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粟裕回忆录辩误2

0
0

3、"三好打"

第十章第一部分用"那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入就在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来说明七战战役指导思想.掩盖留恋苏中没有全局观念的实质.46年6月6日粟裕<求歼扬泰线之敌>电文中就说明了:"泰州.兴化.东台线之三解地带,为水网区,非船不能行动,我军受到极大限制.顽依托飞机掩护乘艇向我袭击,我只能依托城坝抗击,无法展开外围战,此为极不利之形势."此电说明在这苏中打仗于我是"极不利之形势".而后来的强攻海安,涟水战役等几打和几次想打74师,也不是国军74师等好打,后来宁想北渡运河西进也不愿北上山东,也不是渡运河西进地方好,到后来粟裕在北上鲁南路上还电山东要华中野主力南下到11师74师桂七军已占据淮海华中地区.

按当年实际的情况,粟的"三好打原则"没能体现出来,而实实在在的是,粟认为苏中不能失,华中不能失,他的认识和提出的部署是围绕这个原则的, 所以说, "三好打"只适用于多年后的粟裕,不适用于当年的粟裕.当年的粟裕所遵循的原则是"两不失"

3.淮南国军比苏中国军强

第十章苏中战役里的<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中写道"我们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三,淮南之敌有第五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个旅也在淮南(另两个旅在南京,一打起来势必北渡淮南)。这两支部队均属蒋军五大主力,加上淮南其他敌军,兵力较强。相对说来,苏中之敌较弱。"

这写了当时粟裕就认为淮南国军比苏中国军强.所以先在苏中打弱敌.但在当时的粟裕电文中,怎么也找不到有关淮南国军比苏中国军强的内容.只看到粟裕十几封强调苏中作战的电文,考虑淮南作的是5月31日:"淮南路东则准备以游击战,钳制七十四/七十三两军及一七二师之顽."而6月16日粟裕在海安王家园子召开华各师各纵队首长会议,而会议决定是"首先集中兵力于苏中方向,待苏中作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适时将主力西移淮南."

6月18日电有关淮南的是:"(一)五旅仍增防高邮,以便于战争初期协同十纵,确保高邮、兴化,俟顽主力被转至一分区时,则五旅及十纵即可主力向扬、泰线进击。如此东西夹击,收效可能很大。俟苏中战局告一段落,再将一、六师、五旅全部及七纵或十纵一部,转入淮南,以解决淮南问题。 (二)目前可以独立旅及十八团坚持三分区,并可将九纵大部(三至四个团);集结于泗县青阳间地区,以便适时南下,配合三分区作战。"6月27日电有关淮南的是:"(1)将五旅调往淮南,连同淮南独立旅及十八团并路西部队共约八个团,如必要时可从九纵抽调三个团至淮南(共十一个团)参战。

从这些电文中,根本就看不出有淮南国军比苏中国军强的说法.相反,从6月18日电文还可以看出粟裕似看不起淮南国军,想用苏中战役后的疲劳之师去淮南打仗,当然,这也是想留在苏中的托词.

七十四/七十三两军及一七二师之顽这跟五军有什关系? 还只是不全的两个军加一个师. 不到苏中国军兵力的一半.

主要还是在于粟判断国军以苏中为主要进攻方向,而苏中是最重要的,不能失,才坚持把主力留在苏中,其他都是扯.

4.夸大的七战七捷

战争初期,华中粟裕部队,毎战皆报捷,一直报到了十一战十一捷.粟裕回忆录是1."首战宣泰""这一仗,我攻城与打援部队歼敌整编结八十三师第十九旅的两个团和旅属山炮营及第六十三旅一个营,共三千余人。"

2".再胜如南""如南战斗共歼灭敌整编第四十九师一个半旅,连同在阻击中消灭的敌人,共歼敌一万余人,达到了预期的歼敌目的。"

3."三战海安" "四天多的战斗,他们只用了三千多兵力英勇抗击了五万多敌人的轮番猛攻。敌人兵力集中,炮火浓密,但第七纵队作风顽强,指挥灵活,奋战四天多,伤亡仅二百余入,杀伤敌军三千余人,创造了敌我伤亡十五比一的新纪录。"

