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并生:西史伪造的“罗马世界帝国”从未存在
【老何转载按语】
本文摘自董并生《虚构的古希腊文明·西方欧洲“古典历史”辨伪》一书。此书非常精彩,基本立论颠扑难破。可以确证西方近代史学所描绘之古希腊及罗马的世界帝国历史纯粹是伪史。至于被一些论者津津乐道的赤脚大仙组成的什么标枪方阵、罗马兵团,纯属梦呓。如果世间真有这个兵团 ,不仅不可能靠一双破脚丫步行一万公里,靠臂力投掷数米的一次性标枪,不会构成真正的杀伤力,称这样的兵团划着人力桨船横扫欧亚非建立大帝国 无数殖民地,纯属 梦呓而已。
西方吹什么信什么的主流学界害怕此书。此书出版七年以来,对之沉默而假装无视,一直不敢正面面对或回应书中的任何一个论点。所以老夫特予再次推荐 。
【提要】
“西方古典历史”概念包括奥古斯都时期(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历史。
然而,仔细考察所谓“罗马帝国”的历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横跨欧、亚、非三个大陆的所谓“罗马帝国”,也没有存在过所谓的“罗马皇帝”。
拉丁文“罗马皇帝(imperator)一词,实际上本意指将军。“罗马皇帝”管辖的范围不出某些 “城邦”,“罗马城邦”也是后世的臆想 名词。所谓的“古罗马”,只有后世编造的 小说故事,没有真实的“历史”。
【西方关于古罗马史分期的的成说】
西方史学对约1000年左右的古罗马史大体上被分为三个时期:
前400年,小国寡民;
中300年,超级世界帝国;殖民地遍布 欧亚非三大洲
后300年,蛮族入侵,意大利罗马内乱,灭亡。
【伏尔泰的罗马怀疑论】
“为什么罗马人在450多年中只能征服面积大约25古法里的地方?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人数极少,而与他们相继交战的又只是一些跟他们一样的小民族?……
为什么罗马人用了700年才终于建立起一个跟亚历山大在七八年间征服下来的地盘面积大约相当的帝国呢?……
为什么这个帝国后来又被蛮族摧毁?难道是因为这些蛮族比罗马人更粗壮,更勇猛?……”
[
[法]伏尔泰《风俗论》中译本上册第216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11月1版2008年5月6刷]
【19世纪吉本的想象与虚构】
“自从罗慕洛带领一小队牧羊人和逃犯在离第伯河不远的山区扎下根来以后,10个世纪已经过去了。
在最初的400年中,罗马人在贫困学校的艰苦磨练中学会了管理政府的才能;……他们在接连3个世纪的时间中,完成了一个统辖欧亚非许多国家的专制帝国。
最后的300年是在外表的繁荣和内部的没落中度过的。
占罗马人口五分之三由士兵行政官和司法官组成的民族群体已融入人类大集体之中,和数以百万计的仅接受罗马人名称而无罗马人精神的充满奴性的各省市的人民难以区分了。
……通过他们的乌七八糟的选举,一个叙利亚人、哥特人或阿拉伯人全可以被推上皇帝宝座,并赋予他们专制权力,以统治各被征服地区以及几世西庇阿治下的国土。”[ [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译本第153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第1版2011年4月11刷]
一、早期古罗马的历史纯属虚构
1.早期古罗马史料的情况
“篡改、捏造、虚构、伪造”——早期古罗马史料的真相
李维(公元前59年-公元17年)是“撰写关于罗马的产生的传统和罗马早期历史的主要代表人物。而这一传统,就李维所利用的材料的性质而言并由于它本身的缺点,大部分是不可信的。”[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2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小年代记作家的著作是李维、狄奥尼修斯和普鲁塔克的主要史料,因此也就是全部我们现有的传统的主要史料。”
“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前半的小一辈的年代记作家……为了尽量使大家读起来饶有兴趣,他们对旧的枯燥无味的年代记大加篡改,竟不惜使用捏造的办法。如果在年代记中有空白,小年代记作家便用他们各种虚构(这些虚构常常是后来事实的翻版)来补充进去。他们由于爱国主义的想法,想掩蔽罗马帝国的失败,而使用直接伪造的办法。”[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17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甚至到了恺撒时代,有关前汉尼拔时期(pre-Hannibalian)的罗马史还在被臆造。至于塔尔昆家族(the Tarquins)被布鲁图斯驱逐的故事,则是以监察官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Appius Claudius)(公元前310年)的某个同时代人为原型编造出来的。在那个时期,罗马国王的名字都是采用某些殷实的平民家族的名字〔K.J.诺伊曼(K.J.Neumann)〕。在法制史的领域,完全抛开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Servius Tullius)的“宪法”不说,我们发现,甚至李锡尼(Licinius)著名的土地法(公元前376年),到第二次布匿战争时,就已经不复存在了〔B.尼塞(B.Niese)〕。
当伊巴密浓达(Epaminondas)给予美赛尼亚人(Messenians)和阿卡狄亚人(Arcadians)自由和独立的时候,这些民族立即为自己编写了一套早期历史。但是,令人惊骇的还不是这类历史的产生,而是除此之外没有别种历史。
关于古典视野(outlook)与近代视野之间的对立,有一句话可以给予充分的说明:公元前250年之前的罗马历史,正如恺撒时代的人们所了解的,实质上是捏造的,我们现在所知的那一点点东西,其实是我们自己编造出来的,后来的罗马人根本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导言,参见商务印书馆1963年1月第1版]
2.关于罗马建城传说
传说古罗马城创立者的先祖是美女神维纳斯(宙斯的姑姑)的儿子埃涅阿斯。埃涅阿斯的若干代重孙女列阿·西尔维娅又和古罗马战神马尔斯 Mars(宙斯的儿子)交配,生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兄长名叫罗慕路斯,弟弟名叫
列慕斯。这兄弟俩吃狼奶长大,就是古罗马城的创立者。
古罗马的开创者是女神维纳斯与特洛伊国王私生子的后代
古罗马的开拓者,据说是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特洛伊是神话中的一个地名,类似于西游记中的花果山。
这位埃涅阿斯王子是何来历呢?据说是象征美与爱的奥林匹亚女神阿芙洛狄特女神的儿子。阿芙洛狄特又是何方神圣呢?原来这位阿芙洛狄特女神就是在中国人人皆知的美之神「维纳斯」。
「维纳斯」又是谁?原来她是西方上帝宙斯的爷爷之女儿。宙斯的祖母既是宙斯爷爷的配偶,又是宙斯爷爷的母亲,西方人的辈分很难说得清。话说宙斯的祖母不堪忍受宙斯爷爷的残暴,于是指使小儿子(即宙斯的父亲)将宙斯爷爷的生殖器割下来,丢向大海。丢向大海不打紧,不料这“不朽的肉块”在被丢入大海之际、激起了层层浪花,于是,阿芙洛狄特(维纳斯)就在这大海的浪花中诞生了……
这位美神维纳斯天生多情,不仅经常避开赫拉(宙斯法定之妻)与宙斯乱伦苟合,还有许多其它天神做情人;不仅如此,有一次到下界骗取人间靓仔安喀塞斯(Anchises)国王的欢心生下了这位古罗马创立者的先祖: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 参阅文献:[古希腊]赫西俄德《神谱》、[希腊]索非娅?N?斯菲罗娅《希腊诸神传》、[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等]
古罗马的元组——维纳斯的私生子埃涅阿斯
话说这位维纳斯的儿子埃涅阿斯王子在特洛伊城被战火焚毁的时候没有死,他“纠合一般随从,背负老父,手牵幼子,在火光剑影中逃到城外。临行时他号召民众跟随他逃亡者,都到城外一个指定的地方聚齐。神灵感召他,要他率领这群人去到一片新的土地,重建特洛伊王国。”[ [古罗马]《埃涅阿斯纪》中译文译者曹鸿昭序,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4月第1版]
经过大约7年时间的周折,最终来到拉丁姆的海岸,与当地酋长的女儿拉提尼亚成婚。他的儿子优鲁斯建立了阿尔巴·隆伽,成了当地当权氏族的始祖。几代之后,统治着阿尔巴·隆伽的是他的重孙努米托尔,但努米托尔被弟弟阿穆里乌斯推翻,阿穆里乌斯做了国王。
埃涅阿斯的重孙女与战神马尔斯交媾生出罗马建城者孪生兄弟
努米托尔的女儿列阿·西尔维娅(Rea Silvia)则被送往神殿作贞女。列阿·西尔维娅与马尔斯神生了一对孪生子,因而被阿穆里乌斯处以死刑。并下令将这对孪生子投到台伯河里去。
罗马建城者孪生兄弟被狼奶养大成人
这对孪生子并没有死,被一只母狼喂乳施救。不久,国王的牧人法乌斯图鲁斯找到这两个孩子后,带回家让自己的妻子拉伦娣娅来抚养,并给这对孪生子起名为:罗慕路斯和列慕斯。
罗慕路斯和列慕斯长大后,杀死阿穆里乌斯,使自己祖父努米托尔复位后,兄弟两人决定在被找到的地方建立一座城市。建城的时候,兄弟发生争吵,罗慕路斯刺死列慕斯,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这座新的城市。这座城市就是罗马城。
根据瓦罗纪元,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54-753年。[ 参看[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48-4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3.考古学所见早期“罗马城”
考古学告诉我们:所谓“罗马建城”时期的罗马,根本没有城市的影子,只是些简陋小屋的原始聚落。
“考古学家认为,在帕拉丁山丘发现的最早人类居址遗迹,不会超过公元前8世纪中叶,这样便肯定了公元前753年建立罗马的传统说法。但这并不是什么城市,而不过是有些简陋小屋的若干村落,人们发现在地上挖出的小屋的浅浅地基。”[ [法]德尼兹?加亚尔等14位欧洲作者1993年合著、欧洲历史教科书《欧洲史》中译本第1版第84页,人民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10年7月]
4.《十二铜表法》的存在缺乏史实根据
“《十二铜表法》是贯穿着全部罗马史并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权概念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那丰富的法学作品的基础。”[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93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古罗马对“西方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在“法律”,据认为,“法典的编篡是罗马内部历史的第一个在文献上获得证明的事件。”[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86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然而,事实上并没有一件叫做《十二铜表法》的“文物”传世。
《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极其重要的一个文件。这一法典的个别条文之从稍后的时期保存下来,部分是由于引用,部分则是由于不同罗马作家的重述。”[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1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据认为“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最早的成文法,然而这“十二铜表法”是从哪里来的呢?据说是从古希腊学来的。
话说古罗马流行贵族与平民的阶级斗争,“传统报道说,公元前462年保民官盖乌斯·捷伦提路斯·哈尔萨建议成立一个五人组成的委员会,以使之具有协议性质的精神来制订有关限制行政长官的权力的法律。……在斗争的过程中,关于在立法上限制高级长官的权力的最初方案逐渐变成了一个要把法律全部记载下来的计划。决定派遣一个三人组成的委员会到希腊去调查一下希腊的一般立法,特别是梭伦的法律。委员会在454年出发而在两年后才回来。452年选出了一个由十人组成的451年度委员会。……经过一年工作之后,编出了十个法表。根据李维的说法(,34),这些法表是先放到广场上叫大家认识认识,然后再交由百人团批准。……在450年又选出了新的十人委员会,……他们再编定了两个表。”[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86-87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这就是所谓的“十二铜表法”的来历。
“在和法典的编篡有关的这些事件里,远非一切都能够认为是可靠的,派使节到希腊去的说法很不可靠,关于维尔吉尼亚的那一段故事是显明的‘各民族中间流行的情节’,许多细节都是捏造出来的。”[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8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古罗马的“王法”不可信
“所谓「王法」是不大可信的,这是罗马国王写的、而主要是关于神圣法的法律和决定的汇集。它保存在帝国时期一位罗马法学家的著作里。”[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8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传世的当时所谓“国际条约”,“严格说来,这些文件并没有原始史料的性质。”[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1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我们对于罗马史学的萌芽和初步的概述表明,从这一早期几乎没有任何东西传到我们的时代(除去很少的断片)。”[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1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5.西方学者集体觉悟:早期古罗马历史是杜撰!
