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将军的真实职务及位置
据军事史家姜克夫著《中华民国军事史》第四卷下册,粟裕1948年的实际军事职务仅仅是“豫皖苏兵团司令员”。
这个说法是有充分的历史根据和文件出处的。粟裕当时名义上虽仍挂着华野副司令头衔,但只是个虚名而已。实际上当时华野多数部队粟裕无指挥和调动之权。只有在受军委命令组织重大战事时候,才可在一定的授权范围内,通过军委和华东局而调动和指挥华野其他部队进行一些“战役的配合”。(军委电报语)
豫皖苏兵团,即原华野第一兵团,亦称西兵团,在1947年9月后军委命令粟裕部的组织关系划归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后来的中原局,但对外仍称华野以示形,实际则为隶属于中原解放军的建制。而经1948年7月中原局的正式任命,粟裕为该兵团(对外名义仍然称华野)的代司令及代政委。
实际上,直到渡江战役,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均实际仅为兵团级别职务。其级别低于大军区正职级别的刘伯承、陈毅、饶漱石、张鼎丞、邓子恢等下一级,与谭震林军事职务平级,但谭是七大中央委员,党内职务和政治地位则均高于粟裕。由于中共的军事制度明确规定党指挥枪,政委有对军政问题的最终决定权。因此谭粟共事时期,也是谭震林领导粟裕而非相反。这一关系有一个证据,即粟裕指挥南麻战役失利后(1947),谭震林曾写信严词批评粟裕,有些话说的很重。
近年一些网络及地摊文学,制造了一种虚假印象,似乎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是可以与林彪、邓小平、刘伯承等军政统帅平起平坐的大人物,包括什么谦让元帅等等(粟甚至不具备被提名资格),此类谣言实属荒谬幼稚可笑。
实际上,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军事政治身份远低于作为大区中央局负责人及大战略区党军政首领的林彪、邓小平、张云逸等,差别至少为两级以上,粟裕当日根本不可能有资格与这些统帅平起平坐。
在华野内部的职务上,粟裕略高于宋时轮,而与许世友、陈世榘则基本平级。但是这三位将领的历史资历及职务则均曾经高于粟裕。因此华野一些高级将领对粟裕是不服气的。为此,在1948年10月的曲阜会议上,华东局书记饶漱石曾对一些高级将领不鸟粟裕不合作的问题做过批评。
陈世榘兵团(即华野三兵团)虽然也属于西兵团,但陈兵团在1948年战争的许多时期都是作为军委直属力量而独立作战的(军委对此有过明示)。
最重要的是,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后期,确切说即在1947年华野7月分兵之后,直到1948年7月的睢杞战役,在解放战争关键转折点的此一年中,粟裕未受命担任过华东战场的全局性指挥职务及责任。
1947年9月——1948年9月,此一年中华东战场发生具有战略反攻意义的山东半岛决战,许谭兵团横扫胶济线七百里,而粟裕部的西兵团几乎全未参与。华野山东战场之战是在许世友谭震林及华东局指挥下,靠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攻城略地而取得重大胜利的。山东半岛的收复使得华东战争形势彻底改观,并影响及改变了中原战场的形势,为后来的淮海战役大决战准备了条件。
而此关键一年中,粟裕则战绩平平。七月的睢杞战役中粟裕部战损严重。在一个时期内甚至几乎失去攻击力(1948年8月27日粟裕给军委的电报)。1948年5月粟裕曾检讨承认,分兵以后的战绩,西兵团不如山东兵团。而1948年9月西柏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到华东战场时,毛泽东表扬许谭打了许多胜仗,现在肉膘肥得很。同时严词批评粟裕对中央欠债,没有打好仗,没有完成任务。会议批无政府主义实际也与粟裕有关。
10月的济南之战,华东局决定委托粟裕指挥,但军委毛泽东却临战换将,点名要当时卧病胶东的许世友出来指挥领导了对济南的攻城战役。明确交代许世友可以战后再回去休息。济南战役期间粟裕主要任务是率西兵团负责阻援和打援。但是原来预计要打一个月的济南被许谭仅8天即攻克,国军根本没有来得及救援,因此粟裕在济南战役中实际无所作为,也没有亲临战场,只是守在南线观战而已。
后来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粟裕也只是作为西兵团一部的战役指挥员而已。指挥全局的是中央军委及总前委。而在渡江战役中粟裕部的月浦之战、后来轻敌导致惨烈失败的金门之战,都是粟裕部的败绩。国民党将领中的胡琏,李弥曾屡次挫败粟裕,甚至被台湾讥讽为粟将军的克星。
建国以后,粟裕担任代总长和总长职务后,授衔大将,但是华东系统将领张鼎丞、谭震林、许世友也都在第一批授衔名单中列名为大将,他们论历史贡献及战功都绝不弱于粟裕,只是由于某些因素而未得实授而已。但60年代后,此三人担任的政治职务都高于粟裕。
在50—90年代,对于粟裕的军事活动基本没有什么特殊宣传或鼓吹,因此鲜为人知,几乎默默无闻。直到90年代后,由于某些复杂人事及背景因素,媒体及网络中出现了大量神化及夸大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军事作用的一些宣传,但多数宣传是违背史实的天方夜谭,包括伪造毛泽东与蒙哥马利谈粟裕战功的那种无稽谣言。
明眼人不难看出,鼓吹关于粟将一些谣言的真实用意是吹粟而贬低毛邓陈刘及其他将帅。
所以余窃以为军史研究,也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轻信那些江湖浮夸,而须考究史实,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