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zt金融帝国的崛起:股票发展历程(6)

$
0
0
    第七章:一把杀鱼刀(1)

    如果要给本章加一个题目,那一定是:一把杀鱼刀。这个题目将成为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站在1500年前后这个时间分水岭上,我们回头看,三百年前,那个后来叫做荷兰的地方还是一片沼泽、没有人类居住,而再过一百多年,这里将成为世界经济和金融中心。

    奇迹是怎样诞生的?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如果把荷兰比作一个企业——事实上荷兰的专家自己也这么比喻当时的荷兰——那又是一个成功者的样板。

    这一次,我就不卖关子了,免得被人说爱庄股份玩文字,我先把“标准答案”告诉大家。这个答案其实也很老套,历史曾经无数次重复过。当然,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历史情节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历史真的很无聊,一直在重复地重复着。

    这个标准答案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就这么简单。

    就像一道智力题:怎样把大象关到冰箱里?答曰:分三步,第一步打开冰箱、第二步把大象塞进去、第三步关上冰箱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则更简单,只需要两步,第一步:爬到巨人的肩膀上,第二步:站起来。

    搞定!

    问题的关键是,您怎么把大象塞到冰箱里?您怎么爬到巨人的肩膀上?巨人能够成为巨人,是那么好糊弄的?就算巨人站着不动,您也能爬上去啊!更别说怎么站起来了。

    我看到一些励志书上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说法,好像成功就像他手边的痒痒挠、想举就能举起来,我就忍不住对他们说:你们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是少数人的事情。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之所以成功的缘因,但我们经过归集,总能发现他们之所以成功相同或相近的因素。荷兰能在身边的小伙伴们成功且强大之后崛起,属于成功者中的奇葩,但仍然包含了与其他成功者相同的因素。

    下面,我们努力找到这个因素。就像剥开郁金香球茎一样,我们来一层一层地剥开它。

    和其他靠海的国家一样,荷兰人也依靠捕鱼为生。为了争夺渔场,他们和苏格兰人之间爆发过三次战争。但荷兰实在是太小了,又没有胜过别人的一已之长,还时不时地动枪动炮,怎么才能强大?

    老老实实地捕鱼、维持生计吧。似乎就是这么个状况。

    有一种银白色的、细长的鱼叫做鲱鱼,可能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鱼。在那个食物普遍短缺的时代,鲱鱼被称为“海中土豆”,它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很重要的营养来源,它同时也养活了五分之一的荷兰人。现在,在荷兰的一些古老的建筑上,仍然可以看到许多这种鱼的图案,述说着荷兰人崛起的故事。

    当时没有冷藏技术,要想销往更深的内陆,用盐涂抹就是最好的方法。好吧,我们辛苦地把鱼捞上来、放到船上、运回陆地,再把它的内脏掏干净、抹上盐,然后再装车装船销往四处。

    对于海边的国家来说,机会是平等的,每个民族都是勤劳的,大家的装备也是同一时代的。

    这似乎是个平衡的局面、或者是个僵局,怎么破?要打破这个局面,就得有一个突破口。

    撕开突破口的,往往是锋利的东西。

    对!一把杀鱼刀。

    威廉姆?伯克尔,十四世纪荷兰的一名普通的渔夫。现在,我们在这位渔夫家乡的海边上,还能看到人们为他建立的雕像。雕像没有进行任何粉饰和美化,一名渔夫松散地坐在椅子上,勤劳和风霜印在他粗糙的脸上。

    正是这名渔夫,发明了“一刀切”的鲱鱼处理方法。它只需一刀就能剖开鱼腹取出内脏,而后去掉鲱鱼的鱼头,只剩下鱼身。

    人们经过练习后,只需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刀,便可完成处理全过程。

    它很快,一刀就切除鱼鳃和部分食道、以消除鲱鱼的所有苦味;它又很精准,不但一刀完事,还保留了鱼的肝脏和胰腺。在腌制过程中,这些部分可以释放一种特殊的酶而产生独特的风味。经过这样处理的鲱鱼可以保存一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荷兰人的这套功法不但快、而且精准,这大约是武功的最高境界了。

    这一刀,也切出一个打破僵局的突破口。

    一招鲜、吃遍天,荷兰人掌握了自己的“葵花宝典”后,荷兰鲱鱼产业迅速崛起,开始建立起大批捕捞船队,这又推动了荷兰造船业和贸易业的快速发展。

    之后,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图像:在英国近海,远洋到此的荷兰的捕捞船队捞起鲱鱼后,在船上就地加工、一刀完事,抹上盐然后靠岸……靠哪个岸?当然是英国海岸了,就手把加工好的成品卖给他们。这时候,英国诸岛的捕捞队也返航了,他们一边忙着把鲱鱼卸下船、挑走死鱼、然后一只一只地开膛破肚地加工,一边听着荷兰人叫卖的声音。

    我估计,这也是苏格兰人与荷兰人打了三次仗的原因。

    太欺负人了!