“罗伯托·比佐基(Roberto Bizzocchi)的最新研究结果(1995年)表明:……整个文人群体都意识到,那个流传百世的远古罗马历史不过是后来的文学杜撰。” [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166页,花城出版社 2012年3月第1版]
虚构故事对历史的实际影响:
“特洛伊传说和罗马的神圣使命,造就的不仅是故事和书籍;它们还为大小宫廷源源不断地提供有力依据,演变成了君主帝王幕后指使的、宫廷史记和宫廷绘画的御用工具。埃涅阿斯传说漫长的演化过程——从第一任罗马帝王到16世纪「帝国继承者」、尤其是卡洛勒斯五世及菲利普二世最后的辉煌,在玛丽·唐纳最新的研究著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165页,花城出版社 2012年3月第1版]
以新的“文学欺瞒”,取代既往的“神话杜撰”
“较之物质遗产,更成功的也许要数其他(非文物收藏的)「荒诞不经的遗产」:一些新的爱好虽然早已有之,此时才被公认是真实可信以及更适合于思想及情感表达的,这就是大众民歌。基尔泰行吟诗人奥西安(Ossian)就是此类风尚的极端代表性人物。这位虚构的诗人在18世纪下半叶所释放的魅力以及他所引起的赞美,促成了近几个世纪以来最大的文学欺瞒之一,且赢得了公众的普遍认可和喜爱。”[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168页,花城出版社 2012年3月第1版]
特洛伊不过是神话中的一个地名,如同《西游记》中的花果山
“假如不充分意识到特洛伊在基督教世界以及在传说和文学传统中的崇高地位,我们也就无法理解千方百计去维护一个「虚构」的特洛伊的真实目的。……长久以来,以西方罗马帝国为核心的近代民族,源源不断地从这座古城汲取着他们的起源传说;为使自己的国家或王朝获得合法权利,他们迫不得已,到处打探各自国家的起源,为此还不得不听命于罗马的创立者——被希腊的特洛伊人打败并驱逐的那些人的旨意。”[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128-129页,花城出版社 2012年3月第1版]
特洛伊人也成了法国人和英国人的祖先
“正是因为受到罗马人的特洛伊起源的启示,神话英雄弗兰克斯(Francus,赫克托尔的儿子)和普罗透斯(Brutus,埃涅阿斯的孙子)、才分别成为了法国人和英国人-不列颠人的祖先。
这也充分说明了罗马人在起源神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由此可见,传说中的世系族谱,最初根植于新兴欧洲民族向西罗马帝国迁移的年代;到了中世纪,这些族谱又接二连三地受到编年史家的修正;它们的影响深远,一直延伸至16世纪,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骑士小说,例如伯努瓦?德?圣莫尔(Benoit de Sainte Maure)的《特洛伊的罗马》;这些作品不仅赢得地极大的声誉,成为了最早的印刷类图书,还派生出许多新的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让?勒梅尔?德?贝尔热(Jean Lemaire de Belges)的《高卢人的辉煌与特洛伊的奇异》(1511-1513)。”[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163页,花城出版社 2012年3月第1版]
西方历史学体系面临崩盘,西方史学家反省避重就轻
“早期罗马历史的不确定性,还诱发了古典文献学院博学家们的热议。在此,我们无须重复强调对罗马历史起源相关野史的质疑的现实意义。罗马历史与「神圣」历史的捆绑,以及罗马在教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使得重塑和质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甚至一度威胁到整个以往历史写作体系的存亡。
在此,我们将不去探究这一严峻的话题,而只想确信一点:作为历史检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埃涅阿斯必然会从罗马历史缔造者的宝座上陨落,而罗马人的特洛伊起源说也最终会被纳入文学神话的虚构范畴。”[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166页,花城出版社 2012年3月第1版]
二、古罗马中期的历史——捕风捉影
1.“罗马大规模征服时期”(公元前3世纪初到前2世纪30年代)
早期罗马史的史料既然不靠谱,那末所谓“罗马大规模征服时期”(公元前3世纪初到公元前2世纪30年代)的史料是不是有所不同呢?一样不靠谱。
这个时期开始于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前241),文献资料比早期罗马时期多许多。“作为这些史料的基础的是波利比乌斯的历史著作。”[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207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这位波利比乌斯可了不得:“波利比乌斯与修昔底德一道,是古典史学的最大代表者。”[ 同上第207页]
“罗马帝国”的概念,最早由这位叫波利比乌斯的希腊人提了出来。他在《罗马帝国的崛起》中说,只用了五十三年时间,罗马就从一个小城邦发展到横跨欧、亚、非大陆的世界帝国。
“究竟罗马人是利用何种方法和何种政治体制,在不到五十三年的时间,将几乎全世界所有人居住的地方纳入他们的统治之下,这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成就。”[ [古罗马]波利比乌斯《罗马帝国的崛起》中译本第1页,台北广场出版2012年7月初版]
讲述罗马帝国最早的史料,据说就是波利比乌斯这部《罗马帝国的崛起》。据说波利比乌斯是希腊人,却在被俘虏到罗马后为罗马主子唱赞歌。
波利比乌斯《罗马帝国的崛起》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开始写到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为止,即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约120年的时间跨度。
从下列事项的时间关系即可知其伪
《罗马帝国的崛起》所述时限: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
作者——波利比乌斯的生卒年限: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18年
罗马帝国开始的年代:公元前27年
史学界公认第一位罗马皇帝是屋大维
其生卒年月日为: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
屋大维是凯撒大帝的甥孙和养子,凯撒的生卒年月日为:
公元前100年7月13日(一说:前102年7月12日)→公元44年3月15日
波利比乌斯离世91年后才有罗马帝国。波利比乌斯在世时,罗马只是一个小城邦,只不过与地中海最窄处对岸的一个非洲城邦你来我往打了几场小战役而已。所谓“在不到五十三年的时间,将几乎全世界所有人居住的地方纳入他们的统治之下”,纯属无稽之谈。显示了后来造假者做伪证据时捉襟见肘的窘况。
这五十三年从第二次布匿战争算起,《罗马帝国的崛起》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开始叙述(公元前264年)直到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6年)为止,作者波利比乌斯生卒年(公元前200-118年)与这一时代有部份重叠。
波利比乌斯在世时,作为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产、强大的塞琉西王朝、托勒密王朝等都还独立存在,怎么能说罗马帝国统治了全世界呢?
