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zt金融帝国的崛起:股票发展历程(4)

$
0
0
    第五章:郁金香泡沫(6)

    市场行情下跌后,炒作者们突然意识到手里掌握的不是阿姆斯特丹河边上的豪宅、而仅仅是一朵花骨嘟,迅速从幻想中清醒过来,他们唯一的念想就是能卖多少算多少、捞回一点算一点,所以普通品种跌幅超过99.99%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与当年猴王股票的经历何其相似。

    市场下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投资者信心崩溃。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金融市场上一直没有被改变的规律。

    我们不需要详细地讲述行会和荷兰政府是怎样救市的,大师们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大师们还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尽管荷兰政府采取过强制价格交易、强行终止交易等措施,却无法改变泡沫的破裂。

    泡沫的破裂对荷兰经济的冲击是极大的,各阶层人员的破产而导致的经济不景气和社会动荡,成为一个巨大的创口,或许这也是荷兰让出世界金融中心的开始。

    爱庄股份曰:把某样东西做到极致、或者把某个功能发挥到极致,要么获得巨大的成功、要么迎来巨大的灾难!

    荷兰人爱钱爱到极致,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金融和商业体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发财了,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金融中心。

    他们又把这个极致发挥到了极致,迎来了巨大的灾难。他们两样都占全了,符合阴阳平衡说。

    成功之后是巅峰,巅峰之后要么毁灭、要么疯狂。世事如此、股市亦如此。

    严格意义上说,郁金香炒作不是股票交易,只是在股票交易所进行了交易。但专家们的金融作品中在谈到股票时,总会说到这一话题,而且毫无例外,专家们把“郁金香、南海、密西西比”并称为三大经济泡沫,这也是近代经济史上最著名的事件,而且,都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期。

    本章不打算对郁金香泡沫做出总结,准备把上述三大泡沫讲完后,集中打包整理。因为到那时候,读者们会有一种厌倦感。为什么会这样?是俺讲得不好吗?不是,而是这三大泡沫的过程相似度太高,如果是三部文艺作品,肯定会被认为是后者抄袭了前者。到那个时候,我们打包总结,相信会提高大家的眼界,弄不好,就能把它当作一面镜子用来比照当下的股市,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太好了。假如再能升华一下,透过股票能看清历史、看清人生、看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的进程,可就是一件功德。因为理论上它是可行的,所谓万法归一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我们知道,真正成为专家的人物,你给他讲解他不熟悉的领域的内容,可能你还没有说完,他已经搞清楚了其中的原理,虽然对具体的技术细则说不上来,这就是东方文化所说的悟的境界。

    闲着也是闲着,我们朝这个目标开进吧。

    所以,下一章打算给大家描绘一个图像:地理大发现。爱庄股份将奋力以较少的语言给大家的脑中画一幅画,让大家很清晰简捷地“看”到地理大发现的脉络、以及荷兰在当中的作用,相信过了下一章之后,我们就会以一种站在云端之上俯瞰世界的境界。

    有广告和吹嘘的嫌疑,但本文的定位就是知识储备、在储备中提升自己。

    能不能达到,也要去奋斗!


第六章:地理大发现(1)

    我们先用几百字,啰嗦一下人类发展的脉络,给大家脑中留下一条线索。随着日后本文的推进,企望大家能把这条线串到当代,许多问题就清楚了。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些关键的节点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发展速度、或者使人类文明产生了质的变化。

    第一个节点是非洲草原的进化导致森林的退化,迫使我们的祖先从树上跳下来、改四肢行走为下肢行走,这样才能空出双手进行劳动和创造,创造能力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至少是区别之一。第二个节点是火的使用,这个不用多说了吧。

    完成从猿到人的过程之后,人类开始向外迁移、不管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他们从北非来到西欧,一部分越过大洋来到英格兰,另一部分东行,在今俄罗斯境内分为两派,一派南下到中国及南亚、另一派越过白令海峡(当时的白令海峡在海平面之上)到达美洲。美洲原住民印地安人、玛雅人和亚洲的中国人等同属蒙古人种,就是一个证明。

