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争回忆录》存在误导和造假(解放战争部分)
作者:butlao
转帖:ws·
【附注:资料转帖仅供查考】
导读:〈粟裕战争回忆录〉后来改称〈粟裕回忆录〉,是一本较早出版的开国将帅回忆录,由于出版较早,而当时的军史资料公开发行又几乎没有,所以粟裕这书影响力很大,影响了后来的很多军事文学影视作品。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军史资料的公开,但多论坛的网友发现〈粟裕回忆录〉有很多误导和造假情节。本人想就解放战争这一段对粟造假误导的情节进行系统辩误。也请朋友们一起拍砖和探讨。
1。在第十章苏中战役中的〈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篇中,误导读者是他扭转了毛泽东解放战争初期的外线作战计划。
粟裕在〈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篇中,先以大量篇幅写了46年6月22日毛泽东设想的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然后又写了自已的考虑并两次发电中央和陈毅,最后是毛泽东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指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这样看,似是毛泽东接受了粟的建议改变了决策。
而事实是粟裕自江南回苏中后一直致力于留苏中而不出淮南,这有不少于十封电报为证,并且还早在5月5日就电中央要求打出去:"不待苏中顽军之动作,而先行发动攻势,以便夺取泰州,扫除靖江/泰兴,并相机进占扬州与南通,而便今后转移主力,向西北以配合山东夹击徐州."这比毛泽东的6月22日计划出击还早了一个多月。这点在他的回忆录中一点也没提。事实上中央的战略转变是因为国军已淮备打进来了,而且让国军打进来政治上有利,所以毛改变战略,先在内线打几个仗。粟裕回忆录把自已留恋苏中写成误导读者认为是粟扭转毛的战略。
这一段是粟裕略了的一大段,而这一段是最能体现当时他自己的思想的.他直接跳到毛泽东下发南线计划之后,现在所见的军史专家或专题文章也跟着粟裕的回忆直接从这起跳了,连粟裕自己主张即使留在苏中打也是主动出击而不让国军进来再打,多年后回忆不出来,专家们也跟着视而不见了。
1958年7月14日粟裕同志( 原华中军区副司令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就淮南失守问题谈到:‘淮南迅速被敌人占领,与我强调苏中地区的重要性,缺乏全局观念,没有早作部署也有很大关系,但我却把责任推到肖望东同志身上’。
2."三好打"
第十章第一部分用"那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入就在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来说明七战战役指导思想.掩盖留恋苏中没有全局观念的实质.46年6月6日粟裕<求歼扬泰线之敌>电文中就说明了:"泰州.兴化.东台线之三解地带,为水网区,非船不能行动,我军受到极大限制.顽依托飞机掩护乘艇向我袭击,我只能依托城坝抗击,无法展开外围战,此为极不利之形势."此电说明在这苏中打仗于我是"极不利之形势".而后来的强攻海安,涟水战役等几打和几次想打74师,也不是国军74师等好打,后来宁想北渡运河西进也不愿北上山东,也不是渡运河西进地方好,到后来粟裕在北上鲁南路上还电山东要华中野主力南下到11师74师桂七军已占据淮海华中地区.
按当年实际的情况,粟的"三好打原则"没能体现出来,而实实在在的是,粟认为苏中不能失,华中不能失,他的认识和提出的部署是围绕这个原则的, 所以说, "三好打"只适用于多年后的粟裕,不适用于当年的粟裕.当年的粟裕所遵循的原则是"两不失"
3.淮南国军比苏中国军强
第十章苏中战役里的<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中写道"我们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三,淮南之敌有第五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个旅也在淮南(另两个旅在南京,一打起来势必北渡淮南)。这两支部队均属蒋军五大主力,加上淮南其他敌军,兵力较强。相对说来,苏中之敌较弱。"
这上写了当时粟裕就认为淮南国军比苏中国军强.所以先在苏中打弱敌.但在当时的粟裕电文中,怎么也找不到有关淮南国军比苏中国军强的内容.只看到粟裕十几封强调苏中作战的电文,考虑淮南作的是5月31日:"淮南路东则准备以游击战,钳制七十四/七十三两军及一七二师之顽."而6月16日粟裕在海安王家园子召开华各师各纵队首长会议,而会议决定是"首先集中兵力于苏中方向,待苏中作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适时将主力西移淮南."6月18日电有关淮南的是:"(一)五旅仍增防高邮,以便于战争初期协同十纵,确保高邮、兴化,俟顽主力被转至一分区时,则五旅及十纵即可主力向扬、泰线进击。如此东西夹击,收效可能很大。俟苏中战局告一段落,再将一、六师、五旅全部及七纵或十纵一部,转入淮南,以解决淮南问题。 (二)目前可以独立旅及十八团坚持三分区,并可将九纵大部(三至四个团);集结于泗县青阳间地区,以便适时南下,配合三分区作战。"6月27日电有关淮南的是:"(1)将五旅调往淮南,连同淮南独立旅及十八团并路西部队共约八个团,如必要时可从九纵抽调三个团至淮南(共十一个团)参战。
从这些电文中,根本就看不出有淮南国军比苏中国军强的说法.相反,从6月18日电文还可以看出粟裕似看不起淮南国军,想用苏中战役后的疲劳之师去淮南打仗,当然,这也是想留在苏中的托词.
七十四/七十三两军及一七二师之顽这跟五军有什关系? 还只是不全的两个军加一个师. 不到苏中国军兵力的一半.
主要还是在于粟判断国军以苏中为主要进攻方向,而苏中是最重要的,不能失,才坚持把主力留在苏中,其他都是扯.
4.夸大的七战七捷
战争初期,华中粟裕部队,毎战皆报捷,一直报到了十一战十一捷.粟裕回忆录是1."首战宣泰""这一仗,我攻城与打援部队歼敌整编结八十三师第十九旅的两个团和旅属山炮营及第六十三旅一个营,共三千余人。"
2".再胜如南""如南战斗共歼灭敌整编第四十九师一个半旅,连同在阻击中消灭的敌人,共歼敌一万余人,达到了预期的歼敌目的。"
3."三战海安" "四天多的战斗,他们只用了三千多兵力英勇抗击了五万多敌人的轮番猛攻。敌人兵力集中,炮火浓密,但第七纵队作风顽强,指挥灵活,奋战四天多,伤亡仅二百余入,杀伤敌军三千余人,创造了敌我伤亡十五比一的新纪录。"
4."奇袭李堡""李堡之战,前后二十个小时,歼敌一个半旅共九千余人,又赢得了一个胜利。"
5."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丁堰/林梓战斗)"丁、林战斗歼敌交通警察五个大队及第二十六旅一个营,共三千余人,缴获甚多(其中有一批敌人拟用以残害根据地军民的各种刑具),打开了西进的门户。"
6."攻黄救邵,七战七捷""这时,第九十九旅已在如黄路上就歼,第一八七旅等部也将不保。消息传来,敌全线震惊,深受威胁,且伤亡已达两千多人,再打下去,凶多吉少,终于在二十六日黄昏的候狼狈撤回扬州。进行了四昼夜的邵伯战斗遂胜利结束。"
"如黄路战斗,我军共歼敌两个半旅,一万七千余人。"
首战宣泰,实际是宣家堡/泰兴/佴家庄三个战斗,其中宣家堡是攻下来了,泰兴城攻占了大部,而佴家庄战斗没攻下,算是败仗吧,对于佴家庄战斗,粟裕回忆录提也没提.
