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学者:欧亚动荡弧形带是一体化主要的地缘政治威胁
В.Н.科洛托夫
【内容提要】2000年和2002年,普京分别提出动荡弧和稳定弧概念。2015年非洲—欧亚动荡弧形带已经从太平洋扩展到大西洋,从东帝汶延伸到突尼斯,既包括欧亚大陆核心区域,还有周边岛屿。“阿拉伯之春”使动荡弧形带迅速波及北非和西亚国家。欧亚大陆“包围圈”的形成与领土争端和对抗,也与资源开采以及过境运输和贸易通道有关。除了中俄边境稳定之外,西部和西南输往中国的油气管道处于潜在动荡区。中俄与中亚国家应联手治理和打造欧亚“稳定弧”,从源头消除和控制诸多不稳定因素,创造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对接的和平环境。中俄可以尝试在上海合作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基础上建成阶梯式屏障,阻止来自陷入动荡漩涡之中的中东动荡的输出和扩散。
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对抗的历史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此间,那些地缘政治对抗的参与者、热衷者及其组成的联盟在不断地变化,战绩变幻不定,紧张程度有松有弛,“大博弈”持续扩大着对欧亚核心区域的影响。长期以来,他们亲自或借助其他力量实施和平演变,确立了独特的游戏规则。在博弈期间,争端地区在没有能力控制与保护该区域之时,这一区域或是等待时机,或是陷入人为的动荡之中,旨在使地缘政治对手感受到不稳定。一、普京提出世界“稳定弧”构想 2000年7月23日,普京就菲律宾人质事件提出“动荡弧”概念。“在当今世界已形成了一个从菲律宾到科索沃的某种动荡的弧形地带”,“其中心正逐渐向阿富汗地区转移,包括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已经感受到了这一威胁”。“9·11事件”之后美国布什总统提出“邪恶轴心论”,随着俄罗斯加入国际反恐阵营,2002年普京针锋相对地提出世界“稳定弧”构想。普京2002年4月19日会见冰岛总统奥拉维尔·格里姆松阐述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时首次提出这一构想,“我们曾针对恐怖主义提出过不稳定弧形地带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同样在世界上打造一个稳定的弧形地带,它将囊括众多国家,并在此框架内通过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十分有前途的世界性安全组织”。同年5月30日,普京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再次明确提出,“俄、中、西欧和美等主要国家可以并正在构建一个世界‘稳定弧’”。普京强调,俄罗斯与中国协作的战略意义非凡,两国积极巩固上合组织。中国分量巨大,在亚洲和全世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在区域组织框架内构建一个东西方各国均可发挥功能的机制,以建设多极世界和为人类命运负责的思想团结各国,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个从中国经过俄罗斯到大西洋的稳定弧。普京认为,俄罗斯同亚洲国家合作能够建立起从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以俄罗斯南部为中腰的世界“稳定弧”。其地理轮廓为:俄罗斯—中亚国家、中国和北约国家。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中亚—高加索地区是欧亚大陆核心,居于连接东亚和西欧的战略地带。中俄与中亚国家联手治理和打造欧亚“稳定弧”,从源头消除和控制诸多不稳定因素,这对于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接,顺利实施大型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项目至关重要。 动荡弧形带是彼此相互关联的不稳定区域链条,无论局部还是整体,区域内或区域外的不稳定。为了弱化“争端”区域的地缘政治竞争,应当推动自然联盟或超自然联盟的建立。这些联盟能够起到平衡地缘政治的作用。 “摧毁联盟”是欧亚动荡弧形带制造者的主要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完成一系列任务:从破坏各种区域稳定到组织政变,走私毒品,传播瘟疫,对航空以及网络空间与金融市场进行恐怖袭击。实施种族灭绝,挑起民族仇视和宗教纠纷以及彻底重塑地理文化空间,这些都会加深动荡弧形带的影响。确切地说,地缘政治的主体在欧亚动荡弧形带的活动决定了欧亚大陆各安全区域地缘政治环境参数。动荡弧形带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业已形成的地缘政治力量平衡的指标,其对区域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影响在未来会越来越大。二、欧亚动荡弧形带制造者要达到的目标 国际安全领域专家、苏联克格勃少将、苏联克格勃第一总局局长Ю。И。德罗兹多夫认为,“大博弈不仅聚焦于美国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战略对抗区域,‘帕伊普拉伊尼斯坦’(延伸到中亚和中东输油管道合围区域)也是上述对抗区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的具有主导地位的学说认为,五角大楼对动荡弧形带的监督从非洲之角直至中国西部”。 