    至此,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各大洲板块之间的人们不闻鸡犬之声、老死不相往来,一直到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以上是人类进化的主流观点。

    地理大发现是人类进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节点。多数专家认为1500年前后是人类迈入现代文明的时间分水岭,这时候麦哲伦船队已经完成了环球航行。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应该把这个时间放到二百年之后的英国工业革命。不管是哪个观点,都承认地理大发现对现代文明的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爱庄股份认可第一种观点,并画蛇添足地认为:没有地理大发现,人类这个大家庭就不会充分交流和竞争,那么,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不前。华夏文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直到地理大发现初期,大明朝还是世界上毫无争议的经济和军事NO.1、科技方面也不逊色,可惜环顾四方“皆夷匪”,一家独大,便丧失了前进的源动力。不管专家们对华夏文明的衰落有多少种解释,恐怕没有人能否认这一条。

    地理大发现先后成就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个人类历史上的强国,本章我们讲述前三个国家的历程,并尽力展现荷兰在其中的地位。

    爱庄股份认为:地理大发现可分为三个阶段,地圆说之前、地圆说、和英国殖民时期。

    以上是爱庄股份的观点。特别说明:文中凡涉及本人观点的,均为本人总结、不是专家们的意见,请各位在参考时慎重。在本人有限的知识面中没有发现前人有过相应总结。如果前人已有,请指出来供大家参考,并据此认为是爱庄股份抄袭了前者。对此本人不以为耻,反倒认为本人的水平和专家们有一拼了。特此声明,后文不再重复。

  


:第六章:地理大发现(1)

    郑重道歉!

    本节中有错误,原文为:“多数专家认为1500年前后是人类迈入现代文明的时间分水岭,这时候麦哲伦船队已经完成了环球航行。”

    文中给大家一个误导:即麦哲伦船队是1500年之前就完成了环球航行。

    准确年份是1522年。

    应该改为:“多数专家认为1500年前后是人类迈入现代文明的时间分水岭,就在这段时期中的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给大家造成了不变,特此道歉!


第六章:地理大发现(2)

    形成地理大发现的“动机”,是一粒小小的胡椒粒。

    欧洲人对胡椒的依赖、不亚于吸烟成瘾者对烟草的依赖,可这玩意儿只在印度等地生产。另外,中国丝绸和瓷器也是有钱人不能离开的宝贝,它相当于现在的名牌奢侈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陆地运输是主要的方式。但它的运输成本太高、还被阿拉伯人几乎垄断了一手货源,而且陆地上战争不断,时不时地有价无货。1453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通往东方的陆上和海上商路分别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控制。这样,欧洲人买到手的东方货物的价格更贵了。

    神圣的宗教也希望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能够把上帝的福音传播到世界各地。

    葡萄牙率先行动,他们要打通海上商路。1415年 葡萄牙由三只船组成的探险船队开始对非洲西北部的探索。

    同年,葡萄牙占领北非的穆斯林据点、也是伊斯兰贸易中心的休达,休达成为葡萄牙的领土。两百多年后,葡萄牙将此地割让给西班牙,休达至今仍是西班牙的一个自治市。

    同年,郑和的25000人的船队从非洲中部另一端的肯尼亚返回大明。两年前郑和第四次下西洋,他的宝船抵达肯尼亚,在“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之后,威武班师。

    为什么是小小的葡萄牙走出了地理大发现的第一步?

