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黄世殊 何新著译编年提要(33) 十九、记者访谈

$
0
0

十九、记者访谈

 

《关于1989年中国形势的谈话——<</FONT>澳大利亚经济评论>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记者Michael Byrnes对何新的采访谈话》(时间:1989913日。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目录:

●我是支持现政府的

●西方制裁会激发中国的民族主义

●西方国家应该变得明智一点

●我希望我的祖国稳定、繁荣

编者按:

根据访谈时间,这次会谈应是何新最早接受外国记者的一次采访。Michael Byrnes(迈克尔·本雅明),中文名为白杰明。

《已巳之乱后的冷峻反思──新华社记者吴会劲、《中国教育报》记者符文采访录》198911月发表于《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青年报》。收入何新著《东方的复兴》(第一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2月第1版。)

目录:

1.我收到1400封来信

2.谈封闭与开放

3.谈马克思主义与“新教伦理”

4.谈“封建”问题

5.谈《河殇》的非学术性

6.谈经济落后问题

7.资本主义能致中国于富强否?

8.社会主义既然优越,为什么还要改革?

9.关于民主的问题

编者按:

根据访谈时间,本文应是何新就国内外形势问题最早接受国内记者采访的一次时局访谈。

《我与我的祖国──何新与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克利斯朵夫(Nicholas Kristof)的对话》(时间:199038日。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Nicholas Kristof尼古拉•克利斯朵夫),中文名为纪思道。)

目录:

一、关于何新的个人简况

二、关于思想解放运动

三、中国目前是否稳定?

四、中国现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五、中国人四十年干了什么?

六、关于自由选举

七、关于东欧与中国

八、关于知识分子中的分歧

九、“六·四”是不是一种错误?

十、中国为什么不能乱

有趣的是,在这个谈话中何新曾经预言,现在的领导人多是理工科出身,不太懂社会和政治。但是有一天你们会面对掌权者是从当年的红卫兵和知青中成长的一代人,那时美国就有得头痛了。(待考)

《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以及未来》(原载《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第6期。此文即何新与索尔曼的谈话录)

《中国经济、政治改革的若干问题──何新与意大利安莎社记者芭尔巴拉(Barbara Agency)的对话》(时间:199076日。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宾接待室。本文系根据录音摘要整理,英文版原载《北京周报》1990年第34期。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目录:

一、中南海的一次会议

二、西藏问题

三、美国的世界战略

四、市场经济问题

五、为什么外资不能大规模投向中国?

六、动乱不能推动经济发展

七、关于新权威主义

八、市场神话

九、清谈误国

十、关于价格改革与通货膨胀

《谈政治改革问题——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史砚华(Ann Scott Tyson)采访何新》(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内容提要:

●1985年后学术重心转变之背景

●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有根本区别

●如搞反对党制度,必致中国于四分五裂

●中国已具有基本民主,还需发展和改进

●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难以通过动乱获得

●不介意于“新保守主义者”等任何头衔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编者按:

Ann Scott Tyson,汉译名为安•斯科特•泰森,是《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一位女记者。在本次采访中,史砚华提出的多数问题,均敏感而刁钻,颇为难缠。何新逐一辩驳化解之。此次采访节要发表于该报上。本文仅见于《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未表明接受采访时间。

《论海湾战争(上下)──何新接受日本共同社记者伊藤正采访的谈话》19912121430-1715,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会客厅。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说明】伊藤正时任日本共同社驻北京支局局长。采访结束后,伊藤正将采访结果整理发表于日本《神户新闻》1991年2月22日。本文则经何新整理后,收入《东方的复兴》第1卷,题为《海湾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这个谈话记录分成两部分。在采访谈话的第一阶段,根据记者的要求,何新用较长时间,全面地陈述了他对此次海湾战争国际经济、政治背景的看法。第二部分,是日本记者与何新对海湾战后世界局势的问答和对话。

目录:

第一部分:海湾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一、一个时代的分界线

二、当代世界的三种基本矛盾

三、世界未来险不可测

四、海湾石油利益是当代国际战略斗争的焦点

五、以第三世界牵制第三世界

六、欧佩克组织内的三类国家

七、廉价石油支撑了二十世纪的美国财富

八、日本的优势何在?