德罗兹多夫发表上述观点是在2010年,至今已过去五年多时间,欧亚大陆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所谓的“阿拉伯之春”过程中,动荡弧形带迅速波及毗邻大陆,众多北非国家陷入可控的区域不稳定漩涡之中。2015年非洲—欧亚动荡弧形带已经从太平洋扩展到大西洋,从东帝汶延伸到突尼斯,既包括欧亚大陆核心区域(如图1),也有周边岛屿。 现阶段尚未发现形势稳定的任何迹象。相反,非洲—欧亚动荡弧形带的冲突数量和强度都在增长,西方国家更是直接参与谋划这些冲突,不仅给予自己保护的对象以技术、资金、信息方面的援助,还直接给予军事上的支持。 А.И.弗拉基米罗夫少将断言:“和平是扮演近期战争所形成的角色的一种方法,和平能够形成潜在的变化,这就是它的分内之事。战争是一种结构化手段,是过渡到新的和平模式和管理和平的方法,是重新配置旧的和获取(赢得)新的地盘、国家角色与地位的手段。”“如果依照这一权威观点分析欧亚大陆目前的形势,那么应该认识到,欧亚大陆正在进行全球与区域地缘政治主体作用与地位的重新配置,而欧亚动荡弧形带就是其主要工具,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发生在该弧形带西部侧翼的动荡事件与东部目前还不明朗的形势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研究地缘政治实际进程至关重要,如果不进行欧亚动荡弧形带研究,就很容易被其蒙蔽。“鸵鸟战略”不能避免安全领域不可逆的后果。忽视远期和近期破坏稳定的报警进程,俄罗斯已尝到苦果。这场地缘政治的角逐是高成本的。目前,欧亚动荡弧形带主要区域形势严峻,沿着关键区域的形势已经是史无前例的残酷,因为欧亚大陆处于被严密操控之中。三、中俄同在“一条船”上 世界一些国家对北极地缘政治关注度的增加使这一地带在历史上首次陷入不稳定动荡弧形带。欧亚大陆“包围圈”与领土争端和对抗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与资源开采、过境运输和贸易通道有关。这一包围圈由目前的一些热点冲突和随时都有可能制造不稳定的潜在冲突构成,可以说这里充斥着被压抑的、暂且消沉的但一触即发的冲突,这些冲突在包围圈的挤压下将从内部和外部千方百计挑起动荡。对抗性的地缘政治角逐路线从北约集团东部与俄罗斯实际边界线开始,沿芬兰、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波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乌克兰国界向南,穿越高加索、中亚国家,沿中印边界向南经印度支那半岛国家继续沿着东亚动荡弧形带,沿着中国南海然后向北,经中国与朝鲜边界线到千岛群岛,然后到达北部弧形带,该弧形带横穿北极,完整地合成环形,返回到俄罗斯—挪威边境。这样的地缘政治图景在欧亚大陆史无前例。 在这个遏制与平衡的系统中,处于欧亚不稳定包围圈的中俄就在地缘政治的“同一条船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莫斯科和北京的争端致使两国损失严重,丧失了地缘政治主动权。我们应该从过去的行为中充分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在当下的现实地缘政治中有所作为。 目前形势日趋紧迫。因为所有遏制和破坏地缘政治竞争国稳定性的新机制都已付诸实施。2015年7月10日,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为下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约瑟夫·邓福德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声称,对美国而言,拥有强大核潜力的俄罗斯以及在亚太地区扩大军事存在的中国是主要威胁。四、能源 众所周知,能源因素在当今世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融入世界贸易体系,过度依赖油气出口是导致其解体的重要原因。克格勃少将德罗兹多夫十分公正地指出美国对掌控中东地区管道运输系统的兴趣所在,美国实际上可以最终决定碳氢化合物的买方、卖方、数量、价格以及使用何种外汇交易。正因如此,当下系统内的(国家、军事联盟)与系统外的(在恐怖分子监督下的组织和私营的军事公司)力量都在运用自身能力对能源的重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过境运输区域(北非、乌克兰、中东等地)施加强有力的影响。在不稳定性日益扩增、政治制裁加剧的情况下,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与欧洲伙伴达成了有关修建两条补充专用线的“北溪”协议。该方案实施后,2019年将通过波罗的海每年向德国运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一转向说明主要欧洲国家不顾美国劝告而选择为自己提供最安全的载能体供给线路。现在中央亚细亚弧形带“巴伊普拉尼斯坦”逐渐成为中国碳氢化合物重要的供给者,已引起华盛顿对该地区的高度关注,该地区陷入地缘政治的漩涡,美国还试图使该地区陷入动荡。许多分析家认为,“伊斯兰国”组织已经制定破坏中东地区稳定的方案,如果其积极向北部转移,将会对中国的碳氢化合物供给国造成威胁。运输管线越向北延伸,他们就越危险。