    公元1143年,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并且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这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当时的欧洲,其他国家多数为封建割据制,国内的领地和城堡由一个个贵族掌握着实际权力。而葡萄牙已经成为君主制的王国,葡萄牙的国王不仅受到贵族的支持、而且得到百姓的拥戴。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使它可以集全国的力量进行攻坚。中国当年“两弹一星”的成功就是如此。

    “但实现国家的强盛却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葡萄牙只有不到十万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资源十分匮乏,东面近邻的绵绵战火,又不断侵扰着这块贫瘠的土地,独立之后的葡萄牙王国在经历了两个世纪之后,也依然是危机四伏、风雨飘摇。” (摘自《大国崛起》)

    只有浩瀚的海洋,才是他们走向强盛的唯一出路。

    制定了大政方针之后,恩里克王子亲自主持这项工作。这位具有极大包容能力的王子,把不同种族甚至不同信仰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他的麾下,建立航海学院、改进中国指南针、改造海船,专为航海而建立了天文台和图书馆,他们还成立了一个由数学家组成的委员会,把数学、天文学的理论应用在航海上,使航海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通过二十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葡萄牙人终于向南出发了。

    从1415年到1488年,葡萄牙人的20多米长的海船走遍了西非海岸和附近的岛屿。但是在“好望角”被发现之前,他们还不知道下面的路还有多长、才能绕过非洲大陆。

    1488年,迪亚士率两艘轻快帆船和一艘运输船自里斯本出发,再次踏上远征的航路。他的使命是探索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通往印度的航路。

    大约是1月间,船队抵达现属纳米比业的卢得瑞次,那里遇到了强烈的风暴,船队被风暴裹挟着在大洋中飘泊了13个昼夜,不知不觉间已经绕过了好望角。风暴停息后,已经丧失方位的迪亚士命令船队向东航行,以便靠近非洲西海岸。但数日之后仍不见大陆,迪亚士醒悟到船队可能已经绕过了非洲大陆最南端,于是他下令折向北方行驶。他们再次经过好望角时正值晴天丽日。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感慨万千的迪亚士据其经历将其命名为“风暴角”。后国王若昂二世将其改史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海角就带来了好运。

    1498年5月,经过四年的生死考验,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的船队终于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港,这也正是七十年前郑和下西洋时,展示天国德威的地方。

    “与郑和不同,葡萄牙人这次带来的不只是友好的问候,当印度人问他们到来的目的时,达?伽马很简练地回答说:“基督徒,香料”。这正是葡萄牙孜孜以求的目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艰难探索,恩里克王子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欧洲航海家几十年知识和勇气的积累开始转化为耀眼的财富。 

    “在坚船利炮的猛烈攻击下,一个个海上交通战略要点相继成为葡萄牙的囊中之物,正是利用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个据点,葡萄牙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船航线。在16世纪初的前五年中,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从22万英镑迅速上升到230万英镑,成为当时的海上贸易第一强国。”(摘自《大国崛起》)

    爱庄股份将葡萄牙的海上探索划归到“地圆说之前”的阶段。当时虽然地圆说已经兴起,但不被多数人接受。葡萄牙的海上探索计划更是对地圆说的否定,他们的目的就是南下、再向东,找到通往东方的航线。

    葡萄牙人现实的作法为他们打通了到东方和航线,也使他们错失了哥伦布与麦哲伦,后来国王若昂二世捶胸顿足道:“见识短浅的人啊,我为什么让这样重要的大事溜走了呢?” 

   

    第六章:地理大发现(3)

    哥伦布,具备了领导型成功人士的三要素,所以他成功了。

    这三要素是:1、执着甚至偏激;2、能忽悠、会忽悠;3、运气贼好。

    此三要素为爱庄股份片面的总结,“片面”在这里不是谦虚、是实指,还包括不完全的意思。

    这要从“地圆说”开讲。

    在公元前的古希腊,地圆说就已经成气候。约公元前3世纪,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用几何学方法首次测算出了地球的周长约合4万千米。但真正影响地理大发现的地圆说,是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著作《天文学大成》,同时该书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即地心说。