塞琉西王朝(公元前312年~公元前64年)
又译
塞琉古王朝、希律西底王朝,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塞琉古一世创建的以叙利亚为中心,希腊化国家中版图最大者,领有西起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东至阿富汗、中国(时值战国后期至西汉末期)新疆和阿富汗边境帕米尔高原的西部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因以叙利亚为统治中心,又称叙利亚王国。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年)
王朝盛时包括埃及本土、地中海的一些岛屿、小亚一部分、叙利亚、巴勒斯坦的一些地区。首都为亚历山大里亚。王朝的统治主要依靠希腊-马其顿的殖民者 ,他们控制了整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政权。托勒密王朝时期,全埃及的土地属于国王。耕种者主要是王田农民,他们是构成居民的主要部分,有人身自由,但在政治和生产上受到严格的监督。奴隶制盛行。由于奴隶主的剥削,埃及人民多次起义。公元前30年,罗马军队开进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自杀身亡,托勒密王朝崩溃。[ 百度百科相关条目]
布匿战争罗马的对手所谓“迦太基帝国”,考古学得不到证明
“虽然迦太基以拥有巨大财富闻名,但即使考虑到这个城市遭到罗马人彻底破坏,考古学也并未向我们证明这一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国际科学委员会C.莫赫塔尔主编《非洲通史第二卷---非洲古代文明》中译本第351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1984年12月第1版1985年7月1刷]
考古学揭示:“迦太基时期”(公元前814年-公元前146年)不存在具规模的城邦遗址。
20世纪40年代法国人P.桑塔发掘迦太基遗址时,“在前迦太基时期的庙堂中的发现证明,在前第2千年末或前第1千年初,这里曾生活过东方的航海者——推罗和塞浦路斯的移民。……”
剩下来的就是罗马时期的建筑残留。而包括三次布匿战争的“迦太基时期”(公元前814年-公元前146年)基本没有什么城址遗存。[ 参看《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第22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8月首版1992年2月3刷]
迦太基是一座位于北非的腓尼基人移民小城
编造故事者为了塑造罗马的帝国形象,将一座推罗腓尼基人的移民小城编造成为西部地中海的强权帝国,说是罗马通过三场布匿战争,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强权之路,甚至说在不到五十三年的时间里,罗马帝国通知了当时所知道的全世界。
关于迦太基的史料,都来自希腊和罗马
“重现这个时期的历史真相是困难的,这是因为史料几乎都来自希腊和罗马。……没有任何迦太基文献保存下来。……希腊和罗马的作者关于迦太基建立的各种不同的传说,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国际科学委员会C.莫赫塔尔主编《非洲通史第二卷---非洲古代文明》中译本第343-344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1984年12月第1版1985年7月第1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书如此忽悠人
“虽然迦太基以拥有巨大财富闻名,但即使考虑到这个城市遭到罗马人彻底破坏,考古学也并未向我们证明这一点。这并不是说那里没有像其它规模相似的古城所有的重要建筑物。迦太基有一个精心修造的有两个停泊港的人工港口:外港供商船使用(同时能停泊多少船只不清楚);内港有码头和棚库,可供220艘战船使用;还有一个很高的指挥楼,可以越过个在中间的建筑而看到大海。迦太基的城墙极高极厚,经受了历次围攻,直到最后为罗马人所破。城的总长度(包括沿海的部分)大约22英里,关键部分是穿过迦太基地颈的一段,长两英里半,高40英尺,厚30英尺。城内有一个堡垒,其围阔长约两英里,把一个名叫比尔萨的小山围圈在内,这无疑是该城最古老的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国际科学委员会C.莫赫塔尔主编《非洲通史第二卷---非洲古代文明》中译本第351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1984年12月第1版1985年7月1刷]
从文章的叙述上来看,好像考古发现了迦太基极高极厚的城墙,这纯属误导。文章中对迦太基城墙的描述,其实是来自于来历不明的文献的传说。不知道是作者为了说明辉煌的古代文明故意无中生有误导读者,还是翻译者有问题?
高峰期的迦太基人口有多少?
“人口在最高峰期达到多少,只能进行有根据的猜测,斯特拉波提出的数字是70万,这样的密度是不可能的。但他有可能指的是该城和整个邦角地区。一个比较可靠的数字是40万,包括奴隶在内,这就使迦太基同我们纪元前五世纪的雅典规模相等了。”[ 同上第351页]
原来猜测迦太基人口规模用的是“伪古希腊”的尺度!
腓尼基的殖民地,包括迦太基殖民者不超过数百人
“必须强调指出,所有的腓尼基殖民地,包括迦太基本身,和我们纪元前八世纪和七世纪希腊在西西里和意大利或其他地方建立的殖民地不同,前者经历几个世代,规模始终很小,或者最多不超过几百个殖民者。”[ 同上第345页]
罗马布匿战争的对手“迦太基帝国”没有关于迦太基的史料,有关史料都来自希腊和罗马。考古学揭示:“迦太基时期”(前814-前146年)不存在具规模的城邦遗址。一个地中海小小城邦——罗马,与一个非洲小小城邦——迦太基进行了一场小小械斗而已。
2.罗马帝国时期的原始史料、其实不过是“文学”作品
“早期帝国的主要文献史料是塔西陀(最伟大的罗马历史学家)的著作。……他是古典学的典型代表人物,而这种古典学除去极少的例外以外,与其说是科学而毋宁说是文学。”[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下册第4-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塔西佗笔下的图画和实际情况符合到何种程度呢?如果说到事实的话,那我们是不能非难历史家对事实的故意伪造的。”[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下册第6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俄国的史学家说,对于故意伪造事实不能进行非难,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西方古典时代的史料,除了“故意伪造”的内容之外,不存在其它史料。如果认真非难起来的话,所谓古典历史学界就得解散,古典历史学家就要统统下课了。
3.公元2-3世纪的罗马帝国史料——伪书汇编
从2和3世纪起,“主要的史料是从亚德里亚努斯到努美里亚努斯的元首们的传记的一个大汇编(117-284年),即通称为「ores Historiae Augustae」(奥古斯都历史作家)的便是。各个传记是由不同的作家执笔的。……从其他的史料我们对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有人便认为,这些人都是假想出来的,而全部汇编不过是一种大规模的伪造罢了。
一般说来,关于「ores Historiae Augustae」,在学术中是有许多假说的。……
不管这个汇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质量却非常低。它们的作者没有历史感觉:重要的事实湮没在大量毫无意义的胡说和可怕的废料里。更糟糕的是,在传记中引用了明明是假的事实;特别是几乎一切的文件(例如元首的书信)都是伪造的。” [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下册第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4.古罗马史学家波利比乌斯《论“方阵兵团”》
“在过去,马其顿的队形在运作经验的证明,比其它亚洲及希腊所使用的队形都还优越,而罗马的系统则征服了那些运用在非洲以及在西欧所有民族的系统。在我们的时代,我们见过这两种队形以及这两个国家的士兵在多次场合中不止一次的对抗。……
只要方阵兵团维持它的特色队形以及强度,没有任何东西能抵挡它的冲刺或是面对面来对抗它。当方阵兵团密集起来进行活动,每个人及他的武器会占据三尺的空间。他所持的长枪在早期被设计为二十四尺长,但现在用法则已调整缩短为二十一尺,从这里我们要扣掉持枪之人的手部及长枪后方用来平衡及夹住枪身以进行攻击的部分。这整个长达六尺,从这里很清楚地长枪会在每位重装步兵之前伸出十五尺,当他向敌人前进时,他以双手紧握长枪。这意味着:虽然第二、三、四列人的长枪自然较第五列更为伸出,但是即使后者仍然在第一列之人前面伸出三尺。”[ [古罗马]波利比乌斯《罗马帝国的崛起》中译本第470-472页,台湾新北市广场出版社2012年7月初版]
罗马的方阵兵团显然就是所谓“古希腊重装步兵”的翻版
“我现在当然假设方阵兵团维持它典型的秩序,而且从后方及两侧紧紧靠拢,如荷马在这些诗句里所说:
「盾牌紧扣著盾牌,每个人肩膀紧靠著肩膀;
在他们所闪亮的头盔上,马背上的鬃毛在他们点头时会触及到,
行伍队形是如此紧凑……」
无论如何,假如我的描述是真实及准确的话,那在头排的每个人将会有五支长枪的尖端在他之前伸出,每一尖端都是那之后的三尺前。”[ [古罗马]波利比乌斯《罗马帝国的崛起》中译本第472页,台湾新北市广场出版社2012年7月初版]
这样,每个排头兵不仅需要自己端一支长枪走在队列的最前面,而且身前还都会露出五支长枪的枪尖,肩膀上还需要扛着后排士兵的枪杆。这分明是在排节目,哪里能够厮杀?
方阵兵团共有十六排士兵,前五排士兵的枪尖是朝前的,而第五排以后的士兵因长枪的长度不能够将枪尖露出到第一排士兵之前,于是就将枪尖指向上方,举着二十一尺长的长枪朝天努力,以遮挡敌方阵地飞来的标枪……
“从这些事实我们可以轻易地去描绘整个方阵兵团,当它以十六列的厚度,向前伸出水平的长枪,往前冲锋时的性质及强大威力。在那十六列里,那些位置在第五列之后的人,无法使用长枪在战场上扮演积极的角色。他们因此没有将长枪放平来针对敌人,而是将枪头往上指天,将枪身架在前面之人的肩上,以这方式他们从上方来保护整个方阵军团,因为这些长枪如此密集,所以他们可以挡下任何会掉在前排士兵头上的投掷武器,而击在那些紧接在他们之后的人。一旦冲刺开始发动,后排的人仅凭著身体的重量来强大地增加动能,使得前列的士兵无法回头。”[ [古罗马]波利比乌斯《罗马帝国的崛起》中译本第472-473页,台湾新北市广场出版社2012年7月初版]
原来“罗马方阵兵团”靠的是以人的“体重”为动能?
“我已经已大致的方式描写这两种系统,并以细节来形容方阵兵团的构成。我现在为了要进行比较的目的,要解释罗马装备以及战略队形的特征,以及区分这两系统的差异。当罗马士兵完全武装时,亦占有三尺宽的空间。然而,根据罗马人战斗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个别地进行移动:他不仅用长盾牌来护卫自己的身体,并经常移动来对付打击的威胁,他也用刀剑来同时进行劈砍以及刺击。”[ [古罗马]波利比乌斯《罗马帝国的崛起》中译本第473页,台湾新北市广场出版社2012年7月初版]
罗马的方阵兵团的士兵们,不仅要手持二十一尺的长枪,而且还可以个别移动,使用长盾牌自卫,用刀剑来同时进行劈砍以及刺击。好像个个长着三头六臂,好生了得!