    
    第七章:一把杀鱼刀(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从日本引进了一条彩色显像管生产线,日本将投入的设备技术折算成现金,由中国向其出口他们需要的产品作为补偿,这在当时是十分流行的补偿贸易方式。当谈到日本方面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进行补偿时,日本人说只要一种东西:彩色显像管。

    于是,建成后的中国工厂源源不断地将生产出来的彩色显像管出口给日本,日本将其运到东南亚的彩电生产基地,装上壳子、然后又进口到中国,成为当时一票难求的日本原装彩电。

    忘了说了,本章我们以荷兰的崛起为主线,与中国进行横向比较,并适当扩大“主题思想”的范围,权当拓展思维吧。

    对了,从本章起,我们的书名改为:《透过股票看历史》。这样似乎更符合内容。本来就是个拉家长的帖子嘛。

    言归正传。

    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荷兰的杀鱼刀法和日本的彩色显像管技术,在当时都是铁铁的先进科技。这两个例子有一个共同规律:有科技优势的一方,不但通过生产方式把该优势体现出来、还通过贸易等其他综合方式将其发挥到极至。

    一把杀鱼刀,看你怎么用。

    荷兰人就像一个深藏武功的高手,不显山不露水地积累他们的第一桶金。杀鱼刀法使他们提高了生产效益、降低了贸易成本、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还带动了造船等相关产业。一百多年过去了,到了十六世纪末,当葡萄牙(貌似当中有一段时间被西班牙兼并)和西班牙强盛的时候,荷兰人的前期功课也做足了。

    这让我想起了温州人从“温州小贩”到“温商”的转化过程。他们当中的经商者,从中国南北因交通和信息造成的巨大差异中,找到了自己的杀鱼刀法。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容易上手的刀法,就是把南方的第一手货源运到北方直接销售,越过所有中间环节。但它需要蚂蚁搬家的吃苦耐劳、还需要乌龟守岁的持之以恒。一代温州人就这么默默无闻地奔波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服装为例,那个年代北方大中城市的年轻人,几乎都是温州服装的消费者。当他们八零后、九零后的下一代长大成人后,发现他们的父辈不但给他们留下了一大份家业、还留下了一份事业。

    啰嗦了这么多,我们来看看,能不能总结出一套通用型的杀鱼刀法。

    从荷兰鲱鱼和温州商人,我们看到了一个共同点: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至、然后用它来破局。

    下面进行拓展思维。

    我常常给身边的人推荐一种在职场和官场通行的快速升迁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外力的借助较少,依靠个人努力就可能成功。那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出花来。

    接下来介绍一个人的简历:

    郝建秀,女,1935年出生,15岁时进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成为操作工。仅读过四年小学的郝建秀,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探索出一套能够减少断头、白花的细纱操作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951年8月,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决定将“郝建秀细纱工作法”正式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并在全国进行推广。1952年5月,郝建秀在全国纺织劳模大会上被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并成为当时著名的全国劳模,她所在的原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细纱车间甲班第七生产小组也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由于工作的突出表现,自1954年起组织开始对她进行重点培养,在吸收她成为党员后,还安排她参加中国人民大学速成中学、以及原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纺织工程系棉织专业继续深造。

    1962年本科毕业后,郝建秀成为青岛国棉六厂工程师室的技术员。后历任青岛国棉八厂副厂长……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等职;1981年升任纺织工业部部长……1985年9月,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正式成为了国家领导人……2003年3月,郝建秀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8年3月,届满离职。

    个中原理,不用我多说了吧。

    也许你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因为他的某一方面的工作特别突出,立刻受到常识并获得晋升。

    专注一件事、把它做成花。

    第七章:一把杀鱼刀(3)

    1637年,就是荷兰郁金香泡沫炒到最高峰、又掉下来的那一年,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诞生了。《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作者宋应星,明末举人,1637年对应的时间是崇桢10年,这是大明朝内忧外患、即将走向灭亡的动荡岁月。

    在成书后约两百年、也就是1830年,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该书部分章节译成法文,马上轰动欧洲。自此,《天工开物》走红欧美,当年就译成了意大利文和德文,第二年又转译成了英文和俄文。十年之内,包括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等七种文字刊于欧、美、非三大洲,内有四种是国家元首或内阁大臣下令翻译和出版的官刊本,打破了汉籍西译史的空前纪录。

    《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有了这本书的传播,欧洲人的好日子来了。

    先说造纸。欧洲从12世纪就学会了造纸,但学艺不精,只会用破布为原料生产麻纸。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耗纸量扶摇直上,但破布供应有限,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一时间“洛阳”纸贵。他们的专家和砖家们埋头苦干了N多年,企图以其他原料代替,就是搞不定。1840年《天工开物》造纸章被译成法文后,他们如获至宝,纷纷依照《宝典》闻鸡起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学会了原料混合制浆技术。

    再说蚕桑技术。华丽的丝绸始终都是欧洲人的奢侈品,昂贵的价格居高不下。面对中华帝国的垄断,他们也在奋起直追,努力地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转化成国内的生产力。经过许多年的执着,当时欧洲的蚕桑技术已有了一定发展,但因疾病防治经验不足等原因,生丝产量极不稳定、动不动就大量减产,无法与中国产品相抗衡。《天工开物》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对欧洲蚕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还有冶炼技术、采矿技术,以及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等等等等,就不重复了。《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一百二十多幅插图,不但被儒莲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式的系统性的著作,还将其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

    有欧洲专家说:宋应星如果被请到产业革命前后的英国,他一下子就可能拿到多项专利。

    以上是专家含蓄的说法,我将其翻译成当下网络小白文:

    如果宋应星是产业革命前后的英国人,他就发了,土豪金算个啥?瓦特也不就是改进了蒸汽机嘛。反过来,我们可就要交大笔的专利费用了。

    下面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时间又过去了大约一百年。在《天工开物》诞生300多年后的民国初年,有个人在《云南通志》中发现里面的冶炼铜矿的方法引用了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他想看到这本书的全貌。这里解释一下,《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著作,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

    这个对《天工开物》感兴趣的人到北京的各大图书馆找这本书,找不到。他又向各个藏书家打听,藏书家们或许读的书不多、但知道的书一定不会少。奇怪的是,他们当中也没有人知道这本书。

    奇怪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