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帝国的崛起:股票发展历程
楼主:爱庄股份
转帖:ws
历史,居然没找到现成的。
既然没有现成的,就自己总结。于是就有了此文。此文大量篇幅交待背景,力图凑成一个经济发展的断断续续的线索。
不是历史专业,写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指出来,误了我不要紧、不能误了大家。
第一章:前传
世界上先有银行还是先有股票交易所?
爱庄股份先生上了些岁数,时不时地沉浸在历史的回忆之中。这一天,突然觉得应该看看股票的历史。跟这玩意儿打了快二十年交道了,酸甜苦辣都尝了个遍,却还不了解这家伙的出身籍贯,这不科学。
好吧,找本权威的股票历史书看看。找了一圈,居然没找到现成的。
那么,从哪儿下手呢?脑子里突然冒出上面的问题。
貌似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
于是,俺老庄开始翻腾资料。自然先是百度,百度了一通,没有找到标准答案。转身又到自己的网络图书馆里找,只找到了几本金融史、经济史、以及内容可能涉及股票历史的书,从里面找答案。
找了大半天,才知道,这个问题果然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貌似很简单。
要想知道世界上先有银行还是先有股票交易所,先得搞清楚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的成立日期、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的成立日期吧。
我们一个一个地来。
问:世界上第一家银行于何年何月何日在何地成立?
答: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银行于1580年成立于意大利的威尼斯。
依据俺老庄十几年严苛的应式教育的素质,一眼就看出这个答案不是标准答案。
不是标准答案,就意味着不是正确答案。
这是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的。如果在试卷上这样填,就会被打巴叉,运气好的话可能会得一点分。
这不行!俺老庄在学校时就是个三好学生,响当当的重点班的学习委员,怎么能填这么个似是而非的答案?
于是,又开始埋头苦干。
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找到正确答案,但发现了问题所在:
原来,中外的专家和砖家们,对“银行”的定义有分歧。
要想知道第一家银行什么时候成立,得先搞清楚什么是银行。
看上去有点教科书的意思,但不用担心,爱庄股份向大家保证:不管写得好不好、写得对不对,都会用大白话写,不会把您看瞌睡了。这一点,爱庄股份的码字历史可以证明。
我们每个人都和银行打交道,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但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给银行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还真弄不来。这不能怪我们,专家们还谁都不服谁呢。
好吧,我们就从一般的理解上先认识一下。
银行是干啥的?不外乎是具备了存、贷、汇兑这三项基本业务的金融机构。如果要往细里说,银行还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政策性银行,还有世界银行,职责各不相同,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事物的发展都有个渐进过程,组织和性能是在发展中逐渐完善的。银行也一样,最初的银行肯定不具备上述的全部功能。
所以,我们从最基本的存、贷、汇兑业务入手,看看银行早期的历史。
这样的准金融机构的历史可以推到公元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商人为了解决长途携带金银的风险,把钱放到寺庙,到异地后凭借寺庙的存钱借据、再从当地寺庙中把钱取出来。慢慢地,商人们发现直接用寺庙的凭证交易更加方便。再慢慢地,寺庙发现存到黑房子里的金银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长期无人兑取,于是乎,他们把其中的一部分贷出去获利。
商人、寺庙皆大欢喜,寺庙成为准金融机构,具备了存、贷、汇兑的基本业务。寺庙开出的存款收据在市面上流通,也有了商业货币的影子。
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场上货币兑换商的营业用具。英语转化为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
在我国历史上,白银一直是主要的货币材料之一。“银”往往代表的就是货币,而“行”则是对大商业机构的称谓。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
在我国,“银行”一词起源于唐朝(起初好像叫货柜),唐宣宗时期(公元847~858年),苏州就有“金银行”的东东冒出来。到了北宋,“银行”一词单独出现,至南宋兴盛一时。景定元年(1260年),健康(今南京)城里银行扎堆,居然形成了一条“银行街”。这算不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融一条街”?
可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
中外的专家和砖家们,在这一点上的观点是一致的。
可他们对银行的定义,观点又不一致。
爱庄股份不是金融业的“圈里人”,相信大多数看官也不是,估计很多人都说不清楚两者的根本区别。我们没有必要搞得那么专业,我们从一般的认知了解“钱庄”和“银行”的区别作为储备知识就行了。
窃以为,钱庄和银行的区别在于:钱庄收存用户的金钱货币后,要向用户收到保管费;银行在收存储户的货币之后,不但不收保管费、还要向储户支付利息。
搞定!(专业人士不要笑话啊!)
这个话题就此打住,再说楼就歪了,现在我们解决正事:世界上第一家银行成立天哪年哪月?在什么地方?
答曰:一般认为最早的银行是意大利1580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银行。
一般认为?二般呢?
所谓一般认为,那就是主流意见了,所以许多教科书也采用这个答案。但反对的理由也很坚硬:很多专家认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高利贷的性质!
有没有更保险的答案呢?
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
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采用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组建,在各个方面更接近于今天的商业银行。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
恕爱庄股份知识面太窄,还没有找到有力的反对的意见。
就用它了!