    《天文学大成》后在图书馆尘封多年,一直到中世纪时罗马教会将地心说奉为正统后,加上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它才火起来,这在客观上加速了地圆说的传播。罗马教会曾用严刑竣法维护地心说,但地球圆不圆的他们不在乎。

    虽然当时有许多人认可了地球是圆的这一说法,但也只是泛泛地认可而已。一是没有被证实,二是一些技术问题在当时还没有被解决。比如说,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另一半球的人岂不大头朝下?那是要掉到地狱里的!在伟大的牛顿之前,没有人能解决这个严肃的技术问题。我查了一下东西方人对地球形状的解释,不论把地球说成什么模样,都没有人能跳出天地有上下之分的思维。

    哥伦布也不例外,当西班牙专门为他请求募集资金而成立的委员会举行听证时,一名委员尖锐地问道:“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船行驶到地球的另一半时怎么爬坡返回来?”那时节可没有机械动力啊。对此能忽悠的哥伦布也不会忽悠了,无言以对。

    但这阻挡不了哥伦布的执着。

    我们先看一看这位称得上伟大人物的简历,做个基本了解。然后从上述三要素入手,给大家展现地理大发现最关键的一章。

    哥伦布1451年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当时好像叫热那亚国),1506年5月20日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他自幼热爱航海冒险,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目标明确并付诸行动的人,年轻的哥伦布就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名人。接下来,他迈出了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1、哥伦布的执着甚至偏激。

    他坚信地球是圆的,坚信一直往西航行就能到达《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富有的用黄金做屋顶的中国、还有盛产香料的印度。支持他信念的理论依据就是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他虽然也没闹明白地球另一半的人大头朝下怎么生活,但他就是相信地球是圆的。他的目标就是建立在这个相信上。

    为此他到处游说,希望能得到资助。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都遭到拒绝。葡萄牙进行南下的远航探险时,哥伦布看到了希望,他来到这个国家居住下来,用了六年时间想说动国王:向南、也要向西。但六年过去了,没有结果。但哥伦布没有灰心,他仍然四处游说,包括两次面见了后来资助他的西班牙女王。

    十几年过去了,没有结果。

    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没有打倒这个硬汉,一些人还把他当作江湖骗子送给他不少的白眼球和恶劣的语言,也没有打倒这个硬汉。

    想想也是,如果地球是圆的,下半球的人怎么生活?这不科学嘛!如果现在有人说他发明了一对翅膀,套到人的胳膊上就能让人飞起来,为此找你来资助,你会信吗?人胳膊上肌肉能把人扇起来?这不科学嘛!你不骂他骗子就算你是个温柔文明型人物。

    如果是我,早就崩溃了。但我们本章主人公硬是坚持了十几年不放弃。这难道不算执着?并且,他的执着所依据的理论还不能自圆其说,为此他仍然坚持十几年、看样子还要继续坚持下去,这个算不算偏激?

    执着也罢偏激也罢,机会终于来了。

   
  
 :第六章:地理大发现(4)

    2、能忽悠、会忽悠

    1492年1月,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的伊莎贝尔女王第三次召见了哥伦布。这位西班牙历史上的伟大女王在议会(学术委员会?)否决了哥伦布的资助请求后,决定资助他的西行计划。

    可中间的过程没这么简单。

    此时的哥伦布以侨民身份在西班牙停留了很长时间,女王的两次接见以及议会的否决,使他对西班牙丧失了信心。根据《哥伦布传》(美国:爱得华?埃佛雷特?霍尔)记载:他带着10或者12岁的儿子开始离开西班牙,准备去法国碰碰运气。这一天他们走到圣?玛丽修道院,这里已经离西班牙边境不远了。在修道院门口打尖时,院长发现此人谈吐不凡、便邀请他住一天,从不放过任何机会的哥伦布不失时机地向这位看上去与他的计划毫不相干的修道院院长推销自己的方案,没成想院长被他忽悠成功!

