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转载]清初四僧 石涛作品欣赏

$
0
0

                                       
    石涛(1641一1707),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号大涤子、清湘野人等,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济山僧、石道人。石涛是其常用号。祖籍广西桂林(一说安徽凤阳),僧籍全州。法名超济、原济,亦作元济。

    原系明皇室遗民,为避清统治者迫害,自幼出家为僧。在清朝七十余年,内心不时泛起家世的隐痛和故国之思,并流露在诗书画中。为宣泄胸中“郁勃之气”,他常寄情山水,精研书画,通晓画理画法,在画坛上出类拔萃,敢于从前人理法中探骊得珠,在摹古之风盛行的清初画界,实为一“奇峰突起”的代表。

    石涛逃于禅而隐于画,国破家亡的打击和痛苦,陶铸和焕发了他的绘画品性和才华。他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纵览五湖三泖(松江古有三泖湖),越烟吴月,江南名秀,搜遍匡庐、黄山、华岳诸山万千丘壑,乃至远游燕、鲁众多胜地,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于是画出了山山水水的千情万态,留下了无数精劲秀逸之致、奇气异彩横溢的作品,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是他“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灿烂结晶!

 

              
             云山秋晓图  立轴 设色纸本  (224万元,2009年4月浙江骏成)
    题识:一叶分河汉交夙,恰许平信通华屋。见唯下域中京去,古呼箕濮人游厕。旧英蓬莱耆腊会,幻作老春生夜宿。天枢轸新歌雨露,城弄卮倾墨受逢。世解诗鸣未觉期,黄发滨纷就,就瀛清晖如赏,山水羡忘形。蚪峰年长兄博笑,清湘老人济。钤印:阿长(白)、清湘老人(朱)、膏肓子济(白)、老涛(朱)、赞之十世孙阿长(朱)、痴绝(朱)、大涤堂(白)

    石涛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画向近、现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以山水画及其论着《画语录》名重天下。纵观石涛一生的绘画艺术,他的作品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技法表现极为完善。从时间顺序和特征来看来,其创作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石涛早年在武昌,摹仿董其昌风格对传统技法学习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宣城时期,这也是石涛艺术创作中的融会和创新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南京和扬州时期,直至终老天年,是石涛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

    从画风看,《云山秋晓图》属石涛第二阶段作品。他在宣城十余年里,广交诗画知己,往来于歙县、黄山一带。特别是与年长十九岁的梅清的交往,对他的创作启发极大,经常谈诗论画,终成忘年之交。尽管石涛和他的个性气质未必相近,但在艺术修养上的见地相投,发展为画风表现上某些形式的彼此融洽。梅清画了一辈子黄山,在表现黄山空灵的神韵上,后无来者。这时期石涛的作品大多数流露出梅清的一些主要神采,但同时又具备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云山秋晓图》,虽然保留着梅清的灵秀,但其笔墨清腴、恣肆洒脱的个性已流露无遗。画中景物层叠,树木茂密,墨韵润泽,笔触劲炼。山石用披麻皴,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密集的破笔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作者巧妙地运用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通过迷离晨雾的若隐若现,营造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佳构。左上首婀娜多姿的行书题款,使画面显得更潇洒、秀丽、和谐。构图尤其暗合了石涛所持“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的观点,体现了他艺术创作风格已处于递变的重要阶段。无论对佛学禅理的悟解,还是对传统笔墨技巧的把握以及在思想认识上的活跃程度,都反映了其艺术创作已进入佳境。石涛不少巨幛大幅作品都成于这个精力充沛、心情亦舒畅的时期。

  

             清代山水画欣赏(一)    
              游华阳山图轴  纸本设色

    款识:一峰剥尽一峰环,折径崎岖绕碧湍。咫尺诸天开树杪,潆回万壑起眉端。飞梁石引烟光度,负担人从鸟道看。拟欲寻源最深处,流云缥缈隐仙坛。游华阳山中作拈□□。清湘石涛济,津门道上。 钤印:苦瓜和尚、石涛(白文方印)、小乘客(朱文长方印)、冰雪悟前身(白文长方印)

    华阳山位于安徽宜城县南七十里,跨宣、泾、宁、旌四邑之境,周数十里。此图写华阳山景,近景巨石压阵,虬松居中,高处重山复岭,山间飞流直深涧水长廊,迂回盘桓,屋岸人物隐置松石丛林之中。浅绛设色,淡雅中见沉厚,丛林中用朱红圈叶,使画面更为绚丽夺目。该幅布局上突破了传统的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的阵式,远山与近景之间,留有若隐若现的空白,虚实相见,无画处皆成妙境。

 

                  
             松泉幽居图  水墨纸本                      小东庐听泉诗意  立轴

    石涛的《松泉幽居图》笔墨清腴,画中景物层迭、树木茂密,巧妙地运用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通过瀑水的空灵和云雾的蒸腾,增加了画面的空灵感,本件用笔方圆结合,高处峻岭以方笔折角为外形,近处坡石以圆笔为使转,行笔舒缓而自然,既保留黄山画派的气息,又融会了倪云林的骨格,有一种清丽幽雅、清谧淡远的韵味,颇有超然绝世的宁静舒适感。

 

            
               松荫研读图  立轴 水墨纸本 辛亥(1671年)作  (1904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松荫研读图》是石涛上人的精品画卷,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二幅作品《陶诗采菊图轴》、《石涛山水图轴》用笔如出一辙,为同年所画,石涛35岁时的作品。本图中远山横亘,瀑布急湍,学巨然的画法而又略简略变化,极为生动。中景则用折带皴、荷叶皴法画就,略有梅清笔意,又感觉全然不同,已经冲破诸多的清规戒律,奇险而又秀润。近景则以大幅笔墨将研读二士表现得淋漓尽致,前后以松树映衬士人高尚气节,用笔用墨既有高古之气,又有空灵疏野的神韵,石涛作品大致上有二种风貌,一是浑厚严谨、豪放静穆样式的;二是师法自然,气势宏伟样式的。本图为前者样式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张大千在本图的右下角上的题跋写道:“此清湘未流寓邗江(宣城)时所作,其年约当四十左右,为康熙初年也,梅瞿山与清湘江交最契,每游黄山必邀在其家,故其作画多似清湘,此幅可证也。乙卯冬孟,大千张爰拜题。”

    本图与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山窗研读图》相比对,用笔一致,用墨略有差异,且在构图上略有不同,本图因早於《山窗研读图》,故其笔墨纵恣豪放有馀,而後者则淡定有馀。本图在石涛上人作品当中,有三个突出特徵:一是本图标明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而《山窗研读图》虽则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但不如本图运笔灵活。加之本图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已经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二是本图运笔酣畅流利,多方拙之笔,方园结合,秀拙相生。而《山窗研读图》的画法则是程式化,很熟练,多圆熟之笔,没有拙笔之趣;三是本图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以奔放之势见胜。而《山窗研读图》则讲求气势,虽有郁勃的气势,却没有营造出深邃之境。

 

              
             山窗研读图  水墨纸本 辛酉(1681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题识:飞瀑乱分若电,奇峰叠汉为云。溪鱼历历可数,山花忽见忽闻。但能枕石其下,自然香满衣襟。

    石涛的这幅山水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摄取自然山川的万千变化,在画幅上集中了各种生动奇异之景,图中秋山高耸,古木丛丛,远山脚下,高筑楼阁,掩映在云雾之中。近处疎林明堂,小溪萦绕,描绘出了闲逸幽居的生活美景。整幅绘画风格气势逼人,苍浑奇古,骇人耳目,不愧为师造化的佳构。

 

            
             陶诗採菊图轴  辛亥(1671年)作  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辛亥九日写为老道翁词文粲,粤山石涛济。 钤印:济山僧(白)、老涛(朱)、意入不由(白)
    此为石涛在宣城时期少有的大幅作品,取陶渊明诗句为题,主要表现风景,突出松树和山峯,除了“採菊束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外,也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意。松树的造型很特别,松针向上成柱状,有些怪异。坡石山峯用长绕条勾皴,人物置于中景,綫点题意而已。从总体上看,风格近似梅清。石涛特别讚赏梅清、梅庚兄弟绘画的“豪爽”,在此以前石涛的作品多为小幅册页,此图拓展为大幅图画,表现豪壮的气势,与梅氏兄弟的交往有着密切关係。

 


 深秋敬亭山景图  设色纸本 1673年作   (1127万元,2011年12月北京传是

 

             
         浅绛山水  立轴 庚戌(1670年)作                       浔江送别图  立轴 甲寅(1674年)作

 

             
               幕山大观亭图  立轴 丙辰(1676年)作
    题识:菊寒秋尽晓烟开,结伴相寻草色媒。红树千林藏幕府,白云一带护琴台。西南溪接龙门隐,东北峰连马渡来。不向大观奇处索,却于此地把诗催。泾川明府邓又清招余及诸同人登水西幕山大观亭。命余为首唱七律二首之一。季硕道翁见而喜之属写其意并书博教。丙辰岁清湘石涛济双幢。

    题跋:桐柏青青忆旧游,明霞扑面转生愁。念年不渡赏溪水,图尽中看一小舟。赏溪一纸向余宛中所作。今十有八年矣。吾友竺山先生携之金门复归邗上得观再书数字。苦瓜和尚济。钤印:石涛

 

            
               山水图轴  1676年作
    题识:苍寮拂石瘦烟霞,雨洗苔斑点赤花。此间好着空亭子,野鹿归来更有家。丙辰客赏溪之大安寺戏题并画,敬老道翁博教,清湘济山僧石涛。 钤印:清湘石涛(白文)
    丙辰为康熙十五年(1676),石涛时年三十五岁。此幅画山崖绝壁,当门而立,溪泉穿过山洞流出,远峯插天。山石用横向和斜向一致的綫条表示纹理,以澹墨渲染出阴阳向背,笔法粗犷。结构上看似简单,而实具奇特险劲的效果,当从实景写生中来,透露出石涛不拘一格的山水画创作的个性。

 

      
    西陇藏云  立轴 设色纸本 乙卯(1675年)作                  
隔岸归帆  立轴 1679年作

 

              
             溪山渔隐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或云成戈字多用病笔,又云腕着而笔,卧故口秀而右枯,是画家渴笔,侧笔说也。西施捧心而频病处。但不顾邻家效之。大涤子石涛。钤印:苦瓜和尚、清湘老人

    宣城时期(1660—1680),石涛结识了梅清等画家,他的画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幅《溪山渔隐图》提款上没写年号但不难看出应是宣城时期所作,其作品直接受到了梅清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新安画派的特点,即构景颇简练,以渴笔,渴墨画出。此幅作品中石涛的提款也是渴笔,侧笔说也,更说明此幅作品是石涛的代表笔法所作。画中石涛最擅长的水墨晕染,出人意外的设色也体现得淋淋尽致。茅草的房屋建立在溪边的树荫之中,溪边小船上茅草屋的主人正在游赏着山间的美景,其写人物萧然挺秀,用笔殊途同归。此幅《溪山渔隐图》不论从山石或树木还有人物无一不着重石涛的代表用墨用笔法。

 

          
       横塘渔艇  立轴纸本                                          深谷风雨过  立轴

 

             
             群峰苍润  镜心 水墨纸本 1684年作
    款识:重阳无雨懒登高,笔写苍(山)兴自豪。笑煞当时梅道者,敢将浓墨榻古焦。甲子九日。清湘石涛济道人漫设于青溪。钤印:老涛、四百峰中箬笠翁图书、藏之名山
    石涛山水自成一家,早年居安徽宣城,与梅清交善,受其影响,山水多用方折线条和虬结的皴法,景色奇秀,苍浑。后又遍学前代各家画法,博采众长,主张借古以开今,所作山水苍劲恣肆,生意盎然,笔情恣肆,淋漓洒脱,豪放郁勃。

    《群峰苍润》采用平远法,作品骨体清健,雄中有秀,笔墨滋润,用色淡雅,画面表现自然的氤氲变幻、一派秋深素朴气象。近景丛树环绕,屋宇隐落,山体轮廓及前后层次分明。林中掩隐屋舍,一高士独坐,溪水野舍、晓烟秋声。用笔苍劲有力,丛叶多以混点、竖点、夹叶,干湿并用,或再加焦墨。中景写沙陀平坡,几家茅舍半隐半现,隔水对岸层云缭绕,林木含烟,坡石林舍互为映蔽。山石淡墨勾染,树木用墨略重,苍茫含混。远景群峰起伏,云烟出没,远水、遥山,约略点染,水墨交融。山脚下丛树苍茫朦胧,一任自然,疏密有致。远山浓淡墨相间,意境深远。石涛着力表现自然中的烟雨、明晦和对真山真水的自我感受。整幅画面,峰峦雾霭,生机流荡,用笔灵活多变,注重墨色的浓淡关系,温润雄秀又蕴藏着沉郁苍茫之气。给人一种可游可居,身临其境的感受。石涛长期生活在江南,其山水画大都描绘江南景色。石涛登山临水,从自然山水中领悟四时朝暮,阴晴变幻。主张绘画要“曲尽物态”,写出山水的真性情。《群峰苍润》不但表现出其高超的艺术技巧,也流露了他绘画以内心观照的方式,既超越古法又脱胎于形迹,“与予神遇而迹化”,创造出自由驰骋的精神空间。石涛书画,重在写意。而意境正是中国书画艺术最精灿的古典美学精髓所在。石涛惯以新奇为绘画的意象之本。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石涛作画是遵循着意境界里的“三远”之境而独树一格的。

   石涛此件《群峰苍润》图,在绘画结构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于变化中求和谐,于墨色局限中求完美,石涛山水中的点,是构成画面气势和韵律的关键。石涛所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说的就是那万点恶墨皆情随笔走,落墨不多而心魄抒意,浓墨深墨,潜伏于山脉,行走于松间,让水墨知天地,让笔墨不孤行。《群峰苍润》正是这种神韵境界的代表之作,郭熙有言:“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可见石涛的《群峰苍润》无论从意境还是技法,都是极其少有的神妙之笔。

 

             
             松壑听泉图  立轴 纸本 1684年作
    款识:吴道子始见张僧繇画,曰:浪得名耳。已而坐卧其下,三日不能去。欧公云:古画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知者寡。数行墨迹,灪灪芊芊,学问文章之气,当不令聋子抹煞。甲子新秋,清湘瞎尊者济识于秦淮枝下。铃印:瞎尊者、前而龙眠济、老涛、保养太和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满怀才情的石涛得到康熙皇帝召见而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这幅上方盖有他接驾时蒙恩赐给的“保养太和”印的巨幅杰作正是画于此时。
    此图以浓墨勾皴山石后用淡墨积染而成。山石嶙峋耸立,直插云霄。近处山头更有古松几株,有直有曲,皆作盘虬铁盖之状。一条溪流蜿蜒曲折出于岩后,至画面左下角化为一瀑,飞流直下,激起水雾氤氲。溪上岸石上,一老翁临渊俯视,凝神侧耳,似听水声潺湲,极尽高旷之志。周山杂木茂密,相拥而簇。后景山峰由绵亘而至峭拔,云海弥漫,皆只见峰头森列。全图构思奇诡,笔墨于浑然苍茫中透露俏丽清新。

 

            
         溪岸幽居  水墨纸本                       霜林扶杖图  立轴 水墨纸本

 

            
             策杖烟云中  立轴 水墨纸本 丙寅(1686年)作
    款识:1.林下有高士,策杖在烽烟。契合五湖水,闲依千岁松。霞扉云高闲丹壑,非苍如雪吹微蒙。清湘老人石涛济,时丙寅七月既望作此也。2.灵岩直对雅宜山,穹林巨石临苍湾,若翁与崔在其麓,白云仙树春阑班。丁卯过竹西之梅花轩复题一首。粤山僧。钤印:石涛、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石涛、小乘客、石涛山僧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像石涛这样具有杰出艺术才华,并为后人大力推崇的画家如凤毛麟角,石涛之所以在三百年后得此殊荣,其主要原因是他主张对绘画技法的变革和创新;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却不受传统精神束缚,反对墨守成规,敢于破除陈法,因而他的艺术见解,不仅高出于同时代许多画家之上,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出类拔萃、屈指可数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石涛不仅画艺高超,还有高深的理论著作问世,一部《石涛画语录》深刻地总结了这位画坛奇才的绘画艺术观和美学思想。