其实对本文来说,没必要死钻到银行问题里,我们的正题是股票,提到银行,是为了后文中强调股票与金融的关系。
现在,进行第二个问题: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于哪一年、在哪个国家成立?
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于1609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即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
交易所开业后,行情火爆,有一千多名职业经纪人在其中忙碌,你就可以想象其火爆程度了。火爆的交易居然造成了资金拥堵,那时候都是真金白银,大堆的黄白之物被搬来搬去,既不方便也不安全。为了解决资金的去留和流通,荷兰又在同年成立了阿姆斯特丹银行,它是一个城市银行、财政银行和兑换银行,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中央银行(又是个第一银行),比英格兰银行早了近百年。
为什么这么火爆?有多少股票在交易?
一只!
这个证券交易所就是专门为一只股票的交易而设立的,最初只交易一只股票。
这是只什么样的股票?肯定是只高成长的绩优股、分红可观(当时炒作之风还不太流行,持股主要是为了分红)!
可它自面世起,十年没有分红!
就是说,股民十年没有拿到一分钱的现金红利。
不会吧?比A股还垃圾?
好了,先不卖关子了,发行这只股票的公司名为: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它发行的股票就是世界上第一只股票。
历史上有很多东印度公司,16世纪末17世纪初,先后有葡萄牙、英国、荷兰、丹麦、法兰西等国在东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等地成立东印度公司。这些都是臭名昭著的殖民公司。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今天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岛,错把它当作印度,把当地土人当作印度人(今天仍把美洲原住民称为印第安人,在英文里与印度人是同一个单词)。后人发现搞错了,但仍然将错就错,把真正的印度(甚至印度尼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叫做“东印度”,把美洲加勒比海的岛屿叫做“西印度”,上述这些殖民公司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它成为印度实际上的政府,以贩卖鸦片和奴隶出名。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也不是什么好鸟,只是因为争不过英国人,被英国垄断了印度次大陆,自己在东印度群岛“当家作主”。
为什么第一只股票诞生在荷兰?虽然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股票,但却是铁铁的世界第一。
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3月20日,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只股票诞生的日子。
诞生在荷兰不是偶然的,我们来看一看当时的情形。
当时,虽然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已经被英国打败,但整体实力还远远大于荷兰,再加上英国、葡萄牙等国都不是善茬,在当时的海上强国中,不论是军事实力、舰船规模、国土面积、人口等,荷兰在当中都是小弟小。
在第一只股票诞生的前一百多年中,地理大发现造就了两个海上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尤其是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就在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的几年前、也就是16世纪末期,西班牙的金银数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83%,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美元牛叉吧,我查到2009年第三季度,已知构成的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1.6%,请注意这只是全球外汇储备,虽然不能直接比较,但参照一下,就知道83%是个什么概念。
这笔超巨额的真金白银集中到了一起,如果用好了将会对世界经济、甚至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可惜这帮废材不去投资本国的工业,而转身购买国外昂贵的奢侈品,人们沉迷于消费,除了奢靡的社会风气,没有留下像样的产业,老百姓甚至也没有获得像样的衣、食、住、行。大量的货币被投放到市场,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这里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价格革命”。
当然,消费刺激了贸易的发展,陆地上的交通由于战争很不通畅,海上贸易兴起。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海上贸易的风险很大,他们出门后时不时地被打劫,不是被风浪打劫就是被对方打劫。这帮人是公开的海盗,抢别人、自己也被抢,他们的船既是商船、也是战舰,甲板上是大炮、船舱里是货物。他们是当代索马里海盗崇拜的偶像。
荷兰在夹缝中生存,他们除了开辟俄罗斯北方的冰冷航线外,为了降低造船成本,干脆把大炮去掉了,这样对船的承重和结构的要求降低了不少,一只般的成本下降了一半,运输成本自然也降下来了。当然,风险也增大了。
精明的荷兰人又对商船进行了改造,他们设计了一种小甲板、大圆肚的新式商船,因为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船所缴纳的税取决于甲板的宽度。他们的船少缴了不少税。
于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海上马车夫”出现了。“车夫”们唱着快乐的曲子,面对未知的风险和高额的利润,航行在世界各地。
远洋贸易的风险很大,有时候,会有一半的船员死于风暴、疾病或者掠夺,船只损失也不小。虽然利润仍然那么惊人,但如果这些灾难集中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商人所投资的船只上,对他们而言可能就是致命的。更主要的是,“马车夫”们的生意越来越好,他们的船只不够用了。一只船从制造到出海远洋,需要很大一笔钱。他们需要增加的可不是几十只几百只船,而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个局面怎么破?
