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乘云注雨立轴
设色纸本
1922年作
释文:乘云注雨。祥止仁弟从游借山,已越二载暑寒,明日学成还蜀,予以此数十年不画之作,依依赠行,小兄齐璜制于京华。印鉴:木人、白石相赠、门人半知己、一息尚存书要读
此《乘云注雨》图为齐白石鲜有的题材。白石舍弃了传统的形象,以简朴的稚拙感把龙刻画出来,线条流畅,笔墨淋漓尽致。画中的上款‘祥止’为齐白石门生,四川书画篆刻家罗祥止。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临沈周山水
立轴 己未(1919年)作
雪溪高士图 立轴 1939年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龙山七子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74年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垂钓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此乡一望青菰蒲,烟漠漠兮云疏疏。先生之宅临水居,有时垂钓千百鱼。不惧不闷鱼自如,高人轻利岂在得。赦尔三十六鳞游。江湖游,江湖翻,踟蹰却畏四面飞鹈鹕。曲江外史本,白石翁。印鉴:齐大(朱文)、齐白石(白文)
《临江垂钓图》是齐白石早期作品之一,为追仿金农的重要代表作。《临江垂钓图》仅见二幅,其中一幅原为王方宇旧藏,其上款题:“江涛涛,山巍巍,故乡随好不容归;风斜斜,雨霏霏,此翁又欲之何处?流水桃园今已非。”是他的一种离乡别绪的独白。后又有一跋:“看着筠篮有所思,潮干海涸欲何之;不愁为有明朝酒,窃恐空篮征税时。”对渔翁生活极为同情。齐白石笔下的老翁分为寿翁、渔翁、村夫等,各具特色。他早年在湖南湘潭时,就专门为“龙山七子”的长辈们和自己的师长们画过寿翁,诸如为恩师胡沁园所绘《沁园夫子小像》、为其父所画《齐以德像》等。到八十岁以后多喜画《矍烁翁》、《老当益壮》等,晚年几乎不再画这类人物。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竹霞洞口借山图之四 镜心
1913年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陶然亭图借山图之十五 镜心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洞庭君山图
借山图册 (二十二开之一)
1910年,齐白石把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重画编成《借山图卷》,共计52幅(现存22幅),后又画成《石门二十四景图》。1927年,齐白石自临《借山图册》,记有“有柳图”、“滕王阁”、“小姑山”、“雁塔坡”、“华岳三峰”、“竹霞洞”、“独秀山”、“洞庭君山”、“祝融峰”等众多图画,再一次的为这册《借山图册》在绘画手段上更上层楼做出了最后的完美努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齐白石用他已经枝叶伸展的天才手段,画出了这一套《借山图册》。全册图画书法共计二十三帧,全款全印。图册布局曼妙而起伏跌宕,笔墨润泽,书法老到,脱出古人窠臼,具有完整而轻盈柔美的自我风格。是他在“五进五出”数十年后在心灵深处吟颂的“山水诗歌”。齐白石把山水、人物、房舍、鸬鹚、楼宇芦苇、小船动物,柳树和山峦、红日与清风,都夸张而随性地表现出了一种共同而有趣的癖好,把神灵的世界、也把绘画的艺术手法变成了一种浪漫的组合游戏。把真实山水世界的具体形状,描绘成了一目了然的“谎言”,却又始终让人们相信那才是山际水边的确凿故事和佯装羞怯的绘画真理。这些被具象掩盖的虚构情节的魅力并不来自于齐白石“五进五出”的实践本身,也不来自画中对地理特征的描绘和具体称谓的指认,更不来自于齐白石日后辉煌声誉在历史过往中的巨大影响,魅力仅仅来自于齐白石朴素的绘画手段。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借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02年到1909年齐白石“五出五归”期间创作的《借山图册》,原有52幅,现北京画院作为馆藏重器藏存22幅,其余不知所终。齐白石一生非常喜爱并多次自临《借山图册》,1927年自临借山图册页赠杨泊庐。齐白石《借山图册》这个系列的作品是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之一,是中国新文人画的开端。齐白石45岁后,游历中国大江南北,沿途饱游卧看,在1910年系统地把勾写的手稿重画了一遍,一共52幅,与传统的山水画作品有着天壤之别,具有极强的现代视觉意义。《借山图》的现代意义体现在几个方面:皴法的解放,大众的口味,写生的注重,数量的累积,色彩的突破,个性的强化。齐白石的山水画有非常强烈的人文生机,充分融入了自身的感情,从他的诗书画印的结合中能领会到他与众不同的独特的风格特征。这一点是中国山水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最重要的方面。《借山图》是齐白石山水画的主要代表,它标志着齐白石山水画的转折,也预示了他晚年山水画的基本取向:重视直观经验,注入生活气息,多勾少皴,敢于用色,构图简约,善于造境。在风格、技法上更加成熟泼辣。这件作品与北京画院藏存的作品相比,略有构图笔墨的变化,带有再创造的性质,考究其印章、称谓,属齐白石二、三十年代作品。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夏山图立轴 纸本 1922年作
款识:△致坡将军喜余画山水,以此赠之。壬戌冬十月,弟齐璜白石。△辅臣先生于厂肆见此幅乃友人罗君之物,以价得之,甚喜。嘱予题记,癸未夏,八十三岁白石。印鉴:白石翁、白石老人
齐白石的山水画较之花鸟画数量少,但每一件作品却都是弥足珍贵,这件《夏山图》便是代表作之一。当时齐白石最为大众接受的是他的花鸟画,唯有徐悲鸿对其山水画欣赏有加。1931年,他在一本山水册上题字“吾画山水,时流诽之,故余几绝笔。”他的山水画多作于20年代,后难得一见,40年代后几乎绝笔。此幅作品创作于1922年,为齐白石五十九岁时所作,可谓山水画创作高峰时期的难得之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烟雨人家 水墨纸本
1922年作 雨后烟云 立轴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秋山论道图 立轴 纸本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门对寒江水自流 立轴 水墨纸本 1922年作
释文:借山门外清溪曲,世外桃源却不如。今日举家归不得,此间容否我移居。壬戌秋七月,中华齐白石并题。门对寒江水自流,门前犹插打鱼舟。再生莫望图中日,白日无人网不收。白石山翁又题。印鉴:白石翁、木居士、阿芝
齐白石持续了大半生的有家不能归的思念、无奈、憾恨,都体现在这两首题诗中了。1921年11月,齐白石由保定南返湘潭,春节后,因京汉铁路有战事,直到1922年5月才返回北京,其间一直住长沙。这幅作于1922年7月的作品,是他回到北京、休整好长期的奔波劳顿后所作,离别不久的家乡再一次远在千山万水之外,使得他的思念更加强烈,并一题再题。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云山深涧 立轴 水墨纸本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杨柳山居立轴 水墨纸本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柳岸鸬鹚
立轴 设色纸本 癸亥(1923年)作
释文:密网栏江有漏鱼,鸬鹚过去钓潭枯,持竿我欲垂何处,两岸萧萧柳几株。癸亥秋八月为后青仁兄作并题,齐璜。
池塘鹭鸶皆乡间惯见之景,在出身农家的白石眼中自是平常。但如画中鹭鸶数量之多,恐在白石同类作品中仅有。此等水禽乃鱼类天敌,空群出动,池塘中水族难脱厄运矣!塘畔柳树枝疏叶寡,具颓唐之态,虽有水鸟活动,毕竟属觅食猎狩之举,未免带肃杀之气。画家写此,配合其诗句内容,正是胸有郁结难抒者。以当时其家乡兵乱纷扰,居京尚无长久寓所,难怪有“持竿我欲垂何处”之叹,盖因“鹭鸶过去钓潭枯”矣!据此诗意衍生成画,难免画面隐然清疏冷落,正是诗画相融,境随心生之谓也!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霞归图 立轴纸本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秋 林 立轴 设色纸本