    石涛的山水画独具风格,景致构图大胆新颖,笔墨运用多变,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策杖烟云图》是目前所能见到石涛署年款最晚的作品之一,与石涛的其它山水画作品不同,本作所用笔墨极为干涩、劲力,尤如其自号“苦瓜和尚”寓意之深远。此画面为:临山的浩淼烟水中,两间茅草屋伫立在江边;一老者身着长袍,手持杖藜正面对一只仙鹤喃喃自语,仿佛在与仙鹤交流着人间的亲疏冷暖之情……江边周围四株古松仅有一株尚存几团松针,其它三株皆针干枝落,萧条万分;画面气氛的渲染看似恬静优美,实为焦急紧张,就连傲视霜雪的苍松都枯谢了,松针所剩无几,从侧面上寓意自己辛劳、奔波、困苦、矛盾的一生。

 

            
        山水  立轴 丙寅(1686年)作                     海屋奇观图  立轴 丙寅(1686年)作

 

                     
               山 水  立轴  丙寅(1686年)作
    题识:茅屋人稀到,幽襟可尽欢。水流云外响,猿啸谷中寒。顽壁奇松寄,崇峦险后安。老夫无一事,携杖过桥看。丙寅秋九月,过天龙古院得阅巨然墨笔,意法劲秀而丘壑别具一番神味,玩之深有得于心者遂尔拟出。清湘石涛济山僧。钤印:大喊堂、清湘遗人、痴绝、前有龙眠济
 

 闽游赠别山水卷  手卷 水墨纸本 丙寅(1686年)作    (1.35亿元,2011年1月南京经典
    款识:丙寅冬月,偶携舟参看雪藂,宿有榆方丈中,智仚告我来春将有闽海之游,余亦私计踏草幽蓟,智仚为虑别必有日,出所藏长卷铺案,口不言而意有所请,山僧具它心通者,即为燃烛,挥之以作后回相见之笑柄。清湘石涛济识。 钤印:济山僧(白)、老涛(朱)、小乘客(朱)
    题跋:极目南都与北都,清湘荒浚故家无,白头挥尽王孙泪,只有江山一卷图。此莱阳姜仲子旧题清湘山水卷截句,向予见于陈氏斋头,爱其诗句苍凉与清湘画意,不愧知己!记忆心口间,忽忽二十余年矣!岁庚子予偶从邗江别墅购得此卷,笔墨丘壑超绝时流,自是清湘平日得意作,昔人谓读太史公游侠刺客诸传,风骨中不乏研秀,此卷似之,予尤珍焉!净几闻窗间一批阅,觉清湘老叟往来纸上,因忆仲子遗句,若专为此卷写生,乃从二十余年后追记录之,亦使千秋知己不冷同调也!第叹岁月迁流,人事消长,二十余年来,予发星星白矣!回忆清湘如目前亦如隔世,不禁潸然欲泣,率成断句奉怀,冀附仲子之后,终愧续貂,不欲匿丑,后有见者,其勿轩渠可乎!千秋血泪肯消磨,赢得诗人感慨多。一卷长图披未了,江山冷落老头陀。康熙庚子竹春月陔华正治并书。
    石涛一方面以古人为师,另一方面又提倡以造化为师。此幅《闽游赠别山水卷》即是石涛绘画思想的很好表现,此图笔墨之法以古人为师,但途中景物和经营位置皆从造化中得来,并且运用其娴熟的笔墨技巧去表现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场景,以松干之笔勾勒山石,以劲挑的笔锋写出松针,近处山峰奇特,小桥流水,中置草屋,想必就是传说中的大涤草堂吧!

 

              
               细雨虬松图  立轴 丁卯(1687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题识:泼墨数十年,未尝轻为人赠。山水杳深,咫尺阴荫,觉一往兴未易穷,写以赠君。予尝有句云:‘细雨霏霏远烟湿,墨痕落纸虬松秃’,能入鉴赏否?!时丁卯夏日,子老道翁出宋罗纹纸,命予作画,风雨中并识于华藏下院。清湘石涛济山僧。

    丁卯年,石涛正在扬州。“华藏下院”有可能是当时扬州著名的“天宁寺”。“子老道翁”应该是其好友卓子任(尔堪),他和石涛同是著名诗社“春江社”的社友,《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还通过他向石涛索过画。

    石涛的传世作品当中,这幅《细雨虬松图》是相当出色的。首先在技法上有别于其它。这件作品创作于石涛45岁前后,这个时期石涛的个人风格已经逐步形成,作品追求苍劲繁密、厚重奇崛,而这幅《细雨虬松图》却是清朗秀逸,细腻谨严。在用笔上取法李公麟、倪瓒,以及梅清,又具有强烈的个人面目,在秀雅之中不失凝重。山石树木用墨笔勾勒,线条果断干净,具有强烈的书法韵味。整幅作品只是在极少处略加皴点,用淡淡的赭石与花青色对画面加以润色,显得既典雅而又别致。其次在景物的布局安排上也别具匠心。一架木桥沟通了两座山,一位头带风帽的老人正在桥上执杖缓行,从那佝偻的脊背看去,可以想像此老该是垂暮之年了。后山山腰处,一人临窗而坐,像是在等候什么人,此情此景让观者赫然明晰,这曳杖老者是去探访在山中隐居的朋友吧。在这秋色宜人的时节,到幽静的青山碧水间去拜会故友,令人惬意。这种清朗含蓄的“细笔”之作在石涛的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千山红树图  丁卯(1687年)作
    款识: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避暑知无计,鱼鱛雪染陈。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似有云来岫,呼之澹远亲。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寄与前溪士,当寻作比邻。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记得我旋路,开轩接渭滨。时丁卯长夏,客三槐堂,谓老道翁见访,读案头卷上,喜予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之句,出纸命予写山,复用为起语,并呈索笑,石涛济山僧。
钤印:苦瓜和尚、臣僧原济、我法

 

     
  古木寒鸦  立轴                        鬼面峻峰图  立轴

 

              
             秋山红叶图  立轴 纸本 丁卯(1687年)作

    题识:1.山路枫林霜染红,瀜瀜涧水小桥通。秋还树色新过雨,嵒静松声饱受风。顾影已成无智汉,置身聊作泛靝翁。当年曾共溪云订,珍重长镵舟短蓬。2.抚松来蹋晓山红,久矣名山姓字通。雨后乱流奔巨壑,秋涤落叶醉天风。携朋旧羡浮家客,索句长逢有酒翁。正尔登高还远望,遥山如黛点秋蓬。3.峰头长啸韵泠泠,雁字挥空云自停。忘拟议时真笔墨,此图绘处有丹青。斟来白乳供茶圣,待买村醪酬酒星。幸有邻翁同把臂,临风检点注山经。丁卯初冬拟张僧繇没骨写生法。清湘大涤子石涛济山僧。钤印:清湘老人、苦瓜和尚、膏盲子济、大涤子极、石涛

 

                  
             官山望渡  立轴 纸本 戊辰(1688年)作                      山居图  绫本 1688年作

 

                
       松泉高士图  水墨纸本                             长江秋色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松荫闻泉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此图以俯视法即古人所谓深远法写山泉奔突,急泻於溪流之中,一人於溪头静听松声泉韵。疏林绿竹之中,有瓦屋数椽,屈曲的板桥将高士和幽居与外部世界联係起来。石涛总以入世的眼光,去发现可游可居的人间佳境。这种佳境,一经他经营描绘,就益现其幽险奇辟,出人意表。郑板桥称其“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贴”,观此图右上跋语“昨说定法,今日说不定法,吾以此悟解脱法门。”可以领会石涛画所以能“千变万化”愈出愈奇的原委。是图书画俱佳,是石涛极精之品。

 

              
             横塘曳履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四袖荷衣着短裳,拖筇曳履到横塘。湖头艇子迴青嶂,山下人家尽夕阳。孤雁南来悲慨远,疏钟初觉韵声长。此时不通名姓,逢着黄花醉晚香。清湘大涤老人济广陵树下。钤印:清湘老人(朱文)、老涛(朱文)、膏盲子济(白文)
    此轴画湖山小景,一人拽杖行经于疏林小路间。画中的山石林木,不同于他綑笔严谨的画法,而近于粗犷狂放、浓墨大笔的一路,但却较收敛而鬆散,这与他创作此轴时的情绪有关。诗意中也透露出他有一种孤独无奈之感。

 

                  
         西山倚仗图  设色纸本 立轴

 

              
             黄山紫玉屏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1.惆怅当年紫玉屏,至今落日尚未醒。我时精选一千峰,万仞飞流下深冥。夏日风雨中,与客说黄山,忽忆紫玉屏,以浅色得之。清湘石道人,济。2.檠宫道翁偶遇予一枝阁下,拈出旧时草稿补款索笑。石道人。钤印:老涛、小乘客
    一部《苦瓜和尚画语录》,奠定了他在画坛永恒的地位。作为四僧中唯一有绘画理论传世的一位,后人对石涛的研究趣味盎然,更因为他的理论适合新文化运动革新的需要,石涛一跃成为清代最伟大的画家、理论界的偶像。大涤子的笔墨确有过人之处,他落笔以构图和气势取胜。该图属于苍劲纵横一路,墨色分披,苔点突出,气韵淋漓,物象氤氲,一派挥斥方遒的大家手笔,书法题跋更是奔蛇走虺,锦上添花。紫玉屏是黄山炼丹台前俊秀多姿的小峰,石涛的《黄山紫玉屏》是一帧横空出世备受瞩目的名作。

 


 江山无尽图  手卷 水墨纸本

 

        
    携友观山图  立轴纸本                   松风涧水图  水墨纸本                    山 水  水墨纸本

 

            
             南山为寿  立轴 水墨绫本  (528万元,2006年4月中贸圣佳春拍)

    款识:绣佛斋余德自新,应知陶母是前身。吾将一语遥为祝,寿若须弥不记春。奉祝许母王太夫人九十千春,南田心畴。钤印:耕隐心畴(白文)、南园(朱文)、未能舍余习(白文)
    《南山为寿》用细笔勾勒时很少皴擦;在粗线勾斫时则皴点并用,浓重之处,墨气淋漓,画出纵深。画面的结构布局与前人、与石涛其它作品都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画中男子对华盖松的揖拜,点出“寿比南山”的主题,与画家在题诗中所言的“遥为祝”形成呼应。题诗则称赞老人有每饭之后即绣佛像的美德,简直就是东晋陶侃的慈母湛氏的后身,祝她与须弥山一样不老且长春。
 

                
        山水  水墨纸本                                        山 水  水墨纸本 庚午(1690年)作

 

            
             奇峰图

    款识:余尝论,皴法必回峰之体异峰囗直生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皴不变峰之体,用皴却能资峰之形声,此论当俟解人定之。清湘老人画于大滌堂。钤印:老涛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此幅《奇峰图》是典型的石涛风格,由内往外透着几分陈老莲似的怪异,画面整体修长,近处坡石以破墨法皴擦,两株老树郁郁葱葱,前面一株以泼墨法随意点写,后有一株精细勾勒穿插其中,高处峻岭以方笔折角为外形,茂密的树林中若隐若现的村落,后面远山与主体山石果断断开,奇峰高耸入云。左上方大面积留白,犹如晨曦迷雾,朦朦胧胧。
 
                 
         云岩观瀑图  立轴 纸本
 

   
 水涯接荒冈  设色纸本                              
      秋山行旅图  立轴


            
             飞瀑奇峰图  纸本设色  纵200.7厘米 6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石涛的山水自成一家,既重学古人,又重师造化。他早年居安徽宣城时,与梅清交善,受其影响,山水多用方折线条和虬结的皴法,景色奇秀,苍浑。后他又遍学前代各家画法,博采众长,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特别主张从自然中汲取创作源泉,画出了许多体现黄山特征与风神的作品。他的山水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生意盎然。他所著的《苦瓜和尚话语录》是清代著名画论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这幅画的起首是险峰石壁回抱,以后奇峰怪石层出不穷。

 

                
             深山重瀑图                      山水清音  镜心 设色纸本

 

              
             古木垂阴  立轴 纸本设色 1691年作  辽宁博物馆藏
    款识:画有至理,不存肤廓,萃天云于一室,缩长江于寸流,收万仞于拳石,其危峰驻日、古木垂阴,皆于纤细中作舒卷派。不使此理了然于心,终成鼓粥饭气耳。若昊翁先生风雅毕擅,且为一时文物之权衡,洵乎重望也。而山僧亦邀丁交之谊,缘作此纸。虽累笔赘墨,不足当其一睨。而要之,烟霞投契间,自别有一种风致。

    《古木垂阴图》是石涛客游北京时,应王泽弘之邀参加其举办的雅集,归后为表谢意而绘制的。作品描绘的是黄山市歙县西干山一带的山川景致。近景描绘的是邻近渔梁镇的白云禅院周边的岩壁;中景描绘的是终年碧波粼粼、烟波浩渺的练江,以及横跨江面的太平桥;远景描绘的是西干山的风光。
  画家用特写的手法描绘了近景的坡石、老树。坚实的峦石上长满杂草,几株古树扎根于硬石之中,或挺拔、或虬曲,姿态各异。粗糙的树皮上布满树疤,给人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感。树木的枝叶虽不茂密,但仍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画前面中间的两株老树姿态挺拔,向上旺盛地生长。而两边的树木则呈右倾之态:左边的那株树形形态虬曲,呈“S”形,树叶尽脱,只剩下嶙峋的树干与凌乱的树杈;右边的那株好似被狂风吹弯了腰,其姿与岩石的左倾姿态形成对比。向后望去,山体越发高耸,树木越发苍翠,曲径通幽,古木蔽阴。山坳、丛林中楼阁掩映,点出画中的“可游”之意。画面中景,江水横流,一桥横跨,山石圆润、低矮,堤岸延伸,云树、丘壑掩映。远景山峦重叠、峰外有峰,其中一峰高耸睥睨、气概非凡。峰顶上,圆润的石体如拳头、如卷云,形态怪异。四周烟雾弥漫。在云遮雾绕之中,山脚下依稀可见屋宇,暗示了此处并未远离人间烟火,而是“可游”、“可居”之地。此画构图严谨,意境旷远,令人神怡。《古木垂阴图》的用笔较细谨、精致,属于“细笔”之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画中的云烟、江水纯以留白法表现。这些留白贯穿于物象繁杂的画幅中,使画面气脉相通、生机无限。
    《古木垂阴图》中的题跋不仅具有形式美,而且也点明了创作主旨。题跋前段论及的是画理,后段点明了作品的创作背景。“昊翁先生”即当时的礼部右侍郎王泽弘(湖广黄冈人,号昊卢),他广交文人墨客,喜欢收藏,是一位有名望的收藏家。

 

                 
            寒山石径图  立轴纸本                      山水  立轴

 

            
             山水清音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石涛的作品一变古人和四王三重四叠之法,以构图新奇见长,在这幅画上原济用了他最擅长的“截取法”,在丛林中截取了幽阁深藏的一段景致,以特写的手法绘出,画的虽是一段小景,却传达出一种深邃的意境。元济笔墨画法多变,善于用墨,这幅图上墨气浓重滋润,湿笔较多,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使山林的清润深幽被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幅画画了丛林中的一处幽阁,水边坡上有小亭翼然,其下幽篁密布。画的左下方,有一方白文印“搜尽奇峰打草稿”。

    《山水清音图轴》是他40岁前典型风格的变奏,是一幅最能代表石涛笔墨清腴,风格恣肆洒脱的山水作品,画中景物层迭、树木茂密,作者巧妙地运用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通过水的空灵和云雾的蒸腾,避免了过分的迫塞。在笔墨技法上,山石用披麻皴,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密集的破笔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篁叶取法倪瓒,只是变萧疏为茂密,墨色干湿浓淡恰到好处。

 