再战如南,这次是国军是沿几年陈粟新四军东进黄桥的路线进攻的,国军占姜堰占黄桥占如皋县城.国军已进苏中复地.不过由于当粟裕报了大捷,以至毛来电问是否可能夺取泰州了.
三战海安,那是创了奇迹了,国军5万,共军3千,还创了敌我15:1的好战绩,当年粟裕的<苏中战役总结>上还只是写了"这一保卫战毙伤敌约三千人",到了回忆录就把"约"省去了.这个战绩连网上有名的粟派姑苏也不信了.更好笑的是明明海安县城被国军夺去了,但华中野战军粟裕眼里居然还是一捷.
邵伯战斗是个阻击战,国军退了,也算是一捷.
苏中七战下来,苏中基本失去了.
5.海安攻城失利不写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华中野战军由苏中北移一节中写道:"我分析攻占海安固然对坚持苏中和动员参军以及解决冬衣有所帮助,但预计要付出一千五百人左右的伤亡代价。从今后战局的发展来看,似须诱敌更深入一些,以便于大量歼敌,我如攻下海安,亦仍须放弃。不如放弃攻占海安的计划,将攻取海安所付代价,留作以后在运动中歼敌之用更为有利。我立即于九月十日将上述意见报告军委、陈毅同志和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同志。 ""........军委赞同这一建议,并根据这一情况,于十一日八时指示我们:“主力即开两淮机动”。于是我们立即收拢队伍,兼程北上。 "从此文看似华中野战军没有攻海安,而事实上,华中野战军从8月30日就开始攻海安,直到9月12日晚12时才撤围北上,此战损失惨重,而且老战士减员较大.
粟裕所提的须付千五人的伤亡才能攻克海安,认为以此代价留作以后歼敌更合算.事实上,根据一师的战后总结,光是6日总攻的四个团的损失就该过千人,单是三团已伤亡超过一个连.一团两度组织进攻均失利而停攻,七团和八团攻城,因火力调度及组织不好,同样失利,被敌火力所杀伤及跌落河淹死甚多.而扫外围时也伤亡不少.很可能粟裕电文所提的千五人代价就是一师攻城失利而已付出的代价.无论是陈毅或中央,接到粟这样的电文,都会认为海安战斗没发生,粟裕提议不攻了.
6.两淮撤退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有一标题称为<主动放弃两淮>,看标题和内容,似华中首府是淮阴主动放弃了,而历史事实是在淮阴城下国军七十四师首次攻击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在华中野主力云集淮阴时运转兵力过程中被七十四师击破防线,攻入城中,使得粟裕第一次围歼七十四师计划失败,也使得华中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失手.从皮定军日记中可以看到淮阴守军损失惨重,而当年的电文中粟裕还怪山野救援不力.这些在回忆录中都不见了.
7.对淮海和鲁南战场的认识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中<主动放弃两淮>文中也写道:"我对比了淮海与鲁南的战场条件。淮海地区地势平坦,交通发达,通道多,有利于敌人的调动和集中。战争初期敌人兵力、火力、机动能力都比我们强得多,而且淮南、淮北已失,西部已暴露于敌,我军要在这一地域达成战役优势相当困难。鲁南的地形条件很好,群众条件、供应条件也是很好的。从战略防御阶段来看,把鲁南作为诱敌深入的底线自然比淮海好。"历史资料中没看到粟裕有这样的电文,只看到粟裕强调苏中(北)的重要,在华中主力靠近淮海后,又两次带兵南下,第一次是没有吿知当时已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就带华中主力南下打74师了,使得在淮海歼敌计划落空,而74师又没打成,第二次算是6人商量后又南下打74师.6人商量,华中人多,就是不肯北上,就连打宿北战役粟裕也是被毛赶去的.
"我对比了淮海与鲁南的战场条件。淮海地区地势平坦,交通发达,通道多,有利于敌人的调动和集中。战争初期敌人兵力、火力、机动能力都比我们强得多,而且淮南、淮北已失,西部已暴露于敌,我军要在这一地域达成战役优势相当困难。鲁南的地形条件很好,群众条件、供应条件也是很好的。从战略防御阶段来看,把鲁南作为诱敌深入的底线自然比淮海好。"--------------------呵呵,从两淮失守到全师北上鲁南这过程,那个曲折,粟裕心中只有苏中,死拉着山野做后盾,好让华中野在南线作战,掉了苏中后,心中还只有华中,宁愿让华中野向西,跳去出中原也不北上鲁南啊.被催着只身北上打完宿北,华中主力就是不北上,被赶着北上鲁南,拉来个一师,粟裕同志依然坚持,打完鲁南后,华中野应留华中坚持.
所谓对比淮海和鲁南条件等等,..然后认为在鲁南作战更有利....似乎是当年陈参谋长等的看法,粟裕同志当年什么时有此转变呢? 不好说,但肯定不是鲁南战役前.多年后再来说当年内心的想法,就好说了.
8.海安撤围北上两淮
此时,淮北敌情在急剧变化。敌第七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二十八军向泗阳和两淮发起了进攻。陈毅同志电称拟率第二、第七、第八师及九纵坚决歼灭进攻之敌。军委赞同这一建议,并根据这一情况,于十一日八时指示我们:“主力即开两淮机动”。于是我们立即收拢队伍,兼程北上。
以上说明,华中主力北移的行动,是军委、毛泽东同志依据淮北和苏中两个战场的敌我形势的急剧变化,经过同战区指挥员的商讨后定下来的。从九月九日复示我们:“准备向北机动”,到十一日指示我们:“即开两淮”。前后仅三天时间,其中还有若干反复变化。有一种说法:军委早就确定了华中主力北移作战,由于华中战区指挥员有不同意见给延误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9.在淮海打仗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中<主动放弃两淮>文中也写道:"前一段的仗是在苏中地区打的,苏北地区还没有打过胜仗。所以我认为全军入鲁作战的设想是很好的。但似宜在入鲁之前争取在淮海打一个好仗。经过各方面的郑重商讨,十月十五日子时再次决定暂缓去鲁南,先在淮海打一个较大规模的歼灭战,并将此意见立即报告军委。"
粟裕这段话也是同历史不相符的,前面说过:在当时,有两次华中野战军北移淮海,但都被粟裕率军南下了,而最后在淮海打宿北战役,粟裕也是想等南面解决后再说,而且电文中明确写道"因山野南下,则十一师不来,则更妙矣.我南面战役结束后,再集中力量搞十一师"等等.如果山野不按阵毅计划南下,而是吓退十一师,那哪还有后来的宿北战役?粟裕当时的目光,还是盐阜地区涟水等等.是毛几次电催他北上他才北上的.
粟裕同志多年后回忆说,当时毛主席11日电示"主力立即开赴两淮".我们立即收拢队伍,兼程北上.但事实上,粟是派五旅北上,但主力一,六师则要休整两三天才能北上.如果按粟上报的撤围海安,基本上没发生什么战斗,只是扫外围,从八月底起华中主力已在休整中,到十一日已有十多天休整,还要什么两三天休整呢? 而事实上,一师攻海安有大伤亡的,要说休整个几天还说得过去,粟当然不好意思提,但六师没参加攻海安,一直在休整中,已十多天,为什么还要休整个两三天?不是应和五旅兼程北上吗? 这是说不过去的, 其中小九九,只有粟本人最清楚. 只是他这么一忽悠,忠心的读者是觉得粟裕同志心系两淮安危,真的下令部队立即兼程北上了.
