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未解之谜,终于勘破——
何新:八大山人名号再考
我去年曾经考论明代写意及禅画大师朱耷名号八大山人的由来,认为此号出自佛典《八大人觉经》。不期近日发现一幅八大山人手迹,书法如下:
“经者,径也,何处现此八大人觉经?山人陶八儿遇之已(矣)。八大山人题”
据此,似可确证八大山人名号盖出自《八大人觉经》。
何新:八大山人名号的来历
【关于八大山人名号的出典】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亡后,国破家亡,朱耷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取义即“忍安”。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转入青云谱为道人。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八大山人号,乃是朱耷59岁弃僧还俗后所取,至80岁去世,以前的字号遂均弃而不用。其书画所书“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与“山人”四字连写,八字内收则类“哭”,外放又似“笑”。他有题画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表达以此名号哭之、笑之,寄托故国沦亡,哭笑不能的悲凉心境。
但是关于“八大山人”名号的来历,此前未见前人论考。余近读佛典《八大人觉经》,乃知其号实出于此也。
本经经首:“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此“八大人”(诸佛菩萨)应即“八大山人”名号的本来出处。
《八大人觉》经文,全经仅三百余字,主旨即:世业无常,国破家亡,忍耐安详,觉悟涅磐。 八大者,经文所言八觉也。而第一觉悟即“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由此可知“八大山人”于国破家亡巨变后,从书画中求证禅心,寻求八觉,向佛陀寻找离苦忘忧解脱之途径。
老何旧年有幸收藏有八大山人的书画真迹,平生更酷爱临摹其书画。近此又证得数百年来难解之“八大山人”名号本源,岂非缘分?岂不乐乎?
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写作时间:2014年6月28日]
【八大山人简介】
八大山人将明代文化狂人徐渭水墨写意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水墨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括抽象的造型,使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绘画造型。
八大山人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无仪态,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不复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明王朝的眷恋怀念。
八大山人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他的画根底深厚,初师董其昌,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八大山人亦长于书法,擅长行书、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好以藏锋秃笔作书,风格圆润、流畅、秀健。
朱耷的画作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备受推崇,并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世界各大博物馆之珍藏。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杂花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等。书法方面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诗书轴册等,都在国内外的博物馆中珍藏。
【何新拟八大山人图画二幅】
【附录】八大山人传
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弆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译文:
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获得"诸生"的资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轻时遭遇变故,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不几年,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学习的曾经有一百多人.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请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心中空虚恍惚不得意,于是就发作疯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毁它,跑回了会城(南昌).他独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着旧布帽,披着破长袍,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着观看嘲笑他,没有人认得出他.他的侄子认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长时间,病才确实好了.
山人擅长书法,行楷学习大令,鲁公(王献之,颜真卿),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写的狂草非常怪异而有气势.也喜欢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野鸭),自由自在而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欢饮酒.贫困的读书人或普通百姓,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也不很爱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绝.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也得不到;有人拿绫绢来,他就径直接受,说:"我把它当作做袜子的材料."因此,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竟然反而要从贫困的读书人或和尚僧众,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那儿买到.
一天,忽然在他的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
我客居南昌,一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嘱托北竺澹公约山人前往山寺相见,到这一天,刮大风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会出门,不一会儿,澹公拿着短信说:"山人天刚亮就已经到了."我又惊又喜,急忙叫了一顶竹轿,冒着雨前去见他,握着手相视大笑.夜里在山中住宿,点烛交谈,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随后竟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直到蜡烛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
我认为:世上认识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却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愤激郁结,另有无法自我排遣的原因。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无可奈何,于是忽狂忽哑,潜藏玩世之态,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
《八大人觉经》
后汉安世高译。师安息国人,名清,字世高,原是安息国王子,父殁后,舍王位而皈依佛门,出家学道,博晓经藏,尤其精通阿毘昙学与禅。汉桓帝时,从安息国来到洛阳,是我国佛教初期的译经僧。译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修行道地经》等约三十四部四十卷。我国早期佛学的流布,因之奠定基础。
本经主旨在说明诸佛菩萨等大人应当觉知思念的八种方法,因此称为《八大人觉经》。与《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全经仅短短三百余字,经文中佛说主旨即:世业无常,国破家亡,忍耐安详,觉悟涅磐。经文要义云: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