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尼泊尔佛陀落地石足印
阿育王亲立石柱为证
释迦牟尼佛出生落地石(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佛陀诞生图·九龙灌顶(敦煌唐代绢画局部)(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蓝毗尼圣地衰落以后,佛陀降临人间的落地处曾建立起一座印度教庙宇,其墙根下长出过一棵菩提树。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菩提树既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也意味着对于建筑物的破坏能力,因为其根系过分发达。庙宇的墙基很快就被菩提树动摇,几十年的工夫便倒掉了,加上野火雷击,树木残骸与瓦石残渣混在一处,很难找出无忧树及落地石到底在何处。虽然后来出土了众多遗迹,但很长时间内都没有确定释迦牟尼佛的落地点——对于一片深埋藏在地下长达七百年之久的遗迹,考古工作异常艰难。
佛陀降生浮雕(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据佛经记载,佛陀当年在无忧树下从摩耶夫人右胁下出生,落地时足下有一块石头,在接到佛足以后,留下了佛陀深深的足印。
虽然佛陀诞生处的大目标已确认无疑,但无忧树及树下佛陀落地石的确定工作,则是必须要完成的复杂考古程序。德国以及尼泊尔政府的考古学者最早于19世纪在此进行联合发掘。1899年以前,这里被种种杂物覆盖,就像一座扔满废物的垃圾山。直到1933年,蓝毗尼遗址才正式大规模出土。人们看到的遗迹基本结构并非人为延续,绝大多数在14世纪末莫卧尔帝国入侵前的几个晚上由佛弟子用土掩盖起来。从后来的发掘现场看,很多遗迹的形制没有任何改变,与《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完全吻合。
摩耶夫人祠中瞻礼佛陀落地石(图片来源:资料库 摄影:重影)
工作人员以玻璃罩保护这块石头,周边配灯光以照明,朝礼者站在石头上方向下看,一丈多深的坑里就是佛陀落地石了。没有其他的方式表达敬意,朝礼者带来的金箔将所有通道两边的红砖贴成了一道道的黄金墙。抬头向上看,有一块石质佛陀降生浮雕。据鉴定是公元前4世纪作品,是最早的佛陀降生浮雕。石质为砂岩,虽然数世纪的风吹雨淋使这块砂岩几乎被磨平,但我们还是能隐约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罗和梵天的注视下,紧紧握住无忧树枝,生下佛陀的图案。早年的石雕工艺和线条以十分唯美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当年玄奘大师到蓝毗尼时,周边废弃的寺庙有近千座,阿育王石柱也因遭雷击而倒在地上。然而这里并没有完全为世人遗忘,1312年,尼泊尔国王里普·马拉到此朝圣,今天这块受人供奉的佛陀诞生浮雕,可能就是他留下的。
在篮毗尼我不仅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点,还与确认者有过一次直接交流。当时我在遗址处巧遇一位老教授,他介绍自己是全程负责佛陀落地石考察认定的专家组负责人,最先确定佛落地石的就是他。落地石鉴定工作完成后,他将全过程写成了两本专著。机缘巧合,见面时他正好随身携带,当时便将这两本书送给了我,还在上面签名盖章。我们还探讨了确定佛落地石的全部过程。
一起探讨落地石的老教授(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玄奘大师到印度来求法之前,高僧法显曾有过记录,说这块石头完全沾在地面,后来才被挪动。挖掘时发现这片区域的土壤中有很多木炭,后来被确认是摩耶夫人扶过的无忧树。玄奘大师见到无忧树的时候,它们已经枯萎。现今这些树木已变为木炭。教授在木炭中看见了这块石头,如经典中所说,上面有一个模糊不清的足印。
要最终确定落地石,阿育王石柱上第一个巴利文字母的含义成为关键所在。在近年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众多学者在了解了老教授的发现后,猜想这个字母应该是指佛陀落地石。经过复杂的认证过程,加上阿育王石柱上巴利文的佐证以及很多相关证据,这块石头最终被确认为佛陀落地石。佛弟子们终于再次见到了他们心目中的圣石。
蓝毗尼的阿育王石柱(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阿育王石刻文字(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被发掘出来的阿育王石柱柱高7.79米,周长2米。柱上有裂纹,日本材料专家以特种材料将其缝合,并用铁环保护起来。根据玄奘大师的记录,蓝毗尼曾经有三位佛到过这里,此事阿育王石柱上有过清晰的巴利文记录。我们现在可在石柱上见到四行半巴利文,是阿育王的敕文:
我阿育王灌顶即位的第二十年,亲自率领文武大臣来蓝毗尼恭敬礼拜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之地,敕令立石柱以记载。今后每年地方官必来朝拜,因为这是无上正遍知出生圣地。特谕减免蓝毗尼地区税赋,仅缴收入的八分之一。
在佛陀出生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烧得通红的红砖块。按照砖块的制作技术,中国的红砖20世纪左右才开始使用,之前是没有的。而从挖掘出的圣迹看来,印度红砖的使用,在2500年以前便已经非常普遍了。
古印度佛足印刻石(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佛足石:信徒将佛足掌刻于石头,再贴金泊,用以礼拜。(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佛教圣地蓝毗尼】
尼泊尔的蓝毗尼,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