清代山水画欣赏(一)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纸本墨色  纵42.8厘米 横285.5厘米 1691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卷迎首处,石涛以其独特的隶书自题:搜尽奇峰打草稿。钤印:老涛。画尾的空白处,有石涛于画兴之余所题写的长篇画论:“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时辛未二月,余将南还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钤印:苦瓜和尚、冰雪悟前身、石涛。卷后隔水及尾纸,有墨香堂、陈奕禧、徐云、叶河音布等家题诗和题记。全幅钤鉴藏印数十方。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作于康熙三十年(1691),正是他50岁北游京城期间,是其画中精品。画面上:一小溪分隔两岸,石壁耸峙,群山巍峨。山间云雾飘渺,下有一水蜿蜒流淌。水上架小桥,两小艇载人垂钓其中。渐入深山,路道盘桓,峰峦起伏。山间林木茂密,村舍瓦屋掩映其间,有两人晤谈屋中。后渐开阔,水流潆洄,汇成大湖。湖畔孤岛,小桥连岸,坡岸有高士席地,水中有舟载客而来。显然这是人间的寻常生活,恬静平淡。作者以其难得的细笔,一层层勾、皴,再由淡而浓,反复擦、点,淡墨渲染。尤其是点,经由干、湿、浓、淡,反复叠加,至“密不透风”的程度。石涛善用点,是其一大特征。整幅画面显得苍莽凝重,深得元人意趣。尽管他在卷后自谓“不立一法,是吾宗也”,其实还是脱不开传统技法。此图中有一段对长城的描绘,这不仅是长城图像首次在山水画中出现,同时,也印证了此画的写实性以及作者所提倡的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学观。该画在表现上,于奇险中见雄浑,严谨处寓虚空。虽看似笔墨豪放,皴擦点染尽在无意,而在整体上却把握了峰峦层次,云气走向及林木隐现的神韵。构图虽然充塞满纸,却丝毫不失疏朗空灵。

 


 溪山深秀  手卷 纸本

 


 松磵隐居  手卷 纸本墨色 1692年作
    款识:是壬申(1692年)九月同沧州诸公烧灯夜饮,酒酣写此即为沧州先生寿。清湘陈人极大涤草堂。钤印:石涛(朱文)、苦瓜和尚(朱文)、臣僧原济(半朱半白)
    此幅《松隐居图》水墨纸本,纵二十七点五厘米,横二百二十三厘米。作者以其特有的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干湿、浓淡、逆顺并用,描绘了一幅清秋景致。河曲弯弯,坡岸转折,芦荻丛生,远帆、屋宇、罔丘,组织成了一幅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画面。一高士策杖松林之间,又使画面增添了几分超然尘外之感。

    石涛於1692年定居扬州,从这时起直至他去世,是他绘画创作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所画的山水,笔法恣纵,淋漓痛快。粗犷处浓墨大点,纵横恣肆;细微处慎密严谨,定无虚下。《松隐居图》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更为难得的是,此画得到了黄宾虹、胡佩衡、瞿益锴三位近代书画鉴赏大家的题跋,三位先生在题跋中不仅对此画的创作时间和上款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更对石涛的绘画技法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胡佩衡先生称此画布置新奇,笔墨精湛。而远近开合,法度井然,是在石师作品中神化之笔。

 

         
      法李成溪山寒林图                               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

 

              
               山 水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八月一日秋,复潮涤堂,抚掌心非摇连天波,浪卷炎去。又得细流泛菰漂岚,势不结山。不椒人家苔径。非萧萧前翻水迫好沉飘,人民徙叹水中霄。此时心逸逸清邀,心与物态听转韶,此时自笑非鹪鹩此世自类非王乔,诸君略住看侧笔,千垒万块已此消,天非鸾凤地非枭水非澎湃,秋非夭野夫非事,图潮意何必移云趁水窑清湘遗人大涤子极酉秋作画。钤印:搜尽奇峰打草稿(白)、靖江后人(白)

 

              
    秋山萧瑟图  立轴 1692年作         海潮图  壬申(1692年)作               倚仗青山图  癸酉(1693年)作

 


 溪山观瀑图  设色纸本
    款识:幽寻何必远,高卧绿阴长。客到清吟起,襟披过雨凉。坐令尘梦断,饮助碧瓷香,怪底王摩诘,生绡写不忘。清湘石涛济。钤印:石涛(白)

    引首:溪山观瀑图。芚兮周春敬题。
    后跋:1.观石涛大士所作山水卷,诚有无穷之妙,非凡人得解画中三昧者也,芚兮周春识。2.清湘老人此山水卷书画,融人物山水为一体,由近及远,幽邃清旷,大石蹲卧,青松倚仰,杂木葱郁,野水萦迥,烟霏锁林,峰峦秀挺,危岩悬瀑,静动映衬,寂静山野显得愈加空灵杳冥,笔墨活脱苍润,无雕琢刻画之弊,形成苍劲自然之格调。庚寅年秋月素伯李文藻观题。3.石涛此山水图,高松挂远瀑,落日瞰草亭,春风多幽奥,素心每相遇,疏朗有余白,阴峦尤恋青,坐看云起时,晴梦早吹醒。此图用墨润雅,层次分明,钩皴点染,意境空远,尤为新奇动人,实乃大师手笔也。石安张绍仁谨识。

 

                 
         山水  水墨纸本 癸酉(1693年)作

 

                
             仿张僧繇访友图  设色纸本 1693年作
    石涛山水面目极多,盖其天才俊拔,不可羁勒,故能不主故常,画出意外。此图用中锋秃毫,笔法略近石溪而与其习见者略异,可能是他和石溪曾长期居住南京,他又极佩服石溪,出笔偶受其影响的缘故。

 

           
          大江红树图  手卷 设色纸本
    题识:大江红树三千里,一路题诗好顺风。广陵秋日奉送树翁道长兄先生之辰沅。博笑清湘弟大涤子济。钤印:搜尽奇峰打草稿、清湘老人、瞎尊者、膏盲子济
    卷首:笑游北苑。甲子春日壮暮翁稚柳在北京题。 钤印:甲子七十五、稚柳、谢
    本幅为石涛赠友人之作,构图新奇显示出上人迥异时风的创作意涵。“雄矶突兀立中洲”,近景一大山石斜倚而出,奇肆险绝,颇似真山真水,一翁持杖独立望远,目送江上烟波浩渺处的远帆,中景山川,水波氤氲莫辩,表现出江南山水的特质。笔墨是独具一格的“拖泥带水皴”,枯湿并用,特重湿笔。于水墨交融间凸显深厚之意韵。画中人物、石桥、屋宇及远帆皆用细笔写就,秀拙相生、熔豪放郁勃与精能缜密与一炉,尺幅不大而具千里之势。好友将行,自古黯然销魂唯别而已,而石涛却将这一场面描绘的雄迈壮阔。从落款来看,大涤堂已在扬州大东门外临水落成。而本幅为其绘画生涯集大成之时所作,堪称铭心珍品。

 

      
    山水  立轴 甲戌(1694年)作                             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西樵苍翠  立轴 甲戌(1694年)作
    题识:远山青可接,高树绿堪齐。西樵苍翠里,定有逸民栖。甲戌冬日闲山闲水拈来以寿忆翁先生博发一笑。大涤子极。钤印:大涤堂、阿长、清香老人、猫绝

 

                 
             莲花峰  立轴                           九龙潭图  立轴

 

 

       

    东苑菱花西苑藕  1695年作              山水 设色纸轴                   山水 设色纸轴

 

            
             山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石涛早年与梅清交往,年长他19岁的梅清对石涛启发极大,这在石涛早年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在50岁后,石涛融会前人长处,将董源、倪瓒等人的技法加以变化,他的画风面目才变得成熟起来,形成了自己布局奇特,苍郁恣肆的绘画风格。此幅作品便为这一时期石涛山水画佳作。此图水墨、设色并用,笔墨老而弥笃,墨气淋漓,於奔放之中见细致。山石皴点有序,构图暗合石涛所持“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 的观点。画面草木葱郁,山气清爽,泉水潺潺。树丛楼阁中,高士静心清谈,一派清新幽雅、超然脱俗之气。

 

               
      山水  立轴                        草堂读书  立轴                         归憔图  立轴

 

             
             清凉台  纸本设色  纵40厘米横30.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元济创新派的杰出代表,以苍茫豪拓、淋漓洒脱的“气胜”而著称。这幅作品丛簧小阁用干笔枯墨,有新安法派画风,远山用湿笔作云山,空灵碧透,墨气淋漓。整幅作品意境清逸冷峻,笔墨简练,虽寥寥数笔,随手挥写,但却点化成一片令人回味不已的幽美诗境。欣赏这幅清音阁图,细读画种题诗,更倍感画境之妙。


            
             巢湖图  纸本设色 1695年作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题识:中庙阻风登阁四首。(一)百八巢湖百八愁,游人至此不轻游。无边山色排青影,一派涛声卷白头。且蹈浮云登凤阁,慢寻浊酒问仙舟。人生去住皆由定,始信神将好客留。(二)波中遥望凤崔嵬,凤阁琳琅台壮哉。楼在半空云在野,橹声如过鹤声来。巢湖地陷赤乌事,四邑水满至今灾。几日东风泊沙渚,途穷对客强徘徊。(三)东风阻我巢湖边,十里五里一泊船厂。湖头人家白鹅岸,晚风齐送荷花田。(四)水清苔碧鱼可数,金沙各地是何年。主人爱客高且贤,下水采莲意颇坚。谓客有花以计赠,吾只爱诗不受钱。采花偏采未开全,一枝菡萏最堪怜。始信壶中别有天,插荷相向情更颠。欲开不开日复日,记程好事花当前。且喜无空杖笠轻,别君加首片湖明。从来学道都非住,上处天然未可成。钤印:前有龙眠济、头白依然不识字、清湘石涛、小乘客

    石涛的笔墨技法宗与董源、黄公望,但又不拘成法,技法多变。他善于用点,树叶丛草多以点出。楼阁的线条用凝重秀挺的中锋笔法勾出,而树木土坡又是或湿或干的多种皴法画出,令画面的具有变幻无穷的意境。他的山水讲求气势,不拘小节的瑕癖,《巢湖图》绘安徽巢湖的动人景色。湖面水光潋滟,一望无际,数只小船停泊岸边。垂柳依依,树木蓊郁,房屋村舍相映成趣。湖中小岛,云雾缭绕,阁楼工整秀丽。画面构图新颖,意境苍莽,色调润雅。上方隶书、行书自题诗三段,后记点明作画缘由,全图诗书画相得益彰。此图作于乙亥夏月,即康熙三十四年,作者时年五十四岁。《巢湖图》是现存最早的描绘巢湖风光的墨宝。

 

     
       松溪高士  手卷  设色纸本 乙亥(1695年)作

    题识:乙亥冬日客劲庵先生半山亭。先生忽以长卷命野人游戏笔墨,偶为写此,细观之则又落青城之下,恐不足鉴赏也。清湘道人济记。钤印:石涛、苦瓜和尚 
    《松溪高士图卷》无论在意境的追求还是笔墨技巧上,都体现出他恣肆豪放的气质和郁茂酣畅的笔墨个性。是一幅最能代表石涛笔墨清腴,风格恣肆洒脱的山水作品,构图上采用了“截取法”,从中间局部取景,画中景物层迭、树木茂密,画笔以浑朴深厚,苍苍莽莽的线条,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各具形态、枝叶茂密、错落有致的树石。在笔墨技法上,山石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错落的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墨色干湿浓淡恰到好处或用流畅而凝重的中锋线条,或用干毛而松柔的侧锋线条先勾出山体的轮廓和脉络,以表现山峦的凹凸和体积感,其笔性基本属于董源、黄公望一类的柔性笔调。是件文人画意趣浓厚的作品。

 

           
      山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丁丑(1697年)作              洞庭放棹  立轴 水墨纸本 1697年作

 

              
             春江垂钓图  立轴 水墨纸本 丙子(1696年)作
    题识:天空云尽绝波澜,坐稳春潮一笑看。不钓白鱼钓新绿,乾坤钩在太虚端。清湘瞎尊者弟寄上,八大长兄先生印可。丙子秋九月,广陵。钤印:膏盲子济、半个汉、老涛
    石涛与八大山人,这一对明王室后裔,遭遇国破家亡的巨变,尝尽辛酸与孤独。他们的画艺,皆超凡入圣,而对于对方又都十分钦佩仰慕,然而终其一生,二人却始终未曾见过一面。能证明他们之间有着联系的,一是八大山人的《水仙》横卷,其上有石涛的二首诗,其一是:“金枝玉叶老遗民,笔砚精良迥出尘。兴到写花如戏影,分明兜率是前身。”表示了他对八大其人其艺的赞扬。另一件则是石涛致八大的一封长信,求他为自己作《大涤草堂图》,读信可知,八大山人至少为石涛画过一幅《大涤草堂图》。这幅《春江垂钓图》是石涛赠八大山人的,画面的右前方画着一枝经过残冬的柳树,枝条已没有几根,新芽正待生发。一老者正坐柳树下垂钓。江中春草初生,波光泛动。左方一巨石横卧水中,远处空无一物。上方题诗一首,是石涛游心自在,一贯自信自负的写照。石涛对八大一直是从内心佩服的,他曾在自己画的一本《山水》册上题跋,论及当时的画家:“此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而以名振一时,得不难哉……淋漓奇古之如南昌八大山人……皆一代解人也。”为一个淋漓奇古的一代解人作画,石涛自然不会以细缜的笔墨来应付,所以这幅画画得特别的奔放、简约,乘兴一挥,元气淋漓,这是所见他写有八大上款的唯一一幅。

 

              
             山居图  镜心 纸本

 

            
             秋山聊叙图  立轴 纸本 1697年作

 

 
 水容侵古岸  镜心设色纸本

 

            
               晓雾群峰  镜片 设色纸本

 

            
             深山观瀑图  镜心

 

            
             秋峡泛舟  横幅 设色纸本

 

            

 

            

 

            
             座阁清风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是谁楼上坐,风雨过前邨。清湘老人极。钤印:赞之十世孙阿长(朱文) 
    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此作中,他用墨枯湿浓淡兼施,尤其湿笔的运用,表现出树木和山石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同时,运笔灵活,墨气淋漓,运笔酣畅流利,画幅虽小,内容却表现万千。石涛绘画往往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此作中,他在画面右侧写山石局部,传达出山石的深邃之境。同时,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小中见大,让画面充满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


             
             淮扬洁秋图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馆藏

    款识:爱生民民不戴,人倚世欲天不载。天人至此岂无干,写入空山看百代。百代悠悠甚渺茫,空山对客较短长。山川陆海结中心,南奔北走辟淮扬。黄海之水广汪洋,黄海之山西蜀罔。九河不断分六合,水阔山横无处说。遥思文帝早知儿,丧家之于亡隋脉。隋家炀帝画图空,人性荒唐我述中。当年不废迷楼意,歌管楼台处处风。隋才自捷天难比,隋心自敏通经史。隋仁隋义孰倾心,胶结杨素传遗旨。遗旨元符一望开,隋家处处起瀛台。西池诏起十六院,南州又凿五湖来。五湖八曲风昧多,随心称意天秋。红粉不到隋家死,彩女如何陆地过。隋荒自绝不思索,米珠薪桂天遑遑。证辽日日甲兵起,可怜社稷无人理。宫中李实共杨梅,不重杨梅重玉李。伤情目断平原颠,兴亡不在征辽边。一年三百六旬日,只对烟花夜夜眠。扬州刺史新承宠,香车自走复懞懂。曲槛层楼迷不迷,能使神仙入情冢。河南杨柳绝,河北李花荣。杨花飞去落何处?李花结果自然成。迷楼宫人抗声咽,隋心犹恋云中阙。隋家歌管谁家阅,咫尺风骚看饮血。荡心一丧天地轻,怎知天下无兵器? 纵教千年万载死,不知一顾一倾城。倾城不见迷楼无,西院十六隋毒屠。间河千里幸江都,至今目电焉可诬!我行隋地试难明,战图黄海笔难停。精靡亦有荒唐日,桑田亦变沧海形。今年居九夏,黄海千里崩腾下。隋河亦已竭,雨水平陵谁得悦?谁思禹注淮南北,民间争颂亦无勒。功深只令四海息,息时又树稼与穑。山川陆海没风波,一日绚起鱼盐色。久知隋地空傍徨,又询禹甸高翱翔。北顾南瞻尽天长,分淮沿水画岐阳。老夫自笑非屑屑,老夫自爱非忙忙。长歌短行非吾别,纵有图画神不结。今移结神出涤楼,门前水退屋舟。破砚拂开当日月,突笔写入洁时秋。禹功隋荒具之两不论,而吾之冲口划目有不尽。山老道先生正。大涤子极。钤印:若极(白) 、零丁老人(朱)、 痴绝(朱) 、于今为庶为清门(朱)

