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本来是阿拉伯与波斯传说中一位半人半神的双角英雄,后来被欧洲伪史宣传塑造成来自马其顿地区而征服了全亚洲的欧洲征服者。
关于这种传说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这是波斯和阿拉伯人的说法,例如阿拉伯古籍中亚历山大大帝也被称为“左勒盖尔奈英”,这个名号的意思是有两个犄角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亚历山大是宙斯之子,他的象征是公羊双角的形象,这种神话来自于东地中海的黎凡特地区。
在阿拉伯的古代传说中,还一直有一些关于中国皇帝和亚历山大大帝战与和的记述,以至传说亚历山大占领了中国。这种传说也曾经流传在西亚、中亚地区,一些阿拉伯古代作者不厌其烦地编撰这种伪造历史。
古代阿拉伯著作家中较早提及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中国的,是《卡里来和笛木乃》的作者伊本·穆加法(Ibn
al-Muqaffa`,约724 -
759)。他在此书中这样说:
“罗姆的双角王亚历山大在完成对西方诸王的征服后,开始向东方挺进,意图征服波斯等地的东方诸王。一路上他打败抗争者,战胜抵御者。他对波斯各地郡主区别对待,凡归顺者安之抚之,凡拒降者战之灭之。那些负隅顽抗的人最终被打得东奔西窜,落荒而逃。
然后他率兵向中国进发,中途他想先去印度,以期让印度国王归顺于他,改变他的信仰,听从他的调遣。当时的印度国王名叫福尔(Fur),是位权隆势重、勇猛刚毅之王。他听说双角王大兵压境,便开始厉兵袜马,准备迎战。”(伊本·穆加法著:《卡里来和笛木乃》,贝鲁特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阿拉伯史籍《历代民族与帝王史》作者泰伯里、《黄金草原与珠巩宝藏》作者麦斯欧迪和《历史大全》作者伊本·艾西尔,都曾经宣称亚历山大曾经攻略中国。据泰伯里说:
“亚历山大一往直前,来到印度,杀死了当地的国王,征服了他的城市,然后他进入中国。在那里的做法与在印度的如出一辙。自此两地百姓皆臣服于他。他统治了吐蕃和中国。”(泰伯里著:《历代民族与帝王史》,黎巴嫩遗产书局,1967年版,第1卷第577页。)
伊本·艾西尔的记述如下:
“亚历山大从印度向中国进发。到达那里时,他的侍从在夜里向他通报:中国国王使者到。他召见了使者。使者向他致意,并要求与他单独晤谈。于是众侍从对其进行搜查,未发现任何可疑之物。原先和亚历山大在一起的人统统退下。这时,使者道:
‘我就是中国国王。此次前来,是想询问一下你的要求。倘若我能够做到,我就满足你的要求而放弃战争。’
亚历山大对他说:‘我凭什么答应你?’
他说:‘我知道你是位睿智和英明的人。你我之间也不存在敌意和仇隙。而你是知道的,即便你将我杀死,那么我的被杀也不能成为将中国民众从我的王权下转交给你的理由。况且这样做,你还会背上不仁不义的名声。’
亚历山大知道他机智过人,便道:‘我要你立即交出国库中3年的地租,今后每年地租的一半归我所有。’
他说:‘我可以答应你。但你应该问问我,我的处境将会如何。’
‘那你说说你的处境将会如何。’
‘我将成为士兵杀死的第一人,猛兽吃下的第一餐。’
‘那我收你两年地租怎样?’
‘我的情况会好些。’
‘收你一年的呢?’
‘我可以继续执掌王权,但我的享乐将会失去。’
‘如果我免收过去的,只要今后每年三分之一的地租,那么你的处境会是什么样呢?’
‘这样的话,也就是六分之一归穷人寒士和老弱病残并应付国之所需,六分之一归我本人,三分之一归军队将士,三分之一归你。’
‘我看如此甚好。’
他向亚历山大表示感谢后便回去了。兵士们听说此事,都为双方能够讲和感到非常高兴。翌口,中国国王突然率大军出现,将亚历山大的兵士包围。亚历山大立刻上马率部下来到阵前。只见中国国王头戴王冠,坐在一头大象上。
亚历山大对他说:‘莫非你背信弃义,反悔了不成?’
