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粟裕回忆录4

$
0
0

三、 《豫东之战——回忆开封、睢杞战役》

1979年7月1 1日,粟裕身体不适,到青岛疗养并考察工作,指定某部长、战理部研究员(另有任务)和我随行。粟、楚青及随身工作人员住八大关的一座洋房,我们随行的三人住在海军北海舰队海滨宾馆。粟一有空闲时间,就把我们三人喊去,听他讲解豫东战役,主要是介绍他作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组织指挥这一大规模战役决战前的战略形势、作战企图的形成、战役经过和他当时的心情。大约讲了两次(或三次),每次小半天。他讲的内容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是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1948年1月,令他率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南渡长江,深入敌人大后方作战,以吸引敌人南下,支援在大别山作战的中原野战军。但粟从战略的角度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向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黄淮地区,协同中原野战军,依托老解放区打大仗。比渡江南下更为有利。中共中央、中央对此特别慎重,急调陈毅、粟裕去西柏坡(实际汇报决策是在阜平县城南庄举行的)当面汇报研究,最后采纳了粟暂不渡江的建议,但条件是下一步要钓大鱼,歼灭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新5军。后来根据战场敌我态势的变化,歼灭5军的战机难寻,但攻克开封和歼灭援敌的条件基本成熟,粟又当机立断改变了打新5军的作战计划,一边上报中央批准,一边组织实施了战前设想的另作战计划,即豫东战役(开封和睢杞战役)。因此他说,组织指挥这次战役,同宿北战役一样,心情也是很紧张的。宿北战役是第一次指挥山东、华中两野战军会台后直接协同作战的第一仗,而这次战役不仅是在建议中央改变了原来的战略计划之后打的,而且在作战过程中,又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改变了原定的作战对策。如果打不好,不但不好向中央交待,更重要的是担心干扰了统帅部的战略计划。二是提出了战局转折和战役转折的新理论,

这是粟裕长期指挥作战的亲身体验,极为珍贵,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三是指出华东野战军有六个头等主力纵队

。他说: “华东野战军有六个头等主力纵队,即第1、第3、第4、第8、第9、第10纵队(后来分别改编为第20、第22、第23、第26、第27、第28军),其中第10纵队稍弱一些,但仍可算作是头等主力。另五个头等主力纵队的战斗力不相上下。这六个纵队都能攻善守,但又各有所长。第1、第4纵队善长野战,第3、第8、第9纵队善长攻坚,第10纵队善长防御。”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华东野战军主要领导人对华东野战军主力纵队战斗力的评价。这个评价,是经过三、四年的浴血奋战考验出来的。他还说过,评价一个部队的战斗力,主要不是看捉多少战俘,缴多少武器,而是看它对战役胜利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的。