    院长认为如果哥伦布成功,会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在院长的努力下(这个后面详细说),14天后接到通知:女王召见。随行面来的还有女王赏赐的两万金币作为路费。

    我们可以猜到哥伦布当时的心情。因此,当他见到女王、听到女王告诉他同意资助时,哥伦布的心跳速度肯定超过了恋爱中的年轻人,这可是等待了十几年的结果啊!于是,哥伦布……

    请允许我在这里卖个关子,我实在是太佩服这个人了,他他他……居然和女王谈条件!这期间,还因为条件谈不拢,哥伦布居然一甩手走人了,又踏上了去法国的路程。

    一个漫天要价、一个坐地还钱,三个月后哥伦布才同意了最后的条款。

    哥大人,俺服您了!

    1492年4月17日,双方签订协议,协议包括了如下内容:

    哥伦布被任命为发现地的统帅,可以获得发现地所得一切财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并免税;对于以后驶往这一属地的船只,哥伦布可以收取其利润的八分之一。

    哥伦布是怎样说动女王的?而且是在议会否决了他的提案、在许多有份量的人的极力反对之下?这里面肯定有女王自己的考虑,但还有一个因素必须要说给大家,那就是:忽悠。

    哥伦布告诉女王,从葡萄牙到日本只有2400海里的距离、大约两周的航行时间。真实情况是两地的空中直线距离已经超过1万海里,请注意是海里。他的依据是当时的一种较有名的、经过“精确”计算的理论,我忘了出处,该理论明显低估了地球的半径,说从欧洲到中国只需要几周的陆地行走时间。

    但哥伦布知道2400海里远远到达不了日本。为了能忽悠成功,他向女王抛出了这个理论。

    之前,葡萄牙的一个委员会向国王建议否决哥伦布的申请,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即使地球是圆的,但往西航行需要的距离远远大于哥伦布所说的距离,由于距离太远、未知的因素太多,因此否决。而哥伦布是一位实打实的航海家,具有丰富的地理经验,又长年研究地圆说,应该知道葡萄牙人的判定是正确的。

    还有,出航后,哥伦布偷偷调整了船上的计程工具,使每天记录的行程要比实际小,这样可以减少船员对远离大陆的恐惧。如果真是如他告诉船员的只需要几周的时间,他没必要这么做。

    上述过程如果还不能确认我的论断,请看下面。

    电影《1492征服天堂》(《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又译作《哥伦布传》等名,法国、西班牙等国联合制作。)对此有精彩的表现:

    出航前,哥伦布到神父那里忏悔,诚恳地说:“我有罪,我撒慌,航程要比我说的长。”

    惊讶的神父:“有多长?”

    “两倍,或许不止,我不知道。”

    不满的神父:“你应该告诉你的船员。”

    “不行,那样他们就不会跟着我了。”

    正义的神父:“你不讲,我去讲。”

    “你发过誓的!”哥伦布强调神父的职业操守,然后说:“赦免我吧,神父。”

    看到神父有些犹豫,哥伦布拉着他的手,恳求道:“赦免,神父!”

    无奈的神父:“主啊,宽恕他。”

    忽悠成功,耶!

    1492年8月3日,黎明,送行的火把聚焦在码头。朝阳升起的时候,哥伦布带着三艘战舰出发了,它们是:尼亚号、平塔号和圣玛丽亚号。

    推进人类发展进程的远征,出航了。

   



第六章:地理大发现(4)

    2、能忽悠、会忽悠(续)

    航行途中是曲折的,最大的问题是船员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大海的边缘是什么?是地狱、还是恶魔?