粟裕在最后的总结一句说,后来有人批他有不同意见,导致北上延误了,这是不对的.如果只看中央,陈,粟三方的电文,似乎是合理的,但事实上,这两三天的往来磋商攻与不攻海安,并不是影响北上的时间的主要因素,因为,粟本身也在变,2日说攻,8日说不攻,9日说攻,10日说不攻,但无论是攻或不攻,粟计划中华中野最早到达两淮的时间是要去到25日.毛十一日下令粟将主力即开两淮,粟还让"没打仗"的主力一六师休整两三天才北上,才是真正延误的原因.
10.守土有责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中<主动放弃两淮>写道:"我作为战区指挥员,守土有责,首先考虑的还是在华中地区作战。"首先,粟裕不是华中党政军一把手,而是野战军的一把手,野战军似没有守土之责吧,而华中军区司令员才是守土有责.其次,如果粟裕当初真的认为自已"守"华中的"土"有责,那么为什么放弃淮南,他一点也没感到失了"责"呢?何况这时海安/如皋/如东/两淮等等也弃"守"了.而且淮海淮北也都是华中的.
这"守土有责",在这里写的目的就是为不北上找借口.
粟这个守土有责是多年后拿来解释自己当年甚至向西,跳出去大别山也死活不北上山东的表现.中央根本就没有叫粟死守住华中,而是要求以集中力量打胜仗为主,失去若干地方是不可避免的,粟本身则是认为苏中重要,不能失,华中重要,也不能失,要集全国人力物人来支持华中,这就是当时他的认识.
11.集中兵力,打敌一路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中<集中兵力,打敌一路>写道:"接到陈毅同志的五个作战方案时,我正在盐城以南指挥作战。我结合当面的敌我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在四路敌军中以进攻沭、新一路对我威胁最大。只有集中主力歼灭这路敌人,才能取得主动。"粟年谱记载:实际上粟裕接到陈毅电的同日酉时致陈毅、张云逸、黎玉及中共中央军委电,认为:“各路敌人之目的,均图进攻盐阜,以结束其苏北战事。如让任何一路敌人之计划实现,则华中局势又趋险恶,且失去苏中大批粮食兵源,将迫使我军无法作战,苏中亦难坚持。因此,我们必须分路应敌”而到8日更是电陈毅要山野早些南下并说"如因山野南下,则十一师不来,则更妙矣"目光还在盐城和涟水.
12.为不愿鲁南歼敌辨解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中<集中兵力,打敌一路>写道:"有人认为,既然已经决定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在淮海地区打一个歼灭战,这几仗就不应该打。这个看法是片面的。当时敌人对我形成半包围态势,敌军下一步的动向尚不明朗,我军集中兵力,寻歼敌一路的战机尚未出现,"从这段可以看出,在粟写回忆录之前就有人对这段时间粟裕的做法提出了看法.实际上此时阶段鲁南国军进攻台栆,陈毅张运逸主张集中兵力入鲁南作战,而粟裕等主张在重点是华中,并南下涟水盐城,连山野的二纵七师都拉在了淮海看门,只同意八师随阵毅回鲁南,导至鲁南兵力不足,差点失临沂.如果合兵鲁南,则鲁南一路可全歼.
13.神仙打仗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中<集中兵力,打敌一路>写道:"在作战指导中要注意处理好第一仗与第二仗、第三仗的关系,打第一仗要为第二仗、第三仗创造条件。"看粟裕这段文字似在谈下棋,下一步棋,要想到后几着,粟裕在攻海安时,就没想到海安攻不下来,弃攻海安想在淮阴歼敌时,又没想到在运转兵力时被74师攻破淮阴城,后来种种,哪有什么第一仗第二仗第三仗的关系?决定山野华中野合军时,风闻74师要攻涟水,立马就率兵南下,那有什么处理第几仗的创造条件?
呵呵,当年只看到第一步,有时看到第二步,但第三步就看不到了.多年后回忆就要处理第三步了,估计是谭老板"帮助"的结果:军事部署上时常粗心大意, 指挥大军作战,只看到一,两步是很危险的.
14.宿北战役中16日的战场指挥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中<整编第六十九师全军覆没>写道: "烽山是战场制高点,是进攻或防御的重要依托,此处得失对战役全局影响甚大,我遂令第八师不惜任何代价守住烽山。十六日全天,敌预备第三旅和第六十旅以约两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和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向我烽山阵地多次猛烈反扑,我第八师一部顽强坚守和积极反击将敌击退。"无论从<宿北战役阵中日记>还是<魏学诚日记><何以祥回忆录>都没看到粟裕的这个命令,在何以祥回忆录里,提到17日凌晨陈毅有电话指示,这指示时间和内容同<阵中日记>一致.从<宿北战役阵中日记>里可以看到,在17日中午之前,对一纵和八师都是陈令陈示.
15.华中野战军同山东野战军合并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中<整编第六十九师全军覆没>写道"我协助陈毅同志指挥宿北战役深感责任重大,心情紧张。这是因为即将开始的这一仗,是山东、华中两野战军合并后共同作战的第一仗。华中野战军同山东野战军及山东军区部队建华东野战军是在47年2月.宿北战役时华中山东两野战军的司令部各自都在发布命令.只能说两军配合吧.
16.参战部队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中<整编第六十九师全军覆没>写道"这次直接参战的部队基本上都是山东野战军。叶飞同志指挥的第一纵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是了解的,但日本投降后他们北上山东,已一年多了。对其它部队就更不了解。"宿北战役参战部队,一纵八师二纵七师九纵,名义上除九纵外都是山野的,不过此时归陈毅直接指挥的就一纵和八师,一纵和八师是宿北战役时陈毅从鲁南带来的,而二纵和七师已归华中指挥近二个月了,七师也不是原来山野的七师,而是被华中折分后重建的七师.陈毅在鲁南打台栆战斗之前想要二纵归建回鲁南,华中和中央毛都没同意.所以说,就八师粟裕不熟,其他部队粟裕都熟的.
17.华东战区的转折
对“转折”这个概念作一点说明。人们往往注意战争全局性的转折,例如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却不大注意一个战区和一个战役的转折。关于战役转折点问题,我在《豫东之战》一文中说过,就不再赘述了。这里我要着重说明的是,在战争全局的转折和战役的转折这两个高低不同层次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层次,就是战区的转折。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全国性的战争中,必须划定几个战区,拿华东战区来说,人口、面积相当一个中等国家,华东我军兵力也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战时兵力,在中央的总的战略方针下,有相对独立自主的一个方面。在这个战区内,依据敌我双方的变化,又形成若干段落。在这一个段落与下一个段落之间,形成了战区的转折。这时,战争的许多方面,如作战对象、作战地域、作战规模、作战方法会发生变化,各方面的关系表现得错综复杂。作为一个战区的指挥员,要注重各个段落之间的转折,这是在战区指挥上,最不容易掌握的时节。
确实,从战略防御进入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的转折,粟裕当年确实没能动悉先机.战区的转折又如何? 他认为宿北战役是华东战区的一个转折的开始,鲁南则是完成了一个战区转折.事实上,宿北前,他还在强调分兵把守华中最后几个城镇的重要性,要中央集全力来保持华中,结果是被催着只身北上打宿北,一师的兵力突击没用上,牵制也没用着.显然他当时还没看出这个转折的开始,打完宿北后,粟还主张分兵,无他,华中部队不北上而已.被中央要求不分兵,只好南下去亲身带一师北上鲁南作战.鲁南战役发起前,粟还单独建议,打完鲁南后,华中野还是留华中坚持,这样,还是两军分开作战.这些表现都说明当年粟还是没看出所谓的转折点.到是鲁南后,华中全失了,华中部队不得不北上,才最终完成两军合一.多年后来回忆,粟提出了这个"转折"点,至于是后来什么时候总结出来的,只有他本人才知了.