分析目前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可能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仅拥有一个稳定边境,即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而中国的其他邻国多处于不稳定状态。 目前,中国获取碳氢化合物原料的途径为以下主要路线(前五条线路为石油管道,其余为天然气管道): 第一,中东与非洲的石油主要用油轮经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再经中国南海向中国出口,近年来,中国南海由于中国和美国影响力的不断加强而加剧了领海争端。这条线路的石油运输量达450万桶/日,相当于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80%。该路线面临诸多地缘政治风险:中东不稳定,非洲不稳定,中国南海可能出现动荡局势。 第二,里海沿岸(哈萨克斯坦)石油经“阿塔苏—阿拉山口”输油管道(2009年建成)运抵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5年该线路输送量为1180万吨(其中480万吨为哈萨克斯坦石油,700万吨为俄罗斯过境油)。未来该石油管道计划从哈萨克斯坦每年进口石油2000万吨。“阿塔苏—阿拉山口”输油管道长度为963千米。 第三,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东—太)输油管道系统“斯科沃罗季诺—大庆”(2011年)的中国支线。该管道每年石油出口量将从1500万提高到3000万吨。“东—太”输油管线俄罗斯境内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总长度为4740千米。 第四,“缅甸—中国”石油管道(2015年)把中东和非洲石油从缅甸输送至中国昆明/重庆。该路线始于孟加拉湾缅甸西海岸的马德岛石油终端深水港皎漂,年运输量达2200万吨。石油管线长度为793千米。 第五,还可能铺设始于爪达尔港的“巴基斯坦—中国”石油管道,该方案目前还处于商讨阶段。 第六,“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系统包括三条平行管线(2009A线、2010B线、2014C线),至2015年底上述管线天然气输送能力达550亿—650亿立方米/年。2016年开始铺设D线(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这条管线可使从土库曼斯坦到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尔果斯口岸(过境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输送能力提高到850亿立方米/年。该项目中亚国家境内总长度逾1900千米,中国境内从霍尔果斯到广州管线长度为4 500千米。 第七,“缅甸—中国”(2013年)天然气管道每年总输气量达120亿立方米。管道长度793千米。 第八,“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已经开始建设,2017年建成设计输气量610亿立方米/年。按此方案天然气将从科维克塔天然气田输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将建设两条支线(东线)进入中国,输气总量为380亿立方米/年。 第九,正在研究建设输气量约为550亿立方米/年的“伊朗—巴基斯坦—中国”输气管线的可行性。 第十,俄罗斯与中国正在研讨铺设“阿尔泰”输气管线(西线)可能性,输气量达300亿立方米/年,该管线可将西西伯利亚天然气输送到新疆。 由此可见,向中国输送碳氢化合物的油气管线尽管呈多元化,但仍存在致命弱点,因为管线跨度大,且大部分管线要么经过不稳定地区,要么经过动荡的高风险地带。 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中国致力于实现碳氢化合物供给的多样化,开辟有发展前景的商路。在这里还应提及建设尼加拉瓜运河方案,它是现有的已严重超载的巴拿马运河的备用路线。未来该方案的实施可以降低对美国的依赖,保证委内瑞拉的石油沿着更短路线输送。另一个方案是绕过马六甲海峡开通人工运河,该运河穿越马六甲海峡最狭长地带的克拉地峡。该方案的实施将缩短从中国南海到印度洋的航程。近年来,中国在欧亚两洲之间为建设规模宏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做了许多工作,该方案被称为“新丝绸之路”,但中亚较高的地缘政治风险有可能对其造成破坏。莫斯科和北京更应该关注北方海路。 目前,俄罗斯正在致力于实现外部市场的多元化,表现为天然气出口转向亚太地区。目前这一方向的出口量仅占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总量10%左右。但是,在设计碳氢化合物出口和进口的主要方向时,不仅要考虑输送管道的技术参数和当地的地貌特征,还应该考虑一个重要因素——地缘政治风险。上述俄中合作计划及俄中与第三国的石油天然气领域项目,只能在稳定有保证的条件下才能实施。但是,在“颜色革命”和“人道主义干涉”盛行的时代,保证稳定很难做到。引发中亚地区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主要是:后苏联的体制软弱,中亚国家缺乏稳定的社会精英和政治文化传统,他们试图拙劣地逢源于大国的博弈,结果可能成为全球政治的牺牲品。