    这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朴素想法,不能怪他们。背后的陆地越来越远,抬眼望去,苍穹之下除了海水、还是海水,无边无际。孤独围绕在船员的四周,这种孤独不是小资青年“你欺骗了我的感情、坍塌了我的世界……我不活了”之类的文艺调调,而是远离人类、远离安全的无依无靠,这种孤独的背后是恐惧、是绝望。

    在大自然的惊涛骇浪面前,他们太渺小了。

    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哥伦布当然估计到这种情况,他先是把忽悠变成行动,调整了计程工具,每天告诉船员们我们走得还不太远。当手下们抱怨不知道行驶到哪里的时候,哥伦布总是简捷地说:我知道。嗯,这个应该不算忽悠,也许他真的不知道,他到死都坚持认为自己发现的是印度西大陆。反正他拿着四分仪,时不时地对着天空,通过测算星辰的角度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这在当时是高科技,一般人不但弄不来还看不懂,只能看着他们的老大一幅深沉的样子,一边比划一边在纸上写写算算。

    老大就是老大,要不怎么人家是老大呢?

    哥伦布虽然估计到船员会有一些反应,但远远没有估计到他的他们的反应有多激烈。

    三艘船上,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可不仅仅是哥伦布一个人。有一天,平松船长——我不知道是哥哥还是弟弟,俩人分别担任两艘船的船长——来到哥伦布的房间,质问他为什么偷偷调整了计时工具,吓得哥伦布急忙关上房门。经过一通思想教育,哥伦布又把平松船长忽悠住了,他答应保守秘密。其实他这一次的忽悠很苍白,主要是平松船长是他的坚定支持者,这个后面还要讲。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员们越来越焦躁不安。“船员认为这是一次愚蠢的航行,几次差点把哥伦布扔到海里喂鱼,以便自行返航(《世界是部金融史》作者:陈雨露)。”

    他们总共航行了一百来天,最后的三十来天没有接触过陆地。船员的精神居然没有崩溃,应该是个奇迹。

    1492年10月10日,平松船长再一次来到哥伦布的房间,说:“大家要求返航。”

    哥伦布也有些焦躁:“怎么返航?淡水不到一半了,还是臭的。”他向平松表决心:“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向前,一直到发现陆地。”

    平松船长拉开房门:“你去和船员们说。”

    这是电影《1492征服天堂》里的情节,如果你从这里才开始看这部电影的话,你会以为哥伦布走进一群敌人之中,他们一个个面色不善。

    哥伦布又拿出他的强项:忽悠。一番慷慨激昂之后,他发现这一次的忽悠貌似不灵光,船员们的面色还是不善。

    两害相权取其轻,哥伦布不再要求“只有向前、一直到发现陆地”了,他要求再航行三天。三天之后,如果没有发现,就返航。

    相对于一百来天,三天是可以忍受的期限,从一些船员的表情来看,他们同意了。但还有一些船员仍然很固执。是啊,人要在快崩溃的时候,别说三天,就是三秒钟可能也坚持不住。我们常常从影视中、甚至从现实中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气急败坏的家伙指着对方说:你给我闭嘴!可对方仍然喋喋不休,或许他打算说完最后一句话就闭嘴,可这个气急败坏的家伙已经忍受不住了,于是气急败坏地冲了上去……

    作为一个成功者,哥伦布显然有对付这方面的经验,这也是忽悠的最高境界,这个最高境界说出来也土得掉渣,那就是: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哥伦布举起手中的一个丝质服装,这应该是一件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说:“从现在起,我要求桅杆上24小时都要有人,第一个发现陆地的,将获得这件衣服、还有一万枚金币!”

    他的话音刚落,我们就看到几个矫健的身影灵巧地在桅杆和船帆之间跃动。

    1492年10月12日,天还没有亮,哥伦布就醒来了,他发现手指头被一只昆虫咬破,立即坐了起来。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船员们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黎明,大家都起来了,没有人要求航行、也没有人要求返航,甚至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努力地向远方看去。

    天亮了,浓雾。浓雾中一群人地静静地等待,只有帆船在海浪中发出吱吱的扭动声。

    当浓雾散去,就听到一声嘶哑而又嘹亮地嚎叫:“陆地!陆地!”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