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了几百位帝王,却很少有人提及刘秀。其实,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一位皇帝,还是最会用人的一位皇帝。
——这是毛泽东说的。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换句话说,他认为历史上这些声名显赫的君主没有一个文武全才。
但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词中没有提到东汉光武帝刘秀,却在读书笔记中给了刘秀三个“最”,评价最高,称刘秀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第一,在历代皇帝中刘秀最有学问。公元前6年,刘秀在河南兰考出生,9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败落。小时候刘秀必须亲自下地耕作,非常了解基层民众的生活。少年时他喜爱耕读,自得其乐,兄长们经常嘲笑他胸无大志。20岁时刘秀进入汉朝的最高学府——太学,学习《尚书》。在历代帝王中刘秀的文凭最高。他的经学造诣很高,很会写文章。起兵之前就已经以学问好而闻名乡里。他是汉朝贵族后裔,可是在王莽的新朝中非但没有好处,反而经常受到排挤打击。他在太学中饱尝世态炎凉,很快就打消了进入朝廷当官的幻想,回到家乡,买卖稻谷,做点小生意。后来,在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他随兄长一起造反,在戎马征战中还经常给部下“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他手下的将领有许多是太学生,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其他朝代的开国元勋。
第二,毛泽东认为,刘秀最会打仗。人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公元16年,绿林、赤眉起义,天下大乱。那年刘秀21岁,和兄长一起投入绿林军的阵营。公元23年,王莽派兵42万包围绿林军于昆阳,刘秀突围求救,率3000人马回攻王莽军队,集中突破要害,全歼敌军主力,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毛泽东在评论梁代大将韦睿时说“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把刘秀摆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前头,可见刘秀以少胜多,何等厉害。
昆阳大战之后,绿林将领们嫉妒刘氏兄弟的才能,另外立了一个更始皇帝,随后又借故杀掉了刘秀的哥哥。这支农民起义军很快堕落成为一群四处烧杀抢掠的盗匪。他们争权夺利,不断地自相残杀。刘秀在哥哥遇害后,以超人的忍术麻痹对手,趁机逃往河北。当时刘秀既没有兵马又没有 根据地,势孤力单,可是刘秀团结一群精英,采取和其他军阀完全不同的策略,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建立制度,广施仁政,在很短的时间内平定河北。
当时,刘秀面对的局势相当复杂。更始帝盘踞河南,赤眉拥众山东,公孙述称帝四川,隗嚣割据甘肃,各地势力都比他强大。国境外面也不太平,北边匈奴,东夷西羌,都在窥视中原。刘秀高瞻远瞩,谋略过人,出征必胜,他在3l岁称帝,仅花了10年时间就扫平群雄,统一全国。每仗都赢得干净利落,让对手服气。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很少出现叛乱。难怪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说刘秀是 “起于学士大夫,席经术,终涉大位者”。
第三,毛泽东说,刘秀最会用人。要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确实很难。由于历代情况不同,很难找到一个比较的基准。一般地说,开国皇帝都很有本事,否则乱世之中怎么也论不上由他们来一统天下。不过,开国君主是否真有本事,似乎可以探讨一下他们和功臣之间的关系。
历史上不杀功臣的开国君主不多。汉高祖刘邦、明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大杀功臣,方能最终保得江山。杀功臣就说明别人功高震主,不杀不行,说到底,这个主子心里没底,没多大本事。要求开国君主不杀功臣大概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本人文武全才,本事最大,功劳最大。第二,在打天下的一伙人当中年龄最轻。第三,最会用人。人常说,世界上有本事的人很多,忠诚的人也很多,可是,二者兼有,又有本事又忠诚的不多。
刘邦、朱元璋等开国君主总在怀疑别人是否有叛心,动不动就要搞次运动,清理阶级队伍,杀掉些功臣。关键就是他们看不准人,对自己的用人之术没有信心。唐太宗李世民不杀功臣是因为他18岁就领兵出征,亲自挂帅,冲锋陷阵,本事很大。
功臣们不仅服气,还都死在他前面,用不着杀。宋赵匡胤不杀功臣,不仅因为他有本事,还有个比他小12岁并且很能千的弟弟赵光义。可是,话说回来了,宋朝三大疑案之一“斧光烛影”,许多人都怀疑,宋赵匡胤死在他亲弟弟宋太宗赵广义手里。
东汉光武帝刘秀没杀一个功臣,他手下的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个个能征善战,功勋卓著,都得以善终。打下天下之后,刘秀“退功臣,进文吏”,功臣们放弃军权,回家养老,安享太平,毫无怨言。刘秀招降了许多地方势力,一旦归顺,极少反叛。
其原因很简单,刘秀的本事比他们大,功劳比他们高,料事如神,牢牢掌握着军政大权。说来很有趣,人尽皆知,刘邦手下有韩信、萧何、张良,刘备手下有诸葛亮和五虎上将。
刘秀手下没有哪个将相特别出名,他自己就是诸葛亮,就是萧何、韩信。难怪史评家都说:“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