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粟裕将军与淮海战役

$
0
0

【解放战争研究资料

作者

  • butlao

1

在济南战役的后期,粟裕以个人名义提出下一步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其目的是个攻占原来属华中解放区的两淮及海州一带,使解放区向南延申以继续支持战争,曝露津浦线,使国军退守津浦及江边,这样机动兵力就大大减少。

粟裕这个思想是在济南战役决策过程中从军委那里得到的认识:从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过渡到既要歼敌有生力量又要夺取重要城地并巩固之,使解放区向前延申得以支持战争,这是重要的战略转折。

因为粟在济南战役前,数度坚持建议"打援为主,攻城为次",但遭军委驳回。粟裕在济南战役中苦心部署并直接指挥的打援部队轮空,有时间苦思几天, 决心跟上军委的转折脚步,提出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及目的,占地盘,这是明确的。因为其目标不在国军的机动部队身上,虽然粉丝咬文琢字"减少国军机动兵力"来坚挺,但这个"减少"并非通过歼灭战,而是"迫使国军退守加强江边守备",即将部分机动兵力派去守备。如实行这个,确实会使江北国军的机动兵力减少,大大有利于中原共军攻城掠地或歼敌,但是,如此一来,江北国军主力将集中在津浦线及守江边,共军要分割国军而围歼就难了。

正如毛及粟在其后所认为"敌集中而难以歼击",毛泽东回复"同意举行淮海战役,但第一个作战是歼黄百韬兵团,第二步攻两淮,第三步攻海州"。这个回复,把战役的主要目标改了,这主在是歼敌的有生力量,又回到粟通过济南战役得到的认识之前,

军委转这一下,粟裕还是没跟上。

2

粟与饶谭陈等商量围歼黄百韬的作战计划,多次往来后,华野的计划是,以运河为界线,山东兵团指挥一部南插到运西铁路,阻住来援之敌,粟陈张指挥西兵团一小部占运东车站,把黄百韬堵在运东,大部直扑驻扎以新安镇为中心的黄兵团各部,实行各个围歼。

毛提醒粟谭等,要注意黄西移与李弥靠拢使华野难以分割的情况,粟回复说,经研究,黄百韬将以新安镇为中心固守待援,所以原部署不宜改变。

粟裕认为黄百韬将会被截在运东而被围歼是铁板钉钉的事。但毛泽东却强调了一条,要求华野必须安排山东兵团预留两个纵队,这两个纵不受任何限制,直接透过冯部防区南下,以最快速度直插运西铁路。

现在不好说当时毛是否有预感黄将可能西撤而特作此安排,就算没有,但也好看到毛看问题是很全面的。因为,后面发生的一幕印证了毛特意安排这一手的作用,当粟8日接到围攻新安镇的部队扑了空而黄大部已过运河的报告后,急令13,7两纵不待谭王命令,直接透过冯部防区急速南下运西阻截黄兵团的西撤,在他回忆录说的仅快了那么4小时,要不就让黄靠近了徐州。要是没有毛强调这一安排,恐怕淮海战役的厉史就要改写了。

3

对于粟提出淮海战役的建议,刘伯承陈毅回复同意,但10月初,刘陈邓认为国军正准备徐州会战,这个看法跟毛泽东及粟的看法有着一定的距离的,后面会显现出来。

中野的部署围绕着如何配合华野的作战而展开,军委与刘陈邓的多次磋商,直到决定陈邓带领几个纵队东进直奔徐蚌线.,粟裕都没对中野的部署提出任何建议。

粟在10月23日得知陈邓要来淮海战场,向下面各纵通告此消息,中野来配合华野作战。26日,毛泽东通知粟裕,陈邓于25日以十天行程于11月4日到永城,毫州,涡阳中间地带之计划. 毛于10月27日电告粟谭说,陈邓于11月4日到永城,毫州,涡阳中间地带后打孙元良威胁徐蚌, 吸孙元良全部和邱一个军.

毛于10月28日电告粟: 陈邓出徐蚌以西对整个敌人威胁极大, 在此地带作战的目的是吸引邱孙两兵团, 而主要是吸引邱清泉, 以利华野歼黄.粟裕于28日将歼黄最新部署计划上报军委和刘陈邓.此时粟早已知道陈邓来淮海战场,但并无提出请陈邓统一指挥,为什么呢?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了。

毛于30日电告饶粟谭并刘陈邓: 28日计划很好, 按此执行, 但要各部同时发起战斗, 请陈邓也与华野同时发起战斗.粟31日电陈邓并报军委, 当遵命于齐晚(8日)各部同时发起战斗, 但不知陈军长邓政委所部能否于同日发起战斗, 请陈邓示. 此次战役规模大, 请陈邓统一指挥.粟裕为什么这时想起请陈邓统一指挥呢? 是不是陈邓已到淮海战场呢?

