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转载]上海西童公学与共济会

$
0
0



共济会始建的上海公学

1885年,一个名为共济会的外侨团体在公共租界发起一场办学活动,建立了上海规矩堂学校基金会,资金由共济会会员捐献,每年召开一次捐款人大会,选举一名主席和九名会员担任基金会年度理事会理事,并听取理事会的报告。基金会捐款人按捐款数量多少分为副恩主、副主席、终身理事、终身捐款人和普通捐款人。副恩主级捐款人为捐款500两的个人或捐款1000两的共济会团体;副主席级捐款人为捐款150两的个人或捐款500两的共济会团体;终身理事为捐款50两的个人或捐款100两的共济会团体;终身捐款人为一次捐款25两的个人;普通捐款人为捐款不少于5两的个人。捐款人大会的投票权根据捐款额确定。1887年有4名副主席级113名终身理事级、23名终身捐款人级以及8名普通捐款人,捐款总数超过3000两。设立基金会的目的是为已故及贫困共济会会员的子女提供免费教育及生活补助。基金会理事会另设一学校理事会,它包括主席、副主席及其他8名成员,其中有一名是名誉秘书。

1886年4月5日,共济会建立上海公学,又名为“麦瑟尼克学校”,地址在北京路河南路口,次年理事会向捐款人大会报告,学校已可以自给自足。从1887年9月5日起,上海公学校长接收学校的总收入,支付一切开支,对学校亏损负一切责任。在支付了教员薪金等费用后,如有赢余归校长和基金会分享。这年学校为一名共济会会员的孤儿免费提供膳宿,两名孤儿免费就学。同年由乔治·兰宁任校长。

1889年,上海公学工作人员有校长1人,女舍监1人,助理女教师3人。开设课程有普通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图画、语言、音乐、柔软体操、体育和中文。学校收有一定数量的寄宿生。

1893年,基金会与工部局签订协议,规定学校成为工部局财产,受工部局管辖。作为回报,共济会的4名儿童在该校接受免费教育。1893年2月28日,公共租界纳税人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批准有关上海西童公学章程,该章程规定:

(1)原共济会所办上海公学,命名为“上海西童公学”。
(2)学校应成为一所日校。
(3)学校有关的一切事务均应由学校教育委员会掌管。教育委员会由5名纳税人(法定人数为3人)组成,由工部局指定,任期3年。委员会至少有一名委员应为工部局董事。
(4)学校运行所必需的租约及聘约由委员会签订。委员会负责聘请或辞退教师及助理教师,决定学校经费的数额,并有权根据情况随时修正。委员会应在每年1月向工部局递交一份年度报告。
(5)委员会应指定一名主席、一名秘书。秘书在主席指导下办理委员会一切来往书信。
(6)委员会或由委员会授权的代表团可以在任何时间视察学校,并处理他们认为应予处理的事务。
(7)所有学校工作人员的薪水由委员会决定,财务上的安排也由委员会掌管,但委员会决定委托给校长掌管者不在此限。校长应每月向委员会秘书呈报学校账目。
(8)校长应草拟学校管理规则,呈委员会批准。
(9)学校应向所有阶层的儿童开放,委员会保留拒绝某些学生入学或斥退某些学生的权利。


工部局西童公学

1893年年初,学校教育委员会与学校租用的房产业主进行商谈,以期续订校舍租约。后因双方无法就租约条件达成一致,工部局董事会决定要求纳税人大会批准拨款45000两,以购买一块适合建筑校舍的土地。

1893年上海西童公学在校学生人数为:西童部117人,华童部25人。此后由于华童部学生人数大幅度下降华童部在1904年被取消从此只招收西童入学。

1894年2月27日召开的公共租界纳税人年会通过一项决议,授权工部局为购买西童公学新校址及建造校舍发行数额不超过45000两的公债。新校舍建在蓬路和乍浦路口,1895年4月5日,学校在新校址开学。

1894年学校共有111名学生,男生56人,女生55人,其中寄宿生54人。1895年底学生人数上升到200人,该年学校共收取学费7112.90元,学校开支为9605.80元,捐款为835.12元。收入不足之数,由基金利息及工部局补助1500两来弥补。学校从1895年开始再次募集新校舍基金,到12月31日募集到11961.55元,其中有4000两为托玛斯·汉璧礼侯爵夫人所捐赠。新校舍工程于1896年10月开始,到下一年建成投入使用。

1897年该校教育委员会宣称,只有欧洲人的孩子才能成为公学学生,因此引起纳税人大会对此问题长时间讨论,最后纳税人大会通过一项修正案,规定可以准许欧亚混血儿进入公学学习。在以后几年内,入学学生不断增加。到1901年年底,学生总数达到250人。

1903年学校教育委员会决定,以英国剑桥地方考试制度为标准引进新的教学大纲。此前,学校教学内容仅有世俗课程。这年教育委员会写了一封信给工部局董事会,要求引进宗教知识课程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希望获得纳税人大会的批准。纳税人大会于1904年接受有关此事的提案,批准西童公学讲授《圣经》课程。免修该课程的学生须持有家长或监护人的书信。

西童公学早期男女同校,1914年始分为男校与女校。抗战爆发到1946年春期间停课。

1915年男校迁往北四川路200号,后又迁往极斯菲尔路111号。女校仍在蓬路380号。1923年7月起西童女校设愚园路本部,蓬路改设分校。1927年5月与公平路分校一起迁入榆林路17号。