荷兰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联合股份公司。公司作为一个法人,股东只担负投资风险,这应该是“有限责任”的发源处。公司制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人类文明史册。
千万不要小看它的作用。为了不跑题太多,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只需记住:世界上第一个发行股票的公司是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具有了现代公司的雏形。
貌似没有招股说明书,但荷兰人的热情超乎相象,从阿姆斯特丹市市长、到市长的女仆,各阶层人员都把安身立命的积蓄投入到这项利润丰厚、同时也存在着巨大风险的商业活动中。他们聚集了650万的资金。这些钱有多少呢?据专家估计值现在的几十亿欧元!要知道,当时的荷兰只有大约150万元人口,抵不上我国一个人口大县的常住人口数。
他们敢于这么做,一方面,因为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另一方面……我们得从一个故事开说:
1596年,东印度公司成立的八年前,一艘满载货物的荷兰商船从阿姆斯特丹扬帆远行,船长名叫巴伦支,我们要记住他的名字。巴伦支船长决定寻找一条从北冰洋到亚洲的新航线。航行到北冰洋的三文雅岛附近,船被冰冻封住了。巴伦支和17名荷兰水手开始了长达七个月的与严寒的生死较量。开始,他们拆掉船上的甲板做燃料,甲板拆光了,船不能拆,只有等。等他们返回来的时候,已经有8个人被冻死了。但是货物却都几乎完好地运回了荷兰,送到委托人手中。
而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他们死了8个人,却没有动这些衣物和药品!
按照现代许多人的逻辑:他们很傻很天真。不对,应该是很傻很愚蠢!
然而,他们用生命作代价,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船员的行为体现了一种精神:即使面临生存危险,被委托人也一定要忠于委托人,没有这种责任,公司制就不可能产生。无论时光如何推演,“信托责任”始终是现代市场的灵魂,没有“信托责任”就不可能存在当代证券市场。
这就是许多专家们广为赞诵的“信托责任”。很多经济学教材都把这个故事定义为“信托责任”的开端,认为有了信托责任才有了现代企业制度。
虽然这个结论没有得到百分之百的专家们的认可,但无论如何,你称它为“信托责任”也罢、诚信也罢、契约精神的体现也罢,巴伦支船长所代表的荷兰商人的行为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赢得了信誉、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
不把钱投给他们、还投给谁?
在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的短短五年时间里,每年都向海外派出50支商船队,这个数量超过了西班牙、葡萄牙船队数量的总和。
荷兰的面积大约是北京市的两倍半,是英国的五分之一(记不太准,或许更小),比葡萄牙、西班牙也小得多,不论资格、实力还是航海经验,荷兰都和前几位大哥不在一个级别。
就是这么个状况,五年,就被颠倒了个个儿。
因此,第一个发行股票的公司成立于荷兰绝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个巴伦支船长所能决定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下一篇,我们先看一看同时代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形,做个横向比较。
大明朝1602(1)
在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的1602年,对应的是明朝万历三十年,皇帝庙号神宗。
自汉武帝之后,中国古代表述年代一般使用“朝代名+年号数”的方式,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而神宗是皇帝朱翊钧死后才有的名誉称号,他活着的时候是没有这个称呼的。皇帝的名誉称号叫做庙号,大臣(包括后、妃等)贡献突出的,死后也会获得荣誉称号,叫做谥号。清孝庄皇后死后的谥号中有“孝庄”二字,这才是后人称她为孝庄皇后的由来。因此,一些影视中某人自称“我孝庄……”如何如何,总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
楼歪了,下面言归正传。
元、明、清三朝的年号都有个“大”字,分别为大元、大明、大清,虽然我们平时不这么叫。相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大汉”、“大唐”的国号,却只有干巴巴的一个字。可见这些朝代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历史学家对大明的评价很复杂,我老庄也没本事拿出个综合性的结论,下面只捡一些典型事例给大家交待一下,让各位对明朝有个大致的了解,以方便后文与荷兰的情形相对照。了解明朝的可以跳过本节。
有明一代,从朱元彰开国到崇祯上吊,共计276年,是自秦以后政权很稳定的大朝(百年以下的不算),不像汉、唐、宋等,虽然年代很长,但中间都被割裂过。
大明出现过许多奇葩皇帝,拿几个“表现突出”的给大家说道说道。
1、木匠皇帝朱由校,庙号熹宗,年号天启。
天启皇帝的木匠活做得极好,咱不是拍皇帝的马屁,是真的做得极好,用“出类拔萃”形容也不为过。从设计到制作到上漆,人家一手包办,貌似折叠床就是他先发明制作的(没考证啊)。在没有动力的年代,木匠活可是个力气活。按说,皇帝有个嗜好也不为过,皇帝也是人嘛,后人还给正德皇帝(下述)翻案、说人家追求解放呢。问题是这货做起木匠活来废寝忘食,是真正的废寝忘食啊,不但不吃不喝不拉不撒、连国家大事也不耐烦管。旁边的魏忠贤就偷眼瞧着,瞧着皇帝干到满头大汗、物我两忘的时候,就颠颠地跑上去汇报国家大事,你说烦不烦?皇帝不耐烦地挥手赶他走:知道了知道了,你去办吧!于是乎魏忠贤这个大苍蝇就被赶跑了,于是乎就诞生了一个想杀谁杀谁、想咋整就咋整的九千岁,成为历上最坏的太监(没有之一),生祠遍布全国各地,日夜受人焚香朝拜,他也不嫌咯应。
这朱由校还是个“文盲皇帝”,不是说他不识字,是说他识字少得可怜,经常要手下太监把奏章念给他听。您老认的字儿少,那就找个认字儿多的太监给您念成不?这货武大郎开店,手下的伙计也不咋地,一个念不准、一个听不全,为此闹了不少笑话、也整过一些冤案。
古代,正常继位的皇帝,像他这个文化程度的极罕见,搞不好就是独一份。有兴趣的考证下。
大明朝1602(2)
2、无厘头皇帝朱厚照,庙号武宗,年号正德。
猜猜看,大明朝的“镇国公、御赐威武大将军朱寿”是哪个?这可是位兵部存档、户部发饷的铁铁的政府官员,年俸五千石。
他的真名叫朱厚照。上面是他自己给自己封的官衔。
你是皇帝好不好?皇帝本来就是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我会乱说?
