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0 新华社两评雷洋案: 1、权威发布不能落在舆情后面 本文来源于新华社2016-05-12 14:13:41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丁永勋) 公民雷某在警方执法过程中非正常死亡,引发全社会关注,这无疑是目前网上网下的热点事件,也引发了全民破案和众说纷纭的猜测。 公众关注这件事,除了当事人的身份标签、涉嫌嫖娼的细节外,在更深层次上,还是对自身安全和执法公正的关切。即便一个人私德不检,哪怕是犯罪嫌疑人,其基本的人身权利和生命安全也应受到保护,不能不明不白死去。如果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每个人都会有安全焦虑。 对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有领导同志提出要及时回应。无论从舆情热度还是社会心理来说,对雷某事件都不能回避,需要有权威的信息发布。现在的问题是,应该发布哪些信息,谁来发布才是权威的。 很显然,公众尤其是家属最关注的,是雷某从被“抓嫖”到死亡发生了什么,这对判断雷某因何而死,执法是否适当非常关键。而办案警方随后发布的公告和回应,花费很多笔墨来证明雷某涉嫌嫖娼,似乎还要证明他很熟悉那种场所。这样的信息发布,并无法回应关键疑问,反而跟着一些人的猜测跑,把事情引向揭人隐私、道德审判的方向。 热点事件的权威信息发布,不能落在舆情后面,更不能落在舆情的对面。办案警方的回应和信息发布,显然没有达到明辨是非、一发定调的效果。再加上于执法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瑕疵,现场记录缺失,反而招来更多质疑。 权威发布遭遇“老不信”,除了发布时机和发布技巧的问题,更关键的原因可能是,信息发布者本身就不够权威。在雷某死亡这一事件中,办案警方已经成了当事一方,如果出警执法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很难保证他们发布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这种情况下,应由法定的执法监督机关或更高级别的部门介入,才能发布更权威的信息。 目前,检察机关已经介入雷某事件调查,当地警方已经不适宜公开发布与案情相关或不相关的信息。雷某的死因,需要通过法医鉴定、检察机关的调查来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和舆论应该有耐心,给真相一些时间;但前提是,这应该是经得起检验和追问的真相。 2、须以有力信息公开取信于民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李代祥) “雷洋案”仍在持续发酵,北京警方11日早上对此事件的最新调查作出通报,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人们的某些疑问。不过,对于雷洋到底是如何死的,警方是否存在超范围暴力执法,目前所公布的信息细节仍然有限,难以解答人们的疑惑。让信息公开更具体、更有力,是取信于民的关键。 信息公开,需要准确及时。人们关心该事件的重点,已经从当事人是否嫖娼转为死亡真相。人们很想知道,雷洋到底是意外猝死还是暴力执法致死,他的死亡过程、死亡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今几天过去了,警方公布的种种信息多在围绕当事人是否嫖娼进行,并未对人们关心的如何死亡这些重点方面作更详实的说明。 信息公开,需要令人信服。按照常理来看,即使当事人存在暴力抗法,但要制服住应该不难,而且远不至死。而从媒体还原的种种细节来看,一定程度上表明相关执法在公开、透明方面,没有达到让当事人信服的程度,与公众期待也有距离。 信息公开,需要经得起检验。警察执行任务,通常应该配备执法记录仪。在没有执法记录仪的情况下,此次警方记录执法的手机偏又碰巧摔坏。关键证据的缺失,又没有让人信服的第三方存在。目前仅凭警方的一面之辞,很难打消人们的疑虑。 正视人们的疑问和期待,特别是对这种涉及公民死亡的事件,只有早日详实调查,让信息公开更加具体,让公布的信息更有说服力,经得起人们的聚焦和再三追问,才能让人们从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进而祛除人们内心的担忧,为人们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