“马其顿方阵兵团”与“古希腊重装步兵”不同,第五排以后士兵举着长枪成了方阵兵团的盾牌……而“罗马方阵兵团”的士兵们还可以自由移动!
无论“古希腊重装步兵”还是“马其顿方阵兵团”,抑或是“古罗马方阵兵团”,其实都是在出洋相,哪里会有什么战斗力!
说着说着,连古罗马史学家波利比乌斯自己也不相信了
“在战争之中,行动的时间及地点的选择是无止尽的,然而方阵兵团只能用于一次时间以及一种地形,来产生其独特的效果。无论何时有重要战争逼近,假如敌人被迫要根据方阵兵团所要求之时间及地点来站好位置,那无疑地使用方阵兵团的人必定会因为我已给的理由而取得战果。但假如要躲避其无可抵挡的冲刺是可能、甚至容易的话,那方阵兵团何以能够再被认为是可怕的呢?再者,通常我们都承认,它必须在平坦无碍的地面使用,没有任何障碍,如壕沟、冲沟、凹地、山脊以及水道所打断,所有这些都足够去妨碍以及打乱如此的队形。一般的看法是:几乎没办法或至少难得去发现一片乡间,例如,有两、三哩之长,上面没有任何这类的障碍物。即使假设可以找到如此的战场,但也假设敌人拒绝应战,而宁可横越乡间,掠夺城镇,蹂躏对手盟军的领土,那方阵兵团有何用途?”[ [古罗马]波利比乌斯《罗马帝国的崛起》中译本第473-474页,台湾新北市广场出版社2012年7月初版]
结论:“方阵兵团”毫无实际军事意义。
进而,“假如它留在最适合它的地形,不仅他无法去协助其盟军,而且也无法确保其安全,因为当敌人毫无疑问地掌握开阔的乡间地带,它的补给运输会被敌人轻易拦截。另方面,若方阵兵团离开有利于它的地形,尝试在其它地方活动,它将轻易地被击败。再者,假如敌军真的决定要走下到平原,在那里作战,但当方阵兵团仅有一次机会冲刺,在主要行动发生后,敌军却没有将其所有的兵力投入到战局,甚至只保持一小部分的军力做为后备,从罗马人现在正实施的战略,很容易预测到什么事会发生。”[ [古罗马]波利比乌斯《罗马帝国的崛起》中译本第474页,台湾新北市广场出版社2012年7月初版]
一言以蔽之:“方阵兵团”,纸上谈兵!
三、“永恒之都”——后世对“古罗马城”的神化
“从公元前390年起,在八百年间,「永久的城市」都是屹立不摇的,它的统治重重压在地中海的全部文明世界上面。仿佛没有一支力量能够触动这一世界的统治者。”[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下册第284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后世叙述古罗马城时,几乎都是一片这样的声音。
1.“永恒之都”果真牢不可破吗?
“永恒之都”罗马城、孰若“固若金汤”中国城池
“人们以一种阴郁的好奇心探求着罗马城的命运。可以说,它是没有防卫的。它可以很容易地被陷入饥饿的境地。它的城墙很长,这一点就使他们很难防守它。既然罗马城是在平原上面,人们是很容易对它进行突击的。想在人民中间寻求后备力量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民的树木极度地减少了。皇帝们不得不退居到拉温那去,因为这座城市在当时同今天的威尼斯一样,有海洋保护着。”[ [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译本第110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5月第1版1984年11月第2刷]
“几乎总是被自己的统治者所放弃的罗马人民开始自己作主了,他们为了保存自己而缔结了一些条约。这是取得统治权的一个最合法的办法。因此,阿尔莫利克和不列颠便开始依照自己的法律生活了。
西方帝国的结果就是这样的。罗马的兴起是由于它只能不停地作战,原来,仗着一种难以相信的幸运,它总是在征服一个民族之后,另一个民族才对它开始战争。罗马之遭到毁灭是因为所有的民族一齐向它进攻,并且从四面八方侵入了它的土地。”[ 同上第110页]
罗马城:毁于离奇的大火
“公元64年7月18日,罗马城内的圆形竞技场附近,突然发生了一起可怕的火灾。顺着当日的大风,烈火迅速蔓延,一直持续了9天之久。全城14个区被烧毁了整整10个区,其中3个区化为焦土,其他各区只剩下断瓦残垣。在罗马城历史上这是被记入史册的一次空前的大灾难。大火吞噬掉了无数生命财产,许多宏伟壮丽的宫殿、神庙和公共建筑被付之一炬,同时遭到这场浩劫的还有在无数战争中掠夺来的金银财宝、艺术作珍品以及不朽的古老文献原稿。”[ 梦华主编《失落的文明大全集》第298页,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月]
“在这些之外还必须加上在无数次战斗中夺得的珍贵战利品,希腊艺术的杰作,还有罗马的那些天才作家的不朽的古老文献。”[ 塔西佗《编年史》中译本下册第538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4月]
罗马无守卒,人人出入它
“西哥特国王亚拉里克于5世纪初沿多瑙河向罗马进军,当时他已是色雷斯的主人……可悲的皇帝撤退到腊万纳,听任在各方面占优势的蛮族人陈兵罗马城下……亚拉里克于409年进入罗马,这个哥特人在罗马设置了一个皇帝,而这个皇帝成为他的首席臣仆。”[ [法]伏尔泰《风俗论》中译本上册第218-219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11月]
亚拉里克在进入罗马城之前,先来到了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的郊外
“亚拉里克组建了一支军队,穿过潘诺尼亚的希尔米乌姆「Sirmium」(即今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沿着右岸进入了全无防备的意大利。他们没有遇见任何抵抗,就轻松地抵达了坎迪第阿努斯河上的桥梁,离皇城拉文纳只剩下三里的路程了。”[ [拜占庭]约达尼斯《哥特史》中译本第95-96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2月第1版]
亚拉里克从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的郊外一路抢劫到罗马城
他们经过“利古里亚(Liguria),抢到了许多战利品。随即他们又以同样的方式洗劫了埃米利亚(Aemilia),然后沿着在皮切努姆(Picenum)和图斯奇亚(Tuscia)之间的弗拉米尼安(Flaminian)军用大道向罗马进发,洗劫了道路两侧的所有城镇。”[ [拜占庭]约达尼斯《哥特史》中译本第99-100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2月第1版]
亚拉里克进入罗马城也没有遇到抵抗
“当他们最后进入了罗马的时候,在阿拉里克的命令下,拿走了里面的一些东西;但是,他们并没有像许多蛮族那样,在城内到处点火,也没有允许神圣的地方受到侵犯。”[ [拜占庭]约达尼斯《哥特史》中译本第100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2月第1版]
亚拉里克并不留恋罗马城
“之后他们向坎帕尼亚(Campania)和卢卡尼亚(Lucania)进发,给那些地区带来了相似的灾难。最后到达布鲁提尔地区(Bruttia),他们在这里停留了很长时间,计划前往西西里,并且通过那里到非洲去。”[ [拜占庭]约达尼斯《哥特史》中译本第100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2月第1版]
哥特人回马枪,再度洗劫罗马城
亚拉里克没有能够实现到非洲去的计划便一命呜呼了,之后由他的小舅子阿塔乌尔夫接掌权力。
阿塔乌尔夫(公元410-415在位)“获得政权之后,他便再次回到罗马,并且像蝗虫那样,把在哥特人第一次洗劫后所幸存下来的财富都抢光。”[ [拜占庭]约达尼斯《哥特史》中译本第107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2月第1版]
汪达尔人洗劫罗马城
“455年,汪达尔人在国王根吉里克的统率之下登陆意大利并占领了罗马。罗马城再度被洗劫,但这一次比哥特人的时候更加可怕了。”[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下册第28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匈奴首领「阿提拉」,不屑进入罗马城
“452年,阿提拉突入北部意大利,破坏了这个地方但是他没有再向南进。据传说,一个有主教(教皇)列奥参加的使团劝他不要进攻罗马。实际上,使阿提拉不敢向前进的显然是对意大利猖獗的瘟疫和饥饿的恐惧。”[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下册第28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衣冠文物尽东去——公元330年罗马帝国迁都博斯波鲁斯
“必须特别指出君士坦丁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项措施,这就是把首都迁到博斯波鲁斯的岸上,即旧日希腊殖民地拜占庭所在的地方。城市被扩大和改建了。330年5月11日举行了新首都的隆重的建市式。这一新都名为君士坦丁堡,即君士坦丁的城堡的意思。建市的仪式带有部分异教、部分基督教的性质。新都被饰以宏壮的建筑物和从罗马与希腊运来的艺术品。元首用罗马的方式组织了对君士坦丁堡的管理:从罗马来的那部分元老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元老院;领导城市的则有市长。”[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下册第246-247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罗马帝国迁都之前——古罗马城早已经是废都
“在战胜卡利努斯之后,戴克里先并没有到罗马去,而是使尼科美地亚成了自己的首都。他就在那里宣布为元首。对于「永久之都」的这种蔑视态度是由于下面的几个原因引起的。……最后,东方是比西方更有文化的。”[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下册第234-23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2.两个罗马:“世间之城”与“天主之城”
——天主之城“罗马”的「神王」:基督耶稣
“圣保罗”登场——罗马教会的开端
“当圣保罗接受一个梦的警告,在公元49年乘船从特洛伊来到马其顿的腓利比时,他比近一个世纪以前在同一个地点发生的决定罗马帝国命运的伟大战斗对改变历史的进程影响更为巨大,因为他给欧洲带来了一种新型生活的种子,他最终注定要创造一个新世界。”[ 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中译本第19-2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1992年6月3刷]