《秋林》与传统山水最大的不同是,荡漾的江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前景岸边三四树,墨有浓淡,笔分干湿。红叶盈目,野藤萦绕,小桥蜿蜒。远处对岸,秋林一抹,随意站立,再远则水天一色,浩淼无边。整幅画作,笔墨精简,构图新奇,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却饶有趣味,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简简单单中见真情。尤其是两处用色的处理,前景秋树之红叶,远景水天的夕阳红,使画作苍老而新颖,端庄而妩媚。白石老人的山水画,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这幅《秋林》系白石老人山水中的精品,其章法、笔致、构成的妙趣,体现了他所说的“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的艺术追求。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江邨远帆图
立轴 设色纸本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入江松影看千帆 镜心 纸本水墨
论数量,齐白石的山水画远逊于花鸟画,但论成就仍然为中国画坛增辉甚巨,几不可逾越。进入中年以后,齐白石的山水多出米氏云山、青藤、八大、石涛一路,其山水画典型风格为画面墨色较重,颜色较深,多用“米家法”,墨气氤氲,水墨淋漓,纵横不拘绳墨,用笔豪放中有温雅,用极少的笔墨表现极复杂的事物,此幅《入江松影看千帆》即合此法。齐白石山水画,向来为世所重。传世山水画作品基本集中在五十到七十之间,七十岁后,不是特别熟悉的人索画,他基本不作山水。他的山水画是他创造性绘画艺术的结晶。齐白石颂扬石涛:“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他游遍大江南北,把“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变为胸中“丘壑”。过黄河柳园口,见枯柳而思早春生机。过湖渡海,望远帆穿梭烟波,觉生活的飘泊,更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豪情。他的山水画,不能说是描绘江山社稷,却是白石老人目之所见,心之所想,情感真挚而富生活气息。是幅《入江松影看千帆》,是他七十岁前典型精品,在欣赏绘画艺术同时,体会到的是他的艰辛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千帆竞渡
镜心水墨纸本
众所周知,白石山水因其作品稀少、风格卓绝为世人所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齐白石对“水”偏爱有加。他笔下的江河湖海,大都是远游时曾经飘历过的水面。而水的表现方法,也颇有特色。时而以大段空白以示江湖无涯,时而以精细稠密的平行波纹表现浩淼的浮光动感,尤为深远壮观。此幅《千帆竞渡》为日本藏家所藏。画中沧海茫茫,帆影片片,全以水墨写就,不着半点颜色。荡漾的江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岸边树、海中山皆压得很低,使观者更觉江水的浩瀚无边,数十片帆影星罗棋布,在构图上凭添了奇特的效果,展现了“豪情满胸臆,千帆竞航时”的大气与胸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画高不足尺,宽约四尺,以极长的横幅突破常格,于形式和画面皆有树立。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雨后云山
立轴 雨后云山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雨后云山图
手卷设色纸本
此幅《雨后云山图》画面墨气十足,寥寥几笔便描绘出雨后云山朦胧荒寒的意境,笔虽简而意不简,墨色俱致,气足味浓,给人以言己尽而意无穷之感。齐白石运用大面积泼墨,并趁湿焦墨点树干,形象生动。烟雨山林之间,又信笔勾勒几个小房子,使得画面增添了些许生气,创造出动人的意境,而又不失亲近之感。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滕王阁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644万元,2011年北京都市联盟)
白石先生对山水画下过功夫,创作也多,但只要画则都是经心之作,其格调是平朴浅显的,不讲究寓意和象征,却充满着生活气息;他的用笔不讲究含畜,不着重笔墨层次,偏于刻露硬挺,雄健率直,独创自己的笔墨和造型,更接近他心中的自然,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迥异于时人的面貌。
该幅作品,在方寸画面中容山川、湖水、林木,古阁,行笔较慢,画笔绵软,着色清利,以“意足不求颜色似”,能似而不似,精放有力,张扬着鲜明的个性。他画山水是大写意的,是“写”、“大意”的。但这个“大意”在白石老人笔下却是极其准确而抽象、概括化的。有时他画远山,山头加起来也不过数笔。但就是这数笔却能将山的远近虚实以及明白地理环境表现得恰到好处而没有丝毫的“过简”之感。
中国的山水画以散点透视为主,是按照画面物体的移动来设定不同的视点,这样就容易把具体的与抽象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白石老人正是具备这超凡结合能力的顶极高手。巍然不动的山峰,因低矮的树林而映衬得无比高大;而汤汤水波被白石老人安排成动势,他处理“平远”实在是用的“平淡天真之法”。他挥去了透视中的景物排列,在笔墨之中似又不在笔墨之中,似在山水之间,又超乎山水之间,他的真意在笔墨与观者的巧妙共鸣之间激发。白石的山水是对自然山水的本能体现,又是画家心中的“超以像外”,而这种超然,却极大地能被读者品尝到其个中滋味。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借山馆图 立轴 水墨纸本
释文:借山馆图。人生有味是清闲,难得当年粥饱餐,经过宦游阳羡者,羡侬屋后两层山。白石山翁画并题。
印鉴:阿芝、木居士
齐白石山水画以构图独特新颖,笔墨简练疏放,气质清新朴素著称,此图便是集白石山水画诸特点之佳作。作品描绘齐白石老宅借山馆之景色,从林掩映中,借山馆宁静而富生活气息。画作采用中景构图,近处以于笔画四棵松树,形似牙刷,墨色浓淡相间,并于树下以简笔作低矮房屋;近处青山则仅以逸笔淡墨画出大致形状,简单的皴出肌理;山后又以浓墨染出三座山峰,状似馒头,此类画山之法也是齐白石山水画的一大特点。墨色的运用是该画的亮点所在,全画利用浓淡墨色的反差表现色彩,在极浓、极透、极丰富的墨色变化中将画面的视觉效果提升至极致。虽未着一笔重色,但却能做到“不着一色,尽得风流”。在简括近似于儿童画的状物、构图中,表达了齐白石对于自然、家乡的回想与记忆,温和明朗而深沉至诚,充满了亲切的人情味和质朴的欢乐感。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秋山茅屋图
立轴纸本 万竹山居 立轴 设色纸本
1922年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隔溪松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22年作
款识:徐徐入室有清风,谁谓诗人到老穷。尤可夸张对朋友,开门长见隔溪松。壬戌四月齐璜白石翁。讷盦仁先生见之喜,请正之,五月初六日弟璜时居湘潭。印文:白石翁题签:齐白石隔溪松山图,松瀑庐珍藏。
这幅山水是白石早期山水,画面题诗采用金农笔意,设色用笔上有金农的淡逸之气,而又不过于追求清远自为的清高之境,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常言“不紧不慢”是中国为人为艺的极高智慧,为人不迫促是种智慧。绘事下笔从容自适何尝不是超越常人所说的激情放纵,激情固然让人热烈,而过之则显浮华不实。唐人孙过庭评右军书:“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观白石此画,应作如是观,胸中自有天地,当水到渠成。构图极为疏阔、简练、干净而空灵,仅得壁立两山、数木及掩映在树影里的几间瓦房。两山危岩矗立,似无着落,暗喻漂泊在外、故园千里。中景树干的处理采用中锋干笔,线条流畅,俯仰生姿,富有生机,显现出树的生命与活力。整幅画面极为静谧,画中所有似都笼罩于满月清冷的月辉下,万籁俱寂中又似乎能听到故乡秋虫微弱的嘶鸣。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莲花池游观
立轴 设色纸本
1933年作 荷乡清暑
纸本 荷亭清暑图
立轴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树头初日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释文:东坡诗“树头初日挂铜钲”用以作画,白石山翁。印鉴:阿芝、木居士
