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的中国之谜
转网文
在许多外国经济学家眼中,中国经济显得迷雾重重,是一个难以解读的国家,甚至被称为“经济命题中的悖论”。近些年有外国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词汇:中国之谜。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他在研究1993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时发现,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世纪末,随着东欧和苏联各国的经济改革相继失败,始终屹立不倒的中国经济成为许多西方经济学者眼中的异数。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曾发出疑问,为何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苏联各国的改革带来的是经济衰退甚至崩溃,而在很多核心领域非常保守的中国改革却始终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
2002年,中国GDP达到9万亿,跃居全球第六,增速更是连续多年蝉联榜首。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借助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却得出结论:依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依然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曾这样评价道,“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这是他们心中的中国之谜。
来自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阿兰·佩雷菲特领略了古老的中国神秘和壮美后,曾感慨道,“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长达5000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国家。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独特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历史悠久的文明,没有其他民族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