罗马由“世间之城”变身为“天主之城”
“他们推举凯撒以外的另一位国王——耶稣。他们的确也是这么做的,并且这一创造性的革命行动标志着世界历史、首先是西方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到这时,欧洲已经在罗马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蛮族之间瓜分完毕。后来,罗马世界自身也被凯撒的部属和基督的门徒所瓜分。在此以后的数个世纪的历史中,这种分裂因帝国改宗基督教而最终被克服。结果,罗马人和基督徒几乎成了同义词。但是到那时,帝国在西部的势力已被打败,罗马不再是凯撒的首都,它成了罗马教廷的所在地。对圣利奥及其同时代人来说,罗马帝国是教会手中的工具,它把各民族聚集在一起,接受基督的福音。圣彼得和圣保罗已经取代了罗慕洛斯和雷木斯的地位,而成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之第二罗马——Urbs sacerdotalis et regalis(教会与国王之城)——的奠基人。
看呀,整个人类都已向雷木斯的王国俯首称臣,
不同的典仪
所表达和思考的都一样,
因此命中注定
基督的律法
要把整个地球都统一起来。
(普鲁登修[348-约410生于西班牙的拉丁语诗人]诗)”[ 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中译本第20-2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1992年6月3刷]
据说罗马教会的创立者是保罗和彼得
“根据记载,正是在尼禄统治期间,保罗在罗马被斩首,彼得也被钉上十字架;罗马至今还遗留着名为彼得和保罗的墓地,这佐证了上述记载的真实性。
另外,一位名为该犹(Gaius)的教士也证明了这一说法。该犹大约生活在泽菲里努斯(Zephyrinus)担任罗马主教的时候,他曾与弗吕家教派(孟他努派)的领袖普罗克努斯(Proclus)有过书信往来。在其中一封信中,该犹提及上述两位使徒所遗留圣物的安放之地:
我可以告诉你两位使徒的战利品[纪念物]在哪里。
如果你到梵蒂冈或奥斯提安大道(Ostian Way),
你就可以在那里找到这些战利品,正是这两位使徒,建立了这间罗马教会。”[ [古罗马]优西比乌《教会史》中译本第98页,三联书店2009年9月第1版2012年4月2刷]
《新约》约一半书卷为法利赛人保罗所写的书信
“保罗与巴拿巴共同负责叙利亚安提阿一个教会的牧养工作,这个教会里既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这个教会显然是由那些四处旅行传讲福音的基督徒所建立的。其时,这个教会决定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在圣灵的指引下,安提阿教会派保罗和巴拿巴作传教士。这就是保罗三次著名的宣教旅行中的第一次,保罗此次行程达1万英里,足迹遍布中东和南欧。
在第二次旅行中,保罗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通常,他在一个乡镇中传福音的时间是数日或数周……。保罗离开以后,异议时有发生,或者其他的旅行传道者来到这里,宣讲侧重点不同的福音信息,以致造成教会的混乱和纷争。有时,这些教会会派人来向保罗求教。
有时这些教会可能在数百公里以外,所以保罗写信给他们,而不是急匆匆地赶到这些教会。新约中大约一半的书卷是保罗写的书信。”[ [美]斯蒂芬·米勒、罗伯特·休伯《圣经的历史》中译本第107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5月第2版]
教会趁乱将罗马城的主权据为己有
“为什么这位神甫[指罗马教皇——译者]终于夺取了西庇阿和凯撒的城市呢?这是因为他发现这个城市处于无政府状态。他不费吹灰之力成为罗马的主人,就像13世纪德国的主教们本是人民的牧师,却成为人民的君主一样。”[ [法]伏尔泰《风俗论》中译本上册第219-220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11月第1版2008年5月6刷]
罗马天主之城的“神王”——基督耶稣
“先知书曾预言,一位同时是上帝的人将会施行奇妙的事,教导万国当如何敬拜圣父。先知书还预言过他的诞生奇迹、他的崭新教导、他的奇妙作为、他的受死方式、他的死里复活,以及他藉着上帝大能的升天。关于他最终的执掌王权,先知但以理曾得着圣灵的默示,以人的语言进行过如下描述:
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侍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站立的有万万。他坐着要进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我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侍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但以理书7:9-10,13-14)”[ [古罗马]优西比乌《教会史》中译本第26-27页,三联书店2009年9月第1版2012年4月2刷]
“当全世界所有人都已预备好接受对圣父的认识时,同一位圣道在罗马帝国初建之际化身成人,他在人性上与我们并无二致,而且,他所行之事和所受之难与先知书的预言前后呼应。”[ [古罗马]优西比乌《教会史》中译本第26页,三联书店2009年9月第1版2012年4月2刷]
就这样,道成肉身,耶稣基督成了天主之城——罗马帝国的神王。
伪造文献:君士坦丁大帝对罗马教会的赠予
“君士坦丁献土”的文献(拉丁语: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试图宣布教皇国所拥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纪时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献给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一世的。该文献说,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尔维斯特一世通过祈祷为其治好麻风病后接受了洗礼,并在受洗后的第四天就决定将帝国都城罗马捐赠给基督教会,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的拜占廷营建新都。该文献还断言,君士坦丁大帝不仅向罗马主教捐赠了意大利中部地区,而且还捐献了整个罗马帝国的西半部领土,并授予教皇及其后任者对其进行世俗统治的权力。(维基百科「教皇国」)
原来罗马城连同整个西罗马帝国疆土被君士坦丁大帝赠给了基督教会!
罗马教皇为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加冕,矮子丕平向罗马教皇赠土
“格雷戈里三世是第一个求助于法兰克人的保护以反抗伦巴第人和皇帝的教皇。他的继位者扎克里亚斯出于同样的意图,承认法兰克王国的篡位者宫相丕平为合法的国王。……教皇斯提芬三世向丕平求援以抗击伦巴第人,他于754年来到法国,跪在丕平脚下,后来举行了称为敷油礼的仪式,给丕平戴上王冠,这些都是真实的。……
斯提芬教皇并不限于为丕平举行加冕仪式,他还规定法国人永远不得拥立另一家族的人为王,否则给以绝罚。这位主教在自己被赶出祖国而到异国求告时,却敢于发号施令,因为他拥有权威,足以保障丕平的权力。而丕平为了牢牢地享有不该他享有的东西,也把不属于自己的权利让给了教皇。”[ [法]伏尔泰《风俗论》中译本上册第358-362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11月第1版2008年5月6刷]
这里所谓“不属于自己的权利”就是指“赠土”,将别人的领土赠给了教皇。矮子丕平是一名篡位者,借助罗马教皇的威望巩固自己的地位;作为交换,将本不属于自己的一些城市名义上赠予罗马教皇。(公元8世纪)
投桃报李,矮子丕平千里赠土
“一个法兰克国王的奴仆头子剥夺了自己主人希尔德里克三世的王位,把他囚禁在圣贝尔丹修道院,并把他的儿子囚于诺曼底的丰特奈尔修道院。一个教皇从罗马前来,批准了这种强盗行为。所有这些事件表明,这只不过是不义、掠夺和诈骗交织在一起的行为。”([法]伏尔泰《风俗论》中译本上册第362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11月第1版2008年5月6刷)
据说“矮子丕平两次翻越阿尔卑斯山只是为了赠给教皇斯提芬一些城市,这个赠礼的证书原文从来没有公布过……确凿无误的事实是,从那时起,罗马教皇已经不只在一个国家拥有大量的教产,这些教产受到尊重,并豁免赋税。在阿尔卑斯山区,在托斯卡纳、斯波莱托、高卢、西西里岛,以及在8世纪被阿拉伯人占有之前的科西嘉岛,他们都拥有教产,人们把这称为总督辖区的世袭财产。”[ [法]伏尔泰《风俗论》中译本上册第364-365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11月第1版2008年5月6刷]
这就是所谓教皇国的起源。
君士坦丁赠礼(原文节录)
“吾等与各行省总督、元老院以及光荣帝国治下之臣民皆认为,给予圣彼得的继承者较之吾等因公正宽厚而在世上所享有的更大的权力,实属必须。吾等业已决定,凡我臣民,尊崇神圣的罗马教会甚于尊崇仅治理俗世的帝国;吾等愿将全部尊严、荣誉及皇权归属于真福彼得之神圣教会。吾等保有圣彼得及圣保罗的光荣躯体,并敬置于四元素之力所不能破损的琥珀棺中。吾等以将犹太、希腊、亚洲、非洲及意大利若干领地给与教廷作为长明灯之费用。
……
吾等无条件地将罗马城、意大利所有西部城市以及其他国家的其他西部城市作为赠礼,献与真福教皇。吾等让位与圣父,放弃对所有这些行省之统治。吾等将退出罗马,迁都于拜占庭省,因为在上帝已立有基督教首领之地,一个世俗皇帝拥有最小权利,亦属不当行为。
吾等明令此一赠礼永不变异,直至世界末日。违抗谕旨者将永遭天遣,生前死后均为使徒彼得与使徒保罗所不容,沉沦地狱之底与魔鬼为伍。此证书由君士坦丁与加利卡努斯联署。”[ 转引自[法]伏尔泰《风俗论》中译本上册第343-344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11月第1版2008年5月6刷]
罗马教皇国国王——耶稣
《君士坦丁赠礼》:“吾等将退出罗马,迁都于拜占庭省”,原来君士坦丁迁都是为了将罗马城赠给罗马教皇……
编造“西罗马帝国”故事的目的原来是为了帮助教会谋取世俗权力!