齐白石经常把生活中感兴趣的和较熟悉的一切事物统统都搬进他的画面。他的选材突破了单纯的民间画、学院画之间的森严界限,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画家具有他这种罕见的表现现实世界的热情,他把平凡普通的事物作为画材从而使自己的画达到了空前的丰富。《树头初日图》即是齐白石依照北宋诗人苏东坡的诗句“树头初日挂铜钲”而创作的,画面左右山川并置,中间墨色勾点三两房屋,两棵枯树并置屋前,一轮圆日冉冉升起,充斥着活力和希望。画面中内容不多,寥寥几笔,却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两棵枯树稍显萧寒,但一轮红日冲破了萧寒,而略带生气和活力,与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缘柳白沙图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两岸青山千帆过
立轴纸本
秋江红树人家
立轴纸本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山峡归帆 立轴 设色纸本
齐白石,作为近代画坛之一代大师,以其出众的花鸟画闻名于世。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他同前人的画法也有明显的不同。白石的山水画的是他的家乡,画的是他心中的山水。这种独特的山水画法不被当时的众多画家及藏家接受,只有少数喜欢白石画的朋友甚是喜爱,如胡佩衡、陈师曾、陈半丁等。因此,他的山水更有戏墨之趣,文玩之赏。此幅山水《山峡归帆》图,从笔法署款看,都是他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风格特点。题为“归帆”也是白石老人思乡之情的表现。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松柏人家 镜框 设色纸本
释文:衡湘归路漫漫,南望无际云寒。看尽世间风景,不如两字家山。此句用题松柏人家图。白石山翁画于思乡甚切之时。
“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是白石老人写山水画的宗旨。细味此句,他的笔墨,大概不单止中国传统的毛笔墨砚,彷佛还可以是他独树一帜的笔触,及平淡天真的构图。而齐老写的山水,不单是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是他忆念的家园故乡。此画正是一件感情之作,青山松柏、瓦舍窗下,辛劳了整日的居停主人一杯在手,浅斟低吟、怡然自得。放学归来的红衫稚童静候桌旁,希冀能意外地得到一箸佐酒佳肴,这是齐白石思念中家园的温馨旧景,也是久客京华的老人家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切切乡愁。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烟雨秋山 立轴 设色纸本
1924年作
(940.8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山居图
立轴水墨纸本 (1552.5万元,2011年11月北京翰海秋拍)
款识:未工拈箸教拈笔,老手何时始值钱。颓管有灵非学力,忽然花草忽山川。此幅随意钓写,删尽扫地抹之时习。白石山翁并题记。
齐白石的花鸟虫鱼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他继承传统而又发扬了传统的特色,但是他的山水人物则是突破时代的创作。齐白石的山水画构图极简,且多有奇构,没有古人那些平铺细抹。齐白石于1919年在《老萍诗草》中说:“山水画要无人所想得到处,故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非前清名人苦心造作。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乎天趣。”其章法、笔致、构成的妙趣,体现了他所说的“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的艺术追求。齐白石多作平远山水,笔力凝重沉郁,着色鲜艳单纯,意象奇特别致,风格浑厚清新。此幅《山居图》再现了齐白石对乡村生活的依恋,故乡的青山白云、小桥竹径、密林老屋都成为他反复吟诗作画的主题。既非对景写生,亦非仿古,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开拓了传统文人山水画的题材。老家的借山吟馆和寄萍堂在齐白石笔下被山林环绕,“老年安得全无事,闭户山头读道书”,整幅作品洋溢着一种忘情于故土的亲切而质朴的情感。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月明人静 镜心 纸本
白石老人的《月明人静》与其1931年所作《借山图册》中第十一幅无论是构图还是笔法都十分相似,应是同时期所作。是他难得一见的山水画作。本幅作品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笔墨凝练,老笔纵横,将水墨工夫发挥到了极致。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是一种至“简”至“朴”、至“拙”至“厚”的伟大和号召力。此画的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松山图 立轴 纸本 1925年作
款识:十年种树成林易,画树成林一辈难。直到发亡瞳欲瞎,赏心谁看晓晴山。乙丑春二月十又二日,为筱庄先生画并题。齐璜。印鉴:木居士、白石翁
论数量,齐白石的山水画远逊于花鸟画,但论成就仍然为中国画坛增辉甚巨,几不可逾越。进入中年以后,齐白石的山水多出米氏云山、青藤、八大、石涛一路,其山水画典型风格为画面墨色较重,颜色较深,多用“米家法”,墨气氤氲,水墨淋漓,纵横不拘绳墨,用笔豪放中有温雅,用极少的笔墨表现极复杂的事物。此幅《松山图》,设色厚重,用笔上有金农的淡逸之气,而又不过于追求清远自为的清高之境,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石涛的生活机趣自然齐白石也继承了,但不荒率而为,能沉淀而鲜活自当为大家手笔。常言“不紧不慢”是中国为人为艺的极高智慧,为人不迫促是种智慧,绘事下笔从容自适何尝不是超越常人所说的激情放纵,激情固然让人热烈,而过之则显浮华不实。观白石此画,应作如是观,胸中自有天地,当水到渠成。构图极为疏阔、简练、干净而空灵,仅得壁立两山、数木及掩映在树影里的几间瓦房。两山危岩矗立,似无着落,暗喻漂泊在外、故园千里。中景树干的处理采用中锋干笔,线条流畅,俯仰生姿,富有生机,显现出树的生命与活力。树的枝叶皆蜷曲如拳,不仅意味着怀乡的拳拳之心,同时也是怀乡的蜷蜷之心。整幅画面极为静谧,画中所有似都笼罩于满月清冷的月辉下,万籁俱寂中又似乎能听到故乡秋虫微弱的嘶鸣。而隐约于树下空旷的平地上的房子,门窗紧闭,显然是内心欲归不得、欲诉无人的苦闷无法排解的象征。白石山水存世稀少,为人所珍,而如此设色精品更是难得。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山村林荫 立轴 设色纸本
此图为齐白石画于1925年前后的精心之作,图中绘清溪蜿蜒,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白石自言三十岁以后学画山水,他最崇拜八大、石涛等富于创新精神的画家,曾多次在题诗中谈到对石涛的仰慕,与石涛一样,齐白石壮年时曾游览过许多名胜。其中桂林一带的山水,雄奇而又秀丽,尤为画家喜爱。此图描绘的就是桂林地区的风景。齐白石画山水,最初的程序是从《芥子园画谱》得来。从这幅作品中笔墨皴法的运用上看,丛树等画法仍有《画谱》的痕迹,山石的钩皴也明显受到石涛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用笔似柔实刚,似拙实巧,自家的面目也显露无疑。正如他自己所说“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在这幅作品中,点与线、皴与染、干笔与湿笔错综运用,不可捉摸又浑然一致,真正实践了石涛所说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齐白石的山水画意境的表现和他童年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朴素天真的愿望。从此图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来看,看似平淡却又新鲜独特,实则经过惨淡的经营,所谓不露斧痕者。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岱庙图立轴 水墨纸本
1925年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岱庙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岱庙图》展现了夏日里泰山脚下松柏参天、庙宇古朴的独特风情。画面右侧两株古柏枝干虬曲生长,不似白杨般光滑笔直,然而线条水墨饱满、力健有锋,树冠的几根枝桠向周围肆意舒展。树下岱庙则勾勒得线条简捷柔和,庙身绘以褚红色,别有一番风情。岱庙围墙后是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一座着以浅蓝色,一座褐色。山峰高耸陡峭,岿然而立。数只乌鸦飞过高山,渐隐于天边,更有一些立于枝头,姿态各异,为画面增添了不少动态和情趣。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绿天野屋
