尼斯古人类遗址要早 27 万年。"
文章作者、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博士吴翼说,上陈遗址地质剖面有很多清晰的标志层,可知晓比较准确的年代范围。通过野外勘查及对比,合作团队建立了清晰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和古地磁年代序列。
报道称,全球气候变化下生物圈的演化是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但一直以来,作为生物圈主体的古人类遗迹的记录时空分布不连续,限制了相关研究。此次研究为把全球气候变化与古人类演化及古文化演化相结合进行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
" 该研究证明了黄土高原是研究古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并对早期人类的起源、迁徙、扩散以及演化格局提出重新思考。" 朱照宇说。由于此次并未发现与旧石器年代相近的古人类化石,所以尚不能确定制造这些工具的人种。
观察者网综合《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自然》杂志等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观察者网综合
据科技日报 11 日报道,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照宇团队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玉山镇上陈村新发现一处旧石器遗址——上陈遗址。该遗址拥有连续性较好的人工制品文化层序列,时间可追溯到大约 126 万年到 212 万年前。
这一发现表明,古人类可能很早就出现在非洲以外的地方——比之前认为的更早。《自然》本周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自然》杂志 11 日发表了这一成果。
据介绍,迄今较为公认的最早的非洲以外的古人类证据来自格鲁吉亚的德马尼斯,该区域发现了 185 万年前的直立人的化石及其使用的工具。此外,在中国和印尼爪哇岛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化石可以上溯至 150 万年至 170 万年前。
朱照宇团队详细描述了上陈遗址发现的早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 S15 至 L28 层位中的 82 个被打击过的石头和 14 个未经打击的石块,这些被打击的石头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钻孔器和手镐。它们都是古人类早期使用工具的证据。作者还介绍了两枚有打击痕迹的石锤。此外,在这个区域的地质挖掘探槽中还发现了伴随着石核和石片工具的鹿的下颌骨断块,以及牛科动物(反刍偶蹄哺乳动物)和其它动物的骨骼化石碎片。
上陈遗址黄土 - 古土壤序列示意。(图源:《自然》杂志)
发现的石制品和化石。(图源:《自然》杂志)
朱照宇介绍道,这一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年代主要是根据上陈地区发育良好的连续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剖面的鉴定以及高密度古地磁定年技术所确定的。这个地层剖面的中下部(S15 至 L28)有 17 个层位都含有人工制品,其中,石制品主要发现于潮湿温暖气候下形成的 11 个古土壤层中。此外,他分析,这 17 个文化层的时间跨度长达约 85 万年,显示了古人类可能在 212 万年到 126 万年前曾反复地(不一定连续地)生活在中国黄土高原。
在上陈遗址区域挖掘深槽。(图源:《自然》杂志)
另据《中国科学报》报道,此次由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联合该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等国内外十余个合作机构,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玉山镇上陈村进行了历时约 14 年的考察与地质发掘工作。
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广州地化所研究员朱照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 我们的研究确认了上陈遗址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约在 212 万年前,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德马尼斯古人类遗址要早 27 万年。"
文章作者、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博士吴翼说,上陈遗址地质剖面有很多清晰的标志层,可知晓比较准确的年代范围。通过野外勘查及对比,合作团队建立了清晰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和古地磁年代序列。
报道称,全球气候变化下生物圈的演化是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但一直以来,作为生物圈主体的古人类遗迹的记录时空分布不连续,限制了相关研究。此次研究为把全球气候变化与古人类演化及古文化演化相结合进行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
" 该研究证明了黄土高原是研究古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场,并对早期人类的起源、迁徙、扩散以及演化格局提出重新思考。" 朱照宇说。由于此次并未发现与旧石器年代相近的古人类化石,所以尚不能确定制造这些工具的人种。
观察者网综合《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自然》杂志等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