    此画上河岸边的城墙中屋舍层层。河岸及城墙内外的丛树以水墨点画,垂柳与河岸边苇草用白描画法。田地与土坡以“拖泥带水皴”画出。垂柳和土坡上又有赭石作点,明净雅洁。下方虚画,云雾迷漫。远处淡墨渲染。画面的上部有画家一段富有诗意的题跋,叙述了古扬州的变迁,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增加了画面的气氛,引人联想。此图布局新颖,灵活运用了各种笔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自然山水变幻莫测的风貌,形成了他自己独样化的风格。

 

            
             雪景山水图  纸本墨淡色  (美)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全册共十二开,均写山水。此幅雪景山水,属十二开画页中画法最为怪异的一件作品,天空水面以淋漓水墨涂抹,墨色翳润,山峦皑皑白雪,用极简括皴笔草草舒写,笔断意贯,气脉成章,显得丘壑在胸,任心所成。林木树叶苔色,以阴阳衬贴法概写,点中夹水夹墨,一气混杂,如缨络连牵,浑融透明,使整个画面景物给人以萧疏寒冽、沉寂明净的意象。

 


 江山胜揽

    《江山胜揽图》是幅最能代表石涛笔墨清腴,风格恣肆洒脱的山水作品,画中景物屑迭、树木茂密,作者巧妙地运用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通过水的空灵和云雾的蒸腾,避免了过分的迫塞。在笔墨技法上,山石用披麻铍,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密集的破笔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篁叶取法倪瓒,只是变萧疏为茂密,墨色干湿浓淡恰到好处。石涛作昼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转载]清初四僧 <wbr>石涛作品欣赏   
               对菊图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山水  立轴 纸本

    本幅自题七言诗一首,款署 “清湘石涛大滌草堂”,钤“清湘老人”朱文印、“膏盲子济”白文印。图绘双松虬结的庭院内梅、竹互映,房舍错落,屋内高士观赏秋菊,其品菊的举止生动传神,点明了“对菊”的画作主题。庭院外是迂回盘桓的山峦和自远而近的江水,为高士远离世俗的隐居之地平添了几分清幽。此图与石涛贯有的笔墨雄健纵恣、豪放洒脱的画风不同,刻画工整细腻,或徐或疾的笔致和富于节奏变化的朱点、墨点自得一股苍莽之气。此幅当属石涛居住扬州时期创作的一幅难得的精细之作。

 

             
        东坡诗意图  设色纸本                               堤畔烟雨  立轴 浅绛纸本

 


 秦淮河  镜心 设色纸本

 


 溪山游艇图  手卷 设色纸本

 


 桃源图  手卷 设色纸本

 


 梅溪草堂  手卷
    《梅溪草堂图》,卷首为石涛隶书“梅溪草堂图”,紧接为行书七律诗一首:“君子高居涧水浔,小斋还筑傍琼林。看花忽见乾坤理,玩易正求天地心。香蜡浮浮谁共味,寒流虢虢自成音。试看床上书连屋,莫道前人不遗金。”署款“清湘老人济”;诗後为画,右为溪岸,对面两株枯柳;中段为溪桥,行人点缀其上;左面林木蓊郁,林间有数椽屋宇,当是画的主体“梅溪草堂”了。画幅的上方有行书题诗:“东风镇日倚阑干,浅绿深红取次看。麦陇浪翻色袍绿,华钿风卷锦纹斑。依林僧寺青山绕,倚竹人家绿水环。趁取春光未狼藉,不嫌日日到花间。为局亭先生并题,大涤子阿长。”
    石涛在画上署“大涤子”款,据清·李鱴《大涤子传》云,是在从北京南还并在扬州筑“大涤堂”以後,今人考证当在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以後,如此,这幅画是石涛晚年所画。
    梅溪草堂为溪南八景之一。溪南在安徽歙县西,今天还有西溪南镇。大概是元代的时候,有一位朱姓的先生号梅溪居士,写了一篇《溪南吴氏八景记》。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祝允明来溪南游,并为八景分题赋诗。这八景诗为:《祖祠乔木》《梅溪草堂》《南山翠屏》《东畴绿绕》《清溪涵月》《竹坞凤鸣》《山源春涨》《西陇藏云》。图上的那首七律诗,正是祝允明所写的《梅溪草堂》,可见此图为祝允明的诗意画。石涛早年在安徽南部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那里的景物风光十分熟悉。石涛南还後,又曾数度往来宣歙间,以徽南一带景物创造了不少图画,这幅《梅溪草堂图》虽不能确定为写实,但应借鉴了当地风光。

 

               
         古树茅屋图  立轴


             清代山水画欣赏(一)
             狂壑晴岚图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馆藏

    石涛在驾驭笔墨方面有一种非凡的表现力,无拘于既有的规范、绳墨,而一任情感倾泻,横竖涂抹,逶迤成章。枯湿浓淡兼施并发,颇尽笔墨变化之能事。无论是画树还是画石,行笔拙厚而酣畅。枯笔使用后,往往继之湿笔润泽,使水墨交融、顿生韵味。皴点并用,更使此画独具一格。此画应了郑板桥的评价:“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贴,比之八大山人殆有过之无不及。”

 

      
    烟树涨村图                                      洞庭秋风  设色纸本

 

                     
             秋江放棹  设色纸本 1697年作                西津野航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溪山渔隐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吾昔时见“我用我法”四字,心甚喜之,盖为近世画家专一演袭古人,论之者亦且曰:“某笔肖某法,某笔法不已超过寻常辈耶。”及今翻悟之,却又不然。夫茫茫大益之中,只有其得此一法则无往,非法而必拘拘然。石之为我法,情生则力举,力举则发而为制度,文章其实不过本来之一悟,遂能变化无穷规模。吾今写此一幅,并不求合古人,亦不定用我法,皆是动乎意,生乎情,举乎力,发乎文章,以成变化规模。噫嘻!后之论者,指而为吾法也,可指而为古人之法也,可即指而为天下人之法也,亦无不可。画上云逸道翁博咲。清湘石涛济山僧客金门之慈源寺寄且憨斋。钤印:闾丁老人(朱)、前有龙眠济(白)、法门(白)
    《溪山渔隐图》,绘群山弯环,岬角铺水,画面清新旷远。画幅上端密匝匝行书长题,是一则石涛画语,论述为艺之法。石涛是大智慧,所作画语,向为艺苑推崇。此画法言与山水并茂,就更加可贵了。

 

            
         西园雅集图  立轴                                   西园雅集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明皇出游图  立轴 设色绢本
    款识:△开元御极垂衣裳,登三咸五陵羲皇。白环重泽银瓮出,卜夜遨游离未央。香车斗风秦与虢,罗帕覆鞍真乘黄。赭袍错落缀北斗,步辇优游衔镂觞。宁王玉笛上霄汉,御路华光净月光。君臣玩狎乐莫比,清禁喜闻宫漏长。若令姚宋坐庙堂,袖中陈疏神扬扬。万里桥边行幸处,后世龟鉴怀包桑。白燕堂主所藏明皇出游园,南宋名绘神品物也,漫临于耕心草堂,清湘遗人大涤子若极并识。△歌吹开元曲,铅毕■宝妆。苑风翠袖冷,宫露赭袍光。闰闼连阊阖,骅骝从骕骦。千门还欲晓,九阳乍闻香。大涤子再书。钤印:乡年苦瓜(朱文)、靖江后人(白文)、东涂西抹(白文)、耕心草堂(白文)

 

            
             番人秋狩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钤印:前有龙眠济、清湘老人、苦瓜和尚济书法、冰雪悟前身
    石涛以山水和花卉驰名画坛,其纯粹表现人物的画作并不多见。故此轴在石涛存世画作中较有特色。在其众多的山水画中,人物形象实为景物的点缀,而此作则不同,此图中的人物为画中重点,树石、山水则是主体人物的点缀,起烘托氛围环境的作用。画中人物为北方少数民族装束,其中两人髡发,两人着帽,一人擎鹰,一人视箭,另一人则于马群中侧首而顾,远方一人策马而至。所画鞍马或卧或立,或啮或龁。姿态各异,神情毕肖。该作构图也颇具特色,近景山坡以边角出之,鞍马、人物聚于画面中心,以一人一骑将近景人马与远景山色有机的联系起来。任何巨匠的艺术成就都离不开对前人经验的借鉴和艺术养分的汲取,作为清初个性派大家之一的石涛,其学画经历和一生成就显示,他强调“师法造化”,主张“借古以开今”,重视创变与出新。元人有一幅《狩猎图》,明代的石锐和仇英都有临仿本,石涛很可能就见过这幅元人《狩猎图》抑或根据石锐和仇英的临仿本而发挥创变。
 
              
               山水册  册页 纸本 1698年作
 
        
      山水  水墨纸本                                        松岭读书图  立轴 戊寅(1698年)作
 
     
  山水  立轴 戊寅(1698年)作                             松山读易图  立轴 己卯(1699年)作

              
             茅屋静观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699年作
    此幅《茅屋静观图》1699年作。钤印:清湘石涛、法门、赞之十世孙阿长。此画充分体现了他淋漓的、热情的、才华横溢的品格,显示了他一以贯之的作风:淋漓洒脱、清健朴茂的笔墨风采,显得特别地放纵而有气势。四僧中的髡残也以气势郁勃见长,但他的气势乃是苍茫沉郁的,飞动中蕴涵着老僧补衲的沉静;石涛的气质则是酣畅奔放的,使人有才情横溢之感。特别表现在章法布局方面,髡残所注重的是总体把握的大章法;石涛所注重的则是局部把握、笔墨随机生发的小章法,二人更形成鲜明的反差。
 

               清代山水画欣赏(一)
             卓然庐图  纸本设色 己卯(1699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石涛51岁从北京回到扬州定居,直至终老,这期间是石涛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卓然庐图》以湿笔淡墨作底,用浓墨钩皴,山石皴法取直皴填凹凸之形,笔势平稳沉着,布局采用董其昌四面取势格局,景色无奇,但有超然绝世的宁静舒适感。此画皴法稠密,点苔布满山石,是从王叔明的绘画风格演变而出,但石涛在取景、笔墨、意境上都超出前人,不拘一格,独具特色。

 


 黄山图卷  纸本设色 1699年作  28.7×182.1cm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黄砚旅度岭图  手卷 设色纸本 1699年作
    题跋:1.同里郭元錞题诗。2.长沙陈鹏年题诗。3.题似研旅先生正。王式丹。4.奉题研旅先生度岭图兼政。蘧斋殷誉庆。
    后纸:石涛《金匮道上梅花》诗:雾宿霜沾一两梢,前村冻滑点溪桥。横塘雪冰连天碧,高阜春云迈地遥。人事尽时花事好,他生未识此生饶。看他白昼浑无碍,不使清心坐寂寥。金匮道上梅花。大涤子济。
    朱耷诗:垂云几日崆峒子,辟易飞鸢望云纪。云中闽粤南衡山,翅蝶罗浮东海关。何处尊罍对人说,却为今朝大浮白。辛巳(1701年)五月既望,嘉晤燕翁先生南州,出示此图为题,正之。八大山人。
    王士禛、汪□□、汪从度(云鼎)、高不骞、刘师恕、蒋继轼、程梦星、唐孙华、孔尚任、汪颖、曾隆、陈阿平、李驎、王令树、严耕薇、黄辙、梁佩兰、闵麟嗣、王熹儒、彭会淇、徐天秩、陆天御、钱之青、韩张(静庵)、吴瞻泰、姜实节、李国宋、乔寅、先著、冯叡、冯历、宋鬯同、周仪、田林、张之顼、于振、史贻直等人题诗、题跋。
    黄砚旅,全名黄又,字燕思,号砚旅。清初歙县人,长期居住在扬州,是石涛的好友与艺术赞助者,一个有强烈遗民情结的诗人。他好游,“足迹几遍海内”,在各地不遗余力地收罗先朝遗迹遗事。此卷正是黄砚旅漫游塞北逋归,又计划南游闽、粤,预先约请石涛精心绘制的纪念性图卷。作为记游性的肖像画,石涛并没有在《黄砚旅度岭图》上落款,(古代肖像画包括行乐图,大多不落画家款识)。卷中画黄砚旅毡帽布袍,腰系丝绦,屹立于山岗之上。肖像画得极为传神,诗人双目炯炯,气宇轩昂,一种不惧艰险的神情跃然纸上。身旁虬松高耸,峭壁入云,崖上道边,寒梅怒放,万蕊千枝,香清骨劲,象征了画中主人公的人格意向,也点出了他身处的境地:俗称梅岭的大庾岭,一个由江西通向闽、粤的必经之地。画境构思严密,形象精准,在一贯的纵恣潇洒之中处处流露出不欲发越太甚的严谨创作态度,是石涛难得的经意之作。在创作之幅《度岭图》之后,石涛又为黄砚旅画过二册他的南游诗意图册,亦都是非常精彩的经心杰作。足见石涛与黄砚旅非同寻常的友谊及黄又在石涛心中的地位。
    黄砚旅携带着此卷由浙江至福建、广东,渡海到海南岛,北返经江西而归,历时二年,行程数万里。所到之处,他的一些旧友新知都留下了诗文题跋,对其搜讨先朝遗迹、烈士隐逸而不畏艰苦的精神与人格表示敬佩。四十多位题咏者大多是前朝遗民,自然声气相投。一些已入清为官且地位不低的文坛名士,如王渔洋、梁佩兰等,同样对黄砚旅这一壮举给予热情的赞扬。虽然大家对黄氏此行的目的说得比较隐晦,但都借此机会作了心迹的表露与表态。据题跋的记年推知,完成各家题咏,先后花了二十多年时间。
    本卷有石涛与黄砚旅的共同友人八大山人、孔尚任、李驎等人的长篇诗题。八大为别人作诗跋极少,他对黄砚旅的壮游亦赞佩有加,书法更是他晚年开门见山的典型风格;而《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诗题同样是世不多见,弥足珍贵。李驎则因其《虬峰文集》中关于石涛、八大的多处记载而成了八大石涛研究者避不开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在此卷后的长篇诗题,无疑是记述石涛交往圈的重要文存,可补《虬峰文集》之缺。

 

               
     松风草堂  设色纸本 辛巳(1701年)作        秋山话旧  设色纸本               西岭归云  立轴

 

              
             剩水残山  (3565万元,2011年12月北京匡时
    款识:大涤子阿长。钤印:收尽奇峰打草稿、靖江后人
    石涛禅学修养既深,早年居黄山,与梅清友善,画法亦受梅清影响。及至由宣称迁居金陵八年之久,又南北壮游,兼之在京师眼界大开,最后回扬州时已是画艺臻妙,连梅清都反过来学他,以致声名远播。此画即是作于此后不久,所盖“收尽奇峰打草稿”一章,亦表示不同于四王的摹习之法,代表著石涛的独立之精神。

   《剩水残山》无论笔墨技法,还是画中意境,都是石涛精心之作。且书法亦有较高造诣,与画面相得益彰。石涛早年学颜真卿,后又改攻汉隶,并于钟繇、二王功夫最深,兼工诸体。此画题画诗隶书用笔从容大度,灵活多变,多有韵致。石涛为图写景,题诗其上,诗画双绝,自然天成。