瓜分世界之始作俑者——罗马教皇权力举隅
1481年,罗马教皇批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的《阿尔卡索瓦斯条约》。在罗马教皇的训谕中,教皇保证葡萄牙国王的主权要求,它囊括“加那利群岛以南和几内亚西面及其附近将要找到的或取得的一切岛屿”。这位前任教皇的训谕明确巩固了葡萄牙这个海洋探险先行国的权益。
1493年5月3日,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西班牙人)发布第一道训谕。“鉴于忏悔者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已经航行将近印度,并已发现远处一些岛屿,甚至一些迄今别人从未发现过的陆地。那里居住着许多和平生活的人民。他们不穿衣服、不吃肉,有意信奉基督教。兹确认,凡是经卡斯蒂利亚双王及其继承人所派使节发现的每一处岛屿和陆地,如果从未属教皇管辖,就归该国王及其继承人行使充分权利。”
第二、第三道训谕确认,从南极到北极,“从众所周知的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中的任何地点以西及以南一百里格为界。”在这条界线以西将要发现之地,凡不属于基督教的君主所有者,均属卡斯蒂利亚。
第四道训谕确认西班牙无论在向西或向南航海或旅行中,无论他们在东方地区、西方地区,或在西、葡分界线上以及在印度发现的陆地,都归西班牙所有。
《托尔德西拉斯条约》,沿子午线瓜分世界
托尔德西拉斯,距今天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西北150公里的一个小镇。今天的小镇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但是它在世界历史上却是大名鼎鼎。1494年6月7日,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这里签署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托尔德西拉斯条约》。
这是一个今天看起来非常奇怪的条约。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佛得角以西2056公里或者西经48度到49度之间,从南极到北极划出一条分界线。
在分界线以西的地区,专有权归西班牙,葡萄牙的远征考察活动只能在分界线以东进行。两国都不得占领已经归属基督教统治者所有的任何领土。“当时的欧洲国际公法规定,教皇有权确定不属于基督教皇的任何土地的世俗主权归属。”[ 详见:任学安《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10月]
3.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城”
中世纪意大利城镇规模不超过两、三千人
“一切表明,意大利的城堡只有几百人,城镇或许从未超过两三千人。”[ [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中译本第49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第2版2009年11月第4刷]
“被过去的史学家有些简单地称之为「黑暗世纪」的几个世纪里,欧洲的城市建设以小型的中心为主(面积约为30多公顷,居民约有5000人)。……在中世纪,欧洲的大部分居民一生从未离开过家乡,除去附近城市的市场之外,对外界一无所知。”[ [法]德尼兹?加亚尔等14位欧洲作者1993年合著、欧洲历史教科书《欧洲史》中译本第1版第204-222页,人民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10年7月]
“罗马”不在意大利著名城市之列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著名城市: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热那亚等。
“14世纪的一组评估数字表明威尼斯、佛罗伦萨和巴黎的人口在100,000人左右;热那亚、米兰、巴塞罗纳和伦敦的人口在50,000人左右;汉萨同盟最大的城市以及佛兰德尔的城市人口在20,000和40,000人之间,大多数欧洲人仍然住在乡村。”[ [美]罗宾?W温克、L.P.汪德尔《牛津欧洲史》中译本第1卷第103页,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4月第1版]
罗马只是一个小镇,称“公爵领地”
“意大利刚刚从哥特人的践踏下解放出来,查士丁尼皇帝就死了,由其子朱斯丁继位。在皇后索菲娅教唆下,朱斯丁召回纳尔塞斯,派隆吉努斯接替他。隆吉努斯和他的前人一样,也定都拉文纳。此外他还改变了意大利统治机构的形式,不像哥特人那样在各个行省设总督,而是在重要城镇各设一名统治者,名之为公爵。在这种安排中,他并未把罗马看得比其他城市更重,把保留迄今的执政官和元老院等名义一概不用,每年从拉文纳派一名公爵去统治,名之为罗马公爵领地。他本人留在拉文纳代表皇帝统治全意大利,自称总督。”[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中译本第11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5月第1版2008年9月第6刷]
中世纪晚期、公元15世纪的罗马城
“我们有乌斯克的亚当写于1400年左右的一篇著名的关于「不朽之城」罗马的栩栩如生的记述,他是一位英国主教,在卜尼法斯九世和英诺森七世在位期间,在罗马城里居住过一些时候。这是一幅惨不忍睹的图画:人口锐减,贫苦不堪,盗匪横行,害虫肆虐,狼群出没。他写道:夜间,狼群和野狗在大街上互相撕咬,吵得全城不得入梦;强盗们剥光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大理石和斑岩的外壳,大教堂一贫如洗,以至于1414年的圣彼得与圣保罗节那天,只剩下一盏孤灯闪亮。梵蒂冈的宫墙已成碎砖烂瓦,狼群长驱直入,横行内苑。”[ [美]詹姆森?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中译本第401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第1版1996年8月2刷]
近代前罗马不过是一个小镇,它一登场就张牙舞爪……
“众所周知,罗马人一上来就备受推崇。从西罗马帝国的‘野蛮入侵’那一刻起,一系列疯狂重组便接踵而至:罗马——教会的首府、拉丁语——教会的语言、公元9世纪的帝国封号——教廷的司法管辖权(史上著名的康士坦丁赐赠);所有这一切形成了罗马历史上最重大的重组架构。”[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158-160页,花城出版社2012年3月]
辉煌的“罗马城”为梵蒂冈十六世纪后的新规划
“在16世纪的前30年中,罗马成为意大利艺术的新首都,超过了佛罗伦萨。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和利奥十世一心要恢复往日的辉煌,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定居罗马。”[ [法]德尼兹?加亚尔等14位欧洲作者1993年合著、欧洲历史教科书《欧洲史》中译本第1版第326页,人民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10年7月]
“千真万确,文艺复兴运动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正是罗马城本身——复兴的罗马。它由一座毫不起眼的中世纪小城、一跃成为雄伟壮丽的都市和基督教世界的首府;这是一项周期漫长、规模宏大的工程,是教廷势必将这座永恒之城打造成为基督教艺术、精神及宗教生活中心的有力见证,是教廷一代代的继任者前赴后继、呕心沥血、有序推进的产物。”[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159-160页,花城出版社 2012年3月]
“就在改革声浪日益高涨、众多国家强势崛起的新环境下,梵蒂冈启动了它的重建工程,并将提升罗马自身实力以及打造基督教世界中心定为它未来的首要目标。作为重要的资本筹码,罗马古城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为了维护和提升它的权威,梵蒂冈不惜财力投入大量资金。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前基督教遗址被巧妙嵌入新的城市版图;作为城市新颜的有机部分,古城旧貌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与此同时,一批新的纪念性建筑拔地而起,在辉煌程度和艺术价值上与周边的古代建筑相映成趣,一争高下。”[ 参看[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160-161页,花城出版社 2012年3月]
古罗马新规划的资金是这样募集来的
“这时,利奥十世正好从接任教皇之日起就需要大宗金钱,特别是用于营造罗马的圣彼得大堂。为了筹集资金,这位教皇不幸心血来潮,颁发一次赎罪券(1513年10月),以继续这一历史性建筑工程,并错误地把宣讲这次赎罪的工作交给了一些毫不犹豫地施加各种压力和惯于采用各种江湖骗术的人。”[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文版第1卷第1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筹资方法:发行【赎罪券】
发行单位:梵蒂冈
发行对象:充满罪恶感的原罪大众
发券代理:巫婆神汉
发行方法:施以各种法术,威胁利诱,不买就下地狱,多买就进天堂!
十七世纪梵蒂冈打造罗马古城的“帝国形象”与新的“宗教辉煌”
“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以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罗马之旅的这一特殊含义被旅行的宗教及朝圣特征所掩盖;而朝圣的真正目的,就是企图将这座古城的帝国形象与新的宗教辉煌合二为一。在整个十七世纪期间,梵蒂冈教廷通过盛大庆典、即每25年举办一届的有组织的大规模朝圣活动,将罗马城打造得壮丽辉煌,使它放射出「永恒之城」的光芒。”[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312页,花城出版社2012年3月]
“条条大路通罗马”:朝圣者之路
“从法国通往罗马,是在8-9世纪期间逐渐形成的。这条大道是中世纪的独特创造,与希腊-罗马大道没有关系,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伦巴第人与拜占庭人争夺中部意大利时期。伦巴第人为了将波河平原与托斯卡纳连结起来,便整治奇萨山口,这样便开辟一条从皮亚琴察到卢卡的新路线。接下来的一段从卢卡到锡耶纳,然后到博尔塞纳湖,是法国人入侵罗马时开通的。这条大道往北在帕维亚附近分为两支:一支经过塞尼山,通往里昂和香槟,另一支穿过大圣贝尔纳山口,通往洛桑,然后向香槟和莱茵河流域各城市延伸。经过宗教改革中天主教会和罗马教廷长期斗争后,去罗马朝圣者日渐增多罗马大路成为11世纪和12世纪时欧洲最繁忙的大路。”[ [法]德尼兹?加亚尔等14位欧洲作者1993年合著、欧洲历史教科书《欧洲史》中译本第1版第209页,人民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10年7月]
事实上,朝“罗马”是在十六世纪后、梵蒂冈新规划的“罗马城”建成之后的事。
所谓的“古罗马建筑”没有「地域特征」
“古罗马建筑同意大利、高卢、西班牙、非洲、爱奥尼亚等地的建筑别无二致。……”[ [法]艾黎?福尔《法国人眼中的艺术史:十七至十八世纪艺术》中译本第20页,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8月第1版]
所谓的“古罗马建筑”没有「时代特征」
“倘若古罗马文明再多延续几个世纪,最客观的实用性建筑的外形也会在三种因素下一点点发生变化。它们分别是:原材料的质地、建造者的性格和世人不得不面对的地域环境因素——气候、地质构造、土壤类型和自然风光。”[ 同上第20-21页]
法国人将没有时代特征的问题归因于「罗马文明」的寿命太短,没有说服力。「罗马文明」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到公元476年上帝之城罗马被毁(所谓西罗马帝国灭亡),有1200多年的跨度。
如果真有个「罗马文明」,“古罗马遗址”又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而不是梵蒂冈于16世纪之后新构造的话,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建设的建筑之遗址,怎会没有建筑材料的差别、不同时代建筑风格的区别,以及与其它地区建筑间环境因素的差别呢?