<粟裕传>中粟裕的转折理论的源头是在这里.而翻看<粟裕军事文选>三卷,从来没有什么转折理论.只看到苏中重要,华中重要,重点在华中,要山东冀鲁豫支持华中.就是在12月10日还电"目前华中作战应尽一切可能求得主动,争取在整十一师未到之前先歼破其一面"还不想北上同陈打宿北战役.弄得毛一再催促粟北上.到了要打鲁南战伇时的12月1日,还念念不忘要战役结束后还是要华中野战军主力南下华中.这哪有什么看到一个战区一个战役的转折?
18.主动撤退两淮
我一直认为,即使第一、第六师赶到淮阴,并在淮阴同敌人作战,不仅不会讨便宜,还会吃大亏。华中主力在苏中几仗打得比较顺利,没有吃过什么大亏,由小到大,逐步发展作战的规模,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记得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我曾应新华社记者之约,谈了我军主动撤出两淮后之华中战局,其中说到,“我军的撤出两淮,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这个分析是符合战争发展的实际的。------------原来当年粟裕就很清楚,要是让一,六师赶着北上救两淮,会吃大亏的.这就难怪休整十多天的六师和刚攻海安大伤元气的一师一起休整个两三天才北上(后来北上到两淮也停在附近),反而是派五旅兼程北上,他可是知道五旅要吃大亏的,手掌是肉,手背不是肉啊.既然认为守不住,一六师赶去会吃大亏,却指责山野没来导致失两淮,把失两淮怪到军长头上.这个太损了.
19. 集中兵力,打敌一路
接到陈毅同志的五个作战方案时,我正在盐城以南指挥作战。我结合当面的敌我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在四路敌军中以进攻沭、新一路对我威胁最大。只有集中主力歼灭这路敌人,才能取得主动。但目前我军阻击该路敌人的兵力比较单薄。为此,我与谭震林同志商量联名建议陈毅同志率山东野战军主力迅速南下,至少进到陇海路边的机动位置上,以便决心打进攻沭阳一路敌人时,能在约二日内赶到参战。
十二月九日,陈毅同志复示,决定亲率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和第八师于当夜移到郯城西北的码头镇以西地区,兼顾打击鲁南之敌,如需南下歼击宿沭地区之敌,两夜即可赶到。这样,集中兵力,先打宿沭一路敌人的决心,基本上定下来了。
粟裕说,经自己思考,认为"只有集中主力歼灭宿沭这路敌人,才能取得主动",一跳就跳到"集中兵力,先打宿沭一路敌人的决心",这个说法很能哄人,让人看上去以为是他主张集中兵力,先打宿沭一路敌人的,陈毅同意了,就这么定下来. 实际上,他当年认为盐城和涟水都不能失,应先打完盐城再解决涟水之敌, 宿沭这一路只有九纵把守,难以抵当东进的十一师之进攻四天之久,这样涟水之敌还未能解决,宿沭这一路又失守,华中就完了,他建议陈带山野南下到机动位置,以便适当支援九纵阻敌,待他解决了涟水之敌后,再集中兵力打宿沭这一路.如果山野南下,而十一师又不来,则更好,待他解决南面后再北上跟南下的山野汇合一起对付东进之敌.其实,认为"只有集中主力歼灭宿沭这路敌人,才能取得主动", 这个是没问题,但这不等于是"集中兵力,先打宿沭之敌",粟真实的想法,是让山野帮九纵挡住这一路,等他打完盐城再打完涟水之敌,再来集中兵力打宿沭这一路. 历史这玩儿有意思,多年后再来指点江山说当年,真是谈笑间,对手灰飞烟灭啊.
20.宿北战役中的华中野一师
我们于当日定下决心,即以二十四个团的兵力,除以一部割裂敌整编第六十九师与整编第十一师的联系,并阻击整编第十一师外,集中三倍于敌的兵力,首先围歼立足未稳之整编第六十九师于宿迁、沭阳、新安镇三角地区,尔后视战况发展,如有可能,再转移兵力会同北上的第一师(八个团)歼灭整编第十一师。我们命令各部队于当夜隐蔽开进:第一纵队、第八师按原计划于十五日拂晓前进到新安镇西南新店子以北地区集结;第七师第五旅于十五日拂晓前进至西鲍圩(宿迁北),并准备西渡沭河,控制宿新公路峒(山吾)镇地区;第二纵队于十五日拂晓前进到韩集、泰山集地区;第九纵队坚守五花顶、叶海子、来龙庵等既设阵地、迟滞敌前进,掩护主力开进;第一师昼夜兼程北上,准备参战。
粟裕回忆宿北时很明确的说,这是两军合并后的一第战,他强调只身北上,因机关未合并,对司令部不熟,对淮海地区也远不如对苏中熟.参战的基本是山野部队.要他晚年回忆当年的具体部署,如果不看电文,应当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如果看电文,他应该知道,宿沭这个方向的兵力部署里,是没华中野主力的份的.本来中央要粟带着一师北上参战的,后来批准一师休整了几天再北上,粟先北上会合陈, 一师的任务结果变成是从盐城北上涟水参战.但为什么粟把"一师兼程北上参战"放在宿沭方向的部署里呢? 能够比较合理解释的,只有一个:粟裕对读者说明宿北是两军合并后打的,华中主力部队也准备参战的,并非有人说的"华中部队不愿北上参战"那样. 如果这一句"第一师昼夜兼程北上,准备参战"放在涟水方向就合乎历史的本来面目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位置变动,就足以让捧着回忆录当圣典的读者给自己加不少分数.颇费心血啊.
