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读史杂记】
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对于粟裕的领导关系
【关于晋冀鲁豫 中央局和中原局】
1、关于粟裕的组织关系,解放战争初期原在华东局,但自1947年10月以后,则转到晋冀鲁豫中央局。
这一历史对于了解粟裕在解放战争的真实领导地位至关重要。但是,在粟裕晚年的回忆录中对此却一字未提。给人的错误印象是,似乎粟裕一直是华东解放战争和华东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因此,有必要予以认真的梳理。
2、晋冀鲁豫中央局于1945年8月20日成立,邓小平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薄一波任副书记。
同时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和野战军,刘伯承任晋冀鲁豫军区及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兼任政治委员。
3、在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1947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于河北冶陶召开会议,为执行中央关于刘邓率部队挺进大别山的指示,决定晋冀鲁豫中央局一分为二:由邓小平、刘伯承组织建立中原局,领导军队挺进大别山,开辟中原新区。由薄一波、徐向前留守晋冀鲁豫中央局,继续领导晋冀鲁豫根据地。
在新的中原局成立后,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兼任中原局第一书记,刘伯承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此议报中央后,翌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
4、1947年9月,根据中央及中央军委指示,陈毅及粟裕的组织关系由华东局转入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属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加入晋冀鲁豫军区,受刘邓领导,但允许该部对外仍然称华野。
5、1948年5月初,中央书记处在城南庄召开重要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北方局,撤销晋冀鲁豫中央局,同时扩大中原局组织机构及管辖区域。
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决定》,确定: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至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管辖。
同时中央决定改组中原局,邓小平仍为中原局第一书记,任命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
任命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先念、宋任穷、粟裕、李雪峰、陈赓、谢富治、张际春、刘子久等12人为中原局委员。
6、中原局、中原军区下辖鄂豫、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7个分区党委及军分区。
中原局任命粟裕兵团(即原华野西兵团),隶属中原局管辖下的豫皖苏军分区,编制列为“豫皖苏兵团”。任命粟裕为豫皖苏分区副书记及豫皖苏兵团司令员。
7、必须指出的是,陈毅、粟裕原曾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副司令员职务,此时名义上并未撤销,但因其二人的组织关系均已不在华东局。因此中央曾经有明确指示,陈毅及粟裕都不再是华东战场和华东军事部队的指挥员。
8、近年流传着一个谣言。有人说,在5月中央书记处的城南庄会议期间,毛主席对粟裕说——陈毅将离开华东进入中原局工作,陈毅走后,中央决定把华东野战军的领导工作全部交给你粟裕。
但实际的历史是,陈毅和粟裕是同时调离华东而转入中原局工作的。只是陈毅进入了中原局高层领导,任中原局第二书记以及中原人民解放军第一副司令。而粟裕则仅为二级军分区的豫皖苏分区领导人和豫皖苏兵团司令员。
9、陈毅及粟裕自1947年10月后,由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而在1948年5月后,则由中原局领导。邓小平一直是他们的直接领导人。
【附注:194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电示中原局,成立归属中原局领导的豫皖苏分局及军分区。宋任穷、吴芝圃、粟裕、张国华、刘瑞龙、杨一辰六人为豫皖苏分局委员。宋任穷为书记,吴芝圃为副书记,粟裕为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为军区副司令员(代理军区司令员),宋任穷兼军区政委。】
在改制后,粟裕只是名义上仍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副政委。但实际直接领导的则只是华野西兵团中的三个纵队(1、4、6纵队)。
10、淮海战役中,建立南线作战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
淮海战役结束后,1949年初成立第三野战军,粟裕兵团与华东解放军的其他兵团合组为第三野战军。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央决定,邓小平除任中原局第一书记外,兼任华东局第一书记,同时兼任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政委。
因此,邓小平此时仍然是陈毅及粟裕的直接领导人。
顺便指出,近年有人制造粟裕神话,称粟裕才是淮海战役的最高领导人,凌驾于淮海战役的总前委及邓小平之上。
了解上述组织关系的历史及组织隶属关系,即可知此类说法实属荒诞无稽。
【豫皖苏分局及兵团】
粟裕1948年6月被任命为豫皖苏分局副书记
中共中央豫皖苏分局,是中共中央设在豫皖苏解放区的代表机构,1948年春建立,归属中共中原局领导,负责领导豫皖苏地区的党政军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原局常委宋任穷担任豫皖苏分局书记。
粟裕1948年6月受中原局任命担任豫皖苏分局副书记,豫皖苏军分区司令员,宋任穷为政委,张国华为副司令员。
粟裕领导的原华野1兵团改编为豫皖苏兵团,粟裕为司令员。
但是,粟裕晚年回忆录中未提及这一段历史及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