显然不是,跟28日的情形类似,陈邓仍在行进路上,还有数日才到。能够说得上有变化的是,毛泽东要求华野和陈邓部同时发起战斗。即是说,即使陈邓加入同一战场,如果毛没要求两部同时发起战斗,粟并无请陈邓统一指挥之意。

4

粟裕在6日向军委及陈邓报:将按原定部署计划发起战斗。

随后,粟裕得到的情报获息:国军部署南撤.又从张何(身为国军将领)的建议电及抓获得俘虏供称中得到证实:国军真的部署南撤,放弃徐州,以淮河为守备第一线.这是敌我态势的重大转变.原来毛粟等均判断,华野对黄发起攻击时,其他国军会声援,但将守徐州而向徐州集中,如此,华野歼黄后就不好打了,只好向原定的两淮和海州进攻.但现在判断的是,徐敌不打算集中徐州与共军作战,而是南撤。

基于这个判断,粟迅速对部署作出调整:山东兵团指挥的南下运西的部队由阻援(李兵团)变成包围,待运东完成歼黄后以一部加入运西歼李。这样,华野从原来运东歼黄,运西阻援,变成运东仍歼黄,运西又包围李兵团,不阻援了吗?

当然了,粟裕认为国军不会向徐州集中,而是部署南撤,大家顾着南撤,谁来援呢?陈邓然本就判断国军准备徐州会战,因此对粟判断的"敌南撤"并不信,回复粟"是否南撤,不日即可判明。如南撤,你们即派。"毛开始也是不信的回复粟"敌并非南撤"。

粟在作出运西包围李兵团的部署调整后,运东歼黄,运西包李,中野歼刘汝明,开局顺利,于是与张震彻夜论大局,展望下一步,第一阶段已吃定三个兵团,加上冯部起义,徐敌还有多少部队能战?下一步何不与敌决战?于是向军委抛出了江北还是江南歼敌主力的带明显倾向的选择题,显而易见,按粟这个前提条件,没人去选择江南歼敌主力了。

粟早在要求不渡江时已提出歼敌主力于江北了,但粟提出他那个占地为主把国军迫退守江边的淮海战役设想时,他没有想过江北国军主力集中退守江边,如何歼敌主力于江北呢?

看到粟一封又一封信心十足的电报,毛泽东相信了,回电"你们对敌总退却的估计及部署是正确的。。。陈邓应即出宿县,截断退路。。",大手一挥"现不是歼敌主力于江北的问题,而是歼敌于淮河以北的问题"。

随后接粟的齐辰电又回"歼徐州主力于徐州附近"。粟裕正在沉浸于自己英明的判断及迅速的应变能力,对大局的掌控时收到了下面的报告:扑向新安镇的部队扑了空,黄兵团已西撤。这个出乎意料的消息最少把粟惊呆了,战役的重中之重落了空,没咬住黄,什么都是虚的,黄跑到哪了?

接着下面又报来"黄兵团大部已过运河,向徐州挺进",这下粟裕可是血压飙升也得挺住,黄兵团靠拢徐州意味着什么,之前的"英明,果断,歼敌主力于江北的气壮山河"就成了笑话。这时粟应该佩服毛泽东的先见之明,要求山东兵团预留两个纵队,即要求运东各部急追,命13,7两纵不待谭王命令,急速透过冯部防区直接南下堵截黄兵团。

同时即向陈邓及军委报告"黄已西撤,部队正全力追击,敌有集中徐州决战模样",同时又不忘为自己下个台阶"如我们能破坏其集中,即为歼敌良机"。

毛刚大手一挥"你们对敌总退却的估计及部署正确,""陈邓即初出宿县断退路","歼敌主力于徐州",旋即接到粟的判断"黄跑了,敌集中徐州决战",这是与前几粟报来的相反的版本,当时毛则怎么样想呢? 有没有上当,轻信粟的感觉,没人知道,但毛没法再说"你们的估计及部署是正确的"了,这倒是真的。

淮海战役到了这一步,在决策及行动上,算是奠定了第一阶段的局面。

这个过程的几个主要地方:


第一个作战歼黄百韬,第二,陈邓东进宿县,

第三,部署上,山东兵团预留两个纵队直接透过冯部防区,直插运西铁路。

第四,下令国共两军中原决战。

都是毛的决策,粟仅在第四点沾上了,但实际上是由于他本人误判国军部署南撤,误导了毛泽东,下决心决战,从毛开始不信敌南撤,但粟继续报告南撤,虽然接着粟又报来说敌要集中决战,毛接到这个相反的信息时,已决定打决战。

粟裕在11日接报说黄百韬被截住了,主力驻扎在碾庄,粟终于松了口气,总算过了第一关,立即组织围歼黄百韬,但粟裕又犯了粗心大意的惯性毛病,没查清黄部在碾庄的工事,指挥部队猛攻,胸有成竹地向军委陈邓报告:黄兵团在14,15两日可解决,应在其被解决前诱邱李前进以便歼。

毛同意粟的看法。但刘陈邓指出华野应首先解决黄兵团才考虑歼击邱李兵团,以免出意外。同时谭王报来:黄兵团尚须三天才能解决。

毛立即回复粟:目前应集中力量解决黄兵团,待留下最后一小块阵地时才考虑诱邱李前进而歼击之。事实上,在粟的指挥下,华野虽猛攻,但黄百韬凭李弥留下的工事顽强抵抗,华野伤亡惨重,部队一度泄了气,不愿继续作战了。粟裕不得不下令停攻,把谭王也叫来一起召开纵队首长以上的会议,决定由谭王指挥碾庄歼黄。

粟谭召开纵队首长会议,决定由谭王指挥攻坚,粟指挥阻援,大家统一思想。但是,由于从6日发起行动起,不分日夜连续急行军追击,围住黄百韬后有连续猛攻几天,部队不仅极度疲劳,加上伤亡惨重,下面部队都不愿打了,粟裕也动员不了,军委来电指出"此次作战要准备十万的伤亡",粟裕传达下去才解决问题。对于歼黄后下一步的作战,毛和粟认为应打邱李两兵团,但刘陈邓认为应打黄维,结果毛采纳了刘陈邓的意见,决定打黄维,华野负责阻援及监视徐敌。

粟裕即按刘陈邓令部署,派一部助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华野其余兵力阻援及监视徐州敌动向。计划是,以防徐敌南援黄维兵团为主,同时兼顾徐敌不顾黄维而撤退的可能性,兵力布置在宿县以北向东,主力则部署在徐州东南。

临近11月底,粟裕根据情报,判断徐敌要弃徐州而倾巢南撤救黄维,遂令各部注意,并调南边的苏北兵团及十纵北上防御,确保歼黄维的中野后背。但徐敌杜集团出乎粟意料向西撤,已起行一天,华野才察觉,粟裕得到消息即令全面向西追击"徐敌已向西撤退一天,我主力在徐东南,追不及,请"。

华野又一次象开始追黄百韬的表演,不分日夜,不停的轻装急行军,分层西追堵截杜集团。还是那句话,华野的拼命,老蒋和杜长官的配合,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又围住了。致此,淮海大战已成定局。

从第二阶段看,粟裕犯粗心大意的老毛病,而导致华野造成不必要的大量伤亡。对战场的判断及拿捏还是欠缺了些。

围住黄百韬的第三天,他认为14,15这两天就可解决问题,立即提出趁黄行将被解决,放邱李东进,作为下一步歼灭对象。实际上黄远没到被解决的时候,因为凭借之前李弥留下的工事,使华野付出大量伤亡的代价而没多大进展,这是出乎粟意料的。

他的提议没被采纳。在黄行将被解决时,在下一步作战的决策时,粟提议的先打邱李又没被采纳。中野维歼黄维的同时,华野为保障中野歼敌而负责阻援,粟裕以阻徐敌南援黄兵团为主兼顾其弃黄撤退为指导思想作出的部署,就算是主力放在徐州东南,实属无可非议。

但偏偏他在回忆录里说自己早就料到徐敌会西撤,而不听国军来的情报等等,是一个吹牛不上税的版本,被后人当笑料。纵观淮海战役,粟裕大将的确指挥华野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从战役决策及作战部署的过程来看,则乏善可呈,尤其是原创。

比如打黄百韬,陈邓东进,围歼黄百韬,第二步先打黄维,第三,围杜集团,粟的亮点还真只有在毛下决心打决战这一点上,因为误判国军的势态而忽悠了毛泽东下决心决战。淮海战役的过程显示,粟裕将军不算会打仗,因为被采纳的只有"淮海战役"的名字,及打决战这个建议,而打决战的建议是他误判敌情而提出的,这个属蒙对了的范畴,不具学习价值。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