21.转折和士气民心
粟裕回忆录第十一章中<华东战区的一个转折>写道"我为什么说宿北战役是胜利实现华东战区第一个转折的标志呢?第一,华中野战军主力已撤离苏中战场,随着战局的发展,还可能再撤出苏北(军委已向我们提出入鲁作战的问题)。这样,整个华中将处于敌后,华中将以游击战和部分的运动战来配合正面战场。这是一个大变化。我们要充分估计到这个变化对土气、民心所产生的影响,打一个大胜仗,以利于转好思想弯子。"
这个将要的转折,当年粟裕思想上可没转过来,在北上的路上发出了<粟裕军事文选>没有选入的电报:“华中后方机关虽暂撤离,但野战军主力不应撤离,否则对华中坚持不利,对山东战局亦不利,并增加山东负担,成供不应求严重现象。因此,鲁南战役结束后,主力仍应向南行动,以击破敌人完成苏北作战之计划。华中军区对外名义仍保留,实际可与野战军合并,平时设指挥所于沭阳指挥南面主力并各分区之坚持,野战军南下时则合并办公,专管地武指挥工作。”
22.决定北上鲁南的时间
粟裕战争回忆录第十二章< 鲁南大捷>写道:"十二月二十三日,我们定下了集中兵力歼灭鲁南之敌的决心,并随即命令第一纵队、第八师、第一师秘密兼程北上,"事实上这决定时间是有电文的,粟裕把这时间改了.在粟裕年谱中也一样造假.这电文在张云逸年谱中有显示:2月24日 同日 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致电张云逸、黎玉,陈士榘、唐亮并报中共中央,刘伯承、***:“七四师迟跋,我决心放弃歼击,留部队牵制,分大军回援鲁南并相机收复淮北。一纵全部今晚北开,一、六师继续西开,陈张邓本夜北返临沂。请张黎令十师等部坚决阻击二六师,保卫临沂。榘唐到新安后,即计划集中一纵、八师歼五九师之入侵部队。如是可配合刘邓行动或向西作战,造成威胁徐州的形势。”(这电粟年谱和粟军事文选都没收入)中央接到电当日12时就回电要"主力似不宜分散,如放弃七四师不打,似宜集中廿五个团(包括四师、九师、十师、警旅在内)左右兵力,于鲁南地区歼灭甘六师,迫退冯治安部,然后相机出淮北较为有利。”
同日午时 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曾山致电中央军委并告张云逸、黎玉,刘伯承、***:原计划宿北战役后再歼敌七十四师以稳定华中战局,但七十四进至沭阳东南则停止不前,似乎在等候阜宁地区之三个师大部到达再向前进,“如果顽以八个旅之兵力由东南进攻沭阳,而十一师即作策应攻击,冯治安及廿六师又向临沂南进,不仅沭阳无法保持,而且鲁南也很危险。故我决将主力之大部(一、六、八师,一纵)北调,以迅速之动作歼灭冯治安及廿六师,解除后顾之忧,再行南下。这样与刘邓行动也直接配合起来,造成威胁徐州之新形势。此计划于廿七号后即开始执行。”这两电粟裕军事文选都没收录.
这24日中午陈粟谭张邓曾还一起发电的.说明陈粟谭张邓24日还一起在淮海.看时间是收到毛电后回电的.这两电其实内容是不同的,第一电华野主力是西开,第二电华主力同山野主力是北调.看电文就知道,陈粟和华中人商量的华野主力西进,陈率山野主力北上.也就是粟西进,陈北上.为什么粟裕要改这个日期?这里的决策过程当时粟等坚持要南下歼74师,而山东张运逸陈士榘等逸分别在20日22日直电中央要部队回鲁南打仗.74师不动,粟只想西进也不想北上.粟裕等为了抹去张运逸陈士榘等建议鲁南战役之功,故意改了这个时间.
这几天有些不清晰,24日,陈粟等署名了几电,25日陈与张(云逸)等联名发电,粟已不在其中,这样看来,粟24日晚或25日早已与陈分开.后来陈粟1月3日回中央电,说陈粟29日已会合.但陈于30日和1月1日均单独发电,而粟于1日也单独发电,说明陈粟也不在一起.
23.决心歼灭二十六师及第一快速纵队的时间和人物
粟裕战争回忆录第十二章< 鲁南大捷>写道:"十二月二十三日,我们定下了集中兵力歼灭鲁南之敌的决心,并随即命令第一纵队、第八师、第一师秘密兼程北上,会同已由鲁中到达鲁南之第九师、第四师一个团,及原在鲁南方向作战之第十师、滨海警备旅和鲁南军区特务团,准备首先歼灭敌整编第二十六师及第一快速纵队,作为战役的第一阶段;尔后再乘胜扩大战果,直下峄县、台儿庄,歼敌整编第三十三军一部或全部。另决定以第二纵队、第六师、第七师、第九纵队及第十三旅,由谭震林同志指挥,在沭阳东西地区进行防御,迟滞敌人北犯,并相机歼其一部。这一决心上报后,立即得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批准。"
这一决策与粟裕无关,是陈毅张运逸张鼎丞邓子恢等根据毛电而定的.张云逸年谱上有此电文:同日 与陈毅、黎玉、张鼎丞、邓子恢致电华中野战军、山野: “军委廿五日十二时电主张先打廿六师,后及冯治安部。我们会商后,同意此办法,而且亦迅速开始。如此,请粟谭考虑,二纵、皮旅、七师对南线的牵制是否能在半月内不致使敌人占领陇海线,并且可以防止郝(鹏举)之异动,且可初步完成后方搬运:如认为兵力不够,是否留陶师住庙头策应,留谭住陶师指挥全局。此外,则集中一纵、八师、六师、九纵北上打廿六师。如同意,请粟谭速率六师北上,先与榘唐汇合,商定部署。粟与榘唐在何时何地汇合,望粟谭决定即告,以便陈南返:华中军区机关转移郯城东北地区,选住地可问士榘。”
24.鲁南战役左纵队指挥员
粟裕战争回忆录第十二章< 紧张的战前准备>写道:"左纵队由陶勇同志所部第一师和叶飞同志所部第一纵队组成,归野战军直接指挥,担负歼灭第一六九旅及第一快速纵队的任务,首先围歼卞庄之敌,同时切断整编第二十六师与整编第三十三军的联系,在右纵队配合下攻歼敌第一六九旅和第一快速纵队。"据鲁南战役战史资料及山野通信兵的回忆,是陈士渠指挥左纵并驻一纵指挥.而粟裕回忆录不提这点.
25.鲁南战役前陈粟会合的时间
粟裕战争回忆录第十二章< 紧张的战前准备>写道:"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对两个野战军统一作战非常关心,在战役发起前几个小时,还来电询问我和第一师是否已到鲁南和陈毅等同志率领的山东野战军在一起(因我和第一师走在北上部队的最后),勉励我们要以宿北战役为例,力争大大歼灭战,即每战全部彻底歼灭敌三至四个旅。中央的电报使我们倍觉亲切和深受鼓舞。陈毅同志和我立即联名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报告,说明我们已于十二月二十九日会合在一起,共同指挥这次作战,第一师已经参战。"
事实上,29日粟同陈会合,30日参加了鲁南战役战前会议后陈粟又分开了,陈粟分开这阶段,陈毅在12月30日和1月1日都有单独具名的电报,粟裕也在1月1日有单独具名的电报.鲁南战段是山野司令部指挥的,战前粟裕只是29日至30日一段时间同陈一起,而具体布署战役部署的是陈士榘.
26.关于华中主力一师和六师的用法:
12月25日9时 中央军委致电陈毅、粟裕: “鲁南战役关系全局,此战胜利即使苏北各城全失亦有办法恢复。你们必须集中第一、第六、第八、第四、第九、第十师及一纵、警旅等部,并有必要之部署准备时间,以期打一比宿北更大的歼灭战。第一仗似以打二十六师三个旅为适宜,因该师系鲁南主力,该师被歼,全局好转,若先冯部,则恐一时不能解决鲁南问题。究应如何,望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12月26日 中共中央致电山东军区、山野、华中野战军:“你们廿五日决定将一、六、八师一纵北调,歼灭廿八师及冯治安,很好,望坚决执行。”
可是粟裕只是把一师拿出参加鲁南战役.而在回忆录里对中央这两次集中华野兵力北上的电提也没提.
陈粟在一起的时候由各自发电报的情形极为少见.这几天得须更多的资料才能弄清.