   这幅画的布局精巧,以色补墨,淡赭渲染,把深秋的凉意和萧瑟都展露无遗。画面中虬松交枝错叶,穿插有致,自右下方拔地而起,延伸到画面的中间部分,三颗松树前实后虚,笔墨层次分明。临水有一座亭子,亭中一人独坐。水景用留白来表现,不著一笔,却感觉静水深流,流淌不息。山中藏有房屋数间,各种树木遍布山腰,虚实相间,浓淡交错,画面自然生动,不为法拘。其中一峰耸立,打破了整体的平静,把观者的视觉带到了峰顶,一览纵山小的气魄展现无余。远处淡墨渲染的远山,氤氲缥缈,恍如仙境。整幅画气魄雄伟,恣肆奔放,刚劲雄浑,沉著痛快,达到了力辟混沌的自由境界。水墨把握极佳,缜密空灵,苍润兼济,耐人回味。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喜用湿笔。运笔灵活,或细笔或粗笔,多方拙之笔,为其晚年精妙之作。

 

              
       草阁山居图  设色纸本 辛巳(1701年)作             山居图  镜片 设色纸本 辛巳(1701年)作

 

              
             松窗读易图  立轴 辛巳(1701年)

 


 黄山草堂图  手卷 设色纸本 1701年作
    题识:抱瓮先生五十归黄山草堂之图。清湘大涤子济青莲草阁。辛巳三月望。钤印:清湘老人、藏之名山
    后纸:李寿、张枢、姜实节、黄鼒、茅默、万邦孚、盛朝端七家跋
    此为石涛六十岁时赠友人的送行之作。读卷后同时代人题跋,知受画者“抱瓮先生”姓罗名景斯,安徽黄山人,寓居江苏真州(今仪征),康熙辛巳年五十岁,欲返乡定居,故遍约同人赋诗为别,并请已从南京迁居扬州的石涛作图以记。此图笔致刚硬,当是用较瘦硬的秃笔所作。用墨则苍润兼济,设色明净雅逸,尤以用点最有特色,奋笔直注,意到气足,绝无犹豫。款字亦圆厚。是其佳制。拖尾姜实节等的题跋皆佳,所书皆赠行的诗文,略可考见“抱瓮先生”的里籍生平。曾经晚清收藏家伍元蕙南雪斋收藏。

 


 诗书画联璧卷  手卷 设色纸本  (2688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题识:春日吹芦秋自葭,老年魂梦尽天涯。昔时蹴踘看儿戏,此日涂冠可学鸦。旧里逢君心易尽,新诗如我目难花。黄山不落人间字(余曾题石,至今有在),卸脱清风袖里霞。溪南老友吴兼山先生,须眉照世,宛然丘壑风流。追叙当年又觉襟期如昨,笔砚间不替少年戋小也,一笑。清湘弟大涤子若极拜手耕心草堂。钤印:零丁老人、头白真然不识字、若极、赞之十世孙阿长、痴绝
    自跋:(一)清湘元济石涛苦瓜和尚稿,津门道上书。 钤印:善果月之子天童之孙原济之章、赞之十世孙阿长
    (二)庚申(1700)八月秦淮一枝静居即事七首。得少一枝足,半门无所藏。孤云夜宿去,群雁蚤成行。不作余生计,将寻明日粮。山禽应笑我,犹是住山忙。身既同云水,名山信有枝。篱星护野,堂静月来期。半榻悬空稳,孤铛就地支。辛勤谢余事,或可息憨痴。清趣初消受,寒宵月满园。一贫从到骨,太寂敢招魂。句冷辞烟火,肠枯断菜根。何人知此意,欲笑且声吞。楼阁峥嵘遍,龛伸一草拳。路穷行迹外,山近卧游边。松自何年折,篱从昨夜遍。编放憨凭枕,石目极小乘。禅倦容投茅,补枯延病后。身文辞非所,任璧立是何人。秋冷云中树,霜明砌外筠。法堂尘不扫,无处觅亲。门有秋高树,扶篱出草根。老乌巢夹子,修竹岁添孙。淮水东流止,钟山当槛蹲。月明人静后,孤影历霜痕。多少南朝寺,还留夜半钟。晓风难倚榻,寒月好扶筇。梦定随孤鹤,心亲见毒龙。若能解禅悦,何地不高峰。钤印:支下人
    (三)送孙予立先生还朝兼呈施愚山,高院怀两学士。江云千里接神京,争羡朝,天足马轻步。入班齐迟色,阁开藜火更增明。承恩定出诸公上,奏对还高特简声。况复和歌多胜侣,雍容同向凤池行。
    (四)江东秋日怀白云诸布衣处士。三年高士怀同俦,非为文字甘相求。江东可语者谁是,屈指聚散成幽忧。白云老友倏他去,青城复作丛霄游。南村独往无定迹,岩天补过中江鸥。(公斋名补过)近日鹰阿成懒癖,往来时卧长干楼。一枝崱屴寄空外,默张冷把虚搜求。人生不乐伤白头,苍略事事宽杯休。愚谷广南拂钓钩,野人潮落寻无由。苦虫随叶干啾啾。
    (五)宣州司马郑瑚山见访时方奉旨图江南之胜。宣州司马多清声,扣关日午遥相寻。问禅通扫众人见,文采风流向上论。当今诏下图丘壑,缥帙山材恣搜教。画师如云妙手谁,请君放眼慢惊愕。一言鉴别万眼注,并州快剪分毫素。欲向皇家问赏心,好从宝绘论知遇。
    (六)长千浮图六首一枝阁赋。恩大宜酬若大观,每于良夜仰波澜。九重人不添灯火,十地何来举插干。紫焰织成金梵网,露珠滴就玉栴檀。景阳钟打石头听,别有灵源问说难。月塔静洗诸缘洁洗空,澹氲金紫碧氲红。从天插下飞龙景就,地擎来总不同华。藏海深谁贮雪影,阎浮势抵欲翻风。老夫尽力悲歌起,三礼瞿云腊夜中。雪塔。往看海风吹火树,霹空爆竹恰当然。缭人眼处事非一,惯折心时碎月边,几欲呼笙坐霄汉,无端仙乐梦归船。秋霜点染到窗尽,小阁玲珑十万钱。风塔。六朝神雨浇无息,霹雳时轰舍利鸣。鹤子惊来云碾地,头陀兀起势吞京。烧空冷焰诸天黑,到顶奇文帝释明。七十二门光九级,几回至此句难成。雨塔。古屋高枝夜不眠,仰(天)瞻孤塔一峰悬。人间胜地莫如此,此地为僧非偶然。喝退枯禅无造佛,能成煮字逼超仙。蒙胧上下清如泻,远近同辉大彻缘。夜塔。朝来月斗璃色,烟际金轮眼界新。山鸟倦空惊且幻,江鱼跃水乍生嗔。常舒五色通天顶,时网交罗入地旬。我欲私心恒托此,怪他名重忽生尘。晓塔。
    (七)长干见驾先恩垂问二首。凡夫只据凡夫解,圣泽天威孰敢当。舍利光中垂一问,臣僧结舌口忙忙。炼得身心似木鸡,那知尊贵语前迷。因缘会遇良非偶,始信枝栖未易栖。
    (八)圣驾南巡恭迎二律。东巡万国动欢声,歌舞齐将玉辇迎。方喜祥风高岱岳,即看佳气拥芜城。尧仁总向衢歌儿,禹会遥从玉帛呈。一片萧昭真现瑞,凤台重现凤凰鸣。五云江上起重重,千里风潮护六龙。圣主巡方宽奏对,升平高燕喜雍容。明良庆合时偏遇,补祝欢腾泽自浓。琴手万年齐献寿,铭功端合应登封。
    (九)生平行一枝留别江东诸友。生平负遥尚,涉念遗埃尘。一与乱离逢(后),超然遂吾真。访道非漫游,梦授良有神。潇汀洞庭几千里,浩渺到处通仙津。不辞双履踏云断,直泛一叶将龙驯。海眼五色迓啾啾,岳灵百变未逡巡。韩碑元尊焕突兀,片言上下旁无人。掉头不顾行涕洄,筮之以筵吴楚邻。眷言来嘉招,袂耸访名秀。浮云去何心,沧波任相就。五湖鸥近翩,情亲三泖峰。高映灵鹫中有至人证道要(先老人旅庵)。帝庭来归领岩宝,三战神机上法堂。几遭毒手归鞭骤,谓予八极游方宽。局促一卷隘不陋,三竺遥连二障开。越烟吴月纷崔嵬,招携猿鹤赏不竭。望中忽出轩辕台。银铺海色接香雾,云涌仙起凌蓬莱。正逢太守划长啸(新安守曹公冠五),扫径揖客言奇哉。诗题索向日边篆。不容只字留莓苔。此时逸兴浩何似,此际褰裳欲飞去。不道还期黄檗踪,敬亭又伴孤云住。(黄檗禅师古道场,留凡上下十余载)敬亭之磴何欹,下拂双塔兮上出千林,忽乘石华舟,又上青云梯,长笑谢上公,恕俱我不。竭来游倦思稍憩,有友长千许禅寄(勤上公),实公唯公。金地珠林总等闲,一枝寥寂真予计。漫问枝徒何处长,漫疑枝向何方曳。雨掩门庭独鸟啼,风回几席流香细。谢客欲尽难为情,客来妙不惊逢迎。泼墨几度染茶,挥尘未厌摇花英。花英茶颜向霁,浮图矗映花台起。或访青溪问旧居,或寻古寺临高垒。社就先教种夏莲,解成乍可邻秋水。佛从来属雅人,蒲团端合酬知己。昨夜飘摇梦上京,鸽铃遥接雁行鸣。故人书札偏生细,北去南风曹宝及。蚤劝行。噫吁嘻,人非麋鹿不轻,缥缈宕落真生平。生平不解别离苦,劳劳亭上听秋声。神已游于泰华,又何五台二室之峥嵘,顺江淮以遵途越大河之遐征,寻远游以成赋,将广志于八。为君好订他年约,留取江城证此盟。
    (十)东南一气撼青至,秀结崔嵬插海门,逼翰逼空难着力,放怀放癖始能言。何烦下喝波涛住,不语沉呤卷漫存。消受此回行脚处,河山小草绘天根。春日张谐石.姚纶加.潘扆臣.何以三,招予登金山寺。是日波恬浪静,诸君索诗为首唱。天连水势水边云,时有孤云宿此亭。谁料圣君留墨后,还容野鹤驻青溟。高低嫩绿点苍窟,出没烟岚展素屏。玉带至今风尚在,山灵几结芳馨。拿御书留云亭唱和。双峰顶上一身下,莺啭江流云里长。细草滑筇淙影乱,桃花入眼称心忙。焦山略与金山异,石磴何如云磴香。转壑逢僧归路晚,山厨野味足诗肠。焦山双峰顶下云声庵后寻天然堂,遣上人以野菜麦饭作供,书壁留赠。
    (十一)春至正逢好人日,且呵冻研赋新诗。病夫岂是药能饵,傲骨全凭气养之,抖擞精神随物化,放开心力未为迟。平生有志不须叹,教付秋风绝所思。长安人日遗怀。
    (十二)向来孤峻有门庭,菜熟香飘编界馨。岂似而今从浩浩,大家聚首乐羴腥。明明头角微龙种,赫赫皮毛类形。匀气渐深难可并,并物希为贵自叮咛。吾门太过必当衷,有志缁流抱道垂,假如鲲鹏齐展翼,乌天黑地怪阿谁。三家却许也经馆,善司祠难造大悲。理合输赢随分段。也如牛首胜乌骓。诸友人向予何不开堂住世,书此简之。
    (十三)性天轰彻海门雷,涛卷天山耳畔来。话到其间神蚤快,谁云卧稳不悠哉。人非人等常听法,情与无情各证杯。此地相逢权赠别,归期重订莫徘徊。(南海宝山其辉禅师来同客津门,谈及海山之胜,公人京请旨归此。余将欲一叶偏舟礼大悲矣。先以此赠禅师者,他日不为生客。)  钤印:冰雪悟前身、苦瓜和尚臣僧元济、清湘石涛、老济

    蔡叔子跋:苦瓜山水所见莫若此最,而诗古澹,更可人也。虽月炼年之骚人韵客见之未免醉心矣。着雍敦祥之初秋,书于小蘧庐壄许?。钤印:蔡叔子
    徐邦达跋:右石涛上人书画合壁卷前后非为一人所作。前幅山水在罗纹纸上,为溪南老友吴兼山属,未识年月,惟已用若极之名,钤印则为零丁老人,故知必为居扬州后晚笔。画意丰茂可观,后幅尺度较高,用洒金笺呈小行楷书“清湘元济石涛和尚稿,津门道上书”一行,其后则录在京津及住金陵时所作各诗,末款题云:南海宝山具辉禅师来同客津门。知应在康熙廿九年庚午,至卅一年癸酉间。上人己四十九至五十二岁矣。书画都可赏爱,而书尤佳。惟从种种迹像察之原非一卷,而为后世人合装之耳。手头乏一切可查之借,无能详考,而携观者即日急须取,遂率题此为报。一九九六年三月三日东海徐邦达识。钤印:徐邦达印、李庵
    《诗书画联璧卷》,为前画后书合装。画是专门为吴兼山作的,纵28.5厘米,横75厘米。书则为自书诗稿,金笺纸,纵31厘米,横303.5厘米,堪称巨迹,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其一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研究石涛的人生、艺术与思想行迹中,有其它作品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中,依山面水画院落一座,四周树木葱茏。院中正屋两层,楼上一人倚窗独坐,面向湖似在观赏景色,水边草际,有双鹤觅食,一低一昂。昂者回首,似与主人遥相对望。与此图相仿佛还有另一幅,是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石涛《双清阁图》。两图比较,构图布局基本相同,院落结构大体相仿。特别是其中院墙门厅,都是石砌台基和阶梯、主屋亦都是两层建筑,主人也都楼上倚窗(倚栏)而坐。所不同者,《双清阁图》是采用中距离取景,故前面水边看到有亭子和石头土坡,没有画鹤;而此图似乎是有意把院落镜头拉近,故所见建筑物更多,虽然不见亭子,但有青松代替,和清晰地表现出双鹤。《双清阁图》是石涛为吴蓼汀画的。据图后同时人题跋,吴是安徽丰南人,后来移居扬州,于平山堂建双清阁,藏其父所遗图书。
    自书诗共计有二十八首,是他1693年从北京归扬州途次天津时所书。之所以这个时候将自己的旧稿、新作用长卷写下来,一是为破解旅途中的寂寞,二是为表明自己的心迹,三是纪录自己的行程交游。
    首先他书写的是《庚申八月秦淮一枝静居即事七首》。这七首诗,石涛反复书写过多遍,是他经过长时间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在南京安静定居下来表明心志的宣言。但是自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至南京诏见石涛之后,他的这个宣言被打破了。在北京南归途中,他首先把这七首诗回忆起,有返回初衷之意。
    方浚颐的《梦园书画录》著录了一件石涛的《丹荔图》上,题有“客广陵平山道上见驾记事二首”七律。由于石涛出身于明代皇室宗族,在人们心目中都把他看作明代遗民。所以这两首律诗在学术界非常被关注。有人说石涛两次见驾,还写了非常“肉麻”的见驾诗,这是“变节”行为,人品有问题。有的人则“人品即画品”而推论他的画也不怎么样。并否定其艺术成就。有的人则出于对他的艺术喜爱,为维护其遗民形象,考证出《丹荔图》为伪作,全盘否认石涛曾经康熙皇帝。不管何种说法,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固有看法去要求古人和设想古人。
    此卷诗稿中,共录有四首见驾诗。其中七言绝句两首,七言律两首。七律并非《梦园书画录》著录的那两首,这四首诗,无论在表达自己欣喜和惶恐的心情,还是对当今皇上的颂赞,比起《梦园书画录》记载的那两首诗来,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臣僧结舌口忙忙”,“那知尊贵语前迷”,石涛第一次见驾。的确表现得有些失态。“始信枝栖未易栖”,可见这一次见驾对他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此卷中所书《诸友人问予何不开堂往世,书此简之》诗,表达了他对明亡清盛的一种客观分析,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对历史的认识,所不同者,把那个已逝的王朝看成是“吾门”而已。作为一介平民艺术家,他的陛见,入京某取生活和发展,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是无可指责的。
    此卷中又有《送孙予立先生还朝兼呈施愚山高院怀两学士》诗。按“愚山”即施闰章的号,顺治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病逝。此诗应当作于施闰章应召赴翰林院任职之时。这里重新书写,是怀念故友。