五、结论 老牌帝国主义殖民帝国的继承者持续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其目的是获得控制影响地缘政治竞争国发展速度与水平的杠杆,中国与俄罗斯是首要目标。破坏稳定的过程是渐进的,而地缘政治角逐无任何规则可循。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下,为了克服来自动荡弧形带体系的威胁,俄罗斯理应适时与其他欧亚力量中心协商一致,首先是中国、印度和哈萨克斯坦。 目前,新一轮“大博弈”的参与者正积极划分界线,在更复杂或对“热点”地区施加人道主义压力的情况下,“大博弈”参与者从前不止一次地从一方完全倒戈到另一方。顺便提一句,一些处于缓冲地带的中小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参与到地缘政治强势力量对抗行为之中,但结局都很悲惨(如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乌克兰)。越南持中间立场,更希望与大陆强国合作,但是发生在中国南海的争端把河内更多地推向美国一边,如果这一情形变成现实,可能对中国以及欧亚整体安全造成消极影响。 传统上,一般都是利用民族与宗教少数分子、政治和宗教激进分子以及现有的众多难以改变的历史对抗与冲突,从欧亚大陆“包围圈”内部和外部以独特的“楔形撞击”来松动地缘政治资源,弱化正在形成的竞争者。近年来,形成一定规模的恐怖主义集团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他们通常利用最易引诱的地缘政治主体,借他人之手解决特别“微妙”的问题。 欧亚动荡弧形带是上述“欧亚大陆包围圈”可靠的地缘政治基础。在其上“高悬”的上海合作组织是欧亚地缘政治区域主体最现实、最有前景的组织,该组织可以降低沿着横贯动荡弧形带重要地区及其大量支脉的紧张度和地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和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将促使中亚地区、巴印边境、中印边境以及中国新疆和西藏等区域局势的稳定常态化。在此基础上扩大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将会对正在扩大的一体化方案成员起到重要的团结作用。同时,还将促进陆地上大规模运输基础性议案的实施。但是有一个大的问题,那就是欧亚大陆政治主体是否具有智慧和政治意志力,可以在这一方向上协同采取行动。在上海合作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基础上尝试建成梯次配置的不稳定输出屏障,阻遏来自陷入动荡漩涡之中的中东输出不稳定。 全球化和区域化主导者之间在欧亚大陆存在着基础性的地缘政治对抗,二者力求保障动荡弧形带系统持续的现代化。动荡弧形带是独特的缓燃导火线,它同其支脉一起束缚着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关键地区,而且能够适时“引爆”其最重要部分。当前其努力方向为:第一,破坏沿欧亚动荡弧形带周边的稳定;第二,将弧形带向北部方向移动;第三,击破欧亚动荡弧形带及其支脉穿越地区的区域一体化方案。 动荡弧形带华丽的势力范围分配方案很难以和平方式发生改变。对于俄罗斯而言,最大的危险是欧亚动荡弧形带向北部方向、高加索方向、中亚以及东亚移动。 动荡弧形带沿着一体化方案区域经过不是偶然的,其制造者赋予它的使命就是破坏那里局势的稳定,以便冻结一体化进程。从另一方面看,当下欧亚动荡弧形带本身就是最大的真正的欧亚大陆的“分裂方案”,由一股地缘政治势力掌握在手中。这个方案以关键区域局部再次一体化为前提,预设可控的区域分裂和深度的“争端区域”地缘文化空间的改变。 目前一系列大陆国家为在欧亚大陆实现自负的一体化方案试图联合起来。评价该方案的生命力,回忆列宁关于战争的著名格言是有益的,可得出一个一言以蔽之的重要结论:“任何一次革命,只有当它善于自卫的时候,才有某些价值。”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存在什么样的可以防御动荡弧形带的系统呢?显而易见,对一体化方案有势力的强势对手将积极阻碍自己地缘政治竞争者实施计划。他们意图建立这样一种机制,该机制将等待时机,谋划激化矛盾,从而引起主要对手的连锁反应。如果动荡弧形带通过一体化区域,那么任何区域一体化都不能实现。这一点尤其现实,因为现在欧亚一体化方案对动荡弧形带完全无力防御。 为了系统地抵御这一新威胁,需要对威胁进行全面研究,同时努力协调起决定作用的各种力量,因为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积极努力被湮没于可控冲突的深渊之中。来源:俄罗斯学刊,[俄]В.Н.科洛托夫,庞昌伟、贾雪池译,作者系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胡志明学院院长兼远东国家历史教研室主任。 谢谢阅读观天下书院:gtxshuyuan战略家CLUB:zhanluejiaclub搜索以上公众号或者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即可快速获取更多更有深度的文章!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战略家CLUB的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投稿邮箱:tg1911@126.com
阅读原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