立轴 设色纸本 绿天野屋
立轴 设色纸本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绿天野屋 立轴 设色纸本 1925年作
款识::绿天野屋。玉相法家正,乙丑(1925年)秋画,璜。印鉴:老木
齐白石一生五次出游,三次到钦州。分别是1906年,1907年和1909年。在第二次到钦州时,恰巧中越边疆不靖,兵备道派兵巡逻。齐白石趁此机会,随军到东兴。他站在高处,环视越南芒街,便走过铁桥,到达北仑河岸,游览了越南山水。他亲眼看到中越一带山清水秀,野蕉数百株,丛立成林,映得满天成为绿色世界,人行其中,连影子都变作了绿颜色。他对此绝佳美景念念不忘,屡以此题材作画,是帧作于1925年的《绿天野屋》便是其一。此画构图布局独特,一片密密麻麻的芭蕉从近景到中景,包围着几间野屋,一直伸延到远景,与几座山峰连接,作者将十多年前所见的而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美好景观用线和墨巧妙地重现于读者眼前,美不胜收。正如傅抱石所言:“白石老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件崇高的艺术品,是一首排奡纵横的诗,是一曲令人难忘的交响乐章。画面上的每项东西都生动地成了艺术品的不可分割、有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芭蕉书屋
立轴 1910年作(913万元,2006年11月中鸿信国际)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白蕉山屋图 纸本
1943年作 芭蕉书屋
镜心 设色纸本 1925年作
款识:辅臣先生以价得之甚喜,嘱题记。癸未夏八十三岁,白石。印鉴:本人(朱)白石翁(白)太平无事,不忘君恩(朱)
齐白石画山水画,大约是30岁以后的事,60岁后,山水画风格更加成熟,但他轻易不画,每画必是精心之作。这件作于1943年的《白蕉山屋》便是此中精品,画面艺术处理非常别致。齐白石画山水,布局立意,总是反复构思,不愿落入前人窠臼。这幅《白蕉山屋》,芭蕉以墨线细笔精勾,形成以白托黑的强烈效果。群叶之中,有书屋几座。两座远山,一施赭红,一施花青,两山笔势爽利,全用大写意没骨法画出,浑然一体。这种画法与效果,在古近山水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画家的大胆与特立独行,作品对形式感、现代感的创造性追求,让人想起白石老人的诗句:“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齐白石的山水以“意境”取胜,加之笔墨的配合,充分体现出他的绘画特色---即具有雅俗共赏的平民气质,又兼备清逸雅致的文人精神。此件作品充分体现出他的山水画的精髓所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芭蕉书屋
镜心 设色纸本 1934年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溪山枯木 镜心 设色纸本 1927年作
齐白石的这件《溪山枯木》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构图极简,且多有奇构,没有古人那些“平铺细抹死工夫”。正如齐白石自己于一九一九年在《老萍诗草》中说:“山水画要无人所想得到处,故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非前清名人苦心造作。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乎天趣。”其章法、笔致、构成的妙趣,体现了他所说的“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的艺术追求。齐白石多作平远山水,笔力凝重沉郁,着色鲜艳单纯,意象奇特别致,风格浑厚清新。白石先生对山水画下过功夫,创作也多,但只要画则都是经心之作,其格调是平朴浅显的,不讲究寓意和象征,却充满着生活气息;他的用笔不讲究含蓄,不着重笔墨层次,偏于刻露硬挺,雄健率直,独创自己的笔墨和造型,更接近他心中的自然,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迥异于时人的面貌。在方寸画面中容山川、湖水、林木,古阁,行笔较慢,画笔绵软,着色清利,以
“意足不求颜色似”,能似而不似,精放有力,张扬着鲜明的个性。他画山水是大写意的,是“写”、“大意”的。但这个“大意”在白石老人笔下却是极其准确而抽象、概括化的。有时他画远山,山头加起来也不过数笔。但就是这数笔却能将山的远近虚实以及明白地理环境表现得恰到好处而没有丝毫的“过简”之感。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雅居图 立轴
款识:一代古雅惟直公能知。印鉴:木居士(白文)、木人(朱文)
此《雅居图》从画法上看应是老人“衰年变法”后,艺术上全面成熟时期(约30-40年代)所作。他这一时期山水画的突出特点,一曰简少-物象简少,突出主体,省略琐碎,以勾勒为主,不用复杂的皴法。二曰新奇——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点景人物,都奇异不同寻常。白石钦佩有“有奇思”的石涛,“怪绝伦”的金农,自己也主张“扫除凡格”。三曰粗拙——他自嘲“咫尺天涯几笔涂,一挥便了忘工粗。”但实际上能做到粗中有细,拙中有味。此册充分了这些特征,堪称齐氏大写意山水的代表。齐白石已洗尽前人的面貌,将大自然的景观结合自己的个性,意境鲜明地自创一格。此画构图简单明朗,是他常采用的前景和后景隔河相望,并铺展成碎与整的对比,颇有意味。连绵不断的山峰用浓墨赭石渲染,这动和静、轻和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构成了无限的张力。山峰的造型被简单化,充满朴拙之感,与作者憨厚的真性情相互契合。作者在左岸边用重墨画了一道线连至画外,中间加上两点,成了一条独木桥,令这未见人影的画面骤添生气,可谓神来之笔,令人惊叹。此画的风格素朴淡雅,在白石山水画中别具风韵。取材大体源于白石老人的远游印象和家乡记忆,如源自齐白石儿时生活记忆中的家乡的馒头山、平坡溪水、枯树,它们与一间瓦屋组合的境界,出现在画面上,绝不同于缺乏真实感受的摹仿之作,呈现出一种亲切的生活气息。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绝岭涧松 立轴 设色纸本
1928年作 飞瀑图
款识:戊辰秋月为冷盦仁兄法家再画,弟齐璜。印鉴:白石翁(白文)、老木(朱文)
该作创作于戊辰(1928)年,白石时年六十六。这一年,《齐白石画册初集》编辑出版,胡佩衡在书中写道:“先生性爽直,喜任侠,有古烈士风,故见有不平之事,即义形于色。嘻!世之衰也,人唯利是图,假艺术之名为自肥者比比然也。先生心洁面傲,借挽颓风,求诸今人岂易多得哉!”,可谓赞誉备至。白石老人欣喜之余,心存感念,遂有此图。衰年变法之后的齐白石除了花鸟画,山水和人物也进入了一生中最富创造力的阶段。此作以饱满的构图,信手点染出苍松翠柏,高崖飞瀑。画中水墨淋漓,雾气拂面,意境深远,是老人盛期山水画中的重要作品。用意之作,加之多次出版着录,艺术价值毋庸赘言。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水村图
有竹人家
镜心 设色纸本
款识:白石意造 印鉴:白石老人(白文)藏印:庞耐珍藏(朱)
近现代画家中,齐白石可能是最善于贴近普通民众生活并在生活中提炼入画素材的画家。在山水而言他并不太在意物象的形似,画法以“做减法”的办法来表现,这件《水村图》就是他减笔山水的实践的结果。水波是寥寥的几笔,鸭凫是仅具外形的墨点,坡岸礁石更是简单到平铺直叙。说不在意“形似”,以竹子的表现最为明显:竹叶是方向同一的“个”字点,竹枝竹干与竹叶几乎毫无关联,只以色墨的渲染使之成为一片,简洁的笔墨语言表达出丰富的语境。背景的远山反而画得比较具体和传统,这除了显现出画家曾有传统山水的临摹学习功力,更重要的是,画家清楚地知道,繁简的对比对于调节画面节奏和画幅构图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但是齐白石的本领在于“神似”,仅仅八个禽鸟的画面显示出十分丰富的内涵。欣赏者不但能感觉到鸭凫的数量要远多于画面的表现的数量,而且八只鸭凫每一只的形象、动态、呼应都各不相同,而表现都以墨点出之,实可以称为神乎其技,宛如活物一般。齐氏有句名言“不似之似似之”。这幅《水村图》便是最好的注脚。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柳塘翠色 镜框 设色纸本