西童公学男校

1914年从西童公学分出,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校,校长G·M·比林斯,当时校址在蓬路28号,次年迁至北四川路200号。1914年12月有学生114人。学校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春季学期在圣诞节之后的1月开始,夏季学期在复活节之后的4月末开始,冬季学期在9月中旬开始。学校设预备班、一班至六班,每班又分上、下班。一、二班为低级班,三、四班为中级班,五、六班为高级班。

学校注重英语及英国文学课程,以使学生在书面和口说英语方面获得充分的训练。历史学课程包括英国史、中国史和欧洲史。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包括算术、几何、代数、三角、微积分、物理和化学。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几何,到了三班开始学习代数。化学课程则通过学习日常生活经常遇到的简单化学反应现象而引导到基础化学的学习。学校设有实验室。自然历史课程包括植物、动物及园艺方面的知识,并注重野外实习。外语课程从二班下开始,一直到毕业,主要学习法语和汉语,也有学生按照家长要求学习拉丁语。

学校还开设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学绘画方面训练。1922年12月,学校有63名学生参加了英国皇家画学会的学校考试,这是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这类考试。此前几年,英国皇家画学会在伦敦举行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西童公学学生曾送画去展览,有的获了奖。四班、五班的学生学习簿记等商业课程。

学生在一学年内,每一门课程至少要通过四次考试。学生还参加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和香港大学地方考试。学校在每年年底根据学生一年的学业情况和考试成绩颁发奖学金。这些奖学金包括和平纪念奖学金、圣乔治奖金、中国工程学会奖金、华北共济会奖学金、圣安德鲁奖学金和科林·布坎南奖学金等。

学校对于违纪学生实行严格的惩罚制度,轻者课后留校半小时,或在犯规单上留下记录和评语,重者受杖笞,但体罚只能由校长亲自执行。

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参加多种体育项目。学校还建有童子军。1919年12月,学校创办了一份杂志《In Uon》,由学生编辑。学校还设有戏剧总会,第一次演出在1921年6月,剧目是《威尼斯商人》。学校还设有管弦乐队和辩论学会。1930年该校与汉璧礼男童公学合并。1924年学校设立一个初级分校,当时借用西童公学女校愚园路校舍,1927年迁往极司斐尔路111号。

位于今四川北路2066号的原西童男校旧址:
砖混结构,1913年建,法国文艺复兴风格。主立面构图严整,采用横五段纵三段构图,横向中央和两端凸出,在顶部做半圆形山面升出檐口。纵向在底层和檐部强化水平向装饰线条,中部窗洞做统一的古典窗饰。



1948年地图


民国时西童学校




今貌





西童公学女校

1914年从西童公学分出,成为一个独立的女子学校,校长为J·帕特森,地址在蓬路28号。1923年7月起学校本部设在愚园路。1914年12月有学生165人。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各学期的时间安排和班级设置均与西童公学男校相同。除一般课程外,还注重家政课。

家政课分缝纫和烹饪。通过缝纫课培养学生挑选衣料,使用服装纸型以及使用缝针和剪刀的能力。烹饪课是高年级学生课程,讲授烹饪的原理和主要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学校于每年6月、12月举行2次考试,按照12月考试的成绩颁发奖学金。学生同时参加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和英国皇家画学会考试。每年5月间举行圣安德鲁奖学金考试,成绩优秀者可分别获得100元、60元、40元三种不同金额的奖学金。

学校设有一所图书馆,由学生自己管理。还有一个业余戏剧俱乐部。学校出版校刊《本校纪事》,1921年前出版日期不固定,1921年之后每年出版3期,由学生自己负责编辑和管理。

学校设有蓬路分校(始于1924年)和公平路分校(始于1926年)。1927年5月,公平路分校迁入榆林路17号,蓬路分校二至四班也迁此处。1935年1月,蓬路分校与汉璧礼女童公学合并,成为公立暨汉璧礼西童女学,1938年榆林路17号西童女小学并入公立暨汉璧礼西童女学。文监师路西童女校旧校舍1927年改为工部局的一个市政机构使用,后被用作日本人的小学。

抗战胜利后,成了国民党宪兵队机关,1949年后曾做过解放军招待所。现位于上海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院墙内。

位于今塘沽路380号的西童女校旧址:
建筑面积864平方米,砖木结构单层,对称排列,坐北 朝南,典型外廊式建筑,具有英国安妮女王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连续券柱式外廊,有圆券及扁圆券两种,柱子下大上小,中部鼓出门廊上方嵌有1893-1894字样,入口处有巴洛克式三角形山墙,廊券两侧,各设爱奥尼克柱式装饰,中部三角形山墙,后有突出入字形老虎窗,红瓦屋顶,青砖墙体有精美砖雕,木门窗,楣饰红砖砌扁圆券饰。 西部有突出侧门廊。走廊地坪铺设花瓷砖,室内铺柳桉地板。










上海百年老学校及其建筑遗存(上)




上海市立复兴中学

1946年抗战胜利后,学校复建,始称“上海市立复兴中学”,校名“复兴”,取“复兮旦兮,兴我中华”之意。1998年,复兴中学高中部从四川北路老校区搬至车站南路校区,从此改称现名。初中部则改名为上海市复兴初级中学,后因政策原因名义上改为民办。







部分照片来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