他讲完这次战役不久,于7月底又陪***去检阅驻青岛的海军部队。后又到烟台、莱阳等地视察去了。我们随行的三人,就由青岛直接返回北京。粟裕在回到北京后,因忙于其它工作,就将写回忆录的事放下来了。我则利用这段空闲时间整理华东野战军其它战役的资料,以备粟写那些战役回忆录时作参考。到1980年3月完成了豫东战役的撰写提纲、初稿和二稿。鲁南战役、宿北战役和沙土集战役也写出了资料稿。在此期间,还抽空为王必成副院长改写了《忆莱芜大捷》。大约是3月下旬,我又随粟、楚外出,第一站到了南京,住中山陵5号。住了一两天,粟突然发病,急调专机送上海华东医院诊治,我随后乘车到沪,住在据说是原国民党头头宋子文的别墅里,即开始修改《豫东之战》。约半个月之后,粟总的病情好转出院,我也把《豫东之战》修改好了,送粟、楚看后,他们表示同意,(11页)又作了点修改,即请上海警备区打印出来,分送给曾参加过豫东战役的老同志征求意见。到6月下旬或7月上旬,粟总又转移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的刘庄,据说这里是接待外国元首和中央领导同志下榻的地方。在这期间,我还随首长到杭州的王庄参观了一次。刘庄和王庄是一对姐妹建筑,外观宏伟庄严,室内装饰华贵朴实,庭院秀美、洁净,是我从未见过的,有身处仙境之感,可说是天堂里的天堂。比上海西郊富丽堂皇的高大建筑还要高一个档次。(据说,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上海,其随行人员就住在该宾馆的附属房内,他们都感到惊呀,赞不绝口。)杭州的天气异常炎热,基本上都是休息,很少外出,因为室内有空调,比外面舒服得多。随粟、楚在杭州的,还有临时借调来的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吴克斌(负责整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回忆录),济南(12页)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一位处长赵骜(准备整理回忆井冈山斗争)。回到北京等了一 段时间,未见有人对回忆录《豫东之战》提出意见,就抓紧时间请图书资料室的同志帮助绘制三幅豫东战役附图。至此,这篇回忆录算是定稿了。全文约28000宇。但这篇文章未立即发表,直到1982年7月3日才在《河南日报》、《新华日报》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学术》杂志第七期上发表。杂志社还为这篇回忆录写了前言。回忆录的主要内容为:(一)、集中兵力,大战中原;(二)、审时度势,创战机;(三)、取开封,攻敌必救;(四)、再歼援敌;(五)、胜利转移。与这篇回忆录有关的还有件事,即电视连续剧《豫东之战》。这部连续剧的编剧是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已离休多年的 一对夫妇,根据粟裕的《豫东之战》改编的。开始,写的是话剧,他们写这个剧本,因缺乏军事知识,不了解豫东战役的全面情况,急于找人帮助指点,四处打听。后来他们听说,粟裕的《豫东之战》这篇回忆文章是我给他整理的,他们喜出望外,立即跑来见我,恳切地要求我无论如何要帮这个忙。当时我想,这两个人我虽不了解,但态度还比较诚恳,也都是60多岁的人了,又是军区政治部话剧团的,而且是写粟裕,总是件好事,并将这件事告诉了楚青和朱楹同志(粟裕的秘书),他们听后与我有同感,于是我就答应了下来。从那以后,他们夫妻二人多次到我办公室或宿舍来商量和研究(他们讲是请教)战役的经过,粟裕的指挥,剧本的结构、指导思想和一些具体军事学术问题。我给他们提供了大量战史资料,详细介绍了豫东战役的作战企图、战役经过和重要意义,还为他们谈了许多文字上没有的粟裕在这次战役中的统帅形象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为便于他们理解,我还请作战部测绘处的同志绘制了战前敌我双方的决心和战役经过要图,到前线话剧团为参加演出的人员讲课。此后,他们编写的剧本几次易稿,我都亲自为他们修改或提出修改意见。前线话剧团彩排时又要我去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后来由于一位军区领导对话剧有不同看法,就又改写成电视连续剧,发表前我又为这个剧本提了修改意见,并改写了前言。电视剧本写成了,但等拍电视剧的经费却一等莫展。开始,他们想自己设法拉赞助筹款拍电视,就跑到当年参战的一些单位去游说,其中除第23集团军赞助三万元之外,原华野各部队都不愿出这笔款子。于是又请我想办法帮忙,我则亲自出面,找到南京军区顾问赵俊,请他与24集团军(原华野6纵队)、28集团军(原华野第1 0纵队)联系(因解放战争时期他任过上述两个纵队的参谋长),赵顾问答应帮忙。我又带他们夫妻二人去见赵顾问,卧病在床的赵顾问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要他的夫人姜文特同志以他的名义写了信,让他们带着信去了24集团军、28集团军。两集团军一见是赵俊顾问写的信,即慷慨赞助,第28集团军赞助六万元,第24集团军赞助四万元。26集团军(原第8纵(14页)队)、舟嵊守备区(原第3纵队22军)也赞助了几万元。其中舟嵊守备区后来缩编划归浙江省军区管辖,出这笔钱有难处,又叫我想办法,我就打电话找到省军区参谋长陈月新同志,他答应给几万元。以上这几笔钱都直接汇拨给他们夫妇的,为此,我曾多次提醒他们,去赵俊顾问处看看老首长,汇报一下各单位赞助了多少钱;特别是在赵俊顾问病重住院后,我再次催促他们去看望看望老首长,以示感谢。这时他们说,这点钱还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创作基金,根本无法拍电视。他们正在为经费发愁时,江苏电视台认为剧本内容很好,愿出资拍摄,接着,军区也表示愿出部分资金,拍片的资金问题解决了。这些钱使用的具体情况,我就不得而知了。还有一件事是电视剧的军事顾问人选。开始,他们首先提出请张震同志当顾问,张震说,电视剧里面有我,不便当这个顾问。他们又找楚青同志商量找谁为好,楚青同志考虑后说,不定找职务高的,找王希先同志最合适,他不但是粟裕同志回忆文章《豫东之战》的执笔者,又自始至终参加了电视剧的改编工作,而且还亲身参加过这次战役。他们一听立即表示同意,从北京回到南京马上来告诉我:“这部片子的顾问,谁也不要,只要王(希先)主任,楚青同志也同意。”到电视(15页)片拍成之后,试放之前,他们设法又增加一个顾问。在开封现场拍片时,两次打电话要我去指导,我想这部片子是宣传我敬爱的粟裕司令指挥打的战役,是外线华野主力兵团的辉煌胜利,就决定去一趟,并约朱楹同志也去开封现场研究处理我提出的一些问题。在开封拍摄现场的一次会议上,朱楹同志和我都发了言,阐明我们的看法,对片子中的一些不妥的镜头(剧本里没有,临时加进去的)提了几点意见,让其修改一下,如攻城部队扰敌运动时,穿着破旧军装,不扎皮带,不带手榴弹,不背背包;突击开封城垣时,先攻南门后攻东门等,提出改进意见。未料到,会议上不仅对我们提出的意见未明确表态,事后也只删掉个镜头,其余一点未动。后来,在电视剧拍摄过程中,曾发生过一些事,我保留自己的看法,在这就没自必要谈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