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奇笔——徐渭《杂花图卷》
提要:
作品 |
作者 |
年代 |
藏地 |
装裱格式 |
内容 |
《杂花图卷》 |
徐渭 |
明代 |
南京故宫博物院 |
纸本,水墨,长105.3厘米,高30厘米,长卷 |
花鸟画 |
每周我都有几次小讲座,带着学生一起读《古文观止》。欣赏古人美文的同时,也可以从这些文字中了解到不少历史知识。《古文观止》倒数第二篇是明代袁宏道的《徐文长传》。徐渭,字文长。所谓《徐文长传》所介绍的正是徐渭的生平经历。在这传记中,袁宏道通篇传递给读者关于徐文长的信息,只有一个“奇”字。做人奇,做事儿奇,艺术风格奇。正如袁宏道在篇末点评的那样“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熟悉徐渭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徐渭是一个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他是浙江人,出生在一个没落官僚家庭,母亲很早去世,童年生活颠沛流离。徐渭早慧,7岁能文,成年后却科举不中。后因为胡宗宪的赏识而进入其幕府。然而,随着严嵩内阁的倒台,胡宗宪也一同崩溃,徐渭的再次被排挤出公务员系统。此后他北上过,去过华北见过戚继光,去过东北见过李成梁。他一度成为东北统帅李成梁的座上贵宾,也是征韩抗日名将李如松的老师。但是徐渭最终却在老家落寞而贫穷地终了余生。徐渭的一生,大起大落。胡宗宪倒台后,徐渭一度癫狂,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真疯还是假疯,但是他随后的举动却让人无法理解他的想法。他企图自杀,用钉子扎进耳朵里,没有成功;用大斧猛击自己的头部和腹部寻思,没有成功;他碾碎自己的睾丸意欲自杀,也没有成功。或许徐渭是一个被死神抛弃了的人。在他的亲朋悉心料理照顾之下,徐渭渐渐恢复了健康。然而,最让人诧异的事情却还是发生了,他将自己的妻子杀死,他本人也因此吃了官司而下狱。后经过友人搭救方才出狱。
或许,徐渭真的是疯了。
他跻身帝国高层的经历和他落魄与癫狂的历史,闻之者莫不称奇;而他的诗文书画,观之者更是称奇。
徐渭确实是一个奇人。他的诗词书法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内,就他的绘画作品来说,奇作可叹!南京博物院收藏了一幅徐渭的花鸟作品《杂花图卷》。这是一幅长卷,画面上画了牡丹、石榴、西瓜、芭蕉、葡萄等多种植物。画卷上的这些植物一段段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大多以局部呈现。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与历朝各代的花鸟长卷相比,比如元代钱选的《八花图》相比,徐渭这幅作品是非常特殊的。两相对比,我们会很明显地看到徐渭作品的惊世骇俗之处。当然,就第一眼印象来说,徐渭作品上那种笔墨横洒,满眼望去,唯有黑白之色的第一印象,确实会比《八花图》给大家的印象更深刻。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卷首第一株植物是牡丹。若不经过笔者的点评,很多读者观画到这里,说不定会将这牡丹看成是墨团一簇。事实上,这朵牡丹就是墨团一簇。如果一定要将这墨团的模样做一点描绘的话,应该只是这团墨汁中有浓淡之分。书画上有“墨分五彩”或者“墨有五色”的说法。简单说来,随着墨汁的晕染和融化,墨汁的颜色会渐渐变淡而逐渐呈现出五种不同浓淡的墨色来。徐渭无疑是用墨高手,他没有用精细的颜色来表现牡丹的富丽堂皇,他只是用浓墨、淡漠的晕染,一层层墨汁的化开去,从而形成了牡丹绽放时候花冠硕大、争奇斗艳的姿态。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对于花鸟画来说,这确实是一种创新——以淡雅的水墨却表现着浓艳的牡丹。矛盾的双方却彼此呈现着对方的美。画家先用淡墨晕染出花卉的形态,然后在需要的地方再以浓墨点晕,使得花朵墨色不同,从而形成一团墨汁,数种浓淡的效果。徐渭这种花卉的画法,被后人称之为“泼墨花鸟大写意”。
徐渭这种对牡丹的画法,沿袭并改良了明代画家陈淳的技法。陈淳的山水画学习了米芾、米友仁“米氏云山”的绘画技法,然后,他又将这一技法用在了花卉画的创作上。不过,与徐渭的这种泼墨大写意相比起来,陈淳的《牡丹图》最多也就是个小写意,完全不够泼墨的资格。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同样都是牡丹,陈淳的牡丹显然呈现出了牡丹花瓣的形态,观众看过一眼便可大概感知。其枝叶虽然也是淡墨晕染而来,但叶片上的脉络却是勾勒而成,层次分明。相比之下,徐渭的大写意牡丹,实在显得过于夸张——既无牡丹形态模样、唯见浓墨、淡墨一丛,又无花卉细节与轮廓,分明是比陈淳那只有叶片才晕染的牡丹在笔墨上更加恣意放纵了!