正德皇帝虽有点军事才能,可喜欢瞎胡闹。他有个很大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横刀立马、成就一番军功。正德十二年,机会来了,鞑靼小王子统兵五万骑兵入境,正德皇帝兴奋地要御驾亲征,结果遭到大臣的一致反对,御驾泡汤了,情急之下,以“御赐威武大将军朱寿”的身份强行离京。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这下他可就名正言顺地御驾亲征了。可谁知走到半道上就接到了捷报:叛乱被也是走到半道上还没到任的南赣巡抚、一代心学大师兼军事奇才的王阳明先生给平息了,王先生不但以少胜多平息了叛乱,还活捉了宁王等一干主要人物。这下正德不干了,严令放人!你没听错是放人。于是乎,宁王等一干主要人物又被扔到几条船上,在太湖上漂泊,然后是威武大将军率军奋勇冲杀、再一次活捉了宁王等人,才敲锣打鼓地凯旋。
这皇帝贪玩、爱玩、爱胡乱玩。行军时穿一身小校服装、混在队伍里护卫自己的銮舆;试图亲自训练老虎、反被老虎抓伤;皇宫失火、他高呼好大一团焰火!
他嫌皇宫不好玩,就在宫外建了一座豹房,里面养了一大批野兽和美女,成天在里面不成体统。国事,自然被抛到一面,成就了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太监的风光。
这个皇帝应该是被玩死的。南巡时,学渔夫撤网捕鱼,可惜技术不过关,小船翻了,冰冷的湖水浸透了他已经被酒色浸透过分了的身体,回京后一蹶不振、不久毙命。
3、不上朝皇帝朱翊钧,庙号神宗,年号万历。
这一位,是本章的主角。
万历皇帝在位46年,占了大明朝的六分之一,是大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中有28年不上朝(又说33年基本不上朝),各项指数直逼他的爷爷嘉靖。嘉靖皇帝在位45年,有20多年不上朝。不上朝的原因都是和大臣闹情绪。嘉靖要追封自己的生身父亲为皇帝,万历是因立太子问题,均遭到大臣们的严重反对,高高在上的皇帝居然没撤,以“罢工”抗议。
长话短说,明朝出了这么多奇葩皇帝,但国家相对稳定。明朝的经济和科技领先世界,这个也是有定论的。万历皇帝时,大明GDP占全世界的40%(没查到数据出处,但NO.1是肯定的)。
长话短说,明朝出了这么多奇葩皇帝,但国家相对稳定。明朝的经济和科技领先世界,这个也是有定论的。万历皇帝时,大明GDP占全世界的40%(没查到数据出处,但NO.1是肯定的)。
以航海为例,郑和的下西洋大家都知道,不多说了,只作个总结:
不论是后来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还是再往后一百多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他们的舰船规模、数量、最大舰船的数据,都被郑和甩出好几条街。其中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叫响世界的“海上马车夫”,不论其规模还是贸易额都比不上同时代的郑芝龙的走私船队。
好奇怪、好奇葩。
大明朝1602(3)
1604年,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三年后,郑芝龙出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的父亲,以海盗走私起家,后归顺明朝。
本节我们用郑芝龙的故事,从一个侧面来看一看当时大明的经济、科技水平,其余的就不展开说了,否则刹不住车。然后再用一节非常简略地总结下明朝,就返回荷兰进入正题。
到1627年,23岁的郑芝龙有部众3万余人,船只700-1000艘,高峰时据说有船只三千多艘。这个数字远远大于“海上马车夫”高峰时的1800艘。这只是大明朝海盗走私船队当中的一只,应该是最大的一只。郑芝龙集团一边在东南亚往返贸易、一边收过往船只的保护费,每只船三千,成为富翁。
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在发展壮大,在东南亚打翻了老大哥葡萄牙,又于1624年打败西班牙、独自占领了中国台湾,成为称霸东南亚的唯一一只西方船队。日本闭关锁国后,也只允许郑芝龙集团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进入本国贸易。
可是荷兰人很郁闷,因为郑芝龙连他们的保护费也照收不误,不交不行、少交也不行,不管你的甲板有多小、一律三千一只。“此海是我开、此礁是我裁,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口号为爱庄股份山寨版)
有压迫就有反抗,东印度公司史料说:如果公司想存在下去,必须把一官这一根刺从公司脚下拔除。一官就是郑芝龙以前的名字。他们联合了其他海盗武装“抗税”!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后认输了,与郑芝龙签订了城下之盟。郑芝龙还允许他们从事中国与日本的贸易,这是块肥肉,但必须先由郑芝龙集团把货物从中国大陆运到台湾、再转手倒给荷兰人,总之我吃肉你喝汤。荷兰人打又打不过、跟海盗又没理可讲,只好认了。
打仗就是打钱,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这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仰望的数字。至于船只规模、武器兼备水平我就不细说了,总之不在一个档次。当然,把小小的荷兰和当时的巨无霸大明这样直接比较有些牵强,可郑芝龙说到底也只是个海盗。
大明当时在世界上经济和科技的强盛我就不说了,下面只简单介绍一下工商业的情况。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轻工业,在世界都享有盛誉。明朝彻底迅速地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壮大。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
明代中后期,商业空前繁荣,而且呈现出出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多至八九成都成为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区,长江三角洲一带成为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这些地方的口粮需要从外地进口,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放弃口粮种植,在这封建小农经济时代的中国没有一定的经济转型和思想转变是做不到的。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厘头皇帝朱厚照,庙号武宗,年号正德。
猜猜看,大明朝的“镇国公、御赐威武大将军朱寿”是哪个?这可是位兵部存档、户部发饷的铁铁的政府官员,年俸五千石。
他的真名叫朱厚照。上面是他自己给自己封的官衔。
你是皇帝好不好?皇帝本来就是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我会乱说?
