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难想象一座建筑能够承载一方土地如此厚重的历史,真的很难想象一方人民能如此包容不同宗教和文化的共通性。当你走进科尔多瓦主教座堂时真的会被你眼前所见的情景所震撼。不论曾经的战争有多么残酷,人类文明终将在人类所特有的包容精神中不断发展和前进。就看看这座大教堂现在的名字就能感受。它在教会里的正式名称是科尔多瓦圣母升天主教座堂(西班牙文Catedral de Nuestra Señora de la Asunción),简称科尔多瓦主教座堂。但在社会上,老百姓都称它是科尔多瓦大清真寺(西班牙文Mezquita-Catedral de Córdoba)。在一般人看来,把这座主教座堂叫成大清真寺更能说明它的特征,更能了解它的内涵。再看看这座教堂的建筑风格,从整体结构来说,完全没有什么哥特式的、巴洛克式的、罗马式的、拜占庭式的种种风格形式可言。巨大的教堂内部由850根柱子顶起的双层卷拱构成的十九列二十九行的巨型大厅现在看上去还是典型的清真寺祈祷厅模样。收复失地后的基督徒主要是把原来的清真寺祈祷厅中央部分改造成了教堂中殿和唱诗班坐席,再把四周围墙建成了35个礼拜堂。在这座现在作为主教座堂使用的大清真寺一千二百年多年的历史中有两位重要人物奠定了这座伟大建筑的基础,一个是后倭马亚王朝的缔造者、开始了阿拉伯人对西班牙长达七百多年统治的埃米尔阿卜杜·拉赫曼一世,他建起了西班牙土地上最大的清真寺。另一位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洛斯五世,他下令改建成天主教主教座堂的同时保护了原来大清真寺中阿拉伯文化艺术最精湛的部分。没有他们我们现在就看不到这座承载了千年历史变迁的宗教圣地。
阿卜杜·拉赫曼一世是个传奇人物。在阿拉伯本土的倭马亚王朝灭亡时,拉赫曼一世不但逃脱了阿巴斯王朝的追杀还逃到科尔多瓦建立后倭马亚王朝。那时这里有一座由西哥特人建成的教堂。拉赫曼一世下令拆除这座西哥特人的教堂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大清真寺。开始建设的时间是公元786年。那时的清真寺只有十一列十二行那么大小。后来的拉赫曼二世、拉赫曼三世、哈卡姆二世和曼苏尔都为大清真寺的扩展和艺术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
把清真寺改造成为天主教堂的工作从十二世纪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还在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间拉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最早建立的天主教宗教建筑特征是位于清真寺正中央的主祭坛。后来,一些礼拜堂和祭坛陆续建起来。其中大部分是沿着大清真寺围墙建,也有一些建在清真寺内部,包括后来成为皇家礼拜堂的那间。改建主教座堂的大规模工程是从十六世纪初开始的。当时的主教阿隆索·曼里克受卡洛斯五世皇帝的委托开始了浩大的工程。这部分工程延续一个世纪,包括教堂中殿、主祭坛、唱诗班坐席和皇家礼拜堂。曼里克主教还有更庞大的计划,还好遭到了卡洛斯五世皇帝的制止。大量在几百年时间里建起来的伊斯兰文化精粹才得以保存。
当你走进科尔多瓦主教座堂的时候真的很难确定这到底是天主教堂还是清真寺。
[1]从流经科尔多瓦和塞维利亚的瓜达尔基维尔河旁一条小巷走过来,旁边一座巨大的一看就能感觉是阿拉伯伊斯兰风格的城堡式建筑,这就是科尔多瓦主教座堂。
[2]进入科尔多瓦大清真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庭院,名称也叫桔园,和塞维利亚大教堂一样。这个庭院就是原来清真寺的净身处。庭院的北侧宽恕门旁边是拉赫曼三世扩建桔园时间的宣礼塔。现在看到的是在当时的宣礼塔基础上改建的钟塔。
[3]庭院四周是环绕的柱廊,一侧的柱廊墙上挂着一排排的木板,这是原来从清真寺上拆下来的天花板。
[4]庭院的南面是寺院的主体,参观者就从中间阿拉伯风格的棕榈门进去。
[5]当你走进大殿看到这一排排一列列的柱子和拱门时那种震撼真的难以言表。圆形的石柱子上有一个雕花的基座支撑着双层重叠拱卷结构的拱门。上层拱卷半圆形,下层为马蹄形。拱卷均以红白相间的楔形拱石砌筑而成,白色的是石灰岩,红色的是砖。这成行成排的柱子和拱门像石林,也像岩洞,看得眼花缭乱,却给人宗教的神秘感,浮想联翩。
[6]原来清真寺的天花板是雕有花纹的模板。这里看到的是公元八世纪末拉赫曼一世时期建的部分。
