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史地杂记】
印度没有本体语言文字
印度在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统一 民族、统一文化。因此也一直没有言同语,书同文,自英国殖民时代以来到现在,一直使用英语英文作为国语和标准文字,但也只是非常少数的一个精英阶层会使用英语。
印度民众的日常语言极其混乱复杂。使用印地语的主体族群人数较多,但也仅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他人则说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卡纳达语等不同语言。
印度历史上没有统一文字。一些小众族群使用不同的特殊文字。古代的梵文究竟是来自印度还是来自波斯或者印度河下游的巴基斯坦,始终没有定论。但是毫无疑义的是,梵语不是南亚印度人的古代文字,也没有被印地统一使用过。
历史上,印度穆斯林使用的乌尔都语文字从右向左书写,泰米尔文则从上向下读。
在英国人控制印度之前,印度的主宰者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游牧民族,最早是波斯人,突厥人,后来是蒙古人和突厥—蒙古人。
自10世纪前后开始,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游牧民族来自伊朗高原或者中亚地区,策马南下,征服了印地的土著人,先后 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帖木尔帝国和强盛的莫卧尔王朝。
波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等外来游牧民族统治印度地区近千年,因此在宫廷、军队、各省总督官府通用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
大航海时代以后,欧洲人开始登陆印度,与莫卧尔权贵往来通商。他们与印度人的交往也是通过波斯语。
波斯语作为印度官方语言的统治地位一直维持到1837年。在印度彻底成为英国殖民地后,英语也正式成为官方工作语言,殖民政府和法院文件必须用英文书写。
出人意料的是,印度本土的民族主义者欢迎这个举措。因为,以英语取代波斯语是以一种外语取代另一种外语,并不值得伤心,而且客观上有益无害。
印度是语言情况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由于族邦众多,印度号称“千语之国”。
据1961年建国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曾经统计出民间大大小小的方言共有1549种。据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印度超过百万人口使用的语言有30种,超过1万人使用的语言有122种,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种小族众使用的方言。
印度独立后宪法规定的官方语言有14种,以英语为官方通用语言(1950)。目前印度的宪法承认两种全国性官方语言:印地语和英语,此外还承认21种地区性官方语言。而作为母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印地语,约占总人口数的40%,而其他母语人口占总人口超过1%的语言有:
孟加拉语(8%)、泰卢固语(7%)、马拉提语(6.9%)、泰米尔语(5.9%)、卡纳达语(5.4%)、乌尔都语(5.1%)、古吉拉特语(4.5%)、马拉亚拉姆语(3.2%)、奥里亚语(3.1%)、旁遮普语(2.8%)、博多语(1.3%)、阿萨姆语(1.2%)、迈提利语(1.1%)。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代,少数知识分子、企业家、政治家接受西式教育,学会了英语,但他们仅占这个国家人口的3%,是社会阶层高累的金字塔上的顶尖人群,精英中的精英。
英国殖民者 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是19世纪一个臭名昭著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但是他学识丰富,曾在英属印政府任高职。他确定了以英语为印度官方标准语,全力推行英语和英国文化,规定英语和西式课程是印度教育的主要课程。
麦考利曾经说:“要在印度国内培养一批精英,他们有着印度人的血统和肤色,头脑里装的却是白人的品位、思想、道德和才智。”
1835年,英国在印度颁布教育法,以英语教学的学校数目为重点,东印度公司在本地招收雇员,优先录取会说英语的印度人。
那些接受了英式教育的开明印度教徒,通过文官考试录用,跻身军事、财政、司法等部门,淘汰了说波斯语的传统穆斯林精英阶层。这些穆斯林的后裔现在主要生活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中。
多数印度人不识字。据印度官方统计,印度文盲率高达84%。
印度最下层社会存在一个世世代代不能翻身的贱民阶层。2017年,官方统计“贱民”人口超过三亿,贱民没有基本人权,更没有文化知识。
没有本体语言文字的古印度怎么会有独立强大的古文明?这个关于古印度文明的神话实际是英国人制造的。
英国人制造印度古史和伪文明的目的,是为了清除波斯、蒙古、突厥及伊斯兰统治印度时期的历史影响,为巩固英国殖民文化服务。
【西方伪史和印度伪史的重要制造者麦考利】
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1800-1859),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殖民者、历史学家、政治家。改宗犹太人。
1800年10月25日出生于勒塞斯特郡一个苏格兰贵族之家,1822年在剑桥大学研习法律。1830年任议会议员。
1834-1838年赴印度,任英国东印度公司最高理事会执事。在印期间,主持制订印度刑法典和教育改革,规定以英语作为印度教育的唯一官方语言。同时 主持编制印度伪史。
1839-1841年任英国陆军大臣,力主发动侵华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总指挥 。
1847年后退出政界,从事写作,制造了一系列关于西方的 伪历史 。其著作包括包括多卷边本英国伪史:《自詹姆斯二世和威廉三世即位以来的英国史》(即多卷本《英格兰史》),罗马伪史《古罗马叙事诗》,以及阐述其历史政治 哲学的论集《历史和批判文集》等。
麦考利的历史哲学 认为:历史观念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应当用历史来论证自己的政治主张;强调历史著作必须能吸引读者。为了收到效果,可以牺牲历史的真实性。
1857年因其著作的广泛影响力,被女王封为罗斯利男爵,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因文学成就而获贵族爵位者。1859年12月28日去世。
麦考利的《英国史》是一部名著 。记述英国自1685年詹姆斯二世即位至1702年威廉三世逝世17年间的历史,实以“光荣革命”为中心,记述关于这一事件过程及其前因后果。
麦考利认为英国历史是沿着合法的、尊重历史传统的和平道路前进的,矛盾往往通过改良和妥协而得到解决,适当的让步“可以纠正一切,调解一切和保持一切”。
“光荣革命”是最成功的政治妥协,是英国历史的 “最后一次革命”。他呼吁英国维护现存制度,扩大大英帝国的影响 。他还研究英国向印度扩张的历史,写了多篇关于印度的论述。
英国历史学在麦考利影响下,19世纪中后期进行了 一系列西方和东方伪历史的大规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