正德皇帝虽有点军事才能,可喜欢瞎胡闹。他有个很大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横刀立马、成就一番军......
大明朝1602(4)
大明朝1602年,即万历三十年二月十六日,万历皇帝突然患病,急召诸大臣至仁德门。估计他预感自己大限已到,拟诏废止矿税等,“所遣内监,俱令回京。”当晚宣读上述诏书,严令如有违反懈怠者重惩。没想到,次日皇帝就转危为安,觉得自己还能再活五百年,于是下令收回诏书,被众臣反对,帝大怒,欲亲手杀死反对的司礼监太监王义。王义虽悍不畏死,终未能使皇帝收回成命。自是,矿监税使肆虐如故。
万历皇帝派出不少太监担任矿监税使到各地收税,这些家伙横征暴敛、草菅人命、强霸人妻、无恶不作,终激起各地民变。暴民冲击、或干脆火烧税监衙门、杀死这些收税官,这是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容忍的暴乱。可朝廷没有派兵平乱,在大臣们的坚持下,只召回一些名声太臭的家伙而不了了之。但是,有一个叫杨荣的矿税太监被暴民处死后、尸体又被投入烈火以泄愤。这一次,万历皇帝怒了,他要严惩凶手!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严重的后果是:万历皇帝绝食数日以示抗议!
在大臣的坚持下,此事同样也不了了之。皇帝拗不过大臣,以绝食抗议!
古今中外,只听说过民众为抗议政府而绝食,没听说过强势的皇帝(请注意是掌握实权的强势皇帝)以绝食向他的大臣表示抗议。
奇葩的大明、奇葩的皇帝。
以上“绝食”内容原文为“帝为不食者数日”,有专家根据上下文将其解读为上述内容。本文不做详细考据,只为引出以下内容:
明朝是一个强势的朝代,皇帝强势、大臣也强势。针尖对麦芒、英雄对好汉。
写了这么多明朝,明朝在我们眼里还只是个影子,形不成完整的印象。但不能再写了,就算作为储备知识,再写也离题太远了,下面我们作个简单总结:
明朝废除宰相、实行内阁制,当然这个内阁与英国内阁完全不同。朱元璋起初的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结果并未如愿。专家们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优劣各有说法,但都承认,大明朝的内阁制实际上与皇帝保持了良好的平衡关系,即便有不上朝皇帝(当然不上朝不代表不处理政事)、不问政事的皇帝等各种奇葩皇帝在位,明朝政府的运转是正常且很有成果的(不要拿个别年代说事)。万历不上朝年间,有八年打了三次大的战役,史称“万历三大征”,其中就有抗日援朝,这是中日第一次战争。这么密集的战役,历朝历代少见(朝代末期的天下大乱不算)。
各地、各部上来的折子,先由内阁拟出处理意见,这叫做“票拟”,皇帝批复后叫做“批红”(一般由太监代皇帝执笔),多数情况下,皇帝都会同意这些政务能手的处理意见。如果皇帝修改了意见,内阁还有权把批复退还给皇帝,不同意!这叫做封驳。到了明后期的天启、崇祯年间,皇帝不得更改首辅的票拟已成为政府习惯。
反过来,皇帝要下旨办事,大部分情况下都得发到内阁由阁臣拟好后才成为正式诏书,而内阁认为诏旨有误同样可以封驳。皇帝不经过内阁直接发诏书叫做“中旨”,中旨很少、有些还被抵制。
能够把皇帝发下来的圣旨退回去,这是大明朝政体最显目的一处。前朝不是没有,但多于形式。到了后面的大清,印象中有这样的规定,貌似没人敢这么做过,抗旨不遵、搞不好是要杀头滴。
明朝的大臣很牛,动不动就跟皇帝对着干。万历皇帝下旨到户部,命令给他的儿子福王(第三子,好像封的福王,就是争国本的主角之一)划拔官田四万倾,户部说太多了、打五折,皇帝也没辙。
如此的抗旨,如果与骂皇帝、或者与皇帝顶牛比起来,那只是小菜一碟。
明朝流行骂皇帝,万历被大臣上书骂作“酒色财气”皇帝,这还不算最狠的,只是流传甚广而已。有个叫田大益的大臣上书,把万历同“夏桀、商纣王、周幽王、厉王、汉桓帝、灵帝、宋徽宗等昏君”并列在一起,这相当于把一个普通人骂作“流氓、土匪、败家子、恶棍”,皇帝也没把他怎么着,搁大清朝估计够灭门的罪了。
大臣与皇帝政见不合、就抗争,皇帝被逼急了就打大臣的板子,嘉靖大礼仪案、万历国本案都杖毙过百余大臣,也没挡住大臣的抗争。有时候,如果某个大臣被打了板子、蹶着屁股爬在牛车上被拉回家,那人气值就噌噌地往上窜,各地争着请他去讲学。明朝尤其后期流行讲学,内容五花八门,包括抨击朝政,不需要内容审查、也不要办执照,有人听就行。
反过来,明朝的皇帝也很强势,什么魏忠贤、“八虎”之流,够牛叉吧,在皇帝面前还得夹着尾巴。整个大明,没有出现过太监左右皇帝、甚至掌握皇帝生死的现象。魏忠贤听到有大臣参他,吓得抱着皇帝的大腿大哭;“八虎”听说皇帝要收拾他们,除了惶惶不可终日外、毫无办法。
大明朝的皇帝最有骨气,大明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明276年,没有签订过任何不平等条约、没有割让过一寸土地,不和亲、不纳贡,在我记忆中首都被围了四次,瓦剌、蒙古俺答、皇太极、李自成,皇帝没有一个逃跑。李自成破城、崇祯自缢,明亡。
金钱至上的荷兰(1)
“……我们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