[7]当年的清真寺也是逐步扩大的,到九世纪上半叶拉赫曼二世当政时期他几乎把清真寺扩大了一倍。
[8]据说红白砖石相间的拱卷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9]十世纪哈卡姆二世时代是最辉煌的时代,不但主体建筑进一步扩大,清真寺内部最精湛的伊斯兰艺术杰作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哈卡姆二世扩大了十二个拱,比拉赫曼一世和拉赫曼二世时期增加的空间都要大,是清真寺达到了十一列二十九拱的规模。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扩展是建造了被称为米哈拉布的穆斯林祈祷壁龛,直接朝向麦加的方向。当时建的米哈拉布正对着入口的棕榈门,而这条通道正好处在清真寺的正中。就是这条通道,现在看到的前方白色明亮处是十六世纪建在清真寺中央的哥特式教堂的西侧。
[10]教堂的浮雕和后面的米哈拉布。
[11]走过教堂之后看到的祈祷壁龛。
[12]祈祷壁龛的正面,是清真寺中最精彩的部分。这是当时的拜占庭君王派出他们的艺术家用了将近1.5顿的马赛克镶嵌而成的。
[13]祈祷壁龛美轮美奂的拱顶。
[14]在大清真寺的西南角是一个关于西哥特人教堂遗迹的博物馆,叫圣文森特博物馆。
[15]从这些考古遗迹来看,晚于古罗马先于阿拉伯人的西哥特人的艺术造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16]科尔多瓦主教座堂真是一个奇妙的宗教建筑,因为它实际上就是建在原来大清真寺的中央。现在看起来高高的哥特式教堂中殿和祭坛完全被清真寺的祈祷厅环绕起来,静静地矗立在那成行成排的双层重叠拱门构筑的柱林中间。这是主祭坛,和周围那些拱门相比似乎显得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了。
[17]唱诗班坐席背后精雕细琢的桃木挡板,画面之精美、圣像只高贵甚于主祭坛。
[18]唱诗班座位也是桃木的。
[20]教堂中殿的旁边就是皇家礼拜堂。因为不开放只能从旁边通过波浪形的窗孔看进去,里面装饰之精美无法抵挡。
[21]有一面墙上立着一座圣费尔南多的立像。
[22]除了中央的哥特式教堂外清真寺里还有很多礼拜堂。这是皇家礼拜堂旁边的VILLAVICIOSA礼拜堂。
[23]北墙的San Esteban礼拜堂的祭坛。
[24]东墙的Santa María
Magdalena礼拜堂的祭坛。
[25]圣胡安礼拜堂的雕塑。
[27]圣特蕾莎礼拜堂同时也是圣器室,里面展示的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28]圣器室的各种珍品。
[30]
[31]看看这些图案真的可以叫做西班牙摩尔混合风格。
[33]大清真寺的东侧是十一世纪曼苏尔将军时期第三次扩展的部分。这次扩展把初始部分和接着的两次扩展形成的二十九个拱同时向东增加了八个通道,最终形成了现在可以看到的十九列二十九行的规模。那时大清真寺里曾经有1293根柱子,不过,现在因为拆除中间部分柱子改建教堂一共只有850根柱子了。据说这次扩展的拱门不是砖石相间的楔形拱石了,红白相间是涂的颜色不同,而材料都是石灰岩。
[34]顶部也不再是木质的了,是巴洛克式的了。
[35]斜着看另是一种风景。
[36]柱子、基座、拱卷的细部。
[37]最后关注一下门吧。欧洲风格的圣卡塔丽娜门。
[38]圣米格尔门。阿拉伯风格的,门楣上好像装饰了基督教徽记。
[39]San
Esteban门,风格是阿拉伯的,名字好像已经改成基督教的了。
[40]转了一大圈没有一个整体感觉,没有看到全景。离开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之后走在狭窄的小街上突然看到一家纪念品商店里有一本挂历,拍下了这个完整的大清真寺和中央凸起的哥特式教堂。
回程的路上一直在想,什么才能决定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1236年当基督教徒重新收复科尔多瓦,宣布大清真寺重新改为天主教主教座堂的庆典上,当时的主教宣布: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五百年后,基督的十字架重新在这里升起。参观过这座正式名字叫圣母升天主教座堂的大教堂,让我回味的更多的是大清真寺那不朽的柱子和双层重叠拱门阵。这是科尔多瓦圣母升天主教座堂吗?留在我脑海里的还是深深的大清真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