4."奇袭李堡""李堡之战,前后二十个小时,歼敌一个半旅共九千余人,又赢得了一个胜利。"

5."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丁堰/林梓战斗)"丁、林战斗歼敌交通警察五个大队及第二十六旅一个营,共三千余人,缴获甚多(其中有一批敌人拟用以残害根据地军民的各种刑具),打开了西进的门户。"

6."攻黄救邵,七战七捷""这时,第九十九旅已在如黄路上就歼,第一八七旅等部也将不保。消息传来,敌全线震惊,深受威胁,且伤亡已达两千多人,再打下去,凶多吉少,终于在二十六日黄昏的候狼狈撤回扬州。进行了四昼夜的邵伯战斗遂胜利结束。"

"如黄路战斗,我军共歼敌两个半旅,一万七千余人。"

首战宣泰,实际是宣家堡/泰兴/佴家庄三个战斗,其中宣家堡是攻下来了,泰兴城攻占了大部,而佴家庄战斗没攻下,算是败仗吧,对于佴家庄战斗,粟裕回忆录提也没提.

再战如南,这次是国军是沿几年陈粟新四军东进黄桥的路线进攻的,国军占姜堰占黄桥占如皋县城.国军已进苏中复地.不过由于当粟裕报了大捷,以至军委来电问是否可能夺取泰州了.

三战海安,那是创了奇迹了,国军5万,共军3千,还创了敌我15:1的好战绩,

当年粟裕的<苏中战役总结>上还只是写了"这一保卫战毙伤敌约三千人",到了回忆录就把"约"省去了.这个战绩连网上有名的粟派姑苏也不信了.

更好笑的是明明海安县城被国军夺去了,但华中野战军粟裕眼里居然还是一捷.

邵伯战斗是个阻击战,国军退了,也算是一捷.

苏中七战下来,苏中基本失去了.

5.海安攻城失利不写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华中野战军由苏中北移一节中写道:"我分析攻占海安固然对坚持苏中和动员参军以及解决冬衣有所帮助,但预计要付出一千五百人左右的伤亡代价。从今后战局的发展来看,似须诱敌更深入一些,以便于大量歼敌,我如攻下海安,亦仍须放弃。不如放弃攻占海安的计划,将攻取海安所付代价,留作以后在运动中歼敌之用更为有利。我立即于九月十日将上述意见报告军委、陈毅同志和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同志。 ""........军委赞同这一建议,并根据这一情况,于十一日八时指示我们:“主力即开两淮机动”。于是我们立即收拢队伍,兼程北上。 "从此文看似华中野战军没有攻海安,而事实上,华中野战军从8月30日就开始攻海安,直到9月12日晚12时才撤围北上,此战损失惨重,而且老战士减员较大.

粟裕所提的须付千五人的伤亡才能攻克海安,认为以此代价留作以后歼敌更合算.事实上,根据一师的战后总结,光是6日总攻的四个团的损失就该过千人,单是三团已伤亡超过一个连.一团两度组织进攻均失利而停攻,七团和八团攻城,因火力调度及组织不好,同样失利,被敌火力所杀伤及跌落河淹死甚多.而扫外围时也伤亡不少.很可能粟裕电文所提的千五人代价就是一师攻城失利而已付出的代价.无论是陈毅或中央,接到粟这样的电文,都会认为海安战斗没发生,粟裕提议不攻了.

6.两淮撤退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有一标题称为<主动放弃两淮>,看标题和内容,似华中首府是淮阴主动放弃了,

而历史事实是在淮阴城下国军七十四师首次攻击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在华中野主力云集淮阴时运转兵力过程中被七十四师击破防线,攻入城中,使得粟裕第一次围歼七十四师计划失败,也使得华中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失手.

从皮定军日记中可以看到淮阴守军损失惨重,而当年的电文中粟裕还怪山野救援不力.这些在回忆录中都不见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