九、二十世纪可以分三个时代

十、“冷战”是争夺世界控制权的斗争

十一、社会主义经济失败的真正原因

十二、普遍工业化与世界性经济危机

十三、跨国经济与债务经济

十四、美国的衰落

十五、“国际新秩序”的涵义

第二部分:海湾战争的战局、趋势和后果

一、谁,为了什么而打仗?

二、苏联的失误

三、苏联的选择对海湾战争

四、海湾战争会打多久?

五、世界前景如何?

六、关于中国的反应

七、美国驻华使馆的一个活动

八、关于日美关系

九、苏美中关系等

十、苏联的前途和困难

十一、未来世界新时代的特点

《海湾战后世界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是什么?——何新对日本共同社记者采访的补充答复》19912月。发表于日本Foresight(《远见》)杂志。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本文是何新应日本共同社记者伊藤正的请求,就海湾战争之后中东形势、美中苏三国关系、西方世界内部矛盾等问题的补充说明。)

目录:

一、问:海湾战后世界所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是什么?

二、问:请解释所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和规模?

三、问:如何解释危机的发生原因?

四、问:如何估计美国在这次海湾战争中的表现?多国部队在海湾的胜利是否会重新调整世界力量的平衡?

五、问:海湾战后中东地区形势如何?

六、问:海湾战后美国的战略态势和世界地位如何?

七、问:海湾战争的军事意义如何?

八、问:你过去在文章中曾谈到,美国有可能构建一种世界帝国,你认为这次海湾战争是否预示了这种意义?

九、如果美国统一全球的战略得以成功,对其他国家意味着什么?

十、问:您如何看待未来的美日关系和日中关系?

编者按:

海湾战争爆发于90年代初,是20世纪末期继朝战、越战之后,西方美英共济会国家介入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日本记者在采访前,曾致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提出对何新的采访申请。从函中所开采访提纲看,均系关于战略性问题。此前日本共同社记者已经就海湾局势问题,接触了法国、德国、英国的国际问题学者。共同社来函认为中国的何新是“具有先见性”的国际战略专家。则日方此次采访之深意,当不限于新闻媒体的平常报道也。嗣后,海湾战局之发展和世界形势,果多如何新所言。

《展望90年代经济大势──何新答《中国工商》杂志记者问》(采访时间:1991325日。原载《中国工商》杂志,1991年第5期。收入《何新战略思想库•新战略论•经济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近几年国内经济学界对于国际形势判断过于乐观

●90年代世界经济陷入深刻危机有10点原因

●我国企业的能耗、物耗、人力消耗都相当高,而工资、奖金又失控

●要警惕中国的民族工业被跨国资本侵蚀

●引进外资,恰恰缺乏对中国民族工业振兴有根本决定性的技术产业

●引进外资,要考虑三点因素

《改革开放及其他──何新接受香港《东方日报》记者采访谈话记录》(时间:1991329日下午14301630,采访人:曾伟珍。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目录:

一、一个小插曲

二、价值观的预设

三、改革开放以什么为标准

四、二十世纪中国三位伟大人物

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六、历史中没有不愈的伤痕

七、关于人权及其他

八、只问真理何在

九、怎样评价自己

十、一首臭诗

《历史未来趋势与世界格局──何新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90年代的中国展望>专题片电视记者采访》(谈话时间:1991330日上午930-1130。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会客厅。记者:河内秀则等。播出时间:NHK1991518日播出。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目录:

一、17世纪以来世界的几个发展阶段

二、世界历史的回旋现象与东方的复兴

三、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控制手段

四、当前世界两个最基本矛盾

五、美国经济的三个特征

六、美国具有比其他国家更强的控制世界的军事力量

七、世界殖民历史重演的征兆

八、美国控制世界是人类的灾难

九、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新秩序必然在世界上造成大规模的贫困、失业、破产

十、社会主义理想永远不会过时或泯灭

十一、中苏经济贸易可优势互补

十二、利益关系对峙并不影响双方合作

十三、中国从不谋求霸权

十四、中国1989年事件有内外两个原因

十五、任何国家对政治言论都进行控制

十六、一些西方人所讲的片面人权非常伪善

十七、少数发达国家煽动中国内乱的根本目标

《世纪之交的国际趋势与东方复兴的展望——与日本广播协会(NHK)记者的谈话》(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此文即《历史未来趋势与世界格局》)