鲁南的决策过程,粟回忆得比较体面,全用"我们"怎样怎样,自己的思考就不好意思提了,否则就露了陷,让后人看到自己根本没有集中兵力在鲁南作战的思想,要各打各的仗。
【电报以及点评】
以下援引一些电报:
不应在陇海线上让步(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三日)
陈饶黎并报中央:
关于陇海东段问题,我们认为务须达到完全控制。我现占之线,即西自苑山(离徐州
三十五里)东至白塔埠,这对华中安全与巩固和平有极大关系,在经济上对保证盐路,由盐河经洪泽湖西运,而不致为铁路运盐倾销所影响,也有莫大作用。我们认为凡十四日以后所占地区,即新安镇以东,交还顽方,对我损失太大。在理由上(已详前昨各电)我亦无须交出,因现被我占之陇海路上,全是敌伪军,并无国方一兵一卒,而这些敌伪在十四日以后又是经过政治受降的。我无须作此让步,如为交换取临城,可将别处交换,不应在陇海线上让步,因这样受损失太大。如何望考虑。
张邓粟曾十三日
2月2日中央电陈毅指示抽调部队到华中南线担任警戒."必顺巩固华中现有地区,因中央机关将来可能迁到淮阴办公也".
2月7日,陈毅黎玉电中央并华中分局:拟调王必成、陶勇两纵队南开对华中南线警戒.
华中主力仍留苏中沿江地带
(一九四六年五月二日)
陈并报中央:
军长冬[二日]午电悉,现华中沿江地区计有顽军七十四军(六合)、二十五军(扬州)、一百军(泰州)、四十九军(靖江、泰兴)、二十一军(南通)等五个军,大都在江北,仅小部在江南,如大战爆发,该顽军主力必沿运河及如皋、海安线向北进攻。如华中主力纵队向淮北调动,不独时间来不及(现王纵②在邵伯、樊川,陶纵*在如皋,七纵在姜堰),且将便于顽军北进而囊括我沿江鱼米之区。如此对今后战争经济将受严重影响。为此,我们原来即以主力控制于沿江地带,为执行军部冬[二日]午部署电,以配合山东作战,我们作如下建议: (一)淮南独立旅与六旅及路东路西两分区,全力破坏津浦之浦蚌段,并尽力控制之。 (二)以张震纵队④及淮北路东部队全力破击徐蚌段,并尽力控制一段。 (三)五分区谢祥军”仍控制海州东南地区,保护盐场。 (四)以解四军⑥(盐城反正伪军,已经改造有六千人,可以作战)移驻宿迁,相机策应九纵及九旅之作战。六分区覃健部(o仍在牛山南待机。 (五)淮北路西部队,则全力策应五师作战,及配合冀鲁豫破击徐砀段。 (六)六、七、八纵仍留苏中,如大战爆发,迅速求得攻下泰州后,扫除靖江、泰兴,再相机进击南通、扬州。在我军攻占泰兴后,必要时可移兵北来,策应陇海作战。 (七)以上是否妥当,于江[三日]午前电示。
张 粟 谭 五月二日酉时
拟先在苏中发动攻势(一九四六年五月五日)
陈并报中央:
我们为确保沿江财源区域,并扩大政治影响,震撼京沪,因此我们已集中六、七、八纵队于苏中地区,并拟于五师战斗大爆发时,不待苏中顽军之动作,而先行发动攻势,以便夺取泰州,扫除靖江、泰兴,并相机进占扬州与南通,而便今后转移主力,向西北以配合山东夹击徐州。但是否可在五师大战爆发时,先行发动进攻,请即电示②。张粟谭 五月五日酉时
顽军攻占我淮南路西
(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日)
叶罗,陈黎并报中央:
顽一三八师及七十七师兵力共十个团,自真日[十一日]开始向我淮南路西(四分区)地区大举进攻以来,近已十天。不仅定远县城被占,几乎所有集镇及较大村庄亦全部被占,现顽正分区进行清剿。此次战争中我地武及地方干部颇有损失,且将使该区有完全坍台可能。我们虽再三请淮阴执行小组邓克等即去路西制止,但邓克等坚持留如皋俟解决南通冲突问题。我们也曾电徐州执行组,均无效果。现该顽各部正分区驻剿,昼夜不停,我路西部队以粮食困难,且十分疲劳,难以久持。因此,请北平执行部迅作有效制止(我们部队在路西地区昼夜穿插,已无镇市)。否则,我们可否在苏中地区发动攻势以报复之.现四分区情势危急,究应如何盼立示复。
张 粟 谭哿[二十日]午
顽军将以苏中为主要攻击方向*
(一九四六年五月三十一日)
陈,军委:
顽方对华中军事布置已经完成,据我们所得材料如下:(一)南线四十九军全部集中南通及其附近,九十九军驻无锡、江阴、靖江三处,军部在江阴。一百军及二十五军之一四七师在泰州,二十五军两个师及陈泰运、颜秀五两个纵队在扬州至泰州线,二十一军在镇江,南京、六合为七十四军。整个南线共六个军,十八个师,两个纵队,约二十万人。 (二)西线七十三军之一九三师、七十七师驻浦口、滁县。第七军之一七一、一七二两师驻明光、蚌埠、固镇。五十八军之新一师、一八三师驻徐宿段。共三个军,六个师。七十三军、三十五师在芜湖,五十八军之新十师在阜阳。 (三)北线二十八军、八十八军全部及九十八军之一一七师,驻徐州及其附近。九十八军之预三、四两师驻海州、灌云。另有三个独立团驻徐州,共三个军八个师。 根据以上材料,顽集结在华中周围的是十二个军,三十二个师,两个纵队及三个独立团和海州之徐继泰伪军,共约四十万人。顽汤恩伯、王懋功、陈诚*等之谈话中,表示苏北问题只有打之一条路,估计顽可能于最近向我华中攻击。 (四)估计顽主力将以苏中为主要攻击方向,可能以一百军、二十五军、九十九军、二十一军四个军,以泰州、靖江为基点向北进犯,夺我海安、东台、兴化、高邮之线,四十九军则为钳制队,以夺取如皋为目的。要击破顽之企图,必须达到歼灭他四个至六个师的目的,才能改变现在形势。要能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二至三个战役,非一个战役所能完成。以现有之六、七、八三个纵队之力量,只能打一个战役,要连续打下去,必须增加新的力量。因此,建议,需四、五旅调回华中,作为第二梯队。否则只能打一仗,只有向后撤退,而苏中变成游击区。 (五)估计徐州方面,可能抽出四个至五个师,向东以打通陇海路东段,配合预三、四师由东向西攻。我以九纵队、九旅集中八个至九个团,求得歼灭其一个至二个师后,再回师向南配合七分区,打击五十八军向灵璧、一七一师向五河进攻。十纵队(四个团)及六分区以二个至三个团准备增援苏中,三个团至四个团担任钳制海州顽之进攻。淮南路东则准备以游击战,钳制七十四、七十三两军及一七二师之顽。 (六)倘苏中两个战役胜利后,即以六、八纵队,四、五两旅,配合九纵队、九旅包围徐州,占领徐蚌段。在可能时,则配合山东夺取徐州或济南及海州、灌云等城,以改变华中与山东的斗争形势。这个布置,我们要求山东在整个战役上应让华中先在苏中取得一二个战役的胜利后,再转移兵力。山东在第一阶段只拔除一些较小据点,使华中主力转移时,再来进行更大的战役,如何望速复。 (七)目前华中主力六、七、八、九、十共五个纵队,约六万人,地方团约二万余人(六分区在外),县、区队约四万余人。因停战时期,太平观念滋长及财政困难给养差,下级对上级对地方意见较多。土地问题,才开始解决。目前华中各处在严重状况,我们现在正在动员布置中。希望中央向全国人民大声疾呼,注意苏北内战危机。并要恩来同志协助马歇尔来苏北巡视,以便拖延时间.