‘不。’中国国王答道:‘但我想让你知道,我顺从于你,不是因为怯懦和无力应战,而是因为我发现上天的吉星正高照于你。我只是想以顺从你来顺从它,以接近你来接近它。’
亚历山大说:‘像你这样的君主,实在不该被强行收取地租,因为除你之外我从未见过有谁堪称仁君或明主的。我免除原来向你要求的一切,马上从你这里撤军。’
‘你不会损失什么的。’中国国王说完,命人送给他比先前准备送给他多一倍的礼物。亚历山大当口便退兵而去。东方和西方两地的人们莫不臣服于他,包括吐蕃等地的国王。”
伊本·艾西尔演绎的这个故事一问一答,可以说非常生动。
在另一部历史著作《波斯国王史传精要》(Ghurar Akhbar Muluk al-Furs wa Siyarihim)中,记述了中国国王送给亚历山大大帝进贡品的清单。这些贡品包括:
“丝绸一千匹,绢帛一千匹,锦缎一千匹,银器一千件,黑貂、狐狸、海豹、松鼠和公兔皮各一千张,龙涎香一千米斯加勒(1米斯加勒约等于4. 68克),魔香一千纳非杰(专门装魔香的容器),沉香一千莱特勒(1莱特勒约等于2564克),黄金白银一千塔斯(喝水的器皿:碗或钵),镶嵌黄金宝石的印度短剑一百柄,马鞍一百副,馏金中国马勒一百个,全身精制恺甲一百套。另外每年尚须纳税。”(伊本·艾西尔:《历史大全》,贝鲁特阿拉伯书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卷第250-251页。)
从古到今世界上有不少城市取名亚历山大,据说在中国也有亚历山大城。关于此,阿拉伯著名历史学家迪奈沃利(895卒)记述说:
“亚历山大建造了12座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阿拉伯人土地上的奈季兰(Najran)城,呼罗珊的木鹿城,伊斯法罕的杰依(Jayy)城,在海岸上建的城市叫赛伊杜达(Sayduda,在印度建的叫杰尔威(Jarwayn)。
在中国建的城叫盖尔奈英(Qarnayn,用马坚音译),其他城市都建在罗姆地区。”(迪奈沃利著:《漫长的记事》,埃及知识书局,1988年版,第20页。)
阿拉伯语“盖尔奈英”是“双角”的意思,阿拉伯古籍中亚历山大大帝也常以“左勒盖尔奈英”之名出现,意思是有两个椅角者。
《古兰经》中有关于“左勒盖尔奈英”的记载(18:83-98),但一些伊斯兰教学者认为此“双角人”与双角王亚历山大帝并非同一人。
然而,还是有清醒的人。中世纪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雅古特(1179 - 1229)指出:
“以前的传记作家们说:‘亚历山大·本·菲利福斯·罗米(即亚历山大大帝),战胜并杀死了很多国王。他征服并踏上各国领土,直到中国最远的地方,并修建了(雅朱者和马朱者)壁垒。他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而死时仅32岁零7个月。’”
但是雅古特指出:
“如果以上说法可信,那么看来亚历山大活着时,一刻也不曾休息。这是十分奇怪和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学者们没有很好地计算他的在位时间。带领庞大军队及其辎重进行如同周游世界般的远征,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更何况每到一地征集军需粮草和对付那些占有坚固城堡的对手也需大量时间。
即便他像传说中的那样有勇有谋、意志坚强、善于用兵,但仅凭他的年轻气盛就想对抗那些伟大的国王是不可能的。”(雅古特著:《地名辞典》,贝鲁特萨迪尔书局,1995年版,第1卷第182页。)
伊斯兰教义学家和教法学家伊本·泰米叶(Ibn Taymyyah, 1263-1328)曾在《教法判例集成》(Majamu`ah al-Fatawa中说:
“亚里士多德曾做过亚历山大·本·菲立普斯·马其顿的大臣。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在罗马历史中记载了这位比耶稣还要早大约3百年的人物。崇拜这些哲学家的人,认为他就是《古兰经》中提到的双角人(即左勒盖尔奈英)的大臣,希望以此提高他的地位和声望。尽管这是愚蠢的。”(伊本·泰米叶著:《教法判例集成》,沙特阿拉伯阿比堪书店,1998年版,第9卷,第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