齐白石是继吴昌硕之后的一位阔笔大写意画家。区别于吴昌硕古拙雄浑的画风,他素以稚拙简慢见长。以寓意和情趣论,齐白石似乎更多地捕捉和开挖了低层民众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更多地塑造和提炼出画外求诗的令人咀嚼回味的可读性。白石老人以精妙的花鸟草虫闻名于世,但其文人式山水画作也是独具风格。此《柳塘翠色》图,乍看之下似乎平淡无奇,构图朴素简略中透漏着雅拙,清新纯朴。白石此作布局用心经营,丛柳房舍将画面分成上下两段湖面。近处水波荡漾,水面一圈栅栏将水伸向远处,几只水鸭翔游其中,嬉戏于鳞鳞水波间,水鸭只以浓墨写出,有剪影般戏剧效果不拘一格。两座茅舍坐落于柳岸上,柳枝轻扬,浑似烟笼,有微风拂过,荡起圈圈涟漪,画面上半湖面的尽头以淡墨写出岸渚,浓墨三笔勾出小桥,伸向彼岸,而彼岸不画出,留出无尽想象。白石老人的“天真”、“童心”从此件《柳塘翠色》可见一斑。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竹映书屋 设色纸本
1929年作
(1950万元,2011年12月北京保利)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庚午山水册 (八开) 册页 设色纸本 1930年作
此册八开,纸本,水墨淡设色,作于庚午年(1930,六十八岁),故称《庚午山水册》。齐白石以卖画为生,1930年代初,他应友人或弟子之请,画了一些重要的山水画。如藏重庆博物馆的《山水十二屏》,曾创下齐白石画拍卖纪录的《辛未山水册》、《壬申山水册》以及《莲池书院图》、《江山万里楼图》等。此册是弟子姚石倩代求的,求画人田伯施,30年代初任成都宪兵司令。齐白石山水册页名称如下:栢屋山家,山楼歇雨,顺风归帆,春风杨柳,雨后山家,行尽波涛,山月归鸦,万竹山居。齐白石成熟时期的山水,多以亲历印象即山水经验为依据,从不依傍古人,具有很高的独创性。如《行尽波涛》和《顺风归帆》是他远游中得到的印象,他曾多次乘船从东海到南海,所以有“行尽波涛三万里,能同患难只孤舟”的感慨。《万竹山居》中平坡溪水,万竿新竹,一间瓦屋的境界,是他的家乡记忆。册中各图多为平远朴素之景,看似平淡,却独树一帜,前无古人,内蕴深情。在画法上,它们都突出主要景物,突出勾、泼、染,而较少用皴法,几乎不用积墨法,这是把大写意花鸟画法运用到山水画的缘故。齐白石重视自己创稿,每有满意之作,都要勾留底本,以备再用。他以卖画为生,同一稿反复画的情况是常见的事。但他很少一模一样的重复,而是有所变化和修正。《庚午山水册》比前面提到的《辛未山水册》、《壬申山水册》、《山水十二屏》等略早,某些作品就成了后者的母式。如《顺风归帆》是辛未册中《苍海烟帆》的母式,《山月归鸦》是山水十二屏中《月圆石寿》的母式,也是壬申册中《两岩含月》的母式,《杨柳春风》则是壬申册中《重柳帆影》的母式……这使我们对《庚午山水册》的价值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庚午山水册》的另一特点,是以水墨为主,施淡色,这与辛未册和壬申册强调用色的特点不同。即它更突出用笔用墨,可以更好地解读齐白石山水画笔墨特点。与这一特点相应的是,此册的风格素朴淡雅,在白石山水画中别具风韵。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雨后山居 立轴 水墨纸本 1930年作
款识:雨后山居。四百廿甲子老人齐璜。印鉴:白石翁 收藏章:盛华堂
齐白石山水画的表现虽深受沈周,石涛等前代画家的影响,但又不妥拘束,独来独往,笔法豪放已极,似乱非乱,似柔实刚,似拙实巧。在这幅画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前景绘大树参差,墨色浓淡变化有致。林中掩映屋舍人家。远景高山大岭,简约但不简单,水墨淋漓。整幅画作仿佛有一种湿润感,也正印证了画题雨后山居的内涵。齐白石曾说过:“山水笔墨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占。”其实还不仅巧拙互用,在他的山水画里,线与点,皴与染,干笔与湿笔,都错综运用,不可捉摸,又融洽一致,如石涛所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他的用墨也表现了雄厚的气魄和丰富的变化,重与轻,浑溶与干涩,和生动的笔法紧密结合,即恰当表现了晴,阴,雨,雪等气候特征,体现了空间感和对象的质感,量感,并形成动人的韵律。齐白石山水画构图和意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抄袭的构图就不可能有独创的意境。他对于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看起来很简单,却有新鲜奇特,可见是经过惨淡的经营,正如老杜写诗要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又不是荒诞令人不能理解。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雨中归来 镜片 水墨纸本
齐白石的山水画取材十分简单和平凡。喜画南方山景水色,以乡野村舍之类最常见,几无层峰叠嶂与繁林复水的描绘,构成画面的形象元素,往往是一角溪岸,一两间草房,四五棵松柳或者几点远山;有的仅由一座小桥,添三两泊舟与几片鳞波而顿成妙境,引人入胜。他的山水章法多取空灵疏旷,画面留白甚多,以虚为实,在大开大合中寓合微妙的变化。画面意趣因此而生,境界也因此而高远。艺术上所谓范曾言简意赅,以少性多应莫过于此了。画山水,齐白石的笔墨面貌和总体风格与花鸟并无两样,他下笔绝不浮躁凌厉也无火气和刻板,墨落纸上,总是墨色滋润苍厚和丰富。他的画,看似画得很快,其实并非这样,相反的是他行笔沉稳而准确。他写山,都是大笔直扫,墨色淋漓而浓淡自分;写地,也只阔笔铺陈,不事细描而意韵齐具。画中的山石,连一般山水画中常有的点苔点草也少用,只有一片简洁,一片明净,留给人的是更多的遐想。他写水,写云,或虚之以白,或只轻钩几笔,含蓄而幽远。写林木,特别是画松柏和杨柳,也是钩点率意而能朴茂天真,耐人寻味,绝无一点匠气。因此,赏读齐白石的山水画时,常常被他那清奇简古的意境和野逸豪放的韵味所倾倒,其原因不就在他笔墨的运用和艺术处理上的与众不同。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空谷幽居 立轴 设色纸本 1930年作
款识:伯安先生清正。庚午夏五月齐璜白石山翁于故都。印鉴:老齐(朱文)
齐白石的山水画往往取自远游的印象,融合写生画稿和定居北京后的创作经验,构图简洁意境新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20年代末,齐白石的山水画完全成熟,画法多变,工、写并行,构景造境信手拈来,笔墨纯熟精炼。此轴即诞生于这一时期,作品描绘篱落山家,松柏掩映,远处波平如镜,绮霞满天,构图平远,意境悠然。简洁的笔墨,平实的布景,于恬淡中生发出亲切宁静的乡情,是这件作品的成功所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松林竹马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启明夫人清属,借山吟馆主者齐璜画,此第三回也。印鉴:木人(朱)齐大(白)
因为在北平卖画,所以齐白石有一部分作品是比较相似的,画过好几稿,这不足为奇,是幅作品亦是如此。一般来说,写意作品第三稿往往最精彩,因为写意画作多少有些偶然性,无论小稿做得多么到位。那么是幅画作精彩在何处呢?一、上下取势,与条幅的形式完美结合。画面中的松树挺拔地立于屋旁,远处的山石直耸云天,如此直直的块面与线条撑起了整幅画面,张力十足,精神抖擞。二、轻巧破势,“S”形律动。画面中的松下的石块、小屋以及篱笆虽然体量不大,甚至是几笔斜线,就将画中的事物串联了起来,形成有节奏地动势,可谓开合自然。三、点景人物,细腻而富有寓意。画中的五个小童姿态各异,分为两组,其中有一个小孩还摔倒在地,这就是乡间生活的真实写照。竹马与青松搭配在一起象征着青梅竹马,地久天长的友谊。因此,齐白石的山水画充满着人间的生活气息,而不同于以往甚至是同时代的山水画作,没有隐士般的情节,没有繁冗的笔触,没有矫揉造作。取而代之的却是真情实感,率真古拙地用笔以及大写意花鸟似的笔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山间人家童戏立轴
1930年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高山流水 立轴 纸本
款识:白石山翁制。印鉴:木居士、白石翁
此幅山水从风格上看,为齐白石七十岁上下所作。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在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借山吟馆图
立轴 借山吟馆图
1932年作 重庆市博物馆藏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五柳精舍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跋:奇人奇笔。白石好苛所画,常不合法。此独奇而得正。神来之笔,白石第一。金梁。