这是一首歌的歌词,感觉如何?
如果这首歌在我们耳边响起,我敢说,不把它批倒批臭,“舆论”两个字就倒着写。
我要告诉你:这首歌词的作者名叫冯德尔,他是不是流行歌曲作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被誉为荷兰“莎士比亚”的伟大诗人,请注意是“伟大”诗人。
我还要告诉你:这是一首颂歌的歌词。它不是普通的下里巴人的大路货,它是一首颂歌!它是献给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落成的颂歌!
献给庄严肃穆的市政府的颂歌,其主题思想居然是“爱财之心!”
荷兰人不是一般的爱财,“爱财如命”这个词是个比喻,形容如何如何的金钱至上,但要放到荷兰人身上,还形容不出“如何如何”的程度。
和欧洲其他地方一样,荷兰城市的主人是那些贵族们,日渐富有的市民们口袋鼓起来,有了闲钱的市民们要投资。猜猜看,他们的投资方向是哪里?
市民们拎着钱袋子找到贵族,曰:我们要买下城市的自治权,您开个价吧。
啥?
荷兰的城市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小王国,贵族就是这个城市事实上的国王,贵族管理城市、建立军队以保护税收。现在,国王的臣民要用金钱买下国王的权力。
天方夜谭!
于是,各城市的贵族都同意了,交易成功!
这才是天方夜谭!
荷兰人爱财,荷兰的贵族也是荷兰人嘛。
从此,市民们自行立法,贵族不能直接向他们收税。“市民自治”为荷兰的城市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城市由有钱的商人统治,由他们来决定城市的管理。每个城市都努力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彼此相辅相成,结果是经济兴旺、城市发达,市民的投资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我常常在想,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中国?
大明朝开国,江南第一富翁沈万三为讨好皇帝,主动承担了南京城三分之一城墙的修复,这是《明史》的记载。据传,起初他提出修复一半、与皇帝“对半”,这还了得?朱元璋极为不悦:怎么着?想跟我平起平坐?
《明史》记载修完城墙后,沈万三又提出自愿拿出一百万两黄金犒劳军队,结果拍错了马屁、差点引来杀身之祸。帝大怒曰:“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的乱民,该杀。”
金钱至上的荷兰(2)
当时的荷兰大体上处在封建时期,欧洲历史上的封建和中国的大不相同。这里只说一个不同之处:中央政府的权力很弱小,城堡(领地)的实际统治权在贵族手里。
此时的西欧,大部分地区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凭借蒙古大军西征传入的火药,摧毁了骑士们守卫的贵族城堡,建立起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法国这样一些君主集权的国家。这些国家拥有着割据的贵族领地和独立的商业城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们可以有效地动员和组织起整个民族的力量。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靠这样的优势,率先进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摘自CCTV《大国崛起》)
荷兰有没功夫理会这股巨大的潮流,没有哪个君主贵族跳将出来打算一统江湖。他们都忙着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商业贸易,生意倒是越做越大。在他们埋头苦干的时候,尼德兰地区换了好几个王国。荷兰人不关心谁来当他们的国王,只要不打搅他们做生意就成。
尼德兰,意思是低洼的地方,相当于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
1556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成为尼德兰的统治者。
起初荷兰人没有意识到这位拥有无敌舰队的国王、与之前统治他们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有什么不同。反正得有个国王,谁当不是当。于是,当新国王宣布荷兰属于西班牙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当新国王为他们派来新的总督时,他们都表示臣服。
但是,关键是这个但是……
“但是,当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把手伸向他们的钱袋时,荷兰人奋起反抗了。” (摘自CCTV《大国崛起》)
啥?让我们掏钱?
