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历史杂记】
世界历史枢纽之地:西亚五海及三洲两河
自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向西北,越过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登阿富汗—伊朗高原,向北即进入中央亚细亚地区,中国古代所说的两河河中地。
向西,即来到西亚的两河流域,今日属于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期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河间)平原,由此再西到达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西北进入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
这一片广阔的次大陆地域,便是包括西南亚、中亚、西亚及环地中海文明的“五海三洲”之地。
所谓五海,即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和阿拉伯海。所谓三洲,指亚非欧。这一区域自古以来是控制欧亚大陆岛的战略枢纽之地,地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人类最早的城市文明、青铜文明、黑铁文明,分别起源于欧亚大陆岛之东方的中国、中央的印度河流域地区,以及西亚的两河流域。
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中东黎凡特新月地区与西亚两河流域,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乃是两洋三洲五海交汇之地。
地理上的大西亚地区,包括现在的: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格鲁吉亚亚洲地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约旦、以色列、埃及、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阿富汗,黎巴嫩,塞浦路斯等。
如果把中亚西亚的区域地形图换一个角度来看,会发现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非常艰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有四大高原高耸——通向波斯湾的两河平原北部为安那托利亚高原,东部为伊朗高原和阿富汗高原,西部是阿拉伯高原。
这里有两个两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与中亚的两河流域。四条河流所流经的平原和所滋润的沃土,孕育了其周边古老的农业麦作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
著名的西亚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怀抱下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这两条大河皆发源于西北部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高原,流经沙漠、荒原与著名的叙利亚草原。
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文明,繁盛于今叙利亚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中下游地区。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亚述(叙利亚),南部称巴比伦尼亚(伊拉克),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西亚的两河流域地处亚非欧三洲的交汇处,周围无大海、沙漠的阻隔,交通便利,成为民族迁徙和信息交流的热点。古代两河流域曾经王朝兴替、民族迭起频繁。
主要民族和人口为:闪人(阿拉伯及犹太人),苏美尔人、古波斯人、原始希腊人(希伯来人犹太人)。
农耕文明的方式是由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由于其发源地在安纳托利亚高原,每年3月开始,高山融雪和上游春雨为河流补给,由于流程短,沿山麓汇集支流多,常使河水暴涨、洪水泛滥,形成广阔肥沃的冲积平原。
由于两河流域正好处在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之处,开放式的地理区域,使得该地区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东西方文明融合的舞台。
这个地区几乎没有留下成文历史。但是,从最初传说的苏美尔人到阿卡德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再到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直至最后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在这里留下了统治的印痕。
犹太教、古波斯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及原始基督教的文化,最终都孕育在这个地区。公元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这里建立阿拉伯帝国,所创立的伊斯兰文明在该地区取得统治地位直到今天。
【中亚两河流域】
中亚地区也有两条著名的两河,即阿姆河与锡尔河。
这两条大河流经的土地,以及那里的居民和部族与中国古代历史关系极其密切,相互影响甚大。这个中亚两河流域在中国古代史书中被称为中亚两河的“河中之地”,相当于中国历史的后院。
河中平原及周边草原,是古代匈奴及月氏、罽宾、突厥、回纥人的西翼地区。
这个地区今日属于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突厥别语)、塔吉克等中亚诸国。
阿姆河(Amu Darya),中国古代《史记》、《汉书》称作妫水;《北史》作乌许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作乌浒水,《大唐西域记》记为“缚刍水”。
阿姆河河名系出于波斯及突厥语。古代波斯人称此河为乌许斯河(Oxus),可能来源于粟特语对河神乌许思的称呼。
妫水——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葱岭),源头是兴都库什山脉北坡东南部海拔4900米的高山冰川,流经土库曼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曲折向西北,流入咸海。
阿姆河是中亚水量最大的内陆河,是咸海的两大水源之一。上源瓦赫基尔河位于阿富汗境内,自东向西流,汇合帕米尔河后,成为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界河。
锡尔河 (英语:Syr Darya),中国古称药杀水。发源于天山山脉,分两源——右源纳伦河和左源卡拉达里亚河,纳伦河为正源,发源吉尔吉斯斯坦。
两河在纳曼干附近汇合后向西流入费尔干纳谷地,在塔吉克斯坦苦盏出谷,流至别卡巴德后转而向西北,流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后,注入咸海。全长约3000公里,流域包括图兰低地以及乌兹别克、塔吉克和哈萨克等国家,为中亚最长的河流。
突厥斯坦山脉是天山支脉,是中亚两河——锡尔河与阿姆河的分水岭。两河所处的“河中地区”——河中绿洲平原以及周边的辽阔中亚草原(哈萨克草原),毗邻南俄草原以及蒙古高原,是古代农牧文化以及匈奴、突厥民族的重要的发源地。
【河中与昭武九部落】
从地缘板块划分看,卡拉套山是中亚的农牧分割线。隋唐帝国时期,卡拉套山与锡尔河之间,存在过来自中国西部的农业部族——昭武九姓。
据《隋书》记载,九姓部落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祁连山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后为匈奴所逼,迁居葱岭,月氏部族分为多个小国(部落),其各王均以昭武为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等九部姓(据《新唐书》,此外还有穆、东安、毕、沛捍、那色波、乌那曷、穆、漕等姓的说法)。故九部又称九姓胡。
昭武九国在南北朝时隶属恹哒,隋朝时隶属西突厥。唐平西突厥后,划入康居都户府,归安西都护管辖。
昭武九部人以畜牧及经商为业,善商贾,遂往来于丝绸之路,和中国通商。故隋唐在中国的外商,以昭武九部人为多,其中又以康国人、石国人为主。
西安、洛阳均曾出土许多昭武九部中之曹、石、米、何、康、安诸姓的墓志,他们有的为唐朝立了军功,有的担任过唐朝的军政职务。
唐代石城守将康拂耽延,鸿胪卿康谦,琵琶乐师康昆仑,以及安禄山,都原为康国人(安禄山后改姓安)。哥舒翰则父为突厥,母为九姓胡。 九姓部落由于世代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
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曾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而狮子、哈巴狗、汗血马等物种传入东土,也与九姓部落有关。
【附录】中国史书所记中亚河中地
两河流入之咸海,史记《大宛传》中称作西海。
《史记·大宛传》记: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
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彊,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闲,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
其馀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书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犁轩……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王)[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
《新唐书·西域传》记:
“安者,一曰布豁,又曰捕喝,元魏谓忸蜜者。东北至东安,西南至毕,皆百里所。西濒乌浒河,治阿滥谧城,即康居小君长罽王故地。大城四十,小堡千馀……吐火罗,或曰土豁罗,曰睹货逻,元魏谓吐呼罗者。居葱岭西,乌浒河之南,古大夏地,与挹怛杂处。
胜兵十万。国土著,少女多男。北有颇黎山,其阳穴中有神马,国人游牧牝於侧,生驹辄汗血。其王号「叶护」。武德、贞观时再入献……石汗那,或曰斫汗那。自缚底野南入雪山,行四百里得帆延,东临乌浒河……护蜜者,或曰达摩悉铁帝,曰鑊侃,元魏所谓钵和者,亦吐火罗故地。东南直京师九千里而赢,横千六百里,纵狭才四五裏。王居塞迦审城,北临乌浒河……怛满,或曰怛没,东陀拔斯,南大食,皆一月行;北岐兰,二十日行;西即大食,一月行。居乌浒河北平川中。兽多师子。西北与史接,以铁关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