 

            
               双清阁图  故宫博物院藏

 

            
             费氏先茔图卷  纸本设色 1702年作   高29厘米长110厘米   法国巴黎集美博物馆藏
    《费氏先茔图卷》,作于康熙四十一年,石涛时年六十一岁,定居扬州。此图是石涛应友人费密之请托所作,费字此度,祖籍四川成都新繁县,为避战乱而移居扬州近五十年。他请石涛为其画一幅朝思暮想的故乡之祖先茔墓图,并承诺为石涛画一幅示意草图供作画参考,不料仅数月后费密遂病逝。其子携父生前所绘草图来拜见石涛,请画一图以了却费密生前的遗愿。石涛遂精心画了此幅《费氏先茔图》。费密之子苇桧后携此图至成都先祖茔墓,临离开扬州时还遍邀费密生前众多的亲朋好友为之题跋。

 

            
               仿倪瓒秋山幽居图  壬午(1702年)作    (1097.6万元,2010年6月北京保利

    题识:诗情画法两无心,松竹萧疏意自深。兴到图成秋思远,人间又道似云林。壬午五月,清湘老人济大涤草堂。钤印:清湘老人、膏肓子济、赞之十世孙阿长
    《秋山幽居图》画秋景山水,作画于壬午年(1702),石涛时年72岁。图中近景处山石叠加,松竹萧疏;中景处高山耸峙,山脚处有幽居的茅亭;远景为云山,烟云变幻。笔法清淡,墨色浓淡相掺,据左上画家题跋,系仿元代倪瓒。此作为张大千旧藏。

 

              
             看松露滴身  水墨纸本 1702年作
    题识:欲破君家砚,老夫不敢当。矫龙余墨澥,吼瀑接书庄。衣露非常湿,擎云久变苍。有时连石醉,无意补天荒,调远何如野,松流不计香。年年倾耳达,摠不老诗狂。时壬午孟冬写得看松露滴身。清湘阿长。钤印:梦董生、零丁老人、清湘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此幅1702年所作,系写杜甫《东屯北崦》颈联“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诗意。石涛似乎对以画笔表现杜甫诗意极有会心,也似极有所成。其作中多见,如《杜甫诗意图八开册》、《独树老夫家》等,他似乎又极为偏爱松,两岸故宫及南京、沈阳等地博物馆藏石涛作品,如《种松图》、《细雨虬松图》、《松窗读易图》等。不过,写杜诗诗意又以松之题材的,恐怕此幅是仅见的。
    据考,石涛画的松树,得法于黄山,大致有两种画法:其一,是平坡之松,松干多挺直,松针较宽,短促出笔略带圆弧形,六七笔成一组,具自然生态之趣;其二,悬崖高山之松,松干多以斜出取势,盘曲瘦硬,松针细长刚劲,用墨干而浓,给人以苍劲畸形之感,多得益于黄山。此幅所绘,则正在二者之间,其妙也正兼二者之长。

 

            
               细笔山水册  册页 (十开) 壬午(1702年)作
    石涛和尚天才横溢,书画诗文皆目空古今,为一代绝艺。画则山水、人物、花卉、兰竹,乃至飞禽走兽,无一不工亦无一不精。山水则粗细咸宜,水墨与青绿皆妙入化工。当时即受王原祁等推重,后世倾慕者尤多,影响数百年至今不衰。此册以渴笔写景,或仰取山势,或俯摭江河,或写竹里高城,或写陡壁泉瀑,或作秋涧暮霭,或作歇雨山村。尺幅虽小而气象阔大,或悠远,或深邃,或险峻,命意构思,皆能于奇变中寓平正,与怪诞欺世者不可同日语。笔墨虽枯而腴,虽淡而厚,轻松任意,心手两畅,是格韵俱佳的精作。壬午为康熙四十一年,石涛六十一岁,正是定居扬州,专心画事,艺术大成之时。

 

              
         山水  立轴 乙酉(1705年)作                     松鹤隐居图  立轴

 

               
             奇峰怪石图  手卷 1706年作
    题识:一峰十载犹难尽,烂石堆云发深省。学澥文渊总不知,至今但道衣衫冷。丙戌冬十二月,雪中呵冻写于耕心草堂。大涤子石涛。

    艺兰斋收藏的《奇峰怪石图》长243厘米、宽32厘米,是一幅石涛晚年所作山水手卷,画面风格的奇特和现代令众多名家赞叹,与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工一写,被喻为石涛“山水双璧”。

    画面上乱山嶙峋,黑色的墨汁勾勒的线条或密或疏跃动于纸面上,造就千奇百怪的大石,密布于画面之上。粗砺的大石形态各异,带着力量,带着威严,像怒吼的雄狮,又似翻滚的乌云,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但是就在乱石逼仄之间,一间小书斋内一个人正独自静静地读书,似乎与周围的怪石群迥然不相联系,给翻滚着似乎要沸腾了的画势又增添了沉静和悠远的气息。

    这幅石涛的作品风格十分奇特,线条笔触充满了现代感,整个画面带给人一种强有力的冲击。这绝非一幅应酬之作,应是晚年石涛一种心境的自我抒发。从题识来看,这幅画作于1706年,是石涛过世的前一年。前一年,石涛曾在其他画作的题跋中感叹过人生已老,体力不支。在人生的最后,免不了前尘往事泛上心头。或许这幅奇特山水也抒写了石涛对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的感慨。

    《奇峰怪石图》的奇特风格折服了此后得睹此画的众多名家。晚清吴昌硕的引首题写了“生龙活虎”四个大字。吴昌硕赞叹此画甚奇“见石涛画多矣,从未有奇特如此者。少陵诗云:‘天惊地怪见落笔’,洵不欺也。”而收藏大家章紫伯则多次在鉴赏此画后留下题跋。他称初次展阅此画“骇目惊心,令人有不可逼视之势,以为大涤子无上妙品”,其后,他又在题跋中写道“石师此卷,从面壁后得来,纯乎化境,是诗是画,一片灵机,信手拈成,为妙谛”。民初著名画家陆恢也在题跋中称此画“曲尽天生之态”“与造物者游”。在文物鉴赏界的徐邦达先生在《奇峰怪石图》留下了两条题跋对此画大加赞誉,并肯定其为石涛晚年真迹。其一写道:“清湘老人画愈至晚,愈更排奡恣肆,奇态百出。如此卷,笔墨干湿,变幻无穷,结构迫塞满幅而未见其平实闷郁。无怪王麓台称谓当时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岂溢誉哉!丙戌为康熙四十五年,清湘年六十五岁,至次岁即仙逝矣。东海徐邦达观因题。”其二则道“老涛生平旧有数说,近自李麟虬峰集中考订确定,其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壬午,卒于清康熙四十五年丁亥。于是众鲜异辞。此卷正其晚岁真迹无疑,识考题之。邦达又书。”

    从其画后题跋大概可以看出此画曾经宋葆淳鉴赏,莫远湖收藏后于1846年转归章紫伯,至1864年此画一直在章紫伯手中收藏。从陆恢的题跋中可以看出此画在1911年已归苏州沈雪庐。也是在这一年,吴昌硕曾赏鉴此画并为之题写了引首“生龙活虎”四个大字。陈半丁在1931年为此画题写了签条“清湘老人奇峰怪石图”,1937年在此图留下题跋。

 

    
 策杖觅句图  丙戌(1706年)作       山水  立轴 丙戌(1706年)作            拟黄鹤山樵山水  丁亥(1707年)作

 


 空山新雨  手卷 设色纸本 丙戌(1706年)作

 


 苏仙赤璧游  手卷 设色纸本

 


 竹西之图  手卷 设色纸本  (1120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此作品未属年款,但从画风和题诗推测应为石涛第二次居扬州时期的作品,当在51岁至67岁之间,属晚年作品。《竹西之图》描绘扬州景色,典出南宋词人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冬日,滞留北京三年之久的石涛回到阔别已久的扬州,筑室小秦淮河畔,开始以职业画家的身份,定居终老。他多数作品及不少重要创作,几乎都产生于扬州。《竹西之图》即是其中一幅。此图从扬州新老城墙画起,以极为轻松活泼的笔墨,描绘那十里烟笼,楼阁高耸,村舍罗列的小秦淮河两岸景色。城墙脚下,画桥通处,隐现于云蒸雾笼中的屋宇之间,可能就有石涛的大涤草堂。蜿蜒屈折,载着轻舟彩舫的小秦淮河悄无声息地伸向远方,消失在烟树凄迷云天空阔处。更远处,青山数抹,不见际涯。石涛作画,千变万化,法无定则。既不囿于古法,又不囿于今法、我法。他善于粗,亦善于细;即善于浓,亦善于淡;即善于湿,又善于渴……此图即用渴用淡,然渴有湿意,淡有浓味,将雕梁翠幕一派繁华皆隐于一片空蒙的烟云之中。以虚寓实,将市井庸琐之景一变而为自然清樾之境,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其运思之巧,笔墨之妙,足以“睥睨古今,横溢矩矱”,岂仅王麓台所云“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而已。此图后有石涛自书《广陵竹枝词》十二首,从其诗其画,可知石涛对扬州熟悉的程度,惟其熟悉、热爱,始能有此诗情画境,可见此画当作于定居扬州之后。而诗跋之小楷亦圆厚拙重,已是晚年笔法,其所用号及“大本堂”等印,亦皆晚年之一证。

 

      清代人物画欣赏
      自写种松小像  戊午(1678年)作

 

            
             罗汉图  镜片

 

      
       莲社图  纸本水墨
    题识:1.湘源石涛济道人敬画。2.画画外无道,画全则道全。千能万变环转,定始于画归于画也。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自立矣。然则尽我所有,法无居焉。法乃出世之人立之也。乙酉,清湘阿长,大涤堂下。钤印:清湘济、苦瓜和尚、苦瓜和尚(三次)、清湘石涛
    后纸:1.洪正治跋:余与石涛大士卅十载心交,吟诗论艺,畅饮抒怀。大士不忘夙昔,赠余早年白莲社卷以济粥衣之贫。此卷为大士所绘之佳构,奉为心爱之物。赠余后于乙酉(1705年)之冬补跋数语。大士所制莲社卷,尊者神采飞动,天趣纵横,笔力高古,意境奇绝。肖物之妙,无不各极其致。李龙眠画余未及见,故不欲臆断。然此作出神入化真神品,非时流所能企及。是图入手既作奇山怪石之状,高僧名士悠然自在,诸僧连翩,袈裟披拂,授经诵佛;名士神采各异,僮仆随态。卷尽处忽作危崖峭壁,截然而止,如文章家力争起结,中幅平铺直叙,化为神奇。真可谓:原济妙手天下无,素纸写出白莲图。飘扬天趣入三昧,点染意象争锱铢。谛观此图非等闲,虚堂观处神骨爽。如入寿张之境,履公艺之庭。妙哉,技至此极矣。康熙丙戌(1706年)二月,陔华洪正治敬识。钤印:陔华、正治。
    2.
吴翊凤(1742-1819)跋:大涤子精于绘事,善山水,细笔人物,难于一见。偶一展观,恍若身履其境。云山奇境,高僧名士,历历在指。不得颖中三味,何能入此之神妙也耶?此白莲图虽法李龙眠,而雅澹之致似觉胜之,不可不宝。东晋慧远法师于庐山东林寺白莲池边结社,弥陀净土法门慧远法师、陆修静、墨顺法师、宗少文闲步林间。普济大师讲经,道敬、雷仲伦、墨洗听经。周道祖、昔昙常于普贤像前捧经颂佛。驮耶舍、跋罗陀、刘仲思、张秀硕、惠永、惠持、惠睿研经白莲池畔,虎溪水边,张莱民溪边浣足。高僧名士壹拾玖人,僮仆十余人,姿态各异,神情迥然。予尝供之案前展玩数十遍,终不能尽其万一,真神品物也。己未(1799年)新秋,秀生三兄出示此卷。留案展玩半月,因好所见题识。枚庵吴翊凤。钤印:吴翊凤印、枚庵
    3.
黄锡蕃(1761-1851)跋:图中奇景天下稀,把玩竟日乃忘归。中有神光发奇字,绿苹齐叶白芷生。相与叹赏原济笔,时对此图双眼明。秀生三兄示莲社卷,题数句以志欣赏。道光丁亥(1827年),黄锡蕃敬题。钤印:黄锡蕃印、椒升
    引首:清湘莲社图。郑堂江藩。钤印:江藩之印

    石涛擅山水、花卉,也擅人物。他的人物画,一类如《自写种松小像》、《睡牛图》等,造型古拙,形象生动,线条圆润自如,受明末画家丁云鹏影响而自成面貌,造诣很高。另一类如《松柯罗汉图》、《钟馗图》、《观音图》等,笔墨可观,但画得较粗简飘逸。而真正能体现他人物画水平和成就的,倒是他青年时期的两幅工笔人物,一为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十六应真图》卷,一为《莲社图》卷。
    《莲社图》画的是晋代高僧惠远等在庐山白莲池畔结社参禅的故事。与《十六应真图》相比,人物占的位置和比重更突出,对面目、服饰的细节描写更具体,也就更生动传神,线描同样瘦挺缜密,但更圆熟。山石的画法,也显得老到而有力度,烘染更大胆湿润,凸现了人物在画中的地位,使之与周围的环境融洽。其成熟程度和艺术水平,应在《十六应真图》之上。

    《莲社图》的款识,前后共有二处,一为画成时的落款,“湘源石涛济道人敬画”题在卷首右下方。一为乙酉年(1705)重题的长跋,书自己的画语。从款字的笔法及字号的用法上可看出二题并非出于同时。前一题的书法,与所见到的石涛三十岁前后楷中兼行,舒撇展捺的一种书体极相似。石涛所称的“湘源”,即湘江之源—广西,这是他的祖籍。他的一方印章“赞之十世孙”正是为怀念那位袭封于广西的高祖靖江王朱赞仪而刻,显赫的出身成了他永远的记忆。这种落款形式在石涛的早中年作品,如故宫博物院所藏他庚申种秋画的《山水图册》、上海博物馆藏的辛酉七夕所画《山水花卉》册中都偶能一见。不过在石涛的晚年,“湘源”被改成了“清湘”,成了人们习见的石涛字号,“湘源”反不为大家所熟知了。

 


 十六应真图  1667年作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十六应真图》画佛教故事,作于康熙丁未,石涛二十八岁时,本幅有友人梅清的题识。人物须眉生动,相貌古朴;衣纹用铁线,瘦劲圆转,流丽遒婉;僧服图案用密线细描,不厌其烦而疏密有致。据画上梅清的题跋,石涛用了约一年的时间方才完成此卷,不仅是他本人人物画中的精品,亦是中国历代人物画中的精品。

 


 五百罗汉图  四屏 1666年作   成交价:6670万元人民币

    款识:丙午善果月之子济山僧石涛敬写。  钤印:原济(白文)、石涛(朱文)

    题跋:南庵先生所藏石涛大师早年白描《罗汉图》四屏,神采飞动,天趣纵横,笔痕墨迹变化殆尽。此图供之案头展玩,终不释手,全图人物、树石造型精妍,为不可多得之神品。道光丙申石云山人吴荣光敬题。

    石涛所绘《五百罗汉图》四屏(存四屏),是根据五百罗汉的传说,参照北宋李公麟《五百罗汉图》和秦观《五百罗汉图记》内容绘制而成,李本《五百罗汉图》成为影响后世追摹的母本。

