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以为自己有过“旧石器时代”的西方04作者:听伟哥讲山海经
四、文明源头的追溯——且(上)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原本是历史研究的文章,写得却跟多支线小说似的。这里阿舍利手斧的事先放一边,既然上一章说到东亚,那自然离不开华夏文明,对本人来说,无论是个什么事,都会习惯性往文明起源的思路上去。这里我就想起了甲骨文,说到甲骨文,我就想起一个甲骨文字"且":
在甲骨文中,"且"字看起来像是一个柱形的物体,中间有一条或者两条横线。也有写作一个锐角三角形,中间两横。金文延续了甲骨文的写法。一直到后来,这个形状没有多大的变化,经过篆书的书写之后,顶部变成了平顶的横,到楷书,就是现在的"且"了。
对于这个"且"字,目前有各种解读,别人的解读我就不重复阐述,我这里只说说我的研究结果吧。
"且"这个字,原义是"祖",后来随着字义的延伸,这个字大量被用作虚词,所以,就造了"祖"字来代替。所以,这个字的原义就是指祖先。它的来源就是指一个人,因为某些原因,被后人奉为先祖,一直被祭祀着。所以,后来造的"祖"字左边是个"示"部,示,告知,告示的意思,有事向祖先告知。所以引申为祭祀的意思。祖,祭祀"且"这个先人。
那么这个人被奉为华夏先祖的人是谁呢?翻开我们各种典籍,所有上古历史中无论可考不可考的人物当中,有两个人是以"祖"为名的。他们就是——嫘祖和彭祖。而据本人考证,这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彭祖其实就是嫘祖。至于彭祖怎么会是嫘祖,我以后将著文论证,这里就不多说了。
所以,我们现在被视为祖先并且一直祭祀的这个人就是——嫘祖!
迄今为止,目前只有嫘祖这个人是这样称呼的,没有别的人使用这个"且"字。而且这个"且"字本身就是最古老的字形,他就是最初发明时的字型。
估计会有很多人对本人这个解读结果表示不屑,因为没有说明缘由。自然,也有很多人对此表示疑惑:为什么嫘祖的形象是这样?难道不能是一个人的模样吗?嗯,也是的,表示嫘祖的形象并不是只有这一个"且"字,其实从她那里造的字还有不少,比如"女"字就是她的另外一个称呼:
金文中这个"女"字的头上是皇冠,因为书写的缘故,就省略成了十字形。而这个皇冠后来也演变成了帝王、诸侯头上的冕,平民百姓就用簪子挽个发髻。当然,从嫘祖这里演变过来的字还有不少,下面还会例举若干。
至于为什么"祖"字要写作这样子,涉及到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说起来,这是一部宏大的史诗,我需要花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这场史诗。而且在描述这场史诗之前,还有很多前提工作要做。这些前提工作对我们已知的历史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只有这些铺垫工作做完之后,再说跟大家说"且"字的来源就比较合适了。如果不把这些工作做好直接说"且"字的话,这些涉及到颠覆历史的地方大家是不会接受的。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事要一件一件说。
这个"且"字,目前来说有两个发音,一个是 qie,一个是
ju。实际上,这个字发音并不只有这两个,只是其他发音到现在差不多都湮灭了,只剩下这两个发音还保留下来。不同的发音是由于各地方言发音口音不同所致。比如这个
ju 的发音,同样一个 ju,有的地方就发音 ji。因为韵母 I 和 u
在不同方言之间存在一个转换。像有不少字在不同方言中就发两个音:
须:有的地方读作 xu,有的地方读作
xi(我家乡方言就是)
娶:有的地方读作 qu,有的地方读作
qi(我家乡方言就是)
律:有的地方读作 lv,有的地方读作
li(我家乡方言就是)
婿:有的地方读作 xu,有的地方读作
xi(我家乡方言就是)
5G,有的地方读作 wu ju,有的地方读作wu
ji
……
这两个读音之间的转换还有很多案例,同一个字,不同方言读作不同的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因为统一读音或者某些读音强势的原因,造成某个字只剩下一个或者少数读音。而且更多的情况是最早的那个发音给湮灭了,让后期的读音代替。像这个"且"字就是这种情况。其实"且"更早的读音为
ji。所以,嫘且的"且"字应该读作 ji。
这个ji
的字形是从何而来的暂时不提,但后来演变的过程我倒是知道一点。我下面就来说说"且"字的实物在后世流传过程中的演化吧。
这个"且"字原本是模拟实物而来的,所以,"且"字也就是那个实物的描摹。那个实物后来就开始进行演变。因为嫘祖被奉为祖先,所以,祭祀嫘祖就是祭祀祖先,到后来就变成了风俗,这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祖先崇拜的由来。
在祭祀嫘祖的时候,总要有一样东西来代表嫘祖的形象来进行祭拜。这件东西就是嫘祖形象的化身。而既然嫘祖的"且"字写成这个样,那么这个"且"字的实物模拟也就可以作为嫘祖祭拜的化身了。这个东西,在新石器时代是很常见的石器,比如:
不少人一看到这个就会忍不住喊出来:这不是石斧吗?是的,这确实是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物之一,也是最常见的磨制石器。在这之前,学界普遍将石斧解读为用石头磨制的斧头,是新石器时代的使用工具。实际上,这种解读是错误的。石料作为一种材料,虽然硬度很高,可以制成工具做某些用途,但众所周知,石料本身也具有易脆性,在跟其他坚硬物体碰撞之后,容易造成损毁。而石斧是很花功夫才磨制而成,如果做寻常工具使用的话,其使用寿命肯定不长。这样一来,石斧的制造成本将远远高于使用成本,是一件极不划算的事。所以,石斧也同样肯定不是生产、生活工具。如果不是生产、生活工具的话,那石斧是干嘛用的呢?这里我来告诉大家吧,石斧是用来祭祀的。这个石斧所代表的涵义是指祖先,每逢节日,就对着摆放石斧的地方举行祭祀仪式。而这个石斧书写成文字,就我们的祖先--且!