张粟邓谭曾三十一日
butlao评论:
此电可看出,粟当时认为国军重点进攻苏中,派四个军, 而只派两个军及一个师进攻淮南。针对这判断, 粟认为应集中主力对付苏中之敌,而对淮南之敌只派小部队牵制。
多年后粟裕回忆说,因为淮南有74及五军等强敌不好打,而苏中之敌弱,所以主力应留苏中——显然是误导读者。
歼扬泰线之敌
(一九四六年六月六日)
中央,军部并告淮北、淮南两军区: (一)顽主力(一百军、二十五军、二十一军、九十九军)有以泰州为出发点,攻占我兴化、东台、高邮之极大可能。泰州、兴化、东台线之三角地带,为水网区,非船不能行动,我军受到极大限制。顽依托飞机掩护乘汽艇向我袭击,我只能依托城坝抗击,无法展开外围战,此为极不利之形势。如果东台、兴化一失,苏中九百万人口之富裕区无法坚持,只有变为游击区,盐阜、两淮变为战场,使华中地区受极大威胁。 (二)为转变这一不利形势,我军决心集中一、六两师及七纵队(共十六个团)对扬州、泰州线之宜陵、白塔加以攻占,吸引顽二十五军、一百军(共五个师及两个纵队)出来决战。在此一地求得打两个至三个大仗,达到歼灭顽二个至三个师后,相机夺取泰州,以巩固南线。 (三)我攻扬、泰时,南通之四十九军有向我如皋、东台、海安进攻之极大可能。为确保海安,决将十纵主力(三个团)南调,以两个团守海安,一个团进占姜堰。海州、灌云两处之防务,由六分区两个团及十纵队一个团担任。建议郝鹏举率部提早进攻海州,使顽不敢南下。(四)一、六师以樊川为起点,由北向南攻击,七纵则担任钳制口岸之一十九师,淮南以两个团逼近扬州,达到钳制顽一部之目的.以上是否有当,望速复.张粟邓谭.六.六待苏中战局告一段落再将主力转入淮南*(一九四六年六月十八日)陈: 转来周副主席情报悉。顽军虽有先向三分区*进攻可能,但以该分区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粮食缺乏,顽军亦难以大军深入。而我们目前又不便以主力转向淮南,如单以五旅去淮南,似亦难解决问题,而有兵力分散之弊。因此,特作如下部署: (一)五旅仍增防高邮,以便于战争初期协同十纵,确保高邮、兴化,俟顽主力被转至一分区时,则五旅及十纵即可主力向扬、泰线进击。如此东西夹击,收效可能很大。俟苏中战局告一段落,再将一、六师、五旅全部及七纵或十纵一部,转入淮南,以解决淮南问题。 (二)目前可以独立旅及十八团坚持三分区,并可将九纵大部(三至四个团)集结于泗县青阳间地区,以便适时南下,配合三分区作战。在我鲁南已集结七、八两师及四、九旅数万人情况下,徐州顽军当不敢向淮北深入。因此,九纵主力移至泗县、青阳间,对七分区似亦无大影响。以上是否妥当,请复示.
粟六月十八日
6月23日粟裕电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军区,报吿苏中自卫战役准备就绪,"拟于二十五日以一部攻占白蒲,而以主力歼灭其由南通来援之敌".:。
6月24日中央发出补充指示:"苏中地方兵团吸引并牵制通扬线上之敌,粟谭率主力占领蚌浦间铁路线,歼灭三\四分区之敌,策应北面作战"。
6月25日中央电华中局并吿陈舒:"苏中地区在蒋优势兵力进攻下,有暂时失陷可能.你们宜作事先准备,以免临事仓促,受过大损失.: 6月25日华东局电中央"我们完全同意中央的意见,唯华中方面尚无准备,望中央将方针及部署直接吿之."
华中野战军应准备出蚌浦线作战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
华中局,并告陈舒卿:(一)八天期满后,国民党即将向我大举进攻。(二)为粉碎国民党之进攻,决令刘邓主力出陇海豫东,陈舒主力出徐蚌间,调动敌人而歼灭之。(三)你区应以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通扬线上之敌,粟谭川率主力(不少于十五个团)位于三分区,与陈舒配合,一举占领蚌浦间铁路线,彻底破坏铁路,歼灭该地之敌,恢复三、四分区失地,并准备打大仗,歼灭由浦口北进之敌。(四)用全力策动孙良诚起义。(五)午灰前完成一切攻击准备,待命攻击。(六)你们一切听陈舒指挥。(七)为应付长期连续作战,你们应准备动员并适当使用自己的各项后备力量,一切作长期打算。
中央已宥亥
6月27日华东局\陈毅电华中"苏中地区可留一个纵队担任坚特和钳制,你们应集中陶\王两纵,五旅及谢纵在六合\天长之间整训",准备担负准南\津浦蚌浦段作战任务.
建议华中主力在苏中作战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七日)
山野,军委,华中军区:
(一)中央二十六日电及华东局二十七日电*敬悉。中央作战方针完全正确。惟在三分区集中大兵团作战,粮食及民夫和交通运输均极困难。如集中兵力过多,则所需粮、夫必超过当地负担,不仅影响当地,且影响战斗更大。因此,特作以下二个建议: (1)将五旅调往淮南,连同淮南独立旅及十八团并路西部队共约八个团,如必要时可从九纵抽调三个团至淮南(共十一个团)参战。山东既有主力至七分区,则九纵愈可以南下,苏中主力则以扬[州]、泰[州]为进攻目标,以钳制顽军西移。 (2)如第一方案不成,则谢(十)纵队必须留苏中,协同七纵队,方能守住海安、东台、兴化、高邮之线,否则对华中影响甚大。俟苏中顽军西调后,再适时抽调谢纵队西去三分区参战。但目前我们主力都集中于苏中,民夫及作战用具都已准备完毕,如不在苏中打仗即西移,不仅对群众很难说服,即对部队亦难说服。因一、六师及七纵指战员都是苏中人,有些家中已遭顽摧残。为此,我们是否在苏中先打一个仗再西移。 (二)如立即执行第二方案,在七月十日以前无法完成新的攻击准备,最快须迟至七月二十日到新地区集中完毕。 (三)我明晨召集各纵、师首长传达中央方针,明午后由海安出发回淮安面商。上述意见,请军部即派专人送新安镇转呈军长。 粟六月二十七日·
评论:
6月28日陈毅在新安镇与谭震林等会晤."研究结果,华中主力西移,鲁南部队南下,均要于七月十五日才能赶到淮南南北铁道沿线的攻击位置".