    1)《《竹林致琛》图:石本《五百罗汉图》绘罗汉五人,甲士一人,跪拜海神一人。三位罗汉盘坐于竹林之前、怪石之中,竹林上方有祥云缭绕;两位罗汉并肩站立接受海神跪拜献宝,甲士在一旁侍立;海神身着铠甲,双膝跪拜,双手托盘,盘中安放珊瑚一枚,向罗汉们献宝。此幅绘画表现手法,竹石皴法以渴笔勾勒为主,既清瘦又高古,坡石的脉纹勾勒奇古。既有李公麟游丝之法,也有周季常烘染之痕迹,最主要还是石涛自家手法为主,随心所欲。点苔之笔皆以中锋完成,地花地草,错落有致。人物的线条舒展,神态各异,师古李公麟笔法淋漓尽致,水平远高于明朝一代人物画家。服饰勾画的细致入微,不厌其烦,罗汉的袈裟、甲士、海神的铠甲,都是明朝特有的制式,有别于周季常《五百罗汉图》服饰。

    2)《观舍利光》图:石本《五百罗汉图》绘罗汉五人,或盘坐、或站立,眼望天空;三缕舍利光从天而降,未变成罗汉的蝙蝠精三只,乘舍利光徐徐而至,相传五百罗汉的前身是五百蝙蝠。此幅绘画表现手法,树石皴法以渴笔仍以勾勒为主,背景加以大面积烘染,枯树与怪石更加诡异。人物线条古朴,面部神态刻画的精益求精。三缕舍利光,潇洒奔放,蝙蝠精鬼魅迷离。点苔之笔仍以中锋完成,地花地草,较之上幅更繁密。

    3)《松下课经》图:此幅绘罗汉七人,其中五罗汉或站立、或盘坐课经,两罗汉捧经走来,非常的细微描绘罗汉们虔诚课经场面。此幅绘画笔法更加豪气,渴笔勾勒更放纵,坡石脉纹尤强。渴笔勾罗汉松自下扭曲而上,松树针叶以湿笔焦墨极为精细的描绘,虬松怪树充满整幅画面。平坡面积减少,罗汉们似乎置身于山谷之中,中锋点苔略加粉饰。罗汉的面部、服饰、描绘手法,与大都会《十六阿罗汉应真图》卷相像;另外,罗汉松的画法、造型,与石涛《采药图》如出一辙。

    4)《论经悟道》图:此幅绘罗汉六人,四罗汉盘坐论经;两罗汉站立,其中一罗汉向罗汉尊者介绍一出家人;此出家人身着百衲衣,双手合十,谦卑地聆听指引。此出家人头上方右侧,长方形黑框内自上而下书写“阿长自像”,这一幅就是早期的、存世仅三幅的石涛自画像之一。因此,这幅画读到这里才到高峰,更加显示出石涛绘画技法之高超,几百年来无出其右者。此幅绘画笔法上稍加变化,在渴笔勾勒基础上,背景巨石用干笔勾描,皴擦手法为自家面貌;人物画法也出现变化,尤其是自画像部分基本写实,骨骼、皮肤肌理也到位,在西洋画师到来之前,石涛表现技法当属第一了。中锋点苔玄妙,给人以置身仙界之中的感觉。罗汉的面部特征、服饰,枯木地柏的纹理、根部特征、树颉,与大都会《十六阿罗汉应真图》卷极似。

    这是一件石涛早年的绘画作品,丙午年24岁所绘。在此期间,石涛还创作了《十六阿罗汉应真图》卷(丁未1667年,大都会博物馆藏),时年25岁,好友梅清题跋,介绍了石涛历时一年时间完成此卷。私人藏《五百罗汉图》册100幅,从有年款的“丁未1667年、己酉1669年、庚戌1670年、壬子1672年”开看,石涛时年25岁--30岁、历时六年完成。《莲社图》等。这几幅作品从绘画风格、笔法、技巧、烘染,都可视为“宣城风格”,此时的石涛虔心修佛,淡薄遁世,心如止水,自然在绘画时表现的一丝不苟,所以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佳作。这几件作品的共同之处是石法、树法均为渴笔勾勒,人物面貌殊途同归。绘画技法上,远师李公麟,近师丁云鹏。石涛少年时就极为反叛,顺治十四年(1657)在画于西湖冷泉的山水上题:“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云‘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大笑曰:我自用我法”。因此,石涛在绘《五百罗汉图》四屏时,其张狂的笔法,悖乎常理的构图,大胆的自画像表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绘画语言上受梅清的影响,就艺术水准方面来评判,在石涛艺术生命里属巅峰之作。而《五百罗汉图》四屏,尤为难得的是含有石涛自画像,是研究石涛艺术的不可逾越的瑰宝。依据款识时间及绘画内容判断,《十六阿罗汉应真图》卷、《五百罗汉图》100图册页、《莲社图》卷的人物面目、服饰、神态,树木、山石的画法,都是以《五百罗汉图》四屏为参照的,应为以上三本的祖本,具有开宗之意义。

    《五百罗汉图》四屏,是石涛大师极早期作品,尤以释道人物画为其惊世之作,殚精竭虑之作。既有追摹李公麟古意,又有自己的“我自用我法”,创作难度耗时费力,自此之后无人能为。这是一件石涛扛鼎之作,堪称自明清以降到如今人物画的典范。

 

             
        松下高士  立轴 水墨纸本

 

            
             桐荫高士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百尺梧桐半亩阴,枝枝叶叶有秋心。何年脱骨乘鸾凤,月下飞来听素琴。友人以宋麻布帘纸属写桐阴高士,大涤子极。钤识:赞之十世孙阿长(朱)、靖江后人(白)
    “阿长”是石涛早年在南明宫中的小名,石涛在大涤堂建成之后(1697),始用“赞之十世孙阿长”印,并时以“阿长”之名落款,如“大涤子阿长”、“清湘老人阿长”、“清湘陈人阿长”、“清湘遗人阿长”、“零丁老人阿长”、“朽弟阿长”等。
    《桐荫高士图》属于石涛晚期作品,在留有石涛画作的特色之外,也展现了他晚期绘画的一种特殊样貌:笔墨臻至老境,造型的严谨却更胜中期。《桐荫高士图》无年款,题诗平实清丽,是石涛一贯的诗风。诗后短跋提示了这件作品是石涛应友人之嘱而画的,友人以宋麻布帘纸见赠而嘱,石涛应而细心为制,因此与他晚年一些较为恣肆率意的小品
面貌有很大的不同。或者是因为这张画友人求去之后另有他用,石涛并没有在此说明。
 

          
       米芾玩石图  立轴 设色绢本                           苏小小像  设色绢本 丙寅(1686年)作

    题识:风流北宋米元章,迈往凌雪气自昂。殿上挥毫天子下,华峰在面御称扬。几回拜石端袍笏,一弄空青舞袖藏。笑杀白头人爱写,想君当日癖难忘。清湘艺人大涤子极。 钤印:瞎尊者、赞之十世孙阿长、头白依然不识字

 

             
             对牛弹琴图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构图奇险,笔墨老到,意境突出,是石涛人物画杰作。“对牛弹琴”一词本是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但此图通过作者自题“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等诗句,反映出作者难遇知音,而只能寄托于“牛声一呼真妙解”,反映了作者孤独落寞的心境。

 


 醴浦遗佩卷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王孙芳草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691年作
    引首:王孙芳草。乙酉十一月颐园老前辈属题。馆侍张锦芳。钤印:张锦芳、药堂
    题识: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是日也,春去未远,夏来方新,捥良笔,拂精研,默李青莲诗一断于此卷后,以奉慎翁先生。不知多有赘墨否,其清政之为荷。辛未清湘元济石涛。  钤印:老涛、四百峰中箬笠翁图书、支下人
    此卷《墨兰图》作于康熙辛未(1691),为石涛中晚期佳作。手卷描绘了依石生长的数丛兰草以及一支初生新竹,石涛可以说是于挥毫之间自抒胸臆,落墨爽利峻迈,运笔淋漓清润,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可由此窥知一二。长卷构图之中,兰、石、竹的铺排错落成趣,张弛有度。在用墨上可谓浓淡相宜,线条苍劲富有隶意,符合石涛之书风,显示出极高的笔墨造诣。在苔点的表现上尤不拘成法,虚实相生,繁而不乱,强调空间表现,同时又不乏笔墨意趣。卷尾录李太白诗句,行草中加以隶书笔意,结体奇崛,章法密丽中透出疏朗、素雅中不乏俊逸,石涛的此种书风,对其后以扬州八怪为典型的清中期书画有直接影响。纵览全卷,书风与画风相统一,以写代画,清逸古雅,正体现元代以来“书画同源”的文人画审美追求,实为石涛墨笔兰竹之佳作。

 

         [转载]清初四僧 <wbr>石涛作品欣赏
     梅  水墨纸本                                             兰竹图  立轴

 

            
               瑞兰图轴  立轴 设色纸本 1699年作
    款识:真州吴子文野之清越草堂,今年己卯二月尊堂五十寿时,幽兰盛开丛中,多并头,中间一茎产双并双花烦四朵。吴子藉以奉母,至夏五月复产一枝,台高三寸许,花开八朵。俯三仰五,其色如玉。碧者三、白者二、黄者三焉。远近观者如堵,此世罕之见者也。氤氲满室,非寻常可比,吴子买舟至广陵出旧宣小幅,请绘其图。今以管仲姬笔意写此,并索诸同人各赋诗章兴瑞草,争先再祝堂上,俟补八博闻,亦一段嘉话云。清湘老人济大涤堂下。钤印:痴绝(朱)、前有龙眠济(白)、清湘石涛(白)

 

            
             兰竹当风  立轴 纸本
    款识:风稍谡谡扫重阴,独抱虚怀肯入林。鸣凤不来朱实少,却教黄斗搅春心。清湘大涤子。
    石涛天性颖悟,能把握住世间变动的法则,借用为绘画创作的法则。他认为宇宙是由无生一,由一生多,由多复归于一。而他的画风与他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因此画面上表现的多是一片虚无缥缈,不着色相的格调。作画是在借天地万物之形质来写自己的感情,抒发胸中的意兴。石涛重主观感情的表现,平生又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便用笔墨表现出来。画面上无论画题、画境、笔墨,都是简放自然,趣味无穷。他有时喜画荒山枯树,茂草乱流,有一种荒凉寂寞之感。有时又画一些兰竹,诠释着自己的拳拳深情。

 

                      
               兰竹图  纸本墨笔  石涛·王原祁                   梅竹双清  水墨纸本 1700年作

 

              
             新篁脱粉  立轴 水墨纸本

    题识:新篁脱粉。为惟老道翁写意。小乘客。钤印:原济、石涛

    墨竹自宋文同、苏轼而后,经元代赵孟俯、吴仲圭、柯九思、倪云林的实践与提倡,至明清而蔚为大观。凡文人而好笔墨者,大多能画几笔兰竹,或抒性灵,或泄郁积,或消遣解闷,或友朋酬赠。五百年间,除王绂、夏昶之外,真正以画竹名世的并不太多。文征明作山水之馀,间一涉笔,潇洒严谨,继赵松雪复自开生面,然不能作大幅成林之竹,是其之短;归昌世、冯起震、戴明说诸家专攻墨竹,大都继吴、柯馀绪,尚未进大家门庭;扬州郑板桥,以画竹得盛名,颇爽利而尚乏逸韵,知简约而稍欠变化。总不如石涛和尚以天纵之才,草草涉笔,四时朝暮,阴晴雨雪,或简或繁,或荣或枯,写竹之态,竹之趣,既传竹之神,亦表己之意。故能有情有韵有势有气,淋漓奇古之中一片生意一片化机,逸宕之中神情傲岸气格自超。

    此图写风摇琅麦蛲逊郏慌ǖ靡耍伺紊椋皇萍刃海馊匆蒎矗槐仕渚⒗诖嬖探澹莶萆姹识耷钼旁稀6林梢韵爰淙谥沤裰αΣ痪幸环ㄎ薹ǘāF湟帐跞の叮倌暧绦隆

 

              
        菊石图  立轴                                                         幽 兰  立轴

 

              
             墨 菊  立轴 水墨纸本 1682年作

    题识:名园佳种叶,香云拥几人。篱下能相共,日烘花头涨。风过花偏动,陈雅宴筝琶。不惜朱弦美,终日新花供。况有清香送诸豪客诸群。纵尽喜花枝,好下金卮捧。酩酊也爱花,真比千金重。花,调寄千秋岁。壬戌仲秋之望,清湘石涛元济阿长。钤印:清湘石涛、瞎尊者
    石涛博采众长,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从自然中吸取创作源泉,以真切的感受,描写花草生动奇异之态。此图以水墨写意画法作菊花,枯湿浓淡兼施并用,运笔灵活,细笔勾勒菊瓣,笔简墨淡。行笔爽利峻拔,用墨淋漓简练,浓淡相兼。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达菊花耐寒高洁的品性。笔情恣肆,淋漓洒脱,配以诗文题跋,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

 

              
             墨 菊  立轴 水墨纸本
    题识:昔人作画,善用误墨,误者无心,所谓天然也。生烟啮叶,似菊非菊,以为悮不可,以为不悮又不可,请着一解。清湘大涤子济并识。钤印:头白依然不识字、清湘石涛
    此轴写墨菊二枝,傲然有出世之姿,虽简约,然墨汁淋漓,沉酣苍郁,纵而能敛,自是大家气象。忘物忘我,无法而法,是高人作画的境界,也是石涛的夫子自道。本幅有“黄氏砚旅”之藏印,砚旅名又,字燕思,砚旅其别号。歙县人,寓居江都。性喜聚书,与石涛、八大山人友善,石涛曾多次为其作画,著名者为《黄砚旅闽游诗意》册三十二开。

 

                     
             三友图  立轴纸本                              牡丹图  立轴

 