齐白石的山水画早在幽居乡间时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变法期间亦未间断山水画的临摹与创作。此轴俯瞰构图,奇中求正,线条穿插似乱非乱。纵横涂抹,干湿浓淡,错综灵变,中国画线条自身的魅力在这件作品中展露无疑。远山和柳叶的设色均以单色平涂为主,单纯概括,意象鲜明。以简洁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田园意境。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春山觅句图
纸本镜心 松屋饮酒图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审音鉴古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33年作
释文:审音鉴古图。癸酉(1933年)踏青第二日,天气和畅,开窗拈笔,为半农先生制于旧京西城之西太平桥外。
齐白石是位全能的艺术家,其诗书画印皆精,创作年期漫长且风格多样,在近代画坛乃至中国画史堪称仅见。此《审音鉴古图》,从题材、结构,风格等均非常特别,技法精巧,意义非凡,可算是画家平生重要画作之一,因此亦被收纳于极具权威代表的《荣宝斋画谱》中。齐氏的山水作品不多,而于山水画中再绘人物场景更为难得罕有。《审音鉴古图》约为白石老人于七十一岁时所作的山水精品之一,若以人物的数量而言,仍是白石老人少有之佳作。此外,画家以方正楷书为画作题识,至今已稍为罕见。该数行大小不等的楷书长题支撑了整幅画面的神韵与气势,实为以楷书题写款识的作品中难得之佳购。从题识得知,此画是白石老人特意为‘半农’先生制于旧京西城之西太平桥外,从题材至画功,得见其匠心独运,絶非一般应酬之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江风帆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江风帆影图》画于齐白石先生80岁左右的时候,当时的齐老风格早已自成一家,妙绝古今,他把当时高度发展的花鸟写意,转化成文人化画风的山水意境,气势雄厚,趣味高古。构图朴素简略中透漏着拙雅的气息,几抹远山的浓淡对比显的清新纯朴,近景的松林点线间处处藏锋含蓄,郁郁葱葱。中景是此作的亮点,江面开阔,层层叠浪,片片帆影连接的画面中央,使之人们在船体的数量上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船队当是浩浩荡荡,连绵不绝。作品笔墨丰富而又对比鲜明。齐老把平凡的景物转化成不平凡的意象,蕴含浓郁的文人画山水意境,使人百看不压,回味无穷。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洞庭君山 镜心 设色纸本
洞庭湖西南面那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小岛就是君山。君山是洞庭湖中一个美丽的小岛,古称洞庭山、湘山,后称君山,因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爱情故事和伟大诗人屈原《湘君》、《湘夫人》等诗篇的巨大影响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历史上的许多皇帝曾来过君山,如轩辕帝来君山铸鼎炼丹,秦始皇来君山封印,汉武帝来君山射蛟和求仙酒,乾隆帝则在君山考侍臣……因与帝王有缘,故名“君山”。此幅《洞庭君山》描绘了夕阳下洞庭湖的美丽一景,近处两户人家错落于松林之间,中部水波粼粼,三艘小游浮其上,远处一轮夕阳悬于半空,将天色映红,群山绵绵延伸至画外。齐白石以朴拙的用笔描绘远处平地拔起的山峰,画面简洁,虚实有道,近山、水面、远山的精心布局,展现出了空间的平深高远之感。整幅作品没有大面积的披皴和一波三折的变化,既非高深幽远、隐出人世,也非气壮山河、雄壮瑰丽,但却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浪漫气息,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这也正是齐白石山水画独特风格之所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用我家笔墨作我家山水
立轴纸本 荒山野居
立轴 设色纸本 延帆破浪图 立轴
1925年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松窗闲话
立轴设色纸本 (528万元,2005年7月中贸圣佳)
款识:松窗闲话。欲寻邻叟下山腰,因避时贤居最高。人寿百年几闲日,松阴窗户话五乔。寄萍堂上老人齐白石并题新句。印鉴:阿芝(朱文)、老白(白文)、三百石印斋(朱文)
《松窗闲话》是齐白石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重要山水画作,是与齐白石山水画名作《莲池书院》、《借山吟馆图》、《江上千帆图》、《白蕉书屋》齐名的传世佳作。此幅《松窗闲话》采用窄长构图,远山近树,松林瓦屋。空间平斜而高远,境界平中见奇,屋内两翁对坐。准确地描写了名贤高仕与世无争,“人寿百年几闲日,松阴窗户话王乔”的高雅清闲的生活意境。其笔法放纵雄健,意境开阔,设色明快妍美,堪称齐白石山水中之精品。齐白石作品中的山水画所占比例很少,但质量较高。他画山水初学清初“四王”,以写生为多,间有八大山人、石涛的风味。所作《秋光山居图》、《白石草堂图》及《万松山居图》等皆是以齐白石生平所见的真实山水情境绘成,其笔墨初为冷逸清简,属八大山人、石涛一格。定居北京后,色调渐趋浓郁,多以工写兼用,晚年多用湿笔弄墨,一挥而就。事实上,齐白石晚年的山水画作多是以墨胜笔的画法居多。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白石老屋 镜心
从这幅画可以看到典型的齐白石山水画风格,画面墨色较重,颜色较深,多用“米家法”,墨气氤氲,水墨淋漓。齐白石进入中年以后,水墨画一类为线条,一类为如同本作品的一样的墨块画法,出自米氏云山,青藤、八大、石涛一路。纵横不拘绳墨,用笔豪放中有温雅,用极少的笔墨表现极复杂的事物。齐派简笔山水正是以石涛的豪放,八大的简练,青藤的咨纵为基础的。中景树干的处理采用中锋干笔,线条流畅,俯仰生姿,富有生机,显现出树的生命与活力。树干的造型婀娜多姿,极为优美,内在的线条与外在的轮廓浑然一体,加上湿笔点染的茂密树叶,将树干与树叶所蕴含的生命内力和谐地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画幅的前景与远景处理亦较为有特色。远景为富有白石特色的馒头山,用淡墨大笔扫出,酣畅淋漓。这种山缘于他对桂林山水的钟爱。近景的处理充分体现了齐白石笔简的特色,笔锋大,行笔雄健,笔墨酣畅。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松屋帆影
立轴 设色纸本 松屋闲趣 立轴
1925年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借山馆图 松林茅舍
设色纸本
1926年作 山 水 立轴 纸本
1925年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山外人家
齐白石的花鸟画非常有名,但齐白石自己更钟情于山水画,并认为自己的山水画在艺术上更胜于花鸟画。齐白石六十岁后山水画,更加成熟、放逸。但是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花鸟、草虫画方面,故山水画传世较少,但是质量却有着显着提高。陈师曾曾评价其山水画曰“与众不同,画格很高”。此齐白石《山外人家》平朴简括,雄健明快,跃动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他不仅把传统的写意山水与民间艺术结合,而且以真山真水为师,“以我得笔墨写我家山水”,这就是他得宗旨和追求。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创作的山水画,在布局、立意、笔墨上都匠心独裁,不落前人窠臼。白石老人此幅山水画以焦墨密集点染画成一行,此次排比的树木和房屋,再以浅浅的碣石绘近景,又以淡墨苍劲有力的勾染中景,石青色把远景推开,这种高超的画面构成及形态的处理是典型的齐家画风。山水画是先生一生中极少涉猎的题材之一,该画随意摆布,涉笔成趣,漫不经心而风格飘逸,其画中笔法与上部款字笔法相呼应。放中有收、分中有合,故整体气韵甚佳。综观他得山水画,笔墨厚重朴拙,构图简洁凝练,赋色明快大方,意境深远开阔,多求画外之意,故深受收藏者和社会人士的青睐。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长风破浪
立轴 水墨纸本 春风万里
立轴纸本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一帆风顺 立轴 设色纸本
齐白石画以花鸟为主,山水相对见少,但其山水绝不亚于花鸟,他的山水画布局立意,看似简写,实则经过反复构思,从不落入前人窠臼。老人曾言:“余画山水二十余年,不喜平庸……”。不平则高,正是其山水画耐看之处。《一帆风顺》构图简洁新颖,意境深远,是典型的齐氏山水风格。图下方以健亳写风柳数枝,填满画幅下方,看似密不透风,却见疏能走马。上方一帆船迎风而行,是整幅之点睛之笔,配以书法线条的波纹水浪,正有乘风破浪,一帆风顺之意。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还家图