兰毗尼是梵文“可爱”的意思。这里原来是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花园因人而得名。
公元前565年的一天,迦毗罗卫国的玛雅·黛维王后在回娘家的途中,路过兰毗尼花园,被花团锦簇的美景所吸引,就住在那里欣赏起来了。
第二天,正值尼历正月十五,入夜后,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银辉似的月光撒满了美丽的花园,端庄的黛维王后,沉浸于这良辰美景之中,毫无痛苦地扶着园中的娑罗双树,生下了王子一悉达多。
悉达多王子相貌端庄,天资聪颖。父亲净饭王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在他16岁时。就替他娶了邻国一位美丽的公主。但悉达多很有思想,对人生的苦难有深深的思考。在他29岁那年,悉达多抛弃了王子的高贵地位,离别妻儿,剃掉须发,在深山旷野中遍访名师,以求解脱人生的痛苦。在他中年时期,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创建了佛教学说。
由于他是释迦族人。所以他的追随者和信徒都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创建佛教后,兰毗尼就被视为佛教圣地了,因为,圣人是在这里诞生的。
兰毗尼有纪念佛祖诞生的寺庙,其中供奉着一块石雕的释迦降生图,庙北耸立着一根著名的阿育王石柱,上面刻着“佛祖诞生之处”的铭文。
公元前二世纪阿育王来兰毗尼朝圣,并建造了尼加里瓦石柱和毕波罗瓦塔。尼加里瓦石柱上刻有用巴利文写的祷词和日期。1898年还曾在毕波罗瓦塔中发现一些真正的佛舍利。
公元403年,中国高僧法显到蓝毗尼朝圣。他在蓝毗尼曾见过佛陀诞生处的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但他没有提及阿育王石柱。当时的蓝毗尼周围也多是荒地。
《法显传》云:“城东(舍卫城)五十里有王园,园名论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举手攀树枝东向生太子。太子堕地行七步,二龙王浴太子。身浴处遂作井,及上洗浴池,今众僧常取饮之。凡诸佛有四处常定:一者成道处,二者转法轮处,三者说法论议伏外道处,四者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来下处,余者则随时示现焉。迦维罗卫国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狮子,不可妄行。”
公元635年,玄奘在兰毗尼取经时,亲眼目睹到阿育王石柱。根据他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尼泊尔考古局于1967年至1972年间,在兰毗尼附近的蒂劳拉特村发掘出古代释迦时期的废墟,发现了陶制头像、佛像、石雕、钱币等一批珍贵文物,另外还发掘出神龛、佛院遗址及残砖断瓦等。
兰毗尼是尼泊尔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胜地。
每年尼历正月十五都要举行释迦牟尼诞生纪念活动,缅怀这位给人类思想带来巨大影响的历史伟人。
【释迦摩尼】
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边边境)王子,属释迦族。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两者的说法不大相同。据北传佛教推断,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去世于公元前485年,约与中国的孔子同时。据南传佛教推断,他生卒日期或为公元前623年至前544年,或为公元前633年至543年。
乔达摩·悉达多的父亲为净饭王
。净饭王对王子十分钟爱,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年轻的王子从未见闻过人间的忧虑、烦恼和不幸,也从未思虑过人生有所谓忧患、贫困、病、老死诸般痛苦。悉达多自幼从未离开富丽堂皇的宫庭,从未走出精美绮丽的御苑;笙歌盈耳,觥筹交错,尽情游戏享乐。成年后,娶娇妻,生爱子。但偶然机会出游,初次接触严酷的、惨不忍睹的现实,便深为所动。根据传说,王子一日出游,得遇四种人,因而顿悟。一为奄奄待死的老人,一为病入膏育的患者,一为待葬的死者,悉达多到此始知老、病、死为人生所难免。后,又遇一贫苦僧人。从这位得到灵魂真正平衡的人那里,年轻的王子懂得了如何从老年、疾病、死亡的苦难中赢得自由,便打定主意脱离家庭生活,刻意修苦行,以求解脱之道。
悉达多弃宫室,离亲眷,暗自出走,落发为僧,摒除欲念,潜心于苦修。他先从师于印度教“数论派”先驱阿罗逻迦罗摩
与乌陀迦罗摩子学禅定;后又到尼连禅河附近林中独修苦行六年,历尽百般折磨,刻苦自身,以求正真道、成正觉。然而,无论净心守戒,抑或刻意自苦,均未能使年轻的苦行者如愿以偿。他终于悟到修苦行并非获致解脱之正道。久经冥思苦想,他终于达到觉悟。他确信:贪恋享乐以及誓修苦行,两者皆非正真道。前者“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为爱欲所牵,惑于财色、思望安乐”;后者“以羸身而取道”,“彼诸外道”。正道为不苦不乐之中道,即静坐默想、思维真谛--循此,则可臻于“寂灭”,终成正觉。据传,乔达摩独自静坐菩提树下,豁然“心地光明”,得大觉悟,从此悟道成佛,成为佛陀,即成正觉。
乔达摩佛陀既悟解脱之“正真道”,即从事说法传教。在印度北方邦东南部贝拿勒斯城西北的鹿野苑佛陀作了著名的“鹿苑传教”,使其听众阿若乔(读‘交’)陈如等五位苦行者成为第一批信徒。此后,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河恒河流域传教,并组成僧团,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他八十岁时于拘尸那迦
城辞世,众弟子按印度仪俗,将其遗体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