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史地杂记】
关于苫国、希腊与亚俱罗
《新唐书·大食传》:
“大食之西有苫者,亦自国。北距突厥可萨部,地数千里。有五节度,胜兵万人。土多禾。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贾往来相望云。”
文中涉及两个重要的西亚古代地理名称。
1、苫国。我此前已考证过,苫国即闪国,闪族之国,语源出自阿拉伯语闪城al-sham。sham乃是大马士革城的古名,是西亚地区重要的地理经济及政治的中心城邦,其统治区域板块包括即今之叙利亚及巴勒斯坦的整个黎凡特地区。
2、关于亚俱罗的地理位置,旧有人说为伊拉克之库法,余亦曾经信之。[如张一纯《经行记笺注》引夏德与冯承钧说,谓即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幼发拉底河西岸之库法城。库法为大食哈里发欧默尔(穆罕默德身后第二哈里发)于公元638年所建,曾为大食都城。(库法,元代译作“苦法”,见《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但读《道里邦国志》“各地人民礼拜的方向”一章,谈到苫国地理和一个“哲齐赖”城,记述云:
“阿非利加(即非洲)、米昔尔(埃及)、苫国、哲齐赖的人民位于克尔白的正西方。”
克尔白即阿拉伯语麦加圣地之“天房”。
译者宋岘注云:“苫国,地在今叙利亚一带。”
又引中世纪的阿拉伯古地理《地名辞典》:
“哲齐赖,原意为河洲。阿拉伯人将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作“亚俱罗”,即河洲(JazratuAqra),见于雅古特《地名辞典》(Mu‘jamal-buldãn)卷2,134页。后将亚俱罗河洲简称作哲齐赖。亚俱罗,亦作阿俱罗,载于《经行记》一书。为黑衣大食(750—1258)建都之所。有人将亚俱罗误认为是库法城,其见解应更正。”
据此,则亚俱罗——哲齐赖,乃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广大地区”,亦即后来世界史所说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
JazratuAqra,汉语对音可读为“哲齐赖—亚俱罗”,简称即亚俱罗。因都城在亚俱罗,故这个词也曾经用为大食国的代称:“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墓门都。”(唐杜环《经行记》)
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一百的记载:
“又案贾耽《四夷述》云,……其奚深后有摩诃末(按即穆罕默德)者,勇健多智,众立之为王,东西征伐,开地三千里,兼克夏腊(希腊),一名钐城(即苫城,大马士革)。”
我曾经论述指出,希腊本来是西亚的地名,本土不在希腊半岛的“格拉斯希腊”,而在叙利亚、巴勒斯坦(西方说的黎凡特)及小亚细亚地区。而原初希腊人即犹太人。据此又得一证据。
大马士革即苫国、闪族人之城。闪族是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共同祖先,后来由于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分化而分离。
大马士革所在的叙利亚、黎凡特地区,古代曾经被君士坦丁堡罗马征服而统治,因此曾经与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地区统称拂林。后来叙利亚地区独立,则又称小拂林。
黎凡特,新月沃土,小拂临(林,菻)
有意思的是,对此中国古书也有记述。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又从波斯国。北行十日入山至大食国。彼王住不本国,见向小拂临国住也,为打得彼国。
彼国复居山岛,处所极牢,为此就彼。土地出驼、骡、羊、马、叠布、毛氈。亦有宝物,衣着细叠宽衫。衫上又披一叠布,以为上服。
王及百姓衣服,一种无别。女人亦着宽衫,男人剪发在须,女人在发。
吃食无问贵贱,与同一盆而食。手把亦匙箸,取见极恶。云自手杀而食,得福无量。
国人爱杀事天,不识佛法,国法无有跪拜法也。
又小拂临国。傍海西北,即是大拂临国。此王兵马强多,不属余国。大食数回讨击不得。突厥侵亦不得。土地足宝物,甚足驼、骡、羊马、叠布等物。衣着与波斯大食相似,言音各别不同。”
所谓拂林,前人已多考证,语源出罗马rom,是这个名称的汉语变文。而罗马则是千年帝国君士坦丁堡罗马(拜占庭)的本名。君士坦丁堡罗马是大拂林,而大马士革的苫国则是小拂林。
以阿拉伯地理与中国古代史地著作相勘照,一些历来聚讼纷纭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西方无古史书,包括阿拉伯帝国。但是中古阿拉伯的地理书则很多,都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