纸本墨笔
齐白石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农家, 他自小砍柴, 上了半年村馆就学木匠, 给人作雕花家具。27岁正式拜师学画, 他先学画民间神像,
然后学画肖像, 继而又学山水、花鸟和人物。他临摹观赏了明清画家作品, 陈师曾不赞成他对古人的摹仿, 劝他独创一格,
齐白石果真闭门变法, 也称“衰年变法”。此山水画深具金石趣味,画法凝练而意韵具备。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湖光帆影图立轴 1934年作
款识:伯言先生清嘱。甲戌秋八月,清凉北地,正好挥毫,欣然成之。白石齐璜,时居旧京第十八年。印鉴:白石翁、人长寿
白石老人的文人式山水画作,风格独具,自成一家。白石老人 “五出五归”,过黄河、渡长江、抵洞庭、攀华岳、上庐山、游阳朔,饱览大好河山,
“搜尽奇峰打草稿”,自然成就韵致风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形神俱到”。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晨唱和风 立轴 纸本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溪流垂钓图
纸本设色 此画从构图上来看,可谓绝妙之作。画家画景仅简练地画一坡,坡上有二棵柳树,一棵用浓墨,一棵用淡墨。柳条用笔灵活自由,线条垂下而活泼。坡后一笔不着,却能表现出一片汪洋。画面布局很别致,在树梢的顶端,用没骨法画出山峰。画家在此画中的构图不受任何拘束,手法大胆而自由。同时,画面的高度简练,既体现真,又能体现画面美,是雅俗共赏的范例。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春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朝霞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0年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柳塘鸭戏图
立轴 春江水暖鸭先知 镜心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秋水鸬鹚图 镜心 设色纸本
款识:堤上垂杨绿对门,朝朝相见有烟痕。寄言桥上还家者,羡汝斜阳江岸村。余画秋水鸬鹚求者颇多,且皆欲依样。白石山翁于旧京并题。印鉴:借山翁(白)
论及齐白石对近现代中国绘画的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艺术成就是公认的。齐白石就像一座高峰,就像一把标尺,他的绘画是中国画笔墨情趣的绝对体现,更是中国文人近现代绘画的高峰。他的山水画,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在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秋水鸬鹚图》画的是晚霞斜照的渔村,细波荡漾的湖水,迎风摇曳的细柳,成群嬉戏的鸭子,满载而归的老者,一抹美丽的夕阳,有似桃花源一般场景。白石老人笔下,无论是多么深远的意境,往往二三笔,便将寓意超然于笔墨毫端。整幅画面充分表现了老人对太平世界的向往,和与世无争、怡然自足的生活态度,堪称山水写意画之极品。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秋塘鸬鹚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鹚过去钓潭枯。白石山翁旧句也。印鉴:白石翁
齐白石的写意山水画,将传统山水画中远离观者的萧瑟转换成了贴近人心的亲切,将传统山水中起手便是某家某派某种皴法扩展成了不拘一格,表现自然。所以说齐白石的山水画是开天辟地、前无古人的。画中齐白石表现的就是农村中常见的景象,一群鸬鹚游过长着垂柳的河边,鸬鹚也叫鱼鹰,以捕食鱼类为食,所以只见画面上的鸬鹚不是早已将鱼吞下肚,便是叼着鱼,或还正探头寻着鱼哩。画家齐白石不免要为正在钓鱼的渔翁们发出钓潭枯的感叹,令人观后不禁莞尔。齐白石的山水画创作表达的都是自己真实的感受,恪守自己,表现在笔墨上就是平和自然,率意简明。也正是这种平易之景,才同样使他的笔墨与构图得到了全新的配置。这个仅有没骨远山的水村景致,形成了齐白石散淡却不孤寂、平和但不乏味、亲切却不甜俗的笔墨格调。他在中锋用笔和湿笔没骨的用笔方式上,求得画面点、线、面及虚实、枯湿、浓淡的形式意味。大笔挥洒的坡岸,浓淡相交的柳枝,重墨画的鸬鹚,以及浓淡错落的远山木桥相应成趣。画中最令人叫绝的还是齐白石寥寥几笔不仅能曲尽物态之妙,更高度概括提炼绘画元素的内在形式规律,正可谓笔简而意远,观赏再三愈觉意韵无穷。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山居图 立轴 1936年作
齐白石的山水画构图极简,且多有奇构,没有古人那些平铺细抹,1936年所作的《山居图》尺寸较大3.6平尺,在齐白石画作中尤其是山水画中极其少见。整幅画全以墨色赋之,无添加其它任何色彩,却使画面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近处山石采用了浓破淡、淡破浓手法互相交错大胆表达,突出山石奇特的形态浑然天成。山下置于二屋,具有强烈的农家气息,清新宁静。远处岸边密林虚实相间,用笔不多,却生机盎然。从画意中不难看出画家对乡村生活的依恋,将故乡的青山白云、小桥竹径、密林老屋表现的淋漓尽致。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柳荫牧牛图 立轴 设色
1937年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山 水 立轴 纸本
1938年作 山里人家
镜心 设色纸本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闲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释文:闲居图。冷庵先生一日踏雪登门求画,余以为世上知者难逢,其情不可却,故挥笔成此图也。戊寅冬白石。
齐白石秉承两大古代杰出画师之理想:明朝山水画家董其昌的淳美与思维的投放,以及清代最富创造性画家石涛之画从个人体验生的信念,觅到其个人的艺术道路:观天地之造化。《闲居图》正是显露齐氏赞颂大自然美的佳作。齐白石以童真的手法及简约的笔调渲染日常生活中之恬静与喜悦,突显其画工超然。《闲居图》以读书老人为中心,散发出一股平和、悠然自得之气派。画中各部份相互配合,令画面既平衡又调和。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八哥解语图
立轴 秋林闲步
立轴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秋霞向晚天 立轴 设色立本 1940年作
款识:白石老人年八十作。印鉴:齐大、老齐郎
柏树归鸦,似是“枯藤树昏鸦”般的失落;晚霞满天,却有一派“夕阳无限好”的憧憬与浪漫。夕阳如火,回味无穷,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对岁月无情的慨叹;而“莫道榆桑晚,微霞尚满天”则是对“人间重晚晴”的赞誉。1940年的齐白石正是要告诉人们,即使秋霞向晚天,也能将落日余晕的缤纷五彩,尽情晕染苍穹、映照人间,化刹那为永恒。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白石老屋旧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白石草堂图
立轴
设色纸本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白石老屋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释文:白石老屋图。老屋风来壁有声,删除草木省疑冰。画中大胆还家去,且喜儿童出户迎。前甲子(1924年)二月画图,此再画也。白石齐璜。印鉴:木人、大匠之门
对于变法后的山水画,齐白石有着相当的自信,曾自题曰:“此画山水法,前不见古人,虽大涤子似我,未必有此奇崛,如有来者,当不笑余言为狂妄也”。若与其同时期的花鸟画相较,其山水确实要更成熟。《白石老屋图》描绘的是齐白石浓浓的乡愁。齐白右的老家,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地处紫荆山下。群山环绕、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自从白石迁居北京后,辗转流徙,对故乡的草木山川,每每念及,唏嘘难忘。此幅的山石画法尤为特殊,近山以勾勒为主,笔力雄强,维石严严;远山大结构与近山相类,而改用更写意的渲染。前景竹荫掩映下两椽茅屋,老翁策杖晚归,儿童出门相迎。白石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于此幅显露无疑。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白石老屋图