罗马博物馆收藏的雕塑作品基本上都是石膏临摹品
“自16世纪初起,大量(古代)雕塑作品汇集到了罗马,形成了最初的收藏-博物馆;而这些博物馆又为相关收藏的日后发展树立了楷模(相似的雕塑被搬来挪去。它们大多是石膏制作的临摹品,而新的原创作品极其罕见)。”[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173页,花城出版社 2012年3月]
四、古罗马晚期历史——故事新编
1.谁是“罗马皇帝”?而“罗马皇帝”又是谁?
退休皇帝的继子任命「副皇帝」
退休皇帝戴克里先“委托自己的继子伽列里乌斯任命新的凯撒。伽列里乌斯则任命统帅弗拉维优斯·瓦列里乌斯·谢维路斯为西方的凯撒(副皇帝),而任命自己的侄子瓦列里乌斯·玛克西米努斯·达扎(或达雅)为东方的凯撒(副皇帝)。”[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24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自封的皇帝
“退休皇帝玛克西米亚努斯重新执政,宣布自己为奥古斯都。”(奥古斯都为「正皇帝」)[ 同上]
退休皇帝推举自己的儿子为「副皇帝」候选人
退休皇帝玛克西米亚努斯“利用存在于罗马的对谢维路斯(另一位退休皇帝的继子任命的另一位副皇帝)的不满而提出了自己的儿子玛尔库斯·奥列里乌斯·玛克森提乌斯为西方凯撒的候选人。”[ 同上]
废都罗马城军民暴乱、民选皇帝
“在被贬黜为一个普通城市地位的帝国前首都,爆发了军队和人民的起义,起义宣布玛克森提乌斯为凯撒”[ 同上]
退休皇帝的继子提拔另一位副皇帝为正皇帝
“伽列里乌斯也不示弱,他把谢维路斯提升为奥古斯都(正皇帝)并委托他惩办玛克森提乌斯(一位民选的副皇帝)。”[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24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哥特占领军任命的皇帝
“亚拉里克于409年进入罗马,这个哥特人在罗马设置了一个皇帝。”[ [法]伏尔泰《风俗论》中译本上册第218-219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11月]
军队推拥的皇帝
“306年夏天,君士坦提乌斯·克罗路斯在布列塔尼亚对苏格兰的部落披克特人作战时死去了。军队立刻便宣布他和他的第一个妻子埃列娜所生的儿子弗拉维优斯·君士坦丁为奥古斯都。”[ [俄]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中译本上册第24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1版2012年9月2刷]
如上所述,古罗马「皇帝」不仅产生方法花样繁多,有自封的、被任命的,推荐的,还有军队决定的(同时并存);而且皇帝还分正副,有「正皇帝」和「副皇帝」还有“皇帝候选人”、“民选皇帝”,林林总总,无奇不有!
中国人都知道什么是「皇帝」,第一必须要有天命,所谓“真命天子”是也。天命以道德为归。第二是君权的独一无二性,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是也。
中国人也有许多想当皇帝的,故云“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然而,人们知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道理,想做皇帝也得轮流来。
拉丁语中“皇帝”(imperator)一词意指“将军”
“后来成为「皇帝」这一词的拉丁语是「imperator」,就是「将军」的意思。从尼禄皇帝死后直到395年狄奥多西皇帝去世这段时间内,每个罗马皇帝都拥有将军和军人的身份(也有一两个可以算是例外的情况……)。”[ [美]詹姆斯·奥唐奈《新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译本第105页,中信出版社2013年3月]
“罗马城”不是“帝国”
十九世纪的古罗马史学大师蒙森在《罗马史》第五卷(又名《从奥古斯都到戴克里先的罗马行省史》)中“的成就是确定罗马城不是帝国;罗马君主的残暴与癖性,对广阔无际的罗马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英]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译本下册第771页,商务印书馆2011年7月第1版1刷]
“皇帝”意思是“将军”,“罗马城”不是“帝国”,那么“罗马皇帝”又是什么呢?也就不言自明了。
2.真有“罗马帝国”吗?
“罗马帝国”没有文官系统,帝国行政管理依靠私人团体(奴隶和平民)
“罗马城邦,是用远远不足的行政管理人员来开始其扩张的生涯的。和公元前最后一千年地中海地区大多数城邦(埃特鲁斯坎、希腊和腓尼基)一样,罗马是由每年选出的一小批非职业政府官员统治的。但是,选举产生的官员数量的增长及其临时在位者的任职期限,根本不能适应罗马不断扩张所带来的行政管理要求。罗马政府补救这一行政管理不足的主要手段,就是让公民的私人团体帮助提供军需品和征集赋税。这些团体拥有管理当时希腊世界的所有专长。他们雇佣了有教养的奴隶和自由民来完成这些管理任务。
奥古斯都从其养父尤利乌斯·恺撒那里受到启发,竭力使这些私人团体无法靠损害罗马政府、罗马公民及附属国的利益,来谋取不正当的私利,但他照样沿用这些组织。他大规模地建立了一种由奴隶和自由民组成的「恺撒户」,作为他个人的行政管理基础。
对于原来按政府规定垄断最高两个级别的、薪水丰厚的文官职位的罗马贵族「权力机构」及其门客,奥古斯都也给予了补偿。
罗马这一官僚机构,没有中国官僚机构那样强的内聚性。尤其是,它没有遵循一种官方的世袭的哲学,并由此而凝聚在一起。当然,奥古斯都的这个帝国文官机构中,使用的是由狼崽变成的牧羊狗。”[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译本第1版第35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罗马帝国”不管领土
“罗马的「权力机构设置」,总是避免直接负责管理领土。不然的话,如果摧毁这些领土上原来的政府,政治上就会出现真空现象。奥古斯都坚持这一罗马传统,非常愿意恢复地中海世界的秩序。而以往的共和制罗马政府把地中海世界推向了无政府状态的深渊。公元前31年以后,奥古斯都及其继承者,沿袭黎凡特地区先由塞琉西统治,后来(公元前67-前62年)由庞培掌管的先例,试图把罗马帝国作为自治城邦的联合体组织起来。
帝国政府要将自己的责任限定在以下两个范围内:第一,阻止和预防帝国内各城邦相互间继续发生战争;第二,保护它们免遭帝国边疆以外敌人的攻击。”[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译本第1版第34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统治全世界的“帝国”变成了“城邦联合体”?
“罗马帝国”「皇帝」只是罗马城最高长官
“二世纪的罗马帝国乃是自治城市的联盟和凌驾于这个联盟之上的一个近乎绝对专制的君主政府二者奇妙的混合体,而其君主在法律上只是首府罗马城的最高长官。”[ [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中译本上册第201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1月第1版2009年7月2刷]
“罗马帝国”没有统一的货币
“近代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工作自然以城市遗址为发掘对象。某些城市的遗址,特别是那些从罗马政权崩溃后就荒废了的地区如小亚细亚、叙利亚、阿非利加等地的城市,保存得很完美,令人分外感到兴趣。最后,还有着数以万计的钱币,这些钱币大多数仍然由帝国各城市自行制造,它们对各城市的政治、宗教和经济等方面的许多重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报道。”[ [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中译本上册第201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1月第1版2009年7月2刷]
结论:“罗马帝国”纯属故事新编,没有历史根据。
3.罗马帝国于476年崩溃,是一个“大谎言”
阶级斗争史观对于世界历史的分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
公元476年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线,换句话说,476年是上古史与中古史的分界线。公元476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呢?历史学家们说:那一年是罗马帝国崩溃的标志年。
罗马帝国于476年崩溃,是一个“大谎言”。
西方历史学家们竭尽胡说之能事,说辉煌的“古典时代”在那一年就这么结束了。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千年黑暗……而事实上,那一年什么也不曾发生……
“在普通历史教科书同标准的历史著作中,历史分界最显著的莫过于‘罗马的灭亡’这个事件了。大家都认为‘罗马的灭亡’这件事在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日耳曼民族侵入了罗马帝国,自奥古斯都开始的罗马帝国的皇统于公元476年断绝了。普通人以为西罗马帝国的瓦解是欧洲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开始。这种意见虽很自然,但却是很错误的。……所以‘罗马的灭亡’这件事至多也不过是一种极为肤浅的分界……
我们要详细追溯罗马帝国瓦解过程已经是不可能了。实在说起来,当时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如此分歧、如此缓慢,以致即使我们对于5世纪的事实好像对于19世纪那样清楚,也不能将当时的革命说得很清楚。……我们就连最突出的、最惊人的政治事件,还很不明白,对于当时的情况也很模糊。……我有一个朋友,近来为了好玩,曾经将各种历史教科书里面关于帝国灭亡的原因搜集起来加以统计,居然得了五十个。这些理由当然都是猜想之词。就连那几个一般承认的理由,如帝国人口的减少、日耳曼族的勇敢善战、与精力的充沛等等,据古朗日[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1830-1889年)。著有《古代城市》及《古代法国政治制度史》等书。——译者]说也都是毫无根据的。”[ [美]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第123-125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6月第1版。]
实际上不存在“西罗马帝国”
从君士坦丁大帝开始,“罗马帝国”的首都已经永久固定在了君士坦丁堡,而旧罗马城从君士坦丁堡确立为首都前约一百年开始降格为地方城镇。
所谓“西罗马帝国”实际上并不存在,用中国的“皇帝”概念来衡量,所谓西罗马帝国的“皇帝”,不论叫做“奥古斯都”还是“恺撒”,循名责实,与其说是“皇帝”,不如说类似于后世“总督”的概念。
严格来说,“君士坦丁大帝”也不能与中国的“皇帝”概念相提并论,“君士坦丁大帝”充其量是一个“城邦国”的概念,“城邦国”既然是“国”就一定有“国界”。
而中国的“皇帝”又名“天子”,真命天子承奉“天命”而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天下”的概念。
方以中国历史的情况,平王东迁之后,“周朝”依然是“周朝”,史称“东周”,那是后世史学家为了方便所起的名称,当时并没有“东周”、“西周”的称呼。
西方近代所谓的“历史学家”不仅编造“东罗马”、“西罗马”的故事,而且喧宾夺主,将“君士坦丁大帝”的“罗马城邦国”谎称为“拜占庭帝国”,不过是为了伪造“西罗马帝国”的方便。
