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下外线出击前的问题,我的依据都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电报。
孟良崮战役之后中央军委毛主席多次指示华野陈粟谭,出击外线。
看看以下电报:
5月20日中央军委毛主席电报指出“总观全局,目前大部分地区已转入反攻作战,只待山东再打一两个胜仗,即可转入反攻。”
5月22中央军委毛主席主席电报华东“山东战场打破敌人进攻的作战方针,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蒋管区日益扩大的人民斗争,其作用也是如此,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
6月1日中央军委毛主席电报陈粟谭“目前阶段陈粟谭军与刘邓军只作战略配合”。 该电报指出:
(一)无论刘邓是否按原定时间行动,你们和刘邓之间在目前阶段上均只须作战略配合,不须作战役配合。你们的战役作战应完全单独进行。
(二)在情况许可(即确有胜利把握)条件下,我们希望你们于六月上旬及下旬各有一次战役作战。
6月14日中央军委毛主席电报朱德刘少奇“各战场形势和中工委今后几个月内的工作”中指出“本月当为全面反攻月份”。
由上述电报可以了解三个问题:
一,1947年6月毛主席筹划的解放战争即将开始全面反攻。毛主席认为,全国战场均已开始反攻,而山东是主战场——全面反攻要等山东打一两个胜仗。
6月实际上是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时期。6月8日,毛泽东主席正从张家湾这个小山沟与胡宗南军队擦肩而过。毛主席做出这样的论断,真是神来之笔,令常人不可思议。
二,毛主席说:“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战史研究,都认为是山东战场外线出击是为了帮助刘邓南下。但毛主席说,全国人民,包括刘邓挺进大别山,都是为了帮助山东。这和我们一般了解的概念完全不一样。
三,无论刘邓是否按原定时间行动,你们和刘邓之间在目前阶段上均只须作战略配合,不须作战役配合。你们的战役作战应完全单独进行。
毛主席计划刘邓部队6月底出击,6月29日中央军毛主席给陈粟谭电报:“应取分路出击敌远后方之方针。”
6月30日刘邓渡河,7月1日陈粟谭的三个纵队向南、向西进军。
陈粟谭这一动作是配合刘邓作战吗?不是。
自孟良崮战役1947年结束的5月18至6月25日,40天内,华东野战军虽有几次经中央军委同意的战役计划,但均未付诸实践。
粟裕在《战争回忆录》中写到 "无奈当时难以肯定必有战机出现。"
6月25日,蒋军对山东开展新一轮凶猛地重点进攻。此次进攻蒋介石调集了9个整编师25个整编旅的兵力,摆在不到50公里的战线上,三四个师摆成方阵,前后重叠,交互前进,企图迫使华野主力在鲁中山区狭窄地带迎战。山东战局非常凶险。
6月28日华野前委提出欲以一个纵队向鲁南诱敌回头的方案——而《粟裕传》说 “正当这一作战部署即将付诸实施的时候,中央军委发来了三路分兵的指示。”
中央军委毛主席于6月29发出了“应取分路出击敌远后方之方针”作为答复的指示。
该电报指出:“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先攻费县,再攻邹、滕、临、枣,纵横进击,完全机动,每次以歼敌一个旅为目的。 以歼敌为主,不以断其接济为主,临蒙段无须控制,空费兵力。
此外,你们还要准备于适当时机,以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扫荡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来机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可留四个纵队监视该敌, 使外出两路易手得手。
以上方针是因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 其外出两路之兵力,或以两个纵队出鲁南,以三个纵队出鲁西亦可。‘”
6月29日中央军委电报,没有直接指出陈粟谭6月28日电报的方案不能解决山东战局困境,但是具体指示了外线出击的的方针、外线出击和内线作战的关系、具体实施的方法,清楚解释了为什么这个方针可以解决山东的困境和全国局的问题。
在电报中实际也指出了陈粟谭战役方案“断其接济为主,临蒙段无须控制,空费兵力。”这一问题。解决了粟裕在《战争回忆录》中提到 "无奈当时难以肯定必有战机现"的无奈。
《粟裕传》写到"考虑到正面之敌重兵密集,尚不具备分割歼敌条件,决定首先以3个纵队分别向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出击,迫敌回援,创造战机,主力则集结在沂水地区待机。……正当这一作战部署即将付诸实施的时候,中央军委发来了三路分兵的指示。 华野前委立即认真研究,认为刘邓大军即将出击,全国战局将有重大发展,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 于是改变坚持内线作战的部署,执行中央军委新的指示。"
但是查阅有关电报,在6月25日之后,未见华野陈粟谭请示中央的电报,也并无书中所说的战役计划的电报。
中央对华野只有如何应对敌人重点进攻的战略任务,而无配合刘邓出击的战役任务。
从自卫战争开始,毛主席多次提出外线出击的方针,早在1946年7月已经提出,但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也因为党内军内上下及广大群众,对外线出击的方针有不同认识;1947年6月29日,毛主席才再一次提出这一方针。但即使如此,在这次电报的最后,毛主席仍然尊重战役指挥员陈粟谭“你们意见如何,望告。”
6月30日陈粟谭电报中央军委,表示完全同意中央军委决定,并做了战役部署。也就是说陈粟谭是完全同意的,并未提出不同意见,7月1日中央遂下达了外线作战的命令。
对于外线出击这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今天的军史研究者不认同是可以理解的。粟裕对这一战略思想,心存疑虑也可以理解,因为他有过方志敏北上抗日惨痛失利的经历,但而未认识到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遭到几乎是全军覆没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脱离根据地外线作战。
后来出版的"粟裕战争回忆录"对这段外线出击的方针写到":“我们当年执行军委分兵的方针是必要的。 如果我们将眼光局限于山东,在内线坚持几个月当然是可以的。 因为当时山东还有50多个县城在我手中,而且连成一片,胶东、渤海、滨海3个地区还可以回旋,在内线歼敌的条件还是存在的。但是,刘邓大军在6月底将南渡黄河,军委已经告知我们,我们必须以战斗行动来策应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
这一说法其实与事实不符。
1,6月28日陈粟谭的战役方案不能解决困局。
2.根据上述电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外线出击已是刻不容缓。
3,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6月1日 明确指示"无论刘邓是否按原定时间行动,你们和刘邓之间在目前阶段上均只须作战略配合,不须作战役配合。"
4,中央军委毛主席从未放弃山东内线战场,而是再三指示"可留四个纵队监视该敌, 使外出两路易手得手。"自6月30日至7月14日,仅在公开出版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粟裕年谱,毛泽东年谱中,即可看到中央军委毛主席发出数十份电报,对华野外线出击战场和内线作战,作具体指示,有时一天多达4,5份。陈粟谭从6月30日到7月14日,在内线未实现一次作战计划。粟裕的无奈再一次证明毛泽东外线出击是解决山东战局最正确的方针。
8月4日组建内外线兵团之后,华野东兵团在内线独立作战,到10月中旬即取得了胶东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历史证明毛主席外线出击方针完全正确。
以后准备对华东战局有重要影响的南麻临朐战役发表我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