立轴
1942年作 白石老屋 立轴
款识:白石老屋图,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老人八十二岁画畫印鉴:白石(朱)
同是表现故乡老屋,这幅山水,大部分用水墨勾勒,设色仅为烘托,在水墨的运用中,可以看出老人那种从心所欲,应欲自如的表现技法,“山水画以布置少来显其广大是妙法”这幅画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左侧天空的留白,屋前道路的宽阔,不但不显得空旷,反而加深了全图空间感和层次感,这是值得借鉴的,代表了白石老人水墨山水的风格。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袖手闲行
立轴设色纸本
(246.4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款识:袖手闲行。齐璜老年作。印鉴:老白
齐白石的山水画也是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的,后既有在老师家观古今名家画迹的经历,吸收传统中的宝贵财富,也有“六出六归”走遍大江南北,领略各地风土人情,师造化的过程。所以说齐白石的山水画是既有传统滋养,又有生活素材的山水画,而齐白石山水画的面貌却是别开生面的。这也是齐白石一贯的崇古但不泥古,有根基有传统积淀的创新。观这张齐白石的山水画,描绘的是乡间极其普通的景致。全画以一坡两岸构图,两岸柳树茂密。自古画树难画柳,齐白石所画柳树定是已发了芽的,柳枝上的点点墨痕便代表这新发的芽儿,此画虽是写意,亦见齐白石的观察仔细。柳枝线条舒展柔顺,相互交错但不凌乱,随风摆舞,窈窕柔美。柳树的着色用不同的藤黄与花青进行配比,调出的汁绿不温不火,清新自然。近处坡岸边的木桥上,一袖手的高士正从画幅外走进画面。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虽然面积不大,却很难表现,而且还会影响到整幅画作的气息,可称是画中的点睛之笔。齐白石用寥寥几笔勾勒人物线条,尤其突出人物袖手的动态。再以朱砂色罩染人物的服饰。通览全画,红衣人物与淡绿垂柳在色彩上对比强烈,但涂染颜色的面积不平均,反而起到了色彩互补的效果。另外全画以虚衬实,以空旷淡薄营造画面,使人读来仿佛也如这高士般在柳间溪塘旁闲行。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君山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款识:1.君山图。己丑,八十九岁。观画者,三子良昆,年四十八岁矣。正逢三子生日,白石。2.胸膈无尘自在身,京华万里日思亲。已过三月桃花浪,雨细烟轻过洞庭。八十九岁白石又题。印鉴:白石老人阿芝、齐大
《君山图》是白石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一幅作品,作于八十九岁,也正是他几度变法后,不落窠臼,意取高远的即兴之作。此时白石老人的山水画,意在简古高朗,笔墨随心所欲,清新拙朴的大写意中透出大智慧。《君山图》是时间、空间与白石老人思乡情感的凝聚,在他晚年为数不多的山水画中显得更加弥足珍贵。白石老人画花卉,蔬果,虾米,青蛙等,有很多是重复的,某些山水啊,在构图上也有雷同之处,但《君山图》老人并不会多画,这一时期就只画了这一幅,因为他是有感而生,年老思亲而作,它有着特殊的含义及价值在里面。告诫自己的子孙,勿忘家乡,但表现在画上的落款却很简洁,用写意的方法来告诫、说教自己的下一辈。整幅画的画工、画意,画面的开合,从专业上、艺术角度来讲,堪称绝品,绝无仅有。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农家院 立轴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竹林人家
立轴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竹圃晴岚 立轴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白石老人的作品是接受了民族遗产的优良成分,并进一步创造性的发展了民族传统的笔墨技巧。这幅画中可见齐白石山水画中的色彩的运用极为大胆,明显保持了民间艺术的特色,既热烈又沉着,既浓艳又和谐,能够把民间艺术中健康的东西和文人画精深的艺术修养统一起来并加以新的发挥。画中在千竿万枝的修竹的环绕中,两间茅屋古朴,自然,竹栅栏将院落中的家禽圈养了起来,远处两座远山交相辉映。一派农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齐白石的山水画的确是经过了几十年的苦心创造,才能洗尽前人的面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强烈地夸张描绘,意境鲜明,自创一格。另一方面,画家要掌握笔墨功夫,更要对事物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不断观察,不断锻炼,才可能“碗底自有鬼神”地创作出美妙的作品来。白石老人在绘画上的卓越成就,和长期写生的锻炼是分不开的。齐白石写生的对象很广,天地万物只要能见到的都仔细观察,生活体验非常丰富。在精通笔墨技巧之后,把民间艺术明快,健康,朴实的特色融化到绘画中来。真可谓炉火纯青,意境新奇,光彩夺目。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故乡家园 镜心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款识:辛卯。九十一岁白石老人。印鉴:木人、借山翁。
白石老人厚亲情,重乡土,寄寓京华,名重画坛,刻“故乡无此好天恩”印以自遣乡愁,惟家园之念不时倾湧心头、发乎笔端!本幅未署画题,兼乏题句以释创作缘起,惟按其卅年代中期构图相类之作,反映的无非老年思故的心情。1951年,老人笔下最少另有三幅构图如出一辙者见于笔下。画面俱见笔篱环绕,园前屋后栽篁成林,背依呈圆墩形的山丘两座,园中置茅舍两间,前后互倚。稍有异者,其中两帧只得家禽闲步园中,或在啄食;另幅却剩一人独坐窗前,四野荒然。仅得本幅有老者策杖携童,步向故居,似造访室中老人,这恰与卅年代旧作题句所示颇有吻合。四幅作品中仅两幅具题句,署上款,一赠同乡,一送女弟子,但无涉创作题旨。白石老人晚岁同年内出此四本,或属老年回首前尘心情之投射。本幅构图简约,笔墨沉稳厚重,不尚修饰,单纯中见自然,朴拙真挚,别具一番韵味!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夕阳残曳 立轴
1946年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柳堤晓日图 立轴 纸本 1952年作
释文:齐白石九十二岁尚客京华白石铁屋。印鉴:齐白石、木居士记
齐白石曾经在45岁以后,“五出五归”,远游祖国大江南北,游历中,他得以学习石涛、八大、金冬心、罗聘、黄慎、徐渭等大家的真迹,加之名山大川的写生游历,胸中笔墨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导引下,自然地延伸成为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韵致风神。在该幅山水画中,所绘物象不多,画面下部分为一群鸬鹚,中部为大片空白,只在与远山相接之处以淡墨平涂数笔,借以表现宽阔水面,上部为远山,寥寥几笔,将山的远近虚实以及地貌表现得恰到好处,山顶上一轮红日,且四周平涂红色,营造出红霞满天之景,甚巧甚妙,当属其同类画中之精品也。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山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56年作
释文:九十六岁白石。羽伦翻译家。印鉴:借山翁
款署95岁以后的齐白石,画风一变。所谓“笔变成了齐白石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变幻多端的形式和色彩把潜意识释放出来。艺术规律被有意识地破坏、超越,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更高一层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相对减少,多为花卉题材,以牡丹花居多,款署95、96岁的牡丹就不下10幅,而山水作品绝无仅有。赠予周恩来总理的《松帆图》大约是此时期创作,但未具年款。此幅《山居图》高山耸立,层叠连绵,近山可视山体转折,笔力雄劲,中间山色浑厚、滋润,浮云横空,犹有空间感,远山辅以花青色,较之中间山色渐淡,有推远的效果,整体气势宏伟。最近处的屋舍和生机勃勃的农家院落,增加了画面的内容和生活的气息。在齐白石极晚期作品中,殊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