一直以来,这个石斧被考古界解读成斧头功能的工具,从没人想过其实并不是斧头的用途。不过,自本人今天解读以后,这个石斧的功能就改变了。它不再是一件普通生产用途的工具,而是有着神圣内涵的祭祀用具,它代表的是我们神圣不可亵渎的祖先。所以,以往对石斧的错误解读都要纠正过来。
当然,古人也不叫这个为石斧,它的名字就叫做"且",读作
ji。
除了石斧,还有石锛:
考古界把石锛跟石斧分为两类,但从大小和形制上来看,我觉得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现在从祭祀的角度来看,还真是同一类型的器具。所以,我觉得把它们分为两个品种并不是一种好的做法,应该将这两者合二为一,然后再做下一层的细分。
一贯以玉石闻名于世的华夏,怎么可能少得了玉器呢?既然有石斧,那自然还有石斧的高配版--玉斧:
其实玉也是石头,不过是比较漂亮的石头罢了。因为漂亮,就被人们所喜爱,所以自然也就变得名贵。从上图的凌家滩墓葬来看,玉斧是用作陪葬的礼器,自然也就不能作生产工具。同样的道理,石斧也自然是礼器,不可能是生产工具,两者之间原理是相同的,其区别不过是石斧的档次远不如玉斧来得名贵而已。
从上面的解读来看,凌家滩的墓葬里用了这么多玉器,当然是上古时代的黄帝之一,而不是之前认为的贵族。能用这么多玉器作为陪葬,除了帝王,还能有谁呢?同样的道理,红山的墓葬群自然也是帝王陵墓,也是上古时代的黄帝之一。
用脚趾甲都想得到,如此规格的墓葬,除了帝王还能够是谁的墓?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墓葬是目前挖掘出来规格最高的墓葬,而考古界却认定为贵族墓。挖了这么多年,考古界只挖到过贵族墓,还没挖到过帝王墓。我就想象不出,以凌家滩和红山墓葬这种规格还是贵族的话,那帝王墓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考古界真是患有神经分裂症,一方面希望挖出上古帝王的陵墓,现在挖出了黄帝的墓葬却又不敢相认,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石斧、玉斧代表着祖先,帝王安葬,带着祖先的象征物一起下葬,这就是表示与祖先同在的意思吧。
墓葬的礼器,既然有玉斧这种高配版,自然有低配版: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突然吃了一惊?这不是前面所说的阿舍利手斧吗?对的,就是阿舍利手斧。到这里,石斧的标配版、高配版、低配版都已经集齐了:
之前没人想过手斧跟石斧其实是同一器具,所以也就没人做过比较。现在我将这几件器具放在一起做同框比较,大家是不是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呢?是这样觉得就好。他们原本就是同时代的产物,所代表的涵义是一样的。不过不同的是,磨制的石斧属于先进的高科技产品。而纯手工打制出来的手斧是落后的
说到这里,自然会有人感到震惊:这些手斧不都是几十万年前、一百多万年前的石器吗?怎么跟嫘祖扯上关系了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后面再接着说,暂时先把这些"且"的物件说完吧。
接下来就是大家熟知的——粽子:
我估计很多人会大吃一惊:划龙舟,吃粽子,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不是纪念屈原的吗?我在这里很负责地告诉大家:划龙舟,吃粽子,这是纪念嫘祖的,跟屈原没关系。五月初五端午节在长江、珠江流域流传已久,甚至包括云贵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都有这风俗,屈原的影响力哪有这么大。更何况,根据史料记载,屈原在世的时候,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就已经有这个风俗,不过已经变为纪念伍子胥的节日。伍子胥怎么来说也比屈原早得多。可见,这个节日流传很久,都已经不知道来源为何了。我这里通过文化线索将之梳理出来,正本清源,告诉大家,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嫘祖的,而不是之前误认为的屈原。不说别的,光看这粽子的形象,是不是跟甲骨文、金文中的"且"字很像?
既然是祭祀的物件,怎么可能少得了最重要的——灵位呢:
我估计,这可能是所有人万万没想到的地方,灵位竟然是这样来的。没错,灵位当然是这样来的,既然是祭祀祖先,怎么可能撇开这个"且"字呢?既然跟"且"字相关,那自然是从祭祀第一位祖先开始。
既然灵位有了,难道还少了这个墓碑吗:
对比看看,墓碑跟上面的一系列物件是不是统一的形制,统一的用途,统一的仪礼?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和变化。从石斧、石锛、手斧到粽子、灵位、墓碑,这些事物当中,无一不是体现着一个同类型文化的传承性,而从这些事物的变化当中,又可以看出时间的变迁性。随着时间的变迁,事物总是会要起或多或少的变化。但即便再如何变化,其中总会有不变的内核。上面各个物件的形制就是不变的内核,它们在时间的变迁中,既发生了变化,同时又没发生变化。发生了变化的是他们的外型,没发生变化的是它们的形制和内涵。
所以,研究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之前所研究的众多物件都代表一个对象——祖先。
它们的用途也只有一个——祭祀!
它们都是用于祭祀或者纪年先人的物件。也只有用于祭祀的物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形制的统一。所以研究到这里,阿舍利手斧的真实用途已经很清楚了,它就是一个古老的灵位,这个灵位代表着他们所祭祀的祖先。他们祭祀的祖先就是我们上古史中所记载的我们的先人——嫘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