《谈人权与民主──何新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News)记者电视采访》(时间:1991330日上午900-1100。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宾会客厅。记者:Todd  Carrel(柯达德),美国广播公司北京记者处首席记者。制片人:Alisa Joyce(英文名艾丽莎·乔斯,中文名赵爱素),美国广播公司制片人。199141-2日整理。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目录:

一、关于何新的经历和背景

二、关于戈尔巴乔夫与布什

三、关于89风波

四、中国是不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

五、关于人权问题

六、中国是不是需要民主

七、我们这个民族天不能死、地不能埋

八、三个世界理论

九、理论的正统性及中美关系

《关于人权问题──对美国广播公司(ABC.News)记者提问的答复提纲》(原载《当代思潮》1991年第3期。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美国广播公司(ABC.News)记者就中美关系和海湾战后世界局势,向何新以书面形式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进行电视采访。本文是何新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准备的一个书面答覆稿。这次电视采访于1991330日进行。)

内容提要:

●美国非常关注中国的存在方式和当代的道路。

●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化的主动因素并非出自中国。

●人权是具体的,有层次的。

●究竟是计划生育,还是放任人口增长,在中国更合乎人权要求?

●美国式“人权”与其物质条件相联系。

●美国没有权力仲裁、干涉别国内政。

●美国违反人权的情况触目惊心。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基本人权首先是温饱权、生存权和发展权。

●人权,多少阴谋假你之名以行。

●人权是在历史进程中产生、发展、完善的。

●新中国建立后为捍卫人权做出重要贡献。

●美国的政治自由也是有控制的自由。

编者按:

本文是何新90年代重要政论之一。此文的缘起,是由于朱穆之(曾任外宣办主任、中宣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与何新见面时的提议。他代表中央希望何新关注人权理论问题,对西方的人权攻击找到某种有力的回应方式。因此何新研究了有关问题。

在文中,何新在国内以至国际上最早提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人权不是言论权和抽象自由权而首先是温饱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观点。此论一出,迅速被中央高层认可,为国内学术界和新闻界广泛转述,并引起国际舆论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注意。此后,何新的一系列观点成为国务院人权白皮书的基调,作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反击美国和西方舆论的有力武器。

《何新纵论天下事──法国《欧洲时报》记者采访何新》19914月。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内容提要:

●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经济状况正在恶化

●布什是罗斯福以来最有远见和能力的总统

●戈尔巴乔夫是一位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演说家

●早于动乱发生前8个月,我预测动乱将要发生

●把中国同美国在多方面作对比,不公平

●我对“89风波”一直保持个人的判断

《对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几点预测──与香港汇丰银行中国研究部经理赵令彬的谈话纪要》(时间:1991424日。根据记录整理,记录仅保留要点,不完整。收入何新著《何新战略思想库•新战略论•国际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近代市场经济很难从自身内部获得利益

●东欧国家脱离苏联后将陷入孤立

●我预测苏联局势今年(1991)6—8月份会有大变动

●1989年紧缩有些过火

●世界经济政治已进入深刻持续的演变时期,不可预测的可能性很多

●当前正在发生世界性的产业兼并

●有人以股份制作为私有化的手段

●中国应在完善国内市场上下大工夫

《何新与驻京外国记者座谈会纪要(材料一)》1991710日,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根据在京西方记者要求,主持召开驻京外国记者与何新的座谈会。50余家东、西方通讯社和报刊的60多名驻京记者参加,一些外国使馆也派员听会。本文是何新对《朝日新闻》、塔斯社及安莎社提出的书面问题的书面答复。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目录:

一、论毛泽东

二、关于传统民主问题

三、关于中国经济形势问题

四、关于社会主义的问题

五、为什么社会主义遭遇巨大失败?