              
             竹菊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706年作(750.4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题识:不放秋光好,如何及晚寒。自君同月醉,犹耐隔墙看。月下仙人掌,风开承露盘。不知忙底事,忽意且簪冠。莫说今秋蚤,风光或让春。冷香酸不去,故占案头新。且酌还且笑,可思亦可猜。渊明何处去,不待此风来。是花有出处,为此不知秋。色变池边墨,花疏上钩(?)。霜怜头上信,风断过来分。石屑叨知己,寒山独抱君。爱玉非为澹,寻篱不是村。已消轩冕气,犹傲野夫尊。九九不知菊,一一便同梅。看醉还蒙醒,零丁逐个陪。不惹一分尘,欲托三生侧。欲却世间金,可惜霜前色。鞠是三秋眼,人非太古心。要知风洁处,此调孰堪深。清湘一枝石道人冬日写花十首,书为十萸帖于大本堂中。钤印:头白依然不识字、小乘客、得一人知己无憾、清湘老人、冰雪悟前身、眼中之人吾老矣
    本图上绘竹枝二枝,以徐青藤的画法画出,折枝菊花三枝,以明代人沈周、陈道复画法画的,生动传神,为文人画家不可多得的佳作。此图是石涛晚年的画中《离骚》,是精心之作,充满玄机,是绝无仅有的“暗寓”杰作,是他一生苦苦追求的内容大集合:石涛的艺术念念在于他那难以释怀的家国之情,本幅作品中透出缠绵凄婉的“失国楚韵”(屈原之《离骚》),画中的竹、菊,像杜鹃啼血一样,虽无法去实现,但却永远地呼唤,是他那个性中具有放旷高蹈的楚辞情调。哀怨、迷离、狂放和自我珍摄构成了楚辞的精神,慑人魂魄。此处证据有三:一是大本堂,二是十萸,三是他的题款“清湘一枝石道人”。
    本幅的落款是石涛“人书俱老”时的手笔。石涛在黄山脚下的宣城居住十几年后来到金陵,命其室为“怀谢楼”。在金陵时他住在“一枝阁”,晚年定居扬州,又自号为“枝下人”。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命其斋为“大本堂”。大本堂是朱元璋在大明宫殿里的一处重要的处所名。据著名画家陈沂所画的《金陵古今图》中说“大本堂”在明故宫城内,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堂中藏有大量历代图籍,作为太子和诸弟学习的场所,是培养接班人的地方。石涛用此来暗示自己的明宗室身份,来怀念故国。据吴湖帆考证,石涛是在康熙四十年前后开始署名“清湘遗人大涤子若极大本堂”的,并有“零丁老人”(朱文)一印,这说明他在晚年内心是极其孤苦,怀旧之情不能排遣。石涛在落款中称“十萸帖”,此为一处暗示,十萸,即朱萸(十加失为朱),诗句“遍插朱萸少一人”是思念亲人的,石涛是明王室后裔,用“十”代“朱”,表明失去了的大明王朝,“十萸帖”其意思是永传后世的“法帖”,寓意深远。这里有二个涵义,一是石涛晚年对自己书法的自信,认为可传世万代,二是命名为“十萸帖”,其意为纪念“失去的朱明王朝”,也告诫后代不能忘记。他的题款“清湘一枝石道人”,此前石涛多题“清湘遗人”和“清湘道人”,其寓意是他在康熙年间“一枝”独放而又无奈的“花朵”一样,极富有诗意。
    其画菊花诗十首,世间只知道其八首,在此幅作品上多出了二首诗,其一是“是花有出处,为此不知秋。色变池边墨,花疏(画)上钩。”,其二是“不惹一分尘,欲托三生侧。欲却世间金,可惜霜前色。”石涛为何将此二首隐藏在他的八首题花诗中之第五首、第九首呢?按照诗学的分析方法,这二首诗是另有其意,前者是石涛本人的“自况诗”,后者是对现实的描绘,明代是“世间金”的时代,而清代则是“霜前色”的时代,大明王朝会取而代之的。这二首诗都是“文字狱”所捕捉的对象,所以石涛只有隐喻的办法来写此二首诗。
    石涛为何画折枝竹枝、折枝菊花?正是他“酸心如豆”内心的折射,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创造性和鲜明个性的画家之一。他一生都在怀旧,难忘家国的倾覆,正如他的一句诗所说的“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他最著名的《金陵怀古图册》就是怀古图的代表作,而与此图相比对,没有本图的诗文、思想深邃,前者是怀古,而此图是他一生的写照,是他艺术生命的绝唱。正如他在《秦淮忆旧图》的题跋中说:“沿溪四十九回折,搜尽秦淮六代奇。雪霁东山谁着屐,风高石壑自成诗。应怜孤老长无伴,具剩槎牙只几枝。满地落花春未了,酸心如豆耐人思。”生命中他就是这样,沿着四十九折之回溪,东山雪霁,空旷静谧,不断地去寻找,寻找过去的残花剩蕊,在把玩残花剩蕊中,“酸心如豆”,却又在如豆的酸心中执着地把玩。
    石涛上人的作品中如本图,多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不像《离骚》式的狂风大作,却像《九歌》等篇章那样,悠悠的愁怨,如洞庭湖上的烟波,似有若无,似淡实浓,渺茫而不易把捉。石涛《上元感怀》诗中有云:“院道兴灯挤不开,阿翁尤自者徘徊。不知几点穷酸泪,滴尽江南皮髓来。去日语言难再觅,流风说鬼调新裁。由他把作秧歌唱,大地皆然爆冷灰。”所谓“不知几点穷酸泪,滴尽江南皮髓来”,石涛的诗和画就浸染在这斑斑泪水之中。石涛在《题画梅竹兰》中写道:“何纷披,复绰约,韵交清,两落落,信尘外之静侣,而输素心之无怍。彼顽石何为者,巧支撑,斗潇洒,此君欣然慰倚借,而彼美人兮还媚然以相假。”此诗和图作于1706年,是他逝世前的一年。他说“此君欣然慰倚借”,他以楚辞美人香草式的传统,寄托自己的情怀。

 

               
            双清图  立轴纸本                                 竹菊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疏竹幽兰  立轴 水墨纸本 1693年作

    题识:密试如恒节,传来一叶新。意从眉宇下,先辟案头春。长醉成疏野,幽香惜自珍。若非经布置,何计得相亲。时癸酉冬日写此,清湘石道人。钤印:大涤子、四百峰中箬笠翁图书 
    石涛在五十六岁时曾经有一首题自己的画兰诗,诗中写道“十四写兰五十六”,由此可知他学画兰花的是在十几岁的事了。从他流传于世的作品看,虽然山水是大宗,但是花卉之中,兰竹的造诣,确实不同凡响。本幅《疏竹幽兰》作于癸酉,即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也就是在此年的春天,石涛结束了在北方的游程,买舟南下,于秋冬之际回到了扬州。在京城期间的康熙三十年(1691)二月,他还为努尔哈赤五代孙博尔都写墨竹,王原祁为补坡石,一时传为佳话;而与王石谷,王原祁一起切磋画艺,使他回扬州后也创作了不少得意之笔。《疏竹幽兰》即是在此背景下的兰竹题材大幅精品。

 

            
             灵台探梅图  纸本墨笔
    原济善画山水,兼工兰竹。画上自题:或言竹叶有定法,否则不类于是个“上”,枝上加以刻画而生意尽矣。……夫画竹不作节,尚有何法可拘……。点明了石涛画竹的与众不同和自有“法”可依而不必拘于陈法。

 

               
       苍松秋色  立轴                                 松竹图  水墨纸本

 

            
             松梅图  立轴 水墨纸本 丙辰(1676年)作  (134.4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题识:江村磊落相知少,老干苍虬雪未消。玉萼将开春乍晓,一生风韵见清标。丙辰写寄扆凝先生老道翁正。清湘石涛济。钤印:济山僧、清湘石涛
    石涛此图,以极生纸作,故淋漓排奡,有一挥而就的酣畅之感。因恰当运用了晕化,故墨气润泽而极尽变化,是情韵兼长的作品。丙辰为康熙十五年,石涛三十五岁,正是中年力学,画名昭著的时候。此石涛《松梅图》曾经张大千、徐伯郊收藏。

 

           
       礁石白鹅  立轴纸本                                           猫菊图  立轴纸本

 

            
             鹤寿千春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流精城阙阿母家,千树万树恒春花。蜂鬚蝶翅不能到,人间遥指疑红霞。瑶花艳体光盈座,六铢紫帔醍醐涴。五岳图中烟雾深,七真会里乾坤大。古今谁是糟邱客,前有刘伶后李白。岂知三万六千觞,酿取天泉作液。君不见昆崙万仞金芙蓉,海天一色青濛濛。泰皇汉武脚可到,楼船甲帐生寒风。又不见,武陵鸡犬非人世,流水桃花风土异。渔父重寻旧路迷,至今但有仙源记。由来业慧当生天,寸田尺宅堪求仙,翠波满酌驻光景。半醒半醉蓬莱眠。清湘大涤子。钤印:情湘老人、赞之十世孙阿长
    《鹤寿千春图》是一件汇集诗、书、画三绝的上乘佳作。康熙四十六年,石涛在一则题画跋语中提到,他曾经在京邸见过某世子宝藏的宋人绢本《八鹤图》,是珍之如拱璧的希世之物。这些鹤们飞鸣啄食时的情景,描写的非常逼真。《鹤寿千春图》,简洁、奇特的构图,除了一鹤一桃之外,不置任何衬景,既鲜明的突出了主题,又集中的冲击了观看者的视觉。大笔一挥而就,不多渲染,痛快淋漓,这正是石涛的独特风格!再看这鹤与桃,一大一小、一上一下、一俯一仰、一动一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丹顶鹤微展双翅,俯身低头,二眸凝视着下方的蟠桃,而这枚连枝带叶的桃子也似有灵通,仰面努嘴,甚至伸出双臂样的枝槎,在打招呼,如长幼之关怀,似亲人之抚爱,像友朋之倾谈,意趣盎然。画的上方,洋洋洒洒,一篇长诗,占去了三分之一的空间,在石涛数以百计的诗作当中,众体皆备,但尤擅古体歌行。这里题的诗就是一首“七古”。共有二十四句,以七字为主,中有“君不见”和“又不见”插入。用韵宽泛不拘。平、去、入随句灵活运用,自然和谐,如歌如述,声情并茂。画意未尽,由诗阐发,而读诗之时,又不能不注意到迎头盖脸的题字书法了。从视觉效果上看,它的份量当与图画平分秋色,这就是石涛书法的魅力!众所周知,他的书法出入汉魏,尤其倾慕元季高士倪云林的遒媚古劲的风致,然而由于他的性格和艺术主张的原因,便又参照了徐文长的放浪恣肆的态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疏疏密密的行间,大大小小的字体,深深浅浅的笔墨,跌跌宕宕的神态,长长短短的句式,与全图构成了一个浑融、灵动,意趣横生的统一体。总之,只有此画、此字、此诗,才能称为石涛、才能称为“三绝”!

 

            
               秋鹰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702年作

    款识:海天一奋下层层,二月潜藏八月凭,莫说乱巢无处觅,听他灵鹊报孤棱。(壬午)石涛。 钤印:大涤子、方外逍遥、耕心草堂、口得河清、乡年苦瓜、我何济之有、于今为庶为清门

 

            
               写意花卉  立轴
    题识:丹笔点秋墨写竹,无端一幅成二幅。墨宽纸短兴偏饶,烂醉霞天堪捧腹。午秋雨,余墨戏确书此。石道人。钤印:老涛

 

                
        墨 竹  立轴                     兰石图  水墨绢本             花 卉  立轴

 

            
             岁寒三友  立轴
    款识:①高岩自虚旷,幽竹亦蒙生。苔石寒依玉,风泉夜奏笙。治冠轻可着,调鼎味因名。好见青鸾尾,疏疏扫月明。翠壁连丹壑,梅花向草堂。琴书深乐岁,糜鹿自成行。迭涧流杯滑,飞云入尘香。我今随笔砚,挥洒兴偏长。丁卯首春作,清湘石涛。②翠竹如云江水春,依梅就升结庐频。岩头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映叶幽禽还自语,傍人野鹤亦能驯。应知静者忘声色,惟拂清风净绿尘。粤山僧原济再笔,题于一枝阁下。③数点临风,飘渺几枝,映水清奇,任人笑我,痴愚似得,竹梅足矣。小乘客复题一过。钤印:涛、不从门人、石涛、老涛、头白依然不识字、清湘涛、梦董生、丁老人、小乘客

 

             
             竹石图  镜心 水墨纸本
    款识:清音兰惹澄江头,门临曲岸清波柔。流声千丈绕龙湫,凄风楚雨情何求。云升树杪如轻雪,鸟下新篁似滑油。三万个,一千畴,月沉倒影墙东收。偶来把盏席其下,主人为我开层楼。麻姑指东顾,敬亭出西徂。一顷要一斗,醉墨凌沧州。思李白,忆锺繇,共成三绝谁同流,清音阁上常相酬。余旧居宣城洪江之下,有清音阁,阁多竹树,余往来于此地,快极即题壁而去,今因写竹之时,霏霏小雨,忽忆画此。清湘石涛。钤印:瞎尊者、老涛、不可一日无此君、我法

    水墨竹石图,淋漓恣肆,劲枝浓墨,而左以行书长题,跌宕高古,当为石涛精作。题中所谓清音阁在安徽宣城,石涛与施愚山、梅渊公唱和之所在。从此作之书风画格而论,当系石涛晚年之笔。墨竹,历代文人墨客喜而爱之,或工笔双钩或纵情涂抹,皆以竹为人格之象征。写竹以北宋文与可为鼻祖,至元赵子昂、柯舟丘、吴仲圭、顾定之等辈无不各擅其妙,尽极墨君之风采,至明王孟端、夏仲昭也能规模宋元,自有气格。但墨竹风韵,个性气象鲜有突破。而至清初石涛,墨竹艺术风骨突变,气象灿然,其泼墨写意而抒胸中块垒,开墨竹艺术写意风格之新风,其影响深远,至扬州八怪之板桥、晴江皆受其左右。石涛此幅墨竹的纵情恣肆有别于他的山水画之惨淡经营,在其写实基础上的浓墨重笔,方见其用情笔墨之中,放胆笔墨之外的境界。此幅左之题诗书法也石涛自家面目。石涛善书,六法精工,有颜、米之根基又另张异帜,风范自立。此题诗行书洒脱精劲,一气呵成,也可见其不落前人窠臼。纵观此幅笔势洒脱奇伟,墨法膄润丰满,题字书法潇洒恣肆,气势流畅,洋洋大篇系之于左,相得益彰,合之可称“双美”

 

     
       枯木竹石  手卷 水墨纸本

 


 梅竹图卷  纸本墨笔 1706年作

    本幅自题五言律诗,款署:“丙戌春得宋罗文纸一卷,闲书《梅花吟》六首,复写梅于后。又得五言《写梅》十首。清湘遗人若极大滌子。”钤“痴绝”朱文印、“若极”白文印、“零丁老人”朱文印。
    据款题而知,此图使用的是宋代罗文纸,作者先在纸上题诗,而后再补绘梅竹与诗文相映衬。诗文与画作的有机结合不仅增添了文人画的书卷气息,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诗文功底和精湛的书法造诣。图中所绘梅竹或细笔勾勒,或阔笔勾斫,线条于方圆结合中秀拙相生。其多样的笔法与酣畅淋漓的施墨在半生半熟的纸质上达到了湿润而不漫漶的笔墨效果,堪称石涛晚年的写意画佳作。

 

            
             梅石水仙  立轴
    石涛才气横溢,作画极敏捷,往往信手而作,笔笔生发,随宜置陈,便成佳构。此图薪篁斜出,顺势空钩作水仙,复衬以墨梅,已得俯仰顾盼之势。其后更烘托以卧石,复淋漓点苔草,白白黑黑,精神与层次遂郁郁而出。虽有疲损,但大局未碍,神气不失,仍可珍也。

 


 细笔花卉  册页(十开)
    此册画花十种,有泼墨淋漓的雨后荷花,有淡勾轻擦的水仙竹石,有枝疏花冷的墨梅,有姿娇色艳的海棠,有风神洒落的幽兰,有粗服乱头的芙蓉。笔法多样,构图各异,幅幅都有自题诗,五、六、七言不等,或绝句,或律诗,清新活泼,皆不作禅家枯寂语。书则或行或楷,洒落如其诗画。堪称三绝,的是精作。曾经清人孔广陶及近人张大千收藏,弥足珍贵。

 

            
       澄湖露华图  立轴 纸本

 

              
             墨 荷  立轴 水墨纸本 1702年作
    此图为康熙四十一年,石涛六十一岁时所作。这时,他已定居扬州,经过南北漫游,“搜尽奇峰打草稿”,又在北京广交朋友,遍读名画,画艺已臻大成。此图以皮纸泼墨,淋漓沉酣,信笔所至而天机逸出。用水渍墨,勾筋撇草,聚散离合都恰到好处,而留白则尤见匠心。其才思之敏捷,笔墨之熟练,已到了得心应手,尽任自然的境地。

 

                  
           荷花紫薇图                              双清图  立轴纸本

 

               
             荷 花  立轴 设色纸本
    石涛上人天才横溢,山水、人物、花鸟、蔬果,无一不能亦无一不精。且能不拘成法,度越千古,得山川之蒙养,写一己之性灵,故胸中磊落,笔底浩荡。论创造能力,三百馀年来实罕有匹者。此轴写荷塘野趣,莲叶翩翻,菡萏初绽,粉白黛绿,与朦胧水气相浸润,遂觉鬱鬱勃勃,生气满幅。而笔纵恣肆,破墨淋漓,且色中融墨,墨中含色,丰富淹润,浑莽微妙,读之令人陶然欲醉,所谓“丹青胜於化工”,甚有以也。此轴幅式不大而精气神奕奕於画面,是小幅而有大格局者,为石涛画荷中极精之作。

 

     
      浦上生绿烟

    这幅画描绘的是清风拂过的河塘,水波涟漪,阔大的荷叶与荷花也随风轻轻摇动。荷塘的水面画家没有完全用空白的虚境表现,而是用湿笔淡墨富于动感的笔势略加点染,表现水波荡漾。此画上有画家自题:“浦上生绿烟,波底荡红云。勿摇双桂楫,犹恐湿湘裙。相约采莲来,艇子打两桨。惊起白鹭鸶,飞入横塘港。……”描绘荷叶田田、荷花盛开的荷塘风景。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