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杂记】
君士坦丁堡罗马给唐朝进贡鸦片
在中国,鸦片作为罂粟提取物,可能是在明代以后出现的。但是鸦片在西亚则出现较早,并且以之入药作为解百瘟毒之药,名“底也伽”。此药在唐代已传入中国。
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的《唐本草》有“底也伽”条,记云:“底也伽,味辜苦平无毒,主治百病中恶客、忤邪气、心腹积聚,出西戎。”此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所记西戎之“底也伽”,乃是鸦片制品。
《旧唐书》“拂菻传”记:"乾封二年(667拂菻)遣使献底也伽。”
拂菻即罗马国,都城在君士坦丁堡。德国汉学者夏德(Friedrich)等认为,底也伽是以鸦片为主合成的一种药物。此药是当时西域、西亚及欧洲流行认为可治百瘟病的珍贵药品,故拂菻以此为贡品。
又据阿拉伯史家记,上等底也伽产自伊拉克的巴格达。这种药的主要成分是:鸦片、龙涎香、缩砂、肉豆蔻、肉桂等,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鸦片。
唐代阿拉伯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十分发达。据白寿彝先生统计,唐代阿拉伯地区包括拂菻,向中国派遣正式使者近四十次。阿拉伯方物进入中国,有陆、海两条路。陆路由着名的西域丝绸之路进入长安。海路则是从红海或者波斯湾渡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到广州、泉州、扬州等地。
成书于10世纪上半叶的阿拉伯名着《一千零一夜》,书中反映了西亚与中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的规模,即使在交通十分发达的今天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唐代来华在长安、广州、泉州等地经商的阿拉伯人近十万人。阿拉伯人带来了象牙、棉花、白糖、大马士革钢铁等特产,也带来了罂粟和鸦片。
鸦片产于罂粟,俗称大烟花。由于罂粟花异常娇艳,唐代多将它作为观赏植物。
成书于唐开元时期的《本草拾遗》记:“罂粟花有四叶,红白色,上有浅红晕子,其囊形如箭头,中有细米。”故罂粟可称“粟”及米,也称米花。《本草纲目》记罂粟为“罂子粟”,亦称“米囊子、御米、象(读玉)谷”。
唐文宗时期(826~840)有人名郭橐驼,善种罂粟,著有《种树书》记:“莺粟,九月九日及中秋夜种之,花必大,子必满。”
唐诗人雍陶在《西归斜谷》:“行过险栈出褒斜,出尽平川似到家,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这里的莺粟、米囊花都是罂粟的别称。
宋代罂粟花又称鼓子花,被当作妓女的别称。诗人张先有诗曰:“天兴群材十样花,独分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
王元之被谪齐安郡(今湖北麻城),有诗云:“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
北宋苏颂《图经本草记:“罂粟花处处有之,人多莳以为饰,花有红白二种,微腥气,其实形如瓶子,有米粒极细。圃人隔年粪地,九月布子,涉冬至春始生,苗极繁茂,不尔则不生,生亦不茂,俟瓶焦黄乃采之。”表明宋代的罂粟种植已十分普遍。
宋代医家习惯用罂粟治病。刘翰《开宝本草》中记:“罂粟子一名米囊子,一名御米,其米主治丹石发动,不下饮食,和竹沥煮作粥,食极美。”
苏轼诗:“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
据苏辙《种药苗诗》中指记:罂粟粥还可治消化不良:研为牛乳,烹为佛粥。老人气衰,饮食无几,食肉不消,食菜寡味,柳槌石钵,煎以蜜水,便口利喉,调肺养胃所以。
辛弃疾曾患疾,遇一异僧,以陈年罂粟加人参等制成败毒散,服十余粒而愈。
金元的医家也普遍用罂粟治咳嗽和泻痢。元初曾经设广惠司,专门以回回药方(阿拉伯药方和药物)配制药剂。后来元朝设回回药局,所用之药均包括罂粟。
元代的民间医书《易简方》记:“粟壳制痢如神,但性紧涩,多令呕逆,故人畏而不敢服。”
元朝名医朱震亨指出:“罂粟其止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
明人王玺的《医林集要》中,最早记述从罂粟提取鸦片的方法云:“鸦片治久痢不止。罂粟花花谢结壳后三五日,午后于壳上,用大针刺开外面青皮十余处,次日早津出,以竹刀刮在瓷器内,阴干,每用小豆大一粒,空心温水化下,忌葱蒜姜水,如热渴以蜜水解之。”
此是中国有关鸦片制作的最早记载。王玺曾任甘肃任总督二十余年,提取鸦片的方术可能得自西域。
后来李梴《医学入门》亦记:鸦片一名阿芙蓉,即罂粟花未开时,用针刺十数孔,其津自出,次日以竹刀刮在瓷器内,待积取多了,以纸封固,晒二至七日,即成鸦片矣,苎急可多用。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职方外纪》记:
“如德亚之西有国,名达马斯谷。产丝棉,绒罽,刀剑,颜料,极佳。
城有二层,不用砖石,是一活树纠结无系,甚厚而高峻,不可攀登,天下所未有也。
土人制一药甚良,名的里亚加。能治百病,尤解诸毒。……无弗愈者,各国甚珍异之。”
此所说“的里亚加”,也即底也伽,底野加(《本草纲目》)。
夏德认为,此药即欧洲中世纪著名之therioc。
【《旧唐书》记拂菻献底也伽】
“西戎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余里,列城四百,邑居连属。
其宫宇柱栊,多以水精琉璃为之。有贵臣十二人共治国政。常使一人将囊随王车,百姓有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还宫省发,理其枉直。
其王无常人,简贤者而立之。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
其王冠形如鸟举翼,冠及璎珞,皆缀以珠宝,著锦绣衣,前不开襟,坐金花床。有一鸟似鹅,其毛绿色,常在王边倚枕上坐,每进食有毒,其鸟辄鸣。
其都城叠石为之,尤绝高峻,凡有十万余户,南临大海。城东面有大门,其高二十余丈,自上及下,饰以黄金,光辉灿烂,连曜数里。
自外至王室,凡有大门三重,列异宝雕饰。第二门之楼中,悬一大金秤,以金丸十二枚属於衡端,以候日之十二时焉;为一金人,其大如人,立於侧,每至一时,其金丸辄落,铿然发声,引唱以纪日时,毫厘无失。
其殿以瑟瑟为柱,黄金为地,象牙为门扇,香木为栋梁。其俗无瓦,捣白石为末,罗之涂屋上,其坚密光润,还如玉石。至於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於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
风俗,男子翦发,披帔而右袒,妇人不开襟,锦为头巾。家资满亿,封以上位。有羊羔生於土中,其国人候其欲萌,乃筑墙以院之,防外兽所食也。然其脐与地连,割之则死,唯人著甲走马及击鼓以骇之,其羔警鸣而脐绝,便遂水草。俗皆髡而衣绣,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
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大贝、车渠、玛瑙、孔翠、珊瑚、琥珀,凡西域诸珍异多出其国。
隋炀帝常将通拂菻,竟不能致。
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太宗降玺书答慰,赐以绫绮焉。自大食强盛,渐陵诸国,乃遣大将军摩枻伐其都城,因约为和好,请每岁输之金帛,遂臣属大食焉。
乾封二年,遣使献底也伽。
大足元年,复遣使来朝。
开元七年正月,其主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二。
不数月,又遣大德僧来朝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