(一)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原因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面对两大任务

(三)意识形态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差距

(四)以内乱形式自我摧毁

六、导致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改革的原因

七、关于《人民日报》文章的问题

《何新与驻京外国记者座谈会纪要(材料二,口头问答)》(时间:1991710日。根据录音和录像整理,文句略有删节和调整。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编者按:

这两篇纪要材料以《为中国社会主义声辩──答驻京外国记者问(之一)、(之二)》为题,收入何新著《新战略论——政治文化编》。收入1992年出版的《东方的复兴》第2卷时,材料一题目改为《论毛泽东及中国社会主义——答驻京外国记者问(之一)》,材料二改为《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市场与计划——答驻京外国记者问(之二)》。

附录:

《参加何新座谈会外国记者、通讯社名单》

日本:朝日新闻(三人)

      每日新闻(二人)

      共同社(伊藤正)

      日本广播协会(二人)

      读卖新闻(二人)

      日本经济新闻(二人)

      时事通讯社(一人)

东京新闻(二人)

东京时报(一人)

美国:美联社

      巴尔的摩太阳报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芝加哥论坛报

      合众国际社

      纽约时报

      新闻周刊

      美国之音

      华盛顿邮报

      商业日报

      时代周刊

      美国广播公司(ABC.News)

英国:英国广播公司(BBC)(二人)

      每日电讯报

      泰晤士报

      路透社

      南华早报

苏联:塔斯社

      国家广播电台

      消息报

法国:法新社

      费加罗报

      人道报

其他:意大利团结报

      加拿大环球报

      德新社

      澳大利亚环球邮报

      波兰使馆新闻官员

      香港经济导报

      大公报

      波兰通讯社

      印度报业托拉斯

      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

      古巴使馆文化三秘

      意大利安莎社

       德国《明镜》周刊

       越南通讯社

       新鹿特丹商业报

       香港亚洲电视

       悉尼先驱论坛报

国内:新华社对外部

      人民日报国际部

      北京周报

      中国日报

      中国新闻社

编者按:

为一个年轻学者召开中外记者云集的座谈会,其规模之大,在中国现代新闻史和学术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这种事情,大约只有上世纪70年代末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欧美的钱钟书在西方学术界引起的轰动略可比拟。但钱氏影响仅限于学术领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综合影响方面,则不及此次座谈会的国际瞩目。因为,此时的何新,是以“国际级战略家”的面貌出现于西方媒体之前的。

这次记者座谈会,与前此《人民日报》发表何新与日本经济学家长篇谈话录之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何新与驻京外国记者座谈会具有特殊的时代政治背景。盖1989年动乱后,共济会系统的西方媒体和记者多误以为何新是具有中共背景的正统学者,乃施其假新闻采访而行刺探情报之惯技,欲从何新身上探测中共政策变化和政治趋向。何新则藉此机会,全面阐述其关于中国经济和政治改革、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战略问题的个人见解与观点,为华夏历史文明、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作出有力声辩。

出席座谈会的记者,几乎囊括西方主流新闻媒体。何新的谈话,实际已起到超乎外交发言人的作用。座谈会中,各媒体记者轮番提问,此起彼伏。何新则机敏应对,从容论说,显示了出色的外交能力和即席演讲魅力。其思维之敏捷,逻辑之严密,令发难者无机可乘,嘿然而退。整个座谈会颇有舌战群儒之意味。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何新访谈录》(原载《人民日报》1991715日。记者:吴月辉、张益俊。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关于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何新接受意大利《信使报》特别记者佩利查理(IL Messaggero)采访的谈话》(时间:1991810日上午,地点:北京王府井饭店。这次采访是根据这位意大利记者的要求,由中国记协安排的。收入《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封闭”是一种政策手段,而不是简单的文化特征

●开放或封闭不是评价是非的标准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方向是对的

●在一个既存在狼也存在羊的世界上,羊和狼的开放观念不同

《世界革命与中国政治体制问题──与日本前左翼运动成员Y先生的谈话(摘要)》(谈话时间:19911113日。19911120日根据录音整理。收入何新著《东方的复兴》(第二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6月第1版。)