尊敬的陛下:我们认同您是我们的国王、臣服您派来的总督、服从您这样那样的指手画脚,我们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献给了您,除了我们的钱袋子。可是陛下,我们愿意这样付出,就是为了保住我们的钱袋子啊!
这事没得商量,开打!
打不过也要打!
我的一位朋友,当他的朋友向他变着法子推销产品的时候,我的朋友立即打断他,说了一句不是名人的名言:
“凡是让我掏钱的事情,就别跟我提!”
我确信我的朋友没有荷兰血统,看来人的看财之心是全世界通用的,只是荷兰人把它做到了极致。我们知道,把某样东西做到极致、或者把某个功能发挥到极致,要么获得巨大的成功、要么迎来巨大的灾难!
金钱至上的荷兰(3)
荷兰人为了他们的钱袋子,勇敢地拿起武器与强大的西班牙人开战,战争前后打了八十年、死伤无数,史称“八十年战争”。这个战争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尼德兰革命”,这次革命诞生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叫做荷兰。
大家不要嫌我啰嗦,一定要讲一讲这个过程。
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68年到1609年,最初的反抗总会造成巨大的牺牲,尤其是各自为战的荷兰人。他们在最初的六年就使十五万国人死于非命,他们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在1579年,来自荷兰北方七个省的代表签署协议、组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敌。1581年7月26日,来自荷兰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各省的统治权。
1588年,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很多历史学家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
同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被英国海军击溃,从此失去海上优势。1609年,新继位的菲利普三世和荷兰共和国签订《十二年休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共和国的独立。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完全的胜利。
第二阶段始于1621年,荷兰人乘西班牙卷入三十年战争之机,重新开战,并不断赢得胜利。在荷兰军队不断打击下,西班牙被迫进行和谈。1648年,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八十年战争和三十年战争。荷兰为欧洲各国正式承认。
下面是对尼德兰战争的一个较高的评价:
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是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完成的,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使人类历史的前景出现一抹灿烂的曙光。
如果不喜欢看上一段文绉绉的词语,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国家是如何运转的:假如要签订一项关系重大的条约:联省共和国的首脑说了不算,得把条约拿到共和国议会去讨论定夺;但共和国是由各个自治的省组成的,所以必须拿到每个省的省议会去讨论批准;而每个省里都有一些自治的城市,所以,条约得先通过各自治城市的议会批准。然后,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再顺原路返回给省议会—联省共和国议会和首脑。
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教授威廉?范德莫伦,这么评价当时的荷兰:
不同的省,尤其是拥有沿海城市的省份,由城市的商业精英们统治,而整个国家政府、这些省的代表和统治者,也由这些家族产生,所以,你可以认为,荷兰共和国有点像家族的企业。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荷兰这个大企业也不例外。而且,这个大企业出了大手笔,跌破了俺的眼镜。
1609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为了保障银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过立法规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银行的交易自由。
对以上规定你如何解读?“任何人”包括不包括西班牙人?要知道,当时荷兰和西班牙的军队正在海洋上厮杀,这可是国家战争、民族战争。
当时的历史画面是:西班牙贵族手中的白银仍可以自由地从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金库中流进流出。荷兰的银行,可以合法地贷款给自己国家的敌人。
看到这里我在想:如果在八年抗战中,在国统区(请不要拿汪伪政府来抬杠)、或者共产党的治下出现了这么个银行,日本人能贷出款拿回本国为战争服务,会怎样?
估计政府还来不及动手,银行就已经被愤怒的人民砸了个稀叭烂。
契约至上和意识形态至上,大约是东西方人的根本差异。
金钱至上的荷兰(3)
荷兰人为了他们的钱袋子,勇敢地拿起武器与强大的西班牙人开战,战争前后打了八十年、死伤无数,史称“八十年战争”。这个战争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尼德兰革命”,这次革命诞生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叫做荷兰。
大家不要嫌我啰嗦,一定要讲一讲这个过程。
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68年到1609年,最初的反抗总会造成巨大的牺牲,尤其是各自为战的荷兰......
金钱至上的荷兰(4)
战火纷飞中,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了,他们的商船穿梭在炮火连天的海面。那边仗打得热火朝天、这边挣钱挣得不亦乐乎。
你敢把钱投给这样的公司么?还十年不分红。搞不好钱就被打了水漂,嗯,应该是打了洋漂。
荷兰人敢。
前文说过,股东们十年没有分到过现金红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不赚钱,他们“狠狠地”赚着钱。他们没有急着把赚来的利润拿出来花掉,而是再投资。
利滚利、钱生钱,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最好途径。
但是,十年不分现金还是有问题的。许多股民入股时拿出的钱可不只是“闲钱”、而是从养家糊口的份子钱中扣出来的。我不知道阿姆斯特丹市市长十年拿不到分红会怎么样,但市长家的仆人、她的家庭很可能因此发生现金流故障,虽然她投资的账面财富增长很快,但一家人基本的生活更要保障。类似的情况有很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1609年,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七年,荷兰人发明了股票交易所。
来吧,缺现金的过来变现、看好公司成长性的掏钱投资,还有,具有A股股民属性的投机者,你们也来吧!这里没有涨停板、也没有T+1。只要大干一票、在大城市买海景房不再是梦想,干两票、跻身上层社会、直接与贵族对话不再是距离。给你一片海域、换你一生奇迹!