写到这里,笔者突然想到了2012年夏季浙江卫视热播节目《中国好声音》走红的歌手吴莫愁。她的歌声是一种破坏中的再创造,这种感觉却让人耳目一新,虽然未必好听,可却给观众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徐渭也是如此、徐渭的再创造似乎也是破坏性的。但是这种破坏性的创造却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一种全新的审美架构。这种感觉在明代以前从未出现过,即便是今天也很难有人能够创造出如此淋漓酣畅的写意风格。这种全新的感受让大家确确实实感到了画作的“奇”,感到了作品这与众不同的另类之处。
笔者一直以为,能够有如此创新的艺术家,其思想一定有超脱常人之处。写到这里,笔者不由得又得将笔触引回本文开头所介绍的徐渭历史中去。正如历史所介绍,徐渭或多或少是有点精神失常的。尽管,在徐渭奇怪举止表现之初,人们尚且不能判断其实疯癫的真伪。毕竟,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有多次出现。但是,徐渭那奇特的自杀行为,让我们很难否认他癫狂的事实。也许,正是徐渭癫狂的思想才造就了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天赋。
随着观图的继续,我们在这幅《杂花图卷》的后方,看到了笔墨更加恣意的藤科植物(笔者不清楚比较科学而学术的名字是否叫藤科植物,姑且这么一说)。有的学者将这些藤条类植物理解成葡萄。仔细看来,这些植物似乎确实也有一点葡萄的形态,粗细不同的藤条,浓密的树叶下方,那一串串墨点,仿佛真是葡萄的模样。不过,笔者将他们看成一串串叶子,或者一串串花。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不过,这都不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不论这植物是不是葡萄,抑或是叶子,再或者可能就是一串串倒垂的花。徐渭这里所展示给我们的画面无疑引发了我们的想象。徐渭以书法飞白般的笔触,将粗壮的藤条扭曲而出;那分叉了的毛笔肆意皴擦,拉出无数并不均匀的线条。这些线条杂乱地集中在一起,像极了藤条植物如丝如爪的细丝头。这随意的涂抹中,画家创作出了这株神奇的藤科植物。
然而,当我们感慨于徐渭笔墨功夫的时候,或许我们应当转换思维,从另一个角度进入徐渭的世界。
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精神世界有异于常人的個體,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所看到的景物都是与常人有所不同的。现实的压力——那种颠沛和落魄,那种满怀经书抱负,却不得施展的委屈,那种人世间凡尘俗世中一切不公平的宣泄,让徐渭深深陷入绘画的世界中肆意挥洒。美国学者高居翰在对比徐渭与一些遭遇不幸的西方画家的作品时,他发现后者的画作中明显呈现出一种让人不悦的色彩,或者是景物。画家通过这些色彩、景物传递出一种失落的情绪。然而,通观徐渭的诗词文章和书画作品,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一点点与他的生命落魄有关的艺术呈现。如果我们继续就这个现象思考下去,我们不难引申出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来:徐渭的艺术世界是美丽而幸福的。他宁可将自己封闭在这个幸福的艺术世界中,而不愿参与尘世间的纷扰。那么,他的画作也就多了一层更为深刻的内涵——这是一个解脱自我灵魂的世界,一个让自己肆意挥洒而无任何拘束的世界。在这里,任我癫狂,任我洒脱。在这里,我就是我!
正是如此,徐渭这随意的挥洒,尽管并没有让我们清晰地明白画作中景物为何物,可却将自己内心的独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种凌驾于写实艺术之上的内心独白,这种让人费解的绘画,不就是今人嘴巴里所说的抽象画吗?或许,徐渭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泼墨大写意,正开启了中国抽象艺术的大门,揭开了一个艺术新时代的序幕。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本文為筆者書畫叢書同名文字一篇,未經許可,不得紙質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支持正版,從我做起。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