【说明】Y先生是日本20年前左翼运动的著名人物,1970年因政治问题入狱,1990年出狱。Y先生是日本一位思想家。1991年冬他到北朝鲜看望一些老朋友后,又到中国观光。期间与何新会见。根据Y先生要求,发表的谈话稿中隐去其姓名。

目录:

1.为什么中国不搞世界革命

2.十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已经发生深刻民主化变革

《亚太形势与中日美关系——与日本《朝日新闻》记者、特派员林修平的谈话》(时间:19911118日上午900-1200。地点: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客室。翻译:李梅子。19911124日整理,文字略有修订。收入何新著《东方的复兴》(第二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6月第1版。)

目录:

1.意识形态与工具理性不同

2.西太平洋将成为世界矛盾的焦点

3.环太平洋地区有三个巨人

4.中日关系与矛盾

5.美国对日本施加压力的战略含义

6.中日是否可能结盟

7.中美日形成新的三角关系

8.反和平演变斗争的普遍意义

9.反和平演变不是进行冷战

10.中美恢复合作关系的可能性

11.世界不会允许形成新的日本霸权

12.不是“新保守”而是“新改革”

《关于鱼和鸟的故事──与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特约评论员露伊斯(Tlora Leuis)的谈话》(时间:19911121日。地点:北京贵宾楼饭店二楼。翻译:黎恩。19911125日根据录音整理,发表时略有删节。收入何新著《东方的复兴》(第二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6月第1版。露伊斯是美国《纽约时报》女记者和专栏作家)

内容提要:

●美国人的幽默与中国人的幽默极为不同

●经济生活决定美国政府对非常遥远的地方感到巨大兴趣,而且不仅仅是感兴趣

●“和平演变”与“对外开放”

●广义的反和平演变

●中国稳定与苏联解体

●鸟的设计结构和飞翔模式对于鱼是不适用的

《“鱼”的改革和“鸟”的意愿——与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露伊斯的谈话》(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此文即《关于鱼和鸟的故事》)

《何新与美国《纽约时报》编委David C·ungde的谈话》(时间:19911210日。地点:艺园皇冠饭店。翻译:刘伟德(外交部新闻司)。收入《何新政治经济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月第1版。David C·ungde汉译名大卫·安格德)

内容提要:

●贝克访华确实代表布什中国政策的新面孔

●不惜牺牲稳定推进改革实际上有利于西方

●布什的对华政策不断受到国会方面的压力

●中国对于很多经济政策和方针,只能采取一边摸索,一边实践的办法

●西方评论家对于中国10年来政治改革评价过低

●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稳定时期

《从大战略方针理解小平同志的谈话──何新接受记者访谈录》(时间:199243日上午。采访人:杨贵方(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记者)。收入何新著《东方的复兴》(第二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6月第1版。)

目录:

1.小平同志谈话是大战略、总方针

2.台阶式发展符合经济规律

3.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市场有限性的问题

4.黑龙江经济困难的原因何在?

5.以南北之势带动全局

6.谈内外形势的有利方面

7.谈邓小平的新实践论

《何新与意大利《信使报》专栏作家佩利查理(IL Messaggero)采访的第二次谈话》(时间:1992109日。地点:北京王府井饭店。翻译:苏珊娜(意大利)。收入《何新政治经济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月第1版)

内容提要:

●俄罗斯正在成为一个民族主义的国家

●中国更加稳定了

●戈尔巴乔夫是一个政治白痴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

●当今世界有分有合

●中国要合,不要分

《经济自由主义与市场经济──何新答记者问》199210月。本文是何新在记者采访稿的基础上重新改写的。收入何新著《何新战略思想库•新战略论•经济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正是一些鼓吹市场经济最起劲的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了解最少

●搞市场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流行的一些市场观念,十分可疑

●凯恩斯相信危机可以通过政府宏观干预的办法得到补救

●80年代流行的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派生,但已经逐步被放弃

●中国市场中有三种经济力量

●要保护本国工业在国际上有竞争力

●发达国家在拼命向不发达国家宣传自由主义经济学

●两种类型的国际分工

●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值的注意

●不同的利益体系形成不同的经济学派

《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何新访谈录》(时间:19931月。采访人:杨贵方、孙伟化(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记者)。收入何新著《何新战略思想库•新战略论•经济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7月第1版)