别再犹豫了,这里才是实现你梦想的地方……呃,这好象是索马里海盗的招聘广告。
各种印度公司,其实就是索马里海盗的祖宗。
言归正传,现在,我们坐下来,看一看股票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抛开专家们对股票的复杂繁琐的定义,我们只从荷兰的第一只股票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来看看它存在的价值。
如果不发行股票,东印度公司就筹不到那么大的一笔资金,那么它最初的规模就很小。我们知道,同样的高成长和高扩张,起点的基数相差较大、扩张后的规模相差就更大。
股票交易所又解决了股票的流动问题,也解决了股东们的后顾之忧(请注意不是股民),使得公司可以没有顾忌地专注发展。更重要的是,如果东印度公司要扩股,就会得到积极的响应。他们想当股东当股东、想拿现金拿现金,何乐而不为?
股票是一个创举、股票交易所更是一个创举。应该说,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件具有标志性的大事(此条为爱庄股份的结论)。
历史学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荷兰的市民是现代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他们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由此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
金钱至上的荷兰(4)
战火纷飞中,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了,他们的商船穿梭在炮火连天的海面。那边仗打得热火朝天、这边挣钱挣得不亦乐乎。
你敢把钱投给这样的公司么?还十年不分红。搞不好钱就被打了水漂,嗯,应该是打了洋漂。
荷兰人敢。
前文说过,股东们十年没有分到过现金红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不赚钱,他们“狠狠地”赚着钱。他们没有急着把赚来的利润拿出来花掉,而是再投资。
利滚利、钱生钱,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最好途径。
但是,十年不分现金还是有问题的。许多股民入股时拿出的钱可不只是“闲钱”、而是从养家糊口的份子钱中扣出来的。我不知道阿姆斯特丹市市长十年拿不到分红会怎么样,但市长家的仆人、她的家庭很可能因此发生现金流故障,虽然她投资的账面财富增长很快,但一家人基本的生活更要保障。类似的情况有很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1609年,就是荷兰东印度公...
金钱至上的荷兰(5)
本章我们来总结荷兰能够成为第一只股票的诞生地的缘由。本章的主要观点来自于我个人,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出来,不要因此误导了大家、尤其是误导了贪婪而又善良的股民。
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 教授
威廉?范德莫伦,简练精辟地作出了结论:荷兰人建立他们的政府,包括国家政府、地方政府都是为他们的商业利益服务的。
前文提到过,当时的荷兰,各省实际上实行的是类似联邦制,重大事项要投票、一些事项必须全票通过才能实施。这种体制保证了重大事项、尤其是对外政策的一致性、又使各地区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大部分地区是由商人掌握着领导权,商人唯利是图,这话一点都不假,他们在确定了国家重大政策后,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不用问,当然是商业问题,这是利已利国的大好事。这帮商业精英们聚焦在一起,有钱又有权,不搞出创新是不正常的。
反观当时西欧的其他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西班牙等,都是在国王统治下的国家,为了领土和称霸,战争就成为常态。而具体到这些国家的每一块领地、城堡,又是贵族掌握着实际权力。打仗就是打钱,国王家也没有余粮,为了战争需要他就要向这些贵族征税,这就是问题所在。和中国封建王朝不同的是,国王不是想征税就能征的,荷兰的独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再举两个例子。例一: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更换了国王,革命的起因之一就是前国王滥征税。次年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征税。可当时英国与法国开战,钱怎么弄?于是,就出现了前文提到的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这个银行每年给王室贷款120万英磅,王室只需每年支付10万英磅的利息就行,不需要还本金。有这样的好事?当然没有,英格兰银行取得了货币的发行权,就是说,英磅不是英国政府发行的、而是由私人银行发行的。
题外话: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货币都不是政府发行的。美国也一样。美元由美联储发行,美联储相当于我国的私营企业。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就是为了抗税。北美当时属于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派出军队为他们站了大约150年的岗,风里来雨里去的、还都是义务兵,没让当地掏过钱。英国王室觉得够可以了、也该收点税了吧。没成想当地人不愿意了?啥?一百五十年都没收过税、凭啥现在要收?完全没有道理嘛!
就是说,如果你总是义务地帮助某人,假如有一天你突然不帮他了,那就是你的错!
于是开打。
打仗就是打钱,美国各州的头头们凑在一起商量怎么办(最开始没有美国这个名字,姑且这么说)?有人提出不行咱们收点税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嘛,结果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反对地理由也是杠杠的:咱为啥打仗?不就是为了抗税嘛。要是缴税的话这仗就别打了,直接给女王陛下掏钱不就成了。这样税就没法征了,只好四处借钱,抵押物是国家信用、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话说,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以后怎么还这笔钱。所以美国自开国起就是个欠债大国,也由此开发出一种新的国家经营模式:花未来的钱。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