近代学者以并不存在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世界史分期的界限,苏联历史学家进而又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始,现代中国学者又将其奉为圭臬……
创造、维护“西罗马帝国”灭亡神话之目的:一是天主教会为了世俗利益编造罗马城的神话、以突出梵蒂冈罗马教皇的中心地位及权威;二是近代西方学者为虚构“古典时代”概念服务。
美国学者的另一说法:罗马帝国于20世纪依然存在
当代美国古典学家詹姆斯·奥唐奈说,传统说法说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终结、那个时间实际上没有意义。实际上罗马帝国于20世纪依然存在:
德国的皇帝(Kaiser)、
奥匈帝国的国王与皇帝(King and Kaiser)
俄国的沙皇(Czar),
奥斯曼的苏丹
以上这些不同国家的统治者,都是“罗马帝国”的皇帝。“欧洲”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传统的教科书都说,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就终结了,但是,我将在本书中说明,那个时间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罗马帝国的传承一直延续到1453年。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他们的继承者们还会继续统治一个帝国,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在那场大战中,至少有4个欧洲大国自称以各种方式直接继承了罗马的统治[德国的皇帝(Kaiser)、奥匈帝国的国王与皇帝(King and Kaiser)与俄国的沙皇(Czar),其称号都源于罗马的‘凯撒’,而奥斯曼用苏丹这个新称号延续了古老的罗马统治]。我们甚至可以说,罗马已经被欧洲取而代之了。”[ [美]詹姆斯·奥唐奈《新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译本序,中信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俄罗斯自认为是罗马帝国(后世称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他的两个弟弟,一个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另一个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亚·帕列奥洛格逃到罗马。后来,这两儿一女在其父死后被罗马教皇抚养成人。
当时的罗马政治家们为了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抵御土耳其人,便用联姻的方式将索菲亚许配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索菲娅由此佩戴着东罗马帝国威严的双头鹰徽记来到了俄罗斯。索菲娅协助夫君伊凡三世把俄罗斯的土地基本上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1497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出现于俄罗斯的国玺上,直至1918年。1993年11月30日,双头鹰又回到俄罗斯的国徽上。
莫斯科成了“新罗马”
“到了1452年,拜占庭已经奄奄一息,俄罗斯教会不情愿地违背了必须服从君士坦丁堡教会的传统……
1470年,伊凡克开始自称是全俄罗斯的「沙皇」,……「沙皇」(Czar)头衔的典故来自罗马皇帝爱用的「凯撒大帝」(Caesar)称号。过去,莫斯科只会给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和蒙古可汗冠上如此响亮的头衔……
1493年,莫斯科的主教佐西马因为世界末日将临的预言而重新计算历书,伊凡趁机把「信仰虔诚、关怀基督徒的伊凡」重新塑造成「新沙皇君士坦丁」,暗指当初建立君士坦丁堡的第一位基督教君王。他说莫斯科是「新君士坦丁堡,也就是新罗马」。”[ 菲立普·费南德兹-阿梅斯托《1492:那一年,我们的世界展开了》中译本第175-177页,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2012年7月]
俄罗斯沙皇继承了「罗马帝国」的衣钵
1453年,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苏丹穆罕穆德二世攻陷,罗马帝国灭亡。皈依了基督教(东正教)的俄罗斯自认为继承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的衣钵,“正是这个基督教世界之使命的帝国前景与「第三罗马」摊在1453年的沙皇面前,……成为君士坦丁堡继承人之任务给了俄罗斯在东南欧扩展的主要正当性。”[ 杰拉德·德朗提《欧洲的诞生:神话·理念·现实》中译本第104页,台湾新北市广场出版2012年8月]
“俄国人的皈依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使基督教文化得以渗透到异教的北方,结果整个大陆似乎会成为一个基督教的Orbis terrarum(地环)。……
东部边界地区再一次获得了新生,修道院和主教辖区得以恢复,来自德意志西部的殖民者又重新耕作奥地利东部荒芜的土地。然而,西部帝国的皇帝们和高级神职人员对待多瑙河和易北河畔两个地区的斯拉夫人的态度与拜占庭帝国对待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的态度如出一辙。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基督教的传播意味着帝国的扩张,斯拉夫人的归依就是要他们服从日耳曼主教和日耳曼伯爵以及侯爵。野心勃勃的高级神职人员如帕骚的皮尔格林(Pilgrim of Passau)之流,试图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扩展他们的司法权并且毫不迟疑地利用完全是伪造的文件和特许状(charters)来印证他们的要求。(注:例如帕骚的皮尔格林在973年试图建立一个拥有7个附属主教辖区的神话式的劳希(Lorch)省区)”[ 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中译本第126-12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1992年6月3刷]
如此传说:莫斯科公国王室祖先来自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兄弟
“过不久,莫斯科公国开始谣传,王室的祖先来自罗马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传说中的兄弟。位于边境的普斯科夫有个名叫斐罗菲的虔诚修士,他在献给伊凡三世或其子的作品中称莫斯科是继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个罗马」。第一个罗马已经沦陷为异端,而土耳其人
用他们的弯刀和斧头劈开第二个罗马的门户……如今崭新的第三个罗马,阁下统治的伟大帝国就是神圣主教使徒教会的所在之地,东正教信仰在此地无远弗届,光芒更胜天上的太阳。虔诚的沙皇啊,让你的国家知道所有东正教王国都已合而为一,并入你的王国。你是基督教世界唯一的沙皇。”[ 菲立普?费南德兹-阿梅斯托《1492:那一年,我们的世界展开了》中译本第177页,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2012年7月]
纳粹德国(第三帝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的继承者,而“神圣罗马帝国”是所谓“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神圣罗马帝国”奠基人查里曼大帝(742-814年)被称为“欧洲之父”
查里曼为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之子,与乃父一样受到罗马教皇的加冕,后世称“加洛林王朝”。公元843年,查里曼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将帝国分为三个王国,也就是后来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雏形。因而,不仅是“第三帝国”,法国和意大利也成了所谓“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英国人、法国人的祖先都是“天人”,个个非同小可
法国人的祖先弗兰克斯,据说是特洛伊(Troy)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us)的孙子,他的父亲赫克托尔(Hector)被称为特洛伊第一勇士。他有个叔叔,名叫帕里斯,是与神有着“金苹果之约”的风流美男子,帕里斯裁决了天神赫拉(宙斯之妻)、雅典娜、阿佛洛狄忒(维纳斯)谁是最美的女人。帕里斯与希腊美女海伦私奔,导致了特洛伊战争。
英国人的祖先普罗透斯据说是罗马人先祖埃涅阿斯的孙子。而埃涅阿斯是女神维纳斯与特洛伊王子安基塞斯的私生子。
西方列强的“古罗马基因”
“长久以来,以西方罗马帝国为核心的近代民族,源源不断地从这座古城汲取着他们的起源传说;为使自己的国家或王朝获得合法权利,他们迫不得已,到处打探各自国家的起源,为此还不得不听命于罗马的创立者——被希腊的特洛伊人打败并驱逐的那些人的旨意。”[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129页,花城出版社2012年3月]
“众所周知,欧洲各民族崛起于12世纪至16世纪。从这些民族争相从特洛伊及罗马传说中寻找各自起源的神话族谱中、从维吉尔以及大众最喜爱的作品《埃涅阿斯纪》的地位上、再到罗马作为世界中心所扮演的实际及象征领袖角色以及帝王头衔或帝国思想的延续,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看清楚中世纪西方世界罗马属性的轮廓。更有甚者,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教世界,尽管早已将目光转向古人,且偶尔也会对希腊作品热诉衷肠,实质上却是在通过种种深化、细化和系统化的手段,最大程度继承和弘扬了罗马传统。”[ [希腊]娜希亚·雅克瓦基《欧洲由希腊走来》中译本第47页,花城出版社2012年3月]
实际上,“欧洲之父”查理曼大帝的历史也是伪造
如今,部分西方人士已经开始逐渐反思近代以来西方伪造历史的问题。
“不少媒体已经注意到,在德语国家有大量经文、官方文件和手抄本被发现是造假;尤其是关于12世纪的欧洲的,这些伪文献被广泛使用作为政治法统和文化宣传的依据。
……关于中世纪的发明的造假……正在电视节目中热烈讨论。……这意味着欧洲中世纪「黑暗」到如此程度,以致关于它的种种描述是实际上不存在的。特别是在(公元)611-914年之间,毫无证据显示在此阶段发生过任何事。
……今之研究机构,……从其体魄、智能、财力、武功和精神,把查理曼大帝塑造成一个梦幻般的超人。(现代书中关于查理曼帝国的)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与当时欧洲的极端落后和贫穷之实情乃格格不入,那时贸易低下,沟通困难,货币罕用;在如此凄凉的景象里,很难看见任何城市从罗马废墟上兴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查理曼帝国是虚构的。详细的考古分析足以动摇关于8-9世纪的欧洲建筑的真实存在。”[ 这段资料来自西方网站,由英籍学者诸玄识先生提供并翻译为中文。]
(董并生《虚构的古希腊文明——西方欧洲“古典历史”辨伪》,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