目录:

一、国有制与重商主义

二、辩证法与经济史

三、经济学三大规律

四、市场经济要有宏观调控

五、企业应在市场运行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发展途径

六、借鉴发达国家市场经验,为我所用

七、中国最终要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何新接受美国合众国际社驻京记者尼克(Nick Driver)的采访》(时间:1993323日。刊于台湾《海峡评论》19938月号。收入何新著《何新战略思想库•新战略论•经济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7月第1版。Nick Driver汉译名尼克·杜勒维。)

目录:

一、关于国内经济形势

●高度扩张的金融政策

●通胀的特殊形态

●主要生产资料价格高涨

二、关于新闻自由问题

●保持适当有效的控制

●工具总是服从于目的

●香港的政治流氓刊物

三、关于中美关系问题

●关于《下一次美日战争》一书

●中国民族感情上升

●美国对华政策的四个时期

●东欧的教训

●全球面临的问题相当严重

《金融自由化会导致经济崩溃──台湾《中国时报周刊》主笔何频对何新的采访》(时间:19942月。采访方式:何频在纽约通过电话和传真对何新进行多次访问。采访稿由何频整理,分别刊于台湾《中国时报周刊》1994320日第116期美国版、台湾版和台湾《海峡评论》19946月号。收入何新著《何新战略思想库•新战略论•经济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7月第1版)

目录:

一、研究最迫切的现实问题

二、最先提出“过热论”及“泡沫经济论”

三、中国经济正迫近一次衰退

四、国有制金融体系面临危机

五、休克疗法必然导致动乱

六、传统的中央集权模式已过时

七、目前我不乐观

八、并非无保留支持政府

《何新与美国《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邰培德的谈话》(时间:1994915日上午。翻译:郭宝琦。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收入何新著《何新战略思想库•新战略论•政治文化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7月第1版。)

编者按:

美国记者邰培德,英文名Patrick E • Tyler,汉译为帕特里克•泰勒。其前任即纪思道(克利斯朵夫)

内容提要:

●毛泽东不让农民离开土地,邓小平同意农民离开土地,都符合国情

●农业问题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难题

●农业中一个重要决策问题,是粮食需求主要靠国内市场解决,还是依赖于国际市场供应

●中国面临三大威胁

●毛泽东经济思想,有两点今天仍然有实际意义

●政府前几年对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比较均衡有所忽视

●中国政治中不存在改革派与保守派阵营

●中国轿车工业不是发展不足,而是过剩

●知识界有人说我是“新左派”,日本说我是“极右派”

●我是毛泽东时代、文革时代这样历史环境下,特殊的产儿

《何新访谈:十年后的中国》(原载香港《广角镜杂志》200045月号)

目录:

一、十年后的中国

二、中国威胁论的真实含义

三、香港面临新的金融危机

四、中国发展需要正确的理念

五、社会动乱的导火索

六、危险的投资体制

七、税制改革不成功

八、第一位问题是扩大就业

九、抑制畸形繁荣的股市

十、中国应当制订自己的全球战略

十一、警惕网络殖民

《关于“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何新对《香港商报》首席记者采访提问的书面答复》(时间:2002213日。采访人:毕竞)

《谈关于三个代表等问题——答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潘文书面采访》2002718日答覆。2002724日刊《香港商报》)

《我在中国政治中的风雨二十年》(五次谈话):

《第一次谈话:我是如何介入到中国政治之中的》(时间:2005515日)

  《第二次谈话:对决弗里德曼》2005519日)

 [附录]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几点意见——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给赵紫阳总书记的信(1988.6

  《第三次谈话:我曾试图阻遏私有化和下岗运动》200563日)

  《第四次谈话:经济学家搞垮中国》200564日)

《第五次谈话:重新评估计划经济》200567日)

《改革开放应以国家整体利益为目标——第11届全国政协委员何新访谈录》(时间:200834日。采访人: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朱毛斋)

《政协会五年后又见何新——中新社记者采访何新》(时间:2008年3月10日。采访人:邓敏)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