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济源市东北17公里的五龙口镇化村南,有一片土岗,村民在种植庄稼时,发现了瓮、罐、盆、砖、瓦等器物残片,河南省文物部门调查后发现,这是一处长720米,宽110米,厚1.5米左右的文化层,推断为东汉时期沁水公主园遗址。在遗址周围,随处可见汉代的砖块瓦片。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皇帝刘庄把他的第五个女儿刘致封为沁水公主,在沁河北岸为她建造了一座豪华美丽的沁水公主园,史称沁园。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自北而南,穿越太行山,从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出太行,经沁阳、博爱、温县、武陟等五个县市流入黄河。从地图上看出,沁河出太行山后,在济源市化村拐了一个U型的弯,沁园遗址就在U型拐弯处。
在济源市文物局资料室,笔者查阅了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济源县志》,书中记载“沁园,在沁河北岸”。据清代康熙三十二年编纂的《河内府志》记载:“沁园,沁水城东北三十里”,沁水城指的是哪里呢?在汉代,济源境内曾设沁水县,位于化村的土岗就是东汉沁水公主园遗址。
沁水公主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究竟有多美?都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笔者来到济源市图书馆古籍珍藏室,找到了清代印制的《后汉书》。在第五十四卷记载着:窦宪“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值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也就是说,窦宪倚仗权势,以很少的钱买走了沁水公主园,沁水公主畏忌窦宪权势,不敢计较。
窦宪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将军,是开国元勋大司空窦融的曾孙。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曾经多次出击匈奴,也只是把匈奴赶回了瀚海沙漠,窦宪则是把匈奴彻底击败。
公元77年,东汉皇帝刘炟立窦宪的妹妹为皇后。时逢北匈奴单于进犯,刘炟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率领骑兵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即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逃走。窦宪率部乘胜追击一千五百多公里,杀匈奴士兵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后登燕然山,即现在的蒙古国杭爱山,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据内蒙古大学专家最新考证,今发现的燕然山刻石就是《后汉书》中记载的窦宪率兵出击匈奴时班固书写的刻石。此后,窦宪封为大将军,位高三公。公元91年,窦宪率兵再次出击匈奴,进攻金微山即现在的阿尔泰山,大破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向北(有说今天的匈牙利)逃窜,从此再无进犯。
此后,窦宪恃功骄横,权倾朝野。窦宪夺沁水公主园后不久,章帝刘炟(也就是沁水公主的哥哥)到济源巡视,看到沁河岸边这座美丽的园林,问是谁家的园林,左右目视窦宪,不敢回答。回皇宫后,刘炟得知窦宪夺取妹妹沁水公主园林之事后大怒,召见窦宪:“你敢欺负我妹妹,我也得好好管教你妹妹”!下令把窦宪的妹妹窦皇后降低服饰级别一级,从此,刘炟严厉打击了一批以窦宪为首的皇室外戚。
经过这个事件之后,沁水公主园就更加令世人瞩目了,沁园遂成为后代公主花园的代称,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以此事件为题,填词歌咏,咏唱“窦宪夺园”事件,久之,逐渐形成“沁园春”词牌。
古往今来,人们对沁园多有赞誉之词,至唐代达到高峰。唐诗人储光羲诗云:
山北天泉苑,
山西凤女家。
不言沁园好,
独隐武陵花。
在宋金时代,沁园变成了官僚宴游的场所,可以说仍不失昔日的辉煌,仍被无数文人怀念。宋代佚名词人《念奴娇·沁园秋早》。
沁园秋早,对亭台冷落,荒凉池沼。
西帝晨游无异胜,都把仙花开了。
金粟玲珑,鹅黄娇嫩,不管霜风悄。
清香入梦,梦魂惟怕天晓。
乘兴折取一枝,满身兰麝,不减蟾宫好。
赠与佳人,因笑道,休学姮娥空老。
待约明朝,金英满地,莫遣儿童扫。
相将花上,醉眠尤胜芳草。
而元初中书令耶律楚材的一首诗作,却道出了沁园这个千古名园的最终结局:
昔年曾赏沁园春,
今日重来迹已陈。
水外无心修竹古,
雪中含恨庾梅新。
垣颓月榭经兵火,
草没诗碑覆劫尘。
羞对覃怀昔时月,
多情依旧照行人。
明代王铎的《移居》诗: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残美的沁园憾境。
栖托东湖上,
茅堂近北城。
古今余冷泪,
兵火剩残生。
抚竹沁园好,
吹箫铁岸清。
扶危诸志在,
肯自味洲蘅。
沁园虽然已经消失,因沁园而演绎出的沁园春词牌,让人们永记沁水公主的历史传奇,给后人留下无穷的文化资源。以沁水公主园而产生的化村,是当年沁水公主府上工作人员留在这里逐渐形成的村落,如今,村中有多数人都姓刘。
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此处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沁园在济源市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沁园路、沁园居委会、沁园中学、沁园商业街、沁园艺术团、沁园公安分局......走在济源市街头,到处都能看到以沁园命名的单位和地名,沁园已经成为了济源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已经融入到济源人民的血脉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