建议华中主力第一阶段先解决苏中之敌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中央并报陈舒:
中央巳寝[六月二十六日]战略方针*完全正确,陈所示④华中以主力转至淮南作战一节,根据此间实情,特呈述如下: 1.山东主力转至淮北后,其粮草必由华中供给,仅淮北粮草甚难长期支持,必须由淮海至盐阜补助方可。 2.华中主力转至淮南后,不仅粮食须由苏中供给,即民夫运输恐难支持,因淮南地广人稀(仅一百三十八万人**通不便。 3.苏中公粮收入占全华中二分之一,人口即占五分之二(共九百万人口),对支持今后长期战争有极大作用。 4.苏中当面共有顽军九个师(旅),我军主力亦集中于苏中。如即向淮南转移,不仅午灰[七月十日]难于到达(须迟至午哿[七月二十日]),且将使苏中有迅速被顽占之极大可能。因陶纵⑤七纵全部及口口之两个旅,王纵之一个旅,均系苏中部队编成,致苏中地武已很弱,难于担任钳制任务。如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将处于进退两难(苏中大部为水网,如被顽占据不易夺回),如是,不仅对苏中本身不利,即对华中整个作战部队之供应更有极大影响。为此,我们建议:在作战第一阶段中,王陶两纵仍位于苏中,解决当地之敌,改善苏中形势与钳制敌人,使顽无法西调;至山东及刘邓主力⑦完成第一阶段进行第二阶段时,我们再以王陶两纵加入(八月中旬)蚌浦段作战。但在第一阶段时,我们可以四旅(以九纵对调)、五旅配合,及淮南独立旅担任蚌浦段之破击,阻止浦口敌人北进,以配合山东主力于淮北作战。即或调五军进至蚌埠,而在徐州顽军北进及刘邓切断开[封]徐[州]段,以及淮南九个团阻止顽军情况下,我们此种部署,对徐蚌段作战无大影响。是否有当请立即电示。
邓 谭 粟 六月二十九日
6月30日陈毅电中央及刘邓华中野:"我们认为七月间非打不可,则王陶纵队应立即西开,保证于七月十日到七月二十日前后能按时发起战斗".我们始终认为王陶留苏中一二仗无法改变该地严重局势,胶滞于该地于全局不利".
同日中央军委发出几电:
各部暂处待机位置加紧准备
(一九四六年六月三十日)
刘邓,陈舒,邓张 : 〔 一)蒋即为各方所迫,将发继续停攻命令 。似此,我各部暂时宜位于待机位置,以免集中过早暴露企图。(二)望利用此时机,一面加紧练习攻城战及进行具体侦察,一面加紧进行高树勋运动 ,例如对守备徐蚌 间之滇军五十八军,应设置专门机关,集中一切云南人,由此专门机关率领直达徐蚌间各据点附近进行工作。
军委巳三十
6月30日18日中央电陈毅"华中二十九日酉时电,主力留苏中确保财源,而将淮南作为钳制方向,以九个团担任破路阻敌,此意见似有理由,你们觉得如何?聁吿."另一电给张邓粟谭"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7月1日山野电华中并报中央"现蒋军被各方面所迫,大战不立即爆发,但蚕食与区突进仍会不断发生,同意王陶纵队留苏中地区待机,但五旅应开至六合\天长间整训,华中在淮南组织9个团的部署,望立即准备就绪为要.
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
(一九四六年七月四日)
刘邓,陈,华中局:
据华中电,刘汝明曹福林部队传出消息,该两军将由考城、东明开济宁;据剑英以,电,午东收到国方备忘录,限我军午陷退出东明及至考城之走廊,否则一切后果由我负责;据恩来午冬电,现在形势边打边谈,打又为主;据刘邓电,顽方准备以三十一集团进攻焦作,以四十四集团进攻冀南,据陈电,济南、潍县两顽正攻胶济路,等语。似此,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之顽可能同时向我进攻,果如此,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对顽军可能大举进攻情形望提高注意。
军委午支
评论:
当年电文与多年后回忆不可能只字不错,但基本意思相不相吻合,只要是具备最基本的汉语理解能力的读者就应可判断出来。电文与回忆录内容都贴出来,上来读贴的都应具阅读理解能力的,除非捂着心,选择性取舍,视而不见的人才会认为粟回忆与当年所体现的思想一致。
不把当年自已的电报拿出来,相反大谈与当年电报不一样的思考,实是误导后人.我们讨论军史,当然要以当年的资料为基准.另外,据那些写口述历史的作者讲,听历史人物讲述后,都要查对当时的历史资料,历史人物往往就是讲自已的好的方面,甚至掩盖自已的过失.这就要整理者根据历史资料祥细询问历史人物,弄清真相.但大陆的秘书帮们在整理他们的主人的回忆录时不是认真查对历史资料,而是喜欢添油加醋.抬高主人.
这一时期,可把粟当时的思想分为两个阶段来看,就是以毛6月22日下发南线作战计划为分水岭,在这之前粟时怎么考虑的,在这之后又是怎考虑的,这样,就很清楚为啥粟不提之前那一段了,他连抗日时期的电文都能引用,显然不是查不到46年6月以前曾发的电文,而是有意略了这一段,直接从毛下发南线作战计划后回忆起来。
粟裕回忆录考虑的第一点就有问题,淮南根据地当时人口可不是一百三十余万,而是三百多万.当时淮南根据地养了罗炳辉二师五万多指战员,还有淮南根据地的干部.粟裕在第一点里写着,如苏中主力去淮南还要带民工粮食毎天要十万斤.呵呵难道淮南地区的共党组织象他在天目山时不提供共军民工粮草的?难道罗炳辉在淮南没有群众支持的?
淮南有个萧望东,丢失淮南后萧望东受了处分.直到粟大将西去后萧望东此案才被评反.而萧中将的平反文件中有段有关淮南丢失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发( 1987 )92号文件批复同意的中组部、总政《关于原淮南军区主力北撤问题》的复查报告( 1987年4月15日 ),是对原华中分局1946年12月 23日《关于淮南路东工作的决定》的复查报告。
报告中有如下一段: “关于责任问题,1958年7月14日粟裕同志,( 原华中军区副司令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就淮南失守问题谈到:‘淮南迅速被敌人占领,与我强调苏中地区的重要性,缺乏全局观念,没有早作部署也有很大关系,但我却把责任推到肖望东同志身上’。” 这比所谓有两个军委副主席写的文章力度可大了.
这87年的中央文件,可比粟裕的申诉书晚了好几年啊,但中央还是认为粟裕当年的".....缺乏全局观念是正确的...."
粟检讨里所提到的"淮南早失。。。与我过份强调苏中重要。。"这一段是真实的。他当时认为淮南国军难深入,小部野战军加地方武装牵制就可,等苏中一两个胜利即转移主力向淮南,结果是苏中打了又打,淮南那边还在等主力到来,准备自然是不足的。那么是谁把淮南问题怪到肖头上呢?
看粟回忆录内容,粟是有些怪淮南指挥员没搞好的意思。你说46年12月23日的华中局决议由没有粟的份,意见肯定有提的,粟是否签署,那可查当时邓张粟谭在哪?
粟多年后认为自己在苏中打得好,但淮南失得快了点,如果指挥得好,淮南应没那么快丢的。这样看,他当年肯定怪责淮南指挥员的。估计他在恋战苏中时忘了,淮南同志正等着他带主力西移打大仗呢。或许他自己当了苏中司令,而忘了是华中司令。
应该知道,力主苏中重要,主力留苏中,淮南作牵制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在淮南失陷后能不发表看法吗?那是不用脑都知道答案的。
粟提意见,只有两种,1是因自己太强调苏中重要,没及早适当部署淮南,导致这结果。2。淮南同志没指挥好,导致过早失去。
以当时粟的觉悟,加